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2020年1月4日節選
一、不入就是不被六塵所惑
問:須陀洹不入六塵,這個不入是六根不對六塵嗎?
答: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入是不被六塵困擾,不是六根不對六塵,也就是不貪念六塵,不貪取色、香、味、觸、法,這就叫須陀洹,就是不入六塵。
二、發菩提心不是生滅法
問:想問一下發菩提心的問題,說空、無願、無相,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那修行就是去掉妄想和執著,妄想執著一起皆不隨不睬,直接契入無相,請問有心可發不還是生滅法嗎?
答:不是,發菩提心就是要離開生滅法,證到涅槃,發菩提心不是生滅法。
問:但感覺發菩提心也很對啊,或者理解發菩提心只是方便對治?
答:發菩提心當然很對,不僅僅菩提心,八萬四千法門不都是方便對治。
問:發菩提心是菩薩知見不是佛知見?
答:怎麼會這麼說呢,發菩提心是佛說的啊,你認為有心可發是生滅法,發菩提心是生滅法,發菩提心不是生滅法,發菩提心是離開生滅法,為什麼生滅法都無心可發,有心可發也是離開生滅法的,上面不是說了,發菩提心不是為了離開妄想執著嘛。
三、關於無始無明
問:無始以來最初一念無明也是因緣和合?
答:那時候還沒產生那個“誰”就只是一念妄動,只有動,還沒有誰在動的“誰”,這麼說,最初的一念無明,沒有主語沒有賓語,只在擾動沒有誰在擾動,也沒有擾動了什麼,最初沒有現在所說的精神世界,也沒有現在所說的物質世界,宇宙萬物都沒有,以後才有了。由於這最初的一念無明擾動,無明緣行,只要一擾動就產生了精神世界,叫行緣識。有識神就是精神世界,由於有了識神,物質世界也有了,識緣名色,色就是物質。精神、物質這倆樣都有了,精神去認識物質就產生六種相對,這叫名色緣六入。六種相對就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對就是見、聞、嗅、嘗、覺、知,這總共十八界,最初一念無明還談不上因緣和合,還沒產生呢,哪有因緣。
問:剛才談到無始以來,最初只是擾動,擾動是什麼?
答:擾動就是“行”,用擾動這個詞了。無明緣行,行緣識,產生了正報。識神是正報,識緣名色,就是依報,物質,六種相對。名色緣六入,因果還在後面呢,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了才有因,取緣有,這才有業了,有緣生,生緣老死,報盡就老死了,這就是因果,六道輪回的因果在後面呢。
四:關於一生補處
問:兜率內院一生補處就是在淨土修行,可以不用輪回?
答:兜率內院一生補處是彌勒佛,下一生就是佛位。一生補處用在西方極樂世界是這麼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化生的身體,沒有死亡,不用換身體,不像我們這裡有分段生死,他那沒有,就生這一次直到成佛不用換身體。說彌勒佛是就在兜率天這最後一生,下一生就是佛位,叫一生補處,也就是下一生就成佛,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度眾生。
問:西方淨土一生補處是多久?
答:極樂淨土沒有多久的概念,他那沒有死亡,蓮花化生的身體不是肉身,不是父母所生,沒有家庭這種倫理關係,就不存在一生的問題。說的是一生補處,是相對我們這分段生死說他那就一生,一直到成佛,不存在多久的問題。他的身體不會死亡,他那一日一夜是我們這一個大劫,沒法對比,不能用地球時間衡量,就兜率內院的的一天一夜就相當於我們這四百年。
五、靈知現前也未必見性
問: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是否是了了分明的境界?
答:這樣說話總是少半段,為什麼不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跟一念不生一塊說的,光說一念不生怕理解為斷滅,就像石頭一樣一念不生,不是哪樣的,還了了分明呢。不是沒有心的一念不生,不對,心還在,了了分明的,並不是看見個念頭了了分明,你這麼說的了了分明是妄念。這個問題分清楚了,再看虛空粉碎的境界突然出現,那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肯定現前,這不是境界,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是境界,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不是境界,是佛性,是實相,是自性真如,那個時候他一定會現前。但是你不體認也不見性,現前不等於見性,一般的都是不認他,錯過了,叫不肯見性。
打完千座了多數都是不肯見性。為什麼呢,一定會現前,三五百座機會最多,一定會現前。你不認取,不肯見性,離不開著相,離不開有為,離不開有相。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無相的,無相不去體認,不體認無念心體,就體認妄想,看見妄想說那是了了分明。還有理解為知道的知,佛經上不明說了,佛性即不屬於知,也不屬於不知,離開了一念不生說了了分明就是妄想,那不叫了了分明,那叫打妄想。
2020年2月15日節選
一、本自具足不排斥修福慧
問:佛性本自具足福慧,還需要修福慧嗎?
答:一說本自具足就不用修福慧了?我們說本自具足並沒有說不用修福慧,你為什麼不修啊,你本自具足為啥缺少修,你這是矛盾的思維。
二、法主與成佛
問:下一尊佛是彌勒佛,釋迦摩尼佛和彌勒佛之間別人都不能成佛?
答:這是成佛的概念誤解了,你可能認為法主才算成佛,其實不要說因地佛,就是果地佛也不見得就是法主。舉幾個果地佛的例子,是果地佛,但是在釋迦摩尼佛這一期佛法裡沒做法主,比如觀世音菩薩是正法明如來,是不是果地佛?還有香積世界的金粟如來(維摩詰居士)是不是果地佛?都是現的菩薩身,法主只有一個,不見得成佛只有一個,誤解在這,下一期佛法也還有好多果地佛來,但是法主是彌勒佛。
問:文殊菩薩也是果地佛。
答:對,果地佛,但是不現法主相,法主是只有一個,把法主看成成佛這個概念不對。
三、關於靈魂
問:靈魂和意識的異同?
答:意識在佛法裡有定義,你可以搜索下佛學大辭典,靈魂是世俗的說法,不談什麼異同。
四:關於身心世界化空
問:座下會化空麼?
答:什麼座上、座下,不管座上、座下化空都會有的,可能發生在座上,也可能發生在座下,一般是覺得不夠,有這個思維,可能障礙你化空。
其實這種說法已經拖泥帶水了,一句話就打死你了——本來就空還要你化?本來是有嘛?本來就是空的嘛。這麼說對你不見得好,打坐過程中會有些感受,身心世界化空就是一種感受,不可能沒有,但你覺得不夠。感受是有的,雖然不執著感受,你覺得沒出現過,那就是你覺得不夠,不可能不出現,除非你沒修行,沒打坐。不打坐當然不會出現。
五、認取佛性
問:我們今年打七時,有位師兄,身空如竹筒,咒語提不動,了了分明,他當時已認取佛性了,這位師兄是否錯認定盤星了?
答:你這麼說有什麼錯誤嗎?沒什麼錯誤的,他要自己這麼說那就錯認定盤星了,可能恰恰相反,可能是他自己說認取佛性了,你認為他沒有,恰恰相反。
他不是心空如竹筒,咒語提不動,了了分明嗎,還有佛性可得嗎?這就是認取佛性了,他自己說還有佛性可得嗎?你說這就是認取佛性了,這才合適,你們剛好弄反了,他說認取佛性了,你說他錯認了,這不剛好顛倒過來了,啥叫認取佛性啊,果然不可得,這就認取了。
六、見性也不可得
問:等妙二覺猶是提草鞋漢,是不是就是說不一定是見性的?
答:不是,不是說不見性,是說見性也不可得,等妙二覺都是提草鞋漢,你見性不也是提草鞋漢。
七、解脫者無心境可得
問:解脫後的人心態是什麼境界?
答:有心態有境界就是沒解脫的,這是顛倒說,要是繞著說也能說——解脫後的人非心態非不心態,非境界非不境界,不繞著說就是有什麼心態、有什麼境界,這種思維就不是解脫後的人,這麼說直白。
八、看公案和修法
問:看公案和修法?
答:佛法不是八萬四千法門嘛,把看公案列到八萬四千法門裡也可以,所以看公案不是必須的,有八萬四千種方法,我們的目標不是走路,目標是到達目的地,走哪條路都能到達目的地,你不適合走這條路就走別的路,所以說不是必須的。
問:看公案對我們說話有哪些作用,修到什麼時候比較適合參公案?
答:別這樣想,換一個話說:必須看公案嗎?不是必須的,這樣說才可以,不是必須的。不能看嗎?當然能看。看了不好嗎?當然很好,就是很好也不是必須要看的。
九、有相和無相
問:心中心法是無相密,在心中結手印行不行?
答:你對無相的理解有偏差,你認為結上手印就是有相?我們認為結上手印恰恰就是無相,我們說無相正好是指結了手印,不是指你沒結,我們不認為你沒結是無相,結了就是有相,不是這樣認為,只要你有妄想執著,結與不結都是有相,要是心裡放下,空蕩蕩的,結與不結都是無相,你說的無相和我們說的概念不同,我們說無相是說的心不著,不著相就是無相,不著有不著無,不著結不著沒結,這就是無相,只要著了相,不結也是有相,所以概念不同,你說的無相就是不結。
十、冤枉功夫做多了會踏實
問:觀照第二步算不算冤枉路
答:說到觀照第二步,認一個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原來現前也不知道,現在他現前你知道了,保他不失,什麼時候起妄想,什麼時候令他現前,這個第二步雖然不算見性,但是這個功夫讓人踏實,如果這裡否定了就沒法下腳了,現在有一些腳跟不點地,光不透脫的,都跟冤枉功夫做的少有關,不踏實啊,不是從冤枉的路上大踏步走過來的,費勁走過來的,費勁了、冤枉了你就值得了,以後就不見得那麼虛了,不見得腳跟不點地,光不透脫了。所以這個認有一個過程,令他現前,不能算見性,但是這個踏實功夫還是要做的,還是要令他現前的,啥時候不現前了,就是妄想把他遮蔽,到這就不說去妄了,剛開始的時候沒體驗過,不知道,只好說去掉妄想了,那是無奈說的。真正說觀照就是令他現前,並不是說的去妄,去妄不算啥觀照,觀照什麼,看住佛性,雖然他是個光影,並不算真見性,但是這冤枉功夫得做,做這個功夫才踏實。
問:冤枉路是必須的嗎?
答:別用必須這個詞,我們說的是光不透脫,不踏實,說話是有物件的,別用必須這個詞,不是光這個事,別的事也都不是必須。
問:有沒有可能不走冤枉路?
答:當然有,不過我們這裡說的是大多數情況,這裡說的就是冤枉路,但是能讓人踏實,這裡說的是見的實例,你說的是從理論上講,理論上講當然可以不走,理論上講管用嗎?還是心裡在疑著,見過很多這樣的人,甚至懷疑他死了以後能不能生淨土,要這樣這是見的啥性啊?
2020年2月22日節選
一、關於如何讀經
問:剛看完老人的《楞嚴要解》,整篇囫圇吞棗看完了,理解的似是而非,是再看一遍,還是看另外一部。還是一本本書看完再說。
答:你講這兩條路確實都有人走,有的人是少而精,有的人是多而全。精和全都是很好的事。但是,誰適合走哪條路就走哪條路。你說求全的並不是不精,他可能比不上少而精的那個速度快。但是說少而精的,就不全。他不全就有時候會容易鑽牛角尖。所以這樣說吧,精和全這兩個有一個偏重,你適合偏重什麼就偏重什麼吧,人與人都不同,不一定都完全一樣的。但學習要有耐力,得有長期性,不能急躁,看一遍就想徹底理解那是不可能的,都是反復看,反復看,就像我們,可能就是年頭比你多,也不見得全理解完,還要再學習。
二、還有追求心非見性
問:前念不生,後念未起,就是本來面目,就是見性嗎?
答:老人說完這個不是接著這麼說了嘛,老人原話你都弄不全啊,前念不生,後念未起,那個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一肯肯定,那個就是本來面目,一肯肯定就是見性。你把一肯肯定弄丟了。當然,有疑問就是沒有肯定。要是假如我說不是,你都不買帳,那才叫肯定,我不能對你說是,只能對你說不是,看你能不能肯定。
問:這樣不就做聖解了嗎?
答:見性是聖嗎?要是聖解,當然不做見性講了,說見性的時候沒說他是聖,要說他是聖,見性就不能說了。那我的理解就跟你不同,我覺得見性平常,眾生不平常,追求超凡,追求入聖這是眾生心,要是見性的人,凡聖一如。沒有聖解的才是見性者。有聖解的那是眾生心,那不算見性。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場。為什麼要追求明心見性,因為知道你們這一群人不可能沒有凡聖,所以就給你指個方向,那好我們就超凡入聖。平常平等是超凡入聖以後人的境界,超凡以前就是有凡有聖的,因為凡夫心,所以我們打坐修行,就是沒有解脫的人。“願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一看這個說法你就來一句“有佛可成嗎?有眾生可度嗎?”這樣說話沒有意思啊。不就因為需要解脫佛才來了。要是不需要解脫,說這幹什麼呀。醒來以後的話別在夢裡說。夢裡說醒的話,你就醒不了這大夢了。
- 結手印是為了破相
問:結手印和著相什麼區別?
答:你以為結手印是著相啊?我給你這樣說,結手印並不是著相,結手印是為了排除著相。為破相才結手印。不結手印的人不著相嗎?絕對不是,不結手印可能他也著相。你哪能用看結手印判斷著相不著相。
- 如何是吹毛劍
問:如何是吹毛劍,珊瑚枝枝撐著月。這句是不是說妄想也是真心所現的?
答:不是,不是這意思。吹毛劍是斬斷妄想的。如何是吹毛劍,就是斬斷妄想的是什麼?這就是珊瑚枝枝撐著月。吹毛劍指般若智慧。換一句話說,珊瑚枝枝撐著月,月比作般若智慧,也就是智慧遍一切處你不要問如何是了。就這意思。並不是說妄想是真心所現。珊瑚枝枝撐著月就是一切處,遍一切處都沒離開真心。沒有離開智慧,沒有離開真心。吹毛就是形容那個劍利,一般用吹毛劍這麼利的慧劍比喻為般若,智慧的劍。斬什麼?斬妄想的。這個智慧哪兒有啊,這個智慧哪都有,就看你肯不肯斬了。我們就是說看你肯不肯修,就這意思。肯不肯斬,不就是肯不肯斷嘛。
- 如何是銀碗裡盛雪
問:如何是銀碗裡盛雪?
答:問如何是提婆宗,答銀碗裡盛雪,這樣就懵住了?這樣換一個答法,你看怎麼樣啊,如何是提婆宗,回答:騎著馬找馬。要這麼說,會懵不會懵啊?哈哈。這樣能不能行啊,騎著馬找馬。銀碗裡盛雪不就這意思。銀也是白顏色的,雪也是白顏色的。不就跟騎著馬找馬一個意思。
問:丙丁童子來求火。
答:也就這個意思。
- 往生淨土與預知時至
問:往生淨土和預知時至的關係?
答:你轉的這個問題,你反問他一下。你就這樣反問他,你就說是不是不能預知時至就不能往生淨土?你是不是這樣想的?
問:他是這樣想的。
答:預知時至和往生淨土實際上並不是那樣的關係。實際上不能預知時至,一樣往生淨土。再加上預知時至未必都是往生淨土。有的輪回不生淨土,不修行,他也能預知時至,有這樣的事啊,所以不能這樣對應。預知時至未必是一定往生淨土。往生淨土不一定非要加上一個預知時至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
- 座下生活中如何修行
問:在座下生活中如何做到沒有分別心?
答:我知道你這問題,這可能都是大家共同的心裡。我們說座下生活中如何做,他說的是做到。你要能做到,我還讓你那麼做幹什麼啊?做不到也要做,這就是修行。分別心起了斷掉它,還是起分別再斷,這不就是修行,這叫觀照。
2020年3月7日節選
一、定中見的是真佛假佛
問:定中見佛菩薩是假的吧?
答:那這樣他要問你這個,你要說是假的,那大愚祖師見的是真的假的?見普賢菩薩,這個法的根源沒了。你能說是假的真的?你要說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吧,他說他是見了,你說真吧。他見跟大愚祖師見不一碼事。他見了就沒那個大作用。普賢菩薩見大愚祖師,心中心法門就誕生了。那能一樣?那能一樣說真假?阿彌陀佛。
二、關於發菩提心、心密行持具足
問:在學習菩提道菩提廣論說要先發菩提心,我們心密好像沒有。
答:我們怎麼沒發菩提心啊?“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是什麼心?是不是菩提心,怎麼沒有啊。我們貫穿了菩提心,第一印菩提心印,第二印菩提心成就印,第三印正受菩提印,到處都是菩提心,怎麼沒發菩提心!非要嘴上發菩提心啊,我們的菩提心都融到骨髓裡了。“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哪一座不是先發菩提心。我們的菩提心最多了,怎麼會沒有,比那嘴頭上發菩提心強多了。嘴上發菩提心正好缺菩提心,他不缺他就不會強調了。我們根本就不用強調,那是印在骨髓裡的事。還用強調啊?那是我們的本質,不用強調。不是他的本質,他才強調菩提心。他那才沒菩提心呢,我們這兒到處都是菩提心。
- 關於羅漢再來
問:羅漢住胎之暈,菩薩隔陰之迷?
答:羅漢都不投胎了?是回小向大,按他那個證量是回小向大。在發大乘心到人間來的時候,他還會忘了前生。八地以上的菩薩可以,八地以下的菩薩再來他就把前生給忘了,但是忘了前生是忘了宿命,他不等於沒信仰啊。照樣會學佛的,就算是一開始他沒遇到佛法。也會跟凡夫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跟凡夫那種貪、嗔、癡、慢、疑是格格不入的,他本就斷了貪、嗔、癡、慢、疑,他會格格不入。他是沒遇到佛法,一遇到佛法聞即信受。一聽就會信,修行是不會丟掉的,但是不記得前生,宿命是不記得了,八地以上可以記得,羅漢不到八地以上。
問:這輩子好好修,能修到八地以上嗎?
答:應該能,但是我還沒見有人修到的,但是按道理上講應該是能。
問:濟公活佛?
答:濟公活佛肯定不會低於八地。因為他不是羅漢呐,知覺羅漢。羅漢再來就已經接近八地了,再來一定能證八地,修到八地以上。他羅漢再來修行會不在八地以上?他是知覺羅漢嘛。
問:不到八地不是退轉嗎?
答:退不到初地以下。
問:羅漢會退到凡夫嗎?
答:不會,咋會退到凡夫呢,那都不可能的事,咋會退到凡夫,這都哪兒來的想法。
四、觀照第三步不在理解裡
問:觀照中,“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怎麼理解?
答:這個“理解”就錯了。這個本來是佛,觀什麼照不是讓你理解的。“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根本就不是讓你理解的,別去理解了,不是讓你理解的。你如果在這種語言下不能契入的話,不要管他,等於沒說過,能契入就契入,不能契入就等於沒說過,這不是讓理解的,不是理論。第一步和第二步還能講點理論,到第三步沒理可講。沒有理解的餘地,沒有你理解的餘地。別去理解了,咋理解咋不對。能契入就契入,不能契入就忘了他,沒那麼說過,也沒聽到過,算了。好些人在那理解見性啊,那算見性啊?那是打妄想的,那能是見性?別打妄想了,第三步他差遠了,別打第三步妄想了,越理解越是妄想。
- 什麼是“口言檢校”
問:什麼是“口言檢校”?
答:“口言檢校”是哪引出來的呀?剛才說到這兒了?哪一個,哪一篇文章裡引出來的“口言檢校”這個。噢,在這兒“諸有病苦求救者身不能去,但結此契”,就是結好印。“口言檢校其病人邊,即有聖者自變化身,救彼病苦,還得除差。”口言就是嘴說,說什麼呀?“檢校”就這麼說。你結這個印,一說“檢校”,我給你把這個標點符號調整,口言“檢校”,其病人邊,即有聖者自變化身。就說你一說“檢校”,那邊就有聖者就去了,就這個意思啊,這就“口言檢校”。“口言檢校”就是說“檢校”那個詞,結著印說“檢校”,聖者就去治病了。
- 往生的難點在於不舍
問:長期念慈氏咒的人,臨命終後如果臨終被念佛助念了會出現什麼情況?
答:別打妄想了,這個妄想不必打了,擔心什麼呀啊。發願生淨土哪有不生的道理呀。你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八大菩薩就有彌勒菩薩,想到內院跟彌勒菩薩走就行了。你就生到彌勒內院,你就告訴彌勒菩薩我想去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就把你送過去了。沒事了,別擔心了啊,沒事,斷掉這個,擔心什麼呀啊,不是好習慣,這些疑慮不是好習慣,捨棄。生淨土,捨棄娑婆世界才是關鍵,在這兒藕斷絲連,牽涉這牽涉那,哪能生淨土啊,那才是關鍵。什麼助念會怎麼著,別打這妄想,這不全是妄想!打這妄想幹什麼呀?難點不在這兒,難點是你舍不下娑婆世界。舍不下娑婆世界,找種種藉口不舍,比如見性了就可以在世間法裡滾什麼的,都是藉口,見性了就不能往生淨土了?見性非要在這兒滾?往生淨土不也是在事上磨練嘛,誰說見性了就不能往生淨土了?那都是藉口,找藉口的。
- 往生兜率內院的條件
問:往生兜率內院需要哪些條件?
答:往生兜率內院有沒有若一日、若二日這些條件呐?是這個意思嗎?你說條件是這個意思嗎?
問:是。
答:是這個意思,好吧,那這個也有經文這麼說:限三時,行十善。限三時,第一個上中下吧,說上品的就說上中下吧。先說下吧,旦至午,旦是早上,午是中午。幹什麼呀?旦至午行十善,不殺生而放生,不偷盜而佈施,就這個行十善,這是旦至午這麼長時間。中品的呢,是一食頃,食是吃飯,那個食物的食;頃,是頃刻之間的那個頃,一食頃,就是一頓飯的功夫,一頓飯的功夫幹什麼呀啊?一頓飯的功夫行十善。要說最短的這個上品了,最知時間了,那就是百步頃,走一百步這個時間,那不夠吃一頓飯的時間。這有經文,什麼經名我忘了,限三時行十善,生兜率內院。這個條件低多了,沒有讓你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難呢,那是經裡說的。
- 學佛應該越學事越少
問:翻種子挺難受的。
答:那你只好忍一忍了。
問:坐下這兩天一煩就看視頻會好些,感覺高興了,這樣合適嗎?
答:哪兒有合適的,你看也合適,不看也合適,忍一忍也合適,好一點也合適,沒有不合適的事,不合適的事想太多了。我發現什麼呀啊,好像不是你自己,都有這種現象,不修行事少,越修行事越多,反了啊,顛倒,眾生妄想才會多,應該越修行越簡單,越修行越沒事,佛是沒事人,我們不是佛嘛,佛是沒事人,怎麼越弄事越多呢?
2020年3月14日節選
一、關於修行的習氣
問:有的師兄想身體好,有的想發財,這樣的想法會不影響修行的品質?
答:噢,他修行是為了身體好,他修行是為了發財,這就是修行目的,修行目的上有問題。假如說他修行還是為了見性,但是呢,對於身體好和想發財,這兩種由於他沒有成就。還有這種余習呀,還有這種剩餘習慣,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剛才我說的是兩種不同的情況。我再重說啊,一種是他目的就是為了身體修行,他目的就是為了發財,這是一種。另一種,目的很明確,確實是為了成道,但是那個習氣還在,想身體好,想發財的習氣還在。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你說的是哪一種啊?弄清楚是哪一種,再看後頭啊。
問:尤甚者,為想當祖師而修心中心的,這是不是世俗心和好勝心?好像“我執”更嚴重,是不是更影響證道?
答:尤甚者,為想當祖師而修心中心的,這跟想身體好、想發財沒有什麼差別吧?那是為利,這是為名啊,名利不都是世俗的事嘛。世俗的好勝心,不是都是為了利益嘛,名和利不都是世俗的利益呀,這是不是世俗心和好勝心?那哪是我執啊,這咋扯到我執上了。
好像“我執”更嚴重,是不是更影響證道?這還是那兩個問題。一個是什麼呢,一個是他修行的目的就不是為了自度度他,而是為了祖師位,為了祖師位,可跟為了自度度他可是不同啊,這是一種;還有一種是為了解脫,為了自度度他,但是那個習氣,世俗為名的習氣還在,這又是兩種不同的情況。你得分清這是哪一種,這是知見上的事,是知見上的事。
問:第二種。
答:噢,目的是為了明心見性,那就這樣,目的為了明心見性,還有餘習,那就還得除這種余習,這個還能成道。要假如目的不是為了明心見性,那根本方向就是錯的,談不上成道,談不上成就,那都是假話,談不上成就。這個還能成就,但是除習氣還是要除掉的,除掉為名為利,除掉這些習氣。
二、觀照第二步功夫是有必要的
問:觀照三步的第二步是不是大多數師兄都會在這裡用功很長時間啊?有沒有直接到第三步的啊?
答:這個不吃虧呀,你在第二步用功很長時間你不吃虧,你腳步穩,踏實啊。
理論上是可以,但是沒見過,我看見有的人認為他是第三步,其實是他都沒離開第一步。那些人在那兒打見性的妄想,你說他不見性是不可以的,有這樣的人,那是打見性的妄想。沒見性,道理上可能會明白點,離見性遠著呢,他就沒有實證,可以這麼說。道理上可能沒有很大的偏差,道理上他明白,可能沒有很大的偏差,但是偏差最大的是誤認為他見性。我見到的,自己宣告是第三步的人都是狂人,他連第一步都沒離開,要是修行的話,應該沒離開第一步,應該斷了他自認為見性的妄想,踏踏實實去做第二步的功夫,有必要的第二步的功夫,雖然也是妄。
- 虹化就是妙用
問:密宗裡的虹化是說臨命終時肉身消失,變成一道彩虹?
答:你不大瞭解密宗的虹化,虹化藏密是有整個虹化的過程,不是像你說的一下子沒了。那個修虹光法可以虹化,他們是臨終以後,都給他穿好衣服擱那,大概是七天以後,修的好的話就沒有了,在這七天的時間內,就他那個地方,放他的那個地方,天空會時不時的有彩虹現起,這就叫虹化。不是一下了,“倏”的不見了。你到西藏瞭解瞭解,有見過虹化的,你問問他這就清楚了。實在是有這事,並不是像我們說的那太神奇,一下子,刹那之間不見了,那比虹化更厲害,一下子就走了,說走就走了,那比虹化更厲害。你別以為虹化是最高的,別以為虹化是最高的,那修虹光法是可以虹化的,把這個身體化成光,而不是肉身是光。不神奇,刹那之間飛升了,那個才比較神奇,這不神奇。
問:普化禪師。
答:對,像普化禪師那樣就更神奇了,那才能算神奇。虹化有過程,他們在西藏有專門處理這事的,可以去瞭解瞭解,我們在這兒說的不算,你到西藏瞭解了才算。
問:化成虹光有啥用?
答:妙用嘛,這不肉身可以化成虹身,不是妙用嘛。那是證體啟用的一種啊,啟用不是有很多種嘛,這也是其中的一種啊。
問:有啥用?
答:有用,你不信佛,不信神奇,讓你看看有沒有這事,讓你看看就信了,這不是用嘛。
四、如何是雲門另一隻眼
問:上堂,與上座一線道,且作麼生持論佛法?若也是水泄不通,便教上座無安身立命處。當此之時,祖佛出頭來,也有二十棒分。恁麼道,山僧還有過也無?不見世尊生下,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雲門雲:“我當初若見,一棒子打殺與狗子吃。”卻何以如此,貴圖天下太平。且道雲門恁麼說話,有佛法道理也無?雖然如此,雲門只具一隻眼。久立,珍重!
他意思是,一方面佛教最尊貴,另一方面禪宗又要把佛一棒打死喂狗,為什麼看起來是矛盾的?
答:也就說的這個,他知道雲門是真報佛恩。即使真報佛恩,也是只具一隻眼,是這個意思。只具一隻眼並不是說不認為他真報佛恩,真報佛恩認為是,就這也是只具一隻眼。
問:慈氏咒有儀規嗎?
答:不都說過了,沒有儀規。老人沒有說儀規,不就說過了。
問:那就有人疑著了,為啥只具一隻眼?
答:那你這樣說,你說另一隻眼是什麼?你要知道另一隻眼是什麼,就不會問為什麼只具一隻眼了。另一隻眼是什麼,知道嗎?噢,這個“貴圖天下太平”這個是真報佛恩,這是一隻眼。另一隻眼呢?真報佛恩,這是一隻眼,另一隻眼是什麼呢?你能說出來另一隻眼是什麼,你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能不能說出來另一隻眼呢?
問:老師,是喂狗子吃了?
答:那還是這上面的事。另一隻眼就完全扯不上喂狗子吃啊,報佛恩啊,都不扯這事。那就另外的事,就是另一隻眼。另外說,我看看另一隻眼是啥。要不然為啥說他只具一隻眼呢,他因為有另一隻眼,明顯有,他就沒說。
問:另一隻眼下化眾生?
答:那不還是,他這裡頭就沒有扯上下化眾生的事啊,沒有扯上。要是另一隻眼也在這問題裡呢,只要扯上就算,扯不上不算。
問:埋人?
答:埋人啥,我知道另一隻眼,一會告訴你。你們就先告訴我,那就在問題就在這文字裡呢,另一隻眼。下化眾生這文字裡沒有,但是另一隻眼這文字裡有,是在文字裡。
言:天下太平?
答:對對,另一隻眼就是什麼太平不太平的,就是另一隻眼。為什麼太平,不太平又怎麼了,這就是另一隻眼,所以說他只具一隻眼嘛。他貴圖天下太平嘛,天下太平可貴的就這麼認為。
2020年3月21日節選
一、關於世出世間因果
問:地球上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些人都是從別的道裡輪回過來的嗎?
答:哎呀,你這就是人相啊。就是我、人、眾生、壽者。這樣說吧,比如大海上起浪花一樣,浪花有多少啊?多了也是浪花,少了也是浪花,沒有多少,浪花有固定的數目啊?他是大海,起浪是風吹,這是規律。人的多少,或者人的什麼那是因果的規律,多了、少了不都在因果裡嘛。沒有說因果非要有固定數目啊,那是人相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這種相啊?多少都是因果使然,都是因果造就的,都沒有離開因果,這是規律。定個啥啥,固定個數量?沒有固定的數量,都是隨因果走的,多了隨該多的因果,少了隨該少了的因果。
問:老師,佛不修福報就能化現和世間因果會不會有矛盾,世間法認為修福報修到三十二相好?
答:噢,你把佛放在世間因果裡了啊,那你擱的不是地方。佛不造因,佛不受果,佛無因果,你別把佛放進世間因果裡。有時候佛為了讓人信因果,他可以示現啊,我敲過那個大魚的頭、那個金槍馬賣,都是為了讓人信因果,實際上佛不造因,佛不受果,佛無因果,你別把佛放到世間因果。修福報修到三十二相是有的,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就是修福報修來的呀,這有啥不可以啊。但佛不是,佛是化現的,包括不造福報的因,不受三十二相好的果,不等於不能化現,不受果不等於不能化現。
問:勝義諦沒有因果
答:世俗諦有沒有因果,不能說嗎,世俗諦不能說嗎?世俗諦有沒有因果,只能說勝義諦不能說世俗諦嗎?
問:勝義諦不說沒因果,只說因果虛妄。
答:這樣說吧,世俗諦因果是苦集,勝義諦因果滅道。這樣也能說因果,那個叫出世間困果。因果不是兩類嘛,一個世間因果,一個出世間因果,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出世間不就說的勝義第一諦嘛,出世間因果就是修行是因,解脫是果。這樣簡單說了啊,世間因果呢,造業是因,受報是果。世出世間因果,要是按現在這個標點符號的規律,第一個世是世間因果,不過寫在一塊兒習慣了。世出世間因果,就是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合在一塊兒說因果。
二、見地如何純正
問:老師,千座中出離心挺強的,可千座後感覺一個就是懈怠了,再一個就是了生死的心還不如以前那麼迫切了。感覺習氣好多,以前好多沒有的毛病,好像有一些現在自己控制不了了,這怎麼辦哪?
答:嘿嘿,發現了,以前發現不了,現在能發現了。發現了就去除習氣,除習氣不就是修行嘛。是以前沒發現,現在發現了。
問:(一)功夫是指四禪八定嗎,還是指證量、行持、神通?通常說的功夫上上升進是指哪一個,見地上存在不存在上上升進這回事?功夫和見地完全兩回事嗎,悟前和悟後有沒有不同?
答:見地上要說是能上上升進,叫純正,逐漸的由不純正變純正,叫純正比較好。正不正,正邪,這樣說。由邪向正,這樣說見地上的事。
功夫和見地完全兩回事。
問:(二)除習氣算不算做功夫?初地已經見齊諸佛,那麼一地到八地地次,區別在哪兒,是習氣多寡,還是見地的進步?
答:那就在除習氣,區別就在除習氣那。
“見地的進步”,用“進步”不大好。說見地是越來越純,越來越正,並不是啥進步啥,談不上。
問:(三)我們常說見地和功夫無關,是指的哪一種功夫?佛的知見無見,功夫無功,那怎麼衡量自己的知見和功夫程度?
答:你指哪一種都行,衡量啥呀,衡量幹什麼呀,有你這個衡量在你這個知見也不是很正,你功夫也不是很好。
問:都是名相,妄想?
答:對對,都正常,你說知見不太正,功夫不太好不行啊?我們不都這樣過來的嘛。
- 如何是歸家穩坐
問:老人講歸家穩坐,我七百座左右了,怎麼還做不到歸家穩坐啊?
答:歸家穩坐是比方啊,咱簡單這樣說,比方說疑慮,沒有那麼多疑慮了,打個比方歸家穩坐,那是比喻的啊。
剛才說過了歸家穩坐,歸家穩坐是打比方的,說的是沒那麼多疑慮,沒有疑慮了就穩了,歸家穩坐了。那麼多疑慮就不能歸家穩坐了,不能歸家穩坐,不透脫或者叫腳跟不點地。
當然,我們不說有疑慮正常,我們不都這樣走過來的!路不是一步一步走的嘛,我們都這樣走過來的,越修行越穩。
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妙用
問:學佛人的概念裡相好莊嚴才算成佛,大家孜孜追求的都是果地成就,可您今天上午的答疑中,因地佛才是根本,果地佛不是根本嗎?為什麼說因地佛才是根本?
答: 當然因地佛是根本呐,果地佛當然不是根本,那是妙用。因地是法身,你這個果地證到大報身什麼,報化非真佛,重點的,重要的,這個本體重要啊,妙用重要啊?當然本體重要,本體是根本啊。阿彌陀佛。
相好莊嚴不是光佛有啊,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轉輪聖王你能說他是成佛了?連轉輪聖王都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他能會是根本嗎,咋可能那是根本呐。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能算是根本,那算是妙用,那達不到這個妙用,那就說我們證體了啟用還不行。
問:但是大多數認為凡夫不等於佛,就是因為凡夫沒有佛的相好莊嚴。
答:凡夫不明白相好莊嚴不是根本,不明白他本來就是佛,所以他不等於佛。他本來就是佛,他不明白,就是因為他不明白,這是佛說的,我剛才說的那個話用的詞語不一樣,但是說的意思跟佛說的一樣啊。佛就是說,為什麼眾生本來就是佛,不能證得?就因為妄想執著,他不知道,所以他不能證得,這就是凡夫跟佛不一樣的地方。
問:認果地佛是凡夫著相嗎?
答:認啥果地佛啊,你這個話有問題,說認根本,你不能說認果地佛啊,你這個話說的有問題你知道吧,認根本!誰是根本?本體是根本啊。妙用是根本?在這兒不說因地佛和果地佛,說本體和妙用,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妙用,你不能說那是根本。本體重要,還是妙用重要?本體是根本,不是妙用是根本。
問:三十二相是修福報修來的嗎?
答:那個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就是修福報來的。你要說佛這個,佛這個是化現呐,佛都無修啊,不存在修的問題。他是化現出來的,顯現出來的,是一種示現。
問:大多數人以為啟妙用才算修行成佛。
答:著妙用,不就著相去了嘛,說妙用不就著相去了嘛。
問:“若以相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答:當然,你說色,就是色相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就是色相。
問:佛與眾生同出一心,但眾生只認自己是眾生,不敢認自己是佛。
答:那不還是認為沒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嘛,他不敢認。
問:這是知見問題,還是因為不能契入無相?
答:是知見問題,不能契入無相,他們還是我相、人相、眾生相,見相即著不能契入無相,是知見問題。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這四相即非菩薩。佛說的。
2020年3月28日節選
一、不離一切相談何見性
問:是否只管打千座,是否見性也沒有關係?
答:咋會沒關係,大有關係,我們的目的就是見性,咋會沒關係,不肯見性的人很多,肯見性的人少,那不能說沒關係。
問:下一世還有機會。
答:當然有機會,學佛最重要的是知見正,這是知見不正造成的,知見不正就是不肯去掉執著,不肯離開執著,見啥執著啥。聽到見性就執著見性。還有第三印、第五印,動不動就不得定,魔障多,只要一見就執著,就不知道放下,不肯不執著。不肯離開執著我就說成不肯見性,不肯不著相,不肯離開著相,就是不肯見性。
二、開智慧不等於擁有知識
問:請問老師,是不是等我們明心見性之後,所有的公案就都能看懂了?
答:明心見性後也不等於所有公案都能看懂,但是他要是去看可能比別人更容易,更容易領悟,並不是不學就會,明心見性是開智慧了,開了智慧不等於擁有知識,不過學知識會快些。
問:公案不熟,一看就蒙圈。
答:要想熟悉公案就多讀,一遍一遍的讀,多讀就不蒙圈了,一開始就想不蒙圈?那麼便宜啊?世間法也沒有那麼便宜啊,不想努力就想知道那能行啊?
問:我們很多人都把能不能看懂公案和是否見性、開智慧掛鉤在一起。
答:見性了只是學的快些,也還得學,不學也還是不知道,學的過程快,並且會減少很多誤解。
- 效果在你心裡
問:一直有個問題不放心,百座時手指頭沒有痛也沒有拉肚子,是不是效果不好。
答:沒關係的,效果在你心裡,不在手指頭上,也不在拉肚子上。
四、心裡空蕩蕩是好事
問:沒有事做的時候,這時候怎麼用功啊,硬找個事做的時候,感覺是沒事找事。不找事做心裡又空蕩蕩的感覺沒意思,這個狀態也是習氣嗎?不知道怎麼用功了。
答:我跟你不一樣,心裡空蕩蕩的並不是沒意思,心裡空蕩蕩正好,不打妄想不好嘛,你說怎麼用功?實際用功也是事,空蕩蕩的用什麼功。用功也是找事,心裡不空蕩所以要用功,用打坐,用觀照,這才開始用功,用功是有物件的。
問:打妄想習慣了
答:對啊,打妄想習慣了怎麼辦啊,那就只好用功了,打坐,座下觀照。
五、心中心法為什麼不是主流?
問:心中心法這麼直接、究竟,威力大,為什麼自古以來心中心修法一直都不是主流,反而禪、密、淨是主流呢?
答:那個時候眾生的根性好,不修心中心法都可以,威力大的法是給我們根性差的人修的。過去的人不需要威力這麼大的法,我們現在根性很差,隨便念念佛,參參禪不行了,沒辦法了才來一個力量大的法,就是對付我們這些根性不好的人的。古人的根性適合那樣的法,那樣就行,現在還有那些法,禪宗的法、淨土宗的法都還在,但是現在人的根性不好了,需要一個力量大的法,但是修起來也難受,別想舒舒服服修完心中心法。要是舒舒服服打完一千座,覺得很舒服那也沒什麼效果。這個法修起來難受,憑你的毅力戰勝自己這就有效果了。
可以看看《佛心經》,看根性差到啥程度,菩薩慈不能攝受,金剛威不能攝受,大自在天的幻惑變化也不能攝受,眾生沉淪盡了,範圍是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這麼重的煩惱怎麼辦?唯有如來心中心餘不能及,就是只能修心中心法了,別的力量都達不到,這是佛經裡說的,心中心法就是這麼引出來的,根性不好到這種程度,就是說的我們,我們根性不好。
問:啥時候講講《佛心經》
答:直接就能讀懂,不用講。
2020年4月11日節選
一、打坐觀照才是修
問:坐下觀照是指行、住、坐、臥嗎?
答:觀照指的是去妄、顯真。去妄、顯真兩件事,說什麼行、住、坐、臥啊,去妄是當下截斷,顯真是令自性朗然現前,這是坐下觀照。我們說三步,把去妄當成第一步,顯真當成第二步,第三步才是真的,第三步已經沒觀照了,無觀才是真觀,前兩步都有觀照。有觀的不是真觀,去妄不是真觀,顯真也不是真觀,但是這功夫不可少,你看他不真,但是不可少,你做的有力量,後邊才踏實。有力量那是做冤枉功夫,但冤枉功夫做的有力量了,後邊才會踏實。別嫌冤枉,不見得冤枉。
我們說的觀照並不是學習,並不指學習,是指去妄、顯真,不是指的學習,學習是指引,觀照和打坐應該放到聞、思、修這個修裡面,那是修行,不是聞、思。從書學來的是聞、思,還沒修呢。要不聞、思他不肯進入修行啊,聞思才肯進入修行。現在反了,一聞思可以代替修行了,你看看,搞顛倒了,聞思是入門的。觀照和打坐才是修行。學習理論那是聞、思,不是修行。
問:那不打坐就不算修行了嗎?因為我有一個朋友就是看書,他說用做事情來去我執,這樣對嗎?
答:他有他的道理吧,我也不願意跟他抬杠,我們這兒是說心密法門的。我們不是說觀照和打坐嘛,我沒說只有打坐才是修行,我說把打坐觀照都算進修行裡了,但是觀照不是看書,不是學習,觀照是去妄、顯真。
問:觀照三步曲:
初:不隨念轉,不為境遷。修心密,觀照是正行,六印一咒是助行。“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觀照,這並非用真心看妄念,而是沒有能觀所觀。無觀之觀,才是真觀。真能“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果地境界。現在做不到而學著做,故稱“從果地修起”。妄想執著習慣了,熟啊;不隨念轉,不為境遷,還沒有習慣,生啊。久久這樣做去,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必有刹那脫落之時,那時如冷灰爆豆,朗然現前矣!
中:凜然一覺,朗然現前。
脫落之後,可能妄執的習氣仍在。習氣反撲時,如同烏雲蔽日,急需“凜然一覺,朗然現前”。現前的是什麼?即是這個論壇上眾說紛紜的離念靈知。任你橫說豎說,都說不到它,它是離念的,不落語言,不犯思維。他是靈明的,非同木石。它不是光影、不是概念,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唯證乃知。無以名之,強名曰“離念靈知”。離念靈知現前,自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後: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這才是真觀照!初、中都是學觀照。此後,離念靈知也不可得,開悟見性也成剩語。你若說他見性,他可能會說:“見即是性,更見什麼性!”你若說他這話立了個“見”,他不跟你爭。因他是應你的話說了一句,他是為你說,他自己那裡連“見”也無。
答:你貼出來觀照三步曲初、中、後。初就是去妄,這是去妄顯真。
二、佛稱性而談無不窮盡
問:二祖《圓覺經抉隱》:“是經乃證後相通相印之經,惟佛與佛,乃能證知,凡夫顯種種無明貪愛之境,如來稱性而談,無不窮盡。”“惟佛與佛乃能證知”這兩個佛字,是指圓觀入佛境界,和佛相通相印才能證知,是嗎?“凡夫顯種種無明貪愛,如來稱性而談”,什麼意思?。
答:這多明晰啊,所以有時候標點符號影響還不小,這多明晰啊,這一個看就能看明白。
問:兩個佛字所指意義有不同嗎?
答:什麼叫意義不同啊?證之是兩個事兒,佛與佛不是兩個嘛。並不是這兩佛字有啥不同,沒有啥不同。
問:什麼佛與什麼佛?
答:沒有什麼佛與什麼佛,這樣說吧,換個字,只有覺悟的人和覺悟的人才能相通相印。如果一個是覺悟的人,一個是不覺悟的人那就不能相通相印。因為什麼呢?因為不覺悟的人是顯種種無明貪愛之境,覺悟的人是稱性而談無不窮盡,這兩者怎麼能相通相印呢!只有覺悟的和覺悟的才能證之,才能相通相印。這有啥不同呢,這就說的相同的,哪兒有啥不同。
問:是果地佛和因地佛嗎?
答:什麼果地因地,果地因地都牽扯不上,這個地方牽扯不上,佛的意思是覺者,覺者和覺者才能證之。牽扯不上那個。
問:因地佛才需要印證,通過果地佛所證來相印。
答:噢,原來這個相印,印證,誤解印證造成的,他不是誤解印證?印證是開許啊?我許你開悟了,那叫印證?那叫害人,那叫印證啊?誤解印證了才會有個因地、果地這種事兒,這跟因地、果地根本就不相干,就是覺悟的和覺悟的才能證之,凡夫和覺悟者之間不能互相證之。
- 理解理論不代表實修
問:不是經過打坐身心化空見性的,是看老人的書和老師們的種種開示,明白了,了了分明就是,而且還聽齊老師講的錄音和視頻,越來越明白,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就是了,還要把朗然現前放下,因為現在功夫不夠,還是得時時覺照,保護真心,這樣用功對嗎?
答:不對!全落理論裡了。現在有一批人就是這樣的,看老人的書,也看過去禪宗的書,號稱他是學禪的,排斥經論,反對打坐,這是不對的,不能這樣的,必須做功夫,不做功夫不對的,不能拿這個當成不做功夫的藉口,口頭禪太多了,那一大批人,號稱自己是學禪的,排斥經教,反對打坐。
問:古禪師說的。
答:古禪師深通經教,有資格排斥,你都不懂經教,你就沒資格排斥,還反對打坐。靜坐不是禪,那也是古禪師說的,說靜坐不是禪的打坐功夫特別好,你沒那個功夫你就沒資格說。這種人多了,一大批人,比老實打坐的人要多的多。
問:這樣用功對嗎?
答:你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那是用功啊?那是理解,那叫用功啊?理解不等於用功。所以我說你排斥打坐嘛,打坐也是用功啊,理解不叫用功,那傷腦筋,那是動腦筋的,管啥用啊,都是妄想。
四、有的人不需要經歷中陰
問:《中有解脫秘法》依經教中說:“常人悶絕為三日半”(其他經中亦有傳述四日為期者,若有定力者,可延長至一七),以故常人可住三日半始證明光。于此指示,亟當殷重為之,問:如果當悶絕為七天時,法性中有的第一天還是從第五天開始嗎?
答:噢,那你這個見解有問題,哪有問題,延長到七天是悶覺位?不一定吧,你給我找個依據。
問:老師,定力功夫深的人識悶絕位可以延長到七天,這個時候跟平常人的三到四天的悶絕位相比法性中有開始日期一樣嗎?比如平常人法性中有從第五天開始,悶絕位為七天的人是不是從第八天開始?
答:你說有那種功夫深的人,功夫深的人根本就不經歷中陰,直接就解脫了,還經歷啥中陰呐。什麼第幾天開始?你對那種很有修行,很有功夫的人談開始啊?他根本就不經歷中陰,什麼幾天開始啊,直接就解脫了。不是任何人都經歷中陰,不是一網打盡的,就說輪回法吧,極善的、極惡的都不經歷中陰,極惡的直接下地獄,比如秦檜,極善的升天,現代的就看見過,有,那個根本就不是信仰宗教,也不知道啥是信佛,就是非常善良,直接走,那根本不經歷中陰,那直接走的,自主的想走就走了。像這些都不經歷中陰,不是說是一網打盡,都要經歷中陰,不見得。
問:他說定力功夫,應該是去禪天了
答:就是你說定力功夫深的去禪天,那他也可以不經歷中陰的,所以不一定有識悶絕位,他咋會有識悶絕位,不一定有這個位置,他可以不經歷中陰的。
2020年4月18日節選
一、本就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問:時時刻刻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到家了?
答:不是到家,這是路上的話,本就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才可以,本來就時時刻刻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修行有什麼關係,這才能算家裡話。這是指方向的,指路的,見性不就是指路的話嘛,啟發修行,引導到修行,引路的話,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指路的話,那是路上的話,不是到家的話。到家本來就這樣,還有什麼呀,這叫途中即家舍,不到那兒不算,途中就是家舍那就到家了。
問:見性前的觀照?
答:去妄,不是說三步嘛,第一步去妄,見性前的觀照就是去妄,見性後的觀照就顯真。但是呢,這個見性還是假的,到第三步才是,沒有性可見,才是真見性,就是沒有真可顯,那是真顯真。
二、倒卻門前刹竿著
問: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縷袈裟外,別傳個什麼。迦葉招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插竿。
答:這是說公案的,沒有說啥事。《五燈會元》裡的公案。嘿嘿,別傳個什麼。這個倒卻門前插竿什麼意思,要知道這個插竿做什麼用的,這兒是道場就立個插竿,這個插竿表示這兒是道場,倒卻門前插竿,把門前插竿給弄倒了。別傳個什麼,就是別在這兒說教法,這就說的教外,這兒不說教了,這不就倒卻門前插竿,別傳個什麼,教外別傳。教外的,這是別傳個什麼。插竿表示的教,說教,講法的地方。
問:回頭看的意思
答:怎麼回頭看呐,哪個地方的回頭看呐?倒卻插竿往哪兒回頭啊?倒卻插竿,回頭看咋結合起來啦?你給講講也行,沒有回光一瞥有意思啊,倒卻門前插竿。
問:回光反照
答:也沒有,倒卻門前插竿,就是把那一個說教的標誌摘了,把招牌摘了就這個意思,把招牌摘掉,別傳個什麼呢,別傳個教外的,別在這說教,就是把說教的招牌給摘了。別傳什麼,教外別傳,那是教外的,那個插竿就是代表這個地方說教,是個招牌。
- 佛性不屬知不屬不知
問:佛性遍一切處怎麼理解?
答:你得說說,你的那個佛性不遍一切處的道理,你先講講,你是認為佛性不遍一切處是嗎?要不然怎麼會有問題呢,你把你那個不遍一切的道理講講,我聽聽,你講講。
問:能知的範圍
答:什麼叫能知的範圍。能知的範圍跟你這個弄到一塊了?噢,有這個意思啊。佛性就是能知啊。不對!不在知不知裡,佛性不屬於知,也不屬於不知。你為什麼這麼理解,這理解不對,是片面的,不屬於知,也不屬於不知,這是佛性。明明知道佛性不屬於知,不屬於不知。為什麼把知道的知看成佛性啊?理解有問題,根源是在這兒。
問:能知的範圍。
答:怎麼佛性成了能知了,絕對不是,不屬於知,他也不屬於不知。
問:佛性不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嗎?
答:一念不生不屬於知,了了分明,就不屬於不知。這說了了分明,把那個一念不生給忘了,一念不生在前頭呢,一念不生,但他不斷滅,不屬於不知,所以說他了了分明,你說一念不生就屬於不知呀啊,不屬於不知,還了了分明。這不就不屬於知,不屬於不知嘛。知道就是起念的,就是起了念了那就知道,那不屬於知,也不屬於不知,還了了分明,不屬於不知。
四、佛性處處放光
問:你說佛性時時在面門放光如何理解?
答:我有個啥想法啊,你的意思是佛性並不是時時在面門放光,這還有疑問嗎?你的意思佛性並不是時時在面門放光,那麼,你給我說說佛性並不在面門放光,然後再跟你說面門放光這個道理,這裡頭很可能有誤解,什麼是佛性可能有誤解,還是把知道的知看成佛性了。
問:為什麼不在別處放光?
答:怎麼不在別處放光啊,在!在別處放光。
問:說在面門。
答:那你誤解了,既在面門放光,又在別處放光,沒有一處不是佛性的放光處,在在處處全都是佛性放光的地方,沒說不在別處放光,怎麼會不在呢。
問:處處放光。
答:對,處處放光,當然面門放光,處處放光。他的理解是面門放光,別處就不放,誤解了,面門放光,別處也放光。
五、如何是頂外事
問:趙州從諗禪師語錄,問:“但有言句,盡不出頂,如何是頂外事?”師喚沙彌:“文遠!”,文遠應諾,師雲:“今日早晚也”。那麼“今日早晚也”字面是今天早就晚了的意思,還是今天是早是晚的意思?
答:今日早晚,是時間的意思,就是今天什麼時候了?今天快中午了,就這樣意思。
問:現在什麼時候了?
答:就這個意思,早晚就是時間的意思,今天快中午了,現在什麼時候了?就這個意思。今日早晚也?就是現在什麼時候啊?這是說字面意思就是這個。
你得看前頭啊。如何今日早晚也?說頂外事,就是範圍,頂就是說範圍。
六、什麼進兩負門
問:越州天衣義懷禪師語:《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法眼雲:若見諸相非相,即不見如來,這個諸相非相眼在什麼處,此語有兩負門。
公案結尾兩負門是什麼意思呀?
答:這個兩負門就是這樣,一個是眼,一個是眼見的相,為什麼說兩負呢?先說兩處吧,一處是相,一處是眼。這不就眼對著相啊,相是非相,還有眼在什麼處啊?負是什麼啊?就是相反的意思,這樣說吧,或者理解都是空的,這麼理解就是兩負門,就是說眼和相二者皆空,就這個兩負門。
問:兩重過
答:說兩重過也可以呀啊,這種過也就不是說什麼錯誤的意思了,意思是認他實有就是錯誤,說過也可以,也就是說這相對的兩個都不實有,兩負門,兩重過都可以吧,都可以說。
2020年4月25日節選
一、關於無漏
問:看見有的大德說無漏,是要完全沒有淫欲心?
答:這個漏他可能理解為漏精漏丹,大概是一看這個漏字就望文生義那麼聯繫了。(佛教)這兒講無漏說的是“諸漏已盡”,諸多的漏洞,貪、嗔、癡、慢、疑不都是漏洞啊。諸多的漏洞盡淨了,都除清淨了,這叫無漏。這個無漏涵義包括的面積廣啊,所有的妄念都包括進去了,並不是單純的指漏精漏丹那個漏。阿彌陀佛。
二、因果也空
問:看祖師開示裡說到,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那和常說的萬法本空,因果不空裡邊,空和不空兩個是不是矛盾?
答:要說萬法本空,因果不空,那當然就是矛盾,為什麼呢?因為因果是萬法的規律。因果跟萬法不是兩東西,是同一個東西。萬法是事相(就是事情的表相、形象),因果是事相的規律。因緣所生法嘛,因果當然是緣起了。萬法本空,因果也要說空,萬法本有,因果就有,它本身是一回事啊,怎麼一個空,一個不空啊。所以說“萬法本空,因果不空” 這樣說話有問題。那當然就說矛盾了嘛。阿彌陀佛。
2020年5月2日節選
一、關於灌頂後修和不修問題
問:請問為身體好而求心中心法的給不給灌頂?
答:他為身體好就幫幫他,看他試試能行不能行。實際上勸他修六字明比較合適,王驤陸上師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修六字明能夠治病,對身體好。
問:灌頂後不修是不是有罪過?
答:灌頂後不修很可惜,但不是有啥罪過。這個說法可能來源於藏密,他這麼說也是方便說。為啥說是方便說,從邏輯上分析:灌頂了沒修,不灌頂不也沒修?他倆比,一個灌頂了,一個不灌頂反而是不灌頂的好?這不對吧,所以邏輯上不通的。但是為了激勵修行人,說你不修下金剛地獄什麼的,這是藏密說話的特點。
問:如果不是為了解脫求心中心法,就不給他聯繫灌頂,讓他一直修六字明?
(答:這個事別說死,你給他講道理啊。你看這個六字明的資料他沒見過,你拿給他看,“一定”不給灌(頂)了,或者“一定”怎麼,這麼說法都不對,你得看情況。)
答:這個事別說太絕對。你給他講道理啊,給他看看六字明的資料。 “一定”不給灌(頂)了,或者“一定”怎麼,這麼說法都不對,你得看情況。
問:打千座就比沒打好,灌頂就比沒灌好。
答:那當然是這樣了。
問:那心中心法不成了結緣?
答:這跟結緣咋會聯繫得上啊,我們這裡頭沒有結緣灌頂。剛才說灌(頂)就比不灌好,那是對前面“要是說傳你法,你不修有什麼罪過?”——對那個說的。那沒有給他法的人他不也不修嘛,那一個他有什麼罪過啊?再說有一個灌頂了,一個沒灌頂,他倆相比灌頂就比不灌的好——是這麼說話的。得看咋樣說話,要不“灌頂就不比不灌好”這樣說還是有毛病的。不牽扯結緣不結緣的事。
問:為身體而修,修著修著就求解脫了。
答:這種事是有的,但也不是全都是。以前說過一個例子,他是為了練武功學內力,我沒見著他修著修著就不漲內力,變成求解脫了。有的可能能行,有的不是。阿彌陀佛!
二、咒音以元音老人念的為准
問:心中心咒音必須字音準確嗎?
答:“必須字音準確”,這種說法太正確了。但是掌握準確你要弄過頭了,你永遠準確不了。為什麼呢?啥事情弄過頭就走向自己的反面了。
問:傳法老師傳的咒音與元音上師念咒的音訊,個別音有差異,該依那個?我是依傳法師的音為准,可否?
答:這個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沒有差異,你認為有;另一種情況,確實有錯誤。如果確實有錯誤,應該以老人念的為准。
“以傳法師的為准“?就是傳法師本人也應該以老人的為准,,你也應該以老人念的為准。你現在這個話就產生這樣的邏輯:傳法師這個咒音一定是跟老人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以他的為准,就不能以老人的為准了——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也可能傳法師念的就跟老人念的沒有矛盾,是你聽出來有,你認為有,實際上是沒有的。
我給你舉個實例吧,比方說“印地利雅”,你聽老人的讀音是念成“印地ni雅”是可以的吧。當年跟老人學的時候,我就學成“印地ni雅”,老人說不對不對,“印地li雅”。我說還是“印地ni雅”,不對,老人就寫了一個“利”,勝利的利,我聽老人念的還是“印地ni雅”。“印地利雅”誒!老人說這才對。
這是屬於什麼呢?由於地方音的影響,這就是可能是一樣的你聽著不准,你聽著不對,我念“印地利雅”,你聽成“印地利雅”你聽老人念的”印地利雅“,你聽成”印地ni雅“你就認為不准了?當時我就這麼認為了——不對,那就是”印地利雅“。但是呢,我是北方人,老人是南方人,那大概是這個地方(音的原因)。
問:有傳法師把Sen巴拉,念成桑巴拉。
答:森,森跋拉,森跋拉,是森跋拉。不僅僅是你啊,傳給你這個法的老師,就是那個本人也應該以老人念的為准啊。我們都應該以老人的為准。
問:我是糾結在“維朽達尼”上了。
答:維朽達尼,這兒是尼,就是維朽達尼,並不是”維朽達利“。象有了老人錄音了,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就不成問題了,都得按老人錄音為准。
2020年5月9日節選
一、公案不是勘驗的唯一標準
問:老師,既然可以用公案勘驗一個人是否開悟,看不懂公案是否就是沒開悟?(假設不會因為文字障礙看不懂)
答:這個說法不對。不是只有用公案這一個方法勘驗,所有開悟的人一定對公案有興趣啊?他就不看公案,都不往那上操心,他咋看得懂啊,不影響能用別方法知道他開悟。不過他要發心學公案會比別人學得快的,不但學得快,而且還不會錯誤理解,畢竟是開悟的人,還是來得快。
二、關於天人
問:天人是不是還有形體?
答:天人到無色界天,就是“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就沒有形體了,色界天還有色身,不過色身越來越簡單了,剛一入色界天都少了東西了,就是不需要飲食和呼吸,沒有消化系統,沒有呼吸系統;也沒有男女相,也就是也沒有生殖系統等等。一直到無色界天,那就沒有身體了,只剩精神(心識)了。這心識還有四個層次: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最後一個是非想非非想,就是似有心識,似沒有心識,也像有,也像沒有,這就是(天界)最高一層了。
- 九次第定是五乘共法
問:修到滅盡定是不是就證四果羅漢?
答:聲聞乘大多都修四禪八定,修九次第定,那是他的主要修法。外道修四禪八定的人也很多,但是發心不同,外道不發心求解脫,就是為了升天他也修這個,不是為了證阿羅漢果。
問:大乘菩薩也修九次第定。
答:對,大乘菩薩也有修九次第定的,五乘共法嘛。五乘就是人乘、天乘(剛才說的為了升天(修法),那是天乘;人乘就不是為了升天,他也修四禪八定——這都不是解脫道),還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就是這五乘。五乘共法,都修四禪八定,他就是發心不同,要不是聲聞乘的發心,那就像《楞嚴經》上講的“(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因為他發心不在那兒,他不得漏盡通成阿羅漢。
2020年5月16日節選
一、關於非因緣性、非自然性
問:佛講的法非因緣性、非自然性,我不明白怎麼是非因緣性呢?佛教講的不是緣起法嗎?
答:實際上他是有所指的,這個非因緣性、非自然性主要是說(針對)外道的論典。外道的論典分為兩大類,一種是說因緣的,他說的因緣指的是第一因,就是他是第一性的,你不能再說他從哪兒來的。比如,有的外道把上帝給人格化了,人和世界都是上帝造的,你就不能問上帝是誰造的,這就是第一因。還有的外道說第一因是緣、是一種能力,他不說是上帝。另外一種外道呢,他說是自然來的,人死以後回歸自然。這兩種說法就是因緣性、自然性,都是外道的觀點。佛講的不是外道的觀點,非因緣性、非自然性,是有所指的因緣、自然,並不是你說的緣起法,跟這個沒有直接關係。
二、關於觀照
問:千座過後怎麼觀照?有時候座下感覺還會跟妄念跑。
答:你先把“千座過後”這個話去掉,觀照這個事,咱不管他過後不過後,先把這個事去掉,然後咱再說。就你這話裡頭,已經找到觀照從哪兒下手的地方了,找到入處了。你不是感覺還會跟妄念跑?就怕你感覺不到,可是現在你能感覺到了,那好辦了。觀照就是不跟他跑、截斷他,就這麼簡單,不用考慮別的觀照了啊。你能感覺得到跟妄念跑,才有可能觀照,如果感覺不到跟妄念跑,沒法下手觀照。不要跟他、截斷他,這就是觀照。
- 觀照是放下,參禪是提起
問:二百多座了,沒啥煩惱。看古代禪師用功,用的頭面俱腫。
答:那是參禪參的,我們這兒不參禪。
問:禪師功夫已經很好了,還到處參學。
答:參學不是為了功夫,是為了見地。
問:那些大菩薩到世間,也做種種示現,
答:那是為了度眾生。
問:我想我現在是不是太輕鬆了,按部就班,工作之餘也沒有社交。
答:你說的社交指什麼啊,指的找一群人打妄想?那沒有正好。你說的社交要是指的在一塊兒學佛,你有了也沒什麼,要是弄一批人在那兒打妄想,正好沒有。
問:煩惱少了又不滿足了。
答:那好吧,那你煩惱多吧,多了能滿足嗎?
問:又怕自己修偏了。
答:那都不是修偏了,是你想偏了,哪會是修偏了啊?見地有問題,你想偏了。
問:接下來該怎麼用功?
答:接下來不要用功了,反而好一些,用什麼功啊?你問的不是怎樣用功,你問的是接下來怎樣著相。你本來就著相,不用再說怎麼著相了。那個頭面俱腫是指參禪的,參禪是往上提的,我們剛好不能這樣,為什麼呢?我們是往下放的。觀照是放下,參禪是提起,頭面俱腫是提起提成那樣了,我們那樣就壞了,那是沒把握住怎樣用功。我們說的觀照跟參禪不一樣,我們這要往下放的,是放鬆的,方向不一樣。
問:妄念?
答:不在妄念上評價,妄念多也不要緊,你妄念本來就多。“妄念多就不能修行了,妄念少才能修行”,這是什麼邏輯啊?就是因為妄念多才修行呢。
四、有心相不等於開悟
問:現在五百多座了,還沒開悟。一百多座的時候錯過機會沒肯定下來,前兩天在座上閃過一絲明悟,明白虛妄就是開悟。
答:什麼叫明白虛妄就是開悟,誰這樣定義的啊?
問:好像比那個一百多座錯過的機會更近一步,更像是開悟。
答:更不像是開悟,一說明白虛妄就是開悟。我看不像,哪是更像開悟啊!
問:那次明悟好像又忘了。
答:忘了更好,那本就不是開悟,你把他忘了正好。非著個開悟相,他能開悟才怪呢。那咋可能是開悟啊,開悟是你的心相嗎?開悟無相,心相不等於開悟。著啥境界呢!
2020年5月23日節選
一、發心和知見不對
問:有師兄問,修了一年多,還是回到了開始心不安、愛發脾氣的狀態,需根塵脫開微細煩惱才能斷?什麼時候煩惱即是菩提?
答:為了改變想發脾氣這樣的習氣?我們說的習氣可不是這樣啊,根本習氣是著相。心不安的狀態,還愛發脾氣心就不安?什麼根塵脫開細微煩惱,他說的煩惱跟我們說的煩惱也不一樣。“什麼時候才能煩惱即菩提?”這個意思就是,一開始煩惱不是菩提,見性以後煩惱是菩提。煩惱本就是菩提!他不知道而已。不管他修不修,信佛不信佛,煩惱本就是菩提。我們說的習氣跟他說的也不同,我們說的習氣是著相的習氣。他還在著這種相,就是修修他就不發脾氣了。原來愛發脾氣,通過修行不愛發了,這種事可能是有的,但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著相。這就是知見、發心的問題,你不好強制他改變。他的問題並不在修行上,是在知見上。
二、恐懼也不影響正知見
問:這幾天被一個事項困住了,就是1915年日本發生震驚的棕熊吃人事件,身高二點七米,體重三百八十公斤的熊,在幾天內吃了十幾人,雖然距今已百年,但還是令人恐懼血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如我們遇到這恐懼的場景怎麼辦?我們何時修到遇到類似的境界“泰山崩與前而色不變,麋鹿興與左而目不瞬”?
答:先這樣吧,你先別有高要求,恐懼讓他恐懼,色變讓他色變,目瞬讓他目瞬。就是恐懼、就是色變、就是目瞬,也不影響你的正知見,正知見不在這兒。正知見不是不恐懼、色不變、目不瞬,就是恐懼去、色變去、目瞬去,都影響不了正知見。
問:我被被嚇住了。
答:嚇住就嚇住,嚇住也不影響正知見。你從來都不往正知見上操心,盡操點別的閒心來,你就不考慮正知見的事。
- 天魔與外道的區別
問:什麼是天魔外道?
答:天魔和外道不是一回事,天魔是阻礙人修行的,外道未必是阻礙人修行的。外道是修行人,他也修行,但是心外取法,修行的方向不對。天魔和外道是不同的,天魔不修行,他阻礙修行人修行。
問:什麼是外道典籍?
答:外道典籍就是宣揚外道觀點的那些書。
問:像我們這一類從外道轉過來修心密可以嗎?
答:當然可以了,怎麼不可以啊?你說你為了求解脫,外道不是為了求解脫啊。你為了求解脫,就不見得是外道。
四、有個明白就是大妄想
問:我修六字明,“修行六個要點”銘記於心,上座只覺知念咒的心,下座覺知這種心態感受,進而感受到一切都是心。我修的有偏差?
答:你知道我聽見你說這話,有啥想法?你說的是正面的話,我不那麼理解。我是這麼理解你的心態的,你座上座下都在主動的打妄想,“進而感受到一切都是心”,這打大妄想。不是你修的有偏差,是你的知見有偏差,你不認識啥是妄想。
問:明白心淨就是我,就是國土淨。
答:你的心不淨啊!你在那去覺知那個心,覺知什麼感受,心淨什麼啊?這談不上證得不證得,在這兒打妄想,座上座下都在打妄想。這是知見的事,不是修行,修行沒有啥偏差。你用明白,明白是個正面意思的詞,就你這個明白本身,就是個大妄想。你這個明白,擱到別處不見得不好,在你這兒所謂的明白,就是個大妄想。
- 執著與習氣
問:執著是不是就是習氣?
答:要說執著是不是習氣,那不學佛的眾生執著不執著?你能說他那是習氣?我們不說執著,說破執著。已經破執著,已經非常相應了,但是還有執著的習慣,這可以說成習氣。並不是一定把所有的執著都看成習氣,破了執著的,但是那個習慣性的執著還存在,這叫習氣。沒破執著那能叫習氣?那不算習氣了。
- 座下持咒不能代替觀照
問:剛開始打坐,看了祖師開示學著觀照,覺得很難把握,在平時常念咒,但是很多時候環境不方便。
答:你覺得觀照很難把握,座下不準備觀照。但是你要說座下念咒行不行,這裡頭有啥行不行啊?總比打妄想好,但是你不能說那就是觀照,也不應該拿他代替觀照,這個事必須弄清楚。你說不能把握觀照,而是默念咒語。不跟觀照比較,跟打妄想比較,那念咒總比打妄想好。不能一說這個話,就成了拿他代替觀照了,不可以代替。
2020年6月6日節選
一、對元音老人不說往生淨土
問:元音老人是兜率內院主,到底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兜率內院了?
答:這事有個前提——老人往生淨土了,這個說法本身就是對老人的否定。我們是往生淨土,老人是建立淨土的,怎麼能說老人往生呢?我們往生都很慶倖,說往生就是我們修法很有收穫了、很不錯了,對老人也是這樣嗎?老人是建立淨土的,不能說老人往生淨土。
二、發現自己著相是好事
問:千座完成後,感覺一切不可得,本來是佛不假修證,平時心裡沒事放鬆。但是我的妄念很多,打坐也不好,對祖師開示有的契入不了,其他時間打一印二印,想彌補一下自己的缺陷。這樣一段時間後,感覺自己著相很厲害,感覺有事了,這和手印有關係嗎?
答:應該沒有什麼關係,感覺著相很厲害,實際這個感覺不是壞事。要覺不到你的毛病,還沒法辦呢,能感覺到,就好去掉著相了。如果感覺不到,咋能去掉呢?
-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問:是去兜率內院還是去極樂世界呢?
答:你要問我,我認為這倆是一個地方,所以你就別去分別去西方、還是去兜帥內院了。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你現在在哪?
問:那是究竟意?
答:不是說究竟,心外有法嗎?所以說: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或者換個詞,心外有淨土嗎?
問:心淨了這裡就是淨土。
答:不還有這裡、那裡嘛。說“心外有法嗎”,就不分這裡、那裡了,說“這裡是淨土”,這不還在分別嗎?若人了知心,大地無寸土,“無寸土”,哪還有淨土不淨土的。
四、中有救度與功夫無關
問:現在有老修說,自己沒有解脫,就不能輕易念《中有救度》超度。
答:中有救度跟自己修行不修行沒有關係。就算是沒有修行過的人,他相信輪回、相信中有,他也能念,只要亡者聽他的話,也可以解脫。這不是啥功夫不功夫,就是指個路,有啥功夫不功夫的。
2020年6月20日節選
一、很晚才發現妄念,怎麼辦?
問:有時妄念能截斷,有時打完妄念了才發覺,怎麼辦?
答:如貓捕鼠,警覺唄。
問:是座上沒有深入禪定的關係嗎?
答:跟禪定、跟定力是有關係。沒發覺妄念,跟著妄念跑,就是沒有定力、心太亂。有定力才能發覺妄念,這跟打坐不是沒有一點關係,是有關係的。現在不是座上沒有深入禪定的關係,是你就沒打坐。你只管打坐,不管是否深入禪定,管那麼多事幹啥,越管越打不好坐。
二、發心跟功夫深淺的關係
問:發心與功夫的深淺有怎樣的關係?
答:發心的時候還沒做功夫呢,也就是還在聞、思階段,還沒開始修。修了才有功夫的深淺。也就是發心在前,功夫深淺在後。
問:阿羅漢回小向大,發心度眾生,是功夫到了才回轉的嗎?
答:證得阿羅漢果後,回小向大發心度眾生,這個不存在功夫到不到的問題。以前沒證到阿羅漢果,功夫到了才能證得阿羅漢果,這個可以說功夫到了。
三、關於附體
問:我身上有看不見的眾生,所謂民間說的狐仙蟒仙之類的,這不影響修行吧?
答:關於頂仙附體的事,我就不信這事!你是疑心生暗鬼,不信就不可能有。或者這麼方便說:“你一個人打座修行,倆者都得益。”從根本上說,我就不信這事。你那是精神分裂了,都是你自己亂想出來的,日月星晨,山河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物,連這些都不在心外,難道這些狐仙附體會在心外?都是你自心,心外就沒有事。
問:頂仙的看以前的事非常准,預測以後的事那也是瞎猜的吧。
答:預測的准是有的,治病也可能會好,但這還是你自己的事,都是精神分裂了。本來預測、治病這些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只因妄想執著沒有顯露,但是可能在精神分裂的過程中顯露了,或者好像能力加強了。要知道,連虛空世界都不在你心外,這些東西難道在心外嗎?其實都是你的自心,心外無法,心外就不可能有別的東西。
問:是分裂了啊。
答:對,分裂了還產生一種奇特的現象,比如預測也准,治病也能好。表面上看來是這樣的,但也並不是預測全准,也有不准的時候,也不是啥病都能治好,也有治不好的時候,但不管如何,都是精神分裂。
所以附體之類的都是世俗的說法而已,從佛法來說,心外無法。
問:那如何辦才好?
答:不信就好辦,知道它是精神分裂就行了。
四、見性前後觀照的區別
問:見性前後的觀照有啥區別?
答:簡單說就是見性前的觀照是去妄,見性後的觀照是顯真,但這裡的見性還不是真見性。我們剛開始說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朗然現前,一肯肯定就是見性”,這裡說的見性就是體認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顯真就是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這個真還是跟妄相對的,所以這裡還不是真見性。
五、空性與佛性
問:佛性和空性區別是什麼?是不是因為所講的側重不同,而產生別名?對有情眾生講就是佛性,對無情世界講就是空性,這樣說對不對?
答:空性是藏密裡的詞,他們說的空性就是我們說的佛性,我們祖師開示裡沒有用空性這個詞。詞語不同是翻譯造成的。至於對有情無情來說,那叫法性。
六、老人是創建淨土的
問:聽說老人晚年也時常打坐,有時候每天打兩三座。
答:拿這個來鼓勵學人打坐是好的,但是有時候這麼說有問題。舉另外一個例子:說老人往生淨土了,用這個鼓勵人往生淨土可以,但是是有問題的。
是我們往生淨土,老人是創立淨土的人。同理,老人是制定打坐儀軌的人,我們應該時常打坐。你覺得說老人往生淨土是讚揚老人嗎?實際是貶低老人的。
七、事上透不過是沒好好修行
問:事上透不過就是沒真正明白諸法空相嗎?
答:事上透不過是沒有老老實實的修行,只是在思維上做活計。也就是沒好好念佛、沒好好參禪、沒好好打坐。
2020年6月27日節選
一、修行別攀比
問:我心裡一直有這樣一個困惑和煩惱,佛說佛弟子不能從事易卜星象來謀生,我正是屬於這個範圍,又沒有辦法換工作,我擔心這樣是不是很難修行進步,請問老師有什麼辦法可以減輕業力嗎?
答:佛弟子不能從事易卜星象來謀生,這是一個事。還有另一個事:原先就已經從事醫卜星象來謀生,沒說這樣的人不能來學佛呀。還有第三個,你既然知道這種說法,又沒法改變這種局面,你想和沒有這種障礙的人一樣,那可能嗎?沒說你不能修行,但不能跟別人橫向比較呀,自己有不利因素,還去和占有利因素的人攀比,能行嗎?攀比幹啥呀!
二、醒來無醒
問:對明心見性,好比從夢裡醒來,醒來以後知道是個夢,但也有個醒呀。
答:既然用夢打比方,那在夢裡有“醒來這個事”,但是醒來以後還有“醒來這個事”嗎?也就是醒來可得嗎?佛不就是覺醒的意思嘛,明心見性的性就是“醒”,夢裡需要醒,醒來還需要醒嗎?所以不是在夢裡說“醒不可得”,是醒來以後“醒不可得”。在夢裡追求的就是醒,夢裡的時候不討論醒可得不可得。
問:對,醒了就醒了,也不去管夢是怎麼回事了。
答:醒來以後就沒有夢的事了,哪有什麼夢不夢的事呀!夢裡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夢裡的人、夢裡的事對你醒了以後毫無影響。夢裡是糊塗了而已,夢裡的一切本來就不存在嘛。
問:那如何用浪花和大海理解明心見性?
答:大海就是沒有起浪花,沒有浪花也是一種相,那就叫空相,或者叫無相。有浪花、無浪花這不就是兩種不同的相嘛,所以著大海著浪花都是著相。這裡大海不是比喻佛性,水比喻佛性。
問:水也是一個東西啊。
答:水不是一個東西,浪花是具體的東西,沒浪花的大海也是具體的東西,但水不屬於風平浪靜的大海,也不屬於浪花,所以水不是某個具體的東西。所以用水比喻佛性,這都是打比方。
問:怎麼才能徹底轉身呢,醒來了還是有個醒在呀?
答:要是這樣就永遠不會轉身。醒來以後根本就沒有夢也沒有醒,這才可以。佛不就是覺的意思嘛。
問:醒來以後還有醒,不就是覺嗎?
答:醒來以後哪還有覺,哪還有醒啊?!
問:不是說一個是識,一個是智嗎?
答:沒有轉識成智以前,追求的當然是智。轉識成智以後哪有什麼識和智啊,都不存在!《心經》中講“無智亦無得”,就是在識裡還糊塗的時候才講智,轉識成智以後就沒有識,也沒有智。所以醒來以後沒有夢,也沒有醒。
三、一切唯心造的心,並不是思維心
問:可不可以這樣認為,我們都是用第六識去分別、思維,其實這都是妄。還不如生活簡單一點,思維簡單一點,不要想太多,該打坐打坐,該心念耳聞就心念耳聞。如果糾結在一個事上,想也想不明白,不如乾脆斷掉它,不要去思維它。是不是應該這樣?
答:如果你有能思維的精力和閒心的話,還不如用你這種精力的優勢去深入經藏,何必思維別的呢?打那種妄想幹啥啊?深入經藏,才能明白佛說的是什麼,但沒有說必須要深入經藏。沒有這種閒心的人,讀不讀經倒沒什麼關係。但是你多事,那你就應該讀,你有這個思維的精力,何不用一用呢?
問:一切唯心造,是思維心造物嗎?
答:一切唯心造的心,並不是第六識的思維心,是第八識的相分,這個相分顯現出了色相。也就是虛空和世界,都不是客觀存在的,那都是第八識的相分而已。這一切都是心,不是物,心外就沒有色法。假如心外取法,不就是外道見嗎?一切唯心造並不是說思維心造一切,就比如桌子,不是你用思維心想一下,就出來一個桌子,絕不是如此。
問:唯識不是很明白,第八識會思維嗎?
答:第八識不會思維,不會象第六識這麼思維、判斷、邏輯、歸納,這些功能只有第六識有,前五識、第七識、第八識都沒有這些功能。
問:那無明是不是第六識妄起一念認明啊?或是誰起一念認明啊?
答:並不是第六識的思維心妄起一念。那個時候沒有主語,還沒有這個“誰”,這個“誰”是以後才有的。沒有主語,只有謂語,也就是只有擾動,擾動才有行。行緣識,也就是開始產生了心這個東西,或者叫精神世界。識緣名色,有了精神,就要有個被認識的物件,這就有了物質世界,也就是先有精神世界,後有物質世界,這時才產生相對。名色緣六入,有了相對,必然表現在六個方面,就是見、聞、覺、知、嗅、嘗,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必然是六個方面,這就是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就形成輪回了。
2020年7月4日節選
一、拈花一笑請師宣
問:五位三玄即不問,拈花一笑請師宣?
答:找打。
問:打都是對自己人的吧?
答:對,都是對自己人的,過去禪師棒打也都是打自己人,哪會亂打呀。
二、根本智與後得智
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得的是根本智,那麼根本智是不是法身,或者見性?後得智未得就是要除習氣?
答:根本智已得,後得智未圓,這是他通過五十三參得的結論,但根本智不是參得的。把根本智說成法身或者見性都有道理,也就是根本智是證體,後得智是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