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齊老師網路問答節選

by | 1 月 22, 2021 | 齊師答疑

心密資料整理網整理

201816日節選

一、什麼是解脫坑

問:什麼是解脫深坑?

答:所謂解脫是無修無得無證。有解脫可證,有修有得有證就是落到解脫坑裡。

二、世上本無事

問:晚上睡覺時持《楞嚴咒心》,總感覺睡的不沉,妄想多,總是醒。

答:睡不著不要緊,睡不著就打坐。睡著也不要緊,睡不著也不要緊——其實本就沒事,事都是自己找來的。

三、座上不關注有無雜念

問:千座剛過百座,仍然是雜念叢生,當然進步還是有的。覺得前兩輪坐的不好,可否在千座內再打兩輪?

答:座上別管有沒有念,只管持咒。只管持咒的前提是手印是結好的,我們是修密的,座上就這兩件事:手印、咒語,不去管雜念不雜念。不是前兩輪坐的好了後邊就沒有雜念了,沒有這種對應關係。

問:不求無雜念?

答:對!不求無雜念的結果是無雜念,求無雜念的結果是滅不掉雜念。做的文章多,障礙就多。

2018113日節選

一、打坐換不來開悟

問:對於(心中心法)打了三年座還未開悟的師兄怎麼辦?

答:你的意思是說三年還沒開悟,以後再打也不能開悟了?——這個意思不是很對,你可以接著打嘛,不是那麼死。

三五百座都能開悟,實際上,一千座還沒開悟的原因可能是你不肯開悟——不願意不著相,著相的習氣太重。不肯開悟就算了,以後再說,或者下生再說。但是確實是,打一千座不能開悟,接著再繼續打希望是不大了,因為這不僅僅取決於打坐,是知見的問題。不是像買東西一樣——打坐是錢,開悟是你買的東西——絕對不是,打坐哪能換來開悟啊。

問:千座後開悟的多嗎?

答:千座後肯開悟的不太多,因為著相習氣太重。在世間不求解脫的時候著世間相,求解脫的時候著解脫相。著迷相、著開悟相,著相的太厲害,不著相才是開悟。

問:是不是沒好好打坐?

答:其實打坐換不來開悟,打坐是給開悟造成機會,開悟與你打坐沒有直接聯繫。不是打坐打的好,打坐能入定或者座上心境好就能換來開悟。

問:開悟是修行的動力?

答:開悟是修行的目的。

問:既然說開悟與修行無關,那就不用修行?

答:不是不修行。

問:這樣說太極端了?

答:對,說不能拿打坐換開悟,就來了個“不用修行”了?這不就太極端了。我說話不極端,打坐好,開悟的機會就多,並不是拿打坐換來的開悟,只是創造一個開悟的機會。有機會你也不把握,能放下執著也不放下,那開什麼悟?打坐好了,執著非常嚴重的話,也不能開悟;打坐打的不好,把握好了,出現的機會雖然不多,一出現機會就開悟了。打坐好機會更好,打坐打的不好,機會少點;但是人家不怕少,他不錯過,一下就開悟了。開悟跟打坐打的好不好沒有直接關係,跟你的知見有關係。佛出世就是為了知見才出世的——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知見不正確,修法著法相,不修法著世間相,一直著相咋開悟啊!

問:開悟無相,可以神會?

答:對,可以神會。

二、關於心念耳聞

問:我以前打坐是七支坐法,舌抵上齶,嘴巴不能張開;現在心中心修法用金剛持,要求嘴巴微動,一座下來口乾舌燥。

答: 我看你有誤解,不見得“嘴唇必須動”。以前的做法——舌抵上齶,嘴巴不能張開,能聽見咒語嗎?要是能聽見咒語,不張開也行。

問:不是默念傷血,出聲傷氣嗎?

答:實際上,默念也是口念,口念不出聲就是默念,出聲就是口念。我們說的金剛持是心念,心念的意思就不是口念,不存在默念的問題。

問:心念和默念是一回事嗎?

答:不是一回事,默念是口念,不是心念,心念就不存在口念的問題。口念不出聲就是默念,默念是口念。

三、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問:《金剛經》說,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我理解是想度就度,不想度就不度?

答: 到底是有眾生還是沒眾生——實無眾生,你認為有眾生就跟佛的心不一樣了。並不是有眾生他們自度,實際上是無眾生。並不是得度不得度,把得度先擱一邊。到底有沒有眾生啊?沒有,實際是沒有眾生,為什麼沒有呢——“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著了眾生相了?眾生是虛幻的,不是真有。何止眾生是虛幻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幻的,都不是真有,都不是客觀存在。客觀不存在眾生,客觀不存在你見的一切東西,包括虛空宇宙都不是客觀存在,都是心裡起現的幻相。大家都能看到是因為共業,就象《楞嚴經》所說,共業感現山河大地。不是共業生出來一個存在的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不存在,是感現出來的,現出來的幻象,是共業現出來的。凡是跟這共業的都能看見這山河大地,不共業的看不到。心外就不存在客觀的山河大地,這就叫心外無法,如果認為心外有法就是外道見,不是佛法的見解。

四、無相才是見性

問:明心見性的前提是不是打坐的時候一定要一心不亂,只有咒語沒有妄念,這種前提下才能能所脫落?

答:你就是脫落了也未必見性,著脫落境能見性啊?修定修到一定功夫了會脫落,脫落也不一定能見性,你認定那個脫落是見性還是認錯了的,見性無相,脫落有相。不是“明心見性的前提”,改成“脫落的前提”,這樣,你的話就沒毛病了。

問:脫落之後怎麼見性?

答:脫落是見性的機會多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一定是朗然現前的。因為那個無相,你不要無相的,這就是著相的習氣太重,照樣不見性。脫落本身是有相的,無相的才是,脫落的時候無相的已經朗然現前了,但是你不認取,不要。不認無相的就認有相的,這樣,脫落也不見性,爆炸也不見性。爆炸也是有相,但是爆炸以後“明明歷歷”現前了,機會來了不肯認取,卻認個爆炸;認爆炸不是見性,不等於見性,老人明確告訴了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

五、做不到也要去做才是修行

問:修行不能與人事來往貫通?

答:老人開示過,要事上透的過。你說的貫通是不是說事上透的過啊?

問:是這個意思。

答:事上透的過是修行的效果已經很好了。一開始事上都透不過,透不過也不要緊,我們用我們的努力去透,時時警醒,時時警惕,透不過也要透,這就是修行。

還有就是我們說的是要“做”,你理解的是要“做到”,做到和做不是一碼事。做不到我也要做,這就是做;做到是已經達到了,已經達到就不需要你做了。我們說的就是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這就是修行。

2018120日節選

一、了時並無生死

問:見性了,分段生死還沒了?

答: “實有分段生死,通過修行把分段生死了了,了了之後說是見性”,這是一個認識;還有,“突然明白了,原來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生死,這叫見性”。——這裡面有不同的認識。

問話裡說分段生死未了,隱含實有分段生死——實際本無分段生死,並不是實有,這個“有”是虛妄相並不真實。這就是所謂的了生死,明白了生死是怎麼回事,了時並無生死。

2018年1月27日齊志軍老師網路答疑文字節選

一、功德與福德

問:達摩遇到梁武帝,直接說“沒有功德”?

答:梁武帝要不先說功德,達摩祖師不會說他沒有功德,就是針對他那個執著功德說沒有的。

問:梁武帝不分功德和福德?

答:我們要是徹底區分功德和福德,非要分——解脫道是功德,世間福報是福德,就這個問題越說越不清楚。

問:福德和功德應該是正反面?

答:功德和福德並不相反。正反面是說兩個相反的概念,比如有和空,冷和熱。

二、關於女性修法成就

問:女人修法能夠成就嗎?

答:《妙法蓮花經》裡龍女成佛,能不能成就啊?

問:從古到今成就的都是男子漢,女人沒有一個。

答:這不符合實際,《妙法蓮花經》裡龍女是古代人,西藏的轉世活佛也有女的,怎麼會沒有一個啊。

問:印度有,漢地沒有。

答:漢地也有,末山尼,還有龐居士一家的龐婆,龐靈照不都是啊? “蒼天中更添冤苦”不也是一位淩行婆說的,那是個著名的公案。佛啥時候說女身不好了?佛都是說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好的意思,沒說女身不好啊。要是從修行角度講,女人修行不容易,不容易也能修成啊,需要更加努力。所以比丘尼僧團的戒律比比丘僧團的戒律要多,大概是三百四十八條,比丘的戒律大概是二百五十條,多百十條。她們不容易,戒律也較多,就是因為不容易戒律才多,戒律是方便門,戒律是保護性的,需要保護較多。是有區別,不能說不好,是不容易,費勁較大,這樣說可以。

三、關於親證

問:親證也就是明白吧,親證不是證到一個東西一個景象,親證跟理論明白是一樣的?

答:打個比方,一杯水放糖了。你聽到了這事,也知道放糖了就甜這個理論,你就知道了這杯水是甜的,你沒喝一口,這就是理論上明白;親證是喝一口。

問:六祖聽經開悟,是理悟還是親證?

答:即理悟又親證,在他那裡理悟、親證不分家。

四、關於色即是空

問:對“色即是空”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色——一切外在的境物,花草樹木人;空——有這件事,但不可得,就像昨日已經過去,今日已經回不到昨日了,但是昨日並不是沒有發生過,只是象夢一樣虛幻不實。如此概念迴圈,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答:空就是沒有實際意義——你這個理解我不認為不對,但是是膚淺的。更深的含義是這樣,當下這個“有”就是“空”的。《心經》裡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這才比較深刻。並不是說的越複雜越深刻,說的越直接越深刻,說的越複雜越膚淺。

201823日節選

一、息妄與求真

問:不息妄念不求真?

答:是“但除妄,不求真”,說的是只息妄念不求真如。至於悟道的大禪師講話,都是一種提醒,就不是講理論的,比如說“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那個可以說是不求妄想不除真,那是在成道的心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是說的絕學無為的人。我們現在在這兒是講理論、認識,這兒沒有絕學,也還沒到無為——就是沒有證道的人,還在修行路上的人,只管除妄想,不求真。

二、法印是用於勘驗佛法的

問:勘驗是否外道,用三法印或者一實相印?

答:勘驗是否外道一句話就勘驗了——心外取法是名外道。法印是勘驗啥?勘驗你說的是不是佛法。你講的是不是小乘佛法,用三法印去勘驗;你講的是不是大乘佛法,用一實相印去勘驗。

三、鏡影與身心世界化空

問:通過修法可以把身心世界化空,能把身心比作影子嗎?

答:為什麼把身心比作影子呢?

問:影子化空了。

答:影子本身就是空的,就不用再化了。

問:鏡子還會顯嗎?

答:你一開始說通過修法身心世界化空這個話,沒有提到鏡子。

問:不是說鏡影不離嗎?

答:你把身心比作影子,你把啥比作鏡子?

問:原來有身心,修行沒身心了。

答:我們說的是原本身心就不是真的,身心世界化空那是見到真實的了。比作影子就是不真實的意思,跟化空一個意思,本就是空的,不用再化了。

問:空是斷滅?

答:空不是斷滅空。不過有的時候說空是沒有,也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沒有道理。比如說在做功夫的時候,身心世界化空,就是感受不到有身心世界存在,就是這個意思。——把這一種當時的心態說成是身心世界化空。

四、關於面向西看東

問:“著有不解空,昧卻主人翁,空有皆不住,即是大神通,住空不知有,死水黑山中,若人會此意,面向西看東。”最後一句不懂。

答:“面向西看東”你不懂,“面向有看空”你懂不懂?也就是說“空”和“有”不是兩個東西,“面向西看東”不就是那個意思?——你把它看成倆了,西和東這是一個事兒啊,一個事兒就“面向西看東”嘛,就是“面向有看空”和“面向空看有”。那個有本身就是空,那個空本來就是說的有,這不就是“面向西看東“,是大白話。

2018210日節選

一、不斷盡淫欲能否見性

問:深受淫欲心困擾怎麼辦?

答:修行。

問:一邊修行一邊斷淫欲心?

答:可以先見性的,見性就是一切本來空寂——包括淫欲心都是本來空寂。見性以後那個習氣還沒盡,還要除習氣,斷淫欲就擱到除習氣過程裡。

二、持戒不缺是方向

問:持戒不清淨就不能入定?

答:持戒不清淨不利於入定,因為戒能生定;只是別說不能,沒那麼絕對。

問:不打開本來一般都是持戒有缺的?

答:不是說他就是持戒有缺。持戒有缺的人他的方向就是持戒不缺,那說的都是個大方向,你做不到才對你有那要求,做到就不用要求了。經裡說的是方向——你理解為必須做到,做不到不能見性——經裡說做不到不能見性了嗎?

三、關於盜法

問:最近有個不太好的想法,《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經》說的那個童子偷學心中心法也修成正果了。

答:你得看經上這個話重點在哪。那是說什麼呢——盜法尚且如此,何況正授。你注意重點在“何況正授”上——盜法都能修成正果,正授豈不是更能了。

四、關於脫開

問:座上打開本來,也就是說脫開後和座上座下爆炸是一回事嗎?是一瞬間打開一下子?

答:是一回事,但是表現形式可能不同;是一下子打開了,不能說打開只是一下子。

問:一瞬間明白了,還是時時刻刻都明白?

答:本就是時時刻刻,是你糊塗了他才不時時刻刻。一瞬間明白了或者一下子明白了,你不能說只明白一下子,不是這個概念!

五、修行、證果與舍利的關係

問:有的修行人荼毗後舍利子很多,有的只幾粒,與修行證果高低有關係嗎?

答:沒有這種對應關係,證果果位很高的也可以不示現舍利,不示現就找不到舍利;也可以示現也可以不示現,並不是拿舍利來證明果位,沒有這個對應關係。有舍利不能證明果位,沒舍利不一定能證明他沒修行、沒果位,但是不修行的人不會有舍利。

六、疑心生暗鬼

問:我堅持打坐修法中,睡覺被鬼神修理……

答:這些問題你不要跟我討論了,我不信這些事。

問:神神叨叨的?

答:神神叨叨的不是別人,是自己把自己搞成那樣,我根本就不信這一套。心地光明一髮露,什麼事都沒有,哪有這麼多事啊!心裡陰暗那才那樣,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的幹什麼呀,我說他疑心生暗鬼,自己搞出來的。

問:看到一些幻覺,什麼有護法神?

答:我說的意思,你只要不相信那一套,他就拿你沒辦法。

2018217日節選

一、本無輪回

問:不再輪回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答:悟道了本無輪回,需要什麼條件——需要不再認假作真。你認為本有輪回,我認為本無輪回。

二、關於法身向上

問:什麼是法身向上?

答:一般說法身正位、法身向上,換一個說法就是證體和啟用——法身正位就是證體,法身向上就是啟用。

三、關於我執和第七識

問:唯識講我執,非但人醒著的時候纏著人,睡著的時候也纏著人?醒著我能理解,睡著了不能理解。

答:講我執是兩個,俱生我執、分別我執。睡著了分別不大起作用了,他不分別了,分別我執不會有了,俱生我執還有,第七識不睡覺。第七識“恒審思量我相隨”,“恒”就是恒久,他就不睡覺,一直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那就是俱生我執。分別我執是第六識的事,你睡著了,第六識就不動了,還有啥分別我執。

問:是不是沒有一定的禪定功夫就很難感知到第七識?

答:第七識是感知不到的,俱生我執咋會察覺不到啊?“我執”你肯定知道,你都認為有我,你還不知道是我執啊。但是你說的感知第七識和感知俱生我執可不是同一個問題,第七識不現量也不比量,不比量就是不會分析,不會分別,不會判斷,不會思維——我們平常說的思維心,那都是第六識——也不現量,不現量你就察覺不到它,它是現量你才能感知到它。它就是非量,就是有一個錯誤的認知,牢牢的執著第八識的見分是我。這個我執能察覺到,察覺到我執不等於察覺到第七識。

四、金剛沙的撒法

問:給去世的人撒金剛沙,是從腳下往上撒,還是從頭往下撒?

答:是從腳下往上撒,並不是從頭往下撒。

五、如在燈影裡行

問:什麼是如在燈影裡行。

答:“如在燈影裡行”是宗門禪師說的,就好像在燈影裡頭走一樣。燈影,就是燈照不到的地方,“燈下黑”那個黑地方,或者是照什麼東西有個影子,在那個影子裡頭。“燈影裡行”就是禪宗裡說的,感覺上像是似有似無的那個意思。

2018224日節選

一、翻種子是好事兒

問:翻種子好難受。

答:當然難受。這是好事,就像《金剛經》說的,受持讀誦此經,受人輕賤。

問:別受人輕賤。

答:“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問:翻種子,每個人都在翻種子。

答:這是你的看法,他講的翻種子跟你講的可能不是一碼事兒。

問:沒有種子就不翻種子?

答:你覺得有種子的就都翻了?那不見得。不修行的眾生他並不翻種子,不修行怎麼會翻種子呢?翻種子不再受報了,就像說那個“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翻種子的結果是這樣。

二、佛講法都是有前提的

問:這個凡事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這個,跟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是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嗎?

答:是這樣——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這個”,說這話的時候,有個前提是什麼呢?前提是沒有照顧過心,看到的都是外物,看見的都是根塵相對,沒有考慮過識,考慮的就是那個塵;這個時候告訴你“你還有心啊,你都把你的自心忘了”,才說自心才是本來面目,這個說法沒有問題。要是立一個佛性就是那個清清楚楚的,那就不行了,沒有前頭這個前提,那麼說就不行了。這就是說本來面目,說這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本來面目能說不能?在某種情況下能說,在面對某種情況不能說;面對某種情況說是對的,面對某種情況說是不對的,這都有前提的。

還有,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是有前提的,舉一個例子吧,那裡頭就沒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但是明明說的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咱就說達摩祖師和神光大師他們之間的話,達摩祖師告訴神光大師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按照這一個原則,神光大師在養臂台已經把那個斷掉的左臂的傷養好了(那傷養不好沒法參禪,傷養不好,疼都來不及了,咋參禪啊),然後就這樣做功夫。他根性好,功夫快,馬上就可以一念不生了,但是他沒用“一念不生”這個名詞,他說我現在已經諸緣已息。諸緣息了實際上就是一念不生了。達摩祖師說,莫成斷滅去否?神光答曰,不成斷滅。——還落斷滅不?就是都一念不生了,那落到啥也沒有了嗎?不落斷滅,了了分明它並不是不存在——雖然一念不生,但是了了分明,這不就說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嘛。但是說即此不斷滅,諸佛所護念——這個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諸佛所護念的佛性。在這種前提下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性就是佛性,這個說法一下子完全點到要點,非常重要非常好的。但是,另一方面,這麼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本來面目——我在這兒考慮,我要找到它,怎麼怎麼,我哪個念頭是不生……那早就已經不是這個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早就跑了。

有的人就說老人說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那是無始無明,——你要把無始無明那一種的自性本明再妄起一念去認明,把這個當做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去認住了,“我認住了,我妄起一念認明,我認住了”,要這樣認住,那確實不是本來面目,因為你誤解了!

所以說是、說不是,不都是有前提嘛?為什麼說是有前提的,要是沒前提,佛是一句話也沒說過的,四十九年未說一字。

問:無喘是什麼?

答:喘就是動。不動,就是不動心,無喘或者說是無所住。不曾斷滅就是了了分明,已息諸緣就是一念不生,但是它沒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個詞啊,在這種情況下解釋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個靈知性就是當人的本來面目,那就是諸佛所傳心體,更無懷疑。這不正應該這麼說啊。但是要是認成妄起一念認明,把那個當成佛性,就當然不能那麼說。所以,都是有前提的。

問:相因為是不實的,虛妄的?

答:這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他認為他對面看見的相是真實存在的,他這樣認為,我就告訴他那不真實,它是虛妄的。他要是不這麼認為,連這個虛妄什麼的都不說了。

問:如鏡中影水中花。

答:對,它像鏡中影、水中花不可得。

問:佛性是唯一真實的?

答:這個佛性是唯一真實的也有前提。前提是什麼呢,認為因緣所生法,什麼都是因緣所生。佛性不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的,不是因緣所生的他本自不生,這叫無生,本來就不生,那他也就不會滅。這就是這樣,唯一真實,真實的他也不可得,可得的都是假的,那是誤以為可得,真實的就不可得。你說他是唯一真實,他不是因緣所生。要有個所得,有一個能得,因緣就來了。他不是因緣所生的,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沒有能所。

問:自性是不是法?

答:你當然可以說是法,不是說不能說是法。但是呢,它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妄的。你要說,是法那就都得是虛妄的,那它就不是法。說它不是法也可以啊,說是法也可以。

問:佛教不承認哲學上的本體?

答:沒有,那時候沒有哲學的說法。那時候哲學,在當時不叫哲學,叫因明。因明研究的是因果,佛教不承認它有實體,因明在因緣所成法裡那都是虛妄的。哲學上的本體,當時沒有哲學這個詞,現在說哲學。這麼說吧,邏輯學、哲學,邏輯其實就是因緣所成法。

問:佛教研究現象背後的本質,佛法講體、相、用,那個體是指什麼?

答:這麼說可以。體、相、用那個本體可以廣泛地在任何時候都能講體、相、用。比如現在我們面前這個顯示幕,本體就是那個方方的那個東西;相它就是能發光的,能發光的還彩色的;用就是,我們可以用它來在網上交流。你在講任何事兒的時候都能講體、相、用。不能一說體就是說佛性,說體的時候可以說成別的。體、相、用這都是邏輯學裡的概念。我們拿它的概念來講明佛法是借來用一用,別在那樹立什麼了。佛法依義不依語,義就是說我們的義理是什麼。我們講義理都是有前提的,都是對什麼什麼說的。如果沒有物件,佛是一句話也沒說,所以佛沒講一句義理。沒有一個前提你就樹立一個什麼——佛法不是那樣的,佛法本身也不是。

三、妄既不立 宿障自除

問:“妄既不立,宿障自除”這也是祖師文字,你說就是宿業嗎?

答:障跟業畢竟不是一回事兒,所以,既不能說是也不能說不是。

問:現在好多在消障消業,這個和“妄既不立,宿障自除”有關係嗎?

答:立妄就不能自除,要通過修行除;妄不立,那它不用修行就除了。這是層次不同,說話的角度也不同。只說消障消業,那就是已經立了妄了,那就不是“妄既不立”。

問:我們日常怎麼做呢?

答:不跟著妄念跑,那就是消業消障;還有當下本來就是,那不就是妄既不立?哪個適合你,你就怎樣做。

四、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問:《楞嚴經》裡所說的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個本覺是性覺嗎?

答:性覺妙明就是自性本明,本覺明妙就是妄起一念認明。妄起一念認明,那本覺不就成了妄覺了。老人講的這個是非常有道理的,當然老人跟交光大師對經文的理解是有不同,對經文的理解有不同很正常。

2018317日節選

一、不關注福報 只管打坐

問:平時自己打坐的環境很惡劣,工作比較忙,修行時間很少,打坐時還老有同事串門,無奈又重新開始打坐,這是跟個人福報有關嗎?

答:就算與個人福報有關又怎麼啦?你儘量保證去打坐。在這種逆境中還能堅持打坐就是你的勝利。福報不福報不要考慮它,把福報那個詞先忘掉,不考慮它,考慮它干擾心神。何必增加那些干擾呢,你能堅持下去就是勝利。

二、衝突的是心不是事

問:有師兄退休了,有固定收入,家裡經濟條件還不錯,但一直想追求世間事業,我認為這跟咱們修解脫道有衝突。

答: 有什麼衝突?是這樣,不是哪個事跟哪個事有衝突。我們說衝突是在你心裡,你的心裡有衝突。自心打妄想,這個妄想跟那個妄想鬥,那是會衝突。不在有啥事沒啥事,有事有可能打妄想,沒事也可能打妄想,不在那個事,不在幹啥不幹啥,要衝突是心裡衝突。

三、開悟不是因緣法

問:開悟不是因緣法?

答:不是,不是因緣法。

問:它也講究因緣是指?

答:那並不是講的因緣所生法,那是開悟的時節因緣,也就是這個機會來了,並不是說因緣所生法,不是有生有滅的因緣所生法,不屬於那一種。

四、悟了還會失掉嗎

問:悟了以後還會失掉嗎?

答:悟了以後都沒得到什麼,你想失掉啥呀?得到了才能失掉,悟了以後就沒得到什麼,你想失掉什麼呀?

問:無所得!

答:你不知道無所得嗎?知道無所得,既然是無所得,怎麼會失掉呢!你無所得他能失掉啊?你不知道無所得才是開悟嗎?有東西才能失掉,沒東西怎麼失掉啊?

五、明心見性非世間福報

問:心密不求世間福報,他就不修了。

答:他不修誰也拿他沒辦法。實際上能做主的是你自己,你不修了,你能做自己主“我堅持修”,這可以。他不修了,你做不了主。他不修了,你沒辦法叫他堅持修。修不修只能做自己的主。

問:不影響世間福報?

答:我們就先不說修心密,說為什麼學佛?難道是為了世間福報啊?

問:明心見性是最大的福報?

答:這福報的概念不同了,他講的是世間福報,不是出世間的,他剛才講的世間福報。

問:老人說修心密是最大的福報。

答:這福報跟他說的福報不同,他說的是世間福報,老人講的不是世間福報了,就是解脫道,出世間福報。

問:不管它是福報不是福報是最大的福報。

答:我同意你現在這個說法。“不管它是福報不福報是最大的福報”,不管它是福報不福報恰恰是最大的福報,沒錯。

六、修心密應具備的心態

問:修心密是不是應該要具備二祖慧可斷臂求法的這種恭敬心、稀有心,即使阻礙重重也要義無反顧地完成千座?

答:對啊,修心中心法應該是“即使阻礙重重也要義無反顧地完成千座”這樣的心。別弄那恭敬心、稀有心,不用那種名詞了。要具有什麼心呢?具有“即使阻礙重重也要義無反顧地完成千座”,要具備這種心。

七、一念不生  了了分明

問:了了分明就是佛性嗎?

答:我們講的了了分明是先說一念不生。說一念不生,是怕你誤認為是斷滅。說一念不生就是不打妄想,那個一塊石頭也不會打妄想,像那一塊石頭那樣斷滅嗎?——不對,並不斷滅。雖然不打妄想,但是了了分明的。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那個靈知,你打妄想就不是靈知。不打妄想,不打妄想也不斷滅,那個靈知之性。說這個了了分明,是為了說不斷滅的。當然說一念不生說的就是不起妄念,就是說妄想不可得,講的不可得也不可得,也不斷滅,指的這個。

2018324日節選

一、不立一法不舍一法

問:不立一法,不舍一法。

答:佛都四十九年未說一字,哪會有一個理論在那兒樹立著呀,佛法不立一法也不舍一法。因為你有八萬四千煩惱,就一法也都不舍,所以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你只要有問題,一法也不舍,你要沒問題,一法也不立。

二、公案:某甲不招納時如何

問:僧問趙州和尚:“覺華未發時,如何辨真實?”師曰:“開也。”僧雲:“是真是實?”師雲:“真是實,實是真。”僧雲:“什麼人分上事?”師雲:“老僧有分,闍黎有分。”曰:“某甲不招納時如何?”師佯不聞,僧無語,師曰:“去,石幢子被風折斷……”

答:實就是果實,真實一般說的是果實的意思,但是分開說了,那真就是花。如何辨認開花和結果?趙州禪師說“開也”——你這麼問就已經開花了。僧就說,是花啊是果啊?趙州說,花也是果果也是花,“開也”也就是還是個果實。

問:什麼人分上的事兒?

答:就是說,這是什麼人的本分事兒啊?

問:目的?

答:那就是你是要幹什麼呀?到底本分事兒是要人天福報還是求解脫?趙州禪師回答也很直接,老僧有分,闍黎有分,咱們都是求解脫的。

“某甲不招納時如何?”這個話是徹了。解脫,可得嗎?我連這個也不招納,這個進一步了。好了,不招納如何?“師佯不聞”,就是假裝沒聽見,這可來了個不招納,我就沒聽見。就像我們說放下放不下啊?你說放下,那是有東西才放下,我這兒就沒東西;這就是你就沒說,我也沒聽,這就相當於那個沒東西,那不是更深刻的放下嗎!

問:僧無語,是沒話說了。

答:沒話說就糟糕了,是不是?去去去,石幢子被風吹折。——石幢子很結實的呀,原來就是很堅定的解脫路上的人,就這一下就被折了,這一下就露底了,大概就是這意思。

問:佯什麼意思?

答:佯就是假的,假裝沒有聽到。

問:表演“不招納”?

答:對,不招納的時候,我給你直接來個不招納,他不知道了,或者被風吹折。我們不是一開始就求見性嗎?到最後,見即是性,更見何性!就相當於那個不招納,那是更進一步的呀。就像我們經常說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實無眾生得滅度”就相當於那個不招納。

問:會了

答:那好,會了就不說了。

三、疑心重對修行有障礙

問:打坐時手印不知啥時候鬆開了,立即接上可以嗎?

答:立即接上,句號,說完了。

問:有點懷疑。

答:不是懷疑,是疑心重,是障礙你自己,對別人沒影響。疑心重對你自己修行有障礙,修行沒效果。說到你這個問題了,就是後邊那個不要了,根本就不存在這樣問題,這才是真正的不懷疑。你說障礙的是別人嗎?障礙的都是自己!

四、證量是有差別

問:無性可見時就沒有證量大小了吧?

答:證量當然有差別,無性可見比那個有性可見深刻,不說大小。

201847日節選

一、別誤解桶底脫落

問:一切功能都是性的作用,自性時刻在面門放光,不因聖增也不因凡減,能走、能聽、能看都離不開自性。既然自性是無相的,能生萬法,為何祖師又說桶底脫落這樣有相的境界?為什麼虛雲老和尚打破了杯子,通過粉碎了達有相的境界?

答:你誤會了,不是認得桶底脫落那個有相,也不是認得打碎杯子的相。他們在那種情況下,體認了無相,不會是有相。

二、說有說無都是方便

問:土木金石的佛性,性相不二?

答:說到土木金石的佛性,實際是更深刻的說法,你不能說沒有,但是一開始不是那麼認識的。這就是說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方法,它有深刻與膚淺、方便與究竟這些區別。別認這些死理了,說有自然有說有的道理;說沒有自然有這個方便,那是個方便說,都是從不同的角度講的。並不是說有,那個沒有就是錯的;說沒有,那個有就是錯的,不是這麼簡單的格式。

2018414日節選

一、千座不是修一輩子的法

問:問一下心密千座這個數目的問題,不知道這個數目有什麼密義?

答:是從上祖師傳下來的“千座”,這說明這是克期取證之法,並不是要修一輩子的法。修一輩子就叫即生取證之法,心密是克期取證之法。禪宗的參話頭也是克期取證之法,破參了以後,再也不參話頭了,並不是要參一輩子話頭;這就是克期取證之法,我們就說了千座,就是這個意思。要是在王驤陸上師傳法的那個年代,千座以後就不要再坐了,再坐也沒有用,這個話《乙亥講演錄》裡是有的。我們現在普遍定力很差,一般不再說千座以後不要再坐。“好吧、好吧,接著打座也很好”,都這麼說話。但即使接著打座,也不是要修一輩子的。這本就是克期取證之法,本就不是要修一輩子的法。——這就說的千座,也談不上啥密義。

二、什麼是悟後迷

問:悟後迷是指迷了自性,還是五蘊重新幻起?

答:習氣太重——我們說的除習氣,好像不可能馬上起作用,好像迷人一樣,雖然他曾經相應過。悟後迷就是說不容易保任的那一種。

2018421日節選

一、《心經》的色與空

問:《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感覺一樣,為什麼重複一遍?

答:不一樣,這並不是重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異”是不同,就是說色跟空沒有不同,空跟色也沒有不同。這不明顯是一個色一個空,兩個東西相比,這不是兩個嗎?接著告訴你不是兩個,下面就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是一個,不是兩個。

問:為什麼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答:“是故”就是指前頭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因為前頭說這個,所以空中無色,空中沒有色。

二、翻不翻種子都可以加座

問:百座,種子翻騰得特別厲害,感覺自己不像個修行人了,這是不是要加座才能好點?

答:翻騰與不翻騰都可以加座的。假如加座太勉強了,那當然你不要勉強加座。

三、結手印痛的原因

問:我剛開始打百座,結手印每座起座後很痛,是消業嗎?

答:手痛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自己用力捏。我們說輕鬆自然的,你捏它兩小時會不會痛?它當然會痛,那未必是消業。另一個,你就是輕鬆自然也會覺得很緊,也會痛,這樣的痛是元音上師說的“痛乃消障,障消則慧開”,障消則慧開,不是速開智慧成佛嘛!消了障就開了智慧了,痛是消障的。

四、千座後打坐沒用是針對什麼說的?

問:為什麼千座以後可以不上座了?

答:是的,王驤陸上師在他那個年代這麼說的,為什麼不上座?打也沒有用。當然,這個“沒有用”是有方向的——打坐是為了見性。打坐如果是為了修定的話,那當然打坐越多,有出有入的那個座上的定,打坐越多當然那個定力越好。

問:見性之後可以不打坐嗎?

答:見性後不存在你這個問題。

五、如何是一條白練去

問:“一條白練去”是指絕氣息嗎?

答:肯定是跟死有關係的,要是沒關係他怎麼會去表演死呢。但是並不是說要做能自主死的功夫,是一個加重語氣的說法。

六、虛妄並不等於沒用

問:《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又看到許多高僧大德見到菩薩不思議境界。

答:你說不思議境界,你認為那個就不虛妄?不見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打坐這個相也是虛妄的,但是它沒有用嗎?虛妄也不是沒用啊,阿彌陀佛。

七、一肯肯定,即是與自性光明合上

問:中陰身自性光明現前的時候,怎麼合上去?

答:你為什麼說中陰身自性光明?三天半到四天的時候中陰身還沒有,那個自性光明會現前。我們現在修行,自性光明也會現前,但是說的是一肯肯定,那就是見性。那個時候自性光明現前,為什麼不說一肯肯定,說成合上去啊?那是因為你跟你這個身體已經合不上去了,就因為這個說跟它合上去。肯定了什麼?肯定自性才是常樂我淨的真我,我們現在這個肉體不是真我,這不叫一肯肯定嗎!常樂我淨的我,我就是那個自性光明,我不是這個肉身,這不就法身成就了!要不然就是當面錯過,這不就是一肯肯定嗎!合上去就是一肯肯定,這不一回事嘛!

八、造業受報和解脫道

問:八識田裡的種子是不是無量劫都在裡面?

答:當然都在裡面,你受報以後對應的種子就沒有了,它也不是永遠有。

問:要受報才沒有?

答:當然受報才沒有。

問:受到什麼時候?

答:“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受到什麼時候?哪會有時候啊?除非修解脫道,不修解脫道一直在輪回。你受報的時候還造新業,還有新種子,那還有完的時候?就沒完的時候。當然修解脫道另作別論了,就是要從這裡解脫出去嘛,佛法的價值不正好在這裡!

問:業力種子現前,心空蕩蕩是不是就不用受報?

答:“以今世人輕賤故”,受人輕賤不算受報嗎?——“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這是經裡說的。

問:念經能消業障?

答:不是說簡單地說念經能消業障,是“受持讀誦此經”。“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這麼說的。不僅僅是讀誦,受持說在讀誦前頭。

九、只有佛教才說解脫道

問:所有宗教只有佛教才可以解脫,其它教都解脫得不究竟。

答:。只有佛教才有解脫,才說解脫道,別的宗教不說解脫道。他都沒有說解脫道,談不上解脫究竟不究竟。

2018428日節選

一、如何能不在乎

問:修的過程中覺得偶爾心態變化,對煩惱和開心的事都不在乎,也就是兩三天在那個狀態。我覺得是解脫的心態,後來又亂糟糟的。

答:我理解你說的亂糟糟的,就是對惱煩和開心的事又在乎了,我猜對了沒有?在乎的時候還讓它保持不在乎,還回到你的不在乎——行了,那不就叫保護麼!

問:沒那個勁。

答:你能提起那個勁不就是修行嘛!沒那個勁也要提起那個勁。

問:那心態是不是見性解脫?

答:你看這不就是在乎了嘛!截斷你這個想法,它就又不在乎了。你看看你說這個話是不是又在乎上了?在乎它是不是解脫?——截斷你自己這個想法,那就是所謂觀照。

201855日節選

一、定力功夫不等於悟道

問:悟道與定力的聯繫?

答:做功夫有定力,悟道的機會就多,定力和功夫本身並不是悟道。

二、佛無因果

問:佛解脫了?

答:佛沒有不解脫,也沒有解脫,兩個都沒有。

問:解脫後,得知顯現的因果相是虛妄的?

答:就是沒解脫,佛告訴我們這些,我們也能知道,也能得知。

問:但這虛妄相是遵從因果律的?

答:當然,虛妄相就是遵從因果律的。它不是雜亂無章的虛妄,是遵守因果律的虛妄,因果律就是虛妄的規律。

問:佛有示現因果相?

答:示現因果相,是怕你不信因果,給你說,讓你信因果的。

問:佛是以前造的惡因?

答:佛沒有造過因,佛不造因,也不受果,佛無因果。

問:為什麼說佛不造因,我們現在不是佛造的因嗎?

答:虛妄的就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已經證到了真實,那假相就沒有,那就是不造因。我們是認假作真了,認為造因受果;真實根本就不曾造因,也不曾受果,那才是真實。不單是佛不造因,我們也不曾造因。但我們認為有,這是認假作真了,有那個虛妄相,——虛妄的就是沒有啊。

問:佛顯現的因果相?

答:你這想法很奇怪,不是說不曾做惡事,是不曾做過事,不曾有事,都是虛妄的。所以說,佛是已經不認假作真了,不認假作真就是佛無因果。

三、明白後無修才是真修

問:見性以後才知道,原來都是盲修瞎練?

答:也就是說,那屬於是修行,修行就是盲修瞎練,也是空寂的,也是虛妄的。可是在一開始沒有證到以前,虛妄也要那樣修,所以說那叫修行。都是虛妄的,修行也是虛妄的,所以說無修才是真修,明白了以後,無修之真修。

四、生生不息正是無生

問:子子複孫孫,共說無生話,是成就者吧?

答:咱就說無生話是什麼——生生不息,不是子子複孫孫嗎?子子複孫孫不是生生不息嗎?生生不息就是無生。反反復複造因受果它是虛幻的,虛幻的造因受果那就是佛無因果。子子孫孫其實也是假相,它本自無生。

問:不斷淫欲絕不能成道,子子複孫孫,共說無生話?

答:你說不斷淫欲不能成道,那是修行;子子孫孫共說無生話,說的是實相。這裡沒有矛盾,一個說修行,一個說本來。不僅僅是淫欲空寂,修行也空寂。也就是有淫欲空寂,無淫欲也空寂,本性都是空寂的。但是修行是要斷淫欲的,不斷就沒有修行了。

五、土木金石不離佛性

問:土木金石有佛性嗎?

答:不是土木金石有佛性,是土木金石沒有離開佛性。

2018512日節選

一、別再光影上做文章

問:一日上座妄想狂飛不能轉智,只好一邊念咒一邊妄想著,一小時左右腦子裡蹦出一句話:如夢幻泡影。一下妄想頓息,直下座一整天都是無妄想狀態,座上座下一如。當時心想這佛性真是太平常啦。傍晚外出,真切體會到老人說的,如鏡照物之現量心境。自知此狀態不會長,果然第二天消失。說是不是一個要達到此狀態,此心境安於此就可了手?

答:這樣的,你這個說座上的事,一邊念咒一邊妄想紛飛,這種情況是有啊,是這樣啊,這種情況也不是你自己,很普遍的。我們說的是只觀注咒語,不管妄想。你把你蹦的那句話看的太重了,你把你的狀態記憶的太死了,早已不是當時啦。不要管它安於此,你那個此是有問題的。什麼心境啊、安於此啊、不住與此啊、什麼這一套,不在這做文章啦,也就是座上只管持咒,不管有沒有妄念,也不管它紛飛不紛飛,座上只管這個。再一個有點啥,就算有點啥相應,現在你憑記憶早已不是當時啦。什麼了手啊啥,你想的太多了,你想的太多了這些事,早都成了影子了,還想啥!

二、佛是應病與藥

問:真實是無相的?

答:對於堅持有相的人,就告訴他無相就是真實,沒錯,你不要以為那是錯的。對於他立了一個無相的人才說:“非有相非無相”,才這麼說呢!你得看前頭,不看前頭,在這立理論,思路是有問題的,這思路。並沒有一種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哪有這種理論啊!並沒有那種理論。因為《金剛經》裡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你要說那個也不是實際的,那就有問題了啊!佛說的是實相者即是非相。對於堅持有相的人,執著有相的人,非相就是無相。我就理解這個無相非相是什麼意思?就是無相。對於那些落到那一個虛無的坑裡,無相的那個坑裡的人說,非相什麼意思?非相是非有相非無相,就是這樣的。在那弄什麼非相非非相啥呀,那一種立理論是不對的,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著眾生心說的。如果不是應病與藥,那就沒有用處。說一些那種理論幹什麼呀?哪有一些理論而放之四海而皆準啊!如果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佛還這麼說:我四十九年未說一字。就是任何理論都不立的,都是治病的。但是,堅持病,不求治,我看也就省省吧!就不用多浪費語言啦,不多浪費語言啦!沒有用浪費語言。

三、公案:據令而行 合打多少

問:應病設藥,且與三下。若據令而行,合打多少?

答:半句話,你這是半句話。這是哪個公案裡誰跟誰說的啊?不知道全部,阿彌陀佛!你說全了,我說你把話說全了。拷貝也行,把那公案拷這。雪竇舉僧問雪峰,聲聞人見性,如夜見月;菩薩人見性,如晝見日;未審和尚見性如何?峰打三下,雪峰打三下。其僧複岩頭,岩頭打三掌。竇日:應病設藥,且與三下。三下就是什麼呢?就是說這個是應病設藥,就是打三下。若據令而行,要假如不是應病與藥,是據令而行,那打多少啊?就這個意思啊,合他多少就該打多少。怎麼解?這不就是解!解啥,這不就這個意思。就是應病與藥就不算據令而行,只算是對質。應病設藥就是對應病設藥的對質,要是據令而行就是令行禁止,就是說那個,那該打多少啊?就是說這,才打三下,就是這個意思。這是雪竇在一邊說這公案的啊。這個雪竇跟雪峰離的遠啦,雪峰比雪竇靠前的多,雪竇是後人。後人評價前人的公案,雪竇評價雪峰的公案。他就這麼評價:應病設藥,且與三下,就打三下。據令而行,合打多少?合就是應該,合該合該,那該打多少啊?

四、痛哭流涕也可以心不動

問:猶如木人看花鳥,靠定力能做到嗎?明心見性後木人、花鳥也等空花了吧?因為現在發現自己看電視還被感動的痛哭流涕,不知為什麼?

答:這樣可能你覺得看電視被感動的痛哭流涕,那是心動了。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就算是有感動的痛哭流涕這種事,也可以是心不動。所以,我這個,我摸不住你的思路,你認為那就是心動了,我不見得,不見得。有個痛哭流涕在,也還見他心不動。不是菩薩有一個這種名字的菩薩嘛,常啼菩薩,經常啼哭。那他還是菩薩啊!證了菩薩位的。所以說就算感動的痛哭流涕,也可以是心不動,也可以是木人看花鳥。

2018519日節選

一、關於不無因生

問:不無因生怎麼理解?

答:沒有因緣也不能生,這叫不無因生。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是故說無生”,無生就是這樣。

問:因緣所生法是虛妄?

答: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因緣所生法是空,空就是虛妄的。不僅因緣所生法是虛妄的,非因緣所生也是虛妄的,這叫不無因生。

二、關於無生法忍

問:忍不下去怎麼辦?

答: “忍”你別誤解為忍耐的意思,而是認可。對無生法的認可,就是無生法忍。

問:認可,堅認?

答:對,“堅認”這個“認”有寫成忍耐的“忍”的,堅忍。

三、何為實相

問:佛法的法印是實相?

答:實相就是佛性的意思,它是法印,實相就是實有之相。實有之相不是有相、不是無相,這叫非相。“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實相就是真實的相貌,真實的相貌就是非相,非有相、非無相。

四、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修心密?

問:是不是心中心法適合每個人?

答:未必適合每個人。任何法門都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既然不是適合每個人,學人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適合呢?你可以修六字明試一試,不用灌頂就可以修,修上個三、五個月,看看煩惱、痛苦是不是減少,妄想執著會不會減輕?——會減少、會減輕,你就適合修心中心法;若煩惱依舊,那你可能不適合修心中心法。

問:適合每個人,不適合是他發心不夠?

答:不是,不適合的就不要發心修心中心法,要假如說非要發心修心中心法,很可能造成不應該有的心理矛盾。打個比方吧,缺個手指頭,結不成手印,當然不適合修心中心法。如果我缺個手指頭,我又非要發心修心中心法——那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嘛。不適合修心中心法,還可以修別的法,不影響修行,也不影響成就。比如念佛求往生,老實念佛就能往生。不適合修心中心法,這跟發心有什麼關係啊?不缺手指頭的人,也有不適合的,不見得不缺手指頭他就適合,可以試一試適合不適合,修《六字大明咒》(四臂觀音法)試一試。

問:試多少座?

答:試上個三、五個月,看看妄想執著、煩惱痛苦會不會解決一些,有沒有好一些,如果能好一些就適合,反之就不適合。

五、一切諸相

問:一切諸相包括什麼?

答:一切諸相包括一切心相和一切色相,即一切精神和一切物質,一切心和一切物。

六、祖師傳的法是圓滿的

問:請問我們修心中心,如何結合苦戒為師?因為我們知道,大愚祖師修法是吃了大苦才得道的。

答:是啊,大愚祖師吃了大苦才得道的,得道之後告訴我們的修法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

問:那我們現在學人很多根性和發心都不如祖師。

答:我們現在做法是祖師讓我們這樣做的,我們好好遵循,不是我們自己出的主意。你這一個結合什麼什麼是你自己出的主意。我們現在的說法和做法都是祖師教我們這樣做的,我們是聽祖師話的。你不是,你是按你的意見往祖師頭上安的,你以為祖師應該這麼說。祖師沒那麼說,祖師得道之後就叫我們這樣修的。現在我們的修法,不缺少你說的那一個,是你說缺這個,祖師沒有這麼說。

問:以戒為師。

答:當然是以戒為師,這個佛說的。關鍵問題是我們這個法裡怎麼會跟“以戒為師”矛盾呢?若必須這樣把這一條一條都說上才不矛盾,那多得是呢,不僅是“以戒為師”這一個,比如發菩提心等等。我們現在的修法就是祖師所傳的,不是我們自己出的主意,不像你想的我們缺點啥,我認為祖師傳給我們的法什麼都不缺,阿彌陀佛。

2018526日節選

一、解脫超越善惡

問:請說說苦集滅道?

答:“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先講滅,“慕滅”,慕是羡慕、嚮往的意思,嚮往滅,嚮往滅誰呀,滅苦滅集嘛。“知苦”,首先是知道苦,如果不知道苦,後面斷集、慕滅修道也都沒有意義了。所以都說發心,為什麼要學佛呀——我是為了脫離這個苦海而修,這就是知道苦。“斷集”就是不造苦因了,“修道”。可能你會說:我造善因,造善因得善果。但在修行人眼裡,那個善果也是苦,你造的還是苦因,仍然是苦。所以解脫是超越善惡的,佛法是解脫道,不等於人天善法!

二、解脫道是超越因果苦海

問:解脫道裡脫離因果不受輪回,要沒解脫都要受因果。

答:從這個因果的大苦海裡解脫出去,才說是解脫道。要是不修行解脫不了的。因果就是一個大苦海啊,苦集滅道嘛,苦集不就是世間因果呀,集是因,苦是果嘛。這你自己造的因,就是自己收集來的,就是集。這個滅道就是解脫道了,滅就是集滅苦滅,怎麼樣才能集滅苦滅——修道嘛,這叫“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不造因不受果,就是從這個造因受果的苦海裡解脫出去,這就是解脫道。阿彌陀佛!

三、夢裡做得主只是功夫

問:睡覺做夢時,而不被夢中的境界轉,是不是要靠打坐,增大定力後才能做到?

答:做夢的時候,能不被夢裡的境界轉,夢裡也能做得主,確實這個功夫不容易到,即使做到也不可取。有個禪宗公案裡講的就是關於夢裡也能做得主。那當然要打坐、修定什麼功夫深了可能做到,但是那樣也不見得就行了——肯定的是修行功夫深;不肯定的就是參禪不應該以這個為目的。

四、念咒效果在心不在咒

問:寺院早晚課的往生咒念誦課本裡有,和心中心法祖師傳的往生廣咒一樣嗎?

答:對,全名都是這個,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問:不一樣的效果?

答:早晚課本通各宗,不僅僅是淨土宗的,各宗都念這個本。那個往生廣咒在《淨土十要》裡第八要裡有,是淨土宗也念的咒,並不只是心中心法裡有的。至於效果,效果在心不在咒。

五、不證到主人公,即使身有神通也做不了主

問:中陰身自己就有神通,他就不能做主?

答:你以為有神通就能做主了?你這是大誤解!不要說是中陰身,就算我們現在這個肉身有神通也是不能做主的,你以為修出神通就能做主了?做不了主的!有神通事更多,有神通煩惱更多,要不然你去試試。沒有你想著有,有了事還更多,不是斷煩惱的方法。

問:那個五通有少分。

答:有少分五通不等於做主,五通有多分力還是做不了主,它沒做主。

問:怎樣才能做主?

答:“主人公在什麼處?”不就這個啊!主人公當然是指的佛性。不證到主人公哪會能做主啊?你做不了主,那是業力牽著走的,在因果裡業力牽著走,往哪兒做主啊?說“主人公”,意思就是不被業力所系,不被業力所牽制,那其實即是解脫道了,那就做主了。

六、錯誤的見解起來不跟它跑

問:為什麼元音老人說見性要保護?

答:保護你那無相的見解,啥時候有相的習氣又來了,馬上去掉那有相,那就是保護,

問:性怎麼保護?

答:就是錯誤見解起來不跟它跑就是保護,假名保護。

問:“一翳在目,空花亂墜”這個公案,是說不用保任的意思?

答: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麼說剛好是保任。如何保任?——一翳在目、空花亂墜,這剛好就是保任,並不是說不用保任。

七、真正的賢聖是無為法

問:如果佛不想辦法,我們就要下地獄

答:所以說啊,我們很有福報!我們已經知道了呀!眾生確實是不知道什麼是解脫,但是當他想離開這個苦海,這個時候就可以感化佛來說法。眾生需要,佛就來教育,並不是佛要想辦法來教育,是眾生需要了,眾生知苦了,佛就想辦法教育。受教育後就知道:原來有辦法脫苦啊!這都是佛教育的結果。佛是應眾生心來教育,也就叫應病與藥。眾生都不求解脫,都是苦趣正濃,佛來也是白來,來也不聽他的,所以那時佛不出世;佛出世,這就是眾生有解脫的需求了,佛就出世了。

真正的賢聖是無為!如果你總是拿出有為,就是無為法在你那兒可能也是有為,“唉,我修成了無為法”——那就是有為了。總離不開有為,總不能無為,不能應病與藥而空穀應聲,總是要去作為點什麼,有所作為不就是有為嗎?實際上凡夫、小乘都是有為,真正的賢聖就是無為,賢聖是無為法,不是有為的。

201862日節選

一、關於化空

問:關於化空?

答:化空是說身心世界化空,化空不僅僅是身體,身體是正報,世界是依報,正報依報都化空。還不僅僅正報依報,連心都化空了,也就是不管色法心法都化空了。要是連心也化空了,心法也化空了,還有定慧可說嗎?要假如真化空了,都沒有戒定慧、貪嗔癡,沒那種餘地。

二、平常心與直心

問: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不是就像凡夫那樣?

答:不對,凡夫並不平常。凡夫心多出了貪嗔癡慢疑了,多事多出輪回來了,哪還平常啊?凡夫最不平常了。平常心是道,佛性也是平常心。

問:自性怎麼來的?

答:有來算自性?有來有去能算是自性?自性沒來去。

問:直心?

答:禪宗裡說: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場。如果心不直,心裡讒曲,說話繞著說,不說真話,就沒有修道的場所,也就是說沒有修道的餘地。若說話都繞著說,把本質給掩蓋了,那這修什麼道啊?這就沒道場,所以說直心是道場。

問:沒事可行就是平常心?

答:平常心其實說的是佛性。阿彌陀佛!

201869日節選

一、佛無因果

問:成佛之後,佛也要受因果的約束?

答:佛不造因,佛不受果,佛無因果。示現另作別論,佛示現有因果。你比如金槍馬麥,像這些,他為什麼這麼示現呢?為了讓我們信因果。那是個方便,要說佛本身,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佛不造因,佛不受果,佛無因果。

二、佛性和法性

問:每個人都有佛性,能聽的能就是佛性,世間所有的相都是佛性的影子,比如杯子等一切都是影子。

答:你前頭這話都是有問題的,你講這個能聽的能就是佛性,佛性他與能所有關嗎?佛性超越能所了,所以你這個話有問題。再一個,什麼影子,佛性會是影子?都是有問題的。

問:法性呢?

答:法性是佛性的又一個名字,一般是說什麼呢?一般說心的時候,就是心法,說心法的時候,心法的根本,這根本當然就是佛性了。你說色法的根本當然也是佛性,色法跟心法同樣一個根本,沒有兩個根本。不過一說到色法的根本的時候,說成是法性。雖然是名詞說了兩個,一個佛性、一個法性,其實是同一個東西,在說不同事的時候,用了不同的名字而已,他是同一個東西,同樣一個根本,在說色法根本的時候說是法性,說心法根本的時候說是佛性。

三、關於見取見

問:我總不太理解見惑裡的見。

答:見惑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見取見就是見了好的就取,叫見取見。你比方你看到那個錢好,你想取到你這,叫見取見。你見到那個地位好,你想取來,你有地位了,你見到名譽好,你就獲取名譽過來,這就是見取見。見到好的取回來歸自己,就是見取見。

四、見性後方知本無輪回

問:見性了還輪回嗎?

答:你先回答我的問題——輪回實有嗎?實有輪回嗎?你先回答這個。
    問:沒有。

答:你說不是實有的,那就是沒見性不也沒輪回,你為什麼說見性了就沒輪回呢?你認為見性了,輪回是實有嗎?沒見性就實有輪回了?只不過你不知道不是實有,認為是實有而已。見性了,不糊塗了,明白了。對,這個說法對。

問:方知無輪回。

答:你不知道無輪回,見性了就知道無輪回了。

五、截斷煩躁就是觀照

問:現在三百二十多座了,座上很清靜,座下就沒有辦法調伏自己的心,常常莫名的煩惱,恨不得一直打座,但又沒有時間,如何對治?

答:你說座下常常煩躁,截斷你那個煩躁就是觀照,座下是觀照,截斷你那個煩躁就是觀照,截斷它。當然,你說我截不斷,截不斷你只管截,這就是觀照,要是能截斷,根本就不需要你去截了,當然截不斷,截不斷只管截,這就是觀照,座下的修行——正行。

六、六寸是多長

問:二祖說的六寸?

答:六寸,那就一米等於三尺,三尺那就按那個寸,是那樣。現在大概就是20CM,就是20公分,也就是跟平常的拜墊差不多,就那麼高。平常的座墊就拜墊那麼高,大約20公分。相當於你那個拜佛的拜墊那麼高,20CM。

七、世間本空、因果亦空

問:成佛不成佛,因果是不斷的?

答:那是這樣,這個苦集滅道你知道吧,滅的是什麼?苦集當然是因果了,苦就是世間果,集就是世間因,滅是滅的什麼?什麼寂滅,把什麼搞滅了?知苦斷集,斷集斷的是什麼?斷的不是因果的因麼?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問:菩薩也怕凡夫,怕果,菩薩也要承擔因果。

答:什麼承擔因果,承擔因果什麼意思?因果是不能違逆的,談何承擔不承擔,談不上。你說承擔因果怎麼回事,我不知道你說的什麼要承擔因果。

問:落因果。

答:落什麼因果啊?怎麼個落,因果落什麼啊?造因必受果,有什麼落不落的。大修行人當然不落因果。大修行人就是因,不落因果就是果,還在因果裡。

問: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還在因果裡。

答:你這個看法有問題,你把因果看成宿命了,因果不是宿命,因果是因緣所生法。因果不是這個意思嗎?就是縱繞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不就是說的因果——世間因果。就是百千劫,你造因了沒有受報,遇到因緣還會受報。你注意了,因緣會遇時,如果因緣不會遇,一直不受報,但是那個因還在,早晚還要受報,這就說的世間因果。這個有什麼承擔,或者什麼落,承擔什麼、落什麼,因果就是這個規律,這不就是因緣所生法嗎?但是,這就是世間的因果,世間本空,因果也本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不是中觀說的嗎?你知道你說的什麼,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可能說這個。這個話有毛病,因果怎麼不空啊,明明告訴你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不就是因果嘛,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就是說的因果。因果要是不空,那佛就落因果了,剛才說了,佛不造因,佛不受果,佛無因果,這是說因果。說戒律就是,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佛都沒有持犯,這是說的佛啊。你要說的是眾生,眾生肯定在因果裡,你要說的是修行人,修行人肯定有持犯,說的是佛,佛談不上修行不修行,說的是佛,他不能說那個也是在持犯,修行人當然有持有犯,那是說的修行人。佛就不是修行人,佛哪能說是修行人。當然,佛有時示現為修行人,他如果示現為修行人,是做個樣子給咱們看的,那是示現。

問:二祖惠可為啥被砍頭?

答:那個砍頭不是受報啊,那能算受報?他不就說了,“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斬春風能算是受報?不能算是受報。

八、一念無明的來源

問:我們最初原始的樣子是什麼樣的?原始的是不是叫靈魂,從哪裡來的?

答: 就是從那一念無明來的。自心本明,妄起一念認明,本來沒有能所,變成有了能所。行了,一有無始,無明就開始擾動了,原本是如如不動,就開始擾動,一擾動就會出現精神,也會出現物質。精神和物質都是後來才出現的,原本沒有精神也沒有物質,是如如不動的,心法和色法都是後來出來的。再往後更具體了,什麼五蘊,什麼六觸十八界都出來了,再後來見取見也來了,見取見一來,那個不好的我不要,好的我要,那就造了業,一造業那就有了,一有就要生,生來受報,一生就要老死,生死來了,就這麼來的,原本就沒有啥生死,本來沒生死。

問:一念無明又從哪來的?

答:一念無明可以說是一開始的時候,他就有那個特性,因為還沒有成佛,要假如成佛了,就不會再起無明瞭。

問:有所依?

答:當然有所依。這樣說,自性不斷滅,自性不可得,自性還會起最初的一念無明。所以有的解釋,覺明空昧,覺是佛性,明空昧指的三個特點,那個昧就是那個無明,明就是指的不斷滅,空指的不可得,昧就是指的能起一念無明。當然成佛以後就不存在昧了。一念無明從哪來?從佛性裡來的。有所依?依的是佛性。

問:本來無生死,為啥還要出離輪回?

答:因為你不知道本來無生死,不知道本來無生死,不知道本來無輪回,你不知道,所以要發心出離了。覺明空昧在《楞嚴經》裡,當然有不這樣解的,有這樣解的,覺就是指的佛性,佛性有明空昧三個特點。明是指的不斷滅,空是指的不可得,昧就是指的能起一念無明,就是指的這個。你起一念無明就有事了,結果這個事來了以後就要解脫,一解脫就不存在無明瞭,昧就沒有了。這個像是金礦煉成金了,煉成金以後就不再有雜質了,那個昧就是個雜質,煉成金以後就沒有雜質了。所以那個金是本來就有,不是你修出來的,這就叫本來是佛,本來就有金,不是你原來沒金,你修出來個金,本來就有金。是把雜質去掉了,雜質就是無明,只是把無明除掉了。

問:那一念無明誰發的?

答:那時候還沒有誰。你認為發出來就要有誰嗎?不見得。你認為有賓語就必須有主語嗎?不是。在擾動的時候,就沒有一個誰在擾動,後來才有了,擾動以後才有了誰,無明緣行,行就是擾動。無明就是指的自性本明,妄起一念認明,沒有誰起,這個念不是誰,沒有這個誰,就是妄起一念認明。往後就有這個誰了,有了擾動之後就是行,行緣識,先出來的是心識,心識是心法,心法現在的話就是精神世界,先有的是精神世界,這時候還沒有物質世界,還不存在。然後識緣名色,名色就是色法,色法就是物質世界,先有精神後有物質,兩樣都有了,一有它就會相對。怎麼個相對法——名色緣六入,六種相對,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麼相對的。這一下子後邊更熱鬧了,六入緣觸,觸緣受咱就不說了,咱說開始就這樣來的,一說是誰發出來的,那就沒有那個誰,就是一念無明,不存在誰,那個誰是以後才有的。所以就像這一些概念,有時候這種概念,你理解解脫道,你總是不好理解,認為它必須有個東西,擾動就是擾動,沒個東西擾動,它就擾動了。擾動以後才有東西了,是這麼個事。

問:原始一念無明是必然會起的?

答:是啊,已經起過了,別說那個必然了,已經起過了還說啥必然,不講必然了,已經起過了,成了佛以後不會再起了,這就行了。

2018616日節選

一、本來無事並非不做事

問:也就是說,做一件事的理由是利於眾生解脫,這件事我就去做。世間所謂的帝王事業轉頭不過一場空,不值得去追求。當然究竟說就是“乾坤贏得一閒人”,本來無事可做。因為最近突然覺得世間一切都是一場空,除了自度度他,不知道為什麼活著。

答:這個“贏得一閒人”,閒人實際上不是沒幹,這是百丈禪師說的話。百丈禪師是個最忙的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可不是個閒人,但是他做就是沒做。“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那滅度眾生還有啥意義?“何以故?”後面經上就說了,“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著相啊,不著靈知之相,不著度眾生之相,不著忙人之相。最後你說什麼“一場空,為什麼活著”——你別著“活著”之相不就行了。

二、別用修行換見性

問:沒時間打七。

答:打七固然好,但不是必須的。

問:千座,每天堅持兩小時修行能行?

答:能行。

問:能否見性?

答:打坐多了利於見性,但不是拿打坐換來的見性。見性是醒悟,你抵死不肯不著相,一直著相的習氣那麼重,見什麼性啊?你修行定力再好也見不了性,你打七打得再好也見不了性。不是交換關係,那是一種醒悟,見性是突然明白了。當然了,修行是利於見性的,對見性有利;但不是拿修行就換來見性的,別弄錯關係。——為了不讓你弄錯關係,才這麼說話,說見性跟打坐無關。

三、不著法相才有意義

問:如果跟老人說自己認取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老人會說有什麼靈知不靈知的。那麼請問認取這個有什麼意義?

答:那個“有什麼靈知不靈知的”,是不著法相。拿《金剛經》上這個話相比照吧,“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那麼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還有什麼意義?一點都沒有失掉意義,意義仍在,不著法相,“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四、無出無入的定才是真智慧

問:只有入定才能開智慧?

答:佛法裡講:戒能生定,定能生慧。但是對於這個定呢,說法有不同。修那一種打坐修定那種定,能出能入的,在禪宗裡不認為那是真正的定。就是說,平常走路什麼都在定裡,沒有出、沒有入那是真定。真定它本身就是智慧,不用再開一個。

2018623日節選

一、根本上師和本師

問:根本上師是什麼意思?

答:這個詞可沒法解釋,就是你在他那裡打開本來見性,他就是最根本的那個,根本見是從這個上師這裡得到的。上師可以有很多,根本上師只有一個。

問: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根本上師?

答:稱釋迦牟尼佛是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裡,比照著我們這個世界,稱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應該是稱本師的。根本上師是一個具體的人,是能夠對面講話的一個具體的人。像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那是一個世界裡的法主,一般稱本師。

二、不起殺心即超度

問:夏天到了,蚊子很多,應該怎麼處理?

答:元音老人的開示你看過沒有?

問:看過。

答:說遇到蚊子怎麼辦?

問:老人說打。

答:我看到的,老人沒說打,你怎麼說打?老人這麼說的——超度你。那是打嗎?超度不是打。你把老人說的理解為打,你可理解錯了,老人沒打,就超度。

問:棉農打農藥?

答:我在非常正規的場合聽到的,是在受菩薩戒的戒壇,聽教授阿闍黎講殺生戒的時候說的——棉農打農藥不犯殺生戒。

三、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碳裡坐

問:“折合還歸碳裡坐”怎麼回事?

答:“折合還歸碳裡坐”,碳不是黑嘛,折合就是終歸,終歸還是回到煩惱即菩提、輪回即解脫。煩惱即菩提,生即不生,不生即生,這都算是“折合還歸碳裡坐”。說到最後了才能這麼說,不說到最後不能這麼說。要一開始這麼說,就沒法修行了。“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碳裡坐。”——《五位君臣頌》。這個“折合還歸碳裡坐”不能單獨摘出來,不能離開“人人盡欲出常流”,是針對“人人盡欲出常流”來說的。“盡欲出常流”就是有道可成、有法可修、有世俗可出。“折合還歸碳裡坐”是說那些看法都是有為的,無為法才是解脫道。

四、受報要遇緣

問:一個人的財富是前世修來的,前世沒修福,今生很難發財,是嗎?

答:當然是了,我們說遇緣受報,你得遇到緣,要是你前世修福了,你沒遇到緣,你那福還放著,啥時遇到緣啥時去發那個財。前世如果修福很大,你沒遇到緣,很大也是放著,以後再說。

問:今生躺在床上睡覺,財神爺會發給他錢?

答:當然不會,因為他沒遇到緣。他就是前生造了因,躺在床上睡覺遇不到緣,那也不會受報。因緣所生法就是因果,老是把緣忘了,要遇緣才受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是這麼講因果的,要不遇緣就不受,以後再受。縱繞百千劫,你那個因都不破滅、都不亡,這是說的輪回法,講的是世間法。

問:努力工作賺錢?

答:對啊,就是遇到這種緣,並且這是增上緣,你造的業可以加點、減點的,受報的時候可以加、可以減的,增上緣就是能加點。要是反向的增上,那就要減少了。就說緣是可以增加、減少的。努力工作賺錢當然是緣了,遇緣受報嘛。

五、四弘誓願指發心

問:眾生能度盡嗎?

答:誰說眾生度得盡了?不告訴你眾生無盡了嘛,哪能度得盡啊?“眾生無邊誓願度”嘛!不僅是眾生無盡,煩惱還無邊呢。“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無邊也要斷,無盡也要度。“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教界裡所有的佛教徒都知道四弘誓願,經常發這四弘誓願。這說的都是發心,不去考慮什麼這個有邊、那個沒邊,它就是沒邊我也發誓願,它就是無量我也誓願斷,根本不去考慮它有沒有邊的問題。

六、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問:以前聽過一句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現在感覺好像不太對,好像這個因果律也不出萬法的範疇。

答:當然了,萬法它是有相的萬法,因果是有相的規律,因果就是萬法的規律,萬法是按照因果律運行的,它倆是一回事,怎麼會一個空、一個不空啊?這樣說吧,說這個萬法是不是說的因緣所生?因果是不是說的因緣所生?說因果的時候講的是造業受報,“縱繞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不就是說的因果嗎?你注意啊,什麼時候報啊?不是說馬上就報,是因緣會遇時才會報。要因緣不會遇呢,沒有遇到報的緣——造業了受報的緣、造因了受果的緣沒熟,那你還不受果,比如百千劫以後它緣才熟,那仍然還要報,這就說的因果。也就是因果是遇緣才能受報,這不因緣所生法嗎?另外一句你聽過沒有——“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說過沒有啊?因果不空嗎?這明明說的因緣所生法,不是因果嗎?明明說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怎麼會說個因果不空,怎麼回事,這是從哪來的?這樣說是佛法嗎?明明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來了一個因果不空,那就變成了“因緣所生法,我說不是空”——這是佛法嗎?不對勁,這個說法不對。剛才我說的那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是中觀上的,連著四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

七、有度眾生才有實無眾生可度

問:“度眾生”就是“無眾生可度”,離開眾生再也沒有“無眾生可度”這句話存在的意義?

答:對,是這意思。我們說“無眾生可度”這句話,就是說的度眾生,就是說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果沒有“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根本就不會有“實無眾生得度”這句話。為什麼這句話存在,就是因為“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就是因為前頭有這一句,後邊才可能存在這一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果沒前頭那一句,後一句也不會有。

八、緣起是世法,修行得解脫

問:萬法必須因循著因果的緣起法則而進行修行?

答:你這句就摻和了,你把修行也看成緣起了,我們說的世間因果,修行是出世間的。這樣說吧,緣起法則說的是苦集,修行是滅道的道。苦集滅道,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修行是解脫道。我們說的緣起的時候,說的是世間法,就沒有說修行解脫,那就是“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要是說解脫道,話就不這麼說了。

問:那話怎麼說?

答:《金剛經》裡告訴你了——“往昔罪業則為消滅”,哪還會有“縱使百千劫,果報還自受”。為什麼?因為“受持讀誦此經”,那就是修行,因為在修行了,一修行還沒成道呢,果報就不自受了,因為“往昔罪業則為消滅”,這是《金剛經》講的。“縱使百千劫,果報還自受”,就根本沒提修行,不提解脫道,說的是世間法。你這一摻和,可摻和壞了。

九、願力、業力和神通力

問:發願修行也是受業力?

答:這個不是業力,這是願力。實際上說力量的時候,是三個力量在一塊說,業力、願力和神通力。神通力戰勝不了業力,願力能戰勝神通力也能戰勝業力,願力最大,神通力是最小的。願力要是不大,誰能解脫啊?願力必須戰勝業力,才能解脫。

201877日節選

一、打七和打九的含義

問:打七是打死第七識,打九是什麼意思?

答:打七是打死第七識,你的意思是不是打九就是打死第九識?不是這個意思,打七直接說就是七天打坐,和七識聯繫是發揮的。

問:打九的時間?

答:打九不是時間,是九座的意思。打七是打坐七天,打九是一天坐九座,簡稱打九。

問:打九一座六小時?

答:六小時是三座,三個六小時就是九座,是九座所以叫打九。

問:不方便的話也沒有必要打吧?

答:打七打九都很好,但不是必須的,都值得讚歎。

二、”–打掉妄想

問:大千壞時候,法身壞不壞?

答:這是個公案,古禪師都回答過了。他為啥說壞?其實很簡單,大家都知道法身不壞,包括問話這個人也知道法身不壞,大家都知道法身不壞,他還在問法身壞不壞,——告訴他“壞”,一下子打掉他的妄想。

三、粘著不是好事

問:在修行過程中外緣越來越少了,大多時候都是一個人獨往。我發現這是夜盡晴空的前奏,因為我對外界的依賴越來越少了,所以很多人都淡了,不知道這是好事嗎?

答:你對這個事粘著就不是好事,你對這個事不粘著就是好事。不僅如此,你就是不獨來獨往,外緣沒有越來越少,只要你不粘著,也是好事。你外緣越來越少,獨來獨往了,你不粘著也是好事,黏著也不是好事,你現在正在粘著。別在粘著這事了,都擱心裡放不下會是好事嗎?啥事擱心裡放不下,再好的事也不好了。

四、關於即身成就和法報化三身

問:佛法裡講的即身成就是包括法、報、化三身成就嗎?為什麼有的即身成就者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答:你這概念不是很對。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的莊嚴,不是報身。釋迦摩尼佛就是化身,千百億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釋迦摩尼佛化身的莊嚴相。要說報身是肉眼不可見的,釋迦摩尼佛的報身肉眼看不到,天眼能看到。即身成就就是不用換身體了,就這一個身體……這就是說即身成就。

2018714日節選

一、不粘著才是進步

問:百座完很高興,也有決心完成千座。但在座上穩不住心,腿又開始疼了。之前最後一輪腿不疼心不亂,現在心又亂腿也疼的厲害,退步了。

答:我不認為你那個腿疼是退步,我們修心不修腿。你在座上只管持咒,不管你那些妄念亂和什麼進步、退步的。進步、退步別以你的標準來判斷。別粘著才是進步,粘著這個一直都退著步了,一直都沒進步。你在意這麼多事,你一直都在退步就沒有進步。不在意這些——它發生是進步,它不發生也是進步,發生不發生不在你說這些現象,阿彌陀佛!

二、不著相才是進步

問:打坐有一年了,之前感覺習氣明顯淡化,心很輕安。可最近習氣反復的厲害,而且越來越頻繁,有種應接不暇的感覺。發現後還很後悔,自己又著相了,這種情況是不是我退步了,如何化解?

答:這不是正在修行麼,說啥退步啊!輕安就是進步嗎?不一定吧,剛才說的不著相才是進步。你還著這個相,著心相啊——要輕安,不輕安就覺得退步了。這都是心裡還在著相,問如何化解,別著相就化解了。

三、初發心即成正覺

問:恒常利他之心發不起來?

答:這個發心的事不能勉強啊。你本人就沒有發心度眾生,整天在那祈禱“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但發不起來,拿你沒辦法的。

問:發不起來是不是很難成就?

答:這還說什麼,整天祈禱的東西你都不願意,還說啥成就啊!啥叫成就?那你說的成就跟我說的成就可能不同,意思不一樣。我說的就你那發不起來本身發起來就是成就,我是這個意思。你的意思成就好像是個別的意思,不是我說的意思。我們每天祈禱“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還加上一個不求餘果,這不是說的成就嗎?這說的就是成就啊,你還要啥別的成就啊!

問:那就是成道?

答:對呀,那就是成道啊。原來你說的成道、成就有另外的意思?沒有另外的意思了,就那就是叫成道、成就。

四、佛性從來沒有減少一分

問:快見性時怎麼容易流失掉,如何認取不讓流失?

答:你講這個流失可能是你的理解,不存在流失的問題。還是你在相上認取佛性了,無相法從相上認取的吧?你離不開著相那就沒辦法,不能說那是流失了。著相能算流失掉?那不算。那一點沒動過,你再著相,他那個佛性也沒減少一分,怎麼會流失掉啊,不可能的事。那你要在相上說這個話,我不能隨著你說呀。阿彌陀佛!

五、關於一門深入

問:又觀照又打坐算不算一門深入?

答:一門深入說的什麼呢?兩個師父你一個都舍不掉,這兩個師父不是一個宗派的,再一個呢,兩宗派你哪個宗派都不願意舍。你比如說,我這邊不能離開這個宗,那邊我又要進入另外一宗,這就是不一門深入。像我們這個,本就以淨土為歸,我們這念佛往生也還是修心密的,也不算不一門深入。我們不就有好多好多方法?哪個方法不是心密的?在我們這都是一門深入;座上、座下,觀照或者打坐,這都是一門深入。——你理解成了兩門了,觀照是一門,打坐是一門,根本不是那回事。阿彌陀佛!

六、話頭疑情不同  效果不同

問:關於參話頭,為什麼說有的話頭他只能是有醒,就只能破初關,不能破牢關,為什麼呢?

答:話頭可能有深淺的,就是起的疑情有深淺。因為話頭不一樣,不是說只有一個。就比方“念佛是誰”,不是大家都參念佛是誰,還有參別的,“如何是本來面目”,這不也是麼?不一定都是這個同樣的話頭,有深有淺的,大概是這個意思。

七、回向解脫才是真功德

問:功德是不能回向給別人的嗎?

答:功德是不能回向給別人的。你說的是關於治病的,你說的功德跟我說的功德可能意思也不一樣。我說的功德是解脫德,你說的功德是世間福報,這就不是一回事。都用功德這個詞,不見得意思就一樣的,所以不契合。

問:上面說到福德,我想到《金剛經》說受持讀誦的功德無量無邊是指什麼福報?

答:這個功德無量是解脫功德無量。《金剛經》是開智慧的啊!那是說的解脫,這個功德無量,功德並不是指的世間福報。

八、臨終心亂能生西嗎

問:臨終心亂還能生西嗎?

答:老實念佛就能往生,多麼簡單。我們以淨土為歸也能往生,這麼簡單。你現在就不信這個,缺乏信力,還在那猜測:要是心亂怎麼樣?要是不能預知時至又怎麼樣?要怎麼怎麼樣,那麼多怎麼樣全是打妄想的,都跟生西不相應。別說那時候,現在你就在亂著嘞。

問:那就只管念佛。

答:只管念佛那當然很好,那就治住你那個亂心了。

九、修行人不妨討債

問:別人欠我錢

答:可以要賬啊。你說你修行了就不能要賬啦,那欠錢你不去要賬啊?

問:被境界轉了。

答:別在這聯繫,不是那回事。要賬也能不著相,不要也會著相,說的是不著相。

問:要賬,要賬是不是當真了

答:不要賬就不會當真了啊?不要賬也能當真。要賬跟這個當真怎麼這樣能對應起來呀?

問:欠帳還錢天經地義。

答:對啊,當然是了麼,這有啥不可以要的呀!要是你不願意要賬,當初你就不要借給他不就完了。

十、著相才是觀照

問:沒見性可以觀照嗎?

答:可以,這話大多都說給沒見性人聽的。

問:我沒見性,觀照感覺不俐落,粘在事相上甩不開。

答:就是因為粘在事相上甩不開,才觀照。一觀照總甩開一會吧,一會又粘著,一會再觀照,這就是跟自己鬥了嘛。觀照就是跟自己鬥的,如果不是你粘著事相上甩不開,就不需要觀照了,觀照就是對付這個著相,不著相還說啥觀照啊。

2018721日節選

一、八識規矩頌的第六識

問:我們做控制的也只有第六識,是不是只要他平靜、不分析、不判斷就好?

答:不是做控制。說到第六識的解脫,是三頌。第一頌、第二頌說的是性質。第二頌偏於作用,”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這不都是作用嗎?要說解脫道就是第三頌,“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綿,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觀察圓明照大千”這個是不分析、不判斷嗎?所以你說這個不分析、不判斷是有問題的,法相宗不是這個意思。 “發起初心歡喜地……”這就是第六識的解脫,第六識的解脫也可以這麼說:第六識轉妙觀察智。觀察圓明就妙觀察智,轉識成智。妙觀察不分析不判斷嗎?不是你理解的那個意思。“觀察圓明照大千”你能理解為不動嗎?阿彌陀佛!遠行地後就是第七地之後,到第八地,第七地是遠行地,第八地是不動地,不動地是觀察圓明。觀察圓明是不動嗎?不動地就是觀察圓明;也就是,動即不動,不動即動。不到不動即動、動即不動,哪能把佛法說到根本上?還在著相啊,還在兩邊偏著呢,那能算根本嗎?就像現在說無我,一說這個無我就弄個“常樂我淨”的我,那個我恰恰是無我啊,那也就是我即無我、無我即我,不到這兒,能算到根本嗎?阿彌陀佛。

二、關於外道和附佛外道

問:附佛外道是啥意思?

答:外表看起來像是佛教,其實他講的法都是外道的,都不是佛教的,那不就是附佛外道嘛,就這個意思。

問:很多氣功師就是佛教的。

答:附佛外道是佛教內部的;氣功師他就不在佛教裡頭,他不能算附佛外道,算外道。

問:打著佛教旗號。

答:對,(附佛外道)打著佛教旗號。不打佛教旗號,只用佛教名詞,他不會說他是佛教,那不算附佛外道。

問:他說的是佛教。

答:他說的是佛教,也不算附佛,非要看起來是佛教內部才行。誰承認他是佛教內部了?那些氣功師說我這是佛教——誰承認他是佛教了?不算附佛,他就是外道。附佛是看起來就是佛教內部的,這才叫附佛外道。

問:心外取法。

答:心外取法是外道。

三、報身成就不是修這個色身

問:左、中、右三脈修持說是外道?

答:你說的是左、中、右三脈修持說是外道,你看看《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裡學人問的是“聽說中脈及左右二脈通後就是報身成就,可有此說法?”——這是一回事嗎?所以你看你這種理解,不是老人的意思。“這好像是外道、邪門的說法”,這是說這種修持是外道了?是說把這當成報身成就的這種說法!——“我們的色身是業報身,不是佛報身。你在這色身上做工夫,是大大的錯誤,你如此修法,直到彌勒佛下世,亦成就不了佛”,你看說的什麼呢?說的是認為這是“報身成就”。跟你講的就是不是一碼事,不是你理解這個意思。

四、大腦是根不是識

問:以前看過一些關於天才,像愛因斯坦等,大腦生理方面的研究,說大部分和我們普通大腦結構差不多,想問一下這種思維智慧是不是不在於腦結構而在於業報?

答: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見聞嗅嘗覺知都是十八界。你講這一個大腦的結構,是六根的意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根,就是根,這既不是塵也不是識。真正的分析判斷思維的能力是識不是根,你講的大腦結構是根不是識。

五、關於佛法宗教性問題

問:佛法我認為是真理,不應歸結到宗教,是不是應該脫下宗教外衣,攝受面會廣點嗎?

答:你這個話有隱含呐,你說弘揚攝受面不廣就是因為他是宗教的事,如果不是宗教,攝受面會廣,意思就是宗教這個不是好東西。如果認為宗教不是好東西,不僅不應該信佛,而且不應該信仰任何宗教。我們信佛的就認為最好最好的就是佛教,再也沒有比佛教好的了,這才算是佛教信徒。你這種認識有問題的,你站的立場就不是佛法的立場。

問:我不認為佛法是宗教

答:你這個說法好像是不是沒道理,我總覺得,加深這個說法就毫無道理。佛法本身就是以宗教顯現到世間的,怎麼能說不是宗教呢?當然你說,佛法不是宗教啊,是修心的呀。——那個宗教已經是貶義了,宗教是貶義的嗎?但是你要說,我們不是那樣的,我們這是修心的,心胸寬闊。——當然對了,在這種情況下說,那佛法不是宗教是可以的。你這個話一加強語氣,完全變味了,根本就不對了。不加強語氣,把他看成是我們見到的廟裡那一種情況,燒香拜佛啊什麼這些,只管這樣,沒有別的修行了,那就認為,哎呀,佛法不是宗教啊,不能光這樣,還要修行的,這時候說可以。要是再廣義再加深這個說法,那就有問題了。本就是以宗教的面目出現的,那為什麼不是宗教呢?這個地方不能著死。

六、關於萬法無自性

問:萬法無自性,是說一切法無自性嗎?

答:說萬法無自性,不是一切法無自性。說的世間法,他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己獨立的特性;因緣一沒有,他這個法就不存在,這就叫無自性。自性就是自己獨立的性質,能夠獨立,不依靠因緣支撐也能獨立,有自己的實性,有自己的實有性。現在萬法不是實有,沒有因緣他就不存在這個法,萬法他都沒有自性,這個自性不是佛性的意思。自己有的,不靠外緣,獨立存在的那個實性,說的這個自性,並不是佛性的意思。“萬法無自性”說的是世間法,沒有自己獨立的特性。所以說世間法,《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的有相都是虛妄的,他都沒有自己獨立存在的、實際客觀存在那個實性。他不客觀存在,都是靠因緣,因緣一去掉,它就沒有了它自己了,這就叫沒自性,沒有自己獨立存在的實性。

七、實相是大乘佛法的法印

問:佛性實有嗎?

答:佛性不是又叫實相嘛!

問:佛性無實無虛?

答:當然,你要立虛就說無虛,立實就說無實,無實無虛就是對有實有虛的人說的。實相是法印,大乘佛法的法印,也就是以這個為准。你說的法不符合這個法印的,就不是大乘佛法。佛法的法印不是空無,是實相。說法總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就叫法印,正是因為有法印,法印正好一法不立。《金剛經》上說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不告訴你非相了,非有相非無相,那才真實。只要你說有相或者說無相,說死了都不真實。只有非有相非無相才是真實的。實相就是真實的,真實的就是非相,這就是佛教的法印。

八、護生放生能得福報

問:放生是不是就是求些福報,沒有功德?

答:貪求世間福報能得世間福報?為放生而放生當然不行了。為得世間福報而放生也得不到。是為什麼而放生才能得到世間福報啊?為救生,發慈悲心為救護眾生,為這個而放生能得世間福報。所以說,從世間福報說,不見得功德無量,不一定,你得看你發什麼心。離開發心,離開這個心就別說了,心外無法,離開心就別講這事了。

問:以放生的形式增長內心的慈悲心?

答:你這個說法符合事實嗎?符合實際嗎?實際是增長他的貪求心,貪求福報的心。能增長慈悲心嗎?

問:是做買賣的。

答:對呀,做買賣的,能增長慈悲心嗎?放生不是說沒有功德,剛才說了,以慈悲心、以護生的心放生功德無量!說的是心,別心外取法,找個形式,那都不算。心外取法是什麼?外道的見解,不是佛法了。

八、虛妄造因,虛妄受報

問:因緣所生法是無自性。

答:當然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這不就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是空無自性。空是啥意思?就是空無自性嘛,沒有自己獨立的特性,沒有自己獨立存在的實性,這就叫空無自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是什麼呀?因緣所生法換一個詞說是什麼?因緣所生法就是因果,因果法就是因緣所生法,不就是這回事呀。

造業必受報,——說這話別把緣忘了,遇緣才受報,不遇緣縱有百千劫還沒受報呢。造這個惡因還在,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縱饒百千劫,所做業也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不就是說的因果嘛,正好說的是因緣所生法呀,所以說因果法就是空無,我說即是空。空無啥意思啊,虛妄造因,虛妄受報,根本都不實,所謂造因也沒造,所謂受報也沒受,都是虛妄的。你把虛妄認成真實了,那是因緣所生,現在假相都沒有實相可得,沒有獨立的自性可得,都沒有實相。因緣所生法就因果法呀,因果法我說即是空。還有一個“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什麼道理呀?沒道理,可是這個說法流傳的很廣。萬法都空了,萬法的規律會不空?因果就是萬法的規律,任何一法,剛才我們不說到了,沒有一絲一縷的法在因果之外,全都在因果裡。那這萬法都空了,它這規律會不空?這種說法不符合邏輯。

九、遇事透得過就是觀照

問:現在遇到事情還是透不過。

答:對呀,這事不奇怪。

問:昨天有件事弄的我連今天早晨打座都想。

答:那不就透不過嘛。透不過也要透,不想,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想。

問:打座多了就能透過嗎,還是觀照多了能,遇到事能不煩惱?

答:遇事透得過,本身就是觀照啊,不就叫外不為境遷嘛!遇事就是遇到境界了,不為境界遷移,這本身就是觀照。透不過也要透,這本身就是觀照。

十、越拿捏越不見性

問:本來面目在何處?

答:怎麼是本來面目啊?太急於見性了。過於急,連見性的希望也沒有了。別急躁了,急躁不管用。越急躁越放不下呀,實際放下跟見性是一回事,越放不下越不相應。不說不見性了,跟見性不相應,越放不下越不相應了。

問:越放不下越拿捏。

答:越拿捏越不見性,而不是越拿捏越見性,越拿捏越不見。

2018730日節選

一、打座是為超越因果

問:萬一斷座了會有不好的事發生嗎?

答:不大會。

問:比如修一種法四十九天內斷了,人會倒楣一輩子,或者生病或者破財,心密斷座會這樣嗎?

答:心密斷座不會。生病、破財、倒楣都是因果,跟你斷座什麼關係啊!世間因果,你以前做了壞事了,不見得是今生受報。以前做壞事現在受報了,那屬於這類,跟斷座啥關係?!不信因果算佛教徒嗎?不能一遇倒楣什麼就把因果忘了。所以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問:斷座也是因果。

答:斷座不是因果,斷座是你毅力不行。我們說因果是世間因果,打坐是出世間法,超出世間的法,你把它也擱世間裡,那還有法離開世間?還有法出世間?還有法解脫?解脫就是從這世間因果裡解脫出去。

二、空不等於沒有

問:因果法本來是空,遇到因緣會遇時,怎麼"空"對待?

答:“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這不是中觀說的嘛。因緣所生法本身就是空的,你別把空理解成沒有,在這說的空不是沒有,是沒有實體可得,並不是沒有現象。現象、影像、假相是有,但是沒有實體可得,沒有客觀的實體存在,所以說本來空,是假相。空是說是假相,假相也有規律啊,規律就是因果——因緣所生法。

問:空是假相的意思?

答:空是沒有實體,沒有客觀的實體的意思。說假相,就是沒有客觀的實體,就是這個空的意思。是因緣所生,依賴因緣,要是因緣消失了,這個事就沒有了,它並沒有自己獨立的實體——這樣說空的。

三、四禪八定是五乘法

問:四禪八定都不是解脫法。

答:四禪八定是五乘共法。哪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五乘都可以修四禪八定。前兩乘,人乘和天乘當然不是解脫道,但他也修四禪八定。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解脫道。

四、真信無信

問:老師不是說過本來是佛,真信無信啊。

答:真信無信的意思是這樣:無疑當然無信,都沒有疑了,還要個信幹什麼?就是說徹底無疑才是真信。信是跟疑相對的,沒有疑了還說什麼信呢?這是真信無信。一點疑問沒有,那不算信啊?

五、證量的差別

問:《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什麼都一樣是開悟了,證得素身了,還會存在差別呢?

答:當然有差別。要是沒差別還說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八地什麼的,在這分了那麼多,他就有差別。“一切賢聖”,賢聖就是個差別,賢位聖位就不同。

201885日節選

一、別從有相理解見性

問:最近有一次打坐,面前飛來一個球,速度很快,朝我臉飛來,我往後一退, 是爆炸嗎, 爆炸有聲音嗎?

答:不是爆炸,爆炸有聲音。告訴你有爆炸這種事,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見性。別著這個了,爆炸也未必見性,不爆炸也未必不見性。說無相的一點不相應,告訴你有這個就從有相上理解,這障礙見性啊。

二、共業和別業

問:山河大地是全部人的佛性生出來的,還是各自的佛性生出來的?

答: 山河大地是共業所感,全部人呢,那是別業所生,“共業感現山河大地,別業招來十二類生”,那是說業。 業是妄心所造,都沒有說到佛性。所以說到這的時候聯繫佛性,把這個概念一混淆,弄糊塗了。我們說到山河大地和十二類生(不僅僅是指人了),那就是共業感現的山河大地,別業招來的十二類生。業就是妄心所造,山河大地是共業所造。也就是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同片雲點太清裡”,汝心就是妄心,妄心造山河大地,虛空都是妄心造的,何況山河大地在虛空裡了,“況諸世界在虛空耶”,這是《楞嚴經》裡的經文。

問:三個方面說?

答:不僅是三個方面,還可以從別的方面說。老人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這是從三個方面說,其實何止三個方面,剛才說了好多名詞。另外,咱就說這個山河大地的本源,山河大地是共業所感,十二類生是別業所造,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空,因緣所生法本身就是空的,也就是本不存在能獨立存在的山河大地,也不存在能獨立存在的十二類生,全都是因緣所生的,去掉因緣他們都不存在,“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是因緣所生法就是因果法,因果就是因緣所生法,我們老說因果,把緣都忘了,應該是造了因,有緣才受報,要是沒有緣就不受報。在這老是糊塗,就這樣說:那好啊,既然是前生因果,我今生就不努力不奮鬥了。比方說做生意,我前生造因佈施了,今生就能發財,那我就不幹了,我也不去做了,今生就發財吧。你缺緣啊,你那個做就是緣,你缺這個緣縱繞百千劫也不受報,百千劫以後你才肯幹,那時候你才賺錢。“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總是還會受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遇到緣了,因和緣匯到一塊了,這時候才受報了。把緣給忘了,啥也不幹就等著發財,那不可能。你沒遇到緣,你就是造了發財因你也發不了財,你不幹嘛,不幹就是沒遇到緣。阿彌陀佛。這就是說的共業別業,說這個事,都是因緣所生法。

三、關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問:“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是什麼?

答:是法就是“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就說的這個法。所言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這就說的“是法”。這說得複雜了,要說得簡單點,是法就是《金剛經》裡所說的善法,這是平等的,一切善法全是平等的。

四、何為煩惱

問:我不知道現在沒有煩惱是不是真沒有煩惱,什麼是煩惱?我該怎麼辦?

答:你說這個煩惱可能是指心裡頭難過。難受不一定擱到煩惱裡,難受是受報,造業受報,那是正在受惡報。像自尋煩惱這些世俗上說的那個煩惱就是指的心裡難受了,我們佛法裡說的煩惱不是心裡頭難過。起了貪心了就是起了煩惱了,起了嗔心了也是起了煩惱了,佛法裡對煩惱有具體的定義,如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有二十多種呢。但是最根本的有六種,就是貪、嗔、癡、慢、疑、惡見。惡見又分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隨煩惱再分成三大類,叫做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一條條列得很明晰。

五、任運休將知見樹

問:任運休將知見樹。

答:別忽略這個樹字,不樹立的,一法不立。不樹立什麼,就是正知見,不樹立就是正知見,這就叫任運休將知見樹。那正好是正知見,樹立一個知見就不是正知見。

六、虛妄並非客觀實有

問:有位僧人說,你覺得山河大地虛妄,那面前的水泥柱你能穿過去嗎?我該怎麼答?

答:穿過去不能證明虛妄,穿不過去也不能證明不虛妄,別這麼聯繫。我們說的虛妄就是它不是客觀的存在,它是因緣所生。就像前頭的柱子吧,我們大家都看到有柱子,這叫共業所感,本身不存在,這就叫虛妄。共業感現,是感現出來的,並不是真有。

七、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答:最重要的是知見,佛出世也是為了知見,佛不是為了定,不是為了讓大家入定才出世,是為了知見啊。佛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為這一個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是佛經裡說的。老人也專門說過這個事,還有一篇文章《學佛第一要知見正》是老人說的可以看看。知見最重要了,你說那入定不是大事?當然不是,外道也修定,那不算啥大事,就知見是大事。

八、住異句與非住異句

問:【住異句非住異句】
“住異”就是“生住異滅”。因生有住,因住有異,因異有滅。“住”是說住於世間。“異”說從少至老,刹那變異,直至於死。
溈山問仰山:“生住異滅,汝作麼生會?”
仰山曰:“一念起時,不見有生住異滅。”
溈山曰:“子何得遣法?” (你怎麼能排除佛法的義理呢?)
仰山曰:“和尚適來問甚麼?”
溈山曰:“生住異滅。”
仰山曰:“卻喚作遣法。” (“無生住異滅”才是佛法的義理,您卻說成是遣除義理。 )

問:這個公案中,括弧內的部分,我覺得不宜出版在書裡,只用原公案就最好了。

答:就是對他那句話的解釋,不要刪掉這兩括弧,實際上在這解釋裡是說,生住異滅是住異句,無生住異滅是非住異句,如果再加上一句話更好,你嫌多我還嫌少。就是在這個長括弧後頭一段話後頭加上一個,生住異滅是住異句,無生住異滅是非住異句。阿彌陀佛。

你說是生住異滅是佛法的義理?不對,無生住異滅才是佛法的義理。實際上這段公案就這前兩句,溈山問仰山:生住異滅,汝作麼生會。這句話就是住異句,說的生住異滅。仰山回答:一念起時,不見有生住異滅。不見有,這就是非住異句,下面都是住異非住異來回說的。

2018811日節選

一、消息非化空、爆炸

問:化空、爆炸了才算有消息,千座沒化空沒爆炸怎麼辦?

答:問題就在這,問題就在消息上。化空、爆炸不算消息,那種現象可能有,但也不見得一定爆炸什麼這些事,有的人他爆炸也不一定是,所以說這不算消息。我們說的消息並不是指化空、爆炸這些有相的東西,不是這個,著相啊。你不是說以後怎麼辦,下一步繼續打坐?啥時候打坐打到你化空,或者打到你爆炸為止,好吧?這有消息了?你說我化空爆炸就不糾結了,我認為不見得,即使你化空了、爆炸了以後,還是糾結,要不然到時候看,啥時候化空了、爆炸了算數不算數。

問:一直以為有消息指的是身心世界化空。

答:不是,這個消息不是指身心世界化空。親證是指的親證本來。消息其實就是指的親證本來,身心世界化空,在那種情況下容易親證本來。

二、糾結見性就是透不過

問:在事上能透得過就是見性了?

答: 那這樣,在見性這個事上你透得過透不過?要是見性這個事能透得過,你就不說是見性了吧?不這麼說了,不在這糾結了。在這糾結就是沒透過,就是透不過。你說你事上透得過,在見性這個事上你都沒透得過,在見性上糾結,那算透得過?阿彌陀佛。

三、受五戒是佛教徒的本分

問:我們學心密的,要去寺院受持五戒嗎?

答:是學心密要你受五戒啊?你信佛就要受五戒,你不管學不學心密都應該去受五戒,不存在你這個問題,你就不學心密也應該去受五戒,你學心密還是應該受。你受五戒是因為你信佛,不是因為學什麼法門。當然,你有不信佛的自由,不過受五戒是佛教徒的本份,佛教徒的本份跟你修什麼法門沒有關係。

問:不受五戒能修心密?

答:你不修心密也要受五戒,是佛教徒的要求。

四、說正行是為了強調觀照

問:座上是助行,座下是正行,助行似乎更易入手,正行卻不易把握。

答: 說正行其實就是為了強調觀照,為了讓你重視觀照才那麼說的。其實觀照離不開打坐,如果沒有打坐的定力,你那觀照都是打妄想的,都不是觀照。

五、心不動未必是見性

問:下樓發現我的車不見了,以為丟了,我的心一動,是不是遇到這樣的事應該沒什麼波動?

答:是這樣,你發現你的車不見了,你說是心一動。那發現車不見了,誰的心都會一動,它要啥緊?車咋沒了,這誰都會動動心,我覺得都不是個事。為什麼要求沒波動呢?你說這個沒波動我都覺得很奇怪。

問:明心見性就如如不動。

答:他自己沒說。

問:心不動才算見性。

答:就算你心裡沒波動也未必是見性,這跟你那個沒關係。剛才你說的是心動不見性,現在你說心不動才見性。你這兩個說法我都不同意,心不動未必是見性,你就是看見你的車沒了,你的心都沒動,那不一定是見性——那你車太多了,少一輛也沒關係,那也會不動,那不見得是見性。

問:說的透得過呢?

答:動也能透得過,不動也能透得過,動也能透不過,不動也能透不過。透得過不是那麼回事,不是這個意思。

六、知幻 打或不打都無礙

問:例如一個人要打我,我知道一切境界都是假的,但是我跟他打起來了,是不是被境界遷了?還是當時知道境界是虛妄時,跟他打起來不算被境界遷?

答:你要是當時知道是虛妄的,打與不打都是不被境界遷,與打與不打沒有關係。要是認假作真,打或者不打都是隨境轉,跟你打與不打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就你說這個,關鍵在這,知道是虛妄的。

2018818日節選

一、打開本來就是親證常寂光淨土

問:打開本來、習氣除盡後,是不是就能自在往生極樂了?

答:打開本來本身就是往生,還怎麼往生?打開本來就是親證常寂光淨土,“打開本來”、“明心見性”、“親證常寂光淨土”,都是一個意思,是一回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種淨土,打開本來就是親證了常寂光淨土,並不是有來有去的。“花開見佛悟無生”,並不是悟往生。有來有去的往生是方便,但那個方便就已經很殊勝了。

二、化身是應緣而化

問:微細流注斷盡才能顯示千百億化身,可不可以化一個化身?

答:化身是有緣了,應緣而化。就像我們這個世界,二千五百年前那些追求不受後有的人,他們的這個緣熟了,釋迦摩尼佛就化身來了。你的意思是說要搞一個什麼主動的事業,我們不是要搞事業的。應緣而化,應眾生的緣,經裡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化身是這麼化的。化身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就是眾生應該以人身得度,釋迦摩尼佛就化人身而為我們說法,應我們的緣而化身。並不是沒有事主動找個事做,搞個化身玩玩,不是那回事,你別誤解這個,不是像你說的這樣化的。阿彌陀佛!

三、如法修滿千座就是品質高

問:怎麼算打坐品質高?

答:不管品質高低,你能堅持打完千座,每座不少於兩小時,一千座內沒有隔日不休,三、四年做到了,這就是品質高。別在每一座上斤斤計較,哪一座穩當、哪一座不穩當,沒法這樣斤斤計較。別追求品質高,只追求能堅持完吧。

四、生滅就是不生滅

問:一切都是不生不滅?

答:當然,不生不滅,不就等於說一切都沒離開佛性,這不一個意思嗎?你不是說佛性是不生不滅的嗎?你說一切都是不生不滅的,那就是一切都沒離開佛性。生滅就是不生滅,他從生滅中看到了不生滅,這個意思。其實不生不滅就在生生滅滅裡,離開生生滅滅,就不存在什麼不生不滅。

五、往生是心識離開

問:往生極樂世界是第八識往生?

答:這麼說不是不可以,不過總覺得彆扭,怎麼說不彆扭啊?別扯“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身體去了,是“心”,心識去了。別揀出個第八識,揀出來也沒有什麼毛病,但是這樣說不合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肉體去了,是心識去了,這麼說可以。別說第八第幾,只說心識,搞出第幾識來幹什麼呀?沒這必要。不是身體去了、肉體去了,是心識去了、精神去了。

2018825日節選

一、阿彌陀佛就是自心起現

問:《阿彌陀經》中“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可是《金剛經》講“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答:是啊,“現在其前”是接引往生的,那不見得“以色見”,接引往生那是以心見,咋會是以色見?以心你還不見呢,都在你心裡,哪會以色見呢?那是以心見!那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起現在你心裡,那咋會是以色見?不會以色見。

問:他說是《金剛經》說以色見,他說那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那會是以色見。

答:“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不是以色見,是以心見呐!你心裡起現了,你心裡有,跟阿彌陀佛感通了,那是以心見,咋能說以色見呢?那不是以色見,所以一點矛盾都沒有,矛盾是你理解的問題。《金剛經》說“以色見我”就是以釋迦摩尼佛的色身——三十二相作為是佛的標準。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轉輪聖王也有,能以這個為標準?所以不能以色見,跟那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不是一碼事,一點矛盾都不會有。

二、瑞相和證量的關係

問:去世的狀態說明一個人的證量?

答:沒有這種說法。有時候是有一些瑞相的,這些瑞相是各具妙用,但是不現瑞相,未必沒有證量。也就是說,不拿那個瑞相來去跟證量對應,這裡頭沒對應關係。有瑞相的往生,但沒有瑞相的那些人,也不一定不能往生,所以瑞相不是必須的。瑞相是可能有的,但他不是必須的。

三、無修是真修

問:修到什麼程度不用修了?

答:沒有不用修的道理,那不是不用修,那是說無修才是真修。是真修,並不是說不用修,從來都沒有不用修這個道理。也就是說無修是真修、無得是真得、無證是真證,本就無修、無得、無證。從來都沒說過不用修,是說那個是真修,別把概念弄混了。

四、有生必有滅

問:《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有無量壽命?

答:這是打比方的,說的是和我們相比,壽命很長。我們的時間跟他那個時間一比較,都不成比例了,沒法比了,所以說那個是無量的。雖然很長很長,在我們這兒看是無量,但實際上還會有一個頭。凡所有相不都是虛妄嘛,只要是起就會滅,要是不滅的,只有從來都不起來的。就像佛性,佛性沒有生起過,他本來就有,他不是生起的,那就不會滅。只要是生起的,他就會滅,是修行成的、是生起的,那就會滅,咋會不滅?

五、證量和圓寂早晚未必有關係

問:證量和圓寂早晚的關係?

答:在古代有一些禪師,圓寂很年輕,比他師父圓寂的都早,證量都很徹的。圓寂的早晚,跟證量沒有對應關係,在古代都沒有對應關係,不這樣對應,阿彌陀佛!像“舍利十斛,不如轉語一句”,就是說不看這個外相,因為證量跟外相沒有對應關係。

六、坐脫立亡未必要修四禪八定

問:是不是要坐脫立亡必須修四禪八定?

答:說到那個公案,“坐脫立亡不無”是說的什麼意思?是說那個功夫能修。你的意思是必須修,那個說的不是必須,不見得必須。就是修四禪八定能夠得到,但是坐脫立亡都必須修四禪八定嗎?未必,並不是必須,別理解為必須,但是修四禪八定能修到坐脫立亡嗎?能。坐脫立亡必須修四禪八定嗎?未必。

七、關於行起解絕

問:“行起解絕”是什麼意思?

答:“行起”就是起來修行了,已經開始修行了。比方說開始打坐了,你在打坐以前的那種理解就不要再考慮了,斷絕那個理解,叫“行起解絕”。不要在理論上一直擰巴,在那一直擰巴理論沒有用。那個理論是要知道的,是在“起行”前頭,因為不明理你都不肯起修行。明白了理論,認識到修行的重要性了,已經開始修行了,就不要在那擰巴理論了,這叫“行起解絕”。不是這樣說嗎——“聞思修”,“聞思”那個階段過去了,到了修的階段,不考慮聞思了。還有另外四個字——“信解行證”,“信解”那個階段過了,到了“行”的階段,就不考慮信解了,這叫“行起解絕”。就是說,開始修行以後就不再打妄想了。一開始學習的時候不算是打妄想,已經開始修行了,再去考慮那個就是打妄想。同樣的內容,在後頭就是妄想,在前頭“明理”那個階段,就不算是妄想。

201891日節選

一、第六識的三量

問:意識的現量,唯識學的三量是現量、比量、非量?

答:你說意識的現量,是指的第六識的現量嗎?你說的意識指的第六識嗎?第六識有三量,現量、比量、非量都有。前五識只有一個量,第七識也只有一個量。第八識跟前五識一樣,也只有現量,沒有比量和非量。這個意識——第六識有現量、有比量、有非量,思維分別判斷不是現量而是比量,現量是意識初對法塵。

二、關於神祇的讀音

問:護法神祗,“祗”的讀音?

答:要是查現代的新華字典,應該念神祗(zhī)。但是為什麼我們總念神祇(qí)呢?儀軌不是有這個說法嘛——護法神祇(qí),元音老人用語言教儀軌的時候,教的是神祇(qí)。因為這,不念神祗(zhī)了,都念成神祇(qí)了。

三、開悟本身不是景象

問:西藏密宗說開悟是有景象的,無法用語言描述。

答:這個說法有問題,不是開悟有景象,是在那種景象下容易開悟。開悟跟景象沒有關係,但是那個景象出現是容易開悟的。在那種情況下是一個好機會,但只是機會,他並不是開悟本身,只是給開悟製造了些機會。

四、開悟的人也會生病

問:開悟也是和身體有關?

答:這樣說,即便是有關,身體最差的也能開悟,他就算是有關也沒關係,在乎這個幹啥呀?

問:開悟的人看起來病怏怏的,難道你看他生病,就說他沒開悟?

答:當然,開悟了還會生病,那咋能不會生病啊?

問:開悟了身體有些變化?

答:即使是如此,也還不影響生病,開悟了身體會起變化,也不見得不病。

五、自證分與靈知的對應

問:“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與證自證分對應?

答:“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你說證自證分不大合適。這個本來不對應,但是如果你想對應,你可以對應自證分,別對應證自證分。不是這麼說了嘛——“一肯肯定,就是見性。”誰對應證自證分呢?你把“一肯肯定”對應成證自證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對應自證分,這樣對應容易理解,但是不準確、或者叫不透徹。要想準確,還得查法相宗的資料,以資料上說的為准。

201898日節選

一、見本來就是性

問:“見即是性”是幾地的境界?

答:你說的“見即是性”,跟地不地沒有關係。他就是不見性,那見還是性,他不見性人的見就不是性了?見也是性,他不認識、不體認而已啊!見仍然是性,見即是性,見本來就是性,跟地不地沒有任何關係,跟徹悟不徹悟也沒有任何關係,本來就是見,本來就是性。

二、打坐不能動是原則問題

問:打坐每天半小時必須一動不動嗎?

答:你不是修心中心法吧?

問:六字明。

答:你的問題是必須一動不動?不僅是六字明,也不僅是心中心法,就不是心密的別的打坐法門,都沒有允許動的,沒有任何一個打坐法門允許你座上亂動的。事實上,打坐最有功夫的人,他不敢吹牛他沒動過,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就去壞原則。我不說必須一不不動,那就動也沒有關係?不行,還是要一動不動。這裡頭有什麼誤解?老說一動就不算數了。還是要說一動不動,做不到你儘量做到,別再這弄算數不算數,說得太絕對了。你說“原則是不動”或者“儘量不動”,按我都理解這是允許動,這種說法不能有。“就是不能動”——應該這麼說。“原則”、“儘量”什麼的,這麼說話就是允許動的意思,成了動的藉口了。儘管他們幾乎都動過,但是原則還是不能壞,“還是不能動”——原則話還是要這麼說。我們說話必須講原則,不能說不講原則的話。阿彌陀佛!

三、佛性非一非異

問:我們所有眾生的佛性與眾佛的佛性實際是一體的?

答:你這講話是有道理,但是這裡也有個毛病,毛病在哪?佛性是一個一個的,誰都有一個?不對!佛性非一非異。異就是不同的意思,非異就是不是一個一個的。只有一個佛性啊?非一,也不是只有一個。他就不是一個一個或只有一個,就不在這問題裡頭。佛性就不在這種格式裡,別拿這種格式來套佛性,套不上的。非一非異,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不是一個也不是多個,就不在這種格式裡。這怎麼理解啊?打個比方,你看見那個大海裡的浪花了,你就想,這水是一個還是多個啊?你要說浪花是一個或是多個可以,你不能說水,水這種概念既不是一個、也不是多個,他就不在你這個格式裡。這就叫做“別拿這種格式套”,就這意思。

四、關於無生法忍

問:什麼是無生法忍?

答:聽說過這麼一段話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是故說無生。”忍,有認可的意思,認可這個無生,你認可不認可?我認可無生,就稱為“無生法忍”。我說這個解釋簡單、容易理解,但不準確。就認可這個無生,認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是故說是無生”,這就是“無生法忍”。有個偈子,“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五、淨土也是唯心所現

問:從相上來說,西方極樂世界和其他淨土是客觀存在的?

答:都不客觀存在,都是一切唯心造。“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心外無土、土外無心,一切淨土和穢土都是你自心的起現,並不是你跑到淨土裡了,而是你自心起現了淨土。你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佛心跟你的心相應,阿彌陀佛的淨土在阿彌陀佛心裡起現,在你心裡也起現,這就都在西方極樂世界了。心外沒有土,土都在心內,心外無法啊!心外沒有心法,心外也沒有色法,淨土、穢土不是色法嗎?心外沒心法,也沒有色法,心外無法。認為“心外有法”是什麼呀?認為心外有法,有一個客觀存在,有客觀的色法存在,那是外道。那不是佛法的見解,沒有這種客觀存在。

六、如是因得如是果

問:心裡生起不好的邪念,如果自己馬上覺得是錯,這樣還落因果嗎?

答:造因就落果,你講的沒有造因,說什麼果呀?認為起一個念頭就落因果,那你弄得太過頭了,你沒幹壞事落什麼因果呀?你心裡起了邪念了,想傷害他,但是你沒傷害他,他會找你報仇嗎?這不可能啊。你就沒去做,你沒有行為,落什麼因果呀?好像有些人說法是那麼說的——“這個念都不要起”,當然那樣很好,不起那個念,不就不去造那個因了,不去做那個事了嘛。所以那樣說是為了不讓你起念,你就認為起念就是造因?念太多了,那你這因果就落不完了。要從因果律上說,那個想法也過頭。因為什麼?比方說,你起念造殺業,起念殺人、人被殺,那好了,下生找你報仇殺你。那個人沒被殺,你就沒去殺他,下生你就是落果,也就是他想要殺你,但是也沒殺你。你只是想想,對他有不好的念頭,那人家對你的果報,也只是對你有不好的念頭,並沒有做對你不好的事,這不是就是如是因得如是果嗎?考慮過頭哪能行啊,動動心就落什麼因果,我只動動心,下輩子真的把我殺了,可能嗎?因果會是這樣的嗎?這樣講理不講理?因果是規律,規律是最講理的。阿彌陀佛!

七、無相不能和有相並列的看

問:有相的世界,如文字系統,都是依他而存在,故其實是空?

答:絕非如此。有相的世界並不存在,他是一種虛妄的假像,如同夢幻泡影,並沒有客觀的存在。你這個認識本身有問題,這理解不是那回事。

問:佛性唯一,不依他而存在的?

答:這個說法有道理,但是有毛病,毛病在哪兒?毛病在“並列而說”,“不是依他而存在”跟“依他而存在的東西”並列,這個是沒法並列的,不能並列一塊說。所以說毛病就在於你把它並列看了,也就是說,我們所講的無相,你是把它也看成一種有相,跟你認識的、認假作真的那些有相並列著看了,沒有這種並列。

八、因果本無我 七識因執我受報

問:唐朝張三、宋朝李四是同一個感受主體?

答:宋朝不是在唐朝後頭嗎?唐朝張三造業,宋朝李四受報,這就是說造業必受報,因果就是如此。但是宋朝李四假如有宿命通的話,他能夠想起來——“我就是唐朝張三”,實際上這個現象就是無我。為什麼是無我呢?不可能有兩個我,你說張三是我、李四是我?要說他都是我,那不是兩個我?我哪能有兩個?本來就是無我,也就是因果本身是無我的,但是由於第七識牢執第八識的見分是我,就產生了一個“我”的概念。原本因果是造業必受報,結果一產生有“我”概念,變成了“我”造業、“我”受報,這就成了有我了,這個有我本身就是一種迷惘、是一種假的。本來就無我,這就說沒有假我。真我從來沒有離開他,但他就沒有認取過,真我是“常、樂、我、淨”的“我”。假我就是我們認為,比方說膚淺的認為色身是我,深刻不膚淺的,就是潛在的認為第八識的見分是我。見分在第八識,相分不也在第八識?這個第八識俗稱靈魂。所以你說唐朝張三、宋朝李四,都是一種有“我”的假像,成了“我”造業、“我”受報。你說張三造業、李四背負,那說明有兩個我。本來無我,不存在有“我”,因果律本身就是無我的,是因為我們有迷惘,認為“我”造業、“我”受報而已。也就是說,因果沒有主體,主體是因為你迷惘造成的。因果是規律,怎麼會有主體呢?但是,由於是規律,假如李四有宿命通的話,他能夠回想起來“我在唐朝是張三”,那就是假我形成了,在他心裡牢牢的有一個執著,他有假我,這個執著是第七識幹的,這就叫根本我執。分別我執認為色身為我,那是他第六識分別造成的,第七識那個潛在的、牢牢的是俱生我執,俱生我執比較深刻。我執很難破的,破了我執就悟道了,就這麼簡單。

問:造業此生不報,後世換個身體再報?

答:沒有這個說法,是這麼說的——遇緣受報。因果是“縱饒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緣會遇,因緣所生法。說因果把緣忘了,結果就出來一個命運的說法——“好了,既然是因果,我就不用努力了,也不用工作了。我前生造了善業,今生我就得善報,前生我佈施了,今生我就準備發財。我也不用做生意了,我啥都不幹了,就等著發財了。”把緣忘了!你不幹就沒有緣,沒有緣就不報,啥時候有緣啥時候報,不幹還是報不了。因果是因緣所生法啊,不遇緣不受報的,因緣會遇才會報。阿彌陀佛!

2018915日節選

一、不肯放下對見性的執著

問:昨天遇到一個修心中心的師兄,已經千座完成了,似乎沒打開本來,他說他打坐品質不好,如此的話就不能打開本來?

答:他不肯打開本來,他還沒有別人說話直。有人說自己千座坐完了沒有見性,我就說他不肯見性,他就追究——“怎麼我會不肯見性?我要見性我就肯。”我就說:“你就不肯不著相啊。”他還是不明白,我說:“你不肯不著見性相嘛。”再聽不明白?又加一句:“你不肯把見性的概念踹垃圾桶裡嘛。”你當然不見性了。你要是一下子明白了,把見性的概念踹垃圾桶裡了,是名見性——那就叫見性。“所謂見性者,即非見性,是名見性”,那就叫見性。“原來見就是性啊,還有什麼性可見,有性可見嗎?”——這人是見性了。“沒性可見了啊”,他就見性了。還有性可見——“我在保任這個佛性”,這是沒見性人說的話。

二、公案:道吾生死不道

潭州漸源仲興禪師在道吾處為典座,一日隨道吾往檀越家弔喪,師以手拊棺曰:生耶?死耶?

道吾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師曰:為什麼不道?

道吾曰:不道不道。

吊畢同回途次,師曰:和尚今日須與仲興道,倘更不道即打去也。

道吾曰:打即任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師遂打道吾數拳。道吾歸院令師且去,少間主事知了打汝。師乃禮辭往石霜,舉前語及打道吾之事,今請和尚道。

石霜曰:汝不見道吾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師於此大悟乃設齋懺悔。

師一日將鍬子於法堂上,石霜曰:作麼?

師曰:覓先師靈骨來。

石霜曰: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覓什麼靈骨?

師曰:正好著力。

石霜曰:遮裡針紮不入著什麼力?(太原孚上座代雲:先師靈骨猶存)

祿清和尚僧問:不落道吾機請師道。師雲:庭前紅莧樹生葉不生華。良久雲:會麼?僧雲:不會。師雲:正是道吾機因什麼不會。僧禮拜。師便打雲:須是老僧打爾始得。

(注: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五)

答:“在道吾處為典坐”——後面沒有說仲興禪師,他說“師”是怎麼回事啊?是說他在仲興禪師的名下。傳燈錄裡的寫法,都是按一個一個人寫的,這個人就在仲興禪師的名下,在這原文出現的就是一個“師”字,就是說他在那個禪師名下。

“倘更不道即打去也”——這就是說,你要不說我打你。

“且去”——你趕快走啊,假如你不走,一會那個執事知道了就打你。為什麼打你啊?因為你打我了,你打我了他不打你?你趕快跑吧,你不跑他就打你啊。

“師乃禮辭往石霜”——他就跑了。

“汝不見道吾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你不聽道吾說了嘛,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你還讓我說。

“石霜曰:遮裡針紮不入,著什麼力”,下邊師沒說話。後來有一位太原孚上座,是後來的禪師,替他說了一句:“先師靈骨猶存”,這就跟“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意思不一樣了。前面是扶著棺材說:這是活的是死的?“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也不說活的,也不說死的,就是不說他是活的,也不說那是死的。你看看剛才那譯文——不能說生也不能說死,他這樣說是就這個意思——不能說是活的,也不能說是死的。為什麼不能說呀?活就說他活、死就說他死,為什麼不能說他活、也不能說他死啊?就說:不說不說。這個是生啊還是死啊?哎!本無生死啊,本來就沒有生死,說什麼生死。生耶死耶——不說生,也不說死嘛,“不道不道”就本無生死的意思,但是這樣說太俗了、也太白了,就沒意思了。原來說是本無生死啊,不說生也不說死,那不就是本無生死嘛,但是說成本無生死就沒意思了。原本還挺有意思的,這說起來還有興趣,還能找一找有什麼,其實不就是說——“不說這是生,不說這是死,因為本來沒有生死嘛!”

三:公案:芙蓉靈訓禪師悟道因緣

福州芙蓉山靈訓禪師,初參歸宗,問:如何是佛?

宗曰:我向汝道,汝還信否?

師曰:和尚誠言,安敢不信?

宗曰:即汝便是!

師曰:如何保任?

宗曰:一翳在眼,空華亂墜。(法眼雲:若無後語,有甚麼歸宗)

師辭,宗問:甚麼處去?

師曰:歸嶺中去。

宗曰:子在此多年,裝束了卻來,為子說一上佛法。師結束了上去。

宗曰:近前來。師乃近前。

宗曰:時寒,途中善為。師聆此言,頓忘前解。

答:法眼是後來的禪師。“法眼雲:若無後語,有甚麼歸宗”——對,沒後語就不行了,明明是一翳在目嘛。

“裝束”——就是收拾收拾行李。

“結束了”——不是我們現代說的開始結束的意思,是說收拾好行李了,給他說最上等的佛法:現在天冷了,你在路途上小心別凍壞了。

“師聆此言,頓忘前解”——就是要這個效果,他要不能頓忘前解就白說了,這就言下開悟了。

四: 公案:馬祖藏白海黑

舉僧問馬大師: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

大師曰: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

僧問藏。

藏雲:何不問和尚?

僧雲:和尚教來問。

藏雲: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海兄去。僧問懷海。

海雲:我到這裡卻不會。

僧回舉似大師。

大師雲:藏頭白海頭黑。

問:為什麼忌諱不說呢?

答:沒說忌諱啊,他們哪個人沒說呀?

“問馬大師: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師說我今日勞倦,就已經說過了,讓他去問智藏,他就真去了。

“藏雲:何不問和尚”——智藏說,你咋不問和尚啊?這是白。

“僧雲:和尚教來問”——他說和尚叫問你呢。

“藏雲: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海兄去”——那我頭疼也不能為你說,這就是白,說的明。為啥說的明,跟他師父說的一樣嘛,他師父勞倦,他頭疼,這不一樣嘛。

“僧問懷海”——又問懷海,就是百丈懷海禪師。

“懷海說:我到這裡卻不會”——黑,跟他師父不一樣。師父說勞倦,他說不會、沒有領會,這也是直指了西來意,不會最親切,會即不是。一白一黑。

五:一期從古棹 三界任橫眠

問:“一期從古棹,三界任橫眠。”說明見性了,來去自在啊。

答:沒有這個意思,是說像古人一樣。大愚祖師他不隱居了嗎?要隱居要走了嘛,像古人一樣走了。古人就是那樣進山了,進山就走了,那我也這樣,我就走了。“三界任橫眠”,走了就是說這個的,並不是說什麼來去自在啥的,那是你的理解。你那樣理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祖師不是,祖師是非常灑脫、自由自在的。

六:有分別也能轉識成智

問:“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我們做功夫不分別判斷就是轉識成智?

答:那是說轉識成智的,《六祖壇經》裡這麼講的,你說的太簡單了。不分別判斷,轉六識好像也契合這個說法,但這樣說太簡單了。你認為不分別判斷就是轉六識?你認為不分別判斷就是修行?不見得,你那麼認為就不見得了。剛才我還說那樣也可以那麼認識,現在我就說不見得。不要說轉七識,就是轉六識,也不像你那個想法。你不分別判斷,為啥是轉六識啊?分別判斷不耽誤轉識成智,就是分別判斷還在,也耽誤不了轉識成智,你的認識有問題。

七:原本就無我

問:怎麼做才能無我相?

答:無我相不用做,本就無我相。是你誤認為有我相,你誤認為有我,“我”是你的誤解,把你的誤解解除了吧。不用你修到無我相,原本就無我相,你就是誤解為有“我”,它仍然是無我相。

無我相是“原本就無我相”,不用怎麼做。原本就無我相,無我不是修出來的,本來就是。什麼是修啊?去掉你的誤解就是修,這不就是“但去妄,莫求真”麼?本就真,用不著你求。

2018922日節選

一、公案:瞬目視伊

問:“我有一機,瞬目視伊”,可以這麼理解嗎——“我這裡有祖師西來意,揚眉瞬目之間就能見到他”。

答:你這樣理解、這樣發揮,我覺得很有道理,如果這種理解對人的解脫能有好處,也算解的很好。但是,跟香嚴禪師的情況不同。香嚴禪師跟誰說的?跟沙彌說的。沙彌是誰?

問:仰山。

答:對,沙彌就是指的仰山,“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他當時跟仰山說的。“我有一機,瞬目視伊”——“我看你了,你要不領會,別叫仰山”,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揚眉瞬目就在目前。你說揚眉瞬目就能看到祖師西來意,也不是不可以。

二、關於法界體性智

問:關於法界體性智?

答:這是藏傳的說法。漢傳裡只有三身四智,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藏傳並不是多一個,他是把大圓鏡智分成兩個了,把色法和心法分開說了,大圓鏡智屬於精神的部分(心法)叫大圓鏡智,屬於物質的部分(色法)叫法界體性智,實際還是一個。我們說大圓鏡智,既包括見分也包括相分,都包括了,沒有分開。藏傳是分開說,好像成五個了,其實還是一樣,跟我們的八識轉四智一樣。

三、關於四句偈

問:《金剛經》裡佛說的四句偈是哪四句?

答:隨便挑出來都是佛說的四句偈,隨便找出來一個教義都是佛說的四句偈,當然大家都公認的是最後那幾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金剛經六喻,六種比喻:夢、幻、泡、影、露、電,比喻有為法的。再說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沒有四句偈?找下《頌心經》,全都是四句偈。

問:《心經》看不出來行文?

答:看的出來,喊著舍利子的名字說的,觀音菩薩告訴舍利子的。是心經的頌,每一句都寫四句。

問:達摩祖師著《心經頌》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智慧清淨海,理密義幽深。

波羅到彼岸,向道只由心。

答:這是頌題目的,頌到“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下麵四句偈頌“心經”兩個字。

多聞千種意,不離線因針。

經花糸一道,萬劫眾賢欽。

“經花糸一道”說的“經”,“多聞千種意”說的“心”,這是頌“心經”兩個字。

“觀自在菩薩”又有四句偈:

【觀自在菩薩】
菩薩超聖智,六處悉皆同。

心空觀自在,無閡大神通。

禪門入正受,三昧任西東。

十方遊歷遍,不見佛行蹤。

你看這《心經》裡有多少四句偈: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離身。

智慧心解脫,達彼岸頭人。

聖道空寂寂,如是我今聞。

佛行平等意,時到自超群。

後面還有很多,每一句經文都有四句偈。都知道《金剛經》四句偈,實際上《心經》也有四句偈,隨便一個意思拿出來都是四句偈,比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全是四句偈。

四、關於意生身

問:意生身出來後,跑到太陽裡,會不會被燒死?

答:為啥跑到太陽裡?你需要在太陽裡做事,意到身到,在太陽裡起一個意生身,不用跑過去,也談不上燒死的問題。要是在別處弄一個意生身,再跑到太陽裡去,燒死也有可能。

問:意生身出來後,為什麼跟我自己本人一樣?

答:也可能一樣,可能不一樣,一樣也沒關係,不一樣也沒關係。好幾種意生身,你看看《楞伽經》裡說了多少種,不一定都跟自己一樣,不是只有一種意生身。

問: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答:對,三種意生身,太陽那個意生身屬於種類具生無行作意生身。太陽上是有生命的,意到了太陽,在那就生起一個身體,就是那個種類的,所以不存在燒死的問題,他在那最適合。要在我們這弄個意生身,跑到太陽上去,那當然不行。在太陽那弄一個那個種類的意生身,不存在燒死的問題。意生身跑到水裡能不能淹死?在水裡意到身到就是魚類,魚就是意生身,就不會被淹死,非要弄個人跑到水裡,當然能淹死。意到水、水裡就有意生身,意到太陽、太陽裡就有意生身,各種種類都有,魚的種類、太陽裡生命的種類都不同。

問:一切意生身都是佛的化身。

答:意生身就是化身的一種說法,化身就是意生身。不僅僅佛有,菩薩也有意生身。

五、關於轉世活佛制度

問:西藏活佛為什麼一直轉世呢?為什麼活佛自己轉世要找好幾個孩子來選出一個,這是不是說明他們修行很差?轉世活佛是真的,還是自己瞎搞的?

答:何止西藏,我們這不轉世嗎?漢地這也轉世,但是我們這沒有制度,他們有制度,轉世後還要找到本人。比如一個寺院主持,轉世一直是他,一代一代都是他自己。我們這就不同了,就是新方丈明知道是上一個方丈轉世,也不可能交給你。我們這沒有這個制度,沒有人去關注轉世的事,並不是沒有轉世的事。

問:我們這叫再來人。

答:對,叫再來人,漢地這沒這個制度,他不可能去那個寺廟裡還做方丈,再來人也不能再去做原來的職務了。西藏那是制度規定,規定必須是他。

問:西藏轉世真的是前一世活佛?

答:那不要緊,要是弄不准,可以佛前撚鬮。如果是大活佛,有好幾個小孩,這個人認為這個小孩是,那個人認為那個小孩是,決定不了,怎麼辦?金瓶掣簽,政府官員去掣簽。如果是現在,就是中央領導去,抽中誰的簽誰就是轉世活佛,別的就不是了。所以,要是有爭議,不知道誰是真的,金瓶掣簽就知道誰是真的。

問:有沒有搞錯過?

答:你能說金瓶掣簽是錯的?可不能這樣說。那並不是簡單的抽籤,是大法會,一直念誦、一直供養,供好幾天再去掣簽,咋會是假的?咋會搞錯?就不可能錯,佛說的你都不信了還信啥?金瓶掣簽是佛說的——佛前掣簽。我們說抓鬮好像太世俗,說金瓶掣簽多鄭重多莊嚴,這是最合適的方法,不會弄錯的。

六、見性就是往生常寂光淨土

問:明心見性就是破了無明,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見性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實報莊嚴土?

答:我們不是這麼認為的。我們認為你證到了佛性,就是見到了阿彌陀佛的法身,是常寂光淨土,哪會是實報莊嚴土?我們說的法身是常寂光淨土,大光明報身是講的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就沒來沒去,沒生沒滅,本自無生就是往生,見性就是往生了常寂光淨土。往生常寂光淨土和明心見性本就是一回事,同一種事,兩種說法。

七、什麼是頂聖眼生天

問:什麼是頂聖眼生天,第八識從頭頂生天,是這樣嗎?

答:頂聖眼生天,是說人死以後第八識(世俗說是靈魂)從哪出去,眼就是眼睛的位置,頂就是頭頂的位置。最後從頂上出去的是證聖了,從眼出去是生天了,從頭頂出去不是生天,是證聖了。

問:頂聖眼生天,第八識從頭頂生西方極樂世界?具體又是怎麼生法?

問:證聖就從頭頂出,沒有為什麼。

答:這個說法很好,證聖就從頭頂出,沒有為什麼,沒有怎麼樣,沒有為什麼從頭頂出,也沒有從頭頂怎麼出,沒有這兩個問題。證聖就從頭頂出,已經說的很清楚,都能理解,節外不生枝。

八、始覺合於本覺

問:徐恒志師叔說,觀力越強,定力越足,定慧互資,則始本合一?

答:徐老說的意思是始覺與本覺合一,叫始本合一。通俗說本覺是本來是佛,始覺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和本來是佛,本來就是一回事,這就是始本合一。

問:始覺合於本覺。

答:對,始覺合於本覺。

九、往生與否在發心

問:執行公務出車禍,就會不往生?

答:你怎麼知道他沒往生?就是不出車禍,正常死亡,還非常有福報、還是善終,也不一定都往生了,他不想去、不想往生,就不往生。不重發心重現象,不認心認有相,都是心外取法。心裡想去才能往生,別光認有相。

十、諸法無生

問:“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中的“不自生”可不可以理解為不以第一因而生,而“不無因生”是不是沒有第一因自然而生?

答:原偈四不生是“諸法不自生”,別忘了“諸法”。“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就因為不是這四種生,所以說他是無生,諸法無生。自生沒說第一因,就是說自己也不是從他生,也不是共生,也不是無因生。無因生也就是偶然,也就是自然性,說因緣所生就是非自然性,非自然性就是不無因生。

十一、做不到才需要修

問:某些念頭起來會有斷不乾脆的感覺,有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可以每次都把妄念斷得幹乾脆脆呢?如果一斷之下不能夠徹底,有沒有什麼特別有效的辦法?

答:我們講的是斷,你講的是斷的結果。要是斷的結果那麼好,就不用斷了,就是因為不乾脆才需要斷。我們講的是修,你說的是修成,就是因為你沒成才需要修,要是成了還需要修嗎?還沒修呢,想的就是到位,路還一步沒走呢,想的是到家。

問:一天發現不了幾次。

答:實際是如此,實際上不光是你自己。那就警覺,時時刻刻讓它不起,這是方向,你說的是做到。

問:觀照經常波動。

答:不是波動,是老忘記觀照,一天想不起來幾回。都這樣,不光是你自己,越是這樣,越要強調觀照。要假如不這樣,不用強調觀照了,誰都可以堅持時時都在觀照,還用強調觀照嗎?強調就是因為你缺少。

2018106日節選

    一、本來是佛是見性人說的話  

    問:怎麼判斷到了”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答:沒有你判斷的餘地,能契合就契合,不契合,讓他朗然現前也好。刹那之間明白了,說“本來是佛,觀什麼照”,實際上那是見性了,是見性人講的話。能契合就契合,不契合不要管他,還那樣現前也行。儘管那樣還是方便,先堅持那樣的觀照也可以。

    二、法身非一非異

問:將來我們都究竟了,沒有了你我,都是一個了?理解不了。

    答:“都是一個了就究竟了”,這是什麼概念哪?沒有都是一個。別說理解不了,根本就不是你說的這回事,你別去這樣理解了。說“究竟了就沒有你我,都是一個”這個話,你理解的就已經不對了,不是理解不了,是已經有了不對的理解。法身不論個,不論一個、兩個、多個,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到底是一個還是多個?不存在這問題,不論個。

問:不一不異?

答:對,不一不異,就這個意思,法身不論個的。

問:把法身比喻成大海,比喻成水啊?

答:對啊,比喻成水,水能論個?一個水、多個水,能這麼說嗎?水就是水,不存在一個多個嘛。

三、關於佛法無多子

問:“佛法無多子”什麼意思?

答:這些都是禪師說的話,“無多子”是當時民間的方言,就是沒多少內容,很簡單、很簡練,沒有太多的事,沒有太多的條文,就這個意思。這句話是說,佛法也沒那麼多、也很簡練,禪師是證道的人,當然看到佛法很簡潔。佛法浩如煙海,任何一個別的宗教,都沒有佛法的知識多、範圍廣、內涵豐富。就是三藏十二部那麼多,在禪師那裡就是無多子,沒什麼更多的東西,非常簡練、非常簡單。“無多子”就是古代的民間白話,是說沒有太多的事。

四、戒相跟戒體是一致的

問:求受菩薩戒與否,與修持心中心法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受戒是戒相,心中心法只是戒體?

答:為什麼呢?元音老人說,假如一個人沒受過菩薩戒,他不可能來求心中心。這是沒有關係嗎?這是大有關係,怎麼會沒有關係呢?你認為沒有任何關係是不對的。戒相跟戒體是一致的,怎麼會有矛盾呢?一點矛盾都沒有。

問:本不相干?

答:怎麼會呢?戒體是本體,戒相是外在表現。誰的外在表現?本體的外在表現。完全就是一個,怎麼會不相干呢?戒相和戒體完全就是一個,會不相干嗎?你這誤解太大了。

五、心法色法都沒離開佛性

問:有師兄問,石頭有佛性嗎?有人說,石頭沒有佛性,不能成佛。既然石頭無佛性,為什麼祖師大德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這不是明擺著說石頭也是佛?

答:不是,這不是明擺說石頭也是佛,不是那回事。

問:元音老人也開示過石頭、桌子、椅子也是佛。

答:也是佛,意思是都不在佛性之外。佛性不僅僅只包括精神、思想等心法,還包括色法,石頭不就是色法?色法就是物質,色法也不在佛性之外,是這樣說同圓種智。

問:《楞嚴經》講,木頭、石頭也是十二類眾生之一,又講不是因明認妄才有十二類眾生,本來無有眾生,也就是石頭本來也是沒有的。

答:當然,根本就是沒有的,那是現出來的妄相,不僅是石頭,凡一切相全是妄相。就是說,不管是心法、色法,都沒離開佛性。

20181013日節選

一、禪宗與淨土宗方便不同

問:“道流!大丈夫兒,今日方知本來無事。只為你信不及,念念馳求,舍頭覓頭,自不能歇。如圓頓菩薩,入法界現身,向淨土中厭凡欣聖。如此之流,取捨未忘,染淨心在。如禪宗見解,又且不然。”

答:那當然,禪宗和淨土宗的方便不同。淨土宗厭凡欣聖,厭離娑婆、欣仰淨土,正好是淨土宗所提倡的。禪宗當然跟淨土宗不同,這個沒有什麼毛病,這是兩宗的方便不同。我跟你說是方便不同,沒說是根本不同,根本應該是一致的,是方便不同。

二、佛涅槃後是否還來

問:佛涅槃是不是就不再來了?

答:不一定。比方釋迦牟尼佛涅槃了,這一期佛法過去以後,再過幾十億年,彌勒佛出來,如果還有眾生與釋迦牟尼佛有緣,釋迦佛還會再來的。他來就是釋迦菩薩,在彌勒座下的釋迦菩薩,因為法主只有一個。法主也會涅槃的,法主涅槃了,上一尊法主是不是會來?可能會來。下一個法主是第五尊佛彌勒佛,釋迦佛就是再來,也就是釋迦菩薩。現在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因為法主是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以前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父,他再來就是文殊菩薩。

三、老人如何為學人負責到底

問:學心中心法,老人會為學人負責到底?

答:老人不是說對心中心法負責到底,老人說的是“我要對你們負責到底。”是對學法的人負責到底,不是對心中心法負責到底,是對人負責到底。老人說的負責到底,到底就不僅僅指今生,而是多生多劫。

問:通過看老人的書?

答:也不僅僅是通過看老人的書,八萬四千種方法都可以。要為你負責到底,就是一直到你最後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就是《金剛經》講的到底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你到這個果位前,老人一直都管這個事,是不是通過書?通過書可以,通過很多別的方法也可以。

問:是不是老人色身已經不在了?

答:何止是一生,生生世世都要管你的,一直到你證到無餘涅槃,生生世世、多生多劫都要管你的,這就是負責到底。

四、牧牛行就是保任

問:啥是牧牛行?

答:就是我們所說的保任。保任除習氣,把佛性比喻為牛,然後就看好這個牛,就是保任佛性的意思。牛是打比方的,牧牛行說的是悟後之保任。要是悟前就不說牧牛行,為什麼?因為那還沒牛呢。見性把佛性比喻為牛,有了牛了就要保護,把這說成牧牛行。見性以前就談不上牧牛,因為沒牛。

五、無去處就是自知去處

問:六祖圓寂時,有弟子問他要去哪,為什麼說“自知去處”,而沒有直接回答?

答:沒有去處才是真的,沒有去處就是自知去處。沒有來去,都不曾生,何曾滅。不要說去哪,根本就不曾來,談什麼去啊?如果都方便說,說個啥去處,那不就執死了?不能這麼說。

六、心密的六印一咒是為了證體

問:心中心第五印,只要結印持咒一百八遍,即有無數億金剛鬼神圍繞周圍護持此人?(原文:即結此契,持至一百八遍,即有一切諸佛,化身為百億神,各嚴器仗及諸眷屬圍繞,咒者及百億神軍、百億鬼軍、百億諸天仙眾,一切水火風天,所有精祇變怪無不來集。)

答:你看看第五印下面有這個說法沒有?《佛心經》裡這個就是說第五印的妙用。我們拿起妙用的修法來證體了。不僅是第五印,心中心法六印一咒,六個印哪一個都可以有妙用,《佛心經》裡都能看出來,那是早已證體的人才修這個法,為了起妙用。我們拿這種法來證體了,所以說力量很大,殺雞用了牛刀,因為他力量很大。我們拿起妙用的法來證體了,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證體,所以我沒聽說誰修出什麼妙用,因為我們發心就是為了證體。為什麼要修心中心法?為了見性。這是證體,並不是要起用的。可是,這個法原本是拿來起用的,拿力量這麼大的法來證體,因為現在我們煩惱重,不用這麼有力量的法還不好證體,那只好這樣了,並不是要修這個妙用的。你說護法神為了咒印護持此人,可能算是有這個事吧,這不是明顯的妙用,要是那些明顯的妙用,幹什麼的就是幹什麼的,是很具體的、明顯的妙用。

問:沒感覺到有鬼神?

答:就是有你也感覺不到。不是你感覺不到,誰感覺得到啊?就算有這個鬼神圍繞護持,人人都感覺不到,哪是你自己感覺不到,都感覺不到。

七、真正的三皈依

問:若言皈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皈?言卻成妄。

答:這個是真正的三皈依,一點都不矛盾。六祖這麼一說就沒有三皈依了?絕對不是。這是真正的三皈依,六祖講的是更深層次的、真正的三皈依,一點都沒矛盾。你是把深入看成矛盾,理解反了,理解顛倒了。原來的三皈依可以說是方便,六祖說的皈依是究竟的三皈依,一點都沒矛盾。仍然是三皈依,根本不是否定三皈依,而是更深入的三皈依,更真實的三皈依。

八、罪本虛妄 本無生滅

問:淨土宗說一句佛號滅無量無邊眾罪,這是方便說?

答:你說什麼叫方便說?如果這樣理解,它就不是方便說——念一句佛號不能滅那麼多罪,但是為了方便,我說它能滅。那麼這句話就不是方便說,它就是能滅。你要是從另一個方面說,那它就是方便說——本來沒有那麼多罪,也不用滅,你不誤解就行。如果從這說,滅無量無邊罪是方便說。所以是方便有是方便的道理,不是方便說有不是方便說的道理,不能混淆這種道理。說什麼能說是方便說?本無無量無邊的罪,是你誤解了、你認為有,那麼這就成方便說了。要是說不能滅無量無邊罪,那就不是方便,它就能滅。

問:如果從罪也是虛妄的角度,可以說是方便?

答:對,如果說滅是虛妄,那就不方便,它果然能滅。滅不是虛妄的,不能說滅是虛妄的,是說罪是虛妄的,這樣可以說是方便說。罪是虛妄的,當然就談不上滅不滅了,所以是方便說。實際上罪本是虛妄的,不曾造業。

20181020日節選

一、不追求入定 不關注氣脈

問:氣脈不通能入定嗎?

答:理會氣脈幹什麼呀。我們既不追求入定,也不關注氣脈。並不是感覺不到氣脈(感覺到有什麼關係啊!),感覺到也不理會它,不關注它。

問:入定是有感覺的?

答:入定可不是只有一種,定有種類,有深淺。有的定感覺不到,有的定能感覺到。你這個問題說是入定一定能感覺到,或是一定感覺不到——不是那樣的,定有種類的不同和深淺的不同,哪能都千篇一律呀!有的入定能感覺到身體酸、冷、脹、痛,那是入定淺了,深定或者那些專門引人入深的那種定,那可能感覺不到。

二、打坐時頭疼怎麼辦

問:頭一直疼也不用理睬嗎?

答:頭疼不該去看醫生嗎?不理睬頭會不疼?我理解就是打不打坐你都疼,你沒說打坐的事。

問:打坐時。

答:打坐時頭疼,那不打坐就不疼了?那你要麼調整打坐,比如老是往上提,提勁兒也可能引起頭疼;要是調整打坐不行的話,只能說你不適合打坐。不適合打坐也能修行,比如念佛,不打坐也能念:阿彌陀佛。

問:我非常喜歡打坐。

答:是這樣,你非常喜歡打坐但你不喜歡頭疼啊!你要解決頭疼的問題,你說不打坐就不疼了,那不打坐不就解決了。其實這事就是,你看看醫生這是一個解決辦法,還有就是調整,打坐的時候不往上提勁兒,放鬆也是一個辦法,還有就是不打坐也能解決。你根據你的情況看看咋解決。

問:應該是氣脈不通?

答:噢,你要我替你說話?我告訴你那是氣脈不通?然後告訴你氣脈怎麼通?你不知道我這不理會氣脈嗎?並且也說別人不要理會氣脈,知道這事兒吧?只是說你放鬆,沒有讓你管氣脈的事兒。

問:我知道了。

答:你可能心裡早都想到氣脈不通了,你這一問想讓我替你說出來——這事兒不大可能!因為我都說不要理會氣脈,我沒法替你那麼說。

三、連續坐的時間長好

問:連續坐不需要二小時到了,先出來再重新開始?

答:不用,打坐連續的時間長了好。沒有像你這種說法。你能連續坐為什麼不連續!一般就是連續不了,才限定時間不能少於兩小時,知道你不容易連續。哪會過兩小時起坐再入坐再坐?!何必呢!你能坐就接著坐,連續坐越多越好。

四、解公案

問:禪宗公案有時看得懂,有時不懂,可能心態有時能和公案契合,有時不能,但契不契合關係不大吧?可又對自己的觀點表示懷疑。

答:觀點,什麼觀點?我不理解你的觀點。公案就不是懂的,如果懂了就失掉一個機會——刹那明白的機會,當然你解的很好懂也是可能的,那是引人入道用的。

問:是否看得懂公案和修行關係不大吧?有時候自己懂或不懂。

答:你指這跟修行關係不大,你這個說法也有問題呀。說(懂公案與修行)關係不大,或者有時候以解公案為標準,這兩邊說話都有問題。平常要是說你就有看公案的習慣,你可以看公案,要是有人他就不看禪宗的書,就學教,他不也是修行嘛。那你能說關係大不大嘛?不好說關係大不大。

五、關於做夢

問:有沒有特效方法對治做夢,閉眼都是夢,夢裡清清楚楚,太苦惱了。

答:要想不做夢除非你證量很高,據說是十地菩薩沒有夢,八地還不行,還有夢呢,

十地菩薩不做夢。

問:齊老師還做夢嗎?

答:我不告訴你。

問:做夢是不是潛意識動的厲害?

答:啥潛意識?還是你第六識,都沒離開第六識,做夢能潛到哪兒去,潛不到哪兒去。

問:做夢是帶質境。

答:沒人說做夢是帶質境,你能找個資料說做夢是帶質境?

問:夢中發生的事是第八識裡?

答:不會,夢中的事不要結合第八識,夢中不是第八識的事,是第六識在打妄想。剛才好像誰提到那個現象了啊:有的時候好像是未來發生的事,先在夢裡出現了。那當然有這種可能,這個跟你修行沒有直接聯繫,就是不信佛、不修行的,他也有這種可能。這沒什麼,不是啥奇怪的事,屬正常現象。

問:夢少或者無夢是代表心中妄想少嗎?

答:咱們別聯繫那個夢跟妄想的多少。你知道它是妄想,夢就是夢的事兒,別在這個夢的事兒上做太多的文章。不要聯想妄想多少,這樣一聯想啊,有的時候可能引出一種非常奇怪的思維。最好還是不聯想,我是這麼看的,供你參考吧。

問:做惡夢屬於業障嗎?

答:沒有這樣聯繫過。把惡夢和業障聯繫,那是你的聯繫。

六、師尊拈花 如蟲禦木

問:師尊拈花,如蟲禦木,迦葉微笑,偶爾成文。累他後代子孫,一一聯芳續焰。大居士就文挑剔,亙千古光明燦爛。

    答:如蟲禦木——蟲子咬木頭,禦就是咬,方言裡就有:蟲子禦木頭,就像蟲子咬木頭,咬成個字,蟲子是寫字的嗎?偶爾的。

    累他後代子孫,一一聯芳續焰,也就是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沒有像我們後代那麼多事,他們是偶爾的,我們看見了,後代子孫就一一聯芳續焰,也就是世尊和迦葉都沒事,就我們有事,他們是沒事人。

20181024日節選

一、不觀照才是走冤枉路

問:一直不想走冤枉路,結果座下就沒觀照。

答:你這個意思搞反了。你走的就是冤枉路啊,座下不觀照不就是走的冤枉路?你以為做觀照是冤枉路啊?不做觀照才是冤枉路,剛好弄顛倒。阿彌陀佛。

問:不是說觀照是正行嗎?

答:你弄得沒正行了。阿彌陀佛。

問:可能認為斷妄是以妄斷妄。

答:實際上啊,就在這個地方說以妄斷妄就不斷了,剛好就是判斷錯誤。應該說以妄斷妄是必須的,必須以妄斷妄,那是必須的。那一條路你隔不過去的,跳不過去。以妄斷妄不好嗎?以妄斷妄是必須要走的路。八萬四千法門全都是以妄斷妄,那些法門就不要了?阿彌陀佛。

問: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答:不是在什麼時候都應該這麼說,不該這麼說的時候就不應該這麼說。

問:聽起來很瀟灑自在。

答:那也不是讓你聽起來瀟灑自在的。

問:好像也這麼瀟灑過,也斷過一陣子。

答:你說有時候斷了妄想啊?你都不觀照。這跟觀照不發生矛盾。

問:根性不利還是要老實觀照。

答:什麼根性利不利啊?那個假如說要是狂人的話,那才叫根性不利,又顛倒了。肯修行才是根性利。不肯修行找一個藉口不觀照或不打坐,這都叫根性鈍,那不是根性利。

    二、佛法的核心是實相

問:諸法因緣生,緣盡法還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答:誰把原偈打出來,它這不是原偈。

問:緣起法是佛法的核心?

答:那也未必。佛法的核心是實相,法印才是核心。

問:緣起法呢?

答:緣起法,因緣所生法就是緣起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並不是佛法的核心。佛法的核心是實相,本具佛性就是實相的另一個名字,核心就是佛性,或者說就是實相。

問:在緣起法中?

答:佛性不是緣起的,緣起是虛妄的,佛性是真實的。佛法的核心是真實,不是虛妄。

問:佛性是體,緣起是用?

答:不如說佛性是體,諸法都是用,不如這麼講。別說緣起是用,不說緣起是用。緣起就是“因緣所生法”嘛,“因緣所生法”用我們現在話簡單的說就叫因果。

問:從體相用來理解呢?

答:那比方說吧,張三的體和李四的用能不能往一塊兒配啊?說體相用,張三的體和李四的用能不能配?不能吧。阿彌陀佛。不相干哪,不是同一個範圍的問題,都沒有說錯。說緣起法虛妄也不錯,說佛性實相真實也不錯,但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沒有可比性。比什麼啊?拿佛性比緣起,那咋能比啊!這有法比嗎?緣起法是說的世間的輪回法,世間的現象全都是緣起,都沒有實性可得,都沒有實性。萬法無自性,都沒有實性可得。佛性就是實有的,無相才是實有的。佛性無相,有相的都是虛妄的。這咋比?這不是比呀,這可以說是知見,這不屬於比。

三、涅槃城和化城都不是指極樂世界

問:涅槃城是西方極樂世界嗎?

答:涅槃城並不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有涅槃城這個說法,但不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個,不僅是涅槃城,還有化城,化城也不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化城不是指淨土,化城就是指涅槃城,就是小乘那個證量,住涅槃城不受後有,那是小乘的那個,那是化城。化城指的是小乘的那個偏真涅槃,並不是指淨土,淨土不用化城這個名詞。阿彌陀佛。

四、千坐後如何修行

問:千座後應該如何修行?

答:這個就不是人人都一樣的了。有的人千座以後接著打坐;還有的人他去做事情了,那是有緣了,有緣就弘法,無緣就自了嘛;還有的人去自了保任了;還有的是修個什麼啟用的法門。這個就不是人人一樣了,根據你的情況。千座以後怎麼辦,要是按照我們,就是我還要修心密啊,那應該怎麼辦啊?那千坐以後就觀照了。觀照不說不打坐,也不說打坐,觀照是最主要。這個可不是三四年能完成的,接著觀照,觀照是一直有的,咋能不觀照?所以弄顛倒了,還認為觀照是根性不好,不觀照才是根性不好。觀照是根性好,剛好都認識顛倒了。阿彌陀佛。

五、千座內是否要看書

問:千座內看什麼書,看幾本?

答:那你這樣,你回答他:沒有這樣的規定,就說沒有這樣的規定。既沒有這樣的規定,也沒有這樣的建議,都沒有。

問:可以介紹給千座內應該看的書嗎?

答:沒有這種規定,沒有規定千座內必須看什麼,沒有規定。

問:那麼我千座內要不要看三代祖師文集啊?

答:沒有規定,沒有這個規定,沒有規定必須看,也沒有禁止不能看。有的時候說禁止不要看書那是因為什麼呢?那是因為那些人哪,那些人認為離了經典好像就不行了,整天抱著個經典,叫他打坐修行念佛他都沒時間,就抱著個經典,對那種人說的。過去,那是我們的師公弘法的年代,王驤陸上師弘法的年代,不是現在的事兒,那是過去的事兒。我們現在也很難找到這樣的人了,所以現在也不那麼說了。沒有規定必須看什麼,也沒有說一定要看什麼,沒有這種規定。也沒說看不看都可以,我們這兒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就是說不存在這個問題,也沒說都可以。

問:我個人感覺必須看。

答:是這樣,有的人必須看,有的人不看也可以。什麼人必須看呢?他自己有一套理論,他以為那是佛法,那他就必須看。你看看你那是不是佛法,或者你認為心中心法是什麼樣的,那不一定,那你就看看祖師開示,看看心中心法。祖師說的才是心中心法這個樣,你自己認為的那個不是心中心法,那不叫心中心法,那不是心中心法的知見。祖師說的是心中心法的知見,這就必須看。他自己沒有那麼多事兒,人家自己沒那麼多事兒,祖師說老實修,人家就老實修,那看不看都可以的。祖師說的是老實修行,對,那就老實打坐,他自己沒有自己的見解,那當然看不看都可以的,那不看也行了。所以不是一定要看,也不是一定要不看,都不是,那要看誰,看情況的。

六、心密是漢傳佛教

問:心密是漢傳佛教嗎?

答:心密是漢傳佛教。我們灌頂的時候都有這句話,就是介紹本宗是什麼,本宗就是漢傳佛教印心宗。在印心宗前頭說了個漢傳佛教,為了區別於東密和藏密,既不屬於東密也不屬於藏密。心密就是漢傳佛教,不是從日本傳來的也不是從西藏傳來的。心密的祖師是在漢地得的法,在漢地傳的法,跟日本和西藏都沒有關係。

七、心外無法

問:心外無法可以說萬法唯心嗎?

答:是這樣,要是這麼說,簡潔的說,就可以這樣說。你說展開不好說,咱就簡潔的說,心外無法是這樣。無什麼法?法怎麼分的?我們可以這樣說:法可以分兩種,當然還有別的分法,我們在這兒可以分兩種,分哪兩種呢——心法和色法。心法,用現代語言就是精神;色法,用現代語言就是物質。物質和精神,物質是色法,精神是心法。心外無法就是心外沒有心法,這個就是不用解釋你也知道,心法當然不在心外。心外就沒有色法,色法也不在心外。也就是說不存在客觀的物質世界,那是虛妄的幻相,根本就沒有那個客觀存在。那是你自心起虛妄形象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心,它根本沒有客觀的物質存在,這就是心外無法。心外無法就是心外無心法,心外無色法。要是按法相宗的理論說:那個色法就是說物質世界,那就是第八識的相分。第八識是心哪,是心起現虛妄相的那一部分。那是心,沒有客觀的物質存在。它那個相是虛妄的,那是第八識的相分。你這個心法呢,就是第八識的見分。

八、自心現起,才有魔王

問:有人說中陰身時魔王也會現佛菩薩像,那我們怎麼辦?

答:我們的中有救度,按中有救度的說法,他就是佛菩薩的形像,我們說的是佛法,中有救度是佛法,魔王得不了便,魔王不能得便。魔王得便是你心裡有魔王他才得便,你心裡沒魔王,魔王拿你沒辦法。是你自心先起貪嗔癡,然後才會有魔王。阿彌陀佛。

20181027日節選

一、神識不論個

問:把蚯蚓分成兩段,神識是一樣的嗎?

答:蚯蚓可以說一個、兩個,神識不是論個兒的,別把神識也當成蚯蚓。

  • 二、正化空時無你用心的餘地

問:打坐時,身體化空過一次。只有咒還在,當時迷惑,是應當捨棄持咒嗎?

答:不用捨棄,有的人化空以後還有咒,繼續念咒。正是你化空的時候,但是咒語還在——有的人化空後是沒咒,多數人是這樣的,少數人化空後咒還在。

  • 三、連坐可以不換印

問:每天第二印到第四印都修到

答:誰讓你每天第二印、第四印都修到了?你如果一天修兩坐,你可以都修到唄。

問:如果一天的第一坐連坐六小時,不能換印?

答:也可以不換,坐著不換印,當然可以。

問:第二印、第四印順序有無?

答:你就可以不換,你連著兩小時,換印幹啥。你接著打坐就不用操那個心,可以不換。不是一定要換,你連著坐不換也可以。

問:前兩小時接二印,後四小時接四印,

答:當然可以,也可以不換。你接上第四印就不換了,也可以這樣的。

  • 四、關於投胎

問:如果一人去世了,頂多一個月就投胎了?

答:誰說的,應該說頂多49天吧,一個月跟49天差太多啊。

問:那麼是不是因為緣分成熟後,那有可能又投生到親戚家了?

答:你講這個啊,不是沒有這種可能,但並不是只有這種原因,還有很多很多很多別的原因使他投生到別處,你說這個也算其中的一個。

問:52天

答:哈哈,我說49天,他說52天。是的,那是這樣,53天(3天半至4天,還有49天,不就是53天嘛)。52天半到53天。阿彌陀佛。

問:投生親戚家的概率大嗎?

答:不應該有很大的概率。有這個可能,概率不見得大。

問:天堂皆空,地獄塞滿。不學佛,想投胎為人,難啊

答:那是啊,要想投胎為人,至少不觸犯五戒;要想升天,不僅僅不觸犯五戒,你還得行十善才可以。這是說的輪回,不是說的解脫道。解脫道就不這麼說了,解脫道是“先世罪業則為消滅”。阿彌陀佛。

  • 五、結手印要輕鬆、別用力

問:結手印,手扭不過來

答:是這樣啊,手扭不過來,不是硬扭的呀,只要手沒有毛病,慢慢的它就能接好。別用力扭,多試驗試驗,多學。你要說我手指有毛病,那沒辦法了。阿彌陀佛!

問:沒毛病

答:沒毛病,你可以別用力扭啊,不要非要用力捏用力扭、非要接上,別那樣。那是你不善巧,慢慢這樣試試,那樣試試,輕鬆自然,一試哦,原來這樣!一下子就到位。手沒毛病就不要緊,都能接好的,別急躁,越輕鬆越能順利接好。

問:手指短

答:手指短也不要緊哪。你要說手指短,你非要跟那手指長的人攀比,那當然不行。你

不接錯,手指也一樣能接上,也是輕鬆自然的。你如果手指短的話,你就記住一個“不攀比”,不跟他什麼攀比。

  • 六、關於慈氏咒和往生廣咒

問:四印已經可以歸十方淨土了,為什麼念慈氏咒和往生廣咒?

答:祖師開示裡不都告訴你了啊,為什麼念慈氏咒和往生廣咒:你不是還擔心嘛,念慈氏咒(或往生廣咒)你不就心裡踏實了?!再看看祖師開示,提到這兩個咒的時候是不是這麼說的。這個還有一個方面,心密本就以淨土為歸,慈氏咒、往生廣咒,實際上也是照顧兩種根性的人,就是禪宗根性和淨土根性的人,慈氏咒一般是照顧禪宗的,因為禪宗祖師大都生到兜率內院的,往生廣咒是照顧淨土的,當然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禪宗根性和淨土根性的人,你都可以有一個依仗,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吧,或者都可以心裡踏實,就是這樣。阿彌陀佛!

問:總認為只要好好修行,不念慈氏咒和往生廣咒也能往生

答:是這樣啊。用這個方法能往生,當然也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啊。你比如往生廣咒,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不是念佛都能往生嘛,不一定非要念這個,有好多方法都能往生。有這種方法擱著,你能往生了,心裡就踏實了,不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嘛。你說這個往生淨土,不是心往生嘛,不就是在你心裡起現的淨土嘛。你這心裡沒那個信力,心裡不踏實,怎麼可能起現淨土哪?一切境界都是你心裡的起現啊,淨土、穢土不都是你心裡起現的,我們這個世界不也是你心裡起現的,沒來沒去的啊,哪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世界啊。當然這樣念念心裡踏實了,心裡一踏實就容易起現淨土嘛。

問:是名往生

答:對對,這不就找出來這一句了。祖師為什麼說慈氏咒和往生廣咒,就是怕大家顧慮修法不能成就,所以告訴你兩個咒,讓你心裡踏實的。阿彌陀佛!

  • 七、未了應需還宿債

問:心經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到無智亦無得,但是也有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需還宿債,這怎麼理解呢?

答:這有什麼不好理解嗎?未了應需還宿債,你認為未了也不還宿債啊?嘿嘿,了了沒有宿債,未了也沒宿債啊?

問:既然是空,還有啥宿債呢

答:不就說了了是空嘛,你為什麼來個既然是空啊?

問:本來是空

答:但是你沒證到本來啊,沒證到本來也沒有債?

問:了,是結束的意思

答:了,是明瞭的意思。你說是結束也是可以的,結束了迷茫,結束了認假做真,結束了妄想,也能說結束嘛。

問:明瞭義

答:當然是明瞭義,但是不能說不含結束的意思。也含結束的意思,也含明瞭的意思,都可以,包含多意。

八、無生即往生

問:無所住就是佛

答:無所住就是佛,說就是佛也不能排斥往生呐

問:佛那就往生了

答:那才是往生,無所住,無所顧慮,那正是往生

問:起現

答:起現就是心裡起現,就像“當知虛空,生汝心內”、“如同片雲點太清裡”,都是心裡起現的,不可能有一個客觀的存在的(東西),客觀存在就是心外有法。都是心的起現,並不是客觀存在,這叫心外無法。

問:本自無生,何來往生

答:你這話說的,完全沒有理解什麼是無生!往生即無生,要沒往生就別說什麼無生。我們講的無生,就是說的往生,往生就是無生。

問:什麼是無生

答:什麼是無生,那不都解釋清楚了。為什麼說它無生,是因為這個說的無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是故說無生”,也就是這樣,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現在說的是往生,往生也是一種法啊,往生不自生,往生也不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往生就是無生。不是無生不去往生。

九、心中心法不屬於唐密傳承

問:唐密與藏密的區別是什麼?

答:現在所說的唐密,實際是東密,從日本傳過來的。當然,傳到日本也是從中國大陸傳到日本。中國大陸沒有密宗了,日本還有,這是唐密;藏密是西藏,不是從中國大陸傳去的,那是從古印度跨喜馬拉雅山傳過去的。

問:心中心法是唐密嗎?

答:傳承上不是,心密不是唐密的傳承。說傳承是什麼呢,就是誰傳下來的。

問:從唐密那一支嗎?

答:那不是,傳承上不是

問:以前一直在修唐密,最近我聽說我們也屬於唐密

答:不屬於,沒有唐密的傳承。再說心中心法六印一咒,唐密是有,但它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修的,那裡頭唐密的傳人也可能能修,普通學人大概不會告訴你六印一咒。另外,修法也有不同,唐密修六印一咒並不是兩小時一座。所以不屬於唐密。

們是有事人。

    這個類似問祖師西來意,西來無意,祖師那沒事,你這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