2016年齊老師網路問答節選

by | 12 月 16, 2020 | 齊師答疑

20161224日節選

一、咒語的證體和啟用

問:除了心中心法是證體的,其它咒語全都是啟用的嗎?

答:我們現在不能從一個角度給定死:其它全是啟用的,不能這樣定死,只是說我們所說的啟用咒語是從老人開示裡搜集來的,整理到一個光碟裡,那當然都是啟用的。

問:除心中心法咒語就沒有其他證體的咒語嗎?

答:也不見得!別下這種死結論,一般的原則就是:要修定的就是心念耳聞,啟用的要微微出聲。比方說用第三印治病,那不是心中心法嗎?那也不能心念耳聞,你要治病就要出聲了,至少微微出聲吧!

二、簡簡單單打完千座效果最好

問:在修法期間可以嘗試夜不倒單嗎?

答:沒人規定夜不倒單,也沒有誰禁止,你去嘗試把千座誤了那不是得不償失嗎?嘗試這麼多事兒幹什麼啊?打倆小時沒問題,就很順利的打下去了,完成千坐以後你嘗試什麼都行,別在千坐里加花樣了好不好?加的東西多了可能影響你,鬧不好間斷了,顧不過來了就間斷了。

問:不會間斷。

答:你加上的事兒多了,嘗試嘗試這,嘗試嘗試那,都不是法所要求的,是你自己加的,加的多了顧不過來了就有可能間斷;不是說一定會間斷,你加的東西都是好東西,多了就可能會間斷,加東西幹啥呢?簡潔得很,簡簡單單的打完一千座最合適,並且效果也最好,你加東西效果不見得好。

三、連坐與換印

問:兩座連坐,需要換手印還是不換手印?

答:我不是說當天第一坐和第二坐,說的是第三坐開始,那四印往後就不換手印了。你說的是第一坐和第二坐嗎?你先回答我吧。

問:第一坐。

答:第一坐是要換手印的,但是為了不影響入定,可以不換——那就是說我第一坐坐個四小時,按說應該換手印的,但是也可以不換,可以不換你就沒有壓力了,不用操這個心,可以不換。

問:那一天的二印也不換手印,坐四個小時或者六個小時?

答:可以不換,剛才不是說了,為了不讓你多操心,讓你能夠輕鬆自然,不讓你有負擔,說不換也可以。越輕鬆才越好,別有任何負擔。

問:第一天的二印也不換手印,坐四小時或六小時,下午再加一坐二印呢?

答:下午加不加二印也沒必要,也可以。

問:後幾天第一坐四印或者六個小時四印,下午加一坐二印。這樣修了有一個多月了,改過來嗎?

答:不要改過來,你這就可以,都沒有錯誤不用改過來。

四、念慈氏咒是為了往生兜率內院

問:心中心已坐一年多了,往生咒是在千坐內就開始念還是等完成千坐後再每天念半小時?另外我想繼續和彌勒佛結緣,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慈氏咒和往生咒都要念吧?

答:都可以,那你都念吧。 我們念慈氏咒是要往生兜率內院的,不是用來結緣的。

五、障礙解脫才叫障礙

問:身體有點兒不太好,還一天打四坐。

答:我沒聽明白你說這個話的意思:是身體不大好,不能多打的意思啊?還是身體不大好,要多打啊?

問:一天打四坐,四天打二坐,迴圈打幾周,然後再按正常順序?

答:為了讓身體好才多打坐,是這個意思嗎?你說的是心中心法嗎?要說你修的是六字明,祖師開示明確的說六字明對於治病、對於身體有好處,這個倒是可以;你是說的心中心法,誰對你說打心中心法能治病?沒人說心中心法能治病啊。

問:去障礙。

答:你一天都能打那麼多坐,還有什麼障礙啊?有的一天一坐也打不了,說是障礙還可以——他也沒有整天消障啊。怎麼都成了障礙呢?障礙你什麼了?

問:障礙事業!

答:我們說的消障不是指的事業的事兒,你世間的事業在因果裡,拿啥去消啊?說的是障礙解脫,障礙你修行那算障礙;世間的事業本來就在因果裡,前生造什麼因,今生得什麼果。

六、修行解脫和世間法不相違背

問:老人叫我們在世上練心,可是沒有明心見性前,在事情中經常迷失了自性,隨著妄念跑了——在未開悟前,是不是要多打坐觀心?少做些世俗的事情?

答:是啊,多打坐觀心不很好嘛!但你說“少做些世俗事情”,比方說你上班工作,不上班工作你吃什麼啊?你怎麼生活啊?不上班工作誰養你啊?你就是出家了,廟裡也有很多活要幹,你不能讓人家別的師父幹活,養著你自己打坐,這種想法不對呀!所以說你平常有空了多打坐觀心是好,別打妄想了,打妄想不好,打坐觀心好!誰專門養著你讓你打坐啊?出了家也要有人養你啊,你說出家你就不需要有人養了?也要有人養你,誰養著你在那兒打坐?有的廟裡有關房,沒有資格是不能閉關的,對廟裡有貢獻的人才能閉關;你對廟裡沒貢獻,剛出家你不幹活去閉關,那咋可能呢?人家去應付香客,掙來東西養著你,讓你去閉關,你憑啥呀?不可能的。

20161217日節選

一、見性的難易

問:視頻資料中老人經常說見性是很簡單的事兒,我沒覺得簡單,千座修行啊!

答:打完千座也未必見性,實際上你要真是過來人,真是歸家穩坐的人,會覺得確實很簡單呐。他即使以前不簡單過,那(現在)也覺得很簡單。他還會這麼說:見性跟修行無關,跟打坐沒有關係——你不能說因為他這句話我就不打坐了,那也不對呀,那你沒機會見性了。思路一極端,哪兒都是矛盾。真見性人說見性跟打坐沒有關係,可他是打坐見性的,他說的是對的,你說這前後矛盾不矛盾?——沒矛盾,不能那麼極端看問題,所以真見性了,他是覺得很簡單;你現在沒見性,你覺得很難。

二、心密打坐不見得越多越好

問:修幾千座不是早就見性了?

答:不一定,要是修幾千座,越多越見性,那還規定一千座幹啥?規定千座就是說千座不見性,以後不見得多了就見性。如果你心亂,還沒有定力的話,那麼要多打坐是可以的。要是以打坐為究竟,不是越多越好嗎,為什麼還會說千座呢?就應該不用“千座”這個詞了,你說是不是?不見得越多越好。

三、雙身法非關淫欲

問:淫欲之習不淨,是否不能證得?為何佛法中又有雙修成佛?

答:那不屬於淫欲,雙身法藏密有,可能東密也有,這個雙身法不是隨便誰都能修的,以淫欲心修雙身法入地獄如箭,雙身法不屬於淫欲,不是一回事兒。藏密裡是有雙身法,但是他們就是說不是人人都能修的,也不能輕傳。當然我們漢地有這種現象,借用雙身法之名,實際上是騙色,這些人連信佛都不一定是,他不是藏密的,打著藏密的旗號,那就是打個旗號騙色的,那是另外一回事兒。藏密雙身法不輕傳的,雙身法非關淫欲,不是淫欲的事兒,兩回事兒。

四、如是因得如是果

問:因果註定,努力的意義在哪裡?

答:造什麼因得什麼果——“因”沒註定吧?努力的意義不就是在造因上嗎?你不造惡因就不墮惡道,造善因就生善道,這個因怎麼註定?果是能註定,如是因得如是果,你造了這個因就要得這個果,因是你自己做的怎麼固定啊?還有人這樣認為:這一輩子能賺多少錢是以前無量世造作決定的,這不是註定的嗎?——這不是因註定,這是果註定啊,因是你的造作,不能說是因註定。“註定”這個詞就不合適,但是呢你這麼說也就這麼說吧。拿賺錢舉例子,因怎麼註定啊,因都不是今生的呀,註定什麼呀?只能說果註定,不能說因註定,你說“因果註定”是有問題的。

五、佛有七能三不能

問:請問齊老師:佛力有多大?諸佛成就的佛國是靠願力成就的嗎?

答:是的,是靠願力成就的。

問:發願的話有哪些內容不能發?

答:我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你說發願有哪些內容不能發?若你說的是發願發了不好的願——當然,不好的願不發,不好的願發它幹啥?

問:佛力不能成就哪些?

答:你說這個好像跟另一個問題有點兒接近,就是禪宗裡有一個公案,嵩岳元圭禪師對岳神說,你是五能五不能,佛是七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為三不能也”。也就是說不能即滅定業,不能化導無緣,不能盡眾生界,這就是三不能——你說的是這個不是?要滅現業啊?這不是說“即滅定業”嗎?“即”就是現在,“即滅定業”,就是滅現在的業。現在正在現行正在受報的業已經不好滅了,要假如還沒有受報,比方造惡業還沒有墮惡道,那叫“應墮惡道”,應該墮惡道,以前造的業還沒墮,那就不是“即”,不是“現”,是“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往世罪業則為消滅”——你看看能滅不能,這個是佛說的,經裡的話。現業,現在正現行的業是不好滅了,就是說現在正在受的報不好滅了。

六、佛滅罪業還是我滅罪業

問:佛不能滅自己(我)的業?

答:誰說的“不能滅自己的業”啊,問的是佛能替你滅啊?你看看那個經裡說的,不是佛替你滅,但你要說佛替你滅也不是沒道理,那不是《金剛經》說的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這不就是“則為消滅”嗎?這不是滅了嗎?你說這是你自己滅的還是佛滅的?可能都說得通,受持讀誦此經,那個經不是佛說的?那算是佛滅的吧?也可以啊;要說受持讀誦此經,是我在受持我在讀誦《金剛經》,那不是我自己滅的嗎?不也行嗎?——都有道理,說是佛滅的好像也是,《金剛經》是佛說的嘛;說是我自己滅的,當然是了,因為你受持你讀誦的呀!

七、代替眾生承擔罪業也在因果裡

問:修行人以及大菩薩到底能不能代替承擔眾生之罪業?如果能不是違背因果嗎?

答:就是能也不違背,因果裡就有這個規律,這算啥違背啊?因果規律不是你定的,我這樣說吧,“……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並不違背因果,因果裡就有這個事兒,這咋能算違背因果呢?你把因果想得太狹隘了,就算你說這個,能那樣代替,也不違背因果。

問:怎麼代受?

答:不存在怎麼代受,代受還不好懂啊?發願就是因啊,不違背因果,都在因果裡。

八、大小乘都是離世間

問:小乘離世間,大乘在世間?

答:大乘在世間還是為了讓大家都離世間,所以大小乘都是離世間。大乘也是要離世間的,要領一批人出離世間,在世間只是一種方便。小乘只管自己離世間,大乘小乘都離世間。

九、別發做不到的願

問:發願說願承擔眾生之苦,會不會遭來不好的果報?

答:你這個話可是有矛盾呢,你不是願承受眾生之苦嗎?承受來了你咋又成了“不好的果報”,你怎麼這麼講啊?那不是成了不願意了?你還不願意真吃苦啊?不願意真吃苦你發那個願幹啥呀?這你就別發那個願了唄,你發那個願幹啥呢?

問:剛才那個問題是有出處的,就是有師兄跟老人寫信說發願承當眾生之苦,但是老人不僅沒表揚他還批評了他。

答:批評就是因為老人知道他吃不了苦,貪便宜的,為什麼呢?因為好像是心裡有這個想法:只要我發願代他吃苦,由於我這個願非常好,其實我剛好可以不吃苦。——貪便宜,當然批評他,實際上你發願吃苦,還怕吃苦,你就別發那願了。這是批評他做不到他發那個願,不是反對,是根據他的情況說的。

問:不是佛提倡的嗎?

答:發願佛是提倡了,佛提倡你發你做不到的願了?佛在哪兒提倡要發你做不到的願了?佛提倡的發願都是能做到的。

2016123日節選

一、真明白了 還有個算不算在嗎?

問:明白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算開悟嗎?

答:你真的明白“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嗎?如果你真的明白了,那還有個算不算在嗎?說算、說不算都犯忌諱。

二、心如鏡 不留痕跡是真恭敬

問:印光大師說“一分恭敬得一分加持,十分恭敬得十分加持”,生活中怎麼理解?

答:這為什麼要在生活中理解呢?這個話很好理解,很直白。在生活中理解,不在生活中理解,不都是理解嗎?

問:生活中怎麼做?

答:你要說生活中怎麼做,這似乎有矛盾吧——生活中就是不恭敬,不生活才恭敬?生活中哪兒不恭敬了?沒有不恭敬,連“打死喂狗”都是真抱佛恩,還有別的什麼不恭敬啊?純粹的佛教徒絕對具足了一切恭敬。

但是如果有一個誤解,就能找到不恭敬:把那個“恭敬”說成是世間的情見、情愛,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說成是恭敬——那你大大的違背佛菩薩的胸懷,佛菩薩是要斷掉那個感情的,不斷掉那個感情怎麼會知道“打死喂狗”是真報佛恩呢?就像人一樣,誰對誰很尊敬怎麼怎麼,那個是恭敬嗎?那不是恭敬,那是情啊,情是應該斷掉的。

問:心如鏡自然恭敬?

答:心如鏡不留任何痕跡,你說成自然恭敬,我也同意,但是我覺得換一個說法更好:心如鏡是真恭敬——找不到恭敬和不恭敬了,那是真恭敬。心如明鏡不留任何痕跡是真正的恭敬,是真恭敬佛菩薩;別的恭敬是假的,帶著情見的是假恭敬。

三、心可得嗎?

(這一段是老師針對學人的話做的回答)

我覺得你講得很好,因為你講得都是正面的詞:具備這個心,具備那個心……這離見性不遠了。你這麼講,實際上這裡頭有個問題,我給你提個醒,就你講的這麼多這麼好的心,可得嗎?就說心可得嗎?行了啊,你這樣思維思維吧,不直接回答你這個問題了,因為什麼呢?你要不跟見性聯繫,你說這麼多心全都很好,這就不用思維可得不可得了;跟見性聯繫到一塊兒,那麼就有這問題了——你說了好多好多這麼好的心,有一個心可得的嗎?可得你拿來我看看,阿彌陀佛。

本來你可以不提見性的事兒,學教也很好,為什麼非要提見性呢?你這一提見性我就問你:你那些心可得嗎?你要不提見性,我要在這兒問你“那些心可得嗎?”是破壞你的學習了呀!——我不應該那麼問。你提見性幹啥?不相干哪,別提這個,你那些都非常好,發心非常好,是個非常精進的修行人,這麼說,就別提那個見性的事兒。

四、生淨土要自已發心

問:上面說到度眾生的事兒,度眾生是不是把眾生一把擰起來扔到淨土?

答:那怎麼可能啊?你要是說:能使他生淨土算度眾生。我倒是也同意這個見解,但是還是要他自己發心願意生淨土啊,你能做到讓他自己發心願意生淨土,就算度了他了;你說你自己把他擰起來扔到淨土,那不可能,不可能有這事兒。

問:如果不是的話,那度眾生也需要看眾生自己的因緣嗎?

答:他聽你的話,他不是跟你有因緣嘛!實際上你跟他說的是“法”,還是“法緣”,不是你們兩個的私人感情。

五、關於中有救度

問:(中有救度)證成法身佛後,報身化身不就自然證得了嗎?

答:能證法身佛這個是有的,就是三天半到四天,那不是證法身佛的機會嘛,法身佛就沒有身體的,就是剛才說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死後三天半到四天這個階段兩次現起了這個“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當下現前,都不認,都滑過去了。我老說都是你不肯,都不肯認這個(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還要認個身體,中陰身就生起來了——都是你願意,一切唯心造,中陰身是你自己心造的。

問:“如是至心虔敬發願念誦上偈,則化虹光,融入世尊金剛薩垛不動如來父母雙尊胸中,於東方現喜刹土,證得圓滿受用身而成佛矣。”

答:這不說的“法性中有”嘛,就是說有淨土的佛來接,生淨土以後,當然報化身什麼都有了,當然是啊。

問:更難修,刹那成就。

答:他往生了以後才成就,算刹那呀?我看不算刹那,也就是說還不算頓教門。中有就是得度,就是往生,也不算頓教門,也不算刹那——都有過程,過程那不都明擺著的,在那兒擱著呢。

六、關於真行道

問:“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答:“身雖行道,心道不行”,那當然不可以。是這樣,假如“心道若行,何用行道”不是經論裡的原文,而是問題的話,修改倆字就行了——“心道若行是真行道”。修改以前是“心道若行,何用行道?”是個問話,修改以後,問號變句號,“心道若行是真行道。”阿彌陀佛!

那是對這個身道說的,身道不真心道真——對身道說的,都有物件,說話是有物件的,如果不對身道,說“心道若行是真行道”這話也有毛病,因為剛才我問過“心可得嗎”?現在沒說到那個程度,沒說到心可得不可得,是對身道說的;要是對身道說,那就可以說“心道若行是真行道”。得看情況,一個答案不是在哪兒都是正確的,換個地方它就未必正確——要是對身道說,那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如果不對身道,那不見得正確。

在經裡佛這麼說:沙門行道,不要像拉磨的牛那樣。拉磨的牛啥樣啊——身行道,那個行道就是說拉磨走,心不行道,拉磨那個牛是戴著礙眼的,要不然就轉暈了,它這個身體在走圈兒,這就是心道不行,這是打比方說的。

20161126日節選

一、不求進步

問:座上妄念越來越多,是不是退步了?

答: 座上只管持咒,不管妄念多少,這個原則你掌握住就不耽誤你修行。不怕退步,不求進步,只管堅持下去就是勝利;還是少打妄想好,也別打進步、退步這樣的妄想。

問:不管什麼樣的念頭?

答:不是不管什麼樣的念頭——不管有沒有念頭,有也好,沒有也好;不管念頭多少,只管一心持咒。

二、關於直指見性

問:直指是直接告訴你是佛?

答:言外之意才是,直指的事多了,比方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就是指給你了。但是那是慧明,“不思善不思惡”那個跟我們說一個行不行?我們還不知道咋回事呢,對我們直指是不行的,得費費勁了。

問:現在沒直指了?

答:現在咋沒直指了?有,不過不行。母音老人都直指過了啊,老人說得多清楚啊,在那疑著呀,還問“我這是不是見性?”我說你沒見性了?我要再說你見性不是害你啊!我直指你那個疑心啊?你在那疑,你聽了我的話就不疑了,我在這不是做壞事了——我說那不是,你也不認帳,這才堅定。老人早就直指過了,沒管用,還在那疑著,你腳跟站不穩;要是沒疑,還用問啊?疑著就不能說你那是見性。

誰知道丙丁童子來求火的公案,仔細讀讀這個公案吧,怎麼兩回都是說丙丁童子來求火啊?第一回不悟,第二回就能言下大悟,怎麼回事啊?所以老是懷疑,“我這算不算見性啊?”這哪能是,不能算啊,果然錯會了也!——你說“算不算見性啊?”“哎呀,你果然錯會了!”就這。

20161119日節選

一、做夢也是打妄想

問:自從修心密後,經常夢中飛,這個能飛的是第六識還是第七識?

答:做夢沒有離開第六識,夢中飛和夢中不飛都離不開第六識;夢也是第六識的活動,談不到七、八識,離七八遠著呢,都是在打妄想,做夢其實就是在打妄想。

二、因指而見月

問:前念已斷後念未起,這當下空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那悟到這個本來面目是因為我現在沒睡覺,精神也正常的情況下悟,問題是:睡著了,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是不是要徹底證悟後才知道?

答:“無夢無想時”不是你前頭說的這個事啊,我用一個具體的事說“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比如我們把觀照說成主人公“在”,就問夢裡頭能觀照嗎?如果夢裡也能觀照,那就問無夢無想時呢,怎麼觀照?——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說“前念已斷、後念未起”悟那個空什麼找一個東西,這個東西不要說找不到,就是找到了,我總覺得是個光影,並不是說這種話那個人的本來意思;拿你這個想法去卡他那句話,很可能會造成誤解,那些話都是提個醒啊——“前念已斷、後念未起”都是提個醒,不是要你在那卡尺寸的。

如果說這個提醒對我們沒有用,我是非要研究手指頭,我就不會因指而望月;你給我指頭我就研究指頭,你咋不給我月亮啊?——那有法給嗎?要是給個指頭就研究指頭的話,最好這麼說——他沒那麼說過,你也別在意了。

那就是是為了指月,才給你個指頭看,讓你順著指頭看月亮的,別在這語言上下功夫了,“前念已斷、後念未起這個當下我掐住了”——你掐住了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別掐手指頭了,看月亮吧;如果沒法看月亮就先擱著以後再說,怎麼樣能因指而見月?——機緣成熟自然因指而見月,自然不會去研究手指頭了。

三、若做聖解 即受群邪

問:著魔是不是出現哪種境界,恰恰是對這種境界產生深深的執著無法放下,破壞了自己的平常之心?

答:咱們用實例說著魔吧,以《楞嚴經》所說的五十陰魔:色、受、想、行、識五陰,每一陰都有十魔,一共五十種魔 。怎麼入魔的?入魔就是“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他作聖解了,所以即受群邪。

問:什麼叫作“聖解”?

答:比如“我見性了,我開悟了,我證聖了”,這些就叫作“聖解”——這才入魔呢,須陀洹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那就是入魔,《金剛經》明說了:“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就是說須陀洹不這麼想)所以他證了須陀洹果沒有入魔,他要說我得了須陀洹果了,那就是入魔了;也就是說“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他證了聖位了就沒作聖解,沒有這樣理解——我得了須陀洹果了,一直到阿羅漢他都不那麼理解——我得阿羅漢道。

四、彌勒淨土在哪一界

問:彌勒淨土在哪一界?

答:彌勒淨土是在欲界天第四層兜率天,但是彌勒淨土不屬於欲界,它屬於界外淨土,在三界之外。

界內淨土、界外淨土是有另外一種說法:比方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都在娑婆世界界外,屬於界外淨土;像兜率內院在我們娑婆世界內,屬於界內淨土——他那個“界外”的意思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之外;我們這裡說兜率內院不屬於欲界,是“界外”淨土,指的是不在我們這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內,這個“界外”跟那個“界外”的概念不一樣,這兩種說法沒有矛盾。

五、夢裡能做主

問:有個典故,裡面的問題是“醒著的時候能做主嗎?”睡了能做主嗎?

答:睡了能做主是不容易的,有功夫了,比如剛才舉那個觀照的例子——做夢還會觀照呢,做夢也能截斷妄念。

問:算是能做得主了?

答:夢裡能做得主就怎麼了?就是夢裡能做得主也還不算,無夢無想時如何?——那個話是從這兒出來的。比方說我們念佛,平常醒的時候還知道念佛,一做夢就把念佛忘了;但是功夫做得好,做夢也念佛,這就是夢裡能做得主了,夢裡能做得主也不等於往生——是這個意思,就像上面問無夢無想呢?(是進一步問)

六、打開和禪定

問:打開和禪定有什麼關係?

答:還在“深入禪定”這些概念裡,跟打開能相應啊?

問:睹桃花而悟道……

答:睹桃花悟道和深入禪定毫無關係,這樣說吧:跟深入禪定沒關係,跟不入禪定也沒關係,別在禪定上考慮了;打開以後還有貪嗔癡、戒定慧的對應嗎?貪嗔癡還在跟戒定慧相對,戒定慧還在對治貪嗔癡?這是打開嗎?

七、淨土本來就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問:修行人如果證到無所從來、無所從去,還有西方極樂世界、兜率內院等淨土的概念嗎?

答:有啊,咋會沒有啊,西方極樂世界和兜率淨土本就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的,原本就是——它不在你心外啊,都是你心裡起現的。娑婆世界是你心裡起現的,那極樂世界也是你心裡起現的;本就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的啊。“生即不生,不生即生”,“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咋會有那一種實有的來去啊,都沒離開心,心外有世界嗎?心外有淨土嗎?心外有穢土嗎?原本就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嘛。

20161112日節選

一、斷了用功的妄想 才是真用功

問:應緣接物時應該如何用功?

答:工作的時候好好工作,應緣接物的時侯好好應緣接物,在你打妄想的時候去掉妄想——就是用功,不用再加上個用功了,不用再加上一個名字叫“用功”的妄想,斷了那個名字叫“用功”的妄想吧!那才是真正的用功!

二、虛幻不等於“不存在”

問:六道也是變現出來的 ,佛菩薩也是變現出來的,其實大家都不存在?

答:也就是一說“一切唯心造”,你就這樣認為了,這有問題——最後一句有問題,變現出來是變現,都不是實有,都是虛幻的,虛幻的跟你說的“不存在”好像有別,要“不存在”連形象也沒有了,——它是虛幻的,不還有個虛幻形象嘛。

2016115日節選

一、做善事,不著善相

問:善行當作本份事?

答:當然是本份事。

問:善念,凜然一覺不住善相?

答:當然,做善事要是住了善相不就升天了?不住善相才可以回向菩提呢。

住了善相是升天之因——要是從解脫道的角度說,升天也是輪回。做善事升天是向上輪回,做惡墮三惡道是向下輪回,向上輪回也是輪回,也是生死,還是生死不了,談不上涅槃。先不說解脫道的事,先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行,也很好。

二、張三種因李四受報,輪回本無我

問:說輪回無我,唐朝張三的事讓宋朝李四受報,李四冤枉啊?

答:李四假如有宿命通的話,他會想起來他在唐朝是張三,冤枉不冤枉?

問:無我和受報不矛盾?

答:當然不矛盾。

問:只有流轉的現象,沒有流轉的主體?

答:這個說法非常契合現代人,只有流轉的現象,這個流轉的現象就是因果,沒有流轉的主體,因果是沒有主體的。——這個對,本就無我,輪回也無我。可是呢(眾生)認為有我,為什麼呢?因為第七識牢牢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第八識的見分好像是主體,(這不是真主體)有這個假主體了,宋朝的李四由於有宿命通了,就會回憶起來,他在唐朝是張三。這個主體是假的,所以你說有,當然是有,他會回想起來,你說第八識見分沒有嗎?——有啊,有是假的,不是真我,假我。有就是假的,沒有才是真的。

三、十二因緣之由來

問:佛性無處不在,無處不在作用,第八識是污染的佛性,那是佛性自己把自己污染了?

答:十二因緣你知道嗎?

問:不知道。

答:不知道十二因緣,當然你這個問題就存在了。十二因緣一開始就說“無明緣行”,起了無明瞭,什麼是無明?最早的無明是這麼解釋的——佛性本明,妄起一念認明。本來明,你再去認識這個明,就有能有所了,本明就是沒能沒所,佛性本來就是明的,就是你說的“無處不在,無處不在作用”,這就叫本明。本明——起一念去認識這個無處不在,無處不在作用,好了,這就起了妄了,就打這開始污染的,這就有能有所了:有一個能認識,有一個被認識。能認識的這個和被認識的這個還會發展,“無明緣行”——緣行就是產生了擾動,沒有能所變成了有能所,產生了擾動,你注意,現在還沒有東西,用我們現在話說精神和物質這兩個東西都還沒出現,佛性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精神和物質都在佛性裡包括,佛性本身不屬於精神也不屬於物質,這個時候還沒有精神也沒有物質,只是產生了擾動。咋成了擾動了——本來無能所變成了有能所:有個能認識,有個被認識;有一個本明的,有一個認識這個明的,這就擾動了。然後“行緣識”——這個識就是以後說的第八識,現在開始有了精神了,注意,先有精神啊。“識緣名色”——有了第八識就有見分和相分,相分就是物質,這開始有物質了,先有精神後有物質,“明色緣六入”——開始有物質之後,就從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見、聞、覺、知、嗅、嘗,從這就形成了十八界,我們認識的這個世界開始形成了。“六入緣觸”——開始有了接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個污染就是指的擾動:佛性本明,妄起一念認明——這是最早的一絲無明,最早的污染,污染就是指的這個。

四、什麼是業障

問:以前說的業障的解釋沒解釋錯,佛經詞典裡有這樣解釋:障礙解脫,障礙修行。

答:由於造業了,障礙解脫,障礙修行,這種障礙就是業障。世間法的成就不能說是業障,那是業力使然,或者叫做業報,它無所謂障礙。業障是障礙解脫,障礙修行啊。

五、身體化空不到歡喜地

問:身體化空才算入歡喜地?

答:不算,化空不算入歡喜地,還不到歡喜地,本空才到,化空不到——化空是有為啊,有為不到歡喜地,歡喜地是無為的。

六、見性和了生死

問:見性後不能了生死,是嗎?

答:不是這樣的,可以這麼說:見性後尚未了生死。

問:咋才能了生死?

答:沒有生死可了,你明瞭了就了了生死;原本就沒有生死,你誤認為有,把你的誤會解除了就叫了生死。

問:見性後,分段生死嚴格說不算了?

答:八地才斷盡,見性後頂多到初地,早著呢,離斷盡生死還早著呢。

七、見性非關淫欲

問: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憑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

答:這是達摩祖師《血脈論》裡的話,也就是說在這個習氣沒除盡的時候是可以見性的。(習氣)並不是說不斷除,不就說“自爾斷除”嘛——以後除習氣,慢慢斷,但是它不影響你見性,不能因為沒斷盡就見不了性,是能見性的,(習氣)還是要斷除。

問:其性本來清靜,污染不得。

答:那是說的本來了。

問:見性了還會有妄想嗎?

答:加兩個字就行了:見性了還會有妄想習氣——這樣說就對了,那個時候好像不用妄想,用習氣比較好。

八、斷我執和俱生法執

問: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

答:這是說的第七識,第七識轉平等性智——“無功用行”,“我恒摧”——原來可不是“我恒催”,原來是“恒審思量我相隨”,那個也恒,牢牢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後來變成平等性智,都是無功用行,我執永遠摧滅了,再也不認第八識的見分是我了,真正的契入了無我所以叫“平等性”。這是說的第七識轉平等性智,第七識轉平等性智是徹斷我執,把我執斷了,那個我執不僅僅說的“分別我執”,把我執徹底斷了才叫平等性智。“俱生法執”可能第七識斷不盡,“俱生法執”一直到究竟成佛才斷盡,最後離究竟佛還有最後一絲無明未斷,那個無明也可以稱為“俱生法執”。

問:“俱生法執”八地以後還有?

答:對。

問:徹底成佛才能斷除?

答:對。

九、不動地

問:七返人天。

答:七返人天到八地了,到“不動地”算了了生死了,因為他親證不動啊。不動是沒生也沒滅,原本如此沒有動過,這不就了了生死了——就是本無生死,沒有動過不就是本無生死嘛。

問:阿羅漢不能分身,所以他那一絲回小向大的變異中又入胎了,出世後一聞即到八地成大菩薩了?

答:他發了大心之後才可能入胎,要不發大心他就不動。八地以後還有,還不算到頭,還有法身向上,八地是法身正位,不動了,法身還要向上,所以九地、十地度無量無邊眾生,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十、關於度眾生

問:把你知道的佛法告訴有緣眾生就是度眾生?

答:好像不這麼定義,實際上是“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才是度眾生。也就是說前方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就那樣做吧。——那不算度他,那是剛剛開始學好人的時候。《金剛經》的定義很簡練、很明確:“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度眾生就是要也令入涅盤,這才算度了眾生了,就這樣“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兩句話是一假一真——“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就這樣是有眾生可度,有相可得,有度眾生相可得,是假的;要是實際呢,真實的是什麼樣?實際是沒有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別著相,著相就是假的了,不著相才是真實的。

2016108日節選

一、肉身不壞與開悟

問: 開悟的人是不是等度完體內的眾生才會離開?

答:這個別跟開悟聯繫,跟另外一個事聯繫——度完了體內的眾生就會肉身不壞。你說體內眾生不是指的那些細菌等東西啊?——那些東西它造成了這個肉體會腐爛,你度完了體內眾生了,就不會腐爛了。

要說肉身不壞的人,一定是開悟的?或者一定是不開悟的?——別這樣聯繫,開悟的人不一定都是肉身不壞的呀。

二、開悟和見性是否是一回事

問:“開悟”和“明心見性”是一回事嗎?

答:有時候好像一種豁然開朗的現象,用“開悟”這個詞,也有時候用“明心見性”這個詞,這不就是一回事啊!但是呢,它要是說不同的事兒,在那兒用“開悟”合適,用“見性”不合適;或者另一個地方,用“明心見性”合適,用“開悟”這個詞不合適,那可就不是一回事。

它就是個名詞嘛,“開悟”這個名詞和“明心見性”這個名詞: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用這倆詞都合適,那就是一回事啦;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可能用這個合適,用那個不合適,那就不是一回事啦。

三、禪宗沒有幾地的說法

問:想看公案,但朋友說一地不知二地,二地不知三地,是不是如果修行人不到八地就不能看懂全部公案?

答:還有這種說法?很奇怪,你就是不能相應禪宗公案。——什麼地不地的,在禪宗裡全部給你掃垃圾桶裡啦。

“地”呀,那是教下的概念。有時候一對照,什麼“禪宗的開悟相當於第幾地”——禪宗本身根本就不同意這種說法。但是呢,你要講教理,你還得知道這個對應,還得知道這個說法,不知道這個說法也不大對勁,那是從教理的角度。要是從禪師的角度——什麼地不地的都是戲論。

2016101日節選

一、心密打坐是為了見性

問:打坐兩小時不是練的,同理四小時、六小時也不是練的?

答:是這樣,我認為我們不是練這種功夫的,就是強制要坐兩小時結印持咒,兩小時最低的了,如果是因為這個也坐不成,那就是不適合打坐,心中心法不能少於兩小時。至於說再多,得看情況,你承擔不了那也別勉強,因為什麼呢?我見到過好多因為勉強加坐而斷坐的啊。

問:我們專門練這個功夫,功夫練夠了就能?

答:不是專門練功夫,我們就是結印持咒兩小時,不是為了練功夫——是為了明心見性。可能有的人打坐是為了練功夫,咱們不是,咱們打坐是為了明心見性,不是為了練功夫。

二、開悟和修行的關係

問:聽說大蓮花印坐到四到六個小時半年以上,上心中心,百座內必開悟?

答:“必開悟”這個話我總是覺得有問題,我們不是聽到過這樣的話嗎?——開悟與修行無關。那要是拿一個辦法——這“必開悟”,那不是開悟與修行有關嗎?我們所說的無關就是沒有這個 “必”字——有可能開悟,不是“必”。

三、打妄想最累人

問:座上沒念頭嗎?

答:這個說法,或者就是指的沒念頭,或者是妄念打不動了他就沒念頭了。——打妄想是累人的,我們平常不覺得累是因為輪回習慣了啊,那就是業力造成的你不覺得累。就是像那水一樣,一直波濤洶湧,一直在那晃蕩晃蕩,不知道還有平靜的水,一旦心態平靜了覺得很輕鬆,再起妄想很累人,起不來了。——那個時候就是妄念打不動了,那個時候咒語自然也就持不動了。

問:手印還在。

答:這就本身是已經入過定了,你就別管咒語了——就叫“放下咒語安然入定”,這本身就已經入定了。阿彌陀佛!

問:打妄想不累人。

答:你說打妄想不累人呐?那不就是輪回習慣了嘛!無量劫來都在輪回,就是累慣了,不累反而不能適應了。其實打妄想很累人的,還是那心裡沒有想法比較輕鬆。

問: 沒有想法不可能呀?

答:你覺得沒有想法不可能呀?——時時刻刻都在亂著呢,那不是習慣了嗎?!習慣於打妄想了就那樣了。

四、小乘有涅槃可證、大乘實相超越一切有無及名相

問:(略)

答:阿彌陀佛!因為佛法有核心教義,不管哪個教派核心教義是一樣的,如果核心不一樣那就不是佛法了。至少兩大塊吧,一塊大乘、一塊小乘,都有法印——大乘有大乘的法印,小乘有小乘的法印。法印就是用來檢驗是不是佛法——印契嘛。

小乘佛法有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這兒你別跟他說“涅槃也不可得、生死即涅槃”——生死實有、涅槃也是實有,是有法可得的、有涅槃可證的,這就是小乘啊。

大乘是一實相印,看你說法是不是契合實相,你有涅槃可證、有生死可了,這不是有相嗎?那個實相是無相嘛,實相超過有相、無相啦,至少這樣說:有相、無相、法相、實相——實相還超法相呢。那什麼是實相呢?你要讀《金剛經》熟了,就知道什麼是實相了:“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解釋的多簡單啊。“非相”也就是非有相、非無相——就這些非相是實相,佛法的核心。

三法印是小乘佛法的法印,或者說上座部的核心,你不能說是佛法的核心。要說大乘的核心就是實相,實相是法印。

2016917日節選

1、本來清淨即是善惡無染

問:心本來清靜無垢染,我們以無所得的心行持一切善法,是否與我們的真心相契?

答:你說本來清靜無垢染,也還說行一切善法,這就是概念問題。那麼以有所得心行持一切不善法,那就是本來不清靜本來有污染嗎?你現在拿本來清靜和善惡捏一塊了,本來清靜就是善惡都清靜,這才是本來,本來清靜是不相對的,你弄一個善惡相對行一切善法,行一切惡法就跟妄心相契?行一切善法就跟真心相契?是這麼回事嗎?善惡兩心不都是妄心嗎?!——這是基本概念問題。

2、刹那明白本無輪回 是名跳出輪回

問:跳出輪回?

答:你這個說法是輪回實有,所謂跳出輪回就是刹那之間明白了本無輪回,用不著跳,那就叫跳出輪回——輪回本來就沒有,不是本來就有。

3、 煩惱即菩提是實相 不在理解裡

問:煩惱即菩提?

答:煩惱即菩提是不講理的,沒有道理可講,你現在說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也行,現在這樣也可以,不必強求什麼煩惱即菩提,到後面你刹那之間——哦,原來如此,我可明白了,自然而然煩惱即菩提,不用你現在從理論上去說,理論上不講了,別去理解了。煩惱即菩提已經離開理解了,在理解裡就沒有煩惱即菩提這回事,你還是遠離你這個所謂理解吧,不是理解能夠達到的——別去理解這事了,它不屬於理解,煩惱即菩提是實相,不是理解的事,理解都是虛妄的,煩惱即菩提才是實相。

4、關於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問:感覺打坐一段時間,再看《金剛經》別有一番意境,不過還是不能明白“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到底是度了還是沒度?

答:當然,肯定是,再打坐,《金剛經》不都告訴你了,“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下邊經文是:“何以故?”———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麵就回答了:“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既非菩薩”,就是因為你著相了嘛,別著“我相”,就不說我度眾生了吧?!別著“眾生相”也不說我度的是眾生了,也不這麼說了吧?!著相嘛,《金剛經》都告訴你為什麼了,不用問了。

問:還是度了?

答:你還是著相!剛才是說了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但古人不這麼講,古人說吃飯也沒咬著一粒米,穿衣也沒掛著一絲紗。你說的吃飯還是吃了——不對,就沒咬著一粒米嘛!你為什麼說還是度了呢?那不還是著相嘛?!他沒著吃飯相,就說沒咬著一粒米,你為什麼說還是度了呢?還是著相嘛。實無眾生可度。

問:心外無眾生?

答:對,

問:度了是從相上說的?

答:度了是從著相上說的,從相上說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了。

問:未度是從體上說?

答:是的。

5、金剛持是心念不是口念

問:念咒時金剛持和默念的區別是什麼?到底要不要聲音,不出聲音是不是故意默念?

答:默念是口念,口念不發聲就是默念,我們說的是心念,口就沒念,談不上默不默,我們講的金剛持跟默念根本就不相干,別找區別了,沒對比性,不相干。(金剛持的聲音)是聽出來的,並不是念出來的,默念是念出來的,沒有出聲音還是口念了,心念就不是口念,別在這聯繫了,別把金剛持弄成默念,不是一回事。金剛持本來是要輕鬆的,結果弄成了負擔。(它)是最不累人的,出聲念不是太累了?本來是要輕鬆的,結果搞得很緊張。

6、悟前著相、悟後無真假

問:大悟後是不是一切法都是假的?

答:大悟前一切法也是假的,只是他認假作真唄。他認為是真就不一定是真,跟悟後悟前沒有關係,悟前也是假的,可不是悟後的事。

悟前是真的,悟後把它搞假了?絕對不是,原本就假。不過是悟前是錯誤認識,把錯誤糾正了,起個假名叫悟,沒有別的可悟的,糾正了錯誤了就叫悟了,就叫開悟。

7、心外無土、土外無心

問:往生淨土是指淨土的世界沒有來到我們心裡,我的心也沒有去淨土,只是我造的業在自心中顯現而已?

答:不只是淨土,不管是啥土都是自心顯現。淨土是淨土相吧,不(只)是淨土,別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自心顯現。心外無法,心外沒有客觀存在的什麼土,淨土在心外?或者是穢土在心外?都不在心外,都是自心的顯現,心外沒有土,心外無土,土外無心。

8、心外無眾生

問:六祖講過要先度內眾生,怎麼做?

答:六祖哪說過先度內眾生?六祖說過自心眾生誓願度,內外不都是自心眾生?有心外的眾生嗎?心外有眾生存在嗎?六祖沒分內外,你心裡想的內外都是自心眾生,都沒有離開過自心,眾生不可能離開自心,離開自心就沒有眾生存在,都在心內,心外無法,心外哪有眾生啊?!你說先度內眾生,你心裡的內外眾生都是《六祖壇經》裡所說的自心眾生,外眾生也在內,不象你這樣分別內外,心外根本就沒有眾生可度,心外哪有眾生?都在心內,所以說六祖沒有說先度內眾生,你是誤解六祖的話。自心眾生誓願度,自心煩惱誓願斷,就這成了先度內眾生了?那不是誤解《六祖壇經》啊?!自心眾生誓願度沒有排除外眾生,沒有認為在心外還有眾生,都是自心眾生,眾生沒內外,眾生都在心裡,不在心外。

9、罪業消滅也在因果裡

問:《金剛經》裡說過:往昔罪業則為消滅,這種人算不算大修行人?

答:《金剛經》不有這話嘛:往昔罪業則為消滅,並且說的是要受惡報的——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金剛經》說的,這沒有壞因果啊,這本身也就在因果裡,

問:往昔罪業消滅算不算背離因果?

答:哪算啥背離因果?!往昔罪業不消滅、往昔罪業消滅不都是因果嘛。咱們說具體的,比如殺人者受報,是人往昔罪業應該被殺,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他就不會被殺,這不也是因果嗎?非要按你說的死死的,哪有那麼死死的?!世間有多複雜,因果就有多複雜,沒有一絲一毫的事在因果之外,全在因果裡,因就是“受持讀誦此經,受人輕賤”,果就是“往昔罪業則為消滅”,這不都在因果裡,咋會不在因果裡。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因,果就是“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以今世人輕賤故”是因,“先世罪業則為消滅”就是果,這哪離開因果了?!

問:憑什麼不受報?

答:那不也是受報嘛!受報就是消滅,被人殺一次也是受報,這都是受報——為什麼你要定死一種受報?!一點都沒違背因果。

(此為師兄們根據錄音整理,齊老師未過目。如有聽寫錯誤,請當時聽講者指正。——轉載請加上這個說明)

2016924日節選

一、言語道斷 離一切思維及揣摩

問:心行處滅如何理解?

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經常是這樣擱在一塊說的,心行處滅有時候說成“心行路絕”。簡單的說:它可以領悟、可以契入,但不是你能思維清楚的,也不是用語言能說清楚的。但是我們不是不去領會,也就是說,不是不用心行,也不是不使用語言,但它不是語言能說清楚的,也不是心行能夠揣摩明白的。

二、信不信佛 承不承認 都有因果

問:佛教有做善事得富貴報,做惡事得貧窮報的因果思想。

答:你這個見解是:這不過是佛教裡的一個思想,佛教外未必如此。——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就算世界上沒佛教,照樣有因果。因果不是佛教的專利,因果是釋迦牟尼佛發現的,不是說只有佛教裡才有因果,我不信佛就沒因果了,絕對不是這回事!你不信佛也有因果!只是說你不承認,但不承認也有、也在因果裡。因果是世間規律,佛教是發現它了,那不見得是只有佛教才有的思想!

三、久久修行才有效果

問:大概到三百座,感覺這幾個月很害怕起淫欲心,晚上不經意彈出不好的畫面自己記得清清楚楚很煩惱,祈求齊老師加持。

答:齊老師咋能有這種能力呢——加持你就不煩惱了?加持你就不起淫欲心了?!不是,那個事靠你自己的,這不能靠加持。再一個要說加持,也不能說我們之間互相加持啊,上師佛菩薩加持咱們。咱們能學佛,能夠堅持打坐,堅持修行,這也不是個人的力量啊,這也是加持力啊,這是上師佛菩薩加持咱們。加持力無處不在,並不神秘,別搞的神神奇奇的誰給誰點啥,不是那麼回事。我們怎麼能互相加持呢?咱們都一樣的。

問:是每天多加座加修二印?

答:為什麼又弄出二印來幹什麼呀?

問:還是怎麼辦?加持楞嚴咒心?

答:久久修行才有效果,修行時間長了可以斷除。欲界眾生輕重程度有不同,產生恐懼心理也沒必要。你見地純正,知道啥對啥不對,做不到那以後會做到的,不能急燥。

四、見性離開一切境界及善解

問:七年前我剛學佛時看《六祖壇經》,看到“不思善、不思惡,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這句,頓時無我,處處都是禪境,此後行住坐臥煩惱不生,有兩周時間又不行了,那時連地圖沒弄明白呢,不明白怎麼回事,現在想來離悟道差遠了,只是一種定境吧?

答:不用說悟道了,連定境也不是,這不就乾淨了?!儘管我們不用“悟道”,也不用“定境”這樣的詞,但是他總是跟說法相應了,這樣說行不行啊?它總是一種好事,這種好事不作聖心,這是好境界、善境界;若作聖解,你就說“悟道”等等,那就即受群邪。

問:只是一種定境?

答:連“定境”這個詞也不用多好啊。不要說悟道了,連定境也不是,它就不是個事,要是這樣的話——你這是善境界啊,肯定是再來人,肯定是個好境界,別人說你悟道都可以。你就是認為是種定境也不打緊,可是你自己要是認為那是悟道就糟糕了。它啥都不是,就是好境界;它要是點啥,可能會“即受群邪”。阿彌陀佛!

五、公案無玄機

問:看公案時心裡知道怎麼回事,但是轉語出不來,應該怎麼下轉語?

答: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你真知道是怎麼回事,根本就不存在轉語的問題。你這個話可以這麼說:看到公案的時候好像有法發揮它意思,但是總是說不出來這個發揮的意思。

問:用啥說出來?

答:注意啊,你那個“怎麼回事”是發揮的,禪師那什麼事都沒有,公案裡都沒事,是你覺得那有事,想發揮一下。發揮一下也可以,發揮的好了,就好像大家都有進步,對大家都有好處——但它跟禪師的本懷扯不上關係,他們本來就沒事,事都是我們發揮出來的。

六、第七識和第六識

問:第七識是不是比六識還要頑固不化?

答:這個“頑固不化”用的有意思,它確實力度比第六識力度大——第六識它有睡覺的時候,有昏迷的時候,第七識可沒有,第七識不會昏迷,除非這一生完結了。“去後來先作主公”——到去的時候就剩第八識了,前七識都沒有了,那個時候它沒有了。它只要有,會一直頑固的堅持第八識的見分是我,這人才有我見啊,就好像潛在的我執,這個是與生俱來的——就是俱生我執。分別我執是第六識幹的事,第七識就是俱生我執,與生俱來就可以認為有我,牢牢的牢固,就像你說的“頑固不化”,它是比第六識牢固。阿彌陀佛!

七、第八識和物質世界

問:物質世界都是第八識?

答: 也就是第八識,還不是全部的第八識呢——它是第八識的相分,第八識不是只有相分,還有別的呢。不僅僅物質世界是第八識。這樣說吧,“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物質世界還在虛空裡呢,連虛空都是第八識的一小部分。第八識是現量的,它不是比量,它沒有比量、沒有非量,你別把那個質也弄成量了。

問:沒有裝世界的虛空,虛空外面還有虛空嗎?

答:很奇怪,你說世界不在虛空裡呀?這樣說吧,世界指的星系、星球,這麼說行不行?世界不是在虛空裡呀?

八、打不打坐都是你的自由

問:不想打坐了。

答:如果不想打坐的話,連客觀原因都不用找,也不用造一個理論,也不用聽別人說個理論。因為打不打坐完全是你個人的自由啊,你完全有權力決定你自己打不打坐,為什麼要找個什麼理由幹什麼?

問:找了心安。

答:找了心也不會安,不找心也能安。阿彌陀佛!

2016910日節選

一、不以打坐為究竟、並不是否定打坐

問:慧能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做麼長。

答:這是說的打坐功夫,臥輪禪師打坐是很有功夫的,他座上是不會起妄念的——“能斷百思想”,慧能是對他說的——“沒伎倆”、“不斷百思想”,是對治他的。不以打坐為究竟,不以打坐為究竟是反對打坐嗎?慧能大師不打坐了?可不是啊,你到南華寺看看,看看六祖像,肉身像,不是塑的像,是不是坐著,一直坐著,他咋不打坐啊?!他不著於打坐,他認為那就是不打坐,那個打坐就是不打坐,是這麼說的“不斷百思想”,斷就是不斷,“對境心數起”——起就是不起,是這樣的。臥輪他的見地,他的證量趕不上慧能大師。

二、真承當 無承當

問:慧能大師的不思善不思惡時的明明了了,和人我世界都沒有了,大地平沉的明明了了是不是力度不一樣?

答:你這個認為可能有道理,只能說是力度不一樣,本質上應該是一樣的。

問:我有時候就讓自己不思善不思惡,承擔下來,生活中保護這個真心,除各種習氣,這屬不屬於自己有實證?

答:你承擔個啥啊?你承擔個有實證?你可弄錯了,承擔的是無所證!你弄錯了,方向都弄錯了,承擔什麼啊,承擔無所承擔,無所證,承擔這個。承擔有實證——又著了相了,著了個虛空粉粹明明了了,明明是著相,不能歸無所得就不是老人所說的見性,老人講見性最後是歸無所得的。

三、心識和三量

問:現量只有五識才有還是八個識都有?

答:第七識沒有,第七識沒有現量沒有比量,只有非量,第八識只有現量,還有前五識只有現量。第六識三量都有——現量、比量、非量全有,前五識和第八識只有現量,第七識只有非量——沒有現量也沒有比量,只有一個錯誤的量,“非”就是錯誤的,錯誤的認知——認知第八識的見分是我,本來無我讓他錯誤弄出來個我,這是第七識幹的事,有我就是從第七識來的。當然第六識也是認為有我,那個就是思維上認為的了,第七識可不是思維的,是潛在的,牢牢的,根紮的很深——“恒審思量我相隨”,恒審思量這個我就來了,我相隨著來了,“恒審思量我相隨”說的第七識,這就是非量,只有這一個非量,它不現量也沒有比量——不現量就不可能展現在你的面前。

有這個說法: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有可能在第七識。——最不可能的就是第七識,他有可能是第六識,他不可能是第七識,因為第七識不現量,那個是現量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現量的,那個第七識不可能有,它沒現量,它也不比量,也不思維不考慮,也不比量也不分析,只非量,就是一個牢牢執著,並且很深很牢固,把它要是打消——無我了,就成了平等性智,無我了,那是關鍵性的,一下子就成了,一般不容易打掉,打七打七——打掉第七識,不容易打掉。

四、沒妄想也不談觀照

問:我在工作中心無旁騖,就是觀照?

答:工作中,一心工作別跟觀照聯繫,在工作中說什麼觀照,不在這說觀照,我們說觀照是有前提,前提就是打妄想,要是不對著打妄想說觀照沒有意義,就是為了對付妄想才說觀照了,沒妄想說什麼觀照啊。實際上有這種情況,不考慮有沒有妄想,只說觀照,這不好啊,為什麼不好呢,觀照本身就成妄想了,“我看著念頭“啥的——不成了妄想了,不好,我們是先說有妄想,觀照是對付妄想的,應病與藥嘛。

五、六根都沒離開過真如

問:《六祖壇經》中說: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這裡所說的真如,若無,五官則壞的真如是指什麼?

答:別這樣理解,也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實際上不僅僅是六根,連六塵六識,都沒有離開真如,離開真如這些是不存在的,但是這裡說的當時即壞,一說當時即壞好像還存在,實際上是沒有真如就沒有這些,而不是說還存在,也就是都沒離開真如,六根沒離開真如。

六、關於轉識成智

問:轉識成智是指把比量的六七識轉為現量的智?

答:轉識成智一般是說轉八識成四智,還有的說轉九識成五智,轉八識成四智就是: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還有第九識轉為法界體性智。一般都是說八識轉四智,很少有說到九識轉五智的。

問:第九識轉法界體性智,老師再詳細說說。

答:也不用詳細說,第九識不說是阿賴耶識了,就成無垢識或者白淨識,那個就更詳細了。我們現在說第八識轉大圓鏡智好像沒有過程,實際中間有過程,你看看《八識規矩頌》裡說過程了,並不是直接轉成智慧了: “不動地前”就是七地末八地前,八地之前“才舍藏”——舍掉了藏識,藏識就是阿賴耶識,舍掉了藏識的稱呼變成異熟識,“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道是第十地,十地後異熟識也不用這個名了,變成無垢識了,並且大圓鏡智開始發了——“大圓無垢同時發”,就這個時候同時發起,所以說至少他有異熟識、無垢識,至少有這個過程吧,你看第八識轉大圓鏡智有沒有過程啊,我們有時候說的太複雜了不好接受,簡單點說就是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儘管它有過程,第九識轉法界體性智是過程裡的事,看看說法界體性跟“普照十方塵刹中”,是不是法界體性啊。

對,你把異熟識當成第九識,把無垢當成第十識,既然大圓無垢同時發那中間只有一個過程,到底是只有第九識,還是有十個識啊,說法也不同,也都有道理,說九也可以,說十也行,把無垢識算上不就是十了,也可以說十識,不是不可以說。

七、超度要有真誠信力

問:對於已經往生入土多年的親人,金剛沙怎麼撒?

答:我認為怎麼撒都比不撒好,

問:是撒在墳上及四周還是放骨灰的地方多撒點?

答:都行,別以我這為准,你還是找懂得多的——我在超度上懂得不太多,我認為撒總比不撒好,你咋撒都好,都比不撒強,還是你的心啊。要是找一個懂的人一問,怎麼撒,告訴你方法了,你的心不相應,照樣無效,重要的是你的心。

問:如果大光明咒持的不熟,是否能用六字大明咒代替?

答:還是你的心,你的心沒力氣,學大光明咒學不熟你就想代替啊?!你的心沒那個份量,你的心不重啊。你要心重根本不考慮六字明,說大光明咒就大光明咒,我不會,難,難我也學,因為什麼?因為我非常重視這個問題,你要重視這個問題,你就不會找一個咒代替。你要這樣,你咋撒都不會有多少作用,我說的是你的心,最主要是你的心。

八、別把南泉斬貓當斬會

問:那天跟一個師兄聊南泉斬貓公案,師兄反問,如修成正果如南泉禪師,是不是也可以揮刀斬貓?

答:不是你無言以對,他這個問題有問題——在南泉那沒有揮刀,也沒有斬貓。你看見那是你的事,在南泉那無我,就沒有南泉,也不存在貓的問題,無我無人,在他那不存在那個問題,所以他就不曾揮刀斬貓。咱們看見他揮刀斬貓,所以咱們就不去學他斬貓了,南泉就沒有斬貓,所以你說你的生活還得繼續,本來就沒有生活,還有啥繼續啊,看著是生活,其實不是,本來就沒有。

是這樣,說沒有斬、沒有貓,是我們現在這麼說好懂,實際上要是讓古人評價,他不這麼說話,好像不大好懂:說南泉禪師三輪體空,三輪就是南泉、斬、貓,三輪體空——沒有本體,沒有實體,都是不存在的,不就是說沒有南泉、沒有貓嘛,這麼說好懂一些。三輪體空——這三輪沒有實體,都是空寂的。

問:貓多冤枉啊?

答:在南泉那沒貓,在你這有貓,要是沒有貓,還說啥貓多冤枉啊?在你這是有貓,所以只要是有貓,咱們不學他斬貓,學不了,在他那沒有貓,在你這要是有,就算了,別學了。

問:沒有殺心就沒有殺業。

答:對,都沒離開心,心外無物,心外啥都沒有。認為貓存在也是心的事,要是沒有心,貓根本就不存在。認為有我是第七識造成的,第七識不是心嗎?說第六識有時候認為我,第六識不也是心嗎?離心無法,所以說造業受報都是在心裡,不存在心外造業,不存在心外受報,當然沒有心就沒有業,因果不是法嗎?離開心就沒有因果,離開心有啥因果,說因果就是說的心,就是心內之法,心外就沒有法,因果不是法嗎?!

問:也想問齊老師,南泉斬貓,南泉三輪體空,不知還示現受果報嗎?

答:對於不信因果的人示現也無妨,為什麼要示現,為了讓他信因果,示現有什麼不可以啊,實際上示現就是沒示現,也不存在。

問:是不是不造因也不受果?

答:你認為示現是受果阿?示現不是受果。釋迦牟尼佛還示現過呢,那是釋迦牟尼佛受報了?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佛無因果——達摩祖師說的。釋迦牟尼佛“金槍馬麥”,頭痛這些,這是受報?這可不是受報,這是示現,示現和受報可不是一回事,他不存在受報的問題。

問:示現無所謂?

答:不是示現無所謂,而是示現有用處。沒有用,示現它幹啥?沒有用就不用示現了。

問:認為南泉殺貓是冤枉了南泉,認為南泉沒殺貓是冤枉了貓,如何才是不冤枉南泉也不冤枉貓?

答:這樣說吧:南泉斬貓,貓得解脫;咱們去斬貓,咋們受報。別學南泉斬貓啊,別學。

問:示現就是演了一場大戲?

答:是啊,為什麼要演一場大戲呢?就是為了讓你信因果嘛,演戲是有用處的,所以說要假如有用,南泉可以示現受報,不是不可以的,那是有用,要是沒有用可以不去示現的,他示現也不等於受報,但是可以說成是受報,告訴你說那是受報,是叫你信因果的。

問:沒貓怎麼冤枉貓。

答:是的,算了,要是說太多了也不大好,知道了也就是了。至於說認為、不認為說的對,可以,維持你原來的認識也行。

201693日節選

一、不管妄念只管持咒

問:我剛才問,人臨命終時應該如何放置念頭?每次座上念頭紛紛,各種好的不好的念頭不停的翻,我有時候就想,下一刻我就要死了,只有這樣才可以安於持咒,最近好像念頭少了些,我就想如果我能安然持咒了,如果我真要臨命終時該怎麼放置念頭?

答:不用你放置,它愛怎麼著怎麼著,我只管持咒,它妄念它的,我管它呢——它有妄念礙不著我解脫,沒妄念也不見得能幫助我解脫,管它有沒有妄念幹什麼?!座上只管持咒,(你)看咒語看的輕,看妄念看的重,要是咒語的份量重了就不管妄念了,管它幹什麼。

二、不在乎妄念有和無、只關注持咒

問:座上覺得妄念多時就大聲持咒算不算壓念?

答:你的想法跟我的想法不一樣,我就不考慮它算不算壓念,你大聲持咒也可以,大聲持咒管它什麼壓念呢?! 根本就不理睬妄念,不對它進行任何動作。為了這個妄念我有動作?不因為它有動作,我只管持咒——就是心在咒語上,不在有沒有妄念,妄念多少,就不在這上。心就不在乎它多,不在乎它少,不在乎它有,不在乎它沒有;我在乎的是持不持咒,還管壓不壓念幹什麼。

當然了,要假如說妄念多,我不管它,隨便多,要是那樣沒有咒語了咋辦?——我說是提起咒語是重要的,提起咒語妄念還會多嗎?你說妄念多,我不管它了讓它多吧,多了咒語也沒了,那能行?重點在提起咒語上,重點不在妄念多少,“妄念有沒有”不在這上,重點在提起咒語,時刻關注咒語就是了,阿彌陀佛。

三、出離心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厭世好像是貶義的,其實要說“出離心”,要說輪回裡的“苦、集”好像不貶義了啊,是不是一個意思?厭世還是輕的,我還要離開它呢,不僅是厭,因為世間是苦,我為啥不離開它,這是佛法的基本教義,當然可以不信佛。

有了“出離心”做基礎,倒駕慈航,乘願再來,那是大菩薩的發心,發心大,那是可以的,但是跟出離心並不矛盾——他來幹什麼,來領更多的人出離的。

四、對座上的現象別太敏感

問:最近打坐總是感覺困的厲害,上座一會就沒啥念頭,自己感覺是睡著了,但是手印不倒不散,有時又坐的前仰後和的,有時做夢咒停了。

答:這不剛好是老人說的那個嘛,乾脆就提起咒語,睜開眼睛,跟睡覺做鬥爭,別在這做這種文章了,做這文章做的多了不好,老人是告訴你一種現象,知道這種現象,掌握好了這種現象,就行了,能照上就照上,照不上別在那找了。為什麼別人這樣,我不這樣?——別人也不是都這樣,不找這些了,不在這沒事找事了,好好打你的坐,不要沒事找事了。有時候說坐上的現象是跟別人說的,不是跟你說的,別在這看見點啥都敏感,別這樣了啊。

五、關於不成家的幾種情況

問:我考慮了一會還是決定問一下,我27了,父母催的急,期盼結婚成家,作為孩子應該遷就父母的要求,現在我都沒遇見讓我想結婚的人,真讓我馬上成家真是在遷就父母了。

答:也就是沒遇見你看得上的,全都看不上,你遷就你自己了吧,你覺得你所見到的人一個都不合格,可能是這樣,那也沒辦法。

你這種心態,沒有看的上的,像這種心態是有,但是有些人不那麼嚴重,你能嚴重到這種情況,到最後弄成單身也有可能。有的人單身不是因為他決心不成家,不是這個意思,就是沒有他看的上的;還有的人單身的原因是他幾乎都看的上,只要有人願意就行,但是所有的都不願意,兩種極端。一種是他看不上所有,一種是所有都看不上他,也還有另一種特殊——他決心不成家,又不願意現出家像。母音老人就是決心不成家的,他不屬於看上啥、看不上啥,不屬於那一類的。

終生單身的好幾種都有,所有的都看不上自己的也要單身,自己看不上所有的人也要單身,這兩種人幾乎是同一類,都跟老人不一樣。老人並不屬於看上看不上,老人雖然不現出家像,但決心不成家。

問:道心堅固與結不結婚的對應關係?

答:別在這對應了,對應就產生誤解,你是看不上一切,屬於這一類,跟道心堅固別聯繫了,不屬於這一類。

六、觀照是放下、不是提起

問:修心密的師兄打坐一年了,座下還念咒,說是觀照。

答:座下念咒就念唄,總比打妄想好,但是那不能算觀照啊。至於說對不對,那不好說。像這一類的,一說觀照就誤解了觀照了,還不如念咒呢,誤解觀照在那打妄想,還不如念咒呢,他把打那樣的妄想當成觀照了,在那煞有介事的,那是打妄想,哪是觀照啊?!——觀照是放下,他那剛好是提起,要那樣還不如念咒好呢。

比如有這樣的“觀照”:你走的每一步路都要看清楚,上臺階那個臺階心裡都要知道——那跟觀照有什麼相干啊?那不是在那打妄想嘛 ?!那樣還不如持咒呢,老是把那當成觀照那不誤解觀照了?我見過那樣說觀照的,這都是哪跟哪啊?!弄的煞有介事的,都成了事了,緊緊張張的——觀照是放下,他那都成了提起了,那還不如持咒好呢,持咒總比打妄想好,總比那樣打妄想好吧,那是打妄想,哪算觀照啊。

七、看公案吃力是因不能契合禪師的心

問:怎麼看公案吃力,是不是跟古文基礎有關?

答:要說看古文,現在跟古文行文是有很大的差別,確實是有。但是看公案應該是差別不大,公案並不是純粹的古文,公案用語一般是古代的白話。看公案吃力可能不明白禪師的心吧,不能契合禪師的心,看著吃力,跟語言好像關係不是太大。

八、力量小要保任

問:死參念佛是誰。

答:念佛是誰就是話頭啊,死參也就是不丟棄話頭,提起話頭,有什麼不對啊?參話頭就是那樣參的,一參就幾十年呐!出家就開始參,少年到青年,青年到中年,中年到壯年,壯年到老年——“嚓”一下就破了,這一下可明白了。那個靈明瞭了,數月不失,那個力量多大啊,搞了幾十年了,人都搞老了,你看那個力量多大。

現在太便宜了,一千座三、四年的功夫就弄明白了,沒有那個力量大,所以你要保任啊!保任要用的力就大了,他那個幾乎不保任,他就不會消失,他那個慢,力量大。

九、生死命根斷盡就是臨命終

參禪念佛幾十年,刹那之間明白了;念佛的就不說是話頭了,念佛的就是刹那之間進入念佛三昧。一樣,那就往生了,上品往生,已經往生了,這種往生不需要人死掉以後才往生,要說臨命終就是生死命根斷盡,人並沒有死。

2016827日節選

一、拈花示眾不落有無

問:釋迦佛拈花的公案講了什麼?

答:拈花算不算講?如果說不開口都不算講,那就說拈花什麼都沒講;要說不開口也是講,那就是已經講了八萬四千法,不開口就講了八萬四千法。

拈花——要說不開口不算講,那什麼都沒講。阿彌陀佛。

二、”自性”的不同含義

問:禪宗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和三論宗裡的一切法無自性,這兩個自性不是一回事?還是同名詞含義不一樣?

答:含義不一樣,不是一回事。

這樣說吧,自性有時候是用佛性說是自性,就是佛性,或者是把涅槃說成自性,或者是把戒體說成自性,或者是把般若智慧說成自性,或者是把圓覺說成自性,這個自性就是佛性的意思;自性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自身的特性。

自心的實性,自心的真實性就是不是因緣所生,它自己不靠因緣而獨立存在;那萬法都沒有,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是因緣所生,所以叫萬法無自性,那個自性是自身的實性。

自身的真實性都不真實,都是虛妄的,那就是萬法無自性,萬法都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所以這兩個自性,它不是一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自身的真實性;一個意思是佛性,這不是一個意思。

三、第一因有神我 如來藏無我

問:如來藏和西方外道所說的神我有什麼不同?

答:你自己都把不同說了: 一個是佛說的,一個是外道說的;一個是如來藏,一個是神我。這不,你都把不同說了,你還問有什麼不同?阿彌陀佛。

問:如來藏是空性不可得,神我他認為是一種實有的東西?

答:外道所說的神我,可是說的第一因呐。外道有第一因呐,第一因就是這個意思:他不是因緣所生,他找一個不是因緣所生的,他是你沒法說他是從哪來的, (“一切”)都是從他來的,但是沒法說他是從哪來的,他就弄了一個神我第一因,這是外道說的。那個神我就是絕對的我了。其實如來藏,是無我,那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問:我們的佛性是不是因緣所生?

答:佛性當然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所生,佛性是無生啊。別談什麼所生了,他是無生的。

問:佛性就是空性?

答:有那麼說話的,也就是說用詞不同,有把佛性說成空性的。

但是我們在這兒說空性,就不是人家那個空性了,已經不是佛性了,因為什麼呢?早就著實了啊,早就不對了。他不過取個名,還是那個東西——有的說是佛性;有的說是空性,那個可以。

在這兒弄的另外來一個空性的,什麼有空跟空有,空有相對的那個空,那不是那意思了。就是把佛性說成空性——他是空有不相對,不是空有相對的空。就算把這說成佛性,也不是佛,也不跟眾生相對,他是不相對,不相對的才是。是個名詞吧。

問:佛性是恒、實有的?

答:他不在“有無”裡,別那樣說了。

四、百座滿不得隔日上千座

問:百座兩輪修完以後是接著修千座,這中間能不能空出幾天,對前面不滿意的再加幾座?

答:這中間一天都不能空,不能隔日不修。你說不滿意的加幾座,那不算空啊,每天都要打坐,不能空一天不打坐。

啥叫“空出幾天來”——那不叫空,當然可以加,那沒有空啊,打坐了就不算空嘛。

五、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者喚作精魂

問:昔日婆羅提尊者回答異見王:佛性作用,當有其八——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我也不識,也認為見、聞是這個精魂或者說是靈魂的作用。

答:你也不識,那你就把它喚作精魂吧。告訴你“不識喚作精魂”,你就把它喚作精魂吧。

問:靈魂是第八識?

答:不見得,你說的精魂不是第八識,第八識不像你理解的那樣。

問:佛性是智?

答:不見得。佛性就是佛性,也不是什麼知也不是什麼智。當然有時候說佛性是智慧也可以的,但是一般不用智慧這個詞了,那時候說是般若。

問:佛性和精魂,如礦含金?

答:胡說!那是“識得”和“不識得”倆不同,什麼如礦含金啊,不是那麼回事。

問:譬如面前擺一塊金礦石,如何能說它是金子呢?

答:根本就不相干,兩種不同的人:不識的說他是精魂,說佛性的人沒認為他是精魂。什麼“如礦含金”呐,哪有那事啊——不是你這個概念,我不同意你這觀點,算了,別在這弄了。這實際上說的是佛性的,跟說是精魂的,根本就不同啦,根本就不是那個事。算了,這個就不說了,我這樣只能這麼說,不跟著你這個想法走了。

問:上面的精魂,不正是外道的神我麼?

答:這兒的精魂不是講的外道神我,是講的見聞覺知,“在眼曰見、在耳曰聞”講的這個,認識這個的,說是佛性;不認識這個的,他說是精魂。也就是說,認識這“眼見耳聞、執捉運奔”啊——像這些,認識這個的,這都是佛性的作用;不認識這個的,他說有一個靈魂,靈魂在起作用,他不是精魂嘛,是這個意思。

這還佛性和精魂放在一塊說,還什麼外道——這兒說的不是外道。

問:有時認識有時不認識。

答:這拿你有啥辦法啊?那你有時認識很好,有時不認識不大好,就只能這麼說。阿彌陀佛!

六、截斷妄念是觀照

問:座下念佛算不算觀照?

答:有的人是用佛號截斷妄念的,你說那算念佛,算觀照啊?——實際上用佛號截斷妄念算觀照。

問:算念佛?

答:所以說座下觀照就是(念)“阿彌陀佛”,就用這樣觀照也不算是念佛,你別認為那是座下念佛——那是觀照,那不是念佛啊。就是念“阿彌陀佛”截斷妄念,也不是念佛,也算觀照。

問:剛剛那問題我還有疑惑,就是座下念佛和觀照是不衝突的?

答:不是說衝突,沒講什麼衝突不衝突的,說的是觀照。有的人是用佛號截斷妄念——我們的觀照不是當下截斷妄念嘛,他是用佛號截斷的。阿彌陀佛,他那不叫座下念佛,那是觀照,那不叫念佛,你為什麼還要說那是念佛呢?念佛就是專門念佛號,目的是往生,那才叫念佛的;用一聲佛號截斷妄念,那是觀照,那不叫座下念佛。你為什麼還認為他是座下念佛呢?

問:有的人用“呸,斷,停”觀照。

答:對,有人用“呸,斷,停”。也有人用佛號,他等於用那個(“呸,斷,停”),那不叫念佛,別認為那是座下念佛,那是觀照。

問:那我佛號行住坐臥,綿綿密密,這樣觀照行不行?

答:你那是念佛不是觀照啊,我們是有物件的——有妄念了,截斷妄念,截斷妄念以後就不念了。你在那綿綿密密念,你那就是念佛,不是觀照。沒說你念佛行不行,我們說你別誤解觀照,你按你的方法,我也不反對,你別非把你的方法說成觀照。

你說你座下綿綿密密念佛,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我沒說這樣不好啊,這樣很好,但是你為什麼要往觀照上扯呢,觀照的事就不提了。你只管念佛,只管往生吧,觀照的事不提了。阿彌陀佛!

問:觀照是妄念來了,我來一聲?

答:當然了,觀照就是截斷它了嘛,截斷妄念不跟妄念跑。並且,一開始還跟妄念跑也不知道,那就得警覺,及時發現,截斷它。

問:我理解照無所照才是真觀照對嗎?

答:無所照——那是後頭,我們現在說的是剛入門的觀照,你講的無所照那是後頭的事——以後的事,要是到了後頭,前頭的全都是戲論,剛才我們講的全都是戲論。

七、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

問:“寂照照寂、切記用力”中的寂怎樣解釋?

答:寂是本體,照是用、啟用。不是有這個比方嘛:“如珠吐光、還照珠體”,那“寂”就是珠子,“照”就是珠子的光——這是打比方的啊。

或者再通俗說吧:“寂”是自性,“照”是自性的光明。自性、自性的光明,光明照自性,自性放光明——“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那個忌,你寫錯了字,把意思搞反了——(應該是)“忌”諱,忌諱用力,你弄了個“記”牢啊,(成了)我們要用力,你看這弄反了,顛倒不顛倒?顛倒了,打錯一個“記”字顛倒了。

“照寂”:或者說是認識佛性;或者說是還照本體。還照本體不是佛性朗然現前嘛——你可不能用力,那個地方容不得你用力,這不“切忌用力”嘛。

問:為什麼不能用力,用力是什麼樣的狀態?

答:那是朗然現前的,容得你用力啊!沒有說斷妄念啊,都沒提那事。說的是“寂照照寂”不能用力,不是說的別的事。就是佛性發光,光照本體的時候就是見性的時候嘛——沒有你用力的餘地,“切忌用力”,沒用力的餘地。

剛才那個“寂照照寂”說的是見性,假如真是朗然現前了,真的是佛性能現前的人,他一下就看懂了:“切忌用力”——當然忌諱用力,一用力它就不是了,一用力它就成了光影了。

沒有實踐在這弄理論,還弄隔裂開了,把用力從這句話裡抽出來——那不相干呐,越說越遠,根本就照不上了,就不是原來的意思了。

八、行腳參未了 住山大事畢

問:公案中有的禪師住深山,有的行腳,為啥呢?

答:行腳的一般是都還沒有了手,住深山的一般都是了啦。也就是行腳的都還沒有參學事畢,還沒有完成;住山的已經完成了,完成了以後就住深山了。阿彌陀佛!

問:完成之後為什麼住深山?

答:你這問題有個前提,可能有這個前提,你才有現在這個疑問——你那前提就是他們行腳不是在深山之間行腳,也就是說深山之外有道場,他們行腳都在深山之外的道場裡,住深山跟外面的道場不是一回事。那是你誤會了,道場都在深山裡。行腳的人就是在這個深山行到那個深山學習呢,住山的那一些不出來的,都是已經完成了的。你看看現在那些著名的寺院哪個不在山裡啊?不都在山裡啊——禪宗的。當然你要說,教下有的是在鬧市,你比如像那個,最早的一個禪寺——洛陽白馬寺,那個是教下的啊,那是學教的,你說的是禪師,他們行腳也都是深山之間行腳,從這個深山出來進那個深山裡去。阿彌陀佛!

問:住深山幹什麼呢?

答:住深山,有緣就弘法,無緣就自了。沒事人——弘法也一個眾生沒度,要是自了也沒有自己可了。

不幹什麼,要幹什麼就不住深山了,要幹什麼還住深山幹什麼,“幹什麼”就行腳了,他不幹什麼。

問:住山就是閉關式實修吧?

答:行腳的人實修,住山的人有什麼修不修的?!他們住山跟你現在的那個閉關概念不是一碼事——他們住那就一輩子了,實際上了手的住深山的人,比如有一百個吧,其中可能有不到十個人成為道場,別的人就那樣就了了一生了。有緣自然就有人找他,沒有緣的就了啦。不再弄這個事了,什麼“閉關為了什麼”——根本不是這概念。

閉關——不管是宗下、教下都能閉關,就我剛才說的,教下學教也能閉關,那是另一回事。

問:住山就禪定?

答:什麼禪定啊?!禪定還在修行,住山啥事沒有。不過吃糧食不能到山外背啊,他自己要種點的,自己不種吃什麼啊?

問:就是頭陀行吧?

答:別弄這些什麼“頭陀行”、“修禪定”、“閉關”——這些詞全是教下的,別跟禪師說這個,禪師那兒沒這個東西。阿彌陀佛!

問:住山就是皮膚脫落盡啦?

答:這樣說不大合適,反著說合適:皮膚脫落盡的人才去住山。別把那個禪師的住山跟那個閉關什麼修行連在一塊——不是那回事,他們就是住山也未必是在那什麼修行啊啥的,不見得,但這個種種地是要種種地的,那要不種地吃什麼啊?自種自吃。

問:不破重關,不住山。

答:哎呀,這是後來說的了,他們那時的習慣,咱也不是說好像非要定了個什麼課目,到這個時候住山就是個課目——不是!當時就是那個風氣,當年禪宗興盛的時候就是那個風氣,大事了畢,沒事了,他不住山裡?——他不願意去鬧市弄個什麼,但是有人找他啊,那就是法緣熟,法緣熟了,有人找他,以後他自己也不管蓋寺院,別人蓋的!

九、大禪師那裡無地次

問:八地以後住山,還是住山為達到八地以後?

答:哎喲,他們哪有地的概念呢,你開玩笑不?有這種概念住什麼山呢?! 算了,你這地的概念先收起來吧。在住山了手大禪師那兒什麼地啊?!哪還有三賢十地?!都沒那回事——在他那兒,這哪有那麼多事。剛才都弄一大堆事,現在事多了,要是這樣還行腳吧,還不夠住山。多事,阿彌陀佛!

問:無一事才去住山,這下對了不?

答:這可能對嗎?這麼說?!這話說的正是有事啊: “無一事才去住山”——這不有事嗎?!人家沒事。人家沒事跟你說的“無一事才去住山”這個“無一事”,這就不是一回事!——你說這個“無一事”就是有事,這不是有事了嗎?人家不是這樣的。

問:住山不住山是個人喜好,看需要?

答:什麼“個人喜好看需要啥”——都不是,不是這種角度。這些人到時候他要去山裡就去山裡了唄。現在人跟過去情況也不同,不是說的現在,也別去理解這事了,不能理解就算了啊。像這一些非要按照這個修行成道、幾地長短,啥啥啥這一套——都不相干,可以說,他那沒這些閑傢俱——有這些閑傢俱的人還在行腳呢。阿彌陀佛!

問:要三輪體空?

答:又冒出個三輪體空,講道理可以這麼講。要是說他們就是這樣——那禪宗早都墮落了,哪還會是這樣。什麼三輪體空——根本不承認你這說法,哪會那麼多事啊。

但是我們講道理有時候會說三輪體空這個話。阿彌陀佛!是講道理!

十、佛性無常無斷 非一非異

問:兩個佛友,一個說自性本是無常的,一個說自性本是永恆的。後面一個好像說得對,又覺得有點兒似是而非。

答:這樣啊——要說自性是常,行不行啊?自性本來不存在什麼永恆不永恆,也行不行啊?

問:自性無生無死,不是永恆麼?

答:那我不那麼認為,既然自性無生無死,那不就是無永恆無不永恆嗎?——無生無死,那個常就算永恆吧,無生無死不就是無常無斷嗎! 為什麼說無生無死是無常不是無斷呢?——你這麼認為邏輯上不通啊。你要說無生無死他就應該無常無斷。

問:非斷非常?

答:對,非斷非常——就應該這樣。對呀,那不就對應你那個無生無死嗎?這無生無死咋能引出永恆呢?!這都不可能引出永恆啊。

問:是就是一,不是就是異,自性不二,非一非異?

答:對,是就是“一”,不是就是“異”;“一”就是一體的,“異”就是異體的。異體就是說不是一個,一是一個,非一非異。阿彌陀佛!

不二就是“非異”的意思,還“非一”呢。不二就是非異,非異跟不二一個意思——不僅是“非異”,還“非一”呢。阿彌陀佛!

2016820日節選

一、持戒不缺根本在戒體

問:成了果地佛之後永遠都是果地佛。

答:你這樣理解也算可以,但是是有問題的,成了果地佛就沒佛沒眾生,沒因地沒果地,那才是成了果地佛了。要假如沒有成果地佛,看你這個問題,你這個看法是對的,這個話是說給沒有成果地佛的人聽的。

二、心中心法是一個獨立的法門

問:我們心中心法門是密宗的支派嗎?

答:不好說,不好說是密宗的,只能說我們修的是密法,不好講我們就是密宗,我們宗旨是以禪為宗旨,但是我們跟禪宗修法不一樣,又是修密的,歸宿還是淨土,你說屬於禪密淨哪一種啊?不好歸到禪密淨裡頭,心中心法門就是心中心法門,現在母音老人所傳的心中心法門,不好歸到禪密淨哪一個裡頭,禪密淨各是各的法門,心密也是自己的法門,這個法門不好歸到它們三個哪一個裡,比如擱到禪裡頭,那還要心中心幹啥,你擱到密裡頭就沒有必要說心中心了,心密法門就是心密法門,他是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土為歸。

問:心密是三密相應。

答:當然是,結印持咒不就是三密相應嘛,身口意三密,三密全有,當然三密相應。你會不會有這種誤解:只有密宗才三密相應,不是密宗就沒有。不見得,不是密宗也有三密相應,為什麼不能啊,就沒身口意了?不是密宗照樣三密相應,只不過有時候重點不那麼說,不屬於密宗的禪宗淨土宗沒有身口意啊?照樣有,不過沒提出來三密相應,沒有那樣說,但並不是沒有三密相應,沒那麼提出來專門說而已。

三、明心見性後無善道可去、無惡道可出

問:明心見性之人還會墮落三惡道嗎?

答:我問你:明心見性後還會墮落三善道嗎?你覺得明心見性墮三善道就對了?不在六道中啊!什麼墮三惡道,我先問你墮三善道,你覺得墮三善道就對了?那還是明心見性啊?那不就是六道輪回嗎?墮三惡道和墮三善道能差多少?——在明心見性這個角度。要不在明心見性這個角度,在輪回角度,那是相反的,差太多了;在明心見性角度,墮三惡道和三善道有差別嗎?

四、解脫、不解脫都不曾造過業

問:解脫的人不曾造過業,所以不受報。

答:這話應該這麼認識,不管是不是解脫的人都不曾造過業,都不曾受過報,你說凡夫不是造業受報啊?——他是認假作真,假的造業相,假的受報相,認假作真,不管解脫不解脫都不曾造過業,都不曾受過報,都是佛性從來沒動過。佛性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都一樣的,造業是虛妄造,受報是虛妄受,他不知道,認為是真的,解脫的人不曾造過業,不解脫的人也不曾造過業。

五、根本煩惱與苦受的區別

問:貪嗔癡慢疑才叫煩惱嗎?

答:貪嗔癡慢疑叫煩惱的定義來自於《百法明門論》,講到五十一個心所的時候,講到煩惱心所,煩惱這個詞出來了,煩惱心所有兩種,一種叫根本煩惱,一種叫隨煩惱,隨煩惱裡還有三種: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煩惱是這麼分類的,貪嗔癡慢疑在根本煩惱裡頭,根本煩惱有六個:貪、嗔、癡、慢、疑是前五個,第六個就是:不正見,或者叫惡見,貪、嗔、癡、慢、疑、惡見這就是六大根本煩惱, 貪嗔癡慢疑才叫煩惱,不是才叫煩惱,它屬於煩惱,它在根本煩惱裡,屬於六個根本煩惱裡前五個。

問:是不是能夠導致輪回的才叫煩惱?

答:這是你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了,你沒有從《百法明門論》的角度講,你說怎麼導致輪回這個也不是沒道理,也算有道理。

問:我自己摔了一個跟頭疼死了,這個疼應該叫煩惱?

答:這個疼應該叫“受”,叫做“苦受”,不能從煩惱裡說,應該是色、受、想、行、識裡的“苦受”,這個疼就是“苦受”,已經在受報了,那是五陰,受陰,不從貪嗔癡慢疑那說,你說疼屬於貪嗔癡慢疑裡哪一種,惡見也叫不上,疼屬於苦受。

問:最近心頭特別煩惱,

答:你說這個特別煩惱和剛才的貪嗔癡慢疑又不同了,你說的也不是摔了一個跟頭疼,你說的煩惱是心痛苦,也屬於苦受。他說的疼呢,是屬於色身痛苦,色身的苦受;你說的特別煩惱呢,是你心裡的苦受。這個就不是說的六大根本煩惱,你說心裡特別煩惱是貪嗔癡慢疑哪一種啊,也不好說,也是你的苦受,有時候把心裡的苦受說成很煩惱,有這種說法,但是它跟佛法理論裡煩惱還不是一個概念。

2016813日節選

一、持戒不缺根本在戒體

問:十大行願中持戒不缺,攝心在定,這裡的戒指啥戒?

答:是從根本上說的,別只關心戒相,最根本的還是戒體,這才能不缺。並不是哪一種戒都持,比如藏密裡面金剛三昧耶戒,如果哪一個戒律都不缺,你都沒學藏密,你咋不缺?很明顯,要按戒的種類不可能不缺,所以不是種類上的不缺,說到根本上才會不缺。

問:怎樣落實到?

答:凡是怎樣才能怎麼怎麼,那就是修行,就落實到了。光指望看條文學理論,行為上跟不上,可能不好落實。說行為也就是戒相,要從戒體上講,非要從心性上去落實。戒體換一個角度講不就是佛性嗎?!從持戒的角度講他叫戒體,從明心見性這個見解的角度講,他就叫佛性。

二、大小乘的法印

問:實相無相。

答:“實相無相“是跟另外一句正反說的, ”實相無相“是正說,另外一個從否定,從反方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反著說的。 ”實相無相“是從正面說的。

問:實相無相是對著相人說的?

答:要這樣,別的也都是對著相人說的,也就是說對於沒有解脫的人。說到實相,他是法印,法印的意思是拿這來印證他是不是佛法,用剛才的詞——“標準”。是不是佛法什麼標準啊?所說是不是佛法的標準,是不是大乘佛法,大乘一實相印,就用實相來印證你的所說是不是大乘佛法,也就是說是不是講到“實相無相”了。小乘不是無相的,小乘是實際有生死可了,實有涅槃能證,這是小乘。小乘就不用實相印,他用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涅槃寂靜”就是實有涅槃能證,能證到寂靜,實有實證。其實大乘裡是涅槃生死都是空花水月——這就是“實相無相”,說的是無相,沒有法相,沒有生死相,沒有涅槃相——這說的是實相,這是大乘佛法,這是法印。如果說法說不到法印,未必是佛法。

當然,“方便說”也不一定去強調實相,但是他跟實相不相矛盾,有“方便說”也跟實相不相矛盾。但是,明明顯顯“方便說”否定實相,他就說他是佛法——他也不是。這叫法印,說法不符合法印,所說就並非佛法。

問:實相無相算不算絕對真理?

答:什麼叫有絕對真理——實相有實相,有個相。要說實相無相,那偏偏說的意思就是沒有絕對真理。實相無相就等於說沒有絕對真理,要是有絕對真理就說實相有相,就不說實相無相了。

問:法印就是標準?

答:那不見得,法印就是否定你的標準,只要不否定你的標準就是不符合法印,法印咋會是你的標準呢,告訴你了實相無相嘛。從另一個角度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就是說的實相無相,有相的都是虛妄,無相才是實相。

問:判斷是不是佛法的標準?

答:不對,判斷有沒有標準,才知道他是不是佛法,不是判斷佛法的標準,偏不按你這思路。如果有標準就不是佛法,沒標準才是佛法,偏不按你的思路。我知道你說的什麼意思。印就是認可或者叫印可,或者叫相符合,就是心心相印,這就是法印,印可他是佛法,或者說是一種佛法的印證,用實相來印證他說的是不是大乘佛法。

小乘佛法不講實相,小乘是三法印,印證他是不是佛法就是諸行無常,諸行有常就不是小乘佛法,諸法無我,你說有我就不是小乘佛法,涅槃寂靜,證果就是證的涅槃寂靜,用這個來印證他說的法是不是小乘法。

有人老是把實相印跟小乘三法印弄一塊說四法印,這是發揮的,四法印是發揮的,大小乘一塊印證有這樣的事嗎?小乘和大乘有的地方是矛盾的,這樣說吧,小乘是有宗,大乘是空宗,小乘是有涅槃可證,大乘是無涅槃可證,能捏到一塊說個四法印嗎?!四法印是後人現代人說的,因為他知道佛法一實相印,也有三法印,一共四個,後人發揮了,就說個四法印,大小乘的法印是不一樣的,立場不同。立場不同能到啥程度?能到說“聲聞緣覺都是入魔”,能到這程度,你看《楞嚴經》四陰(行陰)十魔第九魔和第十魔,是不是聲聞緣覺,他認為那是入魔了,不是佛法,不是解脫道,這是說到極處了。小乘說大乘怎麼說?小乘說大乘非佛說,他說大乘法不是佛法,不是佛講的——佛只講了小乘法沒講大乘法,是後人發揮的,不是佛說的——就不承認你是佛法。你看這立場不同到啥程度,能捏到一塊說法印嗎?不可能的,立場都不同。

三、發心沒有次第

問:發心的次第?

答:剛才說到次第,說藏密有次第,先修氣脈、明點、本尊,那不是發心的次第,是修行的次第。行持就是具體怎麼做,不是心理活動,是行為。那是說的修行的次第,不是說發心的次第,發心的次第我還沒聽說過呢,發心有次第嗎?你在哪看見發心次第的問題了?說次第,佛法裡講次第的理論說的都是修行次第,沒說發心次第吧?有依據嗎?也可能有,你把依據給我。

問:動機有純粹不純粹。

答:對,動機有純粹不純粹,發心有真不真,有這樣的,修法動機就是說的發心,這個還有次第嗎?

問:自己琢磨的。

答:那就不說了。發心的次第沒聽說過,我們說次第是修行的次第。

問:由希求現實到後世。

答:希求現世福報,還能考慮到解脫道?這不是次第問題啊,那是衝突。希求現世福報也不是不可以。你可能指菩薩發心,先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那可不是行這個發心,那是菩薩度眾生的過程,先滿足他的要求,然後讓他發心解脫,他到發心的時候才開始。以前算是發心嗎?以前是求世間福報,那是輪回,不算發心。

問:藏密的前行。

答:藏密的前行是修行啊,你比如這個十萬遍,那個十萬遍,四加行就有四種十萬遍,現在都五加行六加行了,又加上點別的,比如加上上師相應法,原來的四加行裡沒有上師相應法。那是修行啊,藏密的前行是修行的次第,不是發心的次第,不屬於發心。菩薩發心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是有個先後,有先後就是次第,但是他那個“先”不等於修行人的發心,那是菩薩發的心,那時候修行人還沒發心修行呢,到後令入佛智的時候才有發心,他那有次第嗎?修行人那不一定有次第啊,發心不一定有次第,那是菩薩度眾生的次第,這可不能說是發願解脫發心的次第,因為前頭不能算發心,他在追求輪回裡福報的時候不算他發心,能算他發心嗎?! 阿彌陀佛。

四、佛法是應病與藥 ,一法不立

答:剛才沒說打坐的事,說學理論的事,也不只是說到佛法,就是不是佛法,世間法的理論按你的(思路),也是處處矛盾。你這個思維方式有問題,不管是學世間法的理論還是佛法的理論,都不能按你的思維方式去學,如果按你的思維方式去學,總是看著矛盾百出,處處矛盾,不是光說佛法,就是世間法也是,不可能像你想的那種標準,因為什麼呢?因為你那標準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正確,咋會呢?都是有條件的,咋會無條件,要說無條件,佛就說了這個話,佛就說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無條件就不說了,一個字都不說——都是有條件才說的,應病與藥嘛。

問:覺得矛盾,還是沒有真正理解或者理解錯誤。

答:當然是這樣。

問:佛法是絕對正確的?

答:也就是有條件才這麼說的,是在某種條件下這麼說的,要是沒有任何條件,佛法是什麼絕對真理啊?誰立佛法是絕對真理這種理論了?佛教沒立這個,佛四十九年沒說一字,哪有什麼絕對真理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絕對真理,都是有條件才這麼說話,有前提,沒前提就不會這麼說話。

問:佛法都是應病與藥的。

答:對,佛說法都是應病與藥的,哪有啥絕對真理啊。

問:老人開示的字幕:“打開”以後並沒有成道,講過了,注意啊注意。

答:老人講這個是對認為那是成道,對那人說的,你都沒認為過你成道,這些話就不是對你說的。

問:打開了不是成道。

答:他要認為打開是成道,就給他說打開不是成道。

問:,第八識的種子還在,沒動。

答:那就是沒打開嘛,可以這麼認為,種子還在,緣起現行,他那就不是真打開,不也行嗎?從這說明心見性以後第八識如何,老人是對人說的啊,不是對你講的。你要是這種心理,不僅是這個地方,佛說的經,還有菩薩講的論,包括祖師的開示,全都前後有矛盾,按你這個思維去弄全都有矛盾。我總覺得你這種思路是有問題的,你這不是應病與藥。佛講話,菩薩弘法,祖師開示都是應病與藥,都是根據問題說的。有時候說:就這個是佛性,一把擒來就是明心見性;有時候說:有什麼靈知不靈知的。根據不同的人說的,一點矛盾都不會有。我說的都是老人說過的:有什麼靈知不靈知的,是老人說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就是佛性,就是當人的佛性,一把擒來就是見性,這也是老人說的,全都是。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要是按那種思維就是有矛盾的,把對張三說的話擱李四身上就不大對勁了,不是你糊塗了,你的思路我是不同意的,不是糊塗的事,你立一個理論——紅的它就不允許是綠的,方便不是這樣,我有時候說是綠的,可以的,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嘛,比如對於熱的人吹吹風,對於冷的人蓋個被子,你不能說吹風就不能蓋被子,蓋被子就不能吹風——那可不行。

問:老人還說翻種子呢,沒明心見性不也有翻種子,

答:那是對不同的人講的。對呀,感覺處處是矛盾,剛才不說嘛,就你這思維他哪都是矛盾,不僅僅是老人的話,佛說的經,菩薩講的論處處都是矛盾嘛,因為你思維有問題,其實處處都沒矛盾,都是應病與藥,你非要立一個論,不是一法不立嗎?你是法法都立,你什麼思路有問題了——法法都立這個思路有問題,實際佛法是一法不立的,你法法都立,佛法是應病與藥的,你是沒病啥藥都吃,能行啊?沒病啥藥都不吃,這才對。

問:說空亦得,說有亦得。

答:對,就是該說空的時候說空,該說空的時候說有當然不行,該說有的時候說有就不能說空了。

問:沒有標準。

答:對啊,沒有標準,你來了個標準,標準就是有法可立,處處有標準,法法都可立,都有標準,就這種思維他不處處矛盾嗎?

五、離苦得樂說的是解脫道

問:總結是:佛說一切法,都是讓人離苦得樂的。你若能把《心經》的義理徹底領悟了,報障、業障、煩惱障自然也就破除了。三障已除,一切苦厄也就消除了,人也就離苦得樂了。這就是《心經》的作用。

答:《心經》裡就是說離一切苦厄,要是說讓人離苦得樂的,理解為“得樂”是世間的欲樂,要是這樣,我認為你可能錯誤理解老人的意思。離苦得樂說的是解脫道,說的是常、樂、我、淨的樂,不會是世間輪回裡欲樂的樂。

六、前行和正行

問:我知道藏密很重視氣脈修持,道家儒家也很重視養氣,氣和修行是什麼關係?

答:你說的很重視是啥意思?你對藏密瞭解嗎?我不能跟你一個角度看問題,藏密裡你說重要的是氣脈嗎?氣脈不是前行和加行嗎?前行加行是什麼意思?前行加行——不是正行,正行前頭的就是前行,正行之外加上的就是加行,前頭就修持這個,因為他講次第,一開始不能告訴你正行,他跟我們漢地禪宗就不同,我們漢地禪宗一開口就是正行。他不同意禪宗的做法,他是一開始先讓你這麼修持,然後修很長時間再告訴你。藏密紅教不到大圓滿,白教不到大手印,大圓滿見、大手印見——不到這兒就不算正行,到這兒就和禪宗合轍了,說的話都一樣了。

你說儒家道家也養氣,氣和修行什麼關係——你這個角度,修行這個詞在你這兒和在我們這兒可能都不大相同,所以說我們角度不同。大圓滿見、大手印見——見地不到這兒不算正行,我們說話也有這個意思,但沒用這種詞,沒有用“大手印見、大圓滿見”這種詞,我們是這麼說的:明心見性以前都是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不是正行,明心見性以後無修之真修才是修行,也就說那才是正行嘛,這方面是一致的,不過一開始他有次第,我們一開始就說後頭的,順序上不一樣,並不是說根本不一樣,根本是一樣的。

你說這個氣和修行的關係,我不能隨你的思想,氣和修行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儘管前行和加行在藏密裡修氣脈、明點、本尊——也有修氣的,但是他最後就沒承認那個,到大圓滿見的時候,就說你本來就圓滿,不是你修氣修圓滿了。根本不存在什麼關係,可以這麼說,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思路裡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七、四科虛妄 七大本真

問:《心經》中沒有提到四大?

答:四大、七大中的大是簡稱,應該叫大種,就是種類,地水火風一般說成四大種:地不是我們說的大地,是說的地這一種——堅硬的、有形狀的、能保持住形狀的;水這一種就保持不住形狀了,水是會流動的;火這一種就是溫度,火有大小,溫度有高低;風就是運動。也就是說固體、液體、溫度、運動就是地、水、火、風,是講的大種,不是說風就是空氣流動,刮的風,不是指這個,所有的運動都是風——風大。按地球說,地球的風大,繞太陽運行這個運動就是風大,大地有風的性質,它在運動。

問:四大皆空。

答:四大皆空可不是指的地、水、火、風。四大說的四大種,四大皆空說的酒、色、財、氣,是世俗說法,不見得說地、水、火、風,不一定是同一個事,四大是四大種類,這裡頭還說空啊?空是說有相皆空,四大是種類,四種性質:堅硬的性質、流動的性質、有溫度這種性質、能運行這種性質,講的就是性質。這四種性質應該是四大本真,《楞嚴經》裡講的是四科,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四科虛妄,都是虛妄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是虛妄的,地、水、火、風、空、根(見)、識是本真的,不是虛妄的,當然它只要體現為形象也就虛妄了,要說是性質,它就具有這種性質,這是真實具有的,佛性就具有這七種性質,佛性就是本真的嘛。

八、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問: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說菩薩發心的,不管跟你有緣沒有緣都發慈悲心,同體就是感同身受,發心廣博廣大就是無緣,發心力量很大就是同體,讚歎菩薩的詞。

無緣——跟你沒有關係,沒有緣分照樣慈悲,就是無緣大慈,有緣分當然你會慈悲,比如那是你孩子,你會對他不慈悲嗎?那是有緣的。無緣的——他就不是我的孩子我也對他慈悲,無緣就不看因緣,不看因緣所生法,普遍的對所有眾生都發慈悲心就是無緣的嘛。

九、悟後無習氣可除

問:鐮刀割草,悟前除習氣。

答:要按說,悟前談不上習氣,又那樣說話了,就剛才說業障的時候,“那算業障啊,那是因果”,悟前算除習氣啊,那是因果。離開因果才能解脫,離開因果只能是悟後,因為他也沒有違背因果,為什麼沒有違背呢——悟了才知道根本就沒造過業,談何受報?要是沒有悟,造了業了,就必然要受報——因果。像《金剛經》說的:“先世罪業應墮惡道”,為什麼先世罪業還會消滅呢?因為沒有先世,也不曾造業,那樣當然“則為消滅”。

問:悟後是斬草除根。

答:悟後是根本沒草,也沒根,用不著你斬,用不著你除,原本就沒有那回事,這是悟後。

十、習氣的根本是著相

問:是不是見性後,煩惱、憂慮這些情緒可以有,但程度輕了,很多沒根了。

答:你這樣理解是可以的,不是用“可以有”這個詞,用的是剛才用過的“習氣”,習氣未盡,不是有、沒有,所有的都不存在實有,不是有、沒有的事,是習氣沒有盡,什麼習氣沒盡呢,簡單說著相的習氣沒盡——要不著相哪來這些事啊,著相的習氣沒盡,所以說那是除習氣的問題。如果著相的習氣過重,很可能悟後迷,其實習氣要說到根本就這一條——著相,妄想執著不都是從著相上來的?!

十一、心密打坐不追求死定

問:斷坐倒是沒有,但是沒有一座覺得滿意,就是不能符合法本上六個要求,有時候妄想多,經常有病痛要忍著,這是自然來了不能控制的,妄想象放電影。

答:這不是很正常的現象嘛,你要是達到了那個要求了,一點困難都沒有,一上座就入定,要是那樣我覺得你千座早就滿了,不打坐也可以了,就這樣你都能堅持打坐,一直按六個要求的方向這不就是修行嘛。我們不是專門修定的,要是弄到修定上,按說是不應該打坐了,我們現在都不那麼說了——別打坐了,我們現在主要是定力不行,修不到死定的程度,過去那些人修行入定入的很深,能到那程度,到那程度千座以後就不讓你打了,要麼你查一查王驤陸上師《乙亥講演錄》,裡面就有這個話:千座以後不要再坐了,坐也沒有用,他那個年代有那樣的人去修那種死定,我們現在都不說這種話了,至少千座,多了可以多坐,現在總是鼓勵多坐,因為你那點定力不行,過去定力很行,以定力為目標,那又錯了,我們不是專門修那種定的。我們現在定力不行,心亂,心裡煩惱多。

擔心就是一種煩惱,不用擔心無記的事,你都到不了那程度。你修不到無記那種程度,你擔什麼心,到不了那個程度,不要說我們現在人到不了,就過去那些年代,就象王驤陸上師講的,不要再坐了,坐也沒有用,就那些人他也到不了,他比我們定力強的多,他也沒到了,離無記遠著呢,你別擔心這事,落不到無記裡頭,現在還妄想紛飛呢,往哪修到黑山背後啊,離黑山背後遠著呢,心都定不下來,現在定力太差了。

問:糾結算不算定,

答:有的時候說算定怎麼樣,不算定怎麼樣,它有意義,在你說的那些情況下沒意義,沒意義就沒事別多事啊。你還在追求這個定力,說過不追求這個了,不考慮這個問題了,不考慮加強定力的問題,不再去琢磨這個事了。

十二、心外無佛無眾生

問:我們每天上座都要祈求根本上師母音阿闍黎,祈求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祇慈力加被,消我業障,真的會有外面一個佛保佑我嗎?

答:可以這麼認為的,你這樣認為是可以的,現在你別說什麼無佛無眾生,你不到說那話的時候,對,現在不到說心外無法的時候,不談心外無法、心外有法,不談這個問題。

問:不是除了這個自性啥也沒有嗎?

答:這個話這個說法,那你這個自性就不是自性了,自性不是啥都有嘛,除了自性啥都沒有?自性不是什麼都有嗎——什麼都具足啊,自性裡具足一切,自性裡就不具足外面一個佛保佑我唄?不是具足一切嗎,為什麼不具足外邊一個佛保佑我們啊——沒矛盾的。

問:都是自己啊。

答:你這個自己都已經不是自性了,當然不是自己,別那樣理解,你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也就是說不能理解的咱們就不說了,就不說心外無法了,說心外無法不行,產生矛盾了,這還行啊,不影響的,影響不到這個,這樣才對,一說心外無法就影響到那個了,影響不到的。

問:詳細說說

答:越細說越麻煩了,我說的不直接嗎?我說別考慮心外無法了,在說這事的時候。這跟心外無法沒有一點矛盾的,因為它們都在心內,都在心內就沒有了?沒有佛了?無佛無眾生說心外沒有,當然心外無法,全都是心,不僅是佛、眾生這種事,包括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這些都不在心外,越說越糊塗還不如先不要管它也行,要不然的話,佛法就不能說深了,稍一有深度就產生了矛盾,這還能行啊,思路有問題,沒法深入學習佛法了,我們可以逐步深入,可以暫時先不管它。

十三、修行是不辜負自己

答:心中心法是必須修一千座的,要不然不算修過心中心法,中間斷了不夠一千座只能算是沒有修過心中心法,你可不能說辜負老師,你可弄錯了,你不是給我修的啊,並不是你修行我得益,不是這回事啊,是你自己,別辜負你自己,你修行我成道——這可能嗎?我自己不修行,你修行我成道,這不可能啊。

2016723日節選

一、本來是佛本來圓滿

問:有時候座上念頭延長,一動念,知道不可得就斷,也知道只管咒語。

答:只管咒語,與咒語無關的事不管它就是了。

問:因為生活裡我自己遇到一些事情,學佛以前應該會生氣的,現在能警覺著。

答:這就是進步,所以說進步的事自己知道,不用再找個什麼標準。

問:只有父母遇到事情了才會有這種警覺,心還是會動,是修行鬆懈了?

答:這很正常,這要啥緊啊,整天好像沒有正常的時候,不是這缺一塊就是那不對勁——哪會是啊?本來就是佛,本來就圓滿,咋會缺一塊啊?這種心理狀態不大對勁,整天就沒有滿足的時候。知道了本來是佛,就從來都圓滿,就沒有不圓滿的時候。

二、不粘著就是修行

問:不能把學習轉化成修行?

答:不是你這樣理解的,可以說學習就是修行,但是不是象你這樣理解的,你知道不是這思路也就行了,多說無益,說得再多你還這個思路,不多說了。

問:也就是放棄剛才那個思路,該幹啥幹啥?

答:不是那個意思,你把修行跟痛苦弄到一塊了,你好像有這種想法:修行不痛苦。為啥會是這種想法呢?一複習考試就是學習轉化成修行,學習痛苦、學習不痛苦都能轉化成修行,學習不痛苦不去粘著,自己痛苦了也不去執著,這個不粘著不執著就是修行,不僅是學習,就你說穿衣吃飯也是修行,穿衣不曾穿衣,吃飯不曾吃飯,都不當回事,才是修行,當回事就不是修行。學習要是修行就不痛苦了?——沒這個邏輯,是這個意思。不是“放棄那個思路該幹啥幹啥”。你該幹啥?你該輪回就輪回,不求解脫也可以的,這也不能勉強。

修行跟痛苦沒有那樣的對應關係,修行就不痛苦了?或者修行就必須痛苦,都沒有這種關係,沒有必須痛苦的關係,也沒有不痛苦的關係。聽你這個思路好像是修行就不痛苦了,沒人那麼說話,痛苦不耽誤修行,不痛苦也不耽誤修行,有這樣的說法。

問:以前確實是那麼理解的,修行就不痛苦了,應該是痛不痛苦都不粘著。

答:你說的這個現象——修行就不痛苦了,存在這個現象,但是你要是拿這個換取不痛苦,就不是了,不粘著才是。也不是說修行跟痛苦搭不上關係,這是對你說的,為什麼呢?你有拿這個交換那個,有這種思維,一有這個思維就不能那麼說話了。但是這種現象——修行就不痛苦,不修行就痛苦是存在,真有這事,阿彌陀佛。

三、肯念慈氏咒已經具足了願力

問:念慈氏咒,兜率內院也是靠願力去的嗎?

答:你別把念慈氏咒和願力分家——念慈氏咒缺少願力,願力不包括念慈氏咒。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念慈氏咒已經具足了願力,你肯念就已經具足了願力。還要另外找一個啥願力啊?肯念慈氏咒還不具足願力啊?已經具足了願力,念慈氏咒的也就是有願力的,你是念慈氏咒的,我就解讀為你是有願力的。

四、輪回本沒有主體

問:“行”是妄動,不是運動?

答:你認為是運動也可以,但是你別認為有個主體、有個東西在運動。那個時候並沒個東西,運動就是運動,或者叫運動、或者叫妄動、或者叫擾動,動就是動,沒有主體;動了以後才有主體了,也就是說動可以沒有主語的。

你比如輪回吧,誰在輪回?沒這個誰,輪回就是輪回,沒有誰在輪回,實質上就是沒有誰在輪回,但是確實是在輪回,沒有誰在輪回,這確實沒有主語。主語就是你說的我執,我執就有主語了。

問:“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是說最初的妄動沒有主體?

答:實際上不僅最初的,就是後來的,也是你誤認為有主體,後來的也沒有主體。比如輪回,誰在輪回?沒有這個誰,就是後來的,到“有”緣“生”,“生”緣“老死”,已經到輪回了——也沒主體。你誤認為有一個我,那是妄執出來個我,實際上沒有一個我去承受這個輪回。輪回就是輪回,不存在這個輪回的主體,但是由於第七識總是牢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這就是潛在的我。第六識更粗了,它看不到第八識見分,它就認為這個身體是我,實際是更粗糙,離得更遠。

五、明心見性就是破無明

問:心密怎樣破最初無明?

答:我們說的是明心見性,不用破無明這個詞,實際明心見性也就是破無明;還能從開智慧的角度說話,我們打坐前總是祈禱“速開智慧成佛”,沒有說速破無明成佛,速開智慧就是速破無明,不過沒有用速破無明這個詞而已,看從哪個角度說。

六、入魔

問: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做聖解即受群邪。

答:那是說的五十種現象,色受想行識各有十種,這種現象都是好境界,但是一作聖解就有可能入魔,就是五十陰魔。並不是有個外力強制拉著你入魔,是你自己執著才會入魔,你不執著不會入魔。入魔不入魔是你自己造成的,外力沒法讓你入魔,你不可能受它的擺佈,是你自己執著才能上它的當,你不執著,它拿你沒辦法。五十種現象都是好現象,善境界就是好現象,不做聖心都是好現象。

七、身心世界化空

問:定中身體化空,世界化空,“分別我執、分別法執”能去掉嗎?

答:說去掉不準確,應該說定中身體化空、世界化空的時候,正這個時候“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不現行,別說去掉,它是不現行。化空的時候不現行,你說能去掉?還不一定呢,出定了它又來了——出定也不來,這才算沒出沒入的大定。

八、十二因緣如何破無明

問:最初的無明怎麼破?

答:你不瞭解十二因緣吧?你瞭解不就不用問了,那說的就是破法啊,無明緣行,行緣識,一下就到輪回了,然後從後到前,生緣老死,從老死破生,從生破有,從有破取,一直到前頭,從識破行,從行破無明,行一破,無明就破了,這是從後往前破的,十二因緣都這麼講的。還是看看佛法的基本教義,基本教義肯定會講到四諦十二因緣,你問的最初的無明怎麼破,教義裡就說了怎麼破,要看看最基本的教義。

十二個因緣都寫出來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咋樣破無明?就是從老死破生,從生破有,從有破取,從取破愛,從愛破受,從受破觸,一直破六入,從六入破名色,名色破心識,心識破了,把最初的擾動也破了以後,就破無明瞭,這樣反著走就是破無明。這就是最基本的理論,我們的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不是破無明的?都是這種路子,不過這個說法是從理論上講的,有時候不說是破無明,說是開智慧。

九、無始無明

問:什麼是妄動?

答:一般說最初的妄動就是一念無明。妄動——自性本明,本來就明,用不著你去認,他再去起一念認明,頭上安頭多餘了,就是妄動,這就叫無始無明,最早的一念無明。這個無明就產生了擾動,叫無明緣行。一擾動就產生了心識的現象——精神現象產生了。原本就精神用不著你再多餘一個精神,多餘出來產生了擾動,有精神就有跟精神相對的物質相出現了,就是識緣名色,只要有名色就有六種認識方法,就是名色緣六入,有名色和識它就要接觸,接觸就有感受,感受就有喜歡和不喜歡,就是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喜歡的就取,取緣有,就有了業了,有緣生,生出來受報,受報完了就要死了,生緣老死,輪回了。妄動造成的,最初的動是妄動,後邊的也是妄動。

問: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答:對,都是妄動,後邊的更是妄動。這個罪的概念和那個罪的概念不同,是說背離解脫道的意思,不是說觸犯了某一條法律犯罪了,不是那個罪的意思,是說跟解脫相悖。

十、物質和精神的關係

問:一般人的觀點認為,宇宙誕生之初只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發展演化出智慧生命才有了精神現象。

答:這不就是唯物論的觀點嘛,精神是物質的派生物,沒有物質不會有精神,他是派生出來的,就是演化出智慧生命,這就是唯物論的立論基礎。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質的派生物,這是唯物論的基本觀點。

問:根據佛教的觀點,這個正確嗎?

答:佛教裡有這個觀點,佛教裡說:心不自心,因物故心。不是自己有心,對著物質才會產生心裡現象,有這個教義。但是還有另一個教義:物不自物,因心故物。這個就完全了,要不然只有半邊,唯物是半邊,唯心是半邊。佛教是全面說的:“心不自心,因物故心”是說物質這半邊;“物不自物,因心故物”說的唯心這半邊。現代唯心論認為物質是精神的派生物,精神是第一位的,它是這麼認為的,剛好(和唯物論)相反。其實佛教是兩邊都說了。

問:這個正確嗎?

答:沒說不正確啊,只是半邊而已,沒說不正確。

問: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能否脫離對方獨立存在?

答:要從最初的說,要假如不說最初,只說以後的發展,你說的是對的,是相互依存的,不可能脫離對方存在,這是以後。最初總要有個先有的,先有的是物質還是精神?實際先有的是心,而不是物,有了心之後才有物,這是最簡單的基礎知識,這並不是深奧的佛法理論,不是學佛學深入了才知道先有心後有物。四諦、十二因緣一開始就知道,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就是物質現象,識是心識,無明緣行,行就是運動開始,原本沒運動,由於無明——自性本明妄起一念認明,起這一念就是一種擾動。行,誰在行?沒主語,行就是行沒有誰,現在沒有誰,後來才有誰了。先有識,識緣名色——由於有了精神了才有了物質了,有一個先後。但是到後來就互相依存了,都不脫離對方獨立存在,那是後來的事。最初是由於有擾動,它就會產生第八識,不是思維心的意識,第八識也是精神,也是心也不是物,由於有了第八識就有了名色了,“名色緣六入”,名色從六個方面體現出來——眼、耳、鼻、舌、身、意,或叫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入,往後就開始成了輪回了——“……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就是輪回了。這是最基本的知識,並不是深奧的佛法理論。

最早的行緣識,先有心識,然後識緣名色,也就是先有精神後有物質,當然後來不能獨立存在,都是相對的,不脫離對方,相對而存在的,其實也就是第八識的相分和見分,見分就是精神現象,相分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都是第八識,是兩部分,所以說心外無法,心外不存在客觀的一個東西,不存在客觀的精神,也不存在客觀的物質,都不存在,心外沒有客觀的物質存在——那是第八識的相分,不是物。

十一、心外無法

問:相分是相,見分是性?

答:其實相分和見分都沒離開佛性,是說的第八識的相、第八識的見,第八識不就是扭曲了的佛性嘛,有了無明以後的佛性就是第八識,就是扭曲了以後的佛性,妄動以後的佛性,妄動以後的佛性分性和相,性和相都沒離開佛性。

不是見分是性,相分是相,見分和相分都沒離開佛性。佛性之外沒有相分,如果認為心外有法就不是佛法的見解,心外有法是外道見。法就是色法、心法,色法就是物質世界,心法就是精神世界,心外無法就是心外無色法,心外無心法。就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色法,不在心外,第八識是心,那是第八識顯相的那一部分,那是心,不是物,所以說:若人了知心,大地無寸土。為什麼無寸土——大地整個是心,就不是物,不存在客觀存在的物,離開心識沒有客觀存在的東西,這是佛法的見解,這叫做心外無法。心外取法不是佛法,是外道見。

十二、一切放下就如法

問:座上如何才能得力?

答:座上不考慮什麼得力,它才能得力,你考慮得力,它總是缺一塊,總是不得力。我不要得力了,那就得力了。你既然打坐了,就應該行,對那種懶不打坐的人才說那麼多話,你都已經在幹了,別加勁了,加勁加得多了很可能會間斷的,太累了,打不動坐了,整天心裡累的了不得,這也不對勁,那也不對勁,整天提著勁,你的承受力承受不住了,不就間斷了?打坐是輕鬆自然的,不知道放鬆,不知道輕鬆,在那用彆扭勁是不對的,用反了。對,一切放下就如法了,你能一切放下,他就如法。

十三、都沒離開過法身

問:最初法身之後還妄動,這個和我們證得法身?

答:你說妄動就沒最初法身了?妄動也沒離開法身,不管你是不是妄動,都沒離開過法身。

問:啥時候都是法身,從來沒離開過?

答:對,是這樣的,不管妄動不妄動都沒離開過法身。

問:也就是說一開始沒有妄動的時候也是不究竟的?

答:不是這個意思,究竟不究竟都沒離開法身。別拿究竟往這套,這套不上的,換個套法:究竟的不究竟的,都沒有離開法身。

201679日節選

一、修法應有光明的大心量

問:修行到這個階段明顯感覺業障瘋狂起來。

答:還有這事?這咋會“明顯感覺業障”?業障啥樣啊?

問:座上不安靜,腿疼手疼,昏昏沉沉。

答:這是業障起來?!你說業障起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這樣弄了個東西,我覺得這樣說話很沉重。

問:不理睬又斷不了干係,為難。

答:你只管持咒吧,斷什麼干係呀,不用為難,你座上只管持咒吧,別打妄想啦!

問:業障——就是沒有之前安定。

答:沒有之前安定就業障啊?!“業障“這個詞多沉重啊,這包袱你一直背著,心裡那麼灰暗幹什麼呀——(應該)這麼慶倖、這麼光明,遇到心中心法,有解脫的機會了!

看的那麼黑暗幹什麼呀?!什麼“業障、業障”的,你說成“業障”是(自己)心量太小,也不是沒道理。你要把哪個都“業障、業障”整天都弄,擱心里弄塊兒石頭,那是幹啥呀!——光光明明大心量 ,不就沒啥事兒了!

芝麻大點小事鑽牛角尖!——這不是你自己啊,也還有別的人也還這樣呢,那這怎麼辦呢?也拿他沒辦法。

二、造業受報 本來無我

問:“唐朝張三造業宋朝李四受報,張三是我李四是我?”——那如果李四回想自己就是張三?

答:,當然可能啊,還有的性別都不一樣呢——或者今生她是女性,她回想起她前生是男性,很有這可能。

問:那怎麼辦?那不都是我?

答:不用怎麼辦,不正好證明無我嗎?咋能會都是我啊?!——這是邏輯錯誤。

“那怎麼辦?”——那不用辦;“那不都是我?”——那不都是!正好證明無我嘛,就這個意思嘛。阿彌陀佛!

問:那個“本來無我”有點懂了,可是不明白為啥張三的事要讓李四來承受,不公平。

答:這不正好說明無我嘛,本來就沒有我。怎麼辦呢?——非要有我才行啊?!

問:張三做的就應該由張三來背負。

答:他死了,咋背負啊?!本來就無我嘛,這就因果嘛,有因果就非要有我才因果啊?這樣想太狹隘了。

有因果——萬法都沒離因果,各種各樣的世間現象沒有一樣離開因果的。因果非要有我?!——因果本身就是無我的,世間本身就是無我。

他要是有宿命通,他能夠想起來他前生就是張三的,哦——,前生那個張三就是他自己,這就恰恰證明無我——到底你是張三、你是李四呢?沒有,沒有“我是誰”這個問題,不存在我是張三,或者我是李四,不存在這個問題——這不就叫無我嘛?!你說啥是無我啊?!

問:沒有這個現象?

答:怎麼會沒有呢?造了業了就受報嘛,怎麼會沒有這現象啊?!有這個現象,造業造的受報現象的的存在。但是呢,不存在我是張三,或者不存在我是李四——不存在“我是誰”這個問題,這不就是無我嗎?! 你不正在受報,你現在得這個身沒毀,就是報還沒完呢,不正在受報,怎麼會不受報啊?!

我們剛才說過,有我無我的問題是這樣——它不僅僅是一個單純有我無我的問題,它是這樣連著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單純的一個有我無我,弄成啥思維了?這種思維很局限。阿彌陀佛!

問:我和無我是從不同角度講的,不能一概而論。

答:(原來)你是這個理由。其實我剛才說了,他不是單獨的就說個“無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就(只是)“無我”!——不是,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是這麼說的。哪是一個單純的、單獨的一個“有我、無我”問題啊?!這個得聯繫著來。阿彌陀佛!

三、做夢還是入定

問:打坐、打坐跑夢裡了,跟夢跑了睡著了。

答:打坐睡著能行啊?! 再一個,你要說你到夢裡了,老人說的那一段話,又要貼這了:妄念打不動了,咒也念不動了,手印不倒不散,應該放下咒語,安然入定。初定昏昏,久久則明。——你是不是說的初定昏昏啊?要假若不是,當然不行,那就睡著了還行啊?!

問:也那樣入定過,還做夢呢。

答:你要是做夢呐,可能是兩種:一種情況呢,定中可能是境界,是昏昏(的)定,但是昏定一般不會有境界;你說的做夢——那是座上打妄想啦,趕快提起咒語,不能打妄想。(老人)說的是“妄念打不動了”,你還做夢——做夢不是妄想麼,提起咒語算了,那都不是那麼回事。

四、追求入定就入不了定

問:念慈氏咒入定,修心中心法很少入定。

答:咋會呢?!不會是這樣,因為什麼呢?你平常修心中心法追求入定,修慈氏咒不追求入定——不追求才會入定,追求不會入定。(你)剛好搞反。

問:哪個法利於入定,哪個法不利於入定?

答:沒有哪個法的問題,是你自己心裡的問題,你越追求入定越入不了定。

你座上只管持咒,追求啥入定啊?!不追求入定了啊!——(如此)他不可能不入定,追求入定就入不了定了。阿彌陀佛!

五、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問:“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立知”什麼意思?

答:有的還這樣斷句呢,“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立知”,有一個跟這個很接近了——剛才不是說那“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這個靈知之性,(但如果)立這個靈知之性,那老人就會說話:有什麼靈知不靈知的?!(另一種情況是)還在隨著妄想流浪,老人告訴你:那是妄想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那才是佛性。那這樣說,(二者)都沒毛病。

你要是立這個知見,立這個佛性,就說:有什麼靈知不靈知的?!——就給掃掉了。“知見立知”不就這個意思嘛,不多解釋了啊。

問: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

答:對,這個意義也是一樣,不論你咋斷句,它都是這個意思。

問:知見,知和見分別是什麼?

答:知見是一個詞,至少在這一段話裡沒有分開說。

有一個禪師(遇安禪師),他是這樣斷句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他從這兒開悟的,無論他咋斷句,講經文的意思不差多少。禪師他是靈機一動,在這兒開悟了,不等於意思不一樣。“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就是立這個知見嘛,就說那一個嘛。

楞嚴經這個語句非常有格式,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的,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這是傳統的讀法,那個遇安禪師,他在這兒靈機一動,這樣也可以,意思也不差多少。

我是說的意思,不是指的開悟——哪一句經義都能引發開悟,不僅僅是這一句啊,我說的是經義,經義不差多少。

六、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問:因緣所生法?

答:“因緣所生法”——那不就是說的因果嘛,不可能不在因果裡。一說因果肯定無我,因為它不是獨立存在的,不是不受外界影響的,(你說是主宰也可以)不是獨立存在的——那就是無我嘛,獨立存在的才是“我”,能夠獨立存在,不受因緣影響那才是“我”。

“常樂我淨”那個“我”就不受因緣所生法的影響,在“常樂我淨”的角度——“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七、實相無相

問:佛學中所說實相也可以理解為生命的真相?

答:實相就是真實的形象,真實的形象是沒有形象的,有形象的都不真實——這不就叫“實相無相”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沒有形象的,這個“沒有形象”又稱實相。這就是說實相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如來就把這一個無相說成實相。這個多容易理解啊.

八、別誤解靈知

問:老人說,佛性是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

答:你看到老人這麼說,然後你就在那兒立那個靈知之性?! 我跟你說,老人還這麼說過:有什麼靈知不靈知的!——這也是老人說的。

你別在那抓住一句話就認為那是老人的意思,以前有人攻擊老人的,說老人立了個什麼什麼靈知。——其實,“有什麼靈知不靈知的”也是老人說的。

說法總不能沒有方便,總不能沒有個開示,有個開示非常精闢就是了,但最後,就是精闢的也要掃掉的,老人自己給掃掉了——不用別人說話,也不用再推理了。

問:不管有念頭沒念頭靈知都在,即便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了,能被叫醒也是靈知的作用。但是按這話,我們的佛性不是靈知?

答:怎麼會“按這話……就不是靈知”?!——那就是說的佛性嘛,怎麼會不是呢?!靈知之性不就是佛性嘛。

問:發起靈知的那個性能?

答:這是你思維的——你弄的,不直接。

問:還有什麼性能啊?性能好像在心外的什麼東西?

答:咋可能在心外啊?!不可能,是你發揮成這樣了——別發揮了,你那種發揮不是老人的意思,還是直接去認識老人的意思吧。阿彌陀佛!

九、斷座後重修不需要重新灌頂

問:斷座後還想再重新開始(打千座),還需要重新灌頂嗎?

答:不需要重新灌頂。你已經灌過頂了,直接重新開始就行了。

問:時間有點長。

答:意思是要(重新)上座跟那個斷座間隔的時間有點長? 比方說斷座一年以後——別說一年,你就是十年以後也不用再重新灌頂,灌頂管一生的,今生你打座都不用重新灌頂了。

2016716日節選

一、別在意座上的好壞

問:現在已經過三百座了,感覺現在在座上越來越不安定,反而沒有以前好了,而且腰老是直不起來,一座要動好多次。

答:你說的這種現象,可能是你對座上的狀況過於理會。上坐只管持咒,結好手印,堅持每座不得少於兩小時,千座內不得隔日不修,只管堅持吧。好好壞壞的你別理會那麼多了,就是過於在意座上的好壞,不是沒好壞,是過於在意了。

問:打坐時聽到別人的咳嗽聲、路上倒垃圾聲都好重,心裡一震,這不是問題吧?

答:你要是這樣,啥都成了問題了,不就沒法辦了?每座不得少於倆小時,千座內不得隔日不修,好好壞壞的別理會那麼多了。

二、打坐期間要不要少讀經

問:要行起解絕,覺得打坐期間要少讀經,否則容易增長所知障。

答:少讀經是對以多讀為原則的人說的,根本就沒讀過經的人再說少讀經,笑話!那不都是笑話?你都沒讀過,還啥少讀經啊?少讀經是對以讀經為究竟,為讀經影響打坐的人說的。

三、打坐時不能主動散印

問:打二印有時中途痛有散印。

答:你不能故意散印。結印是輕鬆自然的,別用力捏,用力捏可能會捏的很痛,輕鬆自然結好。故意散印不大好,別去故意散印,(發現散印)馬上結好。我聽出來你是要故意散印的——那是不可以的!你要說我發現散印了馬上結好,當然可以,不是故意散的,發現了馬上結好可以!故意散印是不可以的!

四、打坐問題要自己克服

問:百座快打完了,用很多對治方法還是昏睡,最近出現掉舉很難過。

答:這都需要你自己克服了,這不是問一問就能解決的。

問:磕大頭,喝咖啡?

答:我覺得磕大頭喝咖啡都不是辦法,我們都沒有說那是解決的辦法,你自己試可能效果也不大好。你自己跟自己鬥,鬥勝利了為止才好,是啥樣都不如做到好。

五、加座勿攀比

問:修心中心法差不多快一年了,可我還只能坐兩小時,像有的師兄能坐四小時。

答:是,有的能加座,勉強加座不好,有的加座加的勉強了還可能間斷。人與人是不同,還有不能打座的呢,這有啥?就這樣你能堅持完千座也是勝利,別攀比了,本來就有人能打座,有人不能打座。就一天一座你能堅持,三四年打完千座也算啊。你跟那種能打座能加座的人比當然不行,還有人比你差呢——他根本打不成座,還有那樣的。你的意思心急就應該攀比了?我不那麼認為,我認為也不應該心急,也不應該攀比。阿彌陀佛!

六、求佛菩薩加被

問:最近有什麼事,都是焚香、禱告,祈求佛菩薩慈力加被,都很順利。

答:那你那還不錯呢,都很順利很好啊!

問:心裡想著的都是佛菩薩的保佑之力,這樣做對嗎?

答:哎呀,你不是說都很順利嗎?還一邊順利一邊懷疑啊?應該考慮對不對嗎?都很順利不是好事啊?後邊這是什麼思路啊?

問:我的意思是主要自己有求,求多了是不是不太好?

答:那你別求那麼多,這要啥緊,這咋會是個問題呢?你覺得求多了不大好就別求多,這都沒有事的事,這都啥問題啊?你讓我說你求的不多,你求多了也好——你讓我說這話?我不能這麼說話!阿彌陀佛。

七、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問:偶爾有光,這是怎麼回事?這正常嗎?

答:偶爾有光就偶爾有光唄,有光沒光你都別在意了,忘了這個事吧,不管。

問:這正常嗎?

答:這就有事啊!這有啥正常不正常的,就不考慮這正常不正常,別當回事,一說正常不正常的就已經有事了,沒事,別當回事了啊,阿彌陀佛!別去這樣想了!

問:老師我要知道這光是什麼東西?

答:我說你別在意這個事了,什麼也不是。它是好事也不用管,不用管那些了啊,別討論這事了。阿彌陀佛。

問:謝謝!

答:你謝啥,可能你謝那個“好事也不用管了”,然後就從這一句話裡找一個詞謝我。我要是像你那樣說話,我就害了你了,“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不作聖心是善境界”,好境界作聖解就容易入魔。就這“謝謝”可能謝”好事“那個詞,我要是那樣說話還能說的更好,不只用一個詞說——那不是害你了啊?算了啊,你需要這個不是好事,你這個思維是不對的,因為這種思維有可能“即受群邪”!阿彌陀佛。

八、條文限制不是越多越好

問:打七前該怎麼樣做,比較容易進入狀態?

答:別弄那麼多事了,本來沒那麼多事,給你弄一大堆讓你做不到,那樣你還能打成七嗎?老人開示到哪,你就執行到哪。加碼的事誰都會做啊,給你增加負擔的事我不會做?我也會做!我給你搞些規定讓你做不到,也能搞的出來啊,那有什麼好處!

問:我剛問打七之前該怎麼做比較好?是不是還心有所求?如果心無所求,只要去做就行了?

答:我總覺得這跟有所求、沒所求沒關係,這能扯到有所求沒所求?你就是愛找事唄。條文多了才好,這算啥有所求沒所求,我沒有這個有所求沒所求的事。不僅你這樣,就是好像總嫌條文少——條文少了你還做不到呢,多了你也做不到啊,弄一些你做不到的條文很容易弄到的,說一些你辦不到的話很容易說的,那樣說有什麼好處?就這種思維,總嫌不夠,總嫌限制的少,限制的一多你就做不到了!

九、修法見性是最好的供養

問:我們得法太容易了,唐僧取經把紫金缽都獻佛了,我們卻沒花錢財,是不是寄點錢?

答:不需要你寄錢!你說這花點錢就算是不容易?那要來個騙子的話,就讓你多拿錢。他也說你得我的法不容易,他也那麼說話:你不能太容易了,你多給我點錢——那不遇到騙子了!拿錢說容易不容易啊?啥都能拿錢買啊?人心能拿錢買嗎?除非是騙子喜歡錢。你說你修法不容易,修法不容易要報佛恩報師恩——你自己修行打開本來見性,就是最好的報恩。

十、修法和加持沒矛盾

問:現在有這樣的認識,佛菩薩示現教我們修行方法,理應對他們恭敬有加,那問題來了,我們所說的念咒有這樣那樣的功效,就是我們六印一咒也說有加持,這個不太明白,明明是說方法,最後怎麼又有加持?

答:這不矛盾啊,方法有加持有什麼矛盾的呀?你覺得是方法就不說加持,是加持就不用方法了?那不見得,加持為什麼不用方法呢?是方法為什麼沒有加持呢?沒有矛盾,你別認為有矛盾。

問:玄幻?

答:不是玄幻的,非常實在的!你修法修個一年半載,感覺妄想執著煩惱痛苦跟以前一樣不一樣?這明明擺著呢,這玄幻啥啊,明擺著的,不玄幻。阿彌陀佛!

十一、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問: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是怎樣的境界?

答: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個話是起源於禪宗。古代的禪師描述他這個修行的破參,就是參話頭,破參以後是個什麼樣——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粉碎”用現代的詞語就是“爆炸”,爆炸是新時代的名詞,過去的古文裡沒有爆炸這個詞,那就是用粉碎。虛空粉碎就像老人說的如同爆炸物,那是描述的,越解釋離的越遠,屆時自知!不解釋了,說滑了就沒什麼好處了。

201672日節選

一、一切境界不理 平常心是道

問:昨晨三點不到,驚醒,有哀嚎聲在耳邊回蕩,一度毛骨悚然,然後覺一切皆幻,小聲出聲持咒,不一會悠悠哀嚎消失,面對考驗定力不夠,還有點心有餘悸。

答: 你太敏感了! 要是在乎這些事,座中都不能出境界了,一有境界就害怕,那可不行啊。我們不在意這些事的,不當它是個事就行了。

問:淩晨一點多,腦子裡一片空白,即體認自性。

答:根據你前後說的話——你別在意這些事了,你在意的境界太多了。要說自性,你先認可“平常心是道”,別往怪怪的地方找東西了。你可以根據那個公案,就認可那個:如何是先師的道法——平常心是道,你就肯了它好吧。

二、一千座還是一千天

問:不是一天為一座?千座後每天三座?

答:對,兩小時是一座。有些人貪路程,他打坐的能力不足以加座,但是他要勉強加座,結果造成斷坐。為什麼要勉強加座,為了趕路程,為了趕快完成,對他說一天算一座,不管坐多少都算一座,他就不急躁不趕路程了。實際上兩小時是一座,四小時就是兩座,連著坐還是兩座。千座咋算呢?兩演算法都行。既然千座是最少,多坐不限,乾脆就說一千天,不是多坐不限嘛,乾脆算一千天。

老人說法有針對性的,你的意思是老人說法是要立一個法,不見得;不光老人,佛說法也是有針對性的,沒有針對性的就無法可說,都是有針對性的。哪會一對一錯啊,該說這個說這個,該說那個說那個,都是對的,沒有一對一錯。不是說一天一座的時候說兩小時一座就錯了,也不是說兩小時一座的時候就不能說一天一座,都不是,兩種說法該說哪個說哪個。計較執著是錯誤的,用計較做藉口不管千座、不打千座也是錯誤的。你說我要打千座,千座以上那算計較嗎?我們說的是勉強加座,當然加座很好,你有時間加座當然很好了。

三、學佛應先瞭解佛法理論的基本脈絡

問:大道至簡?

答:要是學佛應該先瞭解佛法的脈絡,佛法理論的脈絡,現在不瞭解佛法理論脈絡,看到佛法名詞自己來個脈絡或者從別的書裡來了個脈絡,那是佛法嗎?要是佛法你要知道佛是怎麼說的,佛法是怎麼個理論體系,先弄清楚之後再說,這都弄不清楚自己在那想,那些名詞就自己造出來了,就算不造名詞還用原來的名詞,理解上可能也有不同,就是跟佛說的意思有所不同,離佛法越來越遠,只是聽起來像個佛法名詞。

問:《佛學基礎》。

答:對,讀讀《佛學基礎》很好。自己想的哪能行啊?你都沒瞭解佛法是說什麼的,你就自己想,能照上號嗎?要假如你都已經契入佛法了,對佛法瞭解的很透,那你自己想就是佛法,你現在能把你自己想的當成佛法嗎?你都不瞭解佛法,佛學基礎書讀一讀,知道佛法的基本概念了,至少不會太走樣吧。

四、心密學人如何積聚福德資糧

問:要積聚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成佛,我們心密發願速開智慧成佛,那麼積聚福德資糧呢?我看只有傳法師著書立說,傳法度生,我們不是傳法師又如何積聚資糧?

答:你是不是要表述這個意思——心密裡缺點啥?

問:普度眾生不是積聚福德資糧嘛?

答:我可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不突破你這種福德智慧資糧的概念就說法,根本就不是普度眾生,我覺得你這個話裡有心密裡缺點啥的意思,你沒直接回答我的問題。

問:心密啥也不缺。

答:心密啥也不缺?你說這話的意思我聽出來了,好像你認為我們打坐就智慧資糧,缺福德資糧。

問:心密福德太夠了。

答:那你怎麼說要積聚福德資糧?我說的是自性具足了福德智慧。你還在相上找,說性中具足,你還在相上找。我是這麼理解的,或許你不是這個意思,或者你是驗主問。

五、菩薩通達善惡之妙用

問:譬如善惡二義,在凡夫不知善惡,在外道知善惡,而嚴立對峙;在二乘慕善過切,以遠離諸惡為究竟;菩薩通達善惡之妙用,而起種種方便;佛則非善非惡,二性本空,隨機而行菩薩行,起種種方便。 ——《學佛最初之決定》

菩薩慕善,如果是的話和二乘慕善有啥區別,我覺得慕善不一定好。

答:菩薩沒有慕善,菩薩通達善惡之妙用。我同意你這個說法,後邊差一句容易使人產生誤解,你覺得慕善不一定好,那麼慕惡好嗎?慕善不一定好,慕惡更不好,這樣說就不會產生誤解了。

六、妄念與正念

問:不動心不著相是正念?

答:不動心、不著相咋能擱到正念裡?妄念就是心動了,正念心不也動了,正念心沒動?說妄念、正念的時候就沒說著不著相,正念心沒動嗎,沒動還能稱念啊?

問:了了分明是正念昭昭。

答:我總覺得這個正念又變味了,廣義了。妄念和正念是相對說的,都是動念的,怎麼能把無念擱到正念裡,很奇怪。提到自性的特點,妄念和正念都是念,都談不上自性,提到自性的特點的時候是提升了正念的概念。念佛的時候想到念佛就是正念,沒動念嗎?要是不想念佛,打妄想就是妄念,對正念、妄念我就這麼理解的。正念沒有起念嗎?也起念了。三毒不是正念,三毒的反面才是正念,貪嗔癡是三毒,無貪無嗔無癡才是正念,也起念了。

問:無念是念念無住。

答:這就是剛才講的“了了分明”,這都是對正念概念的提升,提升了正念的概念,在那個時候說是“正念現前是觀照”也可以。

七、公案:一粥一飯 不得錯舉

問:師坐次,仰山問,和尚百年後有人問先師法道,如何應對?

師雲,一粥一飯。

仰山雲,面前有人不肯。又作麼生。

師雲,作家師僧。

仰山便禮拜。

師雲,逢人不得錯舉。

這個公案透不過。

答:咋樣算是透過,弄懂哪就算透過了。“作家師僧”是偽山說的話。

問:說“作家師僧”,為何禮拜。

答:說“作家師僧”不禮拜,說什麼才禮拜呢?作家師僧不是好話,有幾條理由說他不是好話,或者有幾條理由說他是好話?我聽聽你的理由。

問:補充一粥一飯的?

答:這咋可能是補充呢?說的是不肯,先師法道是一粥一飯,我認為先師法道不是一粥一飯,或者不僅僅是一粥一飯,這才叫不肯,這個不肯能是補充嗎?不肯就是不同意,不同意你這說法——如果有人不同意,不同意的是作家,這就是“作家師僧”。不肯一粥一飯能是補充一粥一飯嗎?不是補充一粥一飯,不肯,不是說有人不肯你怎麼辦啊?有人不肯是“作家師僧”,“仰山便禮拜”,偽山又說“逢人不得錯舉”。

問:不得錯舉啥意思?

答:不得錯舉可能就是古代的土話吧,就是說別在這樣舉著公案說錯話。

問:現在有人不肯?

答:不是這樣,“面前有人不肯”就是面對有人不肯這種事你咋辦?作麼生?或者是有人不肯這個是怎麼回事?或者有人不肯的時候咋辦?也行,就說是“作家師僧”——說他是作家,仰山便禮拜。

問:他倆的聊天是要突出道不在那個肯不肯坑裡?

答:也行,也可以,我能知道你怎麼想的,也可以,你這樣理解也行。

問:不得錯舉?

答:先師法道是一粥一飯嗎?就是這個意思。

問:偽山是作家。

答:偽山是作家,仰山也不糊塗,簡單說就是:一般都是認為有道可成,有悟可開,有心可明,有性可見,要是這樣話,就要突出一個平常心是道,一粥一飯,平常心是道,實際上平常心是道也不能立,這個公案就是這個意思,平常心是道也不能立,立這個也不行,不得錯舉。不能立一個理論,平常心是道,不得錯舉。

2016625日節選

一、參禪與觀照

問:參禪悟道和觀照是不一樣的吧?一個在思維一個不思維?

答:參禪跟觀照是不一樣的,都不屬於思維,不屬於思維不屬於不思維,別在這想了,都是截斷念頭的,截斷妄念的,參禪是提起疑情截斷妄念,觀照是當下截斷妄念,肯定不一樣,比如參禪是提起疑情,觀照是放下,這是不一樣,但都不屬於思維不思維的事。

二、因果都在心內

問:想問因果問題,我們佛教徒不是最開始認同的就是因果嗎,可不是說三界唯心為什麼還有造業受報的說法?

答:三界唯心跟造業受報矛盾嗎?這不矛盾啊。

問:菩薩畏因,為什麼祖師斬貓殺蛇?

答:沒造因,他不曾斬貓也不曾殺蛇,你看著是(殺蛇斬貓),他那沒(殺蛇斬貓),他是三輪體空。這不存在矛盾,菩薩沒造因你看成造因了,三界唯心跟因果咋會有矛盾呢,因果離開心了?因果都在心內,心外有法嗎?

都是思維的問題,你認為矛盾這些都不矛盾,時間久了你就會明白,現在一下子不能明白從基本學起也可以,以後再說。

三、心念耳聞不用去分辨

問:心中心要求座上持咒要心念耳聞,並且咒音要聽得清清楚楚,我想問怎樣才算聽的清楚,我一直認為心念咒,心知道就行,不需再去分辨。

答:心念咒心知道就行了,不用再去分辨,聽清楚不是讓你去分辨。

四、心常凜覺 意常無守

問:祖師開示的:心常凜覺,意常無守。是不是也可以看作座下的觀照方法?

答:最好找下是哪個祖師的在哪一段開示裡講的。

問:《碧岩錄》裡的。

答:《碧岩錄》裡哪一則?《碧岩錄》是五段:前頭有垂示,然後是取公案,解釋公案,雪竇頌,解釋雪竇頌。座下觀照講的是心密的觀照,你說的是《碧岩錄》裡的開示,要是老人講《碧岩錄》,那算心密祖師開示的,要是《碧岩錄》五段原文裡的,那就不是心密祖師的開示,我們座下觀照是心密的觀照,別宗不一定這麼說話,也不一定這樣修行,要說觀照只能看心密祖師的解釋,別的別去扯了,就是能扯得上那樣扯也可能會有別的誤解,不是說扯不上,跟佛經跟別的祖師開示可能也能扯的上,但是可能會產生別的誤解,心密講的修行方法,座下觀照,以心密祖師開示為准。

問:序裡說的。

答:可能是說垂示,並不是祖師的講解,垂示裡講的那是圓悟勤的話,克勤祖師的話,禪宗的祖師,就算與我們的觀照有關係,就算是有聯繫,對照的死了會有問題,心密的觀照應該看心密祖師的開示

問:是不是我們心密的觀照就是“斷”,不跟妄念跑,“心常凜覺,意常無守”可理解成落在情見分辨中。

答:他說的不是落在情見分辨中,心密觀照中的“斷”是才入門,這個觀照才入門,再往後沒什麼可斷的,能到心常凜覺,意常無守就不說斷了,這不是意識分辨,觀照裡不是沒有這個,但是別跟禪宗祖師一塊聯繫,心密祖師的開示說的那麼清楚,這個觀照是心密的觀照,禪宗還不修這個。

問:直接截斷。

答:直接截斷是入門觀照,還有妄念供你截斷不是入門嘛,還有妄念供你截斷

還不到心常凜覺,意常無守,到心常凜覺,意常無守觀照就深入了,更深入的觀照了。

五、蘇東坡對往生的正見

問:蘇東坡有一個故事,說蘇先生臨命中時,

好友惟琳方丈對他說:端明(指端明殿學士蘇軾)宜勿忘西方。

蘇軾回答:西方不無,但個裡著力不得。

好友錢世雄又勸他:固先生平生履踐至此,更須著力。

蘇東坡回答:著力即差。

然後逝世,對這個故事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蘇軾往生西方了,著力即差是在提醒好友,要著力就錯了,還有一派認為著力即差是他自己覺得功夫不得力,比如有的法師就認為蘇軾是依仗聰明不務實修的典型反面教材,你怎麼看?

答:惟琳方丈說勿忘西方,蘇軾回答兩個意思,一個是:西方不無,一個是:但個裡著力不得,個裡——這裡,這裡指生淨土,往生西方,往生西方著力不得,也就是說用不上勁,我在這裡用不上勁,蘇東坡是禪宗的,他不一定象淨土宗那樣非要一心一意要往生,但是他又不否定,第一句說的很好:西方不無,這個法門是有的,西方是有的,是能往生的,但是呢我用不上勁,也就是說不求往生,你說只有求往生的人是修行人,不求往生的人就不是修行人?那可不一定啊,禪宗不一定,這就是說他(蘇東坡)的意思,咱就不說怎麼看了。

固先生平生履踐至此——知道你是參禪的,禪宗的見地是實踐的這個。

更須著力——你是禪宗的,著力不得,更須著力,

蘇東坡不同意他的見解——著力即差。

實際上蘇東坡說得是對的,著力就差了,不自然了,再一個認為往生了,著力就錯了什麼,這裡頭對往生的解釋也有不同,你比如認為是往生不可以嗎?禪宗的破參,開悟見性,這些禪宗的語言認為是往生也可以,那個往生跟在這死了生到另一個世界不是一個意思了,但是說這個往生更好,把這個認為是往生更好,不一定是在這死了在那生出來,不一定是有生有滅的,無生無滅的是真正的往生,這樣說也可以,他不是象淨土宗那樣,他是禪宗的,禪宗還有這種說法,念佛一聲挑水三擔,所以還是各宗都有各宗自己的立場,蘇東坡是禪宗的立場,從禪宗的立場——西方不無,但個裡著力不得,從這看是禪宗的立場,再一個他還有禪宗的正見,更須著力,未必,蘇東坡回答的著力即差才是正見,他不但是禪宗的,而且在禪宗裡具有禪宗的正見。

六、什麼是隨緣

問:一切隨緣,好的隨緣,不好的?

答:你這說的是不隨緣啊,你在挑挑撿撿的隨啥緣,把好的挑出來,就是有憎有愛,有取有舍,有好有不好,那能談得上隨緣啊?

問:具體說一切隨緣?

答:已經具體說過了,就你的話已經說過具體隨緣了,這樣給他解釋剛好是他的思路,怎樣說才不是他的思路——原本就沒有什麼好不好的,這樣說一切隨緣可能就不是他的思路了。

問:對發生的所有事都沒意見。

答:面對所發生的事,直接就是沒有什麼事可發生。這就不隨他的思路了。

七、別在意入不入定

問:我在修心中心時,越坐越清醒,入不了定,是不是哪做的不對?

答:沒有不對,你只管越坐越清醒,怕入不了定啥,別在意了,越坐越清醒也行,你不煩躁就不錯了,別在意入定不入定了,也別懷疑哪對哪不對。

八、本就是空空空

問:空空空,空沒做成功,怎麼做才是空空空?

答:不知道,怎麼做才是空空空?,不用你做它也空空空,你做了也是空空空。本就空空空,非關你做你不做。

問:怎麼會停不下來?

答:他可能是一停就徹底停下來,我們就是斷、停,那個時間可能不會長,因為習慣了還會再起妄想,再起妄想再斷,是這樣的,他理解一停下來就永遠停下來了,哪會啊,不會是那樣。

2016618日節選

一、不較真不糾結是真精進

問:修二印兩小時再修四印,連坐兩座需要頭頂散印嗎?

答:中間沒必要,直接換印就可以,要是能連續坐四個小時,不換印也行,這樣不增加障礙。比如因為換印還得多操心,要是能連續坐四個小時,還得操兩小時的心(換手印),那就沒必要,你可以不換,不換也沒關係。如果兩座是分開坐的,當然要換。

問:二印手太疼堅持不了?

答:這裡沒法說話,比如剛才說不換印也可以,你就理解為必須不換印。實際是不換印可以,換印也可以,這樣少操心。要是太疼就不用操心了,疼就換唄,早換晚換沒關係。要是換的早了不大好——堅持不了四個小時,這都不用解釋,都是在這較真、拿捏沒辦法了找個答案。要假如不較真,心裡坦坦蕩蕩地,踏踏實實地修法,那才是真精進。不較真、不拿捏、不糾結那才是真精進,要是這樣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根本想不到有這樣的問題,要是這樣修行也容易了,也容易有效果。這樣拿捏效果都沒有。見啥事都疑慮,不是修法的事,世間的事也是這麼疑慮,這是心裡障礙,阿彌陀佛!

二、不在正常不正常裡

問:心中心已經四百多座了,見性的概念也模糊了,腦袋平常不想東西,只是回光照空,遇事又挺靈活,能言善道,是否正常?

答:別怕,模糊了也不要緊,再讀《略論明心見性》中的五條就是見性的概念。你這個不在正常不正常裡,它不是正常也不是不正常。你應該截住你這個正常不正常,你想東西了,想正常不正常了。這哪是腦袋不想東西?連正常不正常這些也別想。

三、佛菩薩加持

問:加持是啥?

答:打個比方,不說學佛說日常生活裡,比方你現在二、三十歲,大學畢業了沒上班,沒工作,但是不缺你吃喝——誰給你的?你也沒上班,也沒有退休,退休金啥也都沒有,誰給你的?誰給你的就是誰對你的加持。加持用在這不合適,只是打比方,加持就是扶持,加以扶持,對你的修行加以扶持,你不修行扶持什麼?

問:修行過程中佛菩薩加持指的什麼?

答:不指什麼。不指代替你修行。佛菩薩加持並不指代替你修行,還要你自己修行。

問:能學心中心能信佛就是加持。

答:能學心中心能信佛就是加持力的體現。

問:我個人認為加持就是個人對佛菩薩願力的信心。

答:未必,信心是信心,加持是加持,不是一個事,這兩個都是好的褒義的,信心和加持全都是褒義,但這是兩回事不是一回事。

四、既知聽者有意 何必說者無心

問:我非常喜歡禪師那種利索,所以自己這個習氣很重,也不知道人家能否消化,就蹦出去了,其實也沒有嗔恨人家的心,說完就忘記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人家煩惱了,這個習氣也想改,老師有何妙法?

答:這不用妙法,既然知道聽者有意,何必說者無心呢,何必呢,你以為你無心之說是對的?這樣弄就不大好,無心之說當然不對,你都沒有心說廢話幹什麼。說話都是有目的的是有心的,無心能說啥,啥也不說。

五、沒有著與不著才是心空淨

問:是不是現象界也在顯示受報,只是聖者的心空淨一切不著,就說是不受報了。

答:這樣說不是沒道理,但是這樣說可能會糊塗。改下詞看能不能打破這個糊塗,聖者心空淨,心空淨——在他心裡沒有後邊說的“不著的一切”,根本就不存在一切,著什麼啊,還說什麼著和不著,這就叫心空淨。如果還能說著和不著,一定是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我可以著它也可以不著它,沒那個東西才叫心空淨,有那個東西那是心不空淨,只要是心空淨就不存在那個一切了,不存在你說的那個一切了,也談不上造也談不上受,都談不上了。

六、破戒的人修心密能否成就

問:今生破戒之人修心中心法能成就嗎?

答:這沒法說話,比如我跟你說破戒也能成就,你就可以隨便去破戒了?不可以吧。我說破戒的人不能成就,破戒就不能懺悔不能圓滿了嗎?破了戒就不能成就了?這是什麼道理?那還要戒律幹什麼啊?戒律是保護人的,你誤解戒律了。思維方式有問題。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人沒毛病修法幹什麼?就算不是破戒的也肯定是有毛病的。沒毛病的人是圓滿的人,圓滿的人就是早已經見性的人,那還用修法啊?

七、心亂的一座

問:打坐時候有一天,經歷了一座從上座就開始心亂,好不容易堅持下來一座後就暫時沒有再出現過,心亂就是翻種了嗎?

答:不見得是翻種子,我覺得你這一座坐得很好,因為你沒有因為心亂堅持不了兩小時,假如,因為心亂斷了,這就是斷坐的原因,能堅持下來這一座就打的很好,可能一千座裡這一座是最好的一座,因為這一座體現了你的堅持力。

八、遇事透得過

問:即是本命元辰,若能回光一照,不再懷疑當下見性,可道理明白遇事還是透不過。

答:你的道理沒明白,要是道理真明白了,就沒有什麼事供你透過。還有啥事啊,吃飯都沒咬著一粒米,穿衣沒掛著一絲紗,整天就是沒事,還有啥事供你透啊,有事供你透你就永遠透不過,根本就沒事透什麼啊?這叫遇事透得過。

九、欲望與願力

問:欲望也是心力,轉個地方用,變成了成佛的欲望就行了唄?

答:不可以,我們說的(發願成佛)不叫欲望,別用錯詞,欲望是貶義詞,要成佛不叫欲望叫願力。願力和業力對應,要成佛是願力不叫欲望,別用錯詞。

斬斷欲望不等於斬斷願力,是兩碼事別混淆概念。發願成佛不叫欲望那叫願力。成佛不是需要欲望,成佛需要破掉欲望。破掉欲望就是我們的願力。

先以欲勾牽並不是說要成佛算欲勾,先以欲勾牽就是先讓他發財,先讓他追求名利,先讓他世間的名利滿足了,然後再說解脫道。先以欲勾牽不是把成佛當成欲望,別錯解先以欲勾牽,欲勾指的是世間利益,不指成佛。

問:欲望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以損人為手段的,願力是無我。

答:這樣說的很好。

十、大阿羅漢已超出世間因果

問:羅漢托空缽是因果嗎?

答:羅漢托空缽好像那是說因果,實際上到阿羅漢已經超出了因果,如果不超出因果,他應該再來受報,如果沒超出因果他就應該受報。往昔所造的業太多了,根本就報不完,因為在受報的過程中還會造更多的業,這就沒有一點可能能解脫了。如果這些業不消掉還要一個個來受報,就不可能解脫了。阿羅漢是消掉業了,不受後有。雖然不受後有但是也可以拿來教化人:托空缽是因為我以前不佈施,這樣大家都喜歡佈施了,多好。這種說法不好嗎?拿這個(羅漢托空缽)就說羅漢也要受報,如果結論是要受報,那他就不是阿羅漢,因為他沒報完,他不能證果,他必須受報以後才能證果,那能行啊?

十一、造業與受報

問:不理那些業不業,不被業困擾就叫不受報。

答:你這樣說不合因果,你說一不理就不受報了?絕對不是。按因果說只有不造業才能不受報,但是你是真造業了嗎?不都是妄想嘛,就沒造業,沒造業受什麼報啊,這就是已經契合解脫道了。不曾造業,了了,不曾造過什麼業,已經了了——了則業障本來空,要是沒了呢,還在:別人的本性,自己的妄想,那沒了,沒了就得還宿債,未了應需還宿債。除了解脫道,不存在不受報的問題,造業就得受報,逃不掉的。解脫道也並不是說造了業也不受報,解脫道是說:就不曾造業談何受報。也沒違背因果——不造業就不受報,這不也符合因果律嘛。解脫是說不曾造過業,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受報,並不是說造業也不受報,沒人說造業不受報的話,解脫道也不會那麼說,因為解脫著就不存在造業的問題,當然也不存在受報的問題。

比如南泉斬貓,親證三輪體空,南泉、斬、貓三輪,用現在話說就是主語、謂語、賓語。主語、謂語、賓語全是空無自體,全都不存在,全都是虛妄的,全都不真實。

南泉親證:

沒有南泉——誰造業?

沒有斬——怎麼造業?

沒有貓——造什麼業?

所以南泉不造業,他也不會受報,你要是去斬貓可能三樣都有,那就要受報,聖者不會受報,因為他沒造過業。聖者那沒有業力,他就不會造業,也就談不上受報,聖者是願力不是業力。業力說的是輪回眾生,業力是對凡夫說的,聖者說願力。

問:即使不求解脫也是升天之因。

答:我們說的是解脫道啊,為什麼強調解脫道呢,因為即使是升天也還在輪回裡,天福享盡還要再輪回,善道的善業盡了還要到惡道去受惡業的報。受報完了種子就結束了,但是在受報的過程中又造了很多種子,它是越來越多的,沒有了的時候,越來越多,象滾雪球一樣。啥時候讓它完呢——這就是解脫道,要從這裡超出去就是解脫道,除了解脫道因果咋會完呢,想不生都不行,有生必有滅,有完的時候,完的時候就是死。受報種子成熟了就生了,生來受報,報完了就是死,在這個過程中有又造了很多新業新種子,這不是輪回無盡啊,但是輪回能盡,解脫道就能讓輪回盡,簡單說就是根本就不曾造業,也談不上受報,這才是解脫道,不是說造了業不受是解脫道,不是這個道理啊,沒人講那樣的道理。造了業哪能不受,根本就不曾造過業,這樣才可以說不受報,只要心外有法,就不可能不曾造過業,必須心外無法,才不曾造過業,全是心裡顯現的虛妄相,哪有實業可造啊,那就沒有實報可受,這樣才是解脫道。

十二、心外無法

問:五蘊是八識相分,與別人有關嗎?

答:五蘊是八識相分,與別人有關這怎麼能扯在一塊說呢,五蘊當然是八識相分,不僅是五蘊,沒有一個有相的事不是八識的相分,只要是有相全是八識的相分,何止是五蘊呐。這與別人有關沒關咋能扯到一塊說。

問:別人是單獨的個體還是自己的妄想?

答:單獨的個體不就是你自己妄想出來的嘛,單獨的個體就是你自己的妄想,實際並不存在。你說是單獨個體就沒自己妄想了?是自己妄想就不是單獨個體了?絕非如此,就這個單獨個體就是你妄想出來的,不止妄想出來單獨的個體,也妄想出許許多多其他的,全都是妄想出來的,除了妄想出來的就沒東西了,就是山河大地也是妄想出來的,沒聽《楞嚴經》說:共業感現山河大地,共業感現的,不是真的有山河大地,那不就是妄想出來的嘛,別業招來十二類生。

問:別人也是妄想出來的?

答:你的妄想裡有別人的概念,不就是人相嘛,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全是妄想嗎。

問:別人是你的妄想,那就是說別人不客觀存在?

答:兩句話都修改修改,第一句:何止別人是我的妄想——一切一切有相都是我的妄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妄想。第二句:何止別人不客觀存在——從來就沒有一絲一毫的法客觀存在,沒有一點客觀存在的法,有相全是妄想出來的,要是有一絲一毫的法客觀存在在心外,那不就叫心外取法嘛,都不在心外,都在心內,心外取法是什麼見解?心外取法是外道見,不是佛法的見解。

問:唯識所現,也不究竟?

答:這沒說究竟不究竟,是說心外客觀存在不存在東西,東西就是事物,在心外是不是存在有事物,或者這個事物的規律,不存在,心外不存在事物也不存在事物的規律,所有事物和事物的規律都是因心而顯現,都是個假相,由於你本身的身體也是因心而顯現,比如牆頭也是因心而顯現,都是因心而顯現你就穿不過去了,得繞一繞才能過去,有掛礙。

問:別人的本性也是我的妄想?

答:本性和妄想是對立的,不存在別人的和自己的,本性和妄想是對立說法的,在本性這個概念上不存在是他的是我的,不存在這個,你要說別人的妄想也是個妄想,這個說法有問題,你要說別人的本性是我的妄想更有問題,不存在這些問題,不存在這樣聯繫的問題,本性不存在誰的不是誰的的問題。

2016611日節選

一、座上只管持咒

問:修心密一年多了,覺得現在沒有以前狀態好了,以前上座時間不長就輕安了,現在倒妄想紛飛,有時候跟著妄念跑走了好遠,剛回來又跟著另一個妄念跑了,是不是退步了?

答:你說的是座上,座上只管持咒,別管那些事了,你管得太多了。座上只管持咒,管它什麼妄念多了、少了、跑了、沒了、回來了……。管那些幹啥。只管持咒,注意力都在咒語上。

二、座上睡覺咋辦

問:末學打坐一年多,座上有睡覺的感受,坐下特別煩躁,不知是不是翻種子?如果是該怎麼做?

答:如果不是該怎麼做?管它是不是翻種子,座上睡覺能行?睜開眼睛大聲念咒,不能睡覺。不管它是不是翻種子,是翻種子怎麼做?不是翻種子怎麼做?座上睡覺哪能行。

三、異念才起 猛自割斷 令不相續

問:但只退步,愈退愈明,愈不會愈有力量,異念才起、擬心才生,即猛自割斷,令不相續,則智照洞然,步步踏實地,豈有高低、憎愛、違順、揀擇於其間哉?無明習氣旋起旋消,悠久間自無力能擾人也。

答:這段話的後面就是解釋“但只退步,愈退愈明,愈不會愈有力量”,沒那麼多事,異念才起、擬心才生——懂得這個,懂得那個,講心講性,全是異念,全是擬心。猛自割斷,令不相續,則智照洞然——愈不會愈有力量,愈退愈明。你認為的進步是異念,是擬心。整段文字貼出來就不用再解釋了。

四、修福別著相 修慧別妄想

問:修福的時候,不著相就是慧。

答:是,可以再加一句:修慧的時候,別妄想就是福。

五、殺生與修行

問:做餐飲殺生會影響修行嗎?

答:做餐飲殺生是不應該,會影響修行嗎?這(倆個事)不好這麼搭界。不說做餐飲,殺生影響修行嗎?以前講過這個問題,也可以放下屠刀,也可以不殺生,比如廣額屠兒把屠刀放下了,再比如央掘魔羅,要殺一千個人,第一千個人也沒殺,他那不是修行啊?不好說。央掘魔羅第一千個人沒殺,殺了九百九十九個影響修行嗎?他不也修成阿羅漢果了。不能說影響修行,只能說這樣做對不對。當然不對,殺生肯定不對。提婆達多跟央掘魔羅不是一碼事,提婆達多深陷地獄,無量劫以後才成佛,央掘魔羅是即證阿羅漢果,也就是自從跟佛修行以後再也沒有殺過生,馬上就證阿羅漢果。

六、如此艱苦條件堅持打坐值得讚歎

問:由於工作關係,每天兩小時比較緊張,有時候雖然時間擠得出來,但狀態不好。我是開大車的,有時候白天晚上熬夜幹一天,淩晨再打坐經常昏沉瞌睡,這種情況該如何調整?

答:你別考慮如何調整,在這麼忙的情況下能堅持修行,我非常讚歎你這個精神,你這個精神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的,多數人不一定能達到,你能做到這樣已經很好了。還要調整?不用。別的人根本就做不到,就這樣你都能堅持不間斷,太令人讚歎了。你這個修行效果應該是比任何人都好的。你是克服了一般人克服不了的困難,堅持了一千座,這很可貴,非常有效果。還調整啥,你想調整平穩?平穩不就庸俗嘛,你已經出類拔萃了,還要調整成庸俗的?平平穩穩的?一般人戰勝不了自己,不可能在這麼艱苦的情況下堅持打坐,你能做到已經很不錯了,阿彌陀佛。

七、累也要提起咒語

問:偶爾有幾座被閃光或者轟雷聲驚醒,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昏沉還是入定,如果是入定了,第一步應該是念頭打不動了,第二咒提不起來這是符合的,提起咒語感到很費力,我想昏沉提起咒語應該也是費力的,第三我手印沒散,屬不屬於昏沉?

答:手印沒散就是入定,不是昏沉,放下咒語安然入定。

問:手印沒散,昏沉時還是有念頭。

答:有念頭就提起咒語,有念頭不屬於妄念打不動了,就提起咒語。

問:很累。

答:累也得提起,當然累,跟自己鬥咋會不累。

八、持咒和觀照

問:有時候喊斷、呸都沒用,就持咒語。

答:你說觀照啊——跟著妄念跑了,喊”呸“斷不了,喊”斷”也斷不了,一持咒就能斷了。你這是觀照,不是持咒。斷(妄念)就是觀照,不是持咒。持咒是多少遍,有多少功德,多少遍算完成。為了斷妄念是觀照。

201664日節選

一、別在是什麼不是什麼上做文章

問:前些天有外境如幻的感覺,一陣一陣出現,近來又少了,這是什麼情況?

答:你講的情況都能理解,知道你說的啥意思,別在這裡做文章了,這是什麼,這不是什麼?不說這個了。

二、關於發大心

問:法本不在身邊,大家講要發大心,我感覺我的心可小了。

答:心小怕啥,發大心呀,心小要發。

問:這就是不合格?

答:你認為不合格?那你就別修了,哦,原來這就是不合格啊,你說的合格是修成了才合格,修不成就不會合格了,當然要發大心,不就因為你心小才要你發大心。要不是你心小還會再給你說個發大心?那不是廢話啊。你本來就心大,再給你說個發大心?就是因為你心小才要你發大心,我現在心不大我就不夠格———那不是修成了才夠格啊。

三、圓滿世法克盡人事 但不要糾結

問:圓滿世法克盡人事方可成佛,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肯定是不矛盾的。

答:當然不矛盾。

問:克盡人事要做到什麼程度?

答:你應該知道什麼樣的程度,你說說程度的具體內容。我讀這一段話裡面沒有程度的意思,想不到你為什麼會考慮程度,圓滿世法——圓滿的程度?克盡人事——克盡的程度?為什麼要想多呢?你想多了就不知道主要意思了,要不想多,這句話說什麼意思,你才會知道。也就是說,你想的多,這句話要說的中心意思你就錯過了,你就不知道是啥意思了。我們讀不出來有程度的意思,沒有想過有什麼程度的意思。我們只看它說的是什麼,圓滿世法,克盡人事——我就知道我要努力這麼做了,這就行了。要說程度,這樣一想,把現在要怎麼做才行,把這個忘了,把實際修行變成了心裡糾結,這樣耽誤事,捨本逐末。

2016528日節選

一、成佛有餘 成魔不足

問:我在看書時,(看到)一禪師對另一禪師說:成佛有餘,成魔不足。是啥意思?

答:就是能入佛不能入魔,還在相對裡,這是禪師的事,對另外那個人不一定是禪師,像這些理論在這誇誇其談也不見得有啥效果,還不如多看看書呢,多看看祖師開示,反而比我們在這誇誇其談好得多。

二、打妄想和觀照

問:意識到自己平時犯懶,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即可。

答:奈何工作不是工作?休息不是休息啊?你以為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能做到啊?做不到。工作(時),打妄想影響工作;休息(時),打妄想影響休息。弄得啥也不是,淨打妄想,這時候才說觀照,打妄想的時候說觀照,別工作的時候說觀照,休息的時候說觀照,根本沒這個意思,打妄想的時候說觀照。工作的時候不會打妄想?會,打妄想,觀照嘛,觀照工作效率不更高了?休息的時候不會打妄想?會,會打妄想,觀照,截斷它,那不休息更好了。

三、打坐與除習氣

問:我現在感覺去習氣很難,有時感覺在過程中像血淋淋的,過去了才輕鬆,比如日常生活中計較物質上的得失,情感上的貪著,脾氣的起伏,過程血淋淋的,過去了才輕鬆,現在是習氣來了能感覺到,但是一時控制不住,心中矛盾著,轉變過來需要個過程,最後很不容易的克服了,在事上一點點破除,像我這樣去習氣像剝皮一樣感覺力量不足,是不是多打坐定力足了,會好轉?

答:是的,多打坐,座下多觀照,定力足了就好轉了。

四、關於爆炸

問:我現在已到千座了,妄念還是時有不斷,心最近一階段老是憋悶窒息,似要膨脹爆炸,實在受不了,抬頭喘口氣緩解了,這樣可以嗎?

答:這沒有啥可以不可以,你現在千座滿了,我覺得你有啥心理:趕快爆炸,趕快開悟。別著這種相了,開悟不是那個意思,爆炸是可能出現的,不是那麼追求的,你把這個放下,大概就沒這事了,也不憋悶了,膨脹爆炸的感覺可能都不會了,它不是要膨脹爆炸,是突然發生的,跟你的膨脹沒關係。就是如同爆炸物,老人講的,那是突然發生的,跟膨脹沒有關係,膨脹是你想出來的,心裡急躁了,對爆炸著相急躁了,所以才膨脹了,爆炸跟膨脹沒關係。突然就發生了,一般都有那個過程,刹那之間變的過程,來的猛了,像爆炸,並不是那個膨脹,別著這相了啊!

五、久處芝蘭之室不覺其香

問:我練習六字明有一段時間了,以前焦躁情緒起來時,妄念紛飛,身心疲憊。現在焦躁情緒起來時,覺知起不隨妄念跑,對情緒起伏不理睬,專注於當前工作,這樣自我感覺情緒比之前減少很多,這種方法對嗎?

答:你講的是現象,這個現象是有對比的,前後對比的,像這種反差以後會消失,不能一直有反差,入芝蘭之室久聞不知其香,但是在變化,在轉捩點的時候,感覺特別不一樣,特別有效果,但不是長時間這樣,會消失的。到時候就很自然了,到那時候感覺不到反差了,其實是更好了,比有反差的時候更好了。

六、心外無法

問: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心外無法,一切都是佛性的顯現,上師三寶也是自性顯現,那麼到底有沒有外在的佛?

答:沒有!

問:有沒有外在菩薩?我沒理解。

答:沒有!心外什麼都沒有。

問:既然都是自性顯現,幹嘛還求佛?

答:對啊,不是自心顯現才能求嗎?都是自心顯現當然也有求有不求啊,求與不求不都在自心嘛。為什麼自心裡不能容納這個求啊,自心也能容納。沒有在心外的東西,包括你這求它都不在心外,為什麼心內不能有求啊。

七、只貴子眼正 不貴子行履

問: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

答:就是說只管知見正確,不管你幹什麼。不管你是幹什麼的,只管你知見正確。行履——-幹什麼,行履——走什麼路,我只管你知見正,眼正,不管你以後走什麼路。這是問:弟子的行履在什麼處?我以後幹什麼啊?是這個意思。“師父,我以後幹什麼啊?”-——弟子的行履在什麼處?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我只管你知見正,我不管你以後幹什麼。

八、最根本的習氣就是著相

問:習氣具體是指啥?

答:最根本的習氣是著相,但說習氣是著相,不是著相就不是習氣,也不對。這裡說的是最根本的,不僅只有這個最根本的,習氣多著呢。最根本的就是著相。

九、坐到沒掛礙為止

問:我是在七八年前參老人的書,在那憋,突然認可的力量挺大,現在千座還有二十多天就結束了,座上也沒什麼爆炸,基本上都很難受,是不是功夫太差,還需要打坐嗎?

答:那就繼續打,別管千座了,也不查數了,一直打,啥時候你的目標實現了,心裡再不這樣掛礙了再說。你現在的掛礙還不少呢,有掛礙就打,打到沒掛礙的時候為止。

2016521日節選

一、自性具足一切相

問:佛說法是普被三根,可是總被經轉,看得多了,結果只注重文字裡面的相了,不解真意,說西方淨土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土,就真地以為有,還要去找,說有地獄就非得有個地獄相,卻忘了都要歸於自性。

答:當然有(十萬億佛土),哪能找得到啊?太遠了。念佛往生能到。地獄當然有地獄相,這些原本就是自性,有相也沒離開自性。這裡就不說歸於自性了。有地獄相、有淨土相都沒有離開自性一步,都是自性,一說歸於自性就不現地獄相了?就沒有了?自性具足一切相。

問:以前以為一切相都是假的。

答:當然都是假的,(但是)假的就什麼都沒有了?假相有沒有?相當然都是假的。

問:關注自己的心就好了。

答:要沒有那麼多假相,一點心都不會有。“心不自心,因物故心”,要假如沒有假相哪來那些心啊?

問:非有相。

答:我這裡的意思是無相,不是說的有相,無相無不相。你說的是不相,我說的是無不相;你說的是有相,我說的是無相。

二、自性本明與無始無明

問:《略論明心見性》裡有一段話:“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性……只以眾生不覺,無有經驗,不知妙體本明,而生一念認明,以本有之妙覺智光,幻為妄明所明。將原為一體之覺明——覺即明,明即覺,非有二致,分為覺明相對——覺外有明,明外有覺,覺為明所明,明為覺所覺,而成能所雙立。”我不知道什麼是“明”?

答:(把明)說成認識、能分辨。自性本來就是能認識,再起一個念去認識那個認識,去感覺那個認識,多了一個事兒,產生了妄動,這說的是無始無明,無明就是這麼起的。

三、怎樣坐夠兩個小時

問:怎樣才能練坐兩小時?

答:誰都能坐兩小時,不用練,你練啥呢?你要是練腿那就不好辦了,要是練腿時間很長也練不好。(心密打坐)沒怎麼要求腿,對腿沒什麼要求,不用練誰都能坐兩小時,連練都不用練。因為你不肯,不肯跟自己逆,心亂,不是腿的事,沒有要求你怎麼怎麼盤。心亂就不用怎麼練,只需要毅力,需要堅持力,不需要練什麼。

四、匝地紅輪秀 海底不栽花

問:“匝地紅輪秀,海底不栽花”的意思?

答:這不是很明顯嘛,你別考慮禪師的心是啥意思,就看字面意思你不懂嗎?海底能栽花嗎?能長得起來嗎? “匝地紅輪秀”想不到太陽?不會想不到吧。字面意思應該很容易知道,要說禪師的心態是另外一回事,得把整個公案拿出來,就這一句話,表面意思很明顯。

問:海底栽花是不是珊瑚礁?

答:不是珊瑚礁,說的栽花就是種花,植物,海底能種植物嗎?大地紅輪,是早晨或者晚上的太陽,早霞、晚霞非常秀美。禪師說這幹啥?他表述什麼?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得把公案舉出來,不能光看這個詞,得看在什麼情況下這麼講,才能知道他們的心態,阿彌陀佛。

問:臥疾次。大陽問。是身如泡幻。泡幻中成辦。若無個泡幻。大事無由辦。

若要大事辦。識取個泡幻。作麼生。

師曰。猶是這邊事。

陽曰。那邊事作麼生。

師曰。帀地紅輪秀,海底不栽花。

陽笑曰。乃爾惺惺耶。

師喝曰。將謂我忘卻。竟爾趨。

答:大陽警玄的弟子興陽清剖禪師有病了,比大陽警玄死的還早,快病死的時候,他師父去看他,就問他,是身如泡幻——身體都是虛幻的,像水泡一樣快滅了,師曰:猶是這邊事,這邊事就是輪回的此岸,那邊是解脫的彼岸。那邊事作麼生?興陽清剖禪師就說:帀地紅輪秀,海底不栽花。用在這多自然,陽笑曰。乃爾惺惺耶。興陽清剖曰。將謂我忘卻——你以為我忘了?竟爾趨。說完這個他就死了,趨疾就是圓寂了。在這裡,前一句說的大地紅輪就應該說的是晚霞,紅輪大地——快完了,這個時候還沒忘卻秀,海底不栽花——死寂一團,海底沒有光芒,沒有花,沒有紅輪沒有秀,這是說是身泡幻,你以為我說的猶是這邊事麼?——我認為身是假的就是死寂?那是沒明白,頭一句是說的能明白,後一句說的沒明白,如果認為都是虛幻的,什麼都沒有,那不沒有妙用了,生是妙用,死也是妙用。

五、修行靠堅持

問:修法也一年了,打坐時前一個小時還好,後一個小時就有點亂了,就靠堅持,是不是沒有進步?

答:對,就靠堅持,堅持下來才是進步,堅持不了就是沒進步。

問:心裡的變化比以前好多了。

答:是啊,得靠堅持,能堅持就堅持唄,想一路順風不大可能,修行哪能一路順風啊,就得靠你的堅持力和恒心、決心來戰勝自己,要不然還不算有效果,戰勝不了自己不算有效果。

問:比較難受。

答:當然難受,阿彌陀佛。

六、修法的心態

問:打坐結束老感覺是逃下來的。

答:那礙啥事啊,能堅持兩小時以上就行。(老感覺)這樣不對,那樣也不對,能堅持兩小時打坐,處處都對,堅持不下去才是不對!哪有那麼多不對啊!慶倖你能堅持千座,慶倖你能得到法,多好啊!感覺很幸運!這不比你每天感覺都欠點啥好嗎?為啥要欠點啥呢,多慶倖多幸運,得到了解脫道的法,你這樣心態有問題,這麼幸運的事認為是有所缺,都顛倒了。

七、性戒和遮戒

問:酒戒是方便戒?是不是受了三皈五戒一定要受酒戒?

答: 誰說酒戒是方便戒,不是這樣分的,是分性戒、遮戒,不是方便戒。酒戒是遮戒不是性戒,殺、盜、淫、妄都是性戒,沒說不是遮戒,酒戒只是遮戒不屬於性戒,性戒簡單說就是性質上就不好的,不說戒律的事,殺盜淫妄就算不說戒律,它也不好,性質上就不好,這就是性戒。遮就是遮止不允許,性質上未必不好,但是不允許。比如喝酒,性質上不一定是惡的,但是是不允許的,這就是遮戒,酒戒是遮戒不是說方便戒,阿彌陀佛。

八、見性後才明白本無輪回

問:明心見性以後再入六道輪回,感受和未明心見性前一樣嗎?

答:這全是假設,明心見性後咋還會有六道輪回呀?不僅是明心見性以後沒有,明心見性以後才能認識到明心見性以前也沒有六道輪回,哪是以前有見性以後就沒有,不到明心見性後你不能明白,你認為是真有,明心見性以後才明白原本就沒有,本無六道輪回,不是本有,要不然還怎麼明心見性啊!談不上明心見性了!

九、關於當下成佛

問:敢不敢或者能不能當下成佛?有師兄說當下不能成佛,有些像三大阿僧祇劫的意思,說去了西方淨土也不是當下成佛?

答:這個問題換個角度可以說說,本來是佛,不說當下成佛,這倆個成佛不是一回事了吧。

十、關於打坐不入定

問:修心中心法已經一年了,不入定?

答:不可能不入定,你可能把入定看得太高了,非要入很深定才算入定,定是心一境性,不亂為定,你修一年了,沒有隔日不修,每座還不少於兩小時,不入定怎麼可能?你可能覺得那不是定,你把那種甚深的定才認為是定。一開始入定不見得那麼深。

問:入定如何定義?

答:果然如此,心不亂就是定,沒有別的定義了,你要是找個定義,一定是把定認為得很高,弄得很嚴格,不見得是這樣的,定有深有淺,深定也不只一種,不要說淺的了,我們一開始修不可能有太深的定。

十一、法身非一非異

問:我們和諸佛的法身是同一個,還是一樣但不同一個?

答:說到法身,常用這個比喻:法身如大海,我們是大海裡的浪花,這個浪花和那個浪花能說成是同一個或者不是同一個?不存在同一個、不同一個這樣的問題,這就叫非一非異,非一——不是同一個,非異——不是多個,不是一個,不是多個,就是別從一個多個這個角度考慮這個問題。

十二、成佛後轉識成智

問:成佛後八識不受熏了嗎?是不是成佛後不種因得果了?

答:當然是,成佛後哪還有第八識啊?已經成了大圓鏡智了,沒有八識了,有八識就受熏。

有種子就是因,有因就有果,成佛後沒有第八識了,沒有要成熟的種子了,轉識成智嘛,成大圓鏡智,沒有倉庫了,沒處種因了,因果是種因得果,不種因不得果,沒處種因就沒處得果了,這就符合因果,要不種因也得果,那才不符合因果,阿彌陀佛。

十三、不能受一非餘

問:打坐能增加定力,是增加定力的唯一方法嗎?

答:打坐能增加定力他並不否認,他問是不是唯一的方法。只有打坐才能增加定力?好多問題都別弄成唯一的,唯一了思維就有問題了,這叫受一非餘,唯一不大對。不是光這一個問題,在別的任何問題上都別唯一,唯一是一種不正確的思路,這種不正確的思路在佛經裡說到了,叫受一非餘——接受一個,別的認為不是。受一非餘不對。這類問題很多,比如虹光法,修妥噶,妥噶是得到虹身的唯一方法嗎?不見得是唯一,但是修妥噶是能得到虹身的,但不是唯一,再比方說到明心見性,只有修六印一咒才能明心見性?這也不能說是唯一的方法,是說修六印一咒能明心見性,不是說唯一的,或者說力度大的也可以,但不是別的方法不能明心見性啊。不能說是唯一的。

2016514日節選

一、眾生難度也度

問:眾生難度也度

答:眾生難度也度是說這個意思,你剛才說眾生不聽,怎麼辦呢?你說眾生不聽我就不度了?是對這個問題說的,眾生難度也度啊。但是他不聽你有啥辦法?他不聽我也沒辦法!但是你不能退那個心啊!比如我就發願不度眾生了,不能這樣,所以說不能發這個不度眾生的願 ,這就是難度也度。難度也度也不等於你說他就聽了,別急躁,急躁也不行,他不光不聽你的,他不聽我的我也沒辦法,佛在世的時候,佛說話有人不聽,佛也沒辦法,但是不能說佛不度眾生了,難度也度!

二、治病與因果

問:給人治病會不會介入因果?

答:你對因果的理解我感覺很奇怪,沒有任何一事一物離開了因果,你說的因果僅僅是:病了就不能好,好了就算不合因果,你對因果的理解太狹隘了。

有病是因果,病好也是因果,不治就好了是因果,治了才好也是因果,都沒有離開因果,你有什麼現象都在因果裡,還有不介入因果這回事嗎?因果不像你理解的那麼狹隘,因果是非常廣闊的,一切事物都在因果裡,沒有一樣在因果之外,非常廣闊,你理解的因果太狹隘了。

三、眼光不瞥地

問:眼光不瞥地是不是心意外馳隨境轉?

答:眼光不瞥地其實就是腳跟不點地,不踏實,虛浮,不是踏踏實實的,就是腳跟不點地或者眼光不瞥地。腳跟不點地——走路不穩,眼光不瞥地——走路不看路,這是古人的俗語,不是古代的文言,古人在世俗中這樣說話,我們現在世俗不這麼說話了。

四、前兩輪就96座可以嗎

問:前兩輪只修96座,沒多加一座可以嗎?

答:可以。

問:千座完再補兩輪?

答:可以。

五、觀照與逍遙自在

問:日常生活中逍遙自在即觀照?

答:好像是說顛倒了,日常生活中觀照有效果了才會逍遙自在,不是逍遙自在就是觀照。你比如:不學佛的人也可能有短時間的逍遙自在,(那算)短時間的觀照?不是逍遙自在就是觀照,是觀照有了效果才會逍遙自在。

六、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而義不動

問: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不動。

答:第一義就是無分別。儘管善能分別諸法相,無分別第一義不動,在這方面是不動的。

2016423日節選

一、發心解脫定遇解脫法

問:今生如果沒見性,來生不會迷得太重吧?不會再遇不到心中心法吧?

答:要說(遇到)心中心法有點(局限),不說這麼局限吧,適合你解脫的法,會遇到的。只要你發心求解脫,就會遇到適合你修的解脫的法,不局限於心中心法,不可能遇不到,除非你不發心解脫!

二、發心是個大問題

問:佛菩薩慈悲,(只要)發心解脫,必能遇到合適的法門。

答:發心是個大問題。一般發心不太純正。如果發心純正,初發心即成正覺,這是佛經裡講的。

問:退轉了怎麼辦?

答:退了,再發心。真正發心猛利,發心純正就不存在退轉的問題,不會有退轉現象。一般(的發心)都是夾雜著,不徹。

三、關於翻種子

問:問一下翻種子是什麼意思?

答:有時候修行太猛利,脾氣就上來了,有點像更年期發作,修行過於精進有時候會翻出來,過幾天就消失了,不礙事,翻種子不可怕,也不是啥壞事。很難受,過幾天就不難受了,也不是永遠難受。

問:翻種子對治不了,隨意念了咋辦?

答:沒法辦,要隨意念了。那咋辦呢?只能別隨。除了這個別隨還能咋辦呢?你自己要隨意念能咋辦呢?沒法辦。莫名其妙的煩惱就是翻種子了。

四、綿密用功和切忌用力

問:綿密用功和切忌用力的尺度?

答:你可能覺得綿密用功就用力了,是嗎?你覺得綿密用功是用力了,那就要掌握尺度了,一個不用力一用力,這不就麻煩了。沒有,切忌用力不是說的不綿密用功,綿密用功不是指的用力,別自己干擾自己,對於它(這句話)的理解你鬆動一下,對於它們的理解別過於堅持你的理解,放鬆一下對這些話的理解,慢慢再去看有關這種用詞的原文,並不矛盾,綿密用功並非用力,切忌用力並非切忌綿密用功。

五、座下持咒與觀照

問:座下念咒可以嗎?六印中的咒。

答:座下念咒總比打妄想好,這不是可以不可以的問題,當然這說不上觀照,座下持咒不能說是觀照,觀照是截斷妄念的,不隨念轉用的,發現跟著妄念跑了,一持咒就不跟了,就截斷它了,這樣用不算持咒,是觀照。

2016416日節選

一、女性修法

問:請問女性成就者寥寥是為何?身為女子,修心中心法應該注意什麼?

答:沒有排除女子修心中心法,也沒有提出比男子更應該多注意點啥。女性成就者廖廖,但不是沒有啊,你是女性就別背包袱了,沒有提出特殊的東西。

二、心密以禪為體

問:心密修行是從八識下手。

答:以前說這類問題都是從宗下和教下來說的,禪宗是從第幾識下手的,教下從第幾識下手的。心密是以禪為體的,心密跟禪宗一樣,沒有單獨拿出來說心密從第八識下手。

201649日節選

一、吹耳往生咒

問:八十多了,走的時候可以用吹耳往生咒嗎?

答:這不一定都用啊,是說生不如死,很難受,並且死不了,那個時候用吹耳往生咒,不是任何時候都用的。

二、從八識起修

問:只要是持咒修的法都是從八識起修嗎?

答:不是這麼定義,不是這麼說的。

問:只要是從八識起修的法就是無相法?

答:也沒有這樣一個定義。

問:如何界定一個法是從第八識起修的,又如何界定一個法是有相法還是無相法?

答:八識起修並不是說持咒修,是從轉識成智的角度看的。先轉第六識就是從第六識起修,先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再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再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再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這是教下修行的過程。

怎樣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呢?也就是從教理教意學起,教下各宗派是從第六識修起。但是,禪宗並不先搞教理教意,他們的修法或者是直指(直指一下,並不一定是教理教意),後來就參話頭,參話頭就是讓第六識不動,沒法想其它了,一個話頭就把第六識占滿了,秘密的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所以宗下禪宗是從第八識修起,從來都是這樣說的。

心中心法是近些年才有的,近代才產生的,由於心中心法是以禪為體,以密為用,因為以禪為體,所以跟禪宗一樣,是從第八識修起。是這麼說的,跟持咒修的法(無關),不是那樣定義的。

說有相法、無相法就不是那樣講了。有相法、無相法是從要不要一個有相的過程,或者直入無相,這就是有相法和無相法。其實要是說宗,有相宗、無相宗,有相宗是小乘,無相宗就開始是大乘了,當然大乘後面還有,不僅僅到無相宗,還有法相宗、實相宗,這是分類的,每一類不一定只有一個宗派,但是法相宗可能只有一個,你找不來另一個能列到法相宗裡了,就唯識宗可能列入法相宗,其它教下各宗,我們現在所知的大多數都是實相宗。有相法是有相宗修的法?無相法是無相宗修的法?這麼定義啊?有相法、無相法也不是這麼定義的吧,也不從你想的結印持咒上界定。

三、關於意生身

問:意生身有人修到沒有?

答:我沒聽說誰修到,我自己也沒有,我不敢說沒人修到,或者有人修到,我不知道,據我所知是沒有,我自己也沒有。

問:意生身是說理念上的?

答:不是理念上的,那叫身外身,意身生是你這個身體之外的身體,不是理念上的,是身外身。

問:什麼是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答:《楞伽講義》正在整理,《楞伽經》上講的三種意生身,就有這個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看十八門裡怎麼解釋。

問:有聽說氣功師出過陽神,也能做事,但都是聽說。

答:我們說的是意生身,不是說的氣功師的陽神。他就是有,不管他真有假有,都不是我們討論的內容。我們討論的內容是意生身,跟陽神不是一碼事,阿彌陀佛!

問:也能看到吧,在別人看來也是有肉體,可能和本人長的不一樣?

答:應該是能看到的吧,不是能做事情嘛,如果別人都看不到,你咋做事情。很可能是有這種情況,一開始是看不到的,往後越來越有把握了,別人才能看到,也不是說一定看到一定看不到,也是有層次的,和本人長的一樣不一樣?一開始是和本人一樣的,往後更有力度的時候也可以不一樣了,一開始可能會是一樣的,也是有層次的。

四、孩子的學佛修行問題

問:自己家的孩子在幾歲打坐修行是最小的時候,小時候應該學什麼佛法?

答:我的看法供你參考吧,我說的也不一定對,我覺得他應該有他自己獨立的人格,他是不是願意修行打坐還是個問題呢,他小的時候可能聽你的,他長大了可能不聽你的。應該學什麼佛法應該看他本人,他願意信佛不願意信佛。(假如)他願意信佛,他願意修行不願意修行,願意修行,修行什麼法門,都是由他自己選擇,他有可能不聽你的,長大以後不可能聽你的,他應該有獨立的人格,他也不是你願意捏他扁就扁,捏他圓就圓,也不見得是那樣,阿彌陀佛!你最好給他自由吧,你想把他造就成啥,也不一定能如你的意,別弄過頭了。

問:請問小孩幾歲就能灌頂?

答:沒有這樣的說法,你最好不要去做小孩的主,他長大了願意學,他自然會灌頂的,他不願意學心中心法,灌了頂有用嗎?灌頂有啥用啊?他不想學心中心法,灌頂有啥用呀?他要想學心中心法,長大了想學,自然會去灌頂,不存在這個幾歲可以幾歲不可以,沒有這樣的規定。

問:小孩打坐是不是容易著相,有認幻為真的危險?

答:誰說讓你小孩打坐了,他長大了懂事了需要打坐他就打坐,不需要打坐當然他不打了。你現在別去設置,應該他是自主的,不是你必須讓他幹什麼,他有他自己獨立的人格,他不是你的工具啊,他不是由著你捏扁捏圓的,他自己有他自己獨立的人格,他有那個權利,你弄過頭了,是你有問題,你不能把這個事做過頭。現在是新社會,不是舊社會,如果在過去那個年代,可能可以由著你捏扁捏圓的,那是過去,現在是新社會,你那樣做是違法的,你做過頭了就違法,過去沒有,過去法律上也不那麼講,現在不可以了,跟過去年代不同了,就不能一樣說法,你比如有一些過去的善知識,關於小孩的問題說了點啥,如果他活在現在,他也不會那麼說了,得看具體情況,說具體的話,你不過頭也沒什麼,你要做過頭了可能會有事,違法的,你不能跟過去那個年代比,過去那個年代沒有關係的,你可以任意處理你的孩子,那還是在過去,現在不行了。

五、努力與精進

問:佛法中說的精進和世間法的努力有什麼不同?

答:你可以理解為相同,佛法說的精進和世間法說的努力可以是相同的,當然也有不同。佛法說的精進,到最後起精進心就算不精進,不起念才是精進,世間法的努力不會這麼說話,這是說到後頭了,到後來世間法的努力不會那麼說了。但是佛法說的精進,“起念欲精進,是忘非精進”,會這麼說。在一開始精進的時候,和世間法的努力可以認為是相同的,阿彌陀佛!

六、菩提心的體相用

問:菩提心是體、相、用中的用嗎?

答:好像沒有擱到體、相、用裡說,說菩提心的時候沒有用體、相、用這個格式講,沒說它是體呀,它是相啊,它是用,都沒這麼說。菩提心的本體是什麼,它的相貌是什麼,它的用處是什麼,這是可以講的。(但)不能說菩提心是屬於哪一個,這樣說法本身就有問題。

簡單提一提,菩提心的本體是什麼?形象是什麼?菩提心的妙用是什麼?菩提心的本體當然是心,菩提心的形象是覺悟之心,就是覺悟,菩提心的用,可以用來救度眾生,這就是菩提心本身的體、相、用。

沒有說菩提心屬於體相用中的體,還是屬於體相用中的相,從來都不可能這樣說話。這樣說話是邏輯上說不通的,可以說菩提心的本體是什麼,相是什麼,用是什麼,(但)不能說菩提心屬於體相用中的哪一個,說是(屬於)哪一個,是邏輯不通的。

七、心密與四禪八定

問:心中心法是否也要經歷四禪八定?

答:不是的,不一定,不要經歷四禪八定。

問:修法過程中是否會出現與四禪八定相同的現象?

答:會的,也可能會。儘管可能會,但我們不一定都經過那個過程。

問:是否行路方法不同?

答:行路方法是不同。但不同也可以出現那一種定相啊,四禪八定的定相可能會出現,我們不是修四禪八定的,只是路途風景一樣,就理解成路途風景吧,路途風景與四禪八定沒有關係,也可能出現四禪八定那樣的現象,出現了也不理它。

八、一心向佛 心佛合一

問:怎樣才能做到一心向佛,心佛合一?

答:你要做到一心向佛,心佛合一,不存在怎樣才能。換一個角度說:選一個適合你的法門,或念佛,或參禪,或修密,行起解絕,發恒久心,鍥而不捨,一門深入,久久打破謎團,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就是怎樣才能。簡單的說就是修行才能,實修才能,只在這糾結這個不能。

201642日節選

一、持慈氏咒不可間斷

問:慈氏咒可以隔日不修嗎?

答:這個問題沒有這樣提過,我們說的不得隔日不修是說的心中心法,在一千座內。慈氏咒雖然沒有提隔日不修,但你為什麼不天天都修呢?沒有啥不好堅持的,持咒時間短,四十九遍時間不長,為什麼還會隔日不修呢?沒有提這個事,但是很容易堅持啊,為什麼還提出這個問題?隔日不修是指的心中心法一千座內,沒有說別的,但這個慈氏咒時間這麼短,還說這個隔日不修的事?十來分鐘就念完了,那就不得隔日不修吧。

二、入定與看念頭起處

問:入定了咒語停了,時時看著念頭起處。

答:入定並不看念頭起處,座上有出有入的定並不是要看念頭起處,貓捕老鼠不是說的座上啊,都是說的座下,不是座上。如貓捕鼠是警覺在座下跟著妄念跑還不知道,很警惕的看著,我跟著忘念跑要知道,知道了以後就可以不隨著它跑了,可以截斷它了,不知道談不上截斷,

你都不知道哪能談得上截斷,這都不是說的座上,說的座下,如貓捕鼠說的座下。看念頭起處那就是不跟妄念跑的一種方法吧,那也是說的座下。

三、身心世界本來虛妄

問:修法身心世界都化空的時候,身心世界是在客觀上消失了,還是在主觀上消失了?

答:你的意思是(身心世界)客觀實有,你說這個客觀消失了,這個“客觀”沒有承認它有,就沒有這個“客觀”存在,當然也就不會有主觀了,沒有客觀存在還會有主觀,就不從主觀客觀的角度看問題,本身就是虛妄的,身心世界全是虛妄,化空了就顯真了,真的是沒有,所以化空了就顯真了,阿彌陀佛!

四、一個人打七

問:心中心法打七,最少幾個人可以打七?

答:一個人都可以啊,沒有下限,一個人在自己家裡也能打七。一個人打七沒有說需要誰護持,一個人可以在自己家裡打七。

2016320日節選

一、不肯見性

問:修了心中心,也見不了性?

答:修了心中心一千座以後,不肯見性的人可是不少。他不肯見性,他就說他沒見性,(這種情況)不少。

問:為什麼不肯見性?

答:太著相嘛,太著見性相,這就是不肯見性。

二、勿拿進步退步干擾清淨心

問:第一輪還有輕安的感覺,第二輪跟妄念跑得厲害了,沒輕安的感覺了,是退步了嗎?但座下脾氣明顯好了。

答:別被感覺所誤。不說進步,也不說退步,多好。不拿進步和退步來干擾你的清淨心。“我進步了”,高興了,干擾了;“我退步了”,難受了,煩惱了,也是干擾了。別拿進步和退步干擾你的清淨心了,別考慮進步退步的事了。阿彌陀佛。

2016326日節選

一、十字路口識親爹

問:沒見過親爹,碰到能識得嗎?

答:是這樣,禪師在講到(佛性)朗然現前的時候,他們一下子明白了:哎呀!原來是這麼現成啊!我從來就沒有注意過他。這麼現成、這麼明擺著的從來沒有意識到啊!現在才明白了,就好像是十字路口遇見親爹。路口,是用走路打比方的,說的是心路啊。遇見誰了?遇見非常非常熟悉的了。也就是說,我可是知道他始終都沒離開過,經常有啊,就是沒有意識到,是比喻這個的,十字路口遇見親爹,是禪宗的話。

問:要是我們能識得嗎?

答:這裡哪能說你們能識得不識得啊,他本來就現成,還用說錯過?我們不一直在錯過嗎?有不錯過的時候嗎?要是有不錯過的時候,那不就已經見性了。凡夫本來都是佛,本來都可以見性,都一直在錯過。你要說能識得嗎?你要說能不能不錯過?啥時候不錯過,就啥時候算。擔心錯過?不會錯過的,除非你不認。

問:能識得嗎?

答:我就問你肯識得嗎?你願意識得他嗎?那不是能不能的問題,是你肯不肯的問題。阿彌陀佛。

二、肯不肯見性

問:打完千座能見性嗎?

答:打完千座不肯見性的多,你肯見性嗎?打完千座不肯見性的,大有人在。打完千座,他也不肯見性。

問:打坐後漸漸肯開悟了?

答:要這樣的話,加一個“不”字也沒問題。打坐後漸漸不肯開悟了,跟你說的話是一個意思,這樣就對了。你要說肯開悟了和不肯開悟了,它不是一個意思,是兩意思,那還不算,那還沒明白。它是一個意思。不肯見性和不肯不見性這一個事,不肯不見性就是不肯見性啊,是一個事,在這沒有對立了,哪還有對立啊?

三、座下觀照

問:應緣接物時如何觀照?

答:要說應緣接物本身就是觀照吧,還如何觀照?我發現問題可能是建立在這樣的心境上的:應緣接物影響觀照,或者是觀照的時候就不能應緣接物,或者是應緣接物是就不能觀照了。我不這麼理解。你應緣接物就應緣接物,別考慮觀照。我們說什麼時候觀照啊?不存在什麼時候觀照這個問題,為什麼不存在呢?因為觀照不是個事讓你做,觀照是減法。老人不是這麼說了嗎: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遷。這是什麼意思啊?也就是說,念轉的時候,才能談的上觀照;沒念轉,怎麼有觀照這個問題呢?念不轉,誰讓你觀照了?還有外不隨境遷,隨境遷的時候才說不隨,如果就沒有隨境遷,誰讓你觀照了?是有事的時候需要你減掉,做減法去掉它,不是沒事的時候,我加上個東西叫觀照,完全誤解了。如果不是加個東西叫觀照,應緣接物談得上觀照或者不觀照嗎?談的上嗎?是隨念轉,隨著境(界跑),我不讓它隨,截斷它這就是觀照,是減法。

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問: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答: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是《金剛經》說的。賢聖是三賢十聖,初地之前是三賢,初地到十地是十聖,這就是一切賢聖。當然是有差別的啊,要不然咋還會有那麼個階位啊?地上就有是十個階位,他們都是無為法,說的是無漏,現在這說的無為,(十聖)都屬於無為。或者這樣說,皆以無漏法而有差別不也行嗎。無漏也有差別,也不是絕對的,也可以叫無漏法,阿彌陀佛。

五、能量守恆和自性不滅

問:物理上的能量守恆和自性不滅是一個意思嗎?

答:你不能說是一個意思。我們說自性不生不滅,要是對於物理界裡的人,說佛法這個法的時候,可以拿他們熟悉的能量守恆來打比方,這樣比方可以。比如佛性就是能量,不生不滅比喻能量是守恆的。不生不滅不合適,應該說不增不減。佛性不增不減,可以拿能量是守恆的來打比方。並不是同一回事。

用能量比喻自性,用守恆比喻不增不減,打個比方而已。這樣物理界的人容易理解,能量守恆他是熟悉的,要是不跟物理界的人說佛法,而是跟別的領域的人說佛法,你可別拿能量守恆打比方,他聽不懂能量守恆,自性他倒是容易懂,能量守恆他難懂了,乾脆就別這樣比喻了。

還有另一個領域,他說自性就是能量,佛說的自性就是物理學上說的能量,大誤解,根本不是一碼事,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只是)可以比喻,使這個問題更容易懂!

六、廣額屠兒千佛一數

問:廣額屠兒曾說自己是千佛一數,按這麼算,賢劫一千個名額有點不夠用。別的不算,佛這一期一般常隨眾就一千二百五人了,前後就更多了。

答:你這個問題就是說廣額屠兒是千佛一數,釋迦摩尼這常隨眾都跟廣額屠兒一樣也是千佛一數,那可真不一定,不一定是那麼多人。別說一千二百五十人,就是一萬多人裡頭,也很少能找到言下就悟的。他們可能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並不見得全都是(千佛一數)。一千二百五人裡頭可能很少有千佛一數的,並不一定是多數。剛才不說了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是有差別的,不一定都一樣。廣額屠兒是千佛一數,你說那一千二百五十人都千佛一數了?那不可能。

千佛指的是賢劫千佛,賢劫是有一千尊佛出世,究竟成佛。千佛一數是指,跟這一千尊佛一樣的證量。不是這一千尊裡頭拉出一個,不願幹了,我進去。是和一千尊佛證量一樣,這個意思。

七、關於心量的問題

問:心量是隨著持續修法漸漸擴大的嗎?

答:應該是如此。關於心量的問題,應該是如此,或者是大部分都是如此。可不敢說絕對話,不敢說人人如此。也可能有人不相應,有可能沒有啥擴大。但是呢,是應該有擴大的,大部分都是有這個效果的。應該這麼說話,不說絕對的話。

八、佛性才是根本

問:像解釋戒定慧一樣,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側重,比如有時候強調戒是一切的根本,有時候強調定是一切的根本。

答:戒不是根本,你還不知道什麼是根本啊?我們是以禪為體,就用禪宗的詞語(說):佛性是一切的根本。除了佛性,哪還有一切的根本啊?除了佛性,(別的)不好說是根本。

2016323日節選

一、一切為心造

問:世界是我們打妄想打出來的嗎?

答:不是那回事。“一切唯心造”不是說他打妄想,那個心也不是說的你打妄想的那個心,打妄想那個心是第六識。“一切唯心造”,包括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心,那個說的第八識,那不是說的第六識。不是那麼回事兒,不是像你想的,一說“一切唯心造”就打妄想打出來的,那個心,可能你認為心只有第六識,不是。“一切唯心造”說的並不是第六識,(那個說的第八識)。

二、觀照是減法

問:怎麼學會坐下觀照?

答:坐下觀照就是不跟著妄念流浪啊,這也不用學會,你能警覺能發現它,注意能截斷它就行了,也沒有啥學會。它不是要你操作個啥,不是讓你加上個修行。是截斷你的妄念,注意不跟著它跑,別跟它流浪,這就是觀照。用老人的話說就是“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牽”,也就是不跟它流浪嘛,這不就是不跟它流浪的意思嗎?這就是觀照,不是我們要做個事,這個事是觀照,那多事,那不是觀照。我們觀照是減法,不是加法,不是加上什麼東西叫觀照。

三、關於附體

問:書上記錄過附體的事,怎麼到這就否認了呢?

答:你說這個話我知道什麼(意思),有人問附體,我說我就不信那個。我這麼說,也不是沒道理呀,你想啊,連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鳥魚蟲,一切一切都沒有離開自心,附體那個就離開自心啊?附體本身的認識是有問題的。他認為有一個什麼靈啊,什麼東西在他心外。在心外嗎?佛都不在心外,還有什麼靈能在心外啊?全都是自心,離開自心心外無法,所以我說我不承認。

我是站到這個角度上說的。你說那種現象,它怎麼不會有啊。那種現象我沒研究過。關於附體的事跟我討論,我是不會說什麼的,我只會說我就不信這個。不是否認這個現象,我是說就不在心外,附體這不成了心外啦?體是你自己,你的心外還有啥,沒有。連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心性的顯現,還有別的嗎?

四、公案:尚在客地

公案原文:暹道者久參雪竇,竇欲舉住金鵝。暹聞之,夜潛,書偈于方丈壁間,即遁去。偈曰:“不是無心繼祖燈,道慚未廁嶺南能【老人眉批:不打自招!】。 三更月下離岩竇,眷眷無言戀碧層。”又曰:“三十餘年四海間,尋師擇友未嘗閑。今朝得到無心地,卻被無心趁出山【老人眉批:果真到得無心地乎?】。”

暹後出世開先,承嗣德山遠和尚,續通雪竇書。山前婆子見專使,欣然問曰:“暹首座出世,為誰燒香?”專使曰:“德山遠和尚。”婆子詬罵曰:“雪竇抖擻屎腸說禪為你,你得恁麼辜恩負德!”

問:雪竇是明眼人,為什麼將他擠兌走呢?

答:這個事兒跟雪竇什麼關係啊,這是說的暹首座啊,暹道者。他是雪竇的弟子,久參雪竇。“竇欲舉住金鵝”,就是雪竇舉薦他住金鵝那個道場,金鵝就是金鵝寺。“暹聞之,夜潛”,他一聽說讓他去住金鵝寺,他晚上偷跑了。“書偈于方丈壁間”,他在方丈那個牆頭上寫了個偈子,“即遁去”,偷跑了。他不願意去金鵝,跑了。

他這個偈子:“不是無心繼祖燈”,就是說他不去住持金鵝(寺),也就是不繼承雪竇。雪竇讓他住哪兒,他住哪兒,就是繼承了雪竇的法脈。他不繼承雪竇。他說,“道慚未廁嶺南能”,這是說的六祖嘛,我就是還不得六祖宗旨,是這個意思。老人的眉批說“不打自招”,也就是說這個暹道者,你果然是不得六祖的宗旨,就是這個意思了。“三更月下離岩竇”,不是跑了離開雪竇嘛。“眷眷無言戀碧層”,像這些,就是描述心態了吧。

“三十餘年四海間,尋師擇友未嘗閑。今朝得到無心地”,也就是說他在雪竇這兒悟的無心呐,也就是開悟是在雪竇這兒開悟的。“卻被無心趁出山”,意思就是說他是被趕走的,為什麼呢?你要我繼承你,我就不繼承你,就這個意思。

果然到無心地嗎?要是到無心地,還會不繼承雪竇嗎?他為什麼不繼承雪竇?很簡單,雪竇名頭不大,地位不高。德山遠和尚的名頭大,地位高。

暹,還是暹道者啊,“後出世開先”,“出世”就是說他住著開先這個道場了,或者開先寺什麼的,就住這個道場了。“承嗣德山遠和尚”,他就是德山遠和尚的法脈,不是雪竇的法脈了。

“續通雪竇書”,就是說開先有了方丈了,通報禪林啊。通報就是那個通知吧,就是來到雪竇山,要告訴雪竇。德山遠和尚有法嗣,就是那個暹道者,他是在開先做道場。

“山前婆子見專使”,就是看見那個專門送通知的那個使者。就問,說“暹首座出世了”,他就是通知啊,因為她熟悉啊,暹首座在雪竇坐下學法時間不短呐。“他是為誰燒香?”,為誰燒香就是繼承誰的法脈,就那個意思。

因為那個時候啊,都是一進廟門,一邊是護法神的殿堂,另一邊就是祖師堂。這個祖師堂就是說,祖師堂裡供的誰啊?祖師堂也要燒香的啊,供的誰啊?這就是為誰燒香。都是為他師父燒香的,祖師堂裡供的是他師父,他(師父)就是德山遠和尚,不是雪竇。

婆子知道這個暹道者是在雪竇這兒開悟的呀,她就罵這個人不要良心呐,“雪竇抖擻屎腸說禪為你”,你那麼辜負恩德啊,你在這兒開悟的,你去繼承那些有地位有名頭的人,把這個教導你的人給忘了。你辜恩負德,她就是說這個。

這個跟擠兌啊什麼,排擠什麼什麼(不相干)。還說雪竇是明眼人,雪竇當然是明眼人,這個事跟雪竇沒關係啊。這是說的辜負恩德的,不是雪竇的事啊,暹道者的事兒啊。你知道這個故事,讀懂了意思,就沒有啥事啦。

五、打九的月份

問:每個月可以堅持打九嗎?

答:是這樣,打九的事是大月十五日,大月十五日修九座。大月在過去的曆法,不是現在的陽曆,過去的曆法是農曆。三十天的月是大月,二十九天的月是小月。那個是三十天的月的十五那一天。幾月十五啊?三十天的那個月。

陽曆大月是固定的,農曆大月不是固定的。陽曆大月是固定的,一、三、五、七、八、十、臘,臘就是十二月,這些都是大月,這是固定的。這個就是說,一月十五號或者十二月十五號,大約知道,這一天打坐是打九坐也可以。這就是說的大月十五日,不是說每個月,是說大月十五日修九坐。

問:我們這位師兄每個月都打九,不知道這樣可以嗎?

答:這樣行不行,這樣可以嗎,這話都不這樣說。那他這樣你咋辦呐?我只能說把我知道的告訴你。你說你不按我說的辦,我也沒辦法啊,那樣打那我啥辦法。我所知道的是大月十五日修九坐,這都已經告訴你了,你自己不按這個辦,我拿你沒辦法。我不能說行,也不能說不行,好吧,說完了,阿彌陀佛!

2016313日節選

一、百丈禪師的本懷

問:禪法不是討論的?

答:對!禪法不是討論的,但是可以解釋解釋,能用的時候用它。你比如說,百丈野狐,說因果的時候,用一用可以。但那絕不是百丈禪師的本懷。百丈禪師的本懷,老人一句話道盡了。老人這麼說的:答他個不落因果,也沒什麼過錯!那才是百丈禪師的本懷呢。別的(人)就說,這可不能昧卻因果啊,要不然落野狐身了。也可以,那是你用的(方式),那不是百丈禪師的事。你要用它,也可以,也能那麼用一用。

二、不隨妄念

問:妄念不是不起,只是不隨?

答:也很好啊。我們的要求不就是不隨妄念跑,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遷嗎?把這個說成是觀照,就是不隨啊。不起(妄念),有那種功夫。我們不是修那種功夫的。別的法門有,比如修四禪八定,就是修的不起(妄念)。別的法門有,我們沒有,我們是不隨,我們不修那種死定。

三、第三印總滑掉怎麼辦

問:七十歲,三印總滑掉,捆住可以嗎?

答:這跟歲數沒多大關係。有那樣做的,有拿膠布粘的。但是,不是好辦法。最好是學熟練了,再開始打坐,別急躁。有那樣做的(捆住),我們也不能說不行,也不提倡那樣做。用膠布粘住、捆住等等,不提倡這樣做。不提倡這樣做,也沒說這樣做不算。接熟就不會掉了,所以說學的時候要學熟了,才開始打坐嘛。再一個,手印接上接不上,好像跟歲數沒啥關係。不見得年輕人就容易接。

問:師兄怕斷座,打第三印只好捆住。

答:剛才沒說行不行,也沒說那樣(捆住)就不算。我們不推廣,不提倡。不存在是不是,也不存在可不可以。那樣沒說不行,不值得推廣,不值得讚賞,沒說那樣不算數。

四、佛心經裡的法別

問:講講法本上的”法別“?

答:你說的是(《佛心經》)上下兩卷,下卷裡有說”法別“。我是這麼理解的:下卷裡說到的法,是有別於心中心法的。心中心法是六個手印一個咒語,下邊所說的不是六印一咒,是有別于這六印一咒的。因此,下卷的經題裡有個法別。

五、佛性的作用

問:都是佛性的作用,歲數大了,眼睛花了,不好用。

答:你是不是有個見解:佛性的作用只能不花,花眼不算佛性的作用,有這個意思嗎?年輕時眼睛挺好,不花,是佛性的作用,花了不是佛性的作用嗎?花了也是佛性的作用,沒有佛性作用就不會花。

也就是說成、住、壞、空都是佛性的作用。生、老、病、死全是佛性的作用。生是佛性的作用,死就不是了?死不是佛性的作用嗎?死也是佛性的作用,都是。生老病死,成住壞空,一切的一切都沒有離開佛性的作用。有這種理解:好的事是佛性的作用,壞的事不是,哪還算佛性啊?好事、壞事都是佛性的作用,阿彌陀佛!

六、根性和發心

問:怎麼看根器或根基?

答:看發心啊!離心有法嗎?根基好在心外?根器、根基都看他的心,離心沒有法。除了發心你還能看啥啊?

發心是死的嗎?一下子發心純正了,馬上就是上根。以前可能不純正,那就不是上根。所以根性是固定死的嗎?阿彌陀佛!

七、共業和別業

問:各各有情的八識之間是什麼關係?

答:你要說關係,用一個詞就代表了這個關係:共業。一說共業,它就有關係,成一個了。當然也有不完全一樣的,那叫別業。業沒離開心,心外沒有業,心外都沒有法,心外什麼都沒有。業沒離開心,都在心裡。第八識是心,第八識不是物,是心,不是那個思維心。共業,就是相共的部分。比方說,各各有情都在山河大地裡,山河大地是八識的相分。都在山河大地裡,這叫共業感現山河大地。當然還有別業,別業招來十二類生,這都是經文。

問:見分是別業?

答:我們沒說見分是別業。相分是共業,這是經文。共業感現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不是相分嘛。沒人說見分是別業。別業招來十二類生,十二類生會是見分嗎?阿彌陀佛,這種思維會出現矛盾,跟不上這種思維。

八、南泉斬貓

問:南泉斬貓,用我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來解釋)?

答:不是一回事。南泉斬貓說的是,南泉不曾斬貓。現在好多人說是,斬貓就是斬了。其實後來的大德關於南泉斬貓,也有不少說法。過去大德開示,說得多的,大家都能涉及到的就是,南泉禪師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南泉、斬和貓都是空不可得,就是根本不存在南泉,也不存在斬,也不存在貓。所以,不曾斬貓。

我們現在說,南泉不曾斬貓可能會誤解為:有南泉、有貓,可能那個斬沒有。可能是那麼想的,這樣想是有問題的。是也沒南泉,也沒貓,更不存在斬,是這樣說南泉不曾斬貓。

南泉斬貓跟這個(我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好像說的不是同一個事。當然,你要說所有的公案說的都是同一個事,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說的吧。不摻在一塊說,我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趙州也不會那麼說,為什麼呢?因為那不是趙州斬的,是南泉斬的。他不會說是,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趙州不會那麼說話。那不是趙州講的,趙州頂鞋出去的。

問:子若在,即救得貓。

答:這不是好話,你要是在,我就不斬貓了,這不是好話,阿彌陀佛!

問:南泉的發心是為弟子說法,而不是殺貓。

答:那就壞了,還要說法,還要發心,那他就是斬貓。你不是有發心嗎?有發心就有斬貓。你不是有說法嗎?有說法就有斬貓。都沒南泉,誰發心啊?沒南泉,誰說法啊?沒南泉,才能不斬貓。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別這樣去理解了。這樣理解,慢慢就偏離禪師的心,偏離得遠。

當然,我們不是不能在自己的角度上解釋公案。只要用得妙也可以,那樣解釋都有道理。但是,你要說當事人,那個禪師的心,要契入他,那可不是(你這樣理解)。就像南泉斬貓,他必須沒有南泉,沒有南泉誰發心,沒有南泉誰說法。他必須沒南泉,要不然那就是斬貓了,那就不能說沒有(斬)。

九、千座後除習氣

問:我早已經完成千座了,還是有貪嗔癡慢疑,跟境界跑。

答:這不就是習氣嘛,是習氣還沒斷盡。

問:去年十月開始從頭開始閉關。

答:那你試試吧,你是出家師父,有閉關的條件,你就閉關嘛。

問:脾氣大,前面千座我求速度,求數量了,現在百座比較安心。

答:剛才他們說到這個問題了,說到坐上不安靜。我們不追求那個,別把注意力弄到這上面。除習氣是另外一回事,除習氣也不是一下子就除掉的,習氣可能都會有,但程度不同。你都已經完成千座了,你怎麼修都可以。也就是說“不間斷”等等這些,都沒有這個說法了。不間斷是說千座內,完成千座以後就不存在這個說法了,咋樣都行。

十、世尊為何不為二乘聲聞人說法

問:世尊一日升座,默然而坐。阿難白椎曰:“請世尊說法。”世尊雲:“會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我故不說法。”阿難以他心通觀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還複默然。阿難又曰:“適來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說法?”世尊曰:“吾誓不為二乘聲聞人說法。”便下座。

答:這有啥問題呀?讀完了,又讀懂了還有啥說的?這能讀懂,不用翻成白話,本身就是白話。

問:他已經說法了,為啥又說“誓不為二乘聲聞人說法“?

答:說的好,你這第一句,我非常贊成。如果你看字面意思,是世尊沒說法,其實世尊是說了法了。你一下就看出來了,世尊說了法了。

問:為啥又說不為二乘聲聞人說法?

答:跟第一句照應著,已經說了法了。二乘聲聞人不會認為那是說法的,他是有法可修,有涅盤可證,有生死可了,他沒有看到根本。看到根本就是大乘佛法了,無涅盤能證,無生死可了,無法可說。無法可說是真說法,無涅盤可證是真證涅盤。二乘不是,二乘是有涅盤能證,有生死可了,有法可說,所以就不為二乘人說法。實際說了法了,二乘聲聞人認為那是沒說法,你這個認識是不錯的。看這一段的字面意思是沒說法,實際是已經說了法了,阿彌陀佛!

十、體認佛性與貢高我慢

問:敢於承擔我本是佛與功高我慢有何區別?

答:這談啥區別啊?我本是佛我就高了,那不就跟功高我慢沒區別了。我本是佛就沒高低,那跟功高我慢就不相干了。

十二、往生不同淨土的標準

問:雍正皇帝殺業重沒法往生兜率內院,後來往生西方淨土了。

答:你會不會有這問題: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殺業大就能行嗎?會不會是這樣。如果往生西方淨土殺業大能行,那往生(兜率)內院殺業大就不行嗎?各個淨土都有它自身的特點。比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用現在的話說有個底線,能往生有個底線,底線就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雍正沒犯;誹謗正法,雍正更不可能。他雖然殺業大,殺人很多,但不見得是五逆,也不見得是誹謗正法,所以生西是合格的。要是兜率內院,可能不是那麼要求的。(往生)兜率內院的底線就不是五逆、誹謗正法。要求更高一些,這個是說的善惡要求高,不是證量方面。

雍正皇帝證量是很高的,證量夠生西,也夠生兜率內院。善惡方面,兜率內院要求善良的程度比較高。(從善惡看)好像西方極樂範圍大,較容易往生,兜率內院不好生。從證量方面是兜率內院好生,極樂世界不好生,看從哪方面說。容易生和難生,標準不同,它就不同。從這個角度說,這個淨土比較容易;從那個角度說,另一淨土容易,適合就行。雍正是不適合生兜率內院的,因為他殺業太重。但他適合生西,因為他不夠五逆,也不夠誹謗正法。他本人證量很高,不會誹謗正法。《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生兜率》中說,限三時行十善。就是行十善,不求生天的善報,求往生兜率內院,也就是說善人可生。

2016227日節選

一、打坐入定與見性

問:定中是什麼都知道還是都不知道?

答:對,一般是不知道的,定中是不知道。什麼都知道,那不是起了念頭了?一起念頭馬上提起咒語,那就應該是出定了,不在定裡了,你馬上提起咒語。放下咒語是又入定了。如果出定了,什麼都知道了,馬上提起咒語。不應該知道哪些東西,那是打妄想的。

問:一片空寂這是覺受?

答:你有這個覺受了就應該提起咒語了,因為你出定了,入定是不知道的。你可能對於空寂、佛性等等追求太甚,就出現一種光影,讓你去覺受。都是你自己心造出來的光明,別去追求這些光影了。去追求這些影子,會影響你的進步,我們不著任何相,不著這些光明相,好相壞相都不著,當然光明相是好相。

問:如果座上就定,豈不是定過千座了,明心見性咋辦?

答:明心見性跟定不矛盾,你可能有個誤會:要是入定就錯過了見性的機會。不會錯過的,那是你的誤會,越入定越利於見性,對見性越有利。

二、打坐勿追求舒服

問:已打滿百座,但手腳疼,想再打一輪,等座上舒服一些再上千座。

答:你多打一個百座(或一輪)是可以的,但是你這個追求舒服的思想是不對的。不會(總)舒服,也可能有一段時間是舒服的,過幾天就難受,不舒服,再過幾天又舒服,有可能是這樣的。以舒服為目標是不對的。你說多打(一輪或)兩輪是可以的,別管它舒服不舒服。

問:我也是第二個百座,不舒服的話好像不能入定。

答:不能追求舒服,也不能追求入定,才有可能入定!

三、佛性到底在何處

問:佛性到底在何處?

答:這是概念的不同,“何處”這種概念這種說法,在這種心境下,跟佛性搭不上關係。佛性不存在有沒有處的問題,佛性本身不存在什麼處、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還有東西南北上下四方。不能把佛性擱這裡面談。所以,佛性不但不存在何處的問題,也不存在何時的問題,都不存在。

“遍一切處”就是不存在何處的意思,不過這個說法更容易令人接受。何處應該指的上下東西南北;何時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佛性在什麼處?不在上下東西南北,你說在作用處,這還是等於說在“什麼處”,本不存在處的問題,說個“遍一切處”、“在作用處”都等於說他不在什麼處,沒有處的概念。

四、戒體和戒相

心密祖師不是沒說過戒律,心密祖師說戒律都是說心戒呀,心不是戒律的根本嗎?說的心戒不是說戒體嗎?心密祖師很少說戒相,都是說戒體。法門不同說的重點也不同,(心密)總是先說核心,先說重要的。不從前頭的一點一點往後頭來,後頭的不先說,不是這樣的。你說戒律,我想起金剛三昧耶戒,那是以人為主的。好像是,你受了這個戒,你就得跟著上師了。

心戒不特別,不管哪一種戒相的戒律,它的核心都是心戒。也就是說戒律的條文根據不同的情況可能有不同,但是核心不會變,核心都是心戒。這才叫《佛心經》裡說的“遍持”,所有的戒應該遍持。除非是找到核心,要不然沒法遍持。比如比丘沒法持比丘尼戒吧,比丘尼也沒法持比丘戒,那怎麼遍持啊,說遍持必須是說的核心。

掌握住核心,不管哪種戒,核心都是一個,我們的祖師說戒不都是說的核心嗎?一說就說到心戒。母音老人還有個非常通俗的說法就是:你起心動念就是犯戒。你看看都是說的心,都說到根本上了。這不特別啊,這是很普遍的,不特別,涵蓋面積很廣,這叫遍持,普遍的持,這不特別。

特別是特指的,你比如說好像違逆了上師就怎麼怎麼樣,那是藏密的。他(藏密)一開始就不是說後邊的,後邊再說,前頭不說,一步一步說。前頭來個金剛三昧耶戒,這樣那樣。弄死了,沒法動轉了。有倆種現象吧,一種現象就是說不能動了,一動就害怕下金剛地獄,這是一種,反而成了(負擔了),心裡又憋的難受,也不敢說,這是一種;還有一種,不敢學了,這一學還了得,不學沒事,一學有下金剛地獄的危險了啊。見過這兩種現象。

我們不會這麼說戒的,戒律不是嚇人的。心戒為戒,《乙亥講演錄》裡也說的心戒。當年我指定求這個(金剛三昧耶)戒,向母音老人求。老人不傳這個戒,老人講心戒,講完了然後說:這是真得三昧耶戒。老人給的書信裡有,沒看到我去的書信,一看到給我回的書信,還有人誤解為老人在強調三昧耶戒的重要。如果不強調的話,為什麼說真得三昧耶戒啊?他不知道我去信是指定要求三昧耶戒的,老人不傳這個戒,才解釋說:你別這樣理解了,怎麼怎麼樣那才是真得三昧耶戒。是這個意思,剛好理解反了。

問:灌頂前要授三皈五戒嗎?

答:灌頂前受三皈五戒很好啊,去受三皈五戒,是很好的事,也很容易。都不存在這個問題啊。為什麼不去受戒呢?還有吃肉什麼的,你要是受了菩薩戒,吃肉當然是犯戒了。假如你是出家人,你沒有受菩薩戒,你就是受的比丘戒,或者你是男的,你受的比丘戒,你吃肉不犯戒,比丘戒二百五十多條裡面沒有不吃肉這一項。但是受了菩薩戒,雖然條文沒那麼多,但其中就有:不食眾生肉。(吃肉)當然犯戒。你說的都是戒相,是行為規範,你得看你的戒條裡有沒有,這是說戒相的。我們剛才說心戒,說的是戒體,不是說的戒相。你說的都是戒相,你要受了戒,就按那個戒相也行啊,也很好。

五:如何觀照

問:觀照不得力,總是跟著境界跑,該如何?

答:這個好回答:該得力,該不跟著境界跑。這不明擺著是這樣嘛。要是說“怎樣不跟境界跑?”,我覺得不存在“怎樣”,你別跟他跑(就行),還有怎樣啊?不存在怎樣,阿彌陀佛!

問:如何起心觀照?

答:我們說觀照沒說起心,什麼叫:起心觀照?觀照是截斷的,你起了心了,就截斷它,那是觀照。不是你要起心觀照,而是起心打妄想,截斷那妄想就是觀照。

六:手受傷能否換印打坐

問:五十天前被鋸片傷了食指,結不了四印,到現在,一直結二印。

答:結不了四印,結二印也算不間斷的。只要你每天有一座,你結二印也不算間斷。改變下其他手印?也可以,二印或者別的印也行,不是不可以。

問:每天打一座,沒法結四印,結成別的,到十天好了以後,再結第四印。

答:可以,只要你每天坐兩小時就不算間斷。也就是說結心中心印,每天坐兩小時以上,結印持咒兩小時,不算間斷。

七:座上只管持咒

問:打坐時,有時候會一下明白以前不明白的公案,或老人文章的話。這是雜念、妄念嗎?

答:打坐的時候,你就是能明白也不要管它了,座上只管持咒吧。想太多了,座上不管這事。座下你要是學習學習公案或者老人文章啊,那當然很好。座上不管這些事,座上只有一個事,那個心就用在一個地方:持咒。再沒有別的了,座上只管持咒。

問:座上不隨念轉?

答:“不隨念轉”好像不是說的座上,座上只是說的結印持咒。“心念耳聞”說的是持咒,沒說“不隨念轉”。不管念頭不念頭,哪能隨它轉,管它念頭幹啥?我只管持咒,不管那些。有念沒念不管,有念也不消滅它,不管它,不理它。

問:有一次座上持咒,突然想到我們師父,這種狀況是不是隨念頭轉?

答:別想這,座上不想這事,想這幹啥?這種狀況是你座上不應該的。應該持咒。不管這些事,座上就那一件事:持咒。沒有別的事。

八:如何體認佛性

問:我這兩天看大手印,明白了: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自性。一次座上持咒,心非常清淨,了了分明,當時承認了了了分明就是自性,當時更清淨了。不一會手機放白光照我,白光很清晰,承認是自性光顯現。後來告訴自己不執著任何境界,光就失去了。我這樣承認對嗎?

答:這樣說吧,大手印裡說的跟你現在說的,應該不是一回事。要麼,你把你這一段話保留,把你看到的大手印的話拷到這,對照對照。我判斷它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說,你現在說這一段話,跟大手印裡講的不是一碼事,不相干。把大手印裡你說的那個,別說你明白了什麼,你來說大手印裡怎麼說。我要原文,你把大手印原文貼這,你這一段話對比一下,就知道了。那個原文跟你說的不是一碼事,要不你對比對比。對比一下以後再下結論。你現在別說是什麼誤解了啥,對比了以後再下結論。

再一個呢,大手印裡那麼說有那麼說的道理。但是你要是認死了可能會產生別的誤解。別去認死理。如果就是(貼出來的)這一段的話,明顯跟你說的不一樣,你說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是認定了:我這個認定對不對啊?你看看大手印裡都沒提到認定的事,你要那樣認定,這就沒提認定的事,它會是一回事嘛?認定跟這個認識不一樣啊,認識是:哦,原來這麼回事。

你認定你見性了,認定開悟了,認定證到妙果了,這樣還很危險!作聖解啊,是要受群邪的。不作聖心當然是好境界,你說的光明都是好境界,要是做聖解就很麻煩,你剛才講的那一段話都是認定。我這麼承認對嗎,我就承認了什麼什麼,從前到後就是一個承認。

實際上不用你承認他也跑不了,那才對。不承認也跑不了,承認了也沒增加,用不著承認,也不存在不承認,這就可以叫親證。(如果)還要你承認一下才可以,就出現問題了啊,作聖解是要受群邪的。不能作聖解。

問:承認了,但沒作聖解?

答:認識是明白了,(和承認)這不是一回事,不是說承認個啥。一承認就有個資格的意思,有個什麼資格了,有這個意思了。有個什麼資格就是作聖解,這個認識不存在資格問題。所以說,認識是個明白。再一個,認識到什麼,沒有突出自己;承認是突出來自己的,它是不一樣的,不是一回事。阿彌陀佛。

九:食肉問題

問:有時候忍不住吃肉,是不是不可以?

答:叫我說是不可以。為什麼呢?漢傳佛教就有這麼一個優良的傳統,絕對不吃肉。當然南傳(佛教)不大在意,他也不認為吃肉好,他是不大在意。你要說藏傳(佛教),藏傳(僧人)都是吃肉長大的。不吃肉是漢傳佛教的優點,我們漢地的佛教以不吃肉為傳統。好像把佛法看成不吃肉的宗教,這是漢傳。

其實,佛教要是在西藏,他不認為那是不吃肉的宗教,因為他主食就是肉。漢傳佛教不吃肉是有依據的,好多經文都談到不吃肉嘛。“夫食肉者,斷大悲種”(《涅槃經》),有根據。所以是漢傳佛教的優良傳統,光榮傳統,符合佛經,符合佛的教導,應該不吃肉的。

但是呢,我們也不能去說,像藏傳那樣就修不成了。這樣說也過頭。他那上師不都吃肉啊,他不也轉世了,你說一吃肉就不能轉世,也不那麼嚴重。但是,就是他那個吃肉也能轉世,我們也不能說吃肉是對的。吃肉還是不對的,還是不應該吃肉。不能因為這個,說應該吃肉。不能這麼說。但不是那麼重的,一吃肉就不能轉世了,沒這麼重。(即使)沒這麼重,對錯還是分明的,吃肉還是不對,不吃肉還是對,還是應該不吃。

我們這有條件啊,藏地沒條件,他那都不長糧食,不長蔬菜。現在能運輸過去,過去那個路也不行,運輸不過去。他沒法不吃肉,是那種情況。但我們不能說錯原則,原則還是不應該吃肉。

十、臨終與往生

問:是不是定力越好,命終神識走的越慢?若這樣會不會影響往生?

答:神識走的快慢跟往生有關係嗎?你是不是這樣理解:快了才能往生,慢了不能往生。那不見得啊,往生跟神識走的快慢不是對應的吧?總是有個事在這卡著,要是不卡著,神識走的快與慢都不影響往生,這就不會有這疑慮了。神識走的快,走的慢和往生沒有影響。你認為走的快的能往生,走的慢了不能往生,大概是因為這才會有問題,別認為他有影響就不會有這問題了。

問:神識沒走就火化了

答:也別影響往生。別去打這妄想了,還沒死呢,就想那事,別打這妄想了,也不影響往生。

2016220日節選

一、大小乘經典的結集

問:結集時阿難、大迦葉都在場,但沒有《阿彌陀經》、《法華經》。

答:那他結集時就沒有,那個時候結集的只結集了小乘(經典),確實是如此,因為什麼呢?佛說法是對小乘人說小乘法,對大乘人說大乘法。主持小乘結集的是大迦葉;主持大乘結集的是文殊菩薩。主持小乘結集的是大迦葉在七葉窟,七葉窟結集就是第一次,主持大乘佛法的(結集)在大鐵圍山,大鐵圍山這個地方不在人間,是文殊菩薩主持的,不在人間,這個地方,不是在人間結集的,大乘佛法(經典)。

問:大乘佛經是什麼時候有的?

答:大乘(佛經)就是佛滅度以後,佛不在世以後,還有一個時間全都是小乘沒有大乘,再往後才有了大乘了,大乘經典紛紛出世,大乘經典的出世是佛滅度以後的事,原來佛在世的時候都沒經典,不要說大乘經典沒有,小乘經典也沒有,他就沒經典,那時候,佛說了就說了,看見大乘根性說大乘法,看見小乘根性說小乘法,沒有經典,沒有佛經啊,佛經是佛滅(度)以後才有的,可是大乘佛教不認為“大乘非佛說”,那也是佛說的,大乘佛法也是佛說的,小乘認為“大乘非佛說”,現在的南傳上座部仍然認為“大乘非佛說”。

(佛)滅度後250年?說的是大、小乘啊,大乘佛經,就是大乘一開始結集的,那都是佛滅度以後才結集的,就是小乘經典也是佛滅度後才結集的,先是七葉窟結集,上座部結集的,所以叫他上座部,上座部結集的,就是現在《大藏經》裡的《阿含部》,都是小乘,沒有菩薩的說法,不可能有菩薩啥,就認為佛也是大阿羅漢,他們認為佛也是大阿羅漢,阿羅漢是最高果位,沒有菩薩的說法,沒有大乘、菩薩十地,沒這種說法,大乘佛法有這種說法,他們說“大乘非佛說”,現在的南傳上座部還是這麼堅持這個觀點的,仍然認為“大乘非佛說”,仍然這麼認為。我們漢傳是大乘啊,漢傳佛教有好多宗,漢傳佛教現存的各宗都是大乘,當然你說在過去歷史上漢傳有沒有小乘的宗派,有,現在沒傳承了,就是在過去歷史上漢傳佛教裡頭也有的宗派是小乘,但是現在沒了,他沒傳承了,現在有傳承的這些宗派全是大乘,我們現在所見的,淨土宗啊、禪宗啊都是大乘,是文殊菩薩主持的大乘結集,大乘結集裡不是只有文殊菩薩,有好多好多人呢,好多菩薩,誦出經典的還是阿難,還是阿難誦出經典,記錄下來,小乘經典是阿難誦出,大乘經典也是阿難誦出。

二、佛教因果論

問:因果律和佛加持力

答:因果律和佛加持力,他這裡頭有問題,有啥問題呀?他就認為,要是有因果律就不應該有加持。他就不知道,加持也在因果裡,他不知道這個。他覺得好像是有了加持就破壞了因果,那會是那事啊?不可能。所有的現象,都在因果裡。他想因果想的不是佛說的因果,那是自己揣摩出來的,死巴巴的因果,因果不會是死巴巴的。事情有多靈活,因果就有多靈活。世間的事有多少種樣,因果就有多少種樣。因為任何事,任何一種現象,它都沒有離開過因果。要有一些現象不在因果裡,那因果就不是規律了。沒有在因果外頭的,加持力它怎麼會在因果外頭呢?不可能。也都在因果裡。

關於偶然和必然,漫說必然是因果,偶然也是因果,它都沒有離開過因果,因果是包絡萬象的,全都包括進去了。他那因果外有東西,這本身的看法是有問題的,就是對於因果跟佛法的理解不一樣。

問:命是因果註定?

答:我們這沒有說過命,我們說的因果就不是你說的命,跟命沒有什麼聯繫,命不是佛法裡的理論,跟佛菩薩管也沒關係,我們說的因果跟管也沒有關係,跟命也沒有關係,你那命和管是另外一種理論,不是佛法,所以這個我就不多插言了。

問:諸佛加持是怎麼一個因果過程?

答:諸佛加持就是修行是因,解脫是果呀。諸佛加持不是在修行裡的內容了嗎?加持在修行之外啊?也在修行裡啊,修行是因,解脫是果,這不就是出世間因果嘛。它怎麼不在因果裡。你對因果的理解,有個另外的味道。我們所說的因果是發現的,佛發現了。不管你求不求解脫都在因果裡,世間輪回有因果,出世間修行也一樣有因果呀,就是苦集是一個因果,那就是世間的因果,輪回的苦,輪回的苦是果,集是輪回的因,滅道,修道是因,證寂滅就是果,那是出世間因果,都在因果裡,苦集滅道,兩重因果,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

三、關於第八識

問: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或方便有餘土,是第八識去的嗎?

答:應該不是肉身去的,你要說是第八識啊,在證到某種情況的時候,它就不叫第八識了,它就是另一個名字,所以有的時候不能抵死認為是第八識。因為你說的就是解脫道了,往生的品位有高低,到某種品位它就不叫第八識了。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也就是說不動地前,在第八地以前,整個第七地就把藏識(舍掉),就不再是第八識了,他就是異熟識,叫異熟識。異熟識在十地——金剛道後也空了,異熟空了以後是什麼樣呢?那就是“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一切塵刹中”,就是《八識規矩誦》最後一句誦。

所以不好說准是第八識,因為品位有高低。也就是說往生一般來說,沒有對應第幾識。這樣一聯繫有時候在理論框架裡,可能能找到。但是,我總覺得還有一些問題。說往生就考慮往生,牽涉別的問題,不是不能牽涉。還是剛才的原則,如果越牽涉越清楚,那就應該牽涉;如果越牽涉越複雜,越難理解,那還是不牽扯的好。因為它終究不是同一個問題,不是同一個角度說的問題。

問:關於轉識成智

答:這裡頭有不同的認識,你比如說剛才咱們說了他就不是第八識了,他叫異熟識,有這麼一種觀點:異熟識以後的,無垢識等等這些識都屬於智,有這樣的說法。所以這說法不同,定義不同,說法也不一樣。是這麼說的“大圓”就是“大圓鏡智”,“無垢”就是無垢識”,“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一切塵刹中”說的是第八識,“不動地前才舍藏,”不動地前舍掉了藏識,不再成藏識了,成了異熟識了,可是異熟到什麼時候沒有了啊,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道後異熟識也不是了,成了無垢識了,就是“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一切塵刹中”,不動地前就是第八地以前,金剛道後是十地以後。

問:第十識是白淨識?

答:異熟識是不是白淨識?倆名?那就不知道,他這沒說是不是,那是另外的別的地方的說法,看看《成唯識論》吧。

問:往生是心中現的一個境界?

答:當然是心中現的一個境界!

四、關於加座

問:心中心法千座其實是按座,不是按天,如果可以第一天打244;第二天打4444。這樣理論上如法嗎?

答:理論上不如法。你說的這個我查這個數,四印有六個,我看你這是一個二印比六個四印,大概是從這上理解的:一天修二印,六天修四印。是這樣,這是按天。你說的還不是一天一座,還是一天好多座,這只是按七天迴圈。可沒有1:6,沒這個比例。你比如你一天打兩座吧,二印那一天,第二座是打第四印,四印這六天的第二座都是打第二印,那不成了1:1了。從來不存在1:6,固定下來1:6,那是你的理解,沒有說過1:6。只說是一天二印,六天四印,並不是說要比印數。加座自然有加座的規律,加座的規律我們討論的太多了。你第一天打244打了三座了,第二天打四座的話應該是4244,應該是這樣的,第二天4244。第二座是要換一換(印)的,這就叫都修到,二印四印都修到,如果打兩座,二印四印都修到。如果再加多,只加四印不加二印,是這麼加的。沒有誰去按照1:6的規律去,沒有這個事。就說理論上也不如法,理論上不談如法吧,理論也不是那麼講的,不是1:6那麼講的。

五、關於淫欲問題

問:感覺除淫欲有困難,每當精氣足時,欲望就來了,感覺好難受,經上說如火燒,一點不假,不知道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答:佛法有這個作用,但也不可能修幾座馬上就成了啊。你修的是安般法門,就是安般法門也不可能剛修他就能行啊,也要經過長期修行才有效果。

問:平時清心寡欲,煩惱也不多,夢中也會遺精,男女之欲常在腦中顯現,雖然知道是虛妄,感覺要爆發就犯戒了。

答:哦,你可能是出家師父啊?出家師父第一條戒,還是重戒就是這個戒淫欲。但是呢,你要說是,不是你故意的——那個(犯戒)是說故意的不行——不是你故意的,並不犯戒。雖然它很重,那個戒,就是說的出家師父,不是你故意的,是生理反應,生理反應有遺精,那不一定是犯戒。你故意讓他遺精,那可能就是犯戒;不是你故意的,那就不一定犯戒。也可能會有生理反應,但不是故意的就不一定犯戒。

不是出家人啊。不是出家人不是戒邪淫嘛?你說的不是邪淫,是淫欲。你要不聯繫戒,當然說就不是出家人這也不是好事,當然就這麼講。你要說犯戒,在家人的範圍沒有你(說的)這個範圍寬。出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戒)這個,是為了護佛律儀,為了維持佛法的形象。

像遺精的事,就是出家人他不是故意的,也不一定是犯(戒),就算沒有違反;故意是不可以的,他就是違反。我說的是出家人,你並不是出家人,你跟本沒有必要這麼想。你要是說夫妻之外的男女關係,那是不可以的,那是邪淫了,那當然犯戒。不邪淫嘛。對於在家人沒說不淫欲,是說不邪淫。

這是牽扯戒,有時候混淆,混淆戒與修行,(這是)倆碼事。戒是你的行為規範,當然你不能說戒也不是修行,但重在行為規範。修行,你比如參禪,達摩祖師明說,白衣也能開悟,白衣為什麼開悟?他有妻子,就是說,“只論見性,非關淫欲”,這是達摩祖師說的,不影響他見性啊,只說見性,不說淫欲,淫欲怎麼辦啊?修行久久,(淫欲)習氣自然會斷除,他說的是斷除,也不是說允許淫欲,都沒說過允許,說的是斷除。但是呢,沒斷以前不影響他開悟的,也就是說“只論見性,非關淫欲”。你看看達摩祖師《血脈論》。

問:楞嚴咒心有幫助。

答:是的,有幫助。那你修楞嚴咒心吧。那也不是念兩句,他就解決問題了,也要長期修才可以。

六、氣脈和解脫道

問:老人說心中心法六個手印,有利於身體氣脈,容易成就。

答:你把氣脈跟開悟(在你的思想裡是)已經聯繫上了。你既然有這個聯繫,你把老人的原話引出來吧,我看看老人原話怎麼說的。我總覺得你的理解不是老人的原話,我要看老人原來在哪開示過,出自于那篇文章,原話怎麼說的,我得看那個。

老人關於氣脈的問答:“聽說中脈及左右二脈通後就是報身成就,可有此說法? 答:這好像是外道邪門的說法,我們的色身是業報身,不是佛報身,你在這色身上做文章是大大的錯誤,你如此修法直到彌勒下世,也成就不了佛。”

這是說,氣脈是業報身的氣脈,佛報身可不是這樣的。說氣脈,說業報身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色身上做功夫。就是說修修氣脈什麼的,也不是說沒有氣脈的修法。但是,不能把氣脈的修法跟解脫道的圓滿成就去那麼聯繫,那樣一聯繫會有問題。但是,有的時候前期修法,沒有修解脫道。前期修法就是前行、加行。在藏密裡後面的法不說,先說前頭的,是修氣脈了。到說後頭解脫道的時候,那氣脈要觀掉的,觀空的,沒有了,要觀掉的,那個氣脈是有修法。但是,那好像不是解脫道啊。但是,用氣脈這個詞,用習慣了,就要把氣脈搞微細了。微細到啥程度?勝義中脈,勝義中脈很微細,成了心了,成了佛性了,這是用詞用習慣了。那就已經不是能觀出來的三個脈管,就不是那樣的脈了。但是,又用了個“脈”的名詞,那是借用一個詞而已,是用習慣了。走那個路走過來的,用那個詞比較容易理解,是一種語言方便。那時候說氣脈,說的是佛性。是語言方便,那就不是說的氣脈,不是觀三個脈管,還帶彎頭什麼,就不是說的那個。

七:身體不適是否堅持打坐

問:腰之前有毛病,看過醫生,百座快修完了,但最近幾天有點比原來疼,堅持下去會怎麼樣?

答:你也看過醫生了。如果不適合打坐的話,不一定非要修打坐的法,也就是說不一定非要修心中心法。你比如有的法不用打坐。你比方念佛吧,不是規定非要坐那念,不坐也能念啊,照樣是修行啊,所以有的時候別勉強,這沒法勉強,為什麼這麼說呢?可能還會聽到另外的答案。遇到這類問題,應該是這樣,一般我是不鼓勵他修法,我的答案,就是有另外一種情況,啥情況啊?有堅持下去的,那堅持下去的人,他就不會有這個問題,有這種問題的就別鼓勵他堅持下去,你說像這種情況有沒有堅持下去的?有啊,我都見過有,但是他絕對不會有這問題,那是他自己的需要,他就不會有問題,有問題你就別勸他堅持了,有這類問題就別勸他堅持了。

腰疼,一方面看病,一方面堅持打坐。是,有這類人,我說的是我見過這樣的實例。當然有,這種情況堅持打坐,堅持下的,我知道啊,我都認識幾個,堅持下去的。但是他沒有那個問題,有那問題的你就別勸他堅持了。我見的例子他都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因為是他自己的需要,他不需要問別人,他自己需要打坐,不用問別人的。

對,勉強不得。我同意這個,勉強不得。是,都有可能,我同意你這個說法,都有可能,這幾種我都見過。就是說,一打坐反而好了,這我見過,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好了,不是所有人都這樣的。有,有一打坐就好的,見過這種例子,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

(師兄說:想修,多大困難都能克服。)他需要克服,是他個人需要啊,他根本就不存在問題了。在這方面沒有疑問,這種例子是有。但是,在這要是有疑問,有疑問別去勸他堅持。

八、什麼是觀照

問:因為這幾天遇到一些事,心裡很煩,都影響打坐了,師兄說要觀照,可是我不知道什麼是觀照?

答:你現在說的是堅持不了打坐,他說的是觀照,可能你會這樣理解:觀照一下就不煩了,我們說的觀照不是觀照一下就不煩了,那是坐下,不跟妄念跑,就是不讓妄想做主,不讓輪回做主,就是在坐下要有個直接能斷了的,當然不是你觀照一下就斷了,就向斷輪回那個方向努力,你比如斷了輪回就像砍倒一顆大樹一樣,不是你砍一下就斷了,比如砍一萬下,你得一下一下砍哪,那一個就是直接向輪回下手的,不跟念頭跑就是不跟輪回的業力跑,業力不在心外,心外無法,就是不跟業力跑,慢慢慢慢時間久了熟了,輪回就不耐你何,不跟他跑了,輪回不耐你何,不輪回了。

九、修法不要糾結

問:問個佛法中的問題,已經修了三百餘座,最近打坐腿又開始痛了,本來打四小時,可是現在腿痛難受,又減到兩個來小時,是不是退步了?

答:這個腿的問題,不在這說進步退步吧。你甚至可以(不盤),你不勉強盤,它就不會痛啊。

問:還有就是在這兩小時過程中睜眼幾次,座還能算嘛?要不要重頭來?

答:還有呢,你還沒寫完,“如不如法?”像這麼份量重的詞,放在這我總覺得不合適,太絕對了。如果這麼絕對,(那麼)沒有一個人能修成的,沒有一個人能堅持的。再加上你那個腿,我都覺得有問題,我總覺得你看到過,我不認為你沒見過,王驤陸上師在《乙亥講演錄》裡說到腿,我總覺得你看到過,但是不願意那樣辦,你要堅持你的,不願意聽王驤陸上師講,我總有這種想法。你說,那我沒見過,那這就是我猜錯了。

對啊,太糾結了。所以你說的進步退步,我還真是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啥時候你不糾結於腿,別把它整得太疼了就進步了。我還是糾結腿,“我非要堅持盤,它這個疼就是退步,不疼就是進步”,我不同意你這進步觀,你對進步退步的看法我不能同意。

你說這個坐姿不合適啊,有可能啊,有可能不合適。但是,我們對於坐姿沒有過高的要求。當然有可能不合適,但沒有過高的要求,就是對於坐的姿勢什麼,你比如:倒印,有的就是一入定也會倒印,為什麼呢,他要用力,用力去維持他不倒,這個姿勢就是不對的。應該是不用任何力也不會倒,這個姿勢才是對的。但是我們沒有那樣糾正,就說,好吧好吧,倒印啊,倒印你墊個東西吧,墊個枕頭,別讓它倒。這麼簡單的解決,也不過於去糾正那個,不在那上面做文章,不過於拘泥那個姿勢。

當然姿勢正確的還是好,當然是,但是呢沒有在這過於拘泥,你也不必在這過於用功。過於糾結的話,就沒有合適的時候。就是你能糾正到一定程度,還覺得不到位,還要再糾正。到最後的結論,就是從來沒有正確過,這不好啊。我覺得現在,就這一種思維的啊,我也不是說你自己的,類似這種思維很多。現在,我感覺很奇怪。

我回憶我們當時,跟你們年齡差不多那個時候,修心中心法,我們也是這麼糾結嗎?沒有這個印象。我們是什麼心態呢?我回憶一下,我們的心態是,慶倖:哎呀,這麼幸運呐,遇到心中心法!這是主要心態。我都沒發現你們有過這種心態,都是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好像不信佛反而沒事,越信佛,事越多。我總覺得不對勁。我們那個時候的心態是:非常幸運,可是遇到佛法了,遇到解脫道了。是這種心態啊,這是主要心態。當然,心態不能只有這一種,這是主要心態。

現在人得到太容易了。是,可能是。心怕了,怕成就不了,所以糾結。那不越糾結越成就不了嘛。我們但是主要就是這個思想,真慶倖啊,很幸運,不但遇到了佛法,而且遇到了佛法的正法,非常幸運。那個時候修千座的比例不像現在這麼小,那個時候修千座的比例比較大。因為什麼呢?這麼慶倖怎麼會千座都不修完呢?不可能啊。當然你說那時候有沒有修不完的?當然也有,比例小,修完千座的比例比現在大。

對,不容易碰到。碰到了就感覺很慶倖,是這個思維。在道理上講這樣是對的,也就是從道理上講,是因為(得法太)容易了,有道理。但也不是全部原因,這個是講的通的。但是,就是講的通也不能壞另一個原則,另一個原則是《佛心經》裡講的“十種持”裡講的有:有所祈求,應心即施,慎莫觀察上中下根。他就是下根,也不能拒絕,不能去觀察上中下根。阿彌陀佛!

十、修法與功利心

問:年青人學佛,好像在社會中努力做事做貢獻,是追求功利?

答:你這個說法,前後句一聯繫,我就覺得不對勁。就說到這個地方: 年青人學佛就是追求功利。不對啊,年青人學佛也是為離開功利呀,不是為了追求功利。這前頭的結論有點問題。

問:這是否存在矛盾?

沒矛盾。你為什麼認為他是追求功利呢?追求功利是眾生的習氣,你說學佛的人有沒有這個習氣?可能會有。但是他的修行是(為了)離開的啊,方向是離開啊,是那個方向啊。雖然現在還沒離開,但是修行的方向是在離開。你不能說他是在追求功利,他追求的是離開功利。沒有達到他追求的目的,他還沒有離開功利。但是,他追求的是能離開功利。應該是這樣,沒矛盾,這樣一點矛盾都沒有。本來就圓融無礙,不用圓融一回啊,沒有矛盾,怎麼會有矛盾?

問:我在上大學,我不認為在社會中努力做事做貢獻是追求功利。

答:對,是啊,我同意你這觀點。你說努力做事就是追求功利?那不一定啊,不一定是追求功利。所以我們說學佛的離開功利,不是說追求功利。不見得做事就是追求功利的,是這樣。

2016123日節選

一、佛教因果論

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為什麼還有個時候?

答:因為因緣不熟嘛,緣不熟,緣熟了時候就到了,緣不熟就是時候不到。

問:為什麼不是現報?

答:當然它不可能現報,現報的不太多。不可能現報,說的太絕對了,現報的不太多,大多都不是現報。你覺得因果是誰制定的?(比如)我規定一下,現在我規定能現報,結果大家都不敢做壞事了,是這樣嗎?因果不是人規定的,規律如此,哪是人規定的啊?

問:要是都現報(該多好)?

答:本就是大多都不現報,因果就這樣,不是人為規定的,規律如此,是發現的,佛發現了,告訴咱們。

問:覺得不現報不大好?

答:那不是佛讓它不好的,也不是佛讓它這樣因果的,是發現的,因果本來就這樣。

二、六字明和心中心法

問:修六字大明咒和修心中心法有什麼區別?

答:修六字大明咒不用灌頂就可以修,可以輾轉相傳,大眾推廣去修;心中心法灌了頂才告訴你,就這個(區別),阿彌陀佛。

問:直接修六字明是不是也可以成就?

答:修六字明能成就,就不需要修心中心法了嗎?這類問題以前都有,隱含著那個意思。當然我不是說你修過,我沒說你修過,你這根本就不牽扯修過不修過,這就是從理論上說的。首先說這倆有什麼區別?好吧,沒有區別,都是佛法。都是佛法,心中心法就可以不修了,修六字明就行,會不會是這樣的?我沒說你修過呀,阿彌陀佛,思路的問題。修六字明可以成就,就不用修心中心法了嗎?這不是對修過的人說的,沒修過當然也可以這樣講了。實際上有這類問題的人,還真都是沒修過的。修過的可能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問:修多長六字明時間再修心中心法?

答:心中心法沒有前行和加行,六字明不是心中心法的前行。母音老人在世的時候,不修六字明直接修心中心法的大有人在。我本人是先修了六字明的,但是我知道有好多師兄弟沒修六字明就直接修心中心法。修心中心法之前不是必須修六字明的,可以那樣修,不是必須那樣修。心中心法沒有前行和加行,六字明並不是前行和加行,阿彌陀佛。

三、如何對待座上境界

問:我現在千座一百三十九天,今天打了兩座,加坐二印的時候各種光芒四射,感覺那個我與身體分離,那了了分明就呆在光明中,能看到那個不屬於我的身體,能感覺到那個身體的疲憊,但知道身體所有的痛與那個無關,應該去哪裡?呆在哪兒?隱約聽到咒聲?

答:這是個好事,不執著它,好事不如無。或者用另一個詞: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你這是好境界,別在這作聖解了,不在這作聖解就不會有問題。這是好事,你要是在這做文章就可能會出別的問題。不是說這個事上有問題,是在這做文章有問題。

四、如何對治心亂

問:座上心煩意亂,座下提不起觀照,經常隨著習氣轉,沒有力量對治,如何對治?

答:就這樣對治:座上只管持咒,座下警覺,別隨妄念跑。如果我給你說個方法對治,一下子就好了,座上自己就好了,也不用你的毅力堅持,自己會好;座下自己心就不亂了。哪有那事啊?都得靠你自己的毅力。打坐沒勁和這差不多,需要你自己提起來勁,也不是說我們通過問答以後就有勁了。

2016116日節選

一、 心密千座的深遠意義

問:千座後不肯見性,但功不唐捐。

答:對,很多人都聽說過:兩輪過後永不墮三惡道,這是母音老人講的,一開始我們過去修行沒有那麼多資料,聽老人講過兩輪過後就不墮三惡道了,我本人理解為:下一生不墮三惡道——今生修兩輪下生不墮三惡道。影響不會太深遠,不會影響到下一生以後——我是這麼理解的。老人在裡屋,我們幾個師兄弟在外屋說到這個事了,我就說坐完兩輪下一生不墮三惡道,老人聽見了,從裡屋出來,“你說的不對”老人說,“我告訴你啊,可不是下一生,是永不墮三惡道”。

這還沒見性,千座還沒坐,才坐了兩輪都影響到永遠了,千座影響豈不是更深遠。所以千座的意思僅僅是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才剛明白,剛知道無修就是真修,剛知道不可得,啥都不算,還早著呢。就不見性都永不墮三惡道了,影響這麼深遠,生生世世影響,千座豈不影響更深遠,所以說千座不僅僅是明心見性,修千座的目的不僅僅是明心見性。並且拿修千座來見性已經是殺雞用牛刀了。(千座)的意義深遠的多,影響極為深遠。沒見性還在輪回裡,

(滿兩輪以後)向惡道輪回的可能性就沒有了,何況見性了,還不僅僅是為了見性,就是沒見性也是你不肯,不說下一生,下多生總會有一聞千悟的時候,影響很深遠,千座的意義不僅僅是見性,所以說即使你三五百座見性了,也要坐完千座,但是千座後多坐了不見得更好,千座後再多坐就不一定有那種效果了,要是越多越好的話,王驤陸上師就不會說千座以後不要再坐了,再坐也沒用,我認為”沒用“就是指的這個”深遠影響“已經沒大影響了,是從深遠影響說的沒用,千座是要坐完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二、明心見性五條含義

問:《略論明心見性》的五條

答:五條的前三條,有些人就認為見性了,這還不算,下面還有兩條。

前三條的第一條是:真、妄,真妄相對的兩個角度——心是虛妄的,性是真實的;

第二條是:體、用——性是體,心是用;

第三條是:有、無——妄心本無,七處征心了不可得,可是佛性十方顯見,見是無處不在,這是《楞嚴經》裡的話,儘管可以拿《楞嚴經》裡的意思來解釋有無,但也不能這樣聯繫:這個有無和《楞嚴經》裡有什麼同和不同,拿來解釋只是拿來解釋,不問關係。

第四條已經沒分別了,按說第四條已經很不簡單了,但是還不行,還可能有所得。

第四條是:心即性,性即心,不管妄和真了。心即性性即心——真即妄;用即體,體即用,體用一如;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到這種程度就是即心即性,前三條:有就是無無就是有,用就是體體就是用,體用一如,真即是妄即是真,到這是境界更高了,不能算見性,還是有所得,第五條才是說歸無所得,不到歸無所得不算見性,換句話說歸無所得——心何可明,性焉能見,心即是明為什麼還更明一個心,見就是性為什麼再見個性——這是真明心見性了,因為歸無所得,正像《金剛經》裡的邏輯關係: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有眾生得滅度者不是真度眾生,無眾生得滅度是真度眾生。歸無所得——心怎麼能明,性怎麼能見,哪有明心見性這個事,這樣歸無所得了,是真明心見性。

問:明心見性就是成道了?

答:剛才見過老人說明心見性五條內容了,對明心見性這個詞在學禪的人群裡或者別的宗派裡,和我們的定義不同。名詞相同,定義不同。我們的定義是剛提出的五條,以老人所說的為准,你看看這五條裡有沒有成道的意思,前面可能有成道的意思,後面是無道可成,無道可成是真成道。

三、悟後無修之修

問:假設已經見性了,見性之後怎麼修?

答:你這見性是假設的,如果不是假設的,見性沒之後,見性也沒修,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勉強說修,就說無修之真修,無修才是真修,有修都是假的,見性前的所作所為,全是盲修瞎練,那種思維,那種認為全都是虛偽的,全都不真實。見性以後的見解跟見性前的見解肯定是不一樣,要不然就不存在見性的重要性了。

問:悟後自然就知道怎麼修?

答:不存在這個問題,悟後知道本無修,不是知道怎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