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體啟用 – 如何安住本來
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抓習慣了,老想抓一個。 答:當然。無量劫來輪回都習慣了,這種習氣不是很好除。但是能除,不是不能除。(只是說)不大容易除。 問:空空蕩蕩的,特不適應。 答:空空蕩蕩那才是實相呢。在藏密叫它空性。你能感受到這個空空蕩蕩,而不是(只在)理論上知道,是你實際感受到了,這在藏密(稱為)證到空性。 問:證到空性,就是一直在那空性裡面嗎? 答:不是。空性(的提法)都是在前行加行裡頭說的。到最後,到大圓滿心滴的時候,不用這種詞了,(會說)“你本來就圓滿”。 問:空性就是本來呀,這是一回事。...
證體啟用 – 兩種除習方法
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齊老師,我感覺千坐之內,(想)得到的東西都沒得到,定呀什麼的都沒有。我千坐以後是(繼續每天)連續(打兩個小時)有力量,還是有時間我就打兩小時,沒時間我就半個小時? 答:我們所說的不間斷,是指千坐之內。千座之後,隨你自由。 問:那你說怎麼能夠力量大些? 答:你還是要找以前沒得到的(感覺)。那你說具體(到底你想求什麼),有相無相的都不要緊,有相的也不要緊。你說具體是什麼沒得到,我看看能給你想想辦法吧。 問:師父,我打坐,比如說剛想入定,肯定周圍馬上有好多人。 答:不能入定? 問:對,入不了。...
證體啟用 – 開悟與印證
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阿彌陀佛! 答:阿彌陀佛!請坐吧。你還坐不坐了?你是入七的啊?你講講你的問題。 問:我就幾分鐘。 答:你不用說“快了”,我都知道你的心態。現在這種心態,這個樣子是對的。但是,這個樣子也不會太久。我能理解。這話也替你問完了,也回答完了,對不對呀? 能理解!其實不說任何語言也行,不一定非要說語言,對不對呀? 問:我真的明白了。 答:是呀,這個我知道。你的心態我也清楚。但是呢,你也不能落在明白裡呀。...
證體啟用 – 見性與保任
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我的心比較空明、身體比較好的時候,能夠靜得下來,能夠靜靜的在那呆著,保持著那個靈明覺知。假如說身體非常難受的時候,那會兒心定不下來。這怎麼辦呀? 答:你認為那個靈明覺知是個什麼呀?你說說你所說的“靈明覺知”。 問:在身體情況比較好那時候,它比較安詳。 答:你所說的這個“靈明覺知”是個什麼呀? 問:您說(我)還是著相了是嗎? 答:“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中),你講的“靈明覺知”,它應該在“受”這個範圍內,是感受。 問:可是,有時候我覺得感受和“想”連在一塊的啊。...
證體啟用 – 見性成佛與往生淨土
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老師,我有些問題聽不懂。 答:不是聽不懂,而是不能同意。說的很直白很淺顯,都能聽懂,就是不能同意。你這個說法我不贊同,可能不是這樣的。 就像有人說讀不懂《金剛經》。我說,你要是說你讀不懂《楞嚴經》,我理解。《楞嚴經》那個文字啊,比較高雅,那是古文裡頭的優秀文體。可是《金剛經》是大白話寫的,《金剛經》是用古代大白話寫的,它都不是官方語言,沒有一點文化氣息。...
證體啟用 – 觀照與除習
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老師,問一下日常生活裡頭,習氣起來怎麼辦? 答:不跟它跑!不辦!怎麼辦啊?就這樣:習氣起來,不辦! 問:但是習氣起來,自然就跟著跑了。 答:那還行啊?那你乾脆減掉它:減掉那個“跟它跑”。起個假名,叫觀照。 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減掉它都行。有的是念佛減掉,有的念咒減掉,有的是一機靈,看一看:“妄念哪兒來的?”看念頭起處,減掉。還有的“呸”、“斷”、“停”!這都是減掉的辦法!你願用哪種用哪種,哪個合適你用哪個。...
證體啟用 – 關於神通
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老師,一修行有時候事更多,有的可能是佛菩薩護法神在考驗你,也可能是業障現前。是這樣嗎? 答:未必,你說這個現象的前提都未必。你說一修行事更多,未必。為什麼呢?那沒法對比試驗。要有法對比試驗,別修行,別信佛。(即使不修行)到你事多的時候,它還是多。以前少,到那時候事又多了,跟你修行可能毫不相干。別把這些世間現象都往修行上套,這樣一套會出問題的。因為最後,人就這幾十年,過去就死了。這一套上了,(成了)要不學佛,我就不會死了!這是謬論!只要這個是謬論,別的套上去,(也)全都是謬論。...
修行歸宿 – 兜率內院與西方淨土
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兜率內院好去吧? 答:兜率內院那不是咱家嗎?你到兜率內院(後),(如果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彌勒佛就送你過去了。 你要是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能看到八個菩薩,其中有一位就是彌勒菩薩。那時候你說:“我去內院。”他就領著你去內院了。 我們看著是倆地方,一個是內院,一個是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因為)你沒進門,是在門外看的,(所以)你才看見倆門兒。你看見的門兒還少,實際八萬四千個門呢,那門多得是! 你進去以後,(發覺諸佛淨土是)一個院兒。根本不是倆地方,都是一個地方,哪有倆地方?!...
修行歸宿 – 關於”帶業往生“
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齊老師,我還有個問題:有一種說法是“因果不能轉”,還有一個說法是“帶業往生”,這不矛盾嗎? 答:是這樣,“帶業往生”這個說法,你要是在佛經裡找原文,找不到的。你只能找到某個(流派)教義含這個名詞。在講解某些淨土宗佛經的時候,也含有這個意思。那個話是在另外的心境、另外的環境下講的。哪個環境下講啊?就是說在修行過程中,先要修什麼後要修什麼,它有個順序,有次第。次第有時候用果位來代表。 其實十地果位是十種心地,並不是說它是職稱,它是位置,它是資格,它是權利,它是威望,都不是。它是心地,應該是心地。...
修行歸宿 – 關於”自在往生“
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現在那些小年輕的,他們腦子好使,一聽就明白,那還修什麼呀? 答:有適合你修的法,就怕你不肯。不怕在這兒不明白。在這不明白的人照樣解脫,不比那明白的人差,一樣能解脫,(但是)你不肯。你非跟他(們那些小年輕)在一塊兒紮堆。 千座已經完成,老老實實一句佛號,有一千座墊底,往生絕對有把握。多好的路,你不肯走啊。淨管些閒事。 不(僅僅)是我說的啥你聽不懂,他們說的啥你也聽不懂。那你跟他們往一塊湊幹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