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齊志軍 郭鴻雁 雷飛雪 李冬 王中 胡晨 王宏學
目錄
一、教起因緣 二、藏部所攝 三、顯教差別 四、義理分齊 五、所被機宜
六、能詮教體 七、所詮宗趣 八、部類傳譯 九、通釋經題 十、別解文義
〇一、諸識生滅 〇二、藏識境界 〇三、有無妄計 〇四、頓漸淨流 〇五、常不思議
〇六、建立誹謗 〇七、空無生性 〇八、如來藏性 〇九、四大修行 一〇、諸法因緣
一一、言說分別 一二、遠離四句 一三、大般涅槃 一四、分別緣起 一五、常聲依幻
一六、四果差別 一七、聖智一乘 一八、意生身相 一九、五無間業 二〇、諸佛體性
二一、四等密意 二二、依二密法 二三、法離有無 二四、宗趣言說 二五、虛妄分別
二六、善於語義 二七、迷執解脫 二八、智不得境 二九、勿習世論 三〇、涅槃差別
三一、如來覺性 三二、不生不滅 三三、揀別無常 三四、入滅現證 三五、常無常義
三六、蘊處生滅 三七、四法差別 三八、佛如恒沙 三九、諸法刹那 四〇、如來變化
- 流通分
- 禁絕酒肉葷腥
- 後記
《入楞伽心探玄》視頻專輯請點擊這裡觀看
十門玄談
今天,古曆十月初五,是達摩祖師聖誕日。當年達摩祖師跨海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曾把四卷《楞伽經》授與二祖慧可,並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也就是說,漢地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此經即是如來心地要門,能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古人曾把禪宗稱為“楞伽宗”,曾把禪師稱為“楞伽師”,可見《楞伽經》對禪宗的影響之深。那麼,講解此經,必然會聯繫到禪宗。
有不少同修邀我講一講《楞伽經》的大意,在今天達摩祖師聖誕日開講,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不敢說是講經,咱們共同探索吧。有人說《楞伽經》很玄,那咱們就共同“入楞伽心探玄”吧。在未講《楞伽經》之前,先說一說《楞伽經》的“十門玄談”。
什麼是“十門玄談”呢?古代講經的大德,在講經文之前,先對所講的經文從十個方面加以介紹。比如我們現在講語文課,也要講課文的時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簡介等,“十門玄談”要比這個縝密得多。中華文化傳承至今,不但有光芒四射的義理與華彩,而且有非常豐富的底蘊和內涵。現代講語文課的教案格式,不就是從古人講經的“十門玄談”繼承來的麼,不過是加以簡化而已。
“十門玄談”都分哪十門呢?儘管古代諸位大德所講略有不同,但都出入不大,現列於下:
一、教起因緣。
二、藏部所攝。
三、顯教差別。
四、義理分齊。
五、所被機宜。
六、能詮教體。
七、所詮宗趣。
八、部類傳譯。
九、通釋經題。
十、別解文義。
下面簡略地說說《楞伽經》的十門,也就是此經的十個屬性。
一、教起因緣
佛所說法,都是應因緣而說。佛說《楞伽經》,當然也是應因緣而說。那麼,佛是應什麼因緣而說此經呢,這就是“教起因緣”。
《法華經》雲:“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說,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為了向眾生開闡佛的知見、為眾生明示佛的知見、使眾生領悟佛的知見,令眾生得入佛的知見。這是總的來說,那麼,具體到這部《楞伽經》,佛是應什麼因緣而說呢,這也從十個方面來說吧,列於下:
一、順古。
二、滿願。
三、機感。
四、破惡。
五、回邪。
六、殄執。
七、酬問。
八、除疑。
九、顯實。
十、成益。
下麵簡略說說這十種因緣:
一、順古。過去諸佛亦曾在此楞伽山頂說如此內證的心法。釋迦世尊是順著古佛的心路向眾生說此經的。
二、滿願。釋迦世尊過去曾聽古佛說此經,發願以後也說此內證心法。今既成佛,為酬滿本願而說此經。
三、機感。諸位大菩薩與各路護法神祗般若根性成熟,這個機緣感得如來說此經。
四、破惡。為了破除吃人羅刹那毒惡的心,勸他們不殺人、不吃人肉,故說此經。
五、回邪。為了破除各種外道的邪見,令其盡歸正見,故說此經。
六、殄執。為了破除聲聞緣覺的法執。令其回小向大,故說此經。
七、酬問。為了酬答大慧菩薩的一百零八問,以及其他問題,故說此經。
八、除疑。初學菩薩對大乘深義可能會產生三種疑慮:①聞說“畢竟空”義,懷疑這是“撥無因果”;②聞說“勝義有”“佛性具足一切功德”,懷疑這是“外道神我”;③聞說“心境的能、所”,誤以為心外有法可得,懷疑“萬法唯識”。此經明確指出:若是真空必然不壞幻有,性具功德當體不礙真空,虛妄之境都是唯識所現。為破除象這樣的諸多疑慮,故說此經。
九、顯實。為了發顯大乘根本實義(即大乘一實相印),故說此經。
十、成益。為了成就諸大菩薩,為了利益諸大菩薩從正信走向實證,使其斷惑證真,故說此經。
二、藏部所攝
“藏部”是指三藏十二部。“三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稱為經律論三藏。“十二部”是指按佛經的體裁和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十二分教。今將十二部列於下:
一、長行。以散文的形式直接宣說,並不每句限定字數。這樣,語句可能會很長,故稱長行。
二、重頌。以長行的形式說完之後,再以偈頌的格式重述一遍長行的內容,稱為重頌。
三、孤起。前面沒有用長行的形式說,只以偈頌的格式說起,稱為孤起。
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五、本事。述說佛的弟子在過去世有什麼因緣。
六、本生。述說佛自身在過去世的因緣。
七、未曾有。記載佛現種種神力等不可思議的事。
八、譬喻。就是佛說法時所用的種種比喻,使眾生容易理解經義。
九、論議。以法理論議問答之類的經文。
十、自說。無人發問,佛就自已宣說的經文。
十一、方廣。方正廣大之真理,屬於大乘佛理。
十二、授記。記載佛為菩薩或聲聞預授成佛的時間名號等。
上述這十二部中,前三部,長行、重頌與孤起,是經文的體裁,後九部是經文的內容。另外,小乘經典沒有後三部“自說、方廣、授記”,故小乘僅有九部經。也有人認為除因緣、譬喻、論議外,其餘九部皆屬大乘經。還有人認為,譬喻、本生、論議外之九部,為九部經。又有人認為,除自說、譬喻、論議外之九部為九部經。九部與十二部,兩種分類中,九部之說法較為古老。九部經,又稱九分教、九部法。另,此十二部,究竟攝於經律論三藏之何種藏中,古往今來亦有不同的說法,就不一一列舉了。
《楞伽經》屬於三藏中的哪一藏呢?由於此經是佛說的,顯然屬於經藏。一般認為,如果是菩薩所說就屬於論藏。然而,此經也有菩薩宣說的內容,故也通論藏。另外,此經還有一些戒律的內容,也通律藏。
《楞伽經》屬於十二部中的哪一部呢?上述十二部,此經幾乎全有,可以說“具十二部攝”,“具”是具足的意思,“攝”是含攝、含有的意思。另一方面,以此經理超言外,實離文字,所以也可以說“十二部所不攝”。
簡單地說,《楞伽經》歸三藏中“經藏”所攝,具足十二部。
三、顯教差別
“顯”是顯露、發顯、開顯,顯示,也就是開示的意思。“教差別”就是教義的差別,或者說是有差別的教義。“顯教差別”就是在有差別的教義中,《楞伽經》開示的是哪一種教義。那麼,佛教的教義怎麼有了差別呢?都有哪些不同的教義呢?這要從佛法形成宗派說起。
自從佛法傳入中華大地,由於諸大德所依的經論不同,逐漸形成各個宗派。都有哪些宗派呢?簡略地分為四大類吧,那就是:
一、有相宗。
二、無相宗。
三、法相宗。
四、實相宗。
上述四類宗派所說的教義,都有什麼差別呢?下邊從六個方面加以介紹:
一、從法數的方面。什麼是“法數”呢?就是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有相宗立七十五法,認為有法可得。即使是“無為法”,也執為實有。一般稱其為小乘。無相宗破除前述法相,人法兩空,歸於空寂,一無所有。法相宗立三性、三無性、有為、無為、色、心等百法,皆依識心所建立,宣揚“萬法唯識”。實相宗認為前述各種法數,皆依如來藏緣起而顯現,空不礙有、有不礙空、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二、從心識的方面。有相宗只說六識。無相宗破六識歸空。法相宗立八識。實相宗認為八識皆是如來藏隨緣所顯,也顯生滅,也顯不生滅,性相交徹,圓融無礙。
三、從緣起的角度。有相宗說緣起實有。無相宗說緣起本空。法相宗說亦空亦有。實相宗說非有非空,相無不盡故非有,性不礙緣故非空。
四、從回小向大的角度。有相宗認為最高的果位只能是阿羅漢和辟支佛,也就是說,聲聞、緣覺,這二乘總不成佛。無相宗認為定性二乘才不成佛,不定性二乘如果回小乘心,發大乘心,可以入菩薩道。法相宗認為不定性二乘回小向大,最終可以成佛。實相宗認為,定與不定都必將回小向大,定性二乘要入涅槃然後才回,不定性二乘即身就回。
五、從三乘一乘的角度。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乘就是佛乘。有相宗只有三乘,沒有一乘。無相宗也有三乘,也有一乘。法相宗認為三乘是顯說,一乘是密說。實相宗認為只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一切眾生究竟成佛。
六、從論師的角度。有相宗,如達摩多羅等。無相宗,如龍樹、提婆等。法相宗,如無著、世親等。實相宗,如馬鳴、堅意等諸大菩薩。
以上是從六個方面說四大類,若從具體的漢傳宗派說:有相宗,如俱舍宗;無相宗,如成實宗;法相宗,如唯識宗;實相宗,如禪宗、天臺、華嚴等宗。
那麼,《楞伽經》開示的是上述哪一種教義呢?是實相宗的教義,同時也包括了前三宗。
四、義理分齊
什麼是“義理分齊”呢?不是剛說過《楞伽經》講的是實相宗教義麼?是的,是實相宗的教義,那是總的來說。《楞伽經》義理浩瀚,還須要分門別類比較詳盡地來說說,這就是“義理分齊”。下面簡略地從十個方面來說說《楞伽經》的義理,也稱為十門吧,列於下:
一、緣起空有門。
二、八識本末門。
三、識體真妄門。
四、本識種子門。
五、佛性遍通門。
六、二乘回心門。
七、行位卷舒門。
八、障治無礙門。
九、違順自在門。
十、佛果常住門。
就此十門,簡述如下:
一、緣起空有門。
古時,西域的清辨、龍樹、無著、護法、提婆、世親等論師,相繼造論(造論就是撰寫論文)。這種種不同的“論”,所闡述的重點也不相同,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即使是佛在世說法時,也是根據與會聽眾的不同根性而說,所以每部經所說的重點也有不同。佛法傳入漢地之後,由於所依的經論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宗派,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後代學人根性陋劣、智慧淺薄,聽到大乘空義就撥無因果,聽到大乘有義就否定真空。其實是真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真空。《楞伽經》破除違空之有,開示即空之有,因果不失;破除滅有之空,開示即有之空,空性無礙。
二、八識本末門。
“八識”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七個識皆依第八識而起。卻有這樣的認識,認為前七雖依第八,卻是各自生起,並不即是第八。《楞伽經》開示,第八識如水,前七識如水起之波,波浪並沒有異于水的其他東西為體。第八識是本體,前七識是枝末。
三、識體真妄門。
“識體”就是上述本體,也就是第八識。“識體真妄”是指:說第八識是真,或者說第八識是妄。認為第八識是真者,說第八識是如來藏隨緣所成,如同金作指環,指環通體是金,所以第八識當體就是真如。認為第八識是妄者,說第八識從業等種子而生,是異熟識,生滅有為,實不可得,當體是妄。《楞伽經》開示,金喻真如本體,環喻妄相枝末。若本末雙存,法未曾兩立;若性相俱泯,也不礙雙在。若虛心融會,隨說皆得;若隨言執著,觸事成礙。
四、本識種子門。
“本識”是指第八識,“種子”就是善、惡等種子。有一種觀點,說種子實有善惡,寄存在第八識中,種子與第八識不同,第八識沒有善惡。還有一種觀點,說種子是假相,第八識本體中沒有別的個體。另有一種觀點,說諸多種子構成第八識,本體相同而效用各別。《楞伽經》開示,諸多種子是第八識的諸多功能,沒有別的個體。就象大海因風起浪,大海本體沒有別體,風不同故浪有差別。隨善惡風生善惡浪,諸善惡浪未離大海,而能顯現因果差別。
五、佛性遍通門。
這裡所說的“佛性”是指成佛的根性。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嗎?就此問題眾說紛紜,較為典型的就有“一闡提不能成佛”。廣為流傳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佳話,正是破除“一闡提不能成佛”之見。然而,說“一闡提不能成佛”也有經典依據,須知如來說法有了義、也有不了義。為什麼說不了義法呢?不了義法是為少智眾生而說,少智眾生聽不懂了義法,先為他說不了義法,待他開了智慧之後,再為他說了義法。“一闡提不能成佛”就是不了義法,“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就是了義法。《楞伽經》開示佛性遍通,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能成佛。
六、二乘回心門。
“二乘”是指聲聞、緣覺,“回心”是指回小向大,這個內容前面已經提到過。《楞伽經》開示,二乘都會回心。雖然有的早些回心,有的晚些回心,無論是定性還是不定性,畢竟一切皆回。
七、行位卷舒門。
這裡的“行”是指菩薩行,也就是六度萬行等等。這裡的“位”是指菩薩位,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卷舒”能說五句:一舒、二卷、三俱、四泯、五圓。“行”中有此五句,“位”中也有此五句。今僅從“位中五句”簡略地介紹一下:“一舒”是說,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從淺至深,次第成就,方至究竟;“二卷”是說,十信滿心即具足後面四位,十住圓滿即具足後面三位,依此類推;“三俱”是說,卷舒不相離,即舒常卷,即卷恒舒,自在無礙,雙融俱現;“四泯”是說,契真而俱盡,“位”實不可得,如空中鳥跡,乃至無所有;“五圓”是說,前四義不相離,無礙俱現,即位非位,非位即位,卷即舒,舒即卷,圓明無礙。《楞伽經》開示卷舒無礙之法,一時圓明俱現。
八、障治無礙門。
這裡的“障治”也能說五句:一障、二治、三俱、四泯、五圓。“障”是指蓋覆真如的障礙,“治”是指開發真如的智慧。這些都能再說五句,比如,“治”的五句:一照、二寂、三俱、四泯、五圓。如此演說,重重無盡,圓融無礙。《楞伽經》開示,障治無礙,真妄一如,智照非照,惑斷非斷,貪欲性本空,煩惱即菩提。
九、違順自在門。
這裡所說的“違”就是“逆反”的意思,當然,“順”就是不逆反。今舉“調達五邪法”來簡略地說說“言順義違”。調達就是提婆達多,“調達五邪法”的內容是:①不食鹽、②不食酥乳、③不食魚肉、④乞食而不食他請、⑤春夏八月露坐而冬四月住草庵。單從從語言上看,這五法並不邪惡,怎麼成“五邪法”了呢?這就是“言順義違”。佛制定的戒律,也有類似的內容,然而,佛戒每一條款都有“持、犯、開、遮”,依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而有變通。比如“乞食”,本是佛說,但“不食他請”就會弄得僧團寸步難行。佛經裡有許多這樣的事例,佛帶領僧團應請就齋而為說法,“食他請”怎麼會是犯戒呢!“調達五邪法”不能稱為戒律,只能說那是“戒禁取見”,“戒禁取見”屬於邪見,所以,這五款稱為“調達五邪法”。《楞伽經》的開示,即違常順,即順常違,即順非順,即違非違,違順自在,理恒不離。
十、佛果常住門。
這裡所說的“佛果”是指“法、報、化”三身。此有四義,也就是說,對“法、報、化”三身的問題,有四種觀點:①三身俱常,認為法身凝然不動,報身和化身相續不斷。②三身俱無常,認為法身並沒有離開報身和化身的生滅。③法身是常,報身和化身無常。④法身和報身是常,化身無常。其實,這四義都是就相粗說,如果各執一義互不相讓的話,那就無異於盲人摸象。《楞伽經》的開示,四義融通,隨舉一義,無不收盡。常住不礙生滅,生滅不礙常住。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就理隨說皆得,就情隨取皆失。
正如僧問大隨:“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還壞也無?”
隨雲:“壞。”
僧雲:“與麼則隨他去也。”
隨雲:“隨他去。”
大隨禪師就理隨說皆得,所以“大隨此語播天涯”。這僧就情隨取皆失,是故“萬里區區獨往還”。
五、所被機宜
先說眾生五性差別:
一、菩薩種性。
二、緣覺種性。
三、聲聞種性。
四、不定種性。
五、無三乘性。
“所被機宜”是說,哪些種性的眾生跟《楞伽經》對機呢?
再說眾生的根器,分開來說,“法器”和“非器”。
“法器”有五種:
一、證器。聞法之後,立即證入。
二、行器。聞法之後,立即起行。修行久久,才能證入。
三、解器。先正確理解佛理,樹立正見。再依正見起行,以期證入。
四、信器。能對佛法生清淨信,發菩提心,不求名利。聽到佛說甚深法,“信器”眾生說:“唯佛所知,非我境界。”
五、通器。其實就是不定性的根器,可利可鈍,通前四種。
“非器”也有五種:
一、無信。廣造惡業,連因果都不信。怎麼會相信有菩提涅槃呢!
二、著相。知有因果,不造諸惡,修諸善品,樂求福報,不求出離,不契無相。
三、邪求。雖求出離,但以為外道邪見即是解脫。執見在懷,不肯回頭。
四、劣求。雖舍外道,而求二乘。
五、錯求。雖學大乘,不了真空,或取斷滅頑空,或執緣起實有。對於圓融無礙之法拒不接受,遂成非器。
“所被機宜”是說,什麼樣的根器適合學《楞伽經》呢?凡諸有情,皆有佛性,五類種性皆當得大菩提,所以都可以跟《楞伽經》對機。根器之說,不可執死,其實就是不同的習性。不但五種法器都能從《楞伽經》得益,即使是五種非器,只要他肯學,也都能從《楞伽經》得益。
六、能詮教體
“詮”就是詮釋、解釋、表達的意思。“能詮教體”就是“能夠表達教義的載體”,略分十門:
一、名句能詮門。名句就是文字,以文字為“能詮教體”,就是用一行行的文字為載體來表達教義。
二、言聲詮表門。這是說“以音聲為佛事”,也就是以語言等聲音來表達。
三、聲名合詮門。既有聲音,也有文字。比如,帶有字幕的錄音開示,其“能詮教體”就是“聲名合詮”。
四、聲名俱絕門。音聲文字,當相即空。以無所有故,終日說法,亦未嘗說。“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五、通攝所詮門。“能詮”是文字,“所詮”是義理。義因文顯,雖然“能詮”性空如幻,卻能通攝所詮。
六、遍該諸法門。不但語言文字,即使色、香、味、觸、默然等,都是“能詮教體”。如維摩之“默然”。
七、緣起唯心門。以上所說諸教體,都是應緣而起、唯心所現,所以都是以“識”為體。
八、會虛歸實門。“會虛歸實”就是“會相歸性”。相虛未嘗不盡,性實未嘗不顯,所以相即是性。“山河大地是如來。”
九、性相無礙門。假相有為而不礙如如。真性無為而不妨妙用。相即性,性即相,相不壞性,性不改相,性相無礙。
十、圓明具德門。真性平等,虛相差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真不異俗,俗不異真。至此,“能詮教體”圓明無礙,具足一切功德。
那麼,今天我們探索《楞伽經》,其“能詮教體”具有哪些門呢?經文是文字,已攝第一門。我們在這裡用語言來表達,也攝第二門。如此逐門加以甄別,結論就是十門遍攝。
七、所詮宗趣
什麼是“宗趣”呢?語之所表曰“宗”,宗之所歸曰“趣”。“所詮宗趣”也就是《楞伽經》所說義理的歸趣。此經宗趣有十:
一、歸於無宗。
二、止息妄想。
三、自覺聖智。
四、銷盡一心。
五、真俗二諦。
六、三無等義。
七、四門法義。
八、五門相對。
九、立破無礙。
十、顯密自在。
下麵簡略地說說《楞伽經》的十門宗趣:
一、歸於無宗。
諸法空寂,性相湛然,言語道斷,心行路絕,無法可立,故曰無宗。《楞伽經》是以無宗為宗,以不受為趣。
二、止息妄想。
世尊說法是應病與藥。“病”就是眾生的妄想,妄想就是虛妄之想,眾生執著虛妄,認妄為真,是故成病。“藥”就是佛的開示,佛告訴眾生,你所起的有見、無見等種種見,都是虛妄不實的,應該捨棄。眾生聞佛所說,就離開這些妄想。這就是一期藥病相治。《楞伽經》是以息妄為宗,以妄盡為趣。
三、自覺聖智。
“聖智”是指一切法都是自心,一切法悉皆平等。“自覺聖智”是指如來之智,又稱法界體性智、無師智。能夠覺悟到心外無法、萬法一如。不但如此,而且還能覺悟到此“覺”之自體也是如理一味,從而離“能覺”,離“所覺”。所以《楞伽經》是以自覺為宗,以覺泯為趣。
四、銷盡一心。
習氣內擾,妄境風起,心海起浪,波濤洶湧,這些都是一心之所現。其實,境不自境,因心故境;心不自心,因境故心。不但境是虛妄,即此心也是虛妄。所以《楞伽經》是以一心為宗,以心盡為趣。
五、真俗二諦。
認為心相有差別,染淨有緣起,凡聖有區分,這就是“俗諦”;認為心體平等,無染無淨,一味無二,名為“真諦”。真俗相對,略說五義。①相違義。俗諦有生滅,真諦與生滅相違;真諦本一如,俗諦與一如相違。就象水是平靜的,波浪是動盪的,平靜與動盪相違。這叫“非一”門,真俗二諦是兩個,不是一個,“不是一個”就叫“非一”。②相害義。不但二理相違,而且互奪其體。要把俗諦銷盡,真諦才能顯露;必須遮蓋真諦,俗諦才能成立。就象說水的時候,必須毫無波浪;說波浪的時候,必須把水忘掉。這叫“非異之非一”門,“異”是不同,“非異”就是“並非不同”,為什麼並非不同呢?因為兩個不能同時存在,沒法比較相同不相同。③相順義。因為真諦並非斷滅頑空,所以盡俗之真,不礙俗立;因為俗諦當體虛幻不實,所以覆真之俗,不礙真顯。就象無波之水也不礙起波,波濤洶湧也不隱水相。這叫“非一之非異”門。④相成義。不但是相順而不相違,並且是全體相合才能各自成立。真諦是真實理體,必不違緣,當體隨隱而成俗;俗諦是虛妄事相,必不乖理,當體相盡而顯真。就象水體形成波浪,不起波浪就不是水;波浪起於水體。沒有水體便不成波。這叫“非異”門。⑤無礙義。綜合前四門所說,為一無礙法界。即真即俗,即違即順,即成即壞,同時俱現,圓融自在。《楞伽經》是以二諦為宗,以無礙為趣。
六、三無等義。
①無等境。就是前面二諦所觀之無礙境。②無等行。依所觀之境,生起大悲大智等行。③無等果。行滿究竟,無智亦無得,或者說,得“智斷”果。《楞伽經》是以無等為宗,以智斷為趣。
七、四門法義。
①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②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③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④二空:人空、法空。或者說,人無我、法無我。凡聖心境隨緣而為五法,其實五法不離三性,三性所依便是八識,八識義盡方顯二空。或者說,依二空而立八識。束八識以成三性。開三性說為五法。《楞伽經》是以四義為宗,以義盡為趣。
八、五門相對。
①教義相對。設教為宗,以義為趣。尋教而得其義。②理事相對。依教理緣起事相,以令趣入真性。③境行相對。明辯真俗二境,意欲令成無二正行。④行證相對。於行中廣說地前之行,意在登地深證。⑤因果相對。地上菩薩順行萬行,欲令得成佛果菩提。以上十事五對,《楞伽經》是以五前為宗,以五後為趣。
九、立破無礙。
《楞伽經》所破有三:①邪見外道。②法執二乘。③謬解菩薩。《楞伽經》所立亦三:①萬法唯心,通治三病。②唯一真性,如來自覺聖智。③以不動真性,而建立諸法。或者說:①泯事歸理,理現而事不壞。②攬理成事,事立而理不隱。③理事圓融,不二而二。此法若立,破盡諸惑,即立無不破;諸障銷盡,真性自顯,即破無不立。立便是破,此破非破;破便是立,此立非立。奪立破形,雙泯無寄。《楞伽經》是以立破為宗,以無寄為趣。
十、顯密自在。
教有顯密不同,理無隱現差別。隨顯隨密,乃至八萬四千法門,可以統收為一百零八句,進而一百零八句唯是一心。真如歸於一心不礙一百零八句宛然差別,乃至八萬四千差別也不失一心平等。本末無二,圓通無礙。是故《楞伽經》是以顯密為宗,以泯二為趣。
若深入開顯《楞伽經》的宗趣,就會有很多,絕不止上述十門。這裡略舉十門,雖然難窺全豹,也可略顯一斑。
八、部類傳譯
先說“部類”。據說,在西域有大部、中部、小部三種版本的《楞伽經》。
一、大部。《開皇三寶錄》說,在於闐南遮俱槃國山中,有《楞伽》等十本大經各十萬頌。也就是說,大部《楞伽經》是一部大經,具有十萬句偈頌。
二、中部。還有一部三萬六千頌的《楞伽經》,在這部經中,佛陀詳細地回答了一百零八問。吐火羅國有個三藏法師,名叫彌陀山,他于天竺國受持此本經。據說,西域有龍樹菩薩所造的釋論,解釋這部經。
三、小部。小部《楞伽經》,有一千多句偈頌,名叫“楞伽紇伐耶”,意思是“楞伽心”,也就是“《楞伽經》的中心思想”之意吧。我們今天所講的四卷本《楞伽經》,就是這個小部《楞伽經》再加以精簡的版本,可以說是“心中之心”了。我們所說的《入楞伽心探玄》,就是探索這四卷《楞伽經》的玄義。
再說“傳譯”。我們今天能見到的、譯成中文的《楞伽經》,有三種版本。
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本。就是剛才說的那個“心中之心”版本的中文譯本,是南朝劉宋元嘉(西元424—453)年間,由來自中天竺的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於我國丹陽祇洹寺翻譯的,由沙門寶雲用漢語說給慧觀,由慧觀寫成文字。
二、《大乘入楞伽經》七卷本。大周聖曆元年,來自于闐國的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於神都佛授記寺,在《華嚴經》的翻譯完成之後,又開始翻譯《楞伽經》,後又移到清禪寺,剛完成了譯文的初稿,實叉難陀就奉勅回于闐國了。到了長安二年,有來自吐火羅國的三藏法師彌陀山,他曾在天竺國求學二十五年,遍學三藏,尤善楞伽。實叉難陀的譯文初稿,又經彌陀山勘定。再經複禮、法藏等幾位沙門校訂中文,才完成了《大乘入楞伽經》七卷本的翻譯。
三、《入楞伽經》十卷本。後魏年間,由來自天竺國的三藏法師菩提留支,于洛陽永寧寺翻譯而成。
根據上面所列的三種譯本,再考察翻譯的年代,達磨祖師于梁朝普通(西元520—526)年間跨海西來,此時漢地正好已經有了四卷《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中文譯本。達磨祖師授與二祖慧可的四卷《楞伽經》,也正好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這個版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九、通釋經題
“經題”就是經文的題目,也就是此經的名字。“釋經題”就是解釋經名,如何解釋呢?也通十門:
一、翻名。
二、辯事。
三、顯用。
四、顯德。
五、表法。
六、辨行。
七、表玄。
八、開釋。
九、合辨。
十、解品。
下麵簡略地說說這十門:
一、翻名。
“翻名”就是翻譯此經的名字。此經的名字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是音譯,若翻譯意思就是“難入”,也有“險絕”“可畏”的意思,還有“莊嚴”的意思。“阿跋多羅”也是音譯,若翻譯意思就是“下入”,從上往下進入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羅”含有“難入能入”之意,咱們不是都知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麼,菩薩行啊!“寶”就是“寶貴”,“難入能入”不是很寶貴麼。“楞伽阿跋多羅寶”就是“難入能入之寶”。【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就是講述“難入能入之寶”的經典。
二、辯事。
楞伽山在南海中,筆直陡峭,故名“險絕”。山頂有城,卻無城門,故名“難入”。不但上山無路。而且入城無門,只有神通飛空,從上往下,才能進入楞伽城中,故名“難入”。吃人的羅刹住在城中,故名“可畏”。此城是用諸多寶貝裝飾的,故名“莊嚴”。
三、顯用。
此城很難進入,佛能從上往下進入城內。羅刹剛強難化,佛能深入淺出教化他們。所以說此經是“難入能入之寶”。
四、顯德。
“一心、真性”之義理,超四句、絕百非,故雲“難入”。佛有善巧方便,能說“言語道斷”之語言,能使“心行處滅”而悟入,故雲“能入”。這就是依義不依語、語盡而義顯。
五、表法。
山城難入表示義理玄微,羅刹難化表示業障深重,世尊能入表示修行成就。離羅刹之障,證難入之城,表示修行成就之義。就是以說法的地方來標記法義。
六、辨行。
“行”指修行。開般若智慧,證真如理體,就是修行。真理圓融,禁絕測度;聖智玄妙,悟能證入。開啟般若智慧,就能證入真如理體,所以“難入能入”。
七、表玄。
“玄”就是玄義,是指“自覺聖智”。自覺聖智通體是真,更無餘智能證此真,故名“難入”。用這“即真之智”證此“即智之真”,如珠吐光,還照珠體,此即“無入”,也是“能入”。“能入”必“無入”,“無入”方“能入”。這才是真正的“難入能入”。
八、開釋。
“開釋”就是分開解釋,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開為“六義三對”。“通、別”兩義是第一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是這部經的通名,【一切佛語心品】是這篇文的別目。“能、所”兩義是第二對,【楞伽阿跋多羅寶】【一切佛語心】是所詮的義理,【經】【品】是能詮釋前述義理的載體。“境、智”兩義是第三對。【楞伽】是所入之境,【阿跋多羅】是能入之智。
九、合辨。
“合辨”就是合起來說。先說上述第三對“境、智”,依境顯智則境智相合,合為第二對“能、所”的“所”。再說第二對“能、所”,依能顯所則能所相合,合為第一對“通、別”。最後說第一對“通、別”,別目【一切佛語心品】是說這品經是“一切佛語”的“心”,“心”是“核心”“中心”的意思。依別顯通則通別相合。合起來說,這部經就是講述“一切佛語之核心”的經典。
十、解品。
“解品”就是解釋品名,品名是【一切佛語心品】。“一切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佛語”是指一切佛所說的一切話語。“一切佛語心”就是一切佛語的核心。再說這個“品”字,品就是經文的段落。把一部經分為幾個段落,就說這部經有幾品,段落有時候也叫“分”。應該注意到,四卷【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每卷都是【一切佛語心品】,好象全經只劃分為一個段落。還應該注意到,“佛經三分”而此經好象沒有第三分。什麼是“佛經三分”呢?“佛經三分”就是幾乎所有的佛經都可以劃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流通分就是一部經的結尾,大多都是以“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這樣的經文來結尾。而《楞伽經》卻沒有這樣的結尾,好象是《楞伽經》並沒有說完,下面接著還應該有經文。聯繫起來看,也許會是這樣的:《楞伽經》本來不止一品,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譯本,只翻譯了前面的第一品——一切佛語心品。然而,既然這品經是“一切佛語之核心”,已窺全豹,那麼,即使不看後面的經文,也已經是完整的了。既然是完整的,就應該有第三分。所以,古代有的經學家把《楞伽經》最後講“不食肉”的那段經文看作是“流通分”。
十、別解文義
“別”就是分別,“解文義”就是解釋經文的義理,“別解文義”就是逐字逐句分別解釋經文的義理,這就從“如是我聞”開始講解經文了。前九門是總的闡述大意,第十門是具體解釋經文。為了容易區別哪些是經文,哪些是解釋,咱們把經文用【方括號】圍起來,以便於閱讀。今依照義理把全經大致劃分若干段落(綱目),下面把這些綱目列出:
壹、通說百八句
一、一百零八問
二、一百零八應
三、一百零八句
貳、別解四十門
〇一、諸識生滅
〇 二、藏識境界
〇 三、有無妄計
〇 四、頓漸淨流
〇 五、常不思議
〇 六、建立誹謗
〇 七、空無生性
〇 八、如來藏性
〇 九、四大修行
一〇 、諸法因緣
一一、言說分別
一二、遠離四句
一三、大般涅槃
一四、分別緣起
一五、常聲依幻
一六、四果差別
一七、聖智一乘
一八、意生身相
一九、五無間業
二〇 、諸佛體性
二一、四等密意
二二、依二密法
二三、法離有無
二四、宗趣言說
二五、虛妄分別
二六、善於語義
二七、迷執解脫
二八、智不得境
二九、勿習世論
三〇 、涅槃差別
三一、如來覺性
三二、不生不滅
三三、揀別無常
三四、入滅現證
三五、常無常義
三六、蘊處生滅
三七、四法差別
三八、佛如恒沙
三九、諸法刹那
四〇 、如來變化
流通分 禁絕酒肉葷腥
通序分
六種證信成就
【如是】
“如是”這兩個字,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就是這樣的”。是指聽到佛說此經,佛正是這樣說的。“如是”二字是“信成就”。
【我聞】
這裡的“我”就是阿難尊者。阿難告訴大眾,此經是我親耳聽佛所說的。阿難是佛的侍者,並且記憶力特別強。佛講經說法,阿難都在場。佛圓寂之後不久,大眾結集佛說的經典,就由阿難誦出。大眾也都聽佛說過,聽阿難誦出後,證明沒錯,就用文字記錄下來,於是世間就有了佛經。“我聞”二字是“聞成就”。
【一時】
是指佛說此法之時,就是教主與徒眾嘉會之時。“一時”二字是“時成就”。
【佛】
佛者,覺也。本師釋迦牟尼佛,覺悟成佛之後,應機說法,廣度眾生,即是說法之主。“佛”是“主成就”。
【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
這是說法之處。“寶華莊嚴”是指此處非常殊勝。這是“處成就”。
【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刹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這一段是“眾成就”。“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列出共同聽法的大眾。“從彼種種異佛刹來”,就是從各種不同的他方世界來。遠的能來,近的更能來,舉遠知近,以顯眾多。“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是讚揚與會眾多菩薩之德。“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特別讚揚大慧菩薩之德。接下來的經文,就是具體讚揚大慧菩薩的。“一切諸佛手灌其頂”,是說大慧菩薩位居等覺,當授佛位,故為灌頂。“自心現境界”,是說一切境界,皆由自心發顯。“善解其義”,是說大慧菩薩善解“自心現境界”之義,智慧超群。“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是說儘管一切有情之五蘊有種種不同,大慧菩薩都能以無量度門而普度,法門深廣。“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就是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識”就是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二種無我”就是:人無我、法無我。“究竟通達”是說,對於以上所說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等等諸法,大慧菩薩都能究竟通達。大慧菩薩是發起本經之人,所以在經文一開始就特別加以讚揚。
別序分
大慧說偈贊佛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游一切諸佛刹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贊佛。】
“摩帝菩薩”是大慧菩薩的伴侶,“摩帝菩薩俱”就是摩帝菩薩等諸多大菩薩。“游一切諸佛刹土”是說大慧等諸多他方世界的大菩薩,曾去過很多的佛世界游方參學。“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是西域天竺國表示尊敬的禮儀。“以偈贊佛”就是大慧菩薩說偈贊佛,贊偈如下: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世”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也就是時間。“間”是十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也就是空間。“世間”就是“時空”,也就是宇宙。“世間離生滅”就是說宇宙是離開生滅的,也就是說,宇宙畢竟真空,就象捏目見花一樣並非實有,本來不存在生與滅。這是往大處說,若縮小範圍,具體到眾生的生死,那就是本無生死。可是我們為什麼總是覺得有生滅、有生死呢?我們看到花開花落,那不是生滅嗎?看到眾生頭出頭沒,那不是生死嗎?如果那不是生滅、不是生死,那又會是什麼呢?下一句經文就回答了這個問題——“猶如虛空華”。這是打比方,虛空本無花(華),因為捏目,視力便扭曲了,於是看到虛空有花,那是假像,不是真的,真的是虛空無花。這個比喻用來說明,生滅是世間的假像,不是真實,真實是“世間離生滅”。乃至有生滅、無生滅都是扭曲。扭曲是識,無扭曲是智。說有說無都是扭曲,智慧遠離扭曲,“有”不可得、“無”也不可得,包括去與來、一與異、垢與淨、增與減等等一切二法之情計都不可得。這就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呢,是說已經圓滿智慧的佛陀,興起大悲心,欲令眾生都能“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上四句偈,是掃除“生滅”之見,是闡述“法身四德”之“常”。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一切法如幻”是指世間生滅等等諸法,都如夢幻泡影,不可執取。“一切法”是“所”,是心識所認識的。心識是“能”,是能夠認識一切法的。生滅等法,就是苦啊!心識領受這些苦,以苦為真,苦不堪言!佛陀興起大悲心,向眾生開示,這些苦(一切法)都不真實,如同幻化。不但一切法如同幻化,即此心識,也不可得,也不能執為實有,也當遠離。遠離苦就是樂。上四句偈,是掃除“心、法”之見,是闡述“法身四德”之“樂”。
【遠離于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世間眾生,背覺合塵,流轉生死,而起妄想心識,複計“斷、常”二見。世間的斷見,源自於誤認色身是“我”,色身會壞,“我”就斷滅了,這就是世間的斷見。世間的常見,源自於誤認第八識為“我”,雖然色身會壞,而第八識可以投胎換色身,以為是“我”投胎,這個“我”是永恆的,這就是世間的常見。其實第八識本來無我,都是些隨業受報的種子,不但能領受報應的“人”是這些種子隨業起現的假像,而且所領受的“法”,也就是所處的環境,也是這些種子隨業起現的假像,都不是真我,這就是“人無我、法無我”。佛陀以妙智觀察,了達這斷見、常見等,就象夢幻一樣虛妄,本來無我,眾生卻認假作真,妄計有我。佛陀因而興起大悲心,發願度脫眾生,指出本源佛性不會斷滅,也不同于世間妄計之“常”,使眾生遠離世間“斷、常”二見,領悟無始無終的真如佛性(真我)。上四句偈,是掃除世間斷常之見,是闡述“法身四德”之“我”。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煩惱”即煩惱障,此為事障。“爾焰”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所知”,若計著於所知,則成所知障,所知障為理障。智慧本是破除迷惑的,迷惑就是人法二執,煩惱障斷盡時,證人空(人無我);所知障斷盡時,證法空(法無我)。“人法無我”便無此二執,但若于“智慧”生起執著,就又成障礙了。如來了知人我、法我、迷惑,智慧,一切都不可得,而無相的法身“常清淨無相”。看到眾生在迷惑中妄受苦輪,故而生起悲心,而拔濟之。上四句偈,是掃除眾生的妄知妄見,是闡述“法身四德”之“淨”。
“爾焰”這個詞,是音譯,有所知、應知、境界、智母、智境、智障等義。古時翻譯經典,多義不翻,而用音譯。“爾焰”這個詞若使用得多了,就會成為一個漢語的詞彙。比如佛、僧等詞,也是音譯,已經成為漢語的詞彙了。“爾焰”這個詞,在之後的經文中,還會出現,屆時我們結合整段經文,該取“所知、應知、境界、智母、智境、智障”哪一義,到時候歡迎大家共同斟酌。
以上四個四句偈,讚頌了法身四德“常、樂、我、淨”,這是讚頌佛“法、報、化”三身的“法身”——毗盧遮那佛。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一切”包括了佛與眾生。“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體。其自性本來空寂,無有生起。既無生起,則無有滅,因此不用更求寂滅,否則即是頭上安頭。一切法當體即是涅槃寂靜。佛與眾生都具此真如理體,本無生死可了,豈有涅槃能證。所以說“一切無涅槃”。也就是說,佛與眾生都是本來涅槃,沒有“涅槃的佛”和“不涅槃的佛”之分別,也沒有“佛涅槃”和“眾生不涅槃”之分別。若有證涅槃之佛,則佛有能證、所證,則不得稱為佛。以佛已離一切相,故《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一切相皆離,更何況能證所證相,因此不可謂有證涅槃之佛,所以說“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覺”即佛,“所覺”即涅槃。人法俱泯,能覺、所覺皆離,所以說“遠離覺所覺”。然而,人法俱泯,只是破除了“有”,卻未破除“無有”,而“無有”也須破除啊,所以說“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至此,佛與眾生的分別,能覺與所覺的分別,有與無的分別,這種種分別,都遠離了,這是什麼心態呀?通俗地說,這就是“一念心上無分別光”。
臨濟禪師說:若要與佛祖不別,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淨光,是你屋裡“法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你屋裡“報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你屋裡“化身佛”。
上六句偈,正是說的“一念心上無分別光”,這是讚頌佛“法、報、化”三身的“報身”——盧舍那佛。
【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牟尼”是梵語的音譯,有寂默、仁愛、文明、聖潔、珍貴等意思,是佛的名字。這就讚頌到佛“法、報、化”三身的“化身”——釋迦牟尼佛了。“寂靜觀”,寂靜是說真如本體如如不動,觀就是觀照。由寂起照,還照寂體,就是“寂照照寂”,如珠吐光,還照珠體。佛已離於能所等一切相,故其心究竟寂靜無念,無有作意,廓然如虛空,如是觀一切法,則為清淨無功用行。佛觀一切法,常自寂滅相,這就是“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這樣就會遠離生死。因為有生死的是虛妄的色身,本體寂靜,無生無滅。也就是說,不執取色身,乃至不執取象化身佛那樣好的色身,就能證到不生不滅的真如本體,所以說“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今世後世皆得清淨,沒有差別了,這是“一念心上無差別光”啊。
【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
大慧菩薩贊佛已,自說姓名,“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大慧菩薩既然已經通達大乘佛法,怎麼還會有一百零八個問題不明白呢?其實,大慧菩薩是替眾生發問,是替大乘根器者發問。“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我有一百零八個問題,向尊敬的佛陀請教。
【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
佛有十個尊稱: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間解”就是世間解無上士,是佛的十個尊號之一。“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佛聽到大慧菩薩所說的偈子,觀察到與會大眾都是大乘根器,於是對大家說:“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今天你們要問我一百零八個問題,借著這一百零八個問題,我給你們說說我的自證境界吧。因為這一百零八個問題都是如來親證之法,所以說是“自覺之境界”。得到了佛的允許,大慧菩薩就開始發問了。
正宗分
壹、通說百八句
一、一百零八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承佛所聽”,聽,就是聽許、允許。得到了佛的允許,大慧菩薩就恭恭敬敬地用說偈的方式,提出了一百零八個問題。今將一百零八問分為九節,每節十二問。
第一節:雲何息心
001.【雲何淨其念】 怎樣除淨妄念,而生正念?
002.【雲何念增長】 如何使正念增長?
003.【雲何見癡惑】 剛才是問正念和邪念,這句是問正見和邪見、智慧和愚癡、通達和迷惑。
004.【雲何惑增長】 怎樣除淨邪見、愚癡、迷惑?如何增長正見、智慧、通達?
005.【何故刹土化,相及諸外道】 如來為何在刹土中示現身相,教化眾生及諸多外道的?“刹土”就是世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006.【雲何無受次】 什麼叫做“無受”?
007.【何故名無受】 為什麼稱為“無受”?
008.【何故名佛子】 菩薩為什麼叫做“佛子”?
009.【解脫至何所】 修行人得解脫之後,往什麼地方去呢?
010.【誰縛誰解脫】 迷時是誰在纏縛?悟時是誰解脫?
011.【何等禪境界】 禪定的境界都有哪些呢?
012.【雲何有三乘,惟願為解說】 為什麼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懇請您為我們解說。
第二節:雲何修定
013.【緣起何所生,雲何作所作】 善惡緣起是如何生起的?是誰造業?造的業是什麼?
014.【雲何俱異說】 對於上述緣起論,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論說?
015.【雲何為增長】 為什麼會增長那些俱異說?
016.【雲何無色定,及與滅正受,雲何為想滅】 這是問九次第定(“四禪”色界定,“四空”無色界定,還有“滅受想定”)。
017.【何因從定覺】 從定又起覺,是什麼原因呢?
018.【雲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 這裡的“所作”是指剛剛問到的“定”。這裡的“進去”,進是指入定,去是指出定。這一問的意思是:為何修禪定會有種種神妙生起?比如入定、出定,以及長時間地持身不動,這是怎麼回事呢?
019.【雲何現分別】 為什麼會起現分別心呢?或者,分別心是怎樣起現的?
020.【雲何生諸地】 諸地是指三界九地。三界九地這諸多種類的身軀是怎樣產生的?
021.【破三有者誰,何處身雲何】 什麼人才能破除“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出離之後,身在何處?以何為身?
022.【往生何所至】 破三有之後,往生到何處?
023.【雲何最勝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修行人有的得到了五神通,有的得到了自在三昧,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兩種行人,哪個是最殊勝的呢?
024.【雲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 什麼是三昧之心?三昧之心是最為殊勝的麼?請您為我們解說。
第三節:雲何心相
025.【雲何名為藏】 什麼是“藏識”?
026.【雲何意及識】 什麼是意?什麼是識?
027.【雲何生與滅】 諸識是怎樣生滅的?
028.【雲何見已還】 古代“見”與“現”通用,“現”是指現行生死。這一問的意思是:如何了生死?如何證還滅?(還滅就是涅槃。)
029.【雲何為種性,非種及心量】 三乘種性、外道非種性、不定種性,以及心量,是怎麼回事?
030.【雲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 身相是怎樣建立起來的?“非我計我”是怎麼回事?
031.【雲何無眾生】 為什麼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032.【雲何世俗說】 關於“無眾生”,世俗的說法是怎樣說的?
033.【雲何為斷見,及常見不生】 怎樣不生“斷、常”二見?
034.【雲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 “凡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為什麼能包容外道?
035.【雲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 佛滅後,佛弟子為什麼建立諸多宗派?
036.【雲何空何因】 什麼是“萬法皆空”?說“萬法皆空”是什麼原因呢?
第四節:雲何轉識
037.【雲何刹那壞】 為什麼念念之間,每一刹那都在壞滅呢?
038.【雲何胎藏生】 為什麼投胎受生?
039.【雲何世不動】 為什麼說世相遷流就是如如不動?
040.【何因如幻夢,及揵闥婆城,世間熱時焰,及與水月光】 幻、夢、揵闥婆城(海市蜃樓)、陽焰、水中月,這是五個比喻,比喻不真實。為什麼世相遷流並不真實呢?
041.【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 為什麼要說“七覺支”這樣的法呢?(七覺支又稱七菩提分:擇法菩提、精進菩提、喜菩提、除菩提、舍菩提、定菩提、念菩提。)
042.【雲何國土亂】 所依國土為什麼會亂起亂滅?
043.【雲何作有見】 “有”即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為什麼會生起三有之見呢?
044.【雲何不生滅,世如虛空華】 為什麼說世相虛無,如同空華?何故又說不生不滅呢?
045.【雲何覺世間】 怎樣從世間法中覺悟呢?
046.【雲何說離字】 為什麼要說“出離”呢?
047.【離妄想者誰】 離開妄想的是誰呢?
048.【雲何虛空譬】 為什麼用“虛空”作譬喻呢?
第五節:雲何成智
049.【如實有幾種】 這是問真如有幾種。
050.【幾波羅蜜心】 這是問六度(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051.【何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 怎樣才能超越十地至於佛地?誰能到“無所受”的佛境界?
052.【何等二無我】 什麼是“二無我”?
053.【雲何爾焰淨】 怎樣把智障清除乾淨?
054.【諸智有幾種】 諸多智慧,有多少種類呀?
055.【幾戒眾生性】 眾生應持幾種禁戒?
056.【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 摩尼真珠等諸多寶物,是怎樣生起的?
057.【誰生諸語言,眾生種種性】 眾生語言差別種種不同,是怎樣生起的?
058.【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 “五明”等技術是誰發明的?五明:內明(佛法),外明有四種:因明(邏輯學)、聲明(音樂)、醫方明(醫藥學)、工巧明(自然科學)。
059.【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句】 伽陀就是前面說過的“孤起”,還有長頌、短句,這些都是詩歌。詩歌有幾種?
060.【成為有幾種,雲何名為論】 成其所為,形成系統的理論,這樣的理論有多少種啊?為什麼把這些理論叫作“論”?
第六節:雲何世間
061.【雲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 為什麼會生起吃飯的欲望?為什麼會生起諸多愛欲?
062.【雲何名為王,轉輪及小王,雲何守護國】 什麼叫做國王、轉輪王和小王?他們是怎樣守護國土的?
063.【諸天有幾種,雲何名為地】 有幾種層次的天?為什麼用“地”來命名?
064.【星宿及日月】 什麼是星宿?什麼是日月?
065.【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 修行解脫道的有幾種人?
066.【弟子有幾種】 有幾種學生?
067.【雲何阿闍黎】 有幾種老師?
068.【佛複有幾種】 有幾種佛?
069.【複有幾種生】 有幾種眾生?
070.【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 眾魔及諸外道,他們各有幾種所行之法?
071.【自性及與心,彼複各幾種】 自性與心等等名相,各有多少種類?
072.【雲何施設量,惟願最勝說】 怎樣才能心量廣大?請心量施設最為殊勝的佛陀為我們解說。
第七節:雲何分別
073.【雲何空風雲】 天空、風、雲,是怎麼回事?
074.【雲何念聰明】 有情眾生的心念,為什麼會有聰明才智?
075.【雲何為林樹,雲何為蔓草】 為什麼會有樹林、藤蔓、雜草?
076.【雲何象馬鹿,雲何而捕取】 為什麼會有象馬鹿之類的動物?為什麼又會遭到捕殺?
077.【雲何為卑陋 何因而卑陋】 什麼是卑賤?什麼是醜陋?什麼原因造成卑賤而醜陋的人?
078.【雲何六節攝】 為什麼一年分六節?(西域以兩個月為一節。)
079.【雲何一闡提】 為什麼會有一闡提?
080.【男女及不男,斯皆雲何生】 世間有男有女,還有的不男不女,這都是怎麼產生的?
081.【雲何修行退,雲何修行生】 修行心為什麼會退墮?人為什麼會生起修行心?
082.【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禪師用什麼方法示人?能令哪類人成道?
083.【眾生生諸趣,何相何像類】 眾生六道輪回之相,都有哪些形像類別?
084.【雲何為財富,何因致財富】 什麼是財富?怎樣得到財富?
第八節:雲何成就
085.【雲何為釋種,何因有釋種,雲何甘蔗種,無上尊願說】 釋迦種族是怎樣傳承下來的?甘蔗種族是怎麼回事?
086.【雲何長苦仙,彼雲何教授】 意求長生的苦行仙人,受教於誰?
087.【如來雲何于,一切時刹現,種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 佛于一切時一切處隨類現身,身雖有種種不同,卻都是眾所圍繞。為什麼會這樣呢?
088.【雲何不食肉,雲何制斷肉,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 為什麼不食肉?為什麼制定斷肉的戒律?以肉為食的那些種類,是什麼因緣導致他們食肉呢?
089.【雲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刹,側住覆世界,如因陀羅網,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 “須彌”有“妙高山”的意思。師子世界于諸世界中最為殊勝,還有側世界、覆世界、仰世界、橫世界等。“蓮華”是指華藏世界。“因陀羅網”是天帝的寶貝網,網有千珠。這諸多種類的世界,有的有日月所圍繞,有的沒有日月,有的狀如箜篌,有的狀如腰鼓,有的狀如花朵。這些世界就象因陀羅網,珠光交映,重重無盡。這是什麼因緣所致啊?
090.【雲何為化佛】 什麼是化身佛?(化身佛又稱應身佛。千百億化身,就是隨不同眾生的應化之身。)
091.【雲何報生佛】 什麼是報生佛?(報生佛又稱他報身。應他的機緣而為他所見。)
092.【雲何如如佛】 什麼是如如佛?(如如佛就是法身佛。如如不動,非一非異。)
093.【雲何智慧佛】 什麼是智慧佛?(智慧佛又稱自報身。自己修因感果,以始覺之智,合於本覺。)
094.【雲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 這是說盧舍那報身佛。為什麼不于欲界成佛,而於色究竟天成佛?
095.【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 佛滅後,誰來傳持佛的正法?
096.【天師住久如,正法幾時住】 佛住世多長時間?佛滅後,正法住世多長時間?(“天師”就是“天人師”,佛的尊號。)
第九節:雲何度生
097.【悉檀及與見,各複有幾種】 悉檀與見解,各有多少種?(“悉檀”有“遍施”的意思。悉檀有四種:一、世界悉檀 “世界”在這裡是“世的界限”之義,“世”就是時間先後。世界悉檀也就是“次第”的意思。依次第說法聞法,得“歡喜益”。二、對治悉檀 是說聞法修行,對治破除宿障,得“滅惡益”。三、為人悉檀 是說,因聞法故,得“生善益”。四、第一義悉檀 是說因聞法故,得“悟理益”。)
098.【毗尼比丘分,雲何何因緣】 “毗尼”就是戒律。為什麼要制定戒律?諸比丘為什麼要持戒?
099.【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何因百變易,雲何百無受】 聲聞緣覺二乘,為什麼變易生死未了?他們為什麼不受後有?(百無受,就是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
100.【雲何世俗通】 什麼是世間五通?
101.【雲何出世間】 什麼是出世間第六通?
102.【雲何為七地,惟願為演說】 請您給我們演說,什麼是七地?
103.【僧伽有幾種】 有幾種類型的僧眾?
104.【雲何為壞僧】 什麼是破戒僧?
105.【雲何醫方論,是複何因緣】 醫方等諸論是為誰而說的?
106.【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您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您說,迦葉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等過去的諸佛都是我呢?
107.【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複為眾生,分別說心量】 您為什麼有時也說“斷、常”“我、無我”等法呢?何不于一切時都演說真實義?為什麼要應眾生的心量,分別說一些方便法呢?
108.【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 男女林、訶梨、阿摩勒、雞羅,是樹木花果的名稱。鐵圍、金剛是山名。在鐵圍、金剛等諸多寶山裡,還有眾多寶物莊嚴,仙人、樂神,充滿其間。這是為什麼呢?(乾闥婆,是天帝的樂神。)
二、一百零八應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
“無上世間解”就是佛。“聞彼所說偈”,佛聽到了大慧菩薩所說一百零八問的偈子。
【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
大慧菩薩在提出一百零八問之前,曾說“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可見這一百零八問就是大乘教義了。“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是說,在大乘佛法諸多救度眾生的法門中,諸佛之心法是最上的法門。心法微妙,不即語言,也不離語言。釋迦世尊回答這一百零八問,將會直契心源。這就是“大乘微妙諸佛之心最上法門”。達摩祖師付囑二祖慧可,用四卷楞伽印心,大概也是這個緣故吧。
【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善”就是“好”,“善哉”就是“好啊”。佛告訴大慧菩薩:好啊!好啊!你提的問題很好。你好好聽著,我這就依你所提的問題,按順序逐個回答你。“次第”就是順序,以上一百零八個問題,雖然我們分為九節,每節十二問,但還是顯得文不對題。前面說過,大慧菩薩是替眾生發問,眾生心是雜亂的。佛的回答就要理順一下了,所以佛回答問題的順序並不是從第一個問題“雲何淨其念”開始,而是歸納性的回答,把意思相近的問題歸攏到一起。
001.【生及與不生 涅槃空刹那 趣至無自性】
這是回答大慧菩薩所問的生滅、不生滅、涅槃、虛空(空間)、刹那(時間)、六趣等問題,羅列如下:
關於生滅的“027.雲何生與滅”、“043.雲何作有見”。
關於不生滅的“044.雲何不生滅,世如虛空華”。
關於涅槃的“095.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096.天師住久如,正法幾時住”。
關於虛空(空間)的“048.雲何虛空譬”、“073.雲何空風雲”。
關於刹那(時間)的“037.雲何刹那壞”、“078.雲何六節攝”。
關於六趣的“083.眾生生諸趣,何相何像類”。
回答這類問題,佛只用了三個字“無自性”。這些都是虛假的,如同捏目,見空中花,這些都無自性可得。
002.【佛諸波羅蜜 佛子與聲聞 緣覺諸外道 及與無色行 如是種種事】
這是回答大慧菩薩所問的波羅蜜、佛子、聲聞、緣覺、諸外道及其所行法“無色行”等問題,羅列如下:
關於佛與佛法的“087.如來雲何于,一切時刹現,種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035.雲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
關於波羅蜜的“049.如實有幾種”、“050.幾波羅蜜心”。
關於佛子、聲聞、緣覺的“008.何故名佛子”、“045.雲何覺世間”、“046.雲何說離字”、“047.離妄想者誰”、“101.雲何出世間”。
關於諸外道的“034.雲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
關於無色行的“016.雲何無色定,及與滅正受”。
佛對以上種種事的回答,只用了“如是”兩個字。也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開佛智慧、出離妄想、覺悟世間、超出輪回,是佛子的本分事。如來出現于一切時刹之際,最傑出的修行人圍繞在佛的周圍,乃至佛滅度之後,佛弟子建立諸多宗派,這些都是“佛諸波羅蜜”——佛法的諸多大智慧所起的妙用。至於那些修無色定,把定境以為是涅槃的人,由於知見不正,自然就是諸外道了
003.【須彌巨海山 洲渚刹土地】 回應“039.雲何世不動”“042.雲何國土亂”。
004.【星宿及日月】 回應“064.星宿及日月”。
以上兩答是回應大慧菩薩所問的無情名相。所依國土為什麼會亂起亂滅?為什麼說世相遷流就是如如不動?佛的回答是“須彌巨海山,洲渚刹土地”。在一開始大慧菩薩說偈贊佛的時候,就說“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世間離生滅”就是“世不動”,這“猶如虛空華”就是所依國土的亂起亂滅相,大慧菩薩早知此義。佛的回答其實是從“洲渚刹土地”擴展到“須彌巨海山”,進一步擴展到“星宿及日月”。“洲渚刹土地”可以理解為星球。“須彌巨海山”是說須彌山、香水海,須彌山可以理解為引力場,香水海可以對應近代天文學所說的“乙太”,也就是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星宿及日月”的“日”可以對應於天文學所說的“恒星”,“月”可以對應於天文學所說的“行星”。佛的回答從“國土”到“星宿”,展示了一個廣袤的世界。這些都是“猶如虛空華”,都是“離生滅”的。
005.【外道天修羅】 回應“063.諸天有幾種,雲何名為地”。
大慧菩薩所問的“有幾種層次的天?為什麼用“地”來命名?”,其中的“地”是指“三界九地”。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天六層,從下往上分別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天十八層:初禪天三層、二禪天三層、三禪天三層、四禪天九層。空界(無色界)天四層: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九地”列在下麵:
欲界一地:五趣雜居地
色界四地:初禪:離生喜樂地
二禪:定生喜樂地
三禪:離喜妙樂地
四禪:舍念清淨地
空界四地: 空無邊處地
識無邊處地
無所有處地
非想非非想處地
三界九地是大範圍的劃分,至於小範圍,名目就更多了,比如,外道天、修羅天等。
006.【解脫自在通 力禪三摩提】 回應“023.雲何最勝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自在三昧”又稱“自由三昧”,是指遠離煩惱的束縛,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這並不是五神通,如果從神通的角度講,這叫漏盡通,或者叫自在通。
大慧菩薩問,為什麼修行人有的得到“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五神通,有的得到自在三昧?兩者哪個最殊勝?
佛回答“解脫自在通,力禪三摩提”。求解脫的人能得到自在三昧(這當然是最殊勝的,所以放在前面說),努力修習禪定的人可能得到五神通。三摩提就是三摩地,就是心一境性。修習禪定達到心一境性,就有可能出現五神通。然而,人天乘和解脫道都修禪定,所以禪定稱為“五乘共法”,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五乘都修禪定。《阿毗達摩攝義論》雲:“其意專注所緣,作下品修習已,即於所緣色等,如次證得神通靜慮。所謂神通者,如有頌曰:神變與天耳,及知他心智,宿命及天眼,是名為五種。”
007.【滅及如意足】 回應“006.雲何無受次”“007.何故名無受”“051.何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
滅就是寂滅,就是“無受”,又稱“涅槃”。寂滅與“如意足”及下麵所說的“覺支”“道品”息息相關。三十七道品是因,寂滅是果。
008.【覺支及道品】 回應“041.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
菩提就是覺,“七菩提”就是“七覺支”。為什麼講說“七覺支”等“三十七道品”呢?就是為了證到寂滅。道品的“道”有“能通”之義,能通向涅槃;“品”有“類別、種類”之義,循這三十七種修行方法而修,即可證入涅槃。下面把三十七道品列出來:
(一)四念處,又稱四念住:
(1) 身念處,觀身不淨。即觀此色身,是很不清淨的。
(2) 受念處,觀受是苦。觀苦、樂等感受,全都是苦。
(3) 心念處,觀心無常。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沒有常性。
(4) 法念處,觀法無我。觀世間諸法都是因緣所生,並沒有自主自在的“我”。
(二)四正勤,又稱四正斷:
(1) 已生惡令永斷。是說,一切惡法,若已生者,當精勤令其永遠斷除。
(2) 未生惡令不生。是說,一切惡法,若未生時,當精勤遮止,令其永不萌生。
(3) 未生善令生起。是說,一切善法,若未生時,當精勤令其生起。
(4) 已生善令增長。是說,一切善法,若已生者,當精勤一心修習,令其增長。
(三)四如意足,又稱四神足。是說所修之法,如願滿足。
(1) 欲如意足。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
(2) 精進如意足。于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
(3) 念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
(4) 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 信根。 篤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
(2) 精進根。修于正法,無間無雜。
(3) 念根。 修于正法,記憶不忘。
(4) 定根。 攝心不散,一心寂定。
(5) 慧根。 對於諸法,觀照明了。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
(1) 信力。 信根增長,破諸疑惑。
(2) 精進力。精進根增長,破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事。
(3) 念力。 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 定力。 定根增長,破諸亂想,發諸禪定。
(5) 慧力。 慧根增長,遮止三界見思之惑,成辦出世之事。(簡單地說,分別即見惑,貪愛即思惑。)
(六)七覺分,又稱七覺支、七覺意。覺即覺了,分即分支,是說這七個方面,各有其分支範圍。
(1) 擇法覺分。能揀擇諸法之真偽。
(2) 精進覺分。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3) 喜覺分。 契悟真法,心得歡喜。
(4) 除覺分。 能斷除諸見煩惱。
(5) 舍覺分。 能舍離所見念著之境。
(6) 定覺分。 能覺了所發之禪定。
(7) 念覺分。 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道諦。不邪曰正,能通曰道。
(1) 正見。 能見真理。
(2) 正思惟。心無邪念。
(3) 正語。 言無虛妄。
(4) 正業。 住于清淨善業。
(5) 正命。 依法乞食活命。
(6) 正精進。修諸道行,能無間雜。
(7) 正念。 能專心憶念善法。
(8) 正定。 身心寂靜,住於真空之理。
009.【諸禪定無量】 回應“011.何等禪境界”。
大慧菩薩問,禪定的境界都有哪些?佛告訴大慧菩薩,世間出世間大小禪定,種類有無量多。雖然如此,但這些境界都不能執取。佛在下麵第65答掃掉了執取禪境界之心。
010.【諸陰身往來】 回應“020.雲何生諸地”。
陰身就是六道輪回的生死身,諸陰身就是諸多種類的生死身。大慧菩薩問,三界九地這諸多種類的五陰之身是怎樣產生的?佛告訴大慧菩薩:“諸陰身往來。” 往來,就是輪回的意思。三界九地諸多陰身都是因果輪回的產物,有生就有死,就這樣頭出頭沒,往來於六道,都是無常的呀!
011.【正受滅盡定】 回應“018.雲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
大慧菩薩問:修禪定會有入定、出定,以及持身不動等現象,這是為什麼呢?佛回答說:“正受滅盡定。” 正受就是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入定、出定、持身不動等現象,是修禪定產生的正受。滅盡定,又叫滅受想定,證此定者,受想心滅,也就是沒有感受、沒有思維。但這並不是斷滅,修成滅盡定不但可以持身不動,而且可以持身自由。從持身自由的角度解釋“進去”,舍彼就此名“進”,舍此就彼名“去”。也就是說,可以舍掉這個色身,進入另一個色身。
012.【三昧起心說】 回應“024.雲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
大慧菩薩問,三昧之心是最為殊勝的麼?佛在上一答剛說過“正受滅盡定”,身證此定就可以持身自由了。然而,這是最殊勝的麼?顯然不是,若是,就不會有現在這個問答了。那麼,何者最為殊勝?佛回答說:“三昧起心說”。從三昧起,運心說法,才是最殊勝的,這就掃掉了對滅盡定的妄執。不僅如此,佛在下面第75答和第84答,用兩個反問,把“起”和“三昧”也一併掃掉了。
013.【心意及與識】 回應“025.雲何名為藏”、“026.雲何意及識”。
大慧菩薩問,什麼是“藏識”?什麼是意?什麼是識?佛回答說:“心意及與識”。集起為心,能生為意,分別名識。集起為心,就是六根與六塵相對,一念取著心起,採集而結業。心,是說前六識;意,是說第七識——意根;識,是說第八識——藏識。“心意及與識”是說八識,下麵緊接著的答語是說“二無我、五法、三自性”。
014.【無我法有五】 回應“052.何等二無我”。
大慧菩薩所問的是“二無我”,佛此句不但回答了“二無我”,同時也說了“五法”。“無我”就是“人無我、法無我”二無我。“法有五”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法。
015.【自性想所想】 回應“071.自性及與心,彼複各幾種”
大慧菩薩問,自性與心等等名相,各有多少種類?其實這就是問“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佛在前兩答已經說了五法、八識、二無我,此句的“自性”是說“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自性。此句是綜前兩答而說“想所想”。“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其內容相當廣泛,而佛的回答卻很簡練,或者是“想”,或者是“所想”,也就是說,或者是能想的心,或者是所想的事。浩如煙海的義理、分門別類的講述,即使能感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也不過是“想”或“所想”而已。
016.【及與現二見】 回應“033.雲何為斷見,及常見不生”。
“及與”是承上啟下之語。上面說到“自性想所想”,是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皆歸於“想”和“所想”。這裡所說的“及與現二見”,是接著上面說的,不僅“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皆歸於“想”和“所想”,還有“常見”與“斷見”也是歸於“想”和“所想”,乃至下邊的“017.乘及諸種性”一直到“031.伎術諸明處”,也都歸於“想”和“所想”。
017.【乘及諸種性】 回應“012.雲何有三乘,惟願為解說”。
佛所說“乘”即大慧菩薩所問的“三乘”。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因為行人的發心不同,佛就對機為說三乘,於是世間就有了三乘佛法。這並沒有離開“想”和“所想”,因為緣於“發心”嘛。
018.【金銀摩尼等】 回應“056.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084.雲何為財富,何因致財富”。
“摩尼”是從海底龍宮出來的如意寶珠,價值連城。金、銀、摩尼、珍珠等財寶,非常珍貴,號稱寶物。是它們本身具有寶性麼?就拿金子來說吧,導電不如銅,硬度不如鐵,它為什麼會那麼珍貴呢?其“寶性”是怎樣產生出來的呢?其實,是人心認為它珍貴,是眾人的心認為它珍貴,這沒有離開“想”和“所想”。如果說“物以稀為貴”,因為它比較稀少,所以珍貴,那麼,“以稀為貴”者不還是人心麼,仍然沒有離開“想”和“所想”啊。
019.【一闡提大種】 回應“079.雲何一闡提”。
一闡提,是“極惡”的意思,沒有信根。一闡提有三種:斷善闡提、大悲闡提、無性闡提。即使沒有信根的一闡提,是極惡的人了。也同樣沒有離開“想”和“所想”。
020.【荒亂及一佛】 回應“042.雲何國土亂”“106.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國土是指眾生所居之處,用現代人的語言講,就是星球。擴展眼光,縮短時間,廣義地來看,這些星球是亂起亂滅的,這就是大慧菩薩所說的“國土亂”和世尊所說的“荒亂”。這個“亂”是廣義地來看,若具體到每一個變化,乃至於每一個極其微小的變化,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個規律就是世間因果。賢劫千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前面的三尊就是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這是從眾生著相的眼光看,若從佛的眼光看,無相而萬法具備,無我而廣應諸緣,應眾生何妨分時而化,諸化身無妨一脈相承。所以三佛即一佛,所以釋迦世尊說,前三佛也是我。亂起亂滅的星球、應緣而化的諸佛,都在眾生心中,也沒有離開“想”和“所想”。
021.【智爾焰得向】 回應“053.雲何爾焰淨”。
前面說過,“爾焰”就是智障,或者叫做所知障。大慧菩薩問“雲何爾焰淨”——怎樣把所知障清除乾淨?佛回答說“智爾焰得向”——智慧和智障各有趨向。這當然是心的趨向,所以也沒有離開“想”和“所想”。
022.【眾生有無有】 回應“036.雲何空何因”
在眾生看來,“有”和“無有”這兩個概念,是相反的,不能並存,“有”就不是“無”,“無”就不是“有”。在佛看來,“有”和“無”並不相違,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因無而有,無因有而無。“有”和“無”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沒有實義可得,或者說,都是當體即空。所以《信心銘》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023.【象馬諸禽獸 雲何而捕取】 回應“076.雲何象馬鹿,雲何而捕取”。
前面剛說過,“有、無”的概念當體即空,並無實義。佛接著就借用大慧菩薩“雲何象馬鹿,雲何而捕取”的問題,進一步闡述“有、無”當體即空的道理。樹林裡有象馬諸禽獸嗎?樹林裡無象馬諸禽獸嗎?若說有,有就會被捕捉去,被捕捉去了,那個“有”的實義在哪裡呀?若說“無”,既無,又怎麼能捕捉到呢?或者說,捕捉前有,捕捉後無。那麼,因為捕捉後的“無”才對比顯出捕捉前的“有”,因為捕捉前的“有”才對比顯出捕捉後的“無”,這是相輔相成的呀,這不就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麼。這些也沒有離開“想”和“所想”。既然如此,那還捕捉它們幹什麼呢——“雲何而捕取”!“雲何”在這裡是加重語氣。
024.【譬因成悉檀】 回應“097.悉檀及與見,各複有幾種”。
譬即譬喻,悉檀有“宗法”的意思。“譬因成悉檀”有因明三支“宗、因、喻”的意思。“譬、因”成“悉檀”——用“因、喻”來說明“宗”。這就更是“想”和“所想”了。
025.【及與作所作】 回應“013.緣起何所生 雲何作所作”。
作、所作,亦即“能作”和“所作”。前邊016.【及與現二見】說到“及與”是承上啟下之語,承接上面的“自性想所想”,啟發下面所說也都歸於“想”和“所想”。這裡的“及與作所作”再次提出是承接上面“自性想所想”。“能作”和“所作”,都沒有能獨立存在的實體可得,也都歸於“想”和“所想”。
026.【叢林迷惑通】 回應“003.雲何見癡惑”“004.雲何惑增長”。
“叢林”在這裡是形容錯綜複雜,象叢林的枝葉藤蔓那樣縱橫交錯。“迷惑通”就是迷於“惑”和“通”。未修行前迷於惑,已修行後迷于通,其實是很常見的現象。也就是說,世俗所追求的通達,其實是像叢林一樣錯綜複雜的迷惑。
027.【心量不現有】 回應“029.雲何為種性,非種及心量”。
心量廣闊,猶如海納百川,相容並蓄也不見有一法可得,才是真正的通。
028.【諸地不相至】 回應“102.雲何為七地”。
這裡所說的“諸地不相至”,是說菩薩地階未必都是按照諸如“初地到十地”的次序,因為根性不同,悟性高的人可能還會頓悟成佛,“不相至”是說各地階之間並沒有固定的次序可循。最後一答“108.心地者有七”是說,也未必都是按照“初地”到“十地”來劃分地階。
029.【百變百無受】 回應“099.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何因百變易,雲何百無受”。
聲聞緣覺二乘,還有些許變易生死未了,所以說“百變”。但他們分段生死已了,不受後有,所以說“百無受”。他們為什麼不受後有呢?這是他們強烈的出離心所致。他們為什麼還在變易呢?這正是他們回小向大的機會呀。他們必然會回小向大,早晚而已。
030.【醫方工巧論】 回應“105.雲何醫方論,是複何因緣”。
病理學、醫藥學等,屬於“醫方明”。理工科、手工藝等,屬於“工巧明”。
031.【伎術諸明處】 回應“058.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
不僅醫方明、工巧明等技術,乃至諸種“明”,都沒有離開“想”和“所想”。諸種“明”,一般劃分為五大類,謂之“五明”,那就是: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簡單地說,內明指修心的方法,因明就是邏輯學,聲明就是音樂學,醫方明、工巧明剛才已經說到了。前面(016.及與現二見)已經提到,一直到“伎術諸明處”這裡,都是歸於“想”和“所想”。乃至“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也都是歸於“想”和“所想”。下麵,從“032.諸山須彌地”到“056.毛孔眉毛幾”,是大慧菩薩沒有問到的,佛開始反詰大慧菩薩了。應該注意到,自此反詰之後,佛的答語頻繁出現“雲何”,在此之前,僅“023.象馬諸禽獸,雲何而捕取”一處有“雲何”二字,前面說過,“雲何而捕取”的“雲何”是加重語氣,也算是反詰吧。然而,句句反詰是從這裡開始的。佛不僅反詰大慧菩薩沒有問到的,即使大慧菩薩問到的,佛也開始使用反詰的語氣了。反詰就是反問,下面的經文有兩種反問,一種是大慧菩薩沒有問到的,一種是大慧菩薩已經問到的。比如,“052.聲聞辟支佛,佛及最勝子,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聲聞、辟支佛、佛、菩薩,他們的身體各自是由多少微塵構成的?你怎麼不問這個問題呢?”這是大慧菩薩沒有問到的。再比如,“065.雲何禪境界——說什麼境界不境界的!”這是大慧菩薩已經問到的。回顧前面的經文,佛的回答,是在講述了諸多教理之後,而後歸結於“想”和“所想”。緊接著的就是下面的經文,佛開始反詰大慧菩薩了。佛在這裡為什麼要反詰呢?咱們不妨從“自宗通、說通”談起。本經後面的經文講到了“自宗通”與“說通”,咱們不妨把後面的經文搬到這裡,經文如下:
佛告大慧,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是名說通。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三世諸佛有兩種法通,就是說通和自宗通。所謂說通,是應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應病與藥,為他們解說種種不同的義理,在種種不同的經典裡就具有眾多的這樣的義理,這就是說通。所謂自宗通,就是實修者,離開自心所現的種種妄想,不再困擾在“一、異”“俱、不俱”等知見裡,超越一切意識,遠離因和果對立等等知見,而自證聖智境界。一切外道、聲聞、緣覺等,墮在兩邊者,不能了知聖智境界。這就是我說的“自宗通”。大慧啊,這就是自宗通和說通,你和其他大菩薩,都應當修學。”說到這裡,佛作了一首偈語,簡潔明瞭地歸納了自宗通和說通:“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這首偈語明確指出“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這就是說,“說通”只是入門知識,“自宗通”才是修行者所須要的。正因為如此,佛在回答了諸多義理之後,恐學人墮在這些義理裡,就採用反詰的語氣,掃除義理的困擾,從而引導學人走上正修行路。
032.【諸山須彌地 巨海日月量】
諸多的山川大地巨海,乃至日月須彌,怎樣測量它們啊?象這樣的問題,你怎麼不問呢?
033.【下中上眾生 身各幾微塵】
下、中、上不同種類的眾生,他們的身體各有多少微塵構成啊?象這樣的問題,你怎麼不問呢?
034.【一一刹幾塵】
刹即刹土,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刹土。一個刹土有多大呢?這要從“小世界”說起,有日有月就是一個小世界,這就相當於一個太陽系了。一千個小世界構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構成一個大千世界,所以大千世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千”的三次方。這就是一個刹土,相當於現代天文學所說的“銀河系”的大小吧。“一一刹幾塵”是說,一個個象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各自有多少微塵構成啊?象這樣的問題,你怎麼不問呢?
035.【弓弓數有幾】
“弓”和下面所說的“肘”等,都是古印度的長度單位。二尺為一肘,四肘為一弓。
036.【肘步拘樓舍】
五百弓為一“拘樓舍”。
037.【半由延由延】
十拘樓舍為一“由延”。由延有時候翻譯成“由旬”。
038.【兔毫窗塵蟣】
“兔毫”有時候翻譯成“兔毛頭塵”。七微塵為一“窗塵”,七窗塵為一“兔毛頭塵”。
039.【羊毛[麩–夫+廣]麥塵】
七兔毛頭塵為一“羊毛頭塵”,七羊毛頭塵為一“牛毛頭塵”,七牛毛頭塵為一“蟣”,七蟣為一“虱”,七虱為一“芥”,七芥為一[麩-夫+廣]。[麩-夫+廣]就是大麥。
040.【缽他幾[麩–夫+廣]麥】
041.【阿羅[麩–夫+廣]麥幾】
缽他是半鬥,阿羅是一鬥。這兩句反詰的意思是,你怎麼不這樣問呢:半鬥有多少個大麥?一鬥有多少個大麥?
042.【獨籠那佉梨】一斛就是一“獨籠”,十獨籠為一“那佉梨”。
043.【勒叉及舉利】
044.【乃至頻婆羅 是各有幾數】“勒叉”就是十萬的意思,“舉利”是一億,“頻婆羅”是一兆。“是各有幾數”意思是,它們各是多少數?
045.【為有幾阿[少/兔] 名舍梨沙婆】“阿[少/兔]”就是微塵,“舍梨沙婆”就是芥子。多少微塵為一芥子啊?
046.【幾舍梨沙婆 名為一賴提】“賴提”就是“賴提摩沙”——草子。多少芥子為一草子啊?
047.【幾賴提摩沙】 “賴提摩沙”——草子。
048.【幾摩沙陀那】 “摩沙陀那”——豆。
049.【複幾陀那羅 為迦梨沙那】 “陀那羅”——銖,“迦梨沙那”——兩。
050.【幾迦梨沙那 為成一波羅】 “波羅”——斤。
051.【此等積聚相 幾波羅彌樓 是等所應請 何須問餘事】“彌樓”就是須彌山。“此等積聚相,幾波羅彌樓”——幾斤微塵能積聚成須彌山啊?象這些都應該問,這就把時間占完了,就無須問別的事了。
052.【聲聞辟支佛 佛及最勝子 身各有幾數 何故不問此】聲聞、辟支佛、佛、菩薩,他們的身體各自是由多少微塵構成的?你怎麼不問這個問題呢?
053.【火焰幾阿[少/兔]】火焰能分解成多少微塵?
054.【風阿[少/兔]複幾】風能分解成多少微塵?
055.【根根幾阿[少/兔]】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各能分解成多少微塵?
056.【毛孔眉毛幾】毛孔、眉毛,各能分解成多少微塵?以上這些問題,你怎麼不問呢?從上面“032.諸山須彌地”到這裡,是大慧菩薩沒有問到的,下面又是大慧菩薩所問到的了。
057.【護財自在王 轉輪聖帝王 雲何王守護】 回應“062.雲何名為王,轉輪及小王,雲何守護國”。
大慧菩薩問的是,什麼叫做國王、轉輪王和小王,他們是怎樣守護國土的。釋迦世尊沒有按他的思路回答,而是告訴他,王的種類多著呢,如護財王、自在王、轉輪王、聖王、帝王等等,這是他們過去世做過種種善事,以此為因,今生遇緣而成的善果。善有善報,正報是國王,依報是國土。這是因果使然,說什麼國王守護國土啊——“雲何王守護”!
058.【雲何為解脫】 回應“065.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
隋朝開皇年間,有個小沙彌,叫做道信,才十四歲,來禮拜三祖僧璨大師。對三祖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三祖問道信:“誰縛汝?”道信回答說:“無人縛。”三祖說:“何更求解脫乎?”道信於言下大悟。後來道信就是四祖。三祖與四祖的這段問答,與本經世尊與大慧菩薩的問答同一旨趣。
大慧菩薩問:“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發心修解脫道者,有幾種人啊?這個問題一般都是這麼回答:“有三種,聲聞、緣覺、菩薩。”這樣的回答雖然正確,但卻不直接、不了義。看佛是怎麼回答的:“雲何為解脫”——有什麼解脫不解脫的!
059.【廣說及句說 如汝之所問】 回應“059.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句”。
伽陀就是偈頌。佛經裡有很多偈頌。有的偈頌很長,幾十句乃至數百句。有的偈頌很短,只有幾句。大慧菩薩所說的“長頌”就是很長的偈頌,“短句”就是很短的偈頌,比如“四句偈”。釋迦世尊所說的“廣說”可以對應長“句說”可以對應短句。
既然大慧菩薩已經把伽陀分為兩種“長頌及短句”,為什麼還要問“伽陀有幾種”呢?這要從“三藏十二部”說起。前面“十門玄談”裡已經說過,“十二部”是指“長行、重頌、孤起、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議、自說、方廣、授記”。其中的“重頌、孤起”都是偈頌。先以散文的形式說完之後,再以偈頌的格式重述一遍已說的內容,稱為“重頌”。若沒有先用散文的形式說,只以偈頌的形式說起,稱為“孤起”。大慧菩薩所問的“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句”,其實是這樣的意思——諸如長頌及短句這樣的伽陀,有多少種類呢?顯然,回答這個問題,至少能說出兩個種類——重頌與孤起。
然而,佛卻沒有這樣回答。佛回答說“廣說及句說 如汝之所問”——正象你問話裡所說的那樣,有廣說(即長頌),有句說(即短句)。 這其實也是反詰——你已經說出了“長頌及短句”,還用再問“有幾種”麼!
060.【眾生種種欲】 回應“061.雲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
大慧菩薩問:為什麼會生起吃飯的欲望?為什麼會生起諸多愛欲?佛回答:眾生種種欲——因為他是眾生,就會有種種欲望。對於“雲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這個問題,佛在下面第九十答,說得更為乾脆。那麼,佛在這裡為什麼不那樣回答呢?因為這裡緊接著就要回答“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所以在這裡先突出“眾生”這個概念,接續下面“種種諸飲食”之答語。“種種欲”是眾生的欲望,“種種諸飲食”是眾生的飲食。
061.【種種諸飲食】 回應“088.雲何不食肉,雲何制斷肉,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
大慧菩薩問:為什麼提倡不吃肉?為什麼制定不吃肉的戒條?眾生裡有諸多吃肉的種類,他們為什麼吃肉呢?在這裡,佛並不細講諸多大道理,而是簡潔地反詰:“種種諸飲食!”——能吃的東西很多,為什麼一定要吃肉呢!
062.【雲何男女林 金剛堅固山 雲何如幻夢 野鹿渴愛譬 雲何山天仙 揵闥婆莊嚴】 回應“040.何因如幻夢,及揵闥婆城,世間熱時焰,及與水月光”、“108.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
男女林,又稱屍陀林、梵語叫做“屍多婆那”。屍多的意思是寒冷、婆那的意思是樹林。男女林就是“寒林”。寒林之樹所結的果實如男女之狀,果實成熟後顏色美豔,不久果實落地,狀如死屍,臭穢不堪。當地的人們把寒林作為棄死屍之處。
現在我們來看大慧菩薩的第一百零八問“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其中“訶梨”“阿摩勒”是兩種水果,“雞羅”是“花瓣”的意思。這一問的前半部分是問,諸如男女林、訶梨、阿摩勒、雞羅等,都是花果,為什麼只有男女林的果實如男女之狀呢?這一問的後半部分是問鐵圍、金剛等諸山。對應佛在這裡回答的第一個“雲何”——雲何男女林、金剛堅固山。
再看第一百零八問的後半部分。鐵圍,金剛都是山名。“仙闥婆”可以分解為“天仙、揵闥婆”,揵闥婆又作乾闥婆,是天帝的樂神。這一問的後半部分是問,在鐵圍、金剛等諸多寶山裡,還有眾多寶物莊嚴,仙人、樂神,充滿其間,這是為什麼呢?對應佛在這裡回答的第三個“雲何”——雲何山天仙 揵闥婆莊嚴。
上面說了第一個和第三個“雲何”,還有第二個“雲何”——雲何如幻夢、野鹿渴愛譬。這是回應大慧菩薩的第四十問“何因如幻夢,及揵闥婆城,世間熱時焰,及與水月光”。其中“野鹿渴愛譬”對應“世間熱時焰”。世間熱時焰就是“陽焰”,夏日之原野,日光映浮塵而四散,遠望很像是水,叫做陽焰。野鹿乾渴,見陽焰以為是水,奔跑追逐,卻永遠追不到。“野鹿渴愛譬”是以此為譬喻,講說一切有為法如幻、如夢、如海市蜃樓、如水中月光,了不可得。揵闥婆城就是海市蜃樓。大慧菩薩所問的“何因如幻夢,及揵闥婆城,世間熱時焰,及與水月光”是問,為什麼一切都如此了不可得呢?
應該注意到,大慧菩薩所問的是“何因”,釋迦世尊回答的是“雲何”。佛反詰大慧菩薩:說什麼男女林啊,金剛山啊!說什麼幻夢啊,陽焰啊!說什麼天仙啊,樂神啊,莊嚴啊!這些統統都是戲論!
063.【解脫至何所】 回應“009.解脫至何所”。
064.【誰縛誰解脫】 回應“010.誰縛誰解脫”。
這兩個問題,佛的答語與大慧菩薩的問句看似相同,其實意境不同。大慧菩薩所說的是問句,佛所說的是反詰。
大慧菩薩的問句“解脫至何所?”——解脫之後就到哪裡去了?其實,若還有個去處,談何解脫!所以,佛回答他:“解脫至何所!”——既是解脫者,還有個什麼地方一定要去麼!還有個什麼地方不能去麼!大慧菩薩的問句“誰縛?誰解脫?”——哪些人纏縛在苦海之中?哪些人從苦海中解脫出來了?這個問題,稍具佛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答案:眾生纏縛、佛解脫。然而,這是眾生界學佛的常識,凡聖宛然對立,並非了義。佛不會用常識性的概念回答大慧菩薩,佛在這裡的回答“誰縛誰解脫”是反詰——何曾有誰纏縛過!何曾有誰解脫過!
065.【雲何禪境界】 回應“011.何等禪境界”。
大慧菩薩問:禪定的境界都有哪些?佛在上面第九答已經告訴大慧菩薩,世間出世間大小禪定的種類有無量多。在這裡乾脆用反詰的語句掃掉對禪境界的執取之心。“雲何禪境界”——說什麼境界不境界的!
066.【變化及外道】 回應“005.何故刹土化,相及諸外道”。
“變化及外道”這一答是緊接著上一答“雲何禪境界”的,即“雲何禪境界、變化及外道”。這句也就是“雲何變化”“雲何外道”。以此來反詰大慧菩薩的“何故刹土化,相及諸外道”之問。
067.【雲何無因作】
068.【雲何有因作】
069.【有因無因作】
070.【及非有無因】 以上四句回應“014.雲何俱異說”“015.雲何為增長”。
《楞嚴經》多次說到“非因緣性,非自然性”,那麼,什麼是因緣性?什麼是自然性?因緣性就是認為,有實因而生實果,這是一種外道邪見,又稱“有因論”。自然性就是認為,一切萬物,無因無緣,皆自然生,皆自然滅,這是另一種外道邪見,又稱“無因論”。也有些外道認為,亦有因亦無因。還有些外道認為,非有因非無因。
佛法認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破了無因論。我說即是空,破了有因論。佛法認為,說有,說無,乃至說“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都是謗法。若說有,是增益謗;若說無,是損減謗;若說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說非有非無,是戲論謗。
大慧菩薩問“雲何俱異說,雲何為增長”——都有些什麼樣的不同論說?會增長哪些外道邪見?佛回答,不外乎如上四種。
不僅是“有、無”,只要是粘著於任何相對的概念,即成四句。比如“斷見、常見”的概念,便會有“斷、常、亦斷亦常、非斷非常”。佛在這裡回答的四句是廣義的,不僅僅只指“有因、無因、亦有因亦無因、非有因非無因”。應該是“超四句,絕百非”,這裡只講了“四句”,至於“百非”,講起來篇幅冗長,就不去講它了。
071.【雲何現已滅】 回應“028.雲何見已還”。
古代,“見”與“現”通用,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其中“見牛羊”就是“現牛羊”。造業受生死之果,謂之流轉,又稱“現行”,或稱“起現”。而修道證得涅槃,謂之“還滅”。“現已滅”或者“見已還”,意思就是“生死已了、涅槃已證”。
大慧菩薩問“雲何見已還”——如何了生死?如何證還滅?這個問題可以用四諦“苦、集、滅、道”來說明。四諦就是兩重因果,即所謂“世出世間因果”,也就是“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苦、集”是世間因果,“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滅”是出世間果,“道”是出世間因。“滅”就是“還滅”,就是涅槃。“道”就是“修道”,即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如何了生死證涅槃呢,應該是這樣:從諸多法門中選一個對機的法門,或念佛、或參禪、或修密…… 行起解絕、發恒久心、鍥而不捨、一門深入,就可以了生死證涅槃。然而,生死本無,因妄執而起現幻有;還滅原空,對生死而假名涅槃。正所謂:志在了生死,了時並無生死;明乃證涅槃,證到豈有涅槃!所以,佛在這裡用反詰的語氣,乾脆俐落地回答大慧菩薩:“雲何現已滅”——說什麼起現!說什麼還滅!
072.【雲何淨諸覺】 回應“001.雲何淨其念”。
這裡所說的“覺”,是“覺知”的意思。“諸覺”是“諸多種覺知”。都有哪些覺知呢?簡單地列出四種吧:
一、剛剛進入修行門的初學,覺知前念起惡,能止後念令惡不起,這雖然也是覺知,但僅能覺知善惡,不能覺知心源,這應該叫做“不覺”。
二、聲聞、緣覺、初心菩薩,覺知善念惡念都是念,念無異相,可以捨棄粗的妄想執著,叫做“相似覺”。
三、地前菩薩,覺知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或者說覺知“念住”,進而覺知念無住相,可以離開粗的分別心,叫做“隨分覺”。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識心是妄念,智心是正念。大慧菩薩所問的第一個問題“雲何淨其念”——“怎樣除淨妄念,而生正念”,就是替地前菩薩問的。
四、地上菩薩,見齊諸佛,覺心初起,進而覺知心無初相,可以遠離細的分別心,得見心性,叫做“究竟覺”。
然而,從初學的“不覺”,到見性後的“究竟覺”,畢竟都了無一法可得、了無一法可舍。正如《金剛經》所說:“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其中,“無實”就是了無一法可得,“無虛”就是了無一法可舍。到這裡,應該不難看出,佛回答的“雲何淨諸覺”,也是反詰的語氣。
073.【雲何諸覺轉 及轉諸所作】 回應“002.雲何念增長”。
剛剛說過了“諸覺”,現在又緊接著說“諸覺轉”。轉為什麼呢?轉為“諸所作”。都有哪些所作呢?很多很多,難以盡數,即使分類羅列,分類的方法也有多種。比如,《瑜伽師地論》就羅列出“滅依止、轉依止……”等八大類“所作”。我們在這裡可以把“諸所作”簡單地理解為行為,把“諸覺”簡單地理解為心念。大慧菩薩問“雲何念增長”——如何使正念增長?這裡的“念增長”也就是諸覺增長。心念增長就會轉為所作,就會有所作為。以“有所作為”為因,就會感召果報,這個果報稱為“所有”。然而,從“諸覺”到“諸所作”,從“諸所作”到“諸所有”,都是有為法,皆如夢幻、如泡影、如露電,了不可得。正如《佛說無量壽經》上所說:“亦無所作,亦無所有”,慧遠大師所撰的《佛說無量壽經義疏》解釋道:“亦無所作——無因可作,亦無所有——無果可有。”佛在“諸覺”“諸所作”前面冠以“雲何”,來反詰大慧菩薩這一問,此反詰就是最好的回答。
074.【雲何斷諸想】 回應“017.雲何為想滅,何因從定覺”。
“想”就是於所緣之境取差別相。俗話說“千差萬別”,也就是說,會有很多很多種“想”,這就是“諸想”。通過打坐修行,斷了諸想(想滅),就會入定。然而,既有“入”,就會“出”,還會出定(從定覺)。這種有出有入的定,其實是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出了此定便又於所緣之境取差別相。從而可知,這種定是不究竟的。大慧菩薩問“雲何為想滅,何因從定覺”——怎樣斷了諸想從而入定?為什麼還會從定起覺?由於這種有出有入的定並不究竟,所以佛用一句反詰“雲何斷諸想”回答大慧菩薩,以掃掉他對這種定的粘著。
075.【雲何三昧起】 回應“024.雲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
對於大慧菩薩“雲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這個問題,前面第12答“三昧起心說”掃掉了對滅盡定的妄執,不可住於定境。從三昧起,運心說法,才是最殊勝的。其實是言猶未盡。到這裡,一句“雲何三昧起”的答語,把“從三昧起,運心說法”也掃掉了。還不止於此,佛在下面第84答,乾脆把這個有關“三昧心”的問題一股腦全掃掉了。
076.【破三有者誰 何處為何身】 回應“021.破三有者誰,何處身雲何”“022.往生何所至”。
077.【雲何無眾生 而說有吾我】 回應“031.雲何無眾生”。
078.【雲何世俗說】 回應“032.雲何世俗說”。
正象前面 63、64 兩答一樣,這裡的 76、77、78 三答,佛的答語與大慧菩薩的問句也很相同,其實意境不同。大慧菩薩所說的是問句,佛所說的是反詰。
先看第 76 答,除了“破三有者誰”之外,問句裡還有“何處身雲何”“往生何所至”,答句裡還有“何處為何身”。大慧菩薩問“破三有者誰,何處身雲何”——什麼人才能破除“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出離之後,身在何處?以何為身?這個問題自然會使人聯想到往生淨土,所以大慧菩薩接著問“往生何所至”——出離三界之後,往生到何處?其實,有來有去、有生有滅,講述這樣的往生只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的方便說,並非究竟義。《楞嚴經》雲:“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殞。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由此可見,所謂“往生”,是此心生到淨土裡呢?還是淨土在此心中起現呢?顯然是淨土在心中起現。更進一步說,心可得麼?“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顯然是,心也不可得。所以古德說“生即無生,無生即生”,又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那麼,佛所答的“破三有者誰 何處為何身”是反詰語,就可以理解了吧。
再看第 77 答,答句裡還有“而說有吾我”。大慧菩薩問“雲何無眾生”——為什麼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金剛經》雲:“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誰度眾生呢?我度眾生。我是能度者,眾生是受度者。大慧菩薩所問的是受度者,佛的反詰不但掃掉了對受度者的執著,連能度者也一併掃掉了。
第 78 答“雲何世俗說”很容易理解。大慧菩薩是緊接著上一句問的,“雲何世俗說”——對於“無眾生”之義,世俗的說法是怎樣說的?佛以反詰作答:“雲何世俗說”——既無眾生,還講什麼“世俗說”呀!
079.【惟願廣分別】 回應“019.雲何現分別”。
大慧菩薩問:“雲何現分別”——分別心是怎樣起現的?五蘊之想蘊,八識之六識,思量識別一切事理,于事於理產生了妄執,於是就起現了分別。“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然而,無分別並非不明事理糊塗顢頇,並非青紅不分皂白不辨,而是明瞭一切事理都是虛妄,都不可得,都不可執著。由於沒有妄執,對於一切事一切理就看得更清楚了,正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佛回答:“惟願廣分別”,這正是“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啊。
080.【所問相雲何 及所問非我】 回應“030.雲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
大慧菩薩問:“雲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身相是怎樣建立起來的?“非我計我”是怎麼回事?身相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本無有我。若其中一大是我,則另外三大應非我。若四大俱是我,不應有多我,畢竟是哪一個為我!故知所謂“我”實不可得。凡夫不明事理,于自身中強生主宰,妄計為“我”,即所謂“非我計我”。佛反詰大慧菩薩:“所問相雲何 及所問非我”——你所問身相是什麼?(不就是“非我”麼!) 你所問的“非我”是什麼?(不就是身相麼!)
081.【雲何為胎藏】 回應“038.雲何胎藏生”。
大慧菩薩的“雲何胎藏生”之問,在“037.雲何刹那壞”和“039.雲何世不動”之間,顯然這是對生死現象的疑惑,生死現象是相對於“世不動”來說的。然而,真的“世不動”麼?本經一開始大慧菩薩說偈贊佛的時候,就說“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世間離生滅”就是“世不動”,這“猶如虛空華”就是所依國土的亂起亂滅相。生滅就是不動,不動就是生滅,生即無生,無生即生,大慧菩薩早知此義。可見並非大慧菩薩真有疑惑,乃是替眾生發問的。大慧菩薩早就知道本無生死。佛的答語“雲何為胎藏”——本無生死,你把什麼叫做胎藏啊!一句反詰,把“雲何胎藏生”之問掃得乾乾淨淨。
082.【及種種異身】 回應“069.複有幾種生”。
大慧菩薩的“複有幾種生”之問,在“068.佛複有幾種”之後,意即,有幾種佛?有幾種眾生?佛有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眾生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然而,這是佛學入門的基礎知識,並非甚深教義。若依聖諦第一義,那就是無佛無眾生。佛的答語“及種種異身”緊接在“雲何為胎藏”之後,語義很明確——你把什麼叫做胎藏!你把什麼叫做“卵、濕、化”等種種異身。
083.【雲何斷常見】 回應“107.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複為眾生,分別說心量”。
大慧菩薩問:“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複為眾生,分別說心量”——您為什麼有時也說“斷、常”“我、無我”等法呢?何不于一切時都演說真實義?為什麼要應眾生的心量,分別說一些方便法呢?
《五燈會元》世尊章:“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佛在這裡的答語“雲何斷常見”——說什麼“斷見、常見”啊!就有“未曾說一字”之義。
084.【雲何心得定】 回應“024.雲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
“三昧心”就是“心得定”。前面第12答掃掉了入定,第75答掃掉了出定,到這裡,一句“雲何心得定”,把有關“定”的問題全都掃掉了。
085.【言說及諸智】 回應“057.誰生諸語言,眾生種種性”“054.諸智有幾種”。
大慧菩薩的兩個問題是:①誰生諸語言,眾生種種性——眾生語言差別種種不同,是怎樣生起的?②諸智有幾種——諸多智慧,有多少種類呀?佛的這句答語緊接在“雲何心得定”之後,意即“雲何言說”“雲何諸智”,一句話掃掉了大慧菩薩兩個問題。還連接著下句的“戒種性佛子”,意即“雲何戒”“雲何種性”“雲何佛子”。
086.【戒種性佛子】 回應“055.幾戒眾生性”。
大慧菩薩問:“幾戒眾生性”——眾生應持幾種禁戒?這一問是緊接在“諸智有幾種”之後的。解脫根性的眾生,生起智慧,感受到輪回之苦,便會尋求解脫,於是便求受佛戒,約束身心,以求出離苦海。此類眾生就是“解脫種姓”的眾生。解脫種姓的眾生,發大願學佛,就是佛的弟子——佛子。然而,這是眾生最初學佛的入門方便,就像是漂洋過海所乘的舟船。一旦度過苦海,到達解脫的彼岸,就須棄舟登岸,就須離開舟船。佛在這裡不說方便法,而用反詰的語氣直指真實義:“戒種性佛子”——雲何戒!雲何種性!雲何佛子!
087.【雲何成及論】 回應“060.成為有幾種 雲何名為論”。
大慧菩薩問:“成為有幾種 雲何名為論”——成其所為,形成系統的理論,這樣的理論有多少種啊?為什麼把這些理論叫作“論”?“論”是三藏之一。“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彙集了佛所說的經典。律藏彙集了佛所制定之律儀。論藏是佛弟子對佛的諸多言教加以歸納總結,形成的系統理論。這樣的系統理論有好多種,如《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等。以殊勝的智慧對佛典經義加以組織化、體系化,化精簡為詳明,由於這屬於論議,故稱為“論”。然而,若沉溺與這些大塊頭的理論體系之中,無異於入海算沙。若為研究理論而耽誤了實修,便違背了佛說法的本懷。所以,佛反詰道:“雲何成及論”——說什麼成其所為!說什麼系統之論!
088.【雲何師弟子】 回應“066.弟子有幾種”“067.雲何阿闍黎”。
阿闍黎譯作軌范師,就是教授、老師的意思。大慧菩薩所問的“弟子有幾種 雲何阿闍黎”,就是問有幾種弟子,有幾種師父。
釋迦世尊于菩提樹下初成正覺,三歎奇哉:“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俱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
什麼是“無師智”呢?無師智就是無師獨悟之智慧。《法華經·譬喻品》雲:“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前三種智慧並不從師得,故雲“無師智”。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像是手中之物可以轉授他人,故雲“無師智”。所以佛反詰大慧菩薩:“雲何師弟子”——說什麼師父!說什麼弟子!
089.【種種諸眾生 斯等複雲何】回應“080.男女及不男 斯皆雲何生”。
“不男”有五種:生不男、犍不男、妒不男、變不男、半不男。其中的“變不男”是說性別能變化者,遇男則變為女,遇女則變為男。
大慧菩薩問:“男女及不男 斯皆雲何生”——世間有男有女,還有的不男不女,這些都是怎麼產生的呢?佛反詰大慧菩薩:“種種諸眾生 斯等複雲何”——何止男、女和“不男”啊!眾生的種類多著呢,這些又該怎麼說呀!
090.【雲何為飲食】 回應“061.雲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
大慧菩薩問:“雲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 佛在這裡回答:“雲何為飲食!”——你把什麼叫做飲食!或者,有什麼飲食不飲食的!短短一句含有“三輪體空”之義。哪三輪?可以這麼理解,三輪就是主語、謂語和賓語。佛在前面第六十答已經指出“眾生種種欲”,突出了“眾生”的概念,眾生就是主語。眾生吃飯,“吃”就是謂語,“飯”就是賓語。其實,本無眾生,本無吃,本無飯,三輪當體即空。諸多種愛欲都是三輪體空。
091.【聰明魔施設】 回應“074.雲何念聰明”“070.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072.雲何施設量,惟願最勝說”。
施設,是安立、建立、發起之義,也就是立論。佛的這句答語“聰明魔施設”接著上句“雲何為飲食”,連起來就是這樣的:雲何飲食!雲何聰明!雲何魔!雲何施設!很明顯,一句“聰明魔施設”反詰了大慧菩薩三個問題。
092.【雲何樹葛藤】 回應“075.雲何為林樹,雲何為蔓草”。
“蔓”就是“葛藤”。大慧菩薩問:“雲何為林樹,雲何為蔓草”。佛回答“雲何樹葛藤”——“說什麼樹啊葛藤的!” 顯而易見,這仍然是反詰。
093.【最勝子所問 雲何種種刹】 回應“089.雲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刹,側住覆世界,如因陀羅網,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
大慧菩薩的這個問題很長,其實是描述各種形狀的星系、各種形狀的天體,這是一個廣袤而宏大的場面。然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的一句反詰“雲何種種刹”,一語道盡“諸相非相”之義。“雲何種種刹”已經反詰了大慧菩薩,為什麼還有一句“最勝子所問”呢?“最勝子”是讚揚大慧菩薩。前面我們提到過,大慧菩薩是替眾生發問的。然而,由於問題是由大慧菩薩提出,佛說法的物件卻是最勝子——大慧菩薩,那就不用循循善誘地淺說,而是直契根本義。根本無義,無義而無量義。對於初學,從無量義中隨拈一法,都是權巧方便。由於大慧菩薩是最勝子,所以佛才一路反詰、直截根源。正如永嘉禪師《證道歌》所說:“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佛在下面第一百零七答也回應了大慧菩薩這個長長的問題,然而,那時一百零八問將要回答完畢,佛就不再反詰了,那時是以這個長長的問題為例,告訴大慧菩薩應該怎樣為初學佛子說法。
094.【仙人長苦行】 回應“086.雲何長苦仙 彼雲何教授”。
承上句“雲何種種刹”,這句“仙人長苦行”意即:雲何仙人!雲何長生!雲何苦行!佛以此句反詰大慧菩薩的“雲何長苦仙 彼雲何教授”之問。
095.【雲何為族姓】 回應“085.雲何為釋種 何因有釋種 雲何甘蔗種 無上尊願說”。
《本行經》雲:大茅草王得成王仙,被獵師所射,滴血於地,生二甘蔗,日炙而開,出一男一女,男名善生,即甘蔗王。釋迦種族是其後裔。大慧菩薩問到釋迦種族的起源——甘蔗種,甘蔗種族是個很古老的仙裔種族。然而,這是很明顯的族姓觀念。一切眾生都能成佛,並不局限於族姓。所以,佛用“雲何為族姓”反詰大慧菩薩。
096.【從何師受學】 回應“082.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大慧菩薩問到禪的問題“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禪師用什麼方法示人?能令哪類人成道?禪是本地風光,清淨本然,當下現成,不從師得,非學而成。所以,佛反詰道:從何師受學!
097.【雲何為醜陋】 回應“077.雲何為卑陋,何因而卑陋”。
大慧菩薩問:“什麼是卑賤,何因而卑陋”——什麼是卑賤?什麼是醜陋?是什麼原因造成卑賤而醜陋的人?世尊回答說:“雲何為醜陋”——什麼是醜陋啊!顯而易見,這句反詰旨在指出,相貌醜陋未必是真醜陋,心靈污濁才是真醜陋。
098.【雲何人修行】 回應“081.雲何修行退,雲何修行生”。
大慧菩薩問:“雲何修行退,雲何修行生”——修行心為什麼會退墮?人為什麼會生起修行心?世尊回答說:“雲何人修行”——說什麼“人”!說什麼“修行”!這句反詰和盤托出“人、法兩空”之真諦。
099.【欲界何不覺 阿迦膩吒成】 回應“094.雲何於欲界 不成等正覺 何故色究竟 離欲得菩提”。
阿迦膩吒,又作“阿迦尼吒”,意思是“色究竟”。咱們在前面提到過“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現在把“色界”十八層天列於下:
初禪天三層: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天三層: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禪天三層: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禪天九層: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阿迦膩吒天)。
阿迦膩吒天是“色界”的最高一層天。大慧菩薩問:“雲何於欲界 不成等正覺 何故色究竟 離欲得菩提”——為什麼不于欲界成佛,而於色究竟天成佛? 大慧菩薩所問的是報身佛。(菩提樹下成佛的釋迦世尊是化身佛。)
黃檗禪師《宛陵錄》裡有這樣的問答:
問:如何是佛?
師雲: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但無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虛空。所以雲,佛真法身猶若虛空。不用別求,有求皆苦。設使恒沙劫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所以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但識自心,無我無人,本來是佛。
對於大慧菩薩所問,佛回答說:“欲界何不覺 阿迦膩吒成”——欲界怎麼不能覺悟了!說什麼在色究竟天成佛啊! 佛的反詰和盤托出了“法身佛”。法身遍一切處,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100.【雲何俗神通】 回應“100.雲何世俗通”。
101.【雲何為比丘】 回應“098.毗尼比丘分,雲何何因緣”。
102.【雲何為化佛】 回應“090.雲何為化佛”。
103.【雲何為報佛】 回應“091.雲何報生佛”。
104.【雲何如如佛】 回應“092.雲何如如佛”。
105.【平等智慧佛】 回應“093.雲何智慧佛”、“068.佛複有幾種”。
106.【雲何為眾僧】 回應“103.僧伽有幾種”“104.雲何為壞僧”。以上七答,對世俗神通、清淨比丘、化身佛、報身佛、如如佛、平等佛、智慧佛、諸多種僧眾等問題,佛一一予以反詰。佛的反詰到此為止,一百零八答還有下面兩答,佛就不再反詰了。
107.【佛子如是問 箜篌腰鼓華 刹土離光明】 回應“089.雲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刹,側住覆世界,如因陀羅網,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
佛已經在前面第九十三答回答過這個問題,在這裡佛又回答“佛子如是問 箜篌腰鼓華 刹土離光明”。第九十三答是對“最勝子”的回答,而這裡卻是“佛子如是問”——如果初學佛子提這樣的問題,應該怎樣怎樣回答他呢?這樣回答:“箜篌腰鼓華 刹土離光明”——詳細地解說,箜篌狀的刹土是怎樣的因緣,腰鼓狀的刹土是怎樣的因緣,蓮花狀的刹土是怎樣的因緣,有光明的刹土是怎樣的因緣,無光明(離光明)的刹土是怎樣的因緣,等等等等。綜前所述,“最勝子所問 雲何種種刹”——如果是最勝子問這樣的問題,就反詰他“雲何種種刹”!“佛子如是問 箜篌腰鼓華 刹土離光明”——如果是初學佛子問這樣的問題,就詳細地為他解說種種不同的因緣。
108.【心地者有七】 回應“102.雲何為七地”。佛告訴大慧菩薩,七地是心地。
這裡所說的“七地”,不同於“十地”,或者說是“十地”的擴展與簡略,“七地”的前兩地還不到“十地”的初地,後一地已到佛位。列於下:
一、種姓地。
二、解行地。
三、淨心地 相當於初地歡喜地。
四、行跡地 相當於二地至七地。
五、決定地 相當於八地不動地。
六、決定行地 相當於第九地。
七、畢竟地 又叫已辦地,相當於第十地至佛地。
【所問皆如實,此及餘眾多,佛子所應問。】
一百零八答已經圓滿完成,佛總結大慧菩薩所問的問題:“所問皆如實”——你所問都是如實的,都是眾生實際可能產生的困惑。“此及餘眾多,佛子所應問”——還有你沒有問到的,象“諸山須彌地 巨海日月量”等諸多問題,這些也都應該是佛子可能問到的。
【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次第建立句。】
總結了大慧菩薩所問的問題之後,佛告訴大慧菩薩應該怎樣回答這些問題。“一一相相應”。 所謂“相應”,禪宗叫做“函蓋相投”,“函”是盒子,“蓋”是盒蓋子,比喻象蓋子扣在盒子上那樣契合。“一一相相應”,就是一個個答案恰如其分地與一個個問題互相契合。“遠離諸見過” 這裡所說的“過”,是指過錯。“諸見過”就是諸多種錯誤的見解。“遠離諸見過”——回答問題的時候,應該避免諸多錯誤的見解。
四悉檀,是佛化導眾生的四種教法:
一、世界悉檀 “世”是時間,“界”指空間,“世界”就是時空。不同時空的眾生各有不同的根器,佛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用不同的次第為他們分別講說,令他們生起歡喜心。這叫做世界悉檀。
二、為人悉檀 佛說法的時候,必先觀察眾生機器之大小,宿種之淺深,然後隨其機宜而為說,令他們產生正信,增長善根。這叫做為人悉檀。
三、對治悉檀 若有眾生貪欲多,佛就教他們修不淨觀;若有眾生嗔恚多,佛就教他們修慈悲心;若有眾生愚癡多,佛就教他們觀因緣。為不同的心病,說不同的法藥,應病與藥,遍施眾生。這叫做對治悉檀。
四、第一義悉檀 第一義,就是真如理體。若有眾生解脫緣已熟,佛就以心印心,令其親證聖道。這叫做第一義悉檀。
這裡的“悉檀離言說”顯然是指第一義悉檀。第一義是離言說的。 《金剛經》雲:“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傅大士頌雲:菩提離言說,從來無得人。須依二空理,當證法王身。有心俱是妄,無執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遙出六塵。“我今當顯示,次第建立句”,我現在次第建立一百零八句,把回答這些問題的語句顯示給你。
【佛子善諦聽,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此上百八句”就是下面所說的一百零八句。“佛子善諦聽,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你聽好了!下面的一百零八句很重要,十方三世諸佛說法,都是這麼說。
三、一百零八句
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經》,在這個地方有這樣的經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佛言:大慧,所謂“生句非生句……”。
001.【不生句生句】
這裡的“不生句生句”也就是“生句非生句”。是說眾生於真如無生境上,妄起有生之見。本來不生,卻起有生之見,為破此見,所以說“不生句生句”。庵提遮女問文殊菩薩: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什麼卻被生死之流所轉?文殊菩薩說:其力未充。
002.【常句無常句】
若計生法,此則有常。以無有生,故曰無常。凡夫於“生、住、異、滅”的“住”計度為常,其實住也無常。釋迦世尊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003.【相句無相句】 此句是指“體相”,028.相句非相句是指“標相”,075.相句非相句是指“法相”。
西天十四祖龍樹菩薩于座上現自在身,如滿月輪。大眾只能聽到他說話的聲音,看不到他的身體。當時迦那提婆(以後的十五祖)在大眾中,問大家:還識得此相否?眾人說:目無所見,怎能辨別、怎能識得!提婆說:這是尊者顯現佛性體相,以示我等。為什麼說是佛性體相呢?因為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虛明。迦那提婆說完,龍樹菩薩就隱了輪相,身居本座,而說偈言:“身現圓月相,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辨非聲色。”“身現圓月相,以表諸佛體”——體相句;“說法無其形,用辨非聲色”——非體相句。
004.【住異句非住異句】
“住異”就是“生住異滅”。因生有住,因住有異,因異有滅。“住”是說住於世間。“異”說從少至老,刹那變異,直至於死。
溈山問仰山:“生住異滅,汝作麼生會?”
仰山曰:“一念起時,不見有生住異滅。”
溈山曰:“子何得遣法?” (你怎麼能排除佛法的義理呢?)
仰山曰:“和尚適來問甚麼?”
溈山曰:“生住異滅。”
仰山曰:“卻喚作遣法。” (“無生住異滅”才是佛法的義理,您卻說成是遣除義理。)
005.【刹那句非刹那句】
法眼文益禪師開示雲:……不知根本真實,次第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祇果滿。他古人猶道:“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又道:“彈指圓成八萬門,刹那滅卻三祇劫。”也須體究,若如此,用多少氣力!龍牙智才禪師有偈雲:“彈指圓成八萬門,刹那滅卻三祇劫。若也見得行得,健即經行困即歇。若也不會,兩個鸕鷀扛個鱉。”兩個鸕鷀扛個鱉,要用多少氣力啊!
006.【自性句離自性句】也就是“自性句非自性句”。
六祖惠能大師說:“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007.【空句不空句】
淨因繼成禪師一喝透五教,他是這樣說“空句不空句”的:“小乘教者,乃有義也;大乘始教者,乃空義也;大乘終教者,乃不有不空義也;大乘頓教者,乃即有即空義也;一乘圓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義也。如我一喝,非唯能入五教,至於工巧技藝,諸子百家,悉皆能入。”
008.【斷句不斷句】
達摩祖師初居少林寺九年,為二祖說法,只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二祖慧可說種種心性,達摩祖師只指出其謬處,並不為二祖說無念心體。忽然有一天,二祖慧可說:“我已息諸緣。”達摩祖師問:“莫成斷滅去否?”二祖慧可說:“不成斷滅。”達摩祖師說:“此是諸佛所傳心體,更勿疑也。”
009.【邊句非邊句】邊句非邊句,也就是這邊句那邊句。這邊是輪回的此岸,那邊就是解脫的彼岸了。
洛京靈泉歸仁禪師初到疏山,問疏山禪師:“‘枯木生花,始與他合。’是這邊句?是那邊句?”疏山禪師說:“亦是這邊句。”靈泉禪師接著問:“如何是那邊句?”疏山禪師說:“石牛吐出三春霧,靈雀不棲無影林。”“枯木生花,始與他合。”意思是,從寂滅的本體生起妙用。這麼說是表達了輪回的意境呢?還是表達了解脫的意境呢?疏山禪師指出,這麼說仍是輪回的意境。於是靈泉禪師就問:“那怎麼說才是解脫的意境呢?”疏山禪師告訴他:“石牛吐出三春霧,靈雀不棲無影林。”其實,“石牛吐出三春霧”與“枯木生花”是相同的意境,關鍵在於“靈雀不棲無影林”。一邊是“枯”、是“石牛”,一邊是“靈”、是“靈雀”。之所以說前句仍是輪回的意境,是因為沒有離開生滅的對立。後句指出,如果說的是靈明的佛性,那就不可能是乾枯的、不可能是死寂的,靈雀不棲無影林。這其實是表達了“生滅即寂滅,輪回即解脫、生死即涅槃”的意境。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香,黃鶯啼柳上。
再舉一例:
興陽清剖禪師生病了,病得很厲害。他的師父大陽警玄禪師問他:“是身如泡幻,泡幻中成辦。若無個泡幻,大事無由辦。若要大事辦,識取個泡幻。作麼生?”興陽禪師說:“猶是這邊事。”大陽禪師接著問他:“那邊事作麼生?”興陽禪師說:“匝地紅輪秀,海底不栽花。”大陽禪師欣慰地笑了:“乃爾惺惺邪!”興陽禪師唱歌般地說道:“將謂我忘卻。”唱畢,他就圓寂了。
大陽警玄禪師的高足弟子興陽清剖,年輕輕地就圓寂了。圓寂前,大陽禪師去看望他,提醒他這個身體象泡沫一樣虛幻不實,只是借用這個虛幻的身體證取不生不滅的自性真如。要證取真如,就須識破這個象泡沫一樣虛幻不實的身體。興陽禪師是真正的明眼人,立即指出,師父你現在這麼說話,仍是輪回邊事。大陽禪師聽後,心裡很高興,接著考驗他:“那邊事作麼生?”興陽禪師即口答道:“匝地紅輪秀,海底不栽花。”大陽禪師感到很欣慰,讚歎說:“原來你是這麼明白呀!”興陽禪師輕鬆地唱著說:“您以為我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忘掉麼。”,唱完他就圓寂了。看興陽禪師的那邊句“匝地紅輪秀,海底不栽花。”豈不是和“石牛吐出三春霧,靈雀不棲無影林。”表達了同一個意境麼。
010.【中句非中句】
所謂“中句”,就是離開兩邊之句。然而,若過於強調離開兩邊,就等於強立中間,這就形成了新的兩邊:一邊是“兩邊”,一邊是“中間”。也就是說,過於強調離開兩邊,卻偏偏不能離開兩邊。所謂“非中句”,就是又須離開這新的兩邊之句。然而,若過於強調這個新的離開,不會產生更新的兩邊麼?會的!所以,縱然言之啄啄、四句百非,也沒有離開兩邊。那麼,就沒有離開兩邊的語句了麼?有的!請看下面的例子:
僧問三交智嵩禪師:“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未審意旨如何?”智嵩禪師說:“廣南出象牙。”其僧說:“不會。請師直指。”師曰:“番國皮毬八百價。”
寶峰惟照禪師上堂開示:“二邊不立,中道不安時,作麼生?”拈拄杖曰:“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
011.【常句非常句】
前面第二句所說的“常句無常句”,是說凡夫於“生、住、異、滅”的“住”計度為常。此句“常句非常句”,是說外道計度四大性常。
有外道異學問釋迦世尊:“諸法是常邪?”
世尊不回答。
又問:“諸法是無常邪?”
也不回答。
異學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對我?”
世尊曰:“汝之所問,皆為戲論。”
012.【緣句非緣句】
西域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的傳法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複爾。西域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的傳法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013.【因句非因句】
《中論·四諦品》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014.【煩惱句非煩惱句】
趙州禪師上堂開示: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僧問:未審佛是誰家煩惱?
師曰:與一切人煩惱。
曰:如何免得?
師曰:用免作麼!
015.【愛句非愛句】鳩摩羅多尊者,昔為自在天人。見菩薩瓔珞,忽起愛心,墮生忉利。《信心銘》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016.【方便句非方便句】
唐宣宗問薦福弘辯禪師:“何為方便?”禪師說:“方便者,隱實覆相權巧之門也。被接中下,曲施誘迪,謂之方便。設為上根言,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者,斯亦方便之譚。乃至祖師玄言,忘功絕謂,亦無出方便之跡。”陸大夫問南泉:“請和尚為眾說法。”南泉曰:“教老僧作麼生說?”陸曰:“和尚豈無方便?”南泉曰:“道他欠少甚麼!”
017.【巧句非巧句】
巧,就是巧妙;非巧,就是笨拙。有一個參禪的秀才名叫張拙,石霜禪師以“拙”字為引,說出巧句非巧句:張拙秀才參石霜禪師,石霜問:“秀才何姓?”曰:“姓張名拙。”霜曰:“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張拙秀才言下心開意解,乃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再聽聽真歇禪師的巧句非巧句:
真歇清了禪師上堂開示:“窮微喪本,體妙失宗;一句截流,淵玄及盡。是以金針密處,不露光鋩;玉線通時,潛舒異彩。雖然如是,猶是交互雙明。且道巧拙不到,作麼生相委?”良久曰:“雲蘿秀處青陰合,岩樹高低翠鎖深。”
018.【淨句非淨句】
憨山大師夢升兜率,彌勒為其說法:“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僧問雲門:“如何是清淨法身?”門雲:“花藥欄。”趙州掃地次,僧問:’和尚是大善知識!為甚麼掃地?’州曰:’塵從外來。’曰:’既是清淨伽藍,為甚麽有塵?’州曰:’又一點也!’濠州思明禪師因僧問:“如何是清淨法身?”師曰:“屎裡蛆兒,頭出頭沒。”
019.【成句非成句】“成”和“壞”相對,“非成”就是壞。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問懷讓曰:“道非色相、雲何能見?”讓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複然矣。”師曰:“有成壞否?”讓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複何成。
《碧岩錄》【二九】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隋雲:“壞!”僧雲:“恁麼則隨他去也?”隋雲:“隨他去。”後有僧問修山主:“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山主雲:“不壞。”僧雲:“為什麼不壞?”主雲:“為同於大千。”圓悟雲:“如今也不得作壞會,也不得作不壞會,畢竟作麼生會?急著眼看!”
020.【譬句非譬句】《法華經》雲:“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譬喻言辭,就是譬句;方便說法,就是非譬句。
021.【弟子句非弟子句】世尊於涅盤會上,以手摩胸,告眾曰:“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後悔。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若謂吾不滅度,亦非吾弟子。”
022.【師句非師句】
岩頭同雪峰、欽山,辭德山。德山問:“甚麼處去?”
曰:“暫辭和尚下山去。”
山雲:“子他後作麼生?”
頭曰:“不忘和尚。”
山雲:“子憑何有此語?”
頭曰:“豈不聞道,智與師齊減師半德,智過於師方堪傳授。”
“不忘和尚”——師句;“智過於師”——非師句。
023.【種性句非種性句】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雲:爾時維摩詰長者,白文殊師利菩薩言:“汝善明解如來種性,于意雲何?何等為種?”文殊答言:“……善男子,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如來種性。”時維摩詰問言:“汝何義故,雲一切煩惱是佛種性?”文殊師利答言:“……善男子,譬如不入四大海水,無由取得無價寶珠。善男子亦複如是,若不入煩惱大海,無由取得佛性寶珠。當知菩提種性,本從煩惱中來。”
024.【三乘句非三乘句】
《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諸佛如來,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分別說三,就是三乘句;無二亦無三,就是非三乘句。
025.【所有句非所有句】
所有,就是諸多的意思。《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凡所有相,就是所有句;諸相非相,就是非所有句。
026.【願句非願句】
《六祖壇經》雲: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027.【三輪句非三輪句】
《入中論》雲:“縱回等覺大菩提,可得三輪仍世間。佛說若彼無所得,即是出世波羅蜜。”?法尊法師釋雲:“三輪,謂能忍者、所忍境、忍辱事。若著三輪,雖回向無上菩提,仍非出世。若於彼三輪無所得,乃出世也。”
028.【相句非相句】 003.相句無相句是指“體相”,此句是指“標相”,075.相句非相句是指“法相”。圓覺經雲:“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修多羅教,就是經教。)
僧問洪州泐潭曉月禪師:“修多羅教,如標月指”,未審指個甚麼?
師曰:請高著眼。
僧曰:曙色未分人盡望,及乎天曉也尋常。
師曰:年衰鬼弄人。
“修多羅教”——標相句;畢竟非月——非標相句。
029.【有品句非有品句】本經副標題“一切佛語心品”,便是“有品句”,以示本經有品類可分。然而,全經只有一品,等於沒有品類可分,那麼,“一切佛語心品”又是“非有品句”了。
僧問鎮州萬歲和尚:“大眾雲集,合談何事?”
師曰:“序品第一。”(有品句)
歸宗柔別雲:“禮拜了去。”(非有品句)
030.【無句非無句】 依照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經》補入此句。
僧問趙州禪師:“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 “無!”
僧曰:“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師曰:“為伊有業識性在。”
031.【有句非有句】 依照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經》補入此句。
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有。”
僧曰:“既有佛性,為什麼擅入這個皮袋裡?”
師曰:“為他明知故犯!”
032.【俱句非俱句】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垂語曰:“會佛法如河沙,百草頭上道將一句來?”自代雲:“俱。”(俱句)
僧問洛京嵩山和尚:“六識俱生時如何?”
師曰:“異。”
曰:“為甚麼如此?”
師曰:“同。”(非俱句)
033.【緣自證聖智句非自證聖智句】 依照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經》補入此句。僧問汝州風穴延沼禪師:“祖師心印,請師拂拭。”師曰:“祖月淩空圓聖智,何山松檜不青青。”(緣自證聖智句)
隆興府黃龍祖心寶覺禪師上堂開示:“夫玄道者,不可以設功得;聖智者,不可以有心知。”(非自證聖智句)
034.【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僧問福州極樂元儼禪師:“如何是極樂家風?”師曰:“滿目看不盡。”(現法樂句)
僧問汝州首山省念禪師:“如何是大安樂底人?”
師曰:“不見有一法。”(非現法樂句)
035.【刹土句非刹土句】
東京慧林宗本圓照禪師上堂開示:“看!看!爍爍瑞光照大千界,百億微塵國土,百億大海水,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乃至微塵刹土,皆放光中一時發現。諸仁者還見麼?若也見得,許汝親在瑞光。若也不見,莫道瑞光不照好。參!”(刹土句)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說:“我尋常向汝道,微塵刹土中,三世諸佛,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盡在拄杖頭上說法。”(非刹土句)
036.【阿[少/兔]句非阿[少/兔]句】 ([少/兔] nou 二聲)阿[少/兔]就是微塵。
僧問蘄州開元子琦禪師:“須彌納芥子即不問,微塵裡轉大法輪時如何?”師曰:“一步進一步。”(阿[少/兔]句)
南嶽慧思禪師有偈曰:“頓悟心源開寶藏,隱顯靈通現真相。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量。縱令逼塞滿虛空,看時不見微塵相。”(非阿[少/兔]句)
037.【水句非水句】
僧問鳳翔府天蓋山幽禪師:“如何是天蓋水?”師曰:“四海滂沱,不犯涓滴。”
四海滂沱——水句;不犯涓滴——非水句。
僧問鳳翔府青峰傳楚禪師:“如何是一色?”
師曰:“全無一滴水,浪激似銀山。”
全無一滴水——非水句;浪激似銀山——水句。
038.【弓句非弓句】
漳州三平義忠禪師初參石鞏,鞏常張弓架箭接機。
師詣法席,鞏曰:“看箭!”
師乃撥開胸曰:“此是殺人箭。活人箭又作麼生?”
鞏彈弓弦三下。(弓句)
師乃禮拜。
鞏曰:“三十年張弓架箭,祇射得半個聖人。”遂拗折弓箭。
後參大顛,舉前話。顛曰:“既是活人箭,為甚麼向弓弦上辨?”(非弓句)平無對。顛曰:“三十年後,要人舉此話也難得。”
039.【實句非實句】《金剛經》雲:“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是實相者——實句;即是非相——非實句。
040.【數句非數句】 這個“數”指數量,名詞。
椑樹省和尚參問滁州定山神英禪師:“不落數量,請師道。”
師提起數珠(數句)曰:“是落不落?”
樹曰:“圓珠三竅,時人知有,請師圓前話。”
師便打。
樹拂袖便出。(非數句)
041.【數句非數句】 這個“數”指計數,動詞。
常德府德山子涓禪師上堂,橫按拄杖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循還逆順數將來,數到未來無盡日。因七見一,因一亡七。踏破太虛空,鐵牛也汗出。絕氣息,無蹤跡。”(數句)擲拄杖曰:“更須放下這個,始是參學事畢。”(非數句)
042.【明句非明句】
《六祖壇經》雲: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智慧常明”就是明句,“於外著境”就是非明句。
043.【虛空句非虛空句】
華嚴座主問湖南長沙景岑招賢禪師:虛空為是定有,為是定無?
師曰:言有亦得,言無亦得。虛空有時但有假有,虛空無時但無假無。
曰:如和尚所說,有何教文?
師曰:大德豈不聞首楞嚴雲:“十方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豈不是虛空生時但生假名?又雲:“汝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豈不是虛空滅時但滅假名。老僧所以道,有是假有,無是假無。
“生汝心內”就是虛空句,“悉皆消殞”就是非虛空句。
044.【雲句非雲句】
漳州羅漢院桂琛禪師在賞月時問僧:雲動有?雨去有?
僧曰:不是雲動,是風動。
師曰:我道雲亦不動,風亦不動。
曰:和尚適來又道雲動。(雲句)
師曰:阿誰罪過?
洪州翠岩可真禪師,曾經跟石霜楚圓慈明禪師學禪,在結夏的時候與善侍者論禪。善侍者乃是慈明的高足弟子。
善拈一片瓦礫,置磐石上,曰:“若向這裡下得一轉語,許你親見慈明。”
師左右視,擬對之。
善叱曰:“佇思停機,情識未透,何曾夢見!”
師自愧悚,即還石霜。
慈明見來,叱曰:“本色行腳人,必知時節,有甚急事,夏未了早已至此!”
師泣曰:“被善兄毒心,終礙塞人,故來見和尚。”
明遽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
明嗔目喝曰:“頭白齒豁,猶作這個見解,如何脫離生死!”
師悚然,求指示。
明曰:“汝問我。”
師理前語問之。
明震聲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非雲句)
師於言下大悟。
045.【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
淨因繼成禪師說:如我一喝,非唯能入五教,至於工巧技藝,諸子百家悉皆能入。(工巧伎術明處句)大慧宗杲禪師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信知宗師家無實法與人,且如世間工巧技藝有樣子便做得。(非工巧伎術明處句)
046.【風句非風句】
蒲州麻穀山寶徹禪師使扇次,僧問:“風性常住,無處不周,和尚為甚麼卻搖扇?”
師曰:“你秖知風性常住,且不知無處不周。”
曰:“作麼生是無處不周底道理?”
師卻搖扇。(風句)
僧作禮。
僧問潭州石霜山慶諸禪師:“風生浪起時如何?”
師曰:“湖南城裡太煞鬧,有人不肯過江西。”(非風句)
047.【地句非地句】
潭州道吾山宗智禪師在藥山學禪,有施主施褌,藥山提起示眾曰:“法身還具四大也無?有人道得,與他一腰褌。”
師曰:“性地非空,空非性地,此是地大。三大亦然。”(地句)
山曰:“與汝一腰褌。”
僧問安州白兆志圓顯教禪師:如何是“得無山河大地”去?
師曰:不起見。(非地句)
048.【心句非心句】《六祖壇經》雲: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種種法生”便是心句,“種種法滅”便是非心句。
049.【施設句非施設句】
吉州禾山超宗慧方禪師上堂,舉拂子曰:“五家宗派,門庭施設則不無。直饒辨得倜儻分明去,猶是光影邊事。若要抵敵生死,則天壤有隔。且超越生死一句作麼生道?”良久曰:“洎合錯下注腳。”門庭施設則不無——施設句,洎合錯下注腳——非施設句。
050.【自性句非自性句】
《六祖壇經》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句)《六祖壇經》又雲: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非自性句)
051.【陰句非陰句】
僧問福州長慶大安禪師:“此陰已謝、彼陰未生時如何?”(非陰句)
師曰:“此陰未謝那個,是大德。”(陰句)
曰:“不會。”
師曰:“若會此陰,便明彼陰。”
052.【眾生句非眾生句】
《金剛經》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金剛經》又雲: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053.【慧句非慧句】
僧問臨江軍慧力院可昌禪師:“佛力法力即不問,如何是慧力?”
師曰:“踏倒人我山,扶起菩提樹。”
曰:“菩提本無樹,向甚麼處下手?”
師曰:“無下手處,正好著力。”
無下手處——非慧句,正好著力——慧句。
054.【涅槃句非涅槃句】
僧問漳州羅漢院守仁禪師:“如何是涅槃?”
師曰:“生死。”
曰:“如何是生死?”
師曰:“適來道甚麼!”?
“適來道甚麼!”就是“剛才說什麼來著!”剛才說的是涅槃。也就是:問“如何是生死”,答“涅槃”。
055.【爾焰句非爾焰句】前面說過,“爾焰”就是智障、所知障。大慧菩薩贊佛偈雲:“煩惱及爾焰,常清淨無相”。
056.【外道句非外道句】隨州大洪山報恩禪師雲:西天諸大論師,皆以心外有法為外道,萬法唯心為正宗。“心外有法”就是外道句,“萬法唯心”就是非外道句。
057.【荒亂句非荒亂句】嘉興府華亭性空妙普庵主曰:“劫數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今正好乘時,便請一刀兩段。”乃大呼:“斬!斬!”。“既遭離亂”就是荒亂句,“一刀兩段”就是非荒亂句。
058.【幻句非幻句】
僧問撫州曹山本寂禪師:“幻本何真?”
師曰:“幻本元真。”——非幻句。
法眼別雲:“幻本不真。”——幻句。
059.【夢句非夢句】
有近臣問司空山本淨禪師:“此身從何而來?百年之後複歸何處?”
師曰:“如人夢時,從何而來?睡覺時,從何而去?”(“睡覺時”就是從睡夢中覺醒之時。)
曰:“夢時不可言無,既覺不可言有。雖有有無,來往無所。”
師曰:“貧道此身,亦如其夢。”
夢時不可言無——夢句,既覺不可言有——非夢句。
060.【焰句非焰句】
僧問利山和尚:“如何是法身?”。師曰:“空華陽焰。”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如何是火焰裡身?”。師曰:“有甚麼掩處?”
利山和尚所說的是焰句,投子禪師所說的是非焰句。
061.【像句非像句】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鑄像未成,身在甚麼處?”
師曰:“莫造作。”
曰:“爭柰現不現何!”——像句。
師曰:“隱在甚麼處?”——非像句。
062.【輪句非輪句】
潭州大溈慕哲真如禪師上堂開示:“古佛道,昔于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墮坑落塹,今複轉最妙無上大法輪,土上加泥。如今還有不曆階梯、獨超物外者麼?” 良久曰:“出頭天外看,誰是個中人?”
063.【揵闥婆句非揵闥婆句】
《大智度論》雲:諸菩薩知諸法如響,如犍闥婆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揵闥婆城。複次,揵闥婆城非城,人心想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為身,非心想為心。揵闥婆城眾緣亦無,如旋火輪但惑人目。說如揵闥婆城、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偈說:如夢如幻,如揵闥婆,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064.【天句非天句】
僧問潭州道吾山宗智禪師:“萬里無雲,未是本來天,如何是本來天?”
師曰:“今日好曬麥。“
今日好曬麥——天句;未是本來天——非天句。
065.【飲食句非飲食句】
洪州廉使問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
師曰:“若吃是中丞祿,不吃是中丞福。”
中丞福——飲食句;中丞祿——非飲食句。
066.【淫欲句非淫欲句】
《六祖壇經》雲: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刹那即是真。“淨性因”——淫欲句;淨性身——非淫欲句。
067.【見句非見句】
世尊在忉利九十日,及辭天界而下,四眾八部俱往空界奉迎。有蓮花色比丘尼,作念雲:“我是尼身,必居大僧後見佛,不如用神力變作轉輪聖王,千子圍繞,最初見佛。”果滿其願。世尊才見,乃訶雲:“蓮花色比丘尼,汝何得越大僧見吾!汝雖見吾色身,且不見吾法身。須菩提岩中宴坐,卻見吾法身。”。“見吾法身”——見句;“見吾色身”——非見句。
068.【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金剛經》雲: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069.【戒句非戒句】
澧州高沙彌初參藥山,山曰:“生死事大,何不受戒去?”
高沙彌曰:“知是般事便休,更喚甚麼作戒!”
知是般事——戒句;喚甚作戒——非戒句。
070.【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
天臺山雲峰光緒至德禪師上堂開示:“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日月星辰,江河淮濟,一切含靈,從一毛孔入一毛孔,毛孔不小,世界不大,其中眾生,不覺不知。若要,易會。上座日用,亦複不知。”。易會——日月星宿句;不知——非日月星宿句。
071.【諦句非諦句】
梁武帝問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祖曰:廓然無聖。
“聖諦第一義”——諦句;“廓然無聖”——非諦句。
072.【果句非果句】
蘄州五祖法演禪師示眾雲:“祖師道:‘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達磨大師信腳來,信口道。後代兒孫,多成計較。要會開花結果處麼?鄭州梨,青州棗,萬物無過出處好。”。結果自然成——果句;多成計較——非果句。
073.【滅起句非滅起句】
毗舍浮佛傳法偈:“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嵩山峻極禪師:“惡人無善念,善人無噁心。所以道善惡如浮雲,俱無起滅處。”僧於言下大悟。
074.【治句非治句】
漳州羅漢智依宣法禪師即將圓寂,對大家說:“今晚四大不和暢,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浩浩地還有人治得麼?若治得,永劫不相識;若治不得,時時常見我。”說完,他就圓寂了。
075.【相句非相句】 003.相句無相句是指“體相”,028.相句非相句是指“標相”,此句是指“法相”。《維摩詰經》雲: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別諸法相”——法相句;“於第一義而不動”——非法相句。
076.【支句非支句】 支,就是分支、分段、分類。前面提到到過三十七道品,那些都是支句。
《大般若經》雲:“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三十七道品,乃至常樂我淨,都不可得,就是非支句。
077.【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
《大乘莊嚴經論》雲:明處有五,一內明,二因明,三聲明,四醫明,五巧明。
有俗士供養畫幛子給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
師看了,問曰:“汝是手巧,心巧?”
俗士曰:“心巧。”
師曰:“那個是汝心?”
士無對。
歸宗柔代雲:某甲今日卻成容易。
“心巧”——心是巧明處;俗士無對——卻又是非巧明處。
078.【禪句非禪句】
廬山羅漢院系南禪師上堂開示:“禪不禪,道不道,三寸舌頭胡亂掃。昨夜日輪飄桂花,今朝月窟生芝草。阿呵呵!萬兩黃金無處討。一句絕思量,諸法不相到。”。一句絕思量,就是禪句;諸法不相到,就是非禪句。
079.【迷句非迷句】
僧問馬頰山本空禪師:“去卻即今言句,請師直指本來性。”
師曰:“你迷源來得多少時?”
曰:“即今蒙和尚指示。”
師曰:“若指示你,我即迷源。”
僧問襄州穀隱山蘊聰慈照禪師:“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
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古代十六兩是一斤。)
080.【現句非現句】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鑄像未成,身在甚麼處?”
師曰:“莫造作。”
曰:“爭柰現不現何!”
師曰:“隱在甚麼處?”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示眾:“大用現前,不存軌則。”
時有僧問:“如何是大用現前?”
師拈起拄杖,高聲唱曰:“釋迦老子來也!”
大用現前——現句;不存軌則——非現句。
081.【護句非護句】
普現居士侍郎李彌遜有偈曰:“謾說從來牧護,今日分明呈露。虛空拶倒須彌,說甚向上一路。”。今日分明呈露——護句;說甚向上一路——非護句。
082.【族句非族句】
大慧菩薩問佛:“雲何為釋種?何因有釋種?雲何甘蔗種?無上尊願說。”
釋迦世尊反詰:“雲何為族姓!”
“族”就是種族、族性。 問句是族句;答句是非族句。
083.【仙句非仙句】
僧問江州東林庵道顏禪師:“三寶已蒙師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
師曰:“王喬詐仙得仙。”
僧呵呵大笑。
師乃叩齒。
傳說中叫做王喬的仙人,至少有三位:
(1).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又叫姬喬,由於他有“王”的封號,故稱王喬 。
(2).漢代葉縣的縣令王喬。
(3).四川武陽食肉芝登仙的王喬。據杜光庭的《王氏神仙傳》記載:“益州北平山有白蝦蟇,謂之肉芝,非仙才靈骨莫能致也。喬食之得道。”。“詐仙得仙”的這位王喬,應該是指第三位。“呵呵大笑”,就是仙句;“師乃叩齒”,就是非仙句。
084.【王句非王句】
僧問福州龍山文義禪師:“如何是人王?”
師曰:“威風人盡懼。”
曰:“如何是法王?”
師曰:“一句令當行。”
曰:“二王還分不分?”
師曰:“適來道甚麼!”
僧問韶州黃連山義初明微禪師:“人王與法王相見時如何?”
師曰:“兩鏡相照,萬象曆然。”
085.【攝受句非攝受句】
佛告訴大慧菩薩:雲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
一切唯心量,二種心流轉。
攝受及所攝,無有我我所。
086.【寶句非寶句】
僧問江州東林興龍寺常總照覺禪師:“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如何是寶?”
師曰:“白月現,黑月隱。”
曰:“非但聞名,今日親見。”
師曰:“且道寶在甚麼處?”
曰:“古殿戶開光燦爛,白蓮池畔社中人。”
師曰:“別寶還他碧眼胡!”
僧問真州長蘆應夫廣照禪師:“識得衣中寶時如何?”
師曰:“你試拈出看。”
僧展一手。
師曰:“不用指東畫西,寶在甚麼處?”
曰:“爭奈學人用得。”
師曰:“你試用看。”
僧拂坐具一下。
師曰:“眾人笑你。”
087.【記句非記句】
《金剛經》雲: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088.【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
《涅槃經》雲:又解脫者,名曰虛寂,無有不定。不定者,如“一闡提究竟不移,犯重禁者,不成佛道。”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若于佛正法中心得淨信,爾時即便滅一闡提。若複得作優婆塞者,亦得斷滅於一闡提。犯重禁者,滅此罪已,則得成佛。
089.【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
大慧菩薩問:“男女及不男 斯皆雲何生”——世間有男有女,還有的不男不女,這些都是怎麼產生的呢?佛反詰大慧菩薩:“種種諸眾生 斯等複雲何”——何止男、女和“不男”啊!眾生的種類多著呢,這些又該怎麼說呀?
《法華經》雲: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 答言:“甚疾。” 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複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灌溪閑和尚問瑞州末山尼了然禪師:“如何是末山?”
師曰:“不露頂。”
曰:“如何是末山主?”
師曰:“非男女相。”
溪乃喝曰:“何不變去!”
師曰:“不是神,不是鬼,變個甚麼?”
090.【味句非味句】
丞相呂許公,問法華志言大士:“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本來無一物,一味卻成真。”
“一味卻成真”就是味句;“本來無一物”就是非味句。
091.【事句非事句】
僧問隨州大洪祖證禪師:“還有向上事也無。”
師曰:“有。”
曰:“如何是向上事?”
師曰:“速禮三拜。”
092.【身句非身句】
《金剛經》雲:“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093.【覺句非覺句】
有人問牛頭山法融禪師:“行者體境有,因覺知境亡。前覺及後覺,並境有三心?”師曰:“境用非體覺,覺罷不應思。因覺知境亡,覺時境不起。前覺及後覺,並境有三遲。”
094.【動句非動句】
六祖惠能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心動是動,風幡非動。
095.【根句非根句】
僧問澧州大同廣澄禪師:“如何得六根滅去?”師曰:“輪劍擲空,無傷於物。”
096.【有為句非有為句】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隆興府黃龍慧南禪師上堂開示:“有一人朝看華嚴,暮觀般若,晝夜精勤,無有暫暇。有一人不參禪,不論義,把個破席日裡睡。於是二人同到黃龍,一人有為,一人無為,安下那一個即是?” 良久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097.【無為句非無為句】
《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襄州石門元易禪師說:“若實無為無不為,天堂地獄長相隨。”。無不為,就是非無為。
098.【因果句非因果句】
野狐化做一位老人,請教百丈禪師:“過去迦葉佛時,我曾住此山說禪。有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回答他:‘不落因果。’ 以後就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使我脫離野狐身。”
百丈禪師說:“你問。”
老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百丈禪師說:“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禮曰:“我已脫野狐身。”
不昧因果,就是因果句;不落因果,就是非因果句。
四祖道信禪師說:“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一切因果——因果句;皆如夢幻——非因果句。
099.【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
大慧菩薩問:“雲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佛反詰道:“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成?”《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100.【節句非節句】
萬壽普信禪師上堂開示:“殘雪既消盡,春風日漸多。若將時節會,佛法又如何?且道時節因緣與佛法道理,是同是別?”
良久曰:“無影樹栽人不見,開華結果自馨香。”
開華結果自馨香,就是節句;無影樹栽人不見,就是非節句。
101.【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
洪州資福宗誘禪師上堂開示:“龍泉今日與諸人說些葛藤。”良久曰:“枝蔓上更生枝蔓。”。睦州陳尊宿問新到:“汝是新到否?”曰:“是。”師曰:“且放下葛藤。會麼?”曰:“不會。”師曰:“擔枷陳狀,自領出去。”僧便出。“說些葛藤”便是叢樹葛藤句;“放下葛藤”便是非叢樹葛藤句。
102.【雜句非雜句】
西天二十祖闍夜多尊者說:“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不一食,就是雜句;不雜食,就是非雜句。
楊歧方會禪師上堂,拈拄杖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畫一畫雲:“山河大地,天下老和尚,百雜碎!作麼生是諸人鼻孔?”
良久雲:“劍為不平離寶匣,藥因救病出金瓶。”
喝一喝,卓一下。
一即一切,就是雜句;一切即一,就是非雜句。
103.【說句非說句】
《金剛經》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世尊一日升座,大眾集定,迦葉白椎曰:“世尊說法竟。”
淨名法因禪師上堂開示:“祖師妙訣,別無可說。直饒釘觜鐵舌,未免弄巧成拙。淨名已把天機泄。”。祖師妙訣,就是說句;別無可說,就是非說句。
104.【決定句非決定句】 依照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經》補入此句。
臨安府寶印禪師上堂開示:“祖師心印,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非內非外,亦非中間。且問大眾,決定是何形貌?”
拈拄杖曰:“還見麼?古篆不成文,飛帛難同體。從本自分明,何須重特地。”
擊禪床下座。
從本自分明,就是決定句;何須重特地,就是非決定句。
105.【毗尼句非毗尼句】
毗尼,就是戒律。
無為居士楊傑參拜本嵩律師,請教有關終南道宣律師所講的“毗尼性體”的問題。本嵩律師以偈答曰:“情智何嘗異,犬吠蛇自行。終南的的意,日午打三更。”終南的的意,就是毗尼句;日午打三更,就是非毗尼句。
106.【比丘句非比丘句】
皇帝下詔,把寺院改建成道觀,把和尚轉變為道士,各地的寺院不得不遵從。改建易服已畢,常德府文殊心道禪師上堂開示:“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昔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林泉無事客,兩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且道即今是甚麼時節?毗盧遮那,頂戴寶冠,為顯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俯順時宜。一人既爾,眾人亦然。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群仙聚會。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虛詞。或看靈寶度人經,或說長生不死藥。琴彈月下,指端發太古之音;棋布軒前,妙著出神機之外。進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卻入九幽城中。只如不進不退一句,又作麼生道?直饒羽化三清路,終是輪回一幻身。”。昔為比丘相,就是比丘句;今作老君形,就是非比丘句。
107.【處句非處句】
下面列出三種處非處:覓處、舍處、轉處。
真歇清了禪師上堂開示:“處處覓不得,只有一處不覓自得。且道是那一處?” 良久曰:“賊身已露。”。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召仙人,梵志應諾。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個甚麼?”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當放舍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無可舍處,是汝免生死處。”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西天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的傳法偈:“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複無憂。”心隨萬境轉,就是轉處;無喜複無憂,就是非轉處。
108.【字句非字句】
字,就是語言文字。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再轉法輪,就是字句;未說一字,就是非字句。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說完這一百零八句之後,佛告訴大慧菩薩:大慧呀!這一百零八句是先佛所說。你和眾多的大菩薩,都應該修學這一百零八句,都應該學會這樣回答學人的問題。
這一百零八句,有事、有理、有性、有修、有真、有妄、有迷、有悟、有教、有行、有因、有果、有體、有用、有即、有離、有亡、有照……,無所不包。一部《楞伽經》的宗旨都包括在這裡面了。然而,下面還有好多經文,是講什麼的呀?如果說上面是說禪,那麼下面就是講教了。儘管宗下與教下的立場不同、角度不同、方便不同,但都是佛法,宗下與教下並不是互相違背的。有一種說法,叫做“通宗不通教,開口惹人笑;通教不通宗,如水灌虛空。”其實,開口就胡說八道,惹人嘲笑者,並非真正通達禪宗。而洋洋灑灑地“依文解義”,大講教理,就象水灌虛空那樣漫無邊際地海聊,落不到實處,搔不到癢處,這也不是真正通達教義。
貳、別解四十門
〇一、諸識生滅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複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識,就是心識,一般來說有八識:
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第六識:意識,就是思維心。
第七識:末那識,又稱“意根”。
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藏識”,含藏善惡諸法種子,是輪回的根本。
第八識雖是“藏識”,但在三量(現量、比量、非量)中卻屬於“現量”。現,就是顯現;量,就是度量。那麼,第八識在哪裡顯現出來了?又是怎樣度量的?這就要說到第八識的兩分——相分和見分。相分,就是顯現形象的那一部分;見分,就是能見到相分的那一部分。見分能度量相分。比如,前面山上有一株花(相分),人和蜜蜂都能看見(見分)。其實,那株花並非實有,那只是心識的“相分”。能看見那株花,只是“妄見”,因為那花並非實有。張三和李四都能看見,謂之“同分妄見”,也就是“共業”所感。然而,張三和李四看見的花未必完全相同,其細微差別之處,就是“別業妄見”。張三和李四都是人,差別不大,蜜蜂與人的差別很大,蜜蜂所看到的花就與人看到的大不相同了,那是它所尋找的蜜囊啊!假如另有一個生命,大搖大擺地穿過花叢乃至穿過山石飄然而去,並不是他有什麼神奇的本領,而是他並沒有看見山石與花,因為他“不共業”——他過去世沒有造相同的業。不僅花與山石如此,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夫不知,以為實有。佛已證到,為眾生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八識”之外,還有立“白淨識”“無垢識”的。也有不立白淨識、無垢識,而把第八識“四分”的: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些系統理論,體系龐大,篇幅冗長,咱們就不在這裡研究它了。總之,這諸多種“識”,就是大慧菩薩所問的“諸識”。識即是心,心為萬法之本。
大慧菩薩問佛:世尊,諸識有幾種生?有幾種住?有幾種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佛告訴大慧菩薩:諸識有兩種生,有兩種住,有兩種滅。其理微妙,並不是簡單思量一下就能知道的。
【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
諸識有兩種生,叫做“流注生”和“相生”。
【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
有兩種住,叫做“流注住”和“相住”。
【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有兩種滅,叫做“流注滅”和“相滅”。
真如妙性,本無生滅。隨無明緣,而起諸識,故有生住異滅。生就是因緣所生,住就是暫時存在。異就是秒秒變異,滅就是終歸滅盡。這裡的經文並沒有說“異”,因為已經說到“流注”,流注就是“異”。所謂“流注”,是說心識念念相續,變異於內,如水流注,未始暫停。所謂“相”,是說顯相於外,顯現出生、住、滅。還以剛才那株花為例,植物漸漸長大,就是生;開花保持一段時間,就是住;終歸敗落,就是滅。這都是心識的變化,其實並沒有那株花。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佛告訴大慧菩薩:諸識有三種相:叫做“轉相、業相、真相”。所謂“轉相”,是指由於無始熏變,而致覺轉為不覺。什麼是“無始熏變”呢?這就要追溯到“無始無明”了。無始無明,簡單地說,就是“自性本明,再妄起一念認明”。由此一念妄起,進而念念相續,數數熏習,就產生了變化,這就是“無始熏變”。因為無始熏變,把如如不動朗然大覺的自性,轉變成了妄動而不覺的諸識。所謂“業相”,因為不覺(不明白),所以妄動,這就結成“業”了,遇緣就會隨業受報。所謂“真相”,儘管心識虛妄造因,虛妄受果,而本性如如不動,隨緣不變,體性真淨。
按照《起信論》的說法,三相是“業相、轉相、現相”。從真起妄,妄動成業,因動故轉,起現境相,次第顯現。本經不說“現相”,而說“真相”,是突出諸識隨緣而本性不變,故名“真相”。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佛告訴大慧菩薩:簡略地說,諸識有三種。展開來說,諸識有八相。
簡略說諸識,有哪三種啊?有真識、現識和分別事識。 真識和現識都是說的第八識——藏識,真識是指藏識之體,現識是指藏識之用。分別事識是指前七識。“三種”是開藏識為二,合事識為一。“八相”是合藏識為一,開事識為七。“三種”與“八相”是諸識分類方法的廣略開合不同。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複如是。】
佛告訴大慧菩薩:就象明鏡照物一樣,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現識也是這樣。 現識屬於現量,既不“比量”,也非“非量”。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輾轉因。】
佛告訴大慧菩薩:現識和分別事識,有“壞”與“不壞”兩種屬性。現識含藏分別事識所造的善惡種子,經久不失,故名“不壞”。善惡種子遇緣現行,就象種子萌發,轉成一株花那樣,這個種子就沒有了,緣盡花滅,故名為“壞”。這其實就是世間因果,“縱饒百千劫,所作業不亡(不壞),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果報受盡,這個業就沒有(壞)了。然而,同時又造下更多的業,待以後受報,如此“相輾轉因”,就是輾轉相因,無有了期,這就是六道輪回的大苦海呀!
【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熏,就是熏習,指無始劫來的著相習氣。變,就是轉變,由於久久熏習,把如如不動的自性轉變為輾轉妄動的現識。無一物不在真如理體之內,如今卻全真成妄、全理成事,不可思議呀!真妄不二、理事一如,不熏而熏、不變而變,不可心思口議。熏習不可思議,轉變也不可思議。這樣的熏變,就是現識的成因。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
種種塵,泛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取種種塵,就是六根執取六塵,而起愛見妄想。無始妄想熏,就是無始劫來,起此愛見妄想,熏成事識。這樣的妄想執著,是分別事識的成因。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覆,有反復、返照的意思。若覆彼真識,就是若能返照真識。則“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就是種種虛妄不實的妄想執著(即上述種種熏變)自然消滅。上述種種熏變是妄識之因,因滅,果也滅——“則一切根識滅”。妄想執著既滅,一切根識就都滅掉了。那麼,真識也會滅掉麼?既稱為“真”,並不會滅掉,而是轉為智慧——轉識成智了。若返照真識,則一切根識滅,這叫做“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
相續滅,就是前面所說的“流注滅”。識的相續是有因緣的,因緣若滅則相續滅。“所因滅”是說“因”,“所從滅及所緣滅”是說“緣”。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佛告訴大慧菩薩:為什麼說因緣若滅則相續滅呢?因為因緣是相續的所依——相續是依靠著因緣而相續的。
“無始妄想”就是無始無明,自性本明,再妄起一念認明,就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又稱根本無明。“因”就是無始無明,“緣”就是自心所見的分別境界,相續是依此因緣而相續。所以,因緣若滅則相續滅。 這裡所說的因緣,就是世間因果。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複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佛在這裡說了兩個比喻,先說“泥團微塵”,泥團是由微塵構成的,泥團和微塵兩者“非異非不異”。異,就是不同;不異,就是相同。非異非不異,就是並非相同,也非不同。若說泥團與微塵不同,那麼泥團就不會是由微塵構成,而實際上泥團是由微塵構成的,所以說二者並沒有不同。若說泥團與微塵相同,那麼泥團與微塵應該沒有區別,而實際上泥團大、微塵小,是有區別的,所以說二者並沒有相同。莊嚴具是由黃金打造的裝飾品,“金莊嚴具,亦複如是”——同理,莊嚴具和黃金也是非異非不異。
這兩個比喻是用來說明什麼呢?用來說明轉識與藏識非異非不異。轉識,是指前七識。藏識就是第八識。人死了,前七識都滅掉了,而第八識不滅,第八識“去後來先作主公”,是輪回的根本。泥團喻轉識,微塵喻藏識;莊嚴具喻轉識,金喻藏識。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佛用兩個比喻告訴大慧菩薩,轉識與藏識的真相非異非不異。二者若異,“藏識非因”。非因,就是不儲藏轉識所造之因。而實際上轉識所造之因(就是業力種子)都在藏識裡儲藏著(種子遇緣現行,即所謂“受報”),所以二者非異。二者若不異,一期受報完畢,人死了,轉識滅時,藏識亦應滅,而實際上藏識自己的真相終不壞滅——縱饒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轉識藏識二者非不異。這段經文是說,轉識藏識二者,不存在相同,也不存在不同。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佛告訴大慧菩薩,從剛才所說的“非異非不異”可知,藏識自己的真相不滅,壞滅的只是業相,所造之業受報後,這個業相就沒有了。但藏識並不壞滅,還有諸多沒有受報的業力種子,怎麼能壞滅呢!如果說藏識會壞滅,豈不是造業不受報麼,那不就是外道的“斷見”理論麼!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攝受境界”就是心識所取的塵境,比如,眼取色、耳取聲等。
佛告訴大慧菩薩,那些外道這麼說:若消滅了心識所取的塵境,那麼心識的流注就壞滅了,這是外道的斷滅見。佛在前面所說的“流注滅”,是相對於“相滅”而說的,佛說的“流注滅”是說生滅不停,如水流注。而外道所說的流注滅是死寂一團,沒有流注了,斷滅了。這就會出現問題,“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如果說心識的流注會斷滅,那就是說最初的流注也會斷滅。最初的流注就是無始無明,斷掉了這個最初,這個世界便失掉了第一因,那麼這個世界及其諸多事物是從哪裡來的呢?比如,人是從哪裡來的?外道又該怎樣自圓其說呀?請看下文:
【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先解釋“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比如看到一件東西,那是“眼、識、色、明”四種因緣會集在一起而生起的現象。“眼”指眼根,“識”指眼識,“色”指所見的東西,“明”指明亮的環境(黑暗中就看不到)。這就是“因緣所生法”。“流注”這種現象的生起,離不開因緣所生法,這就是“流注生因”。
佛告訴大慧菩薩,外道解釋流注生因,說並不是因緣集會而生,而是另有不同的起因——“更有異因”。都有哪些異因呢?“若勝妙”,有的外道說“那羅延天”最勝最妙,說那羅延天能生四姓:口生婆羅門,臂生刹帝利,……等等,這是一種“神造”論。還有“若士夫”,士夫亦名丈夫,是“神我”的別名,這是一種“神我”論。還有“若自在”,自在就是大自在天,這是又一種“神造”論。還有“若時若微塵”,認為是從微小的基因經過長時間的進化而生起的,這很接近現代的進化論,或者說這是佛陀那個年代的自然進化論。
說完了外道妄計的種種“異因”,就該說佛菩薩是怎樣認識這些問題的,請看下文:
【複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集性自性”,集是會集,比如剛說過的“眼識色明集會”。
這裡的“自性”意即“本自具有的特性”,有“規律”的意思。“集性”就是這種集會的性質,“集性自性”就是這種性質是有規律可循的。集性自性,是總的來說。若從性相、因緣兩個角度分別展開來說,就有了下面六種“性自性”。
從性、相的角度:性自性(或者“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
性,可以理解為內涵;相,可以理解為表像;大種,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
《華嚴經》雲:
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叢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在這裡,我們借用“工畫師”比喻“性自性”,借用“彩畫”比喻“相性自性”,借用“諸彩色(赤橙黃綠青藍紫)”比喻“大種性自性”。工畫師有工畫師的特性(性自性),彩畫有彩畫的特性(相性自性),諸彩色有諸彩色的特性(大種性自性),他們各有自己的特性,各有自己的規律,自身性質各不相同,而協調作用,一幅彩畫就顯現出來了,這叫做“彩畫唯師造”吧。一切事物,就叫做“諸法”。諸法的成因(包括人類的起源),既非神造,亦非神我,更非進化,而是“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再從因、緣的角度: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仍以上述《華嚴經》偈為例,“因”就是“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緣”就是“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成”就是“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畫師作畫,自有他本人的規律與特性——因性自性。虛妄想像出來的各種不同的畫面,所用的顏料都是那幾種,比如綠色,畫人物畫山水都同樣使用,綠色顏料有它自己綠色的特性——緣性自性。按照赤橙黃綠青藍紫這幾大種顏料各自的特性,由工畫師來分佈,就成了一幅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的畫面——成性自性。 畫面上的各種顏料,都是按自己的特性顯現,它們並不知道畫面的意境,一種顏料也不知道另一種顏料的特性,這就是“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這七種性自性,是佛菩薩對於一切事物的見解。接著說七種第一義,是佛菩薩的心境,或者說是佛菩薩的心路歷程。請看下文:
【複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心境界”,就是佛菩薩博大的胸懷,心胸寬闊,虛懷若谷,正所謂“太虛飲光消契闊,幽谷回聲話晚煙”。心能發慧,博大的胸懷能夠引發智慧,這就是“慧境界”了。慧力充足就能發起智用,就是“智境界”。智用既成則正見現前,就是“見境界”。正見現前就能超越“斷常、有無、凡聖”等落在兩邊的偏狹見解,這就是“超二見境界”。乃至超越地上菩薩的境界,菩薩是佛子,“子地”就是地上的佛子,這就是“超子地境界”。超越了地上菩薩的境界,便證佛果,就是“如來自到境界”。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摩祖師說:“廓然無聖。” 廓然,就是博大的胸懷;無聖,就超越了凡聖對立的偏狹邊見。
【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
佛告訴大慧菩薩,剛才所說的“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是十方三世諸佛的見解與胸懷。
【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
如來以此“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世間法,成就出世間法,成就出世間上上法。
成就世間法,就是廣說世間因果,勸化大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成就出世間法,就是聲聞緣覺小乘法和菩薩大乘法。
成就出世間上上法,那就是佛乘,唯此一事實,餘二皆非真。
【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
聖慧眼,就是佛知佛見。自共相,就是自相的共相。自相就是自己的證量,也就是速開智慧;共相就是化他的方法,也就是救度眾生。建立,就是建立應機的法門,令諸眾生依法修行,也都悟入佛的知見。“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就是以佛的正知正見為前導,如法修行,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外道論,就是前面提到的“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等等。惡見,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等等。“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就是如剛才所說那樣建立應機的法門,自度度他,跟外道的邪知邪見是不相同的,不跟他們持共同的見解。
【大慧,雲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
自境界妄想見,就是于自己修行中所見的境界起妄想心,分別凡聖等等。
不覺識自心所現,就是不知道那都是自己識心所現的虛妄境相。
分齊,又稱分野,就是範圍的意思。分齊不通,就是於自心所現境相這個範圍裡的事,不能通達。
佛告訴大慧菩薩,為什麼不跟外道持共同的見解呢?因為外道修行也能引發邪慧,他們於自心所現境相妄起分別,不知道那是識心妄現,於所現境相不能通達,從而得出“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種種不正確的結論。所以不能與他們共。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佛告訴大慧菩薩,凡夫愚癡,不能通達“性自性”“第一義”心,迷而不覺。以其迷故,於非有非無中,起有無二見;於非常非斷中,起斷常二見……等等。這些都是“作二見論”。
【複次,大慧,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自心所現幻境隨見,今當說。】
“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也就是“三界”,這是輪回的境界,輪回是苦。以為輪回實有,妄想滅掉這“三有苦”,就是“妄想三有苦滅”。可是,這些苦是從哪兒來的呢?從“無知、愛、業緣”來。
無知就是無明。愛是愚癡,屬於思惑。業緣,是善惡業緣。苦是從無明惑業而來。以為無明惑業也是實有,也妄想滅掉無明惑業。
其實,以“無知愛業緣”為因,起現“三有苦”之果,這些都是自心所現的虛幻之境,並非實有。這就是“自心所現幻境隨見”。
“今當說”——應當告訴他們,不要以為“三有苦”“無知愛業緣”是實有,那都是自心起現的虛幻之境,並非真實。
【大慧,若有沙門婆羅門,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及事時住,緣陰界入生住,或言生已滅。】
沙門,意譯為“勤息”,勤修眾善止息諸惡。婆羅門,意譯為“淨行”,清淨修行。這兩眾中的某些人也會持錯誤的見解。
“無種”,就是自然性;“有種”,就是因緣性。《楞嚴經》數數說到“非因緣性,非自然性”,而他們卻“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以“無種”或者“有種”為因,欲令成果現前。
“及事時住”,這是又一種錯誤的修行方法,就是依照某種事物或者某個時節而安住。
“緣陰界入生住”,攀緣著五陰、六入、十八界等所生而安住。五陰等所生是無常的,而他誤以為常,依之安住,這是錯誤的常見。
“已”就是過後,“生已”就是生起來之後,“生已滅”是說生起來之後就會滅盡。佛在前面已經說過,業相滅,藏識不滅。而他卻說“生已滅”,歸於斷滅,這是錯誤的斷見。
這段經文是說,“沙門”“婆羅門”兩眾,若持“斷常、有無”等邊見,其錯誤也同外道。
【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破壞斷滅論。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
“相續”是指因果相續,“事”是指事物,“生”是“陰界入”等生,“有”是指“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這些是世間法。
“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果地境界,“道”證得涅槃的路徑,這裡的“業”是指“道業”,這裡的“果”是指“道果”。這些是出世間法。
“諦”是指“苦、集、滅、道”四諦,其中,“苦、集”兩諦是世間法,“滅、道”兩諦是出世間法。
佛告訴大慧菩薩,若按照他們的說法,上面列出的那些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會被破壞掉,都會斷滅。
“所以者何”——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
“以此現前不可得”——因為這些世出世間法都不可得,他們就把“不可得”誤以為沒有,從而產生斷見。
“及見始非分故”——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初發心就不正確。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牙事。】
佛告訴大慧菩薩,他們不會有什麼成就的。就象破漏的瓶子已經不能作瓶子用了,也象烤焦的種子已經不能發芽了。
【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
“已滅、今滅、當滅”,就是“次第滅”。還有“次第生”呢,那就是“已生、今生、當生”。
佛告訴大慧菩薩,他們是這樣的,比如“陰、界、入”吧,他們看到了“已滅、今滅、當滅”這樣的次第滅,卻沒有注意到“次第生”這個起因。於是自心產生妄想,墮入了斷滅見。
以上說的是,“沙門”“婆羅門”兩眾,可能出現的偏差。下麵說的是外道的邪見。
【大慧,若複說無種、有種、識,三緣合生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無義。】
前面說過,“無種”,就是自然性;“有種”,就是因緣性。這本是兩種不同觀點,並且都與“識”不相干。
佛告訴大慧菩薩,有些外道還說“無種、有種、識,三緣合生”,把無種、有種和識硬捏在一塊,風馬牛不相及呀!龜與毛不相干,沙與油不相干,他們把“三緣”硬捏在一塊,就像是說龜應該能長出毛、沙應該能軋出油一樣。這樣的論點是不能成立的(汝宗則壞),是違背事理的(違決定義)。“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無義。”——有種無種等論點,有這樣致命的錯誤。他們所做的事,都必然落空,毫無意義。
那麼,他們都做了什麼事呢?請看下文:
【大慧,彼諸外道說有三緣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過去未來現在,有種無種相。從本已來成事,相承覺想地轉。自見過習氣,作如是說。】
“方便”,是指外道的教法。“因果”,是指依彼教所修為因,而預期所證之果。“自相”,是指其自心所現之虛妄相想。
佛告訴大慧菩薩,持“三緣合生”論的外道,依其教法修因,預期所證之果,其自心起現虛妄相想。什麼樣的虛妄相想呢?“過去未來現在,有種無種相。”過去未來現在,就是三世。起現三世有種、三世無種等相。“從本已來成事,相承覺想地轉”——他們說,最初是冥生覺、然後覺生性、性生地,次第轉生二十五諦。“自見過習氣,作如是說。”——由於他自己邪見的過患,薰染成習,才會這麼說。
【如是,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害。邪曲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
佛告訴大慧菩薩,他們是愚癡凡夫,被自己的惡見所害。邪、曲、迷、醉、無智,卻自以為智,立教誨人,妄稱自己的論點是一切智說。
外道的錯誤見解,其根源在於,對自心所現的幻境產生妄想執著,誤以為實有,從而匯出錯誤的結論。執著“自生”叫做“自生性執”,執著“他生”叫做“他生性執”,還有“共生性執”“無因生性執”等。
佛菩薩遠離妄想執著,明確地指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是故說無生。
【大慧,若複諸餘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揵闥婆城、無生幻焰、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偽,不離自心。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
先解釋“見離自性”。這裡的自性,是指“自生性執”,也泛指他生、共生、無因生等執著。“見離自性”就是離開這些邪見,明確了達“無生”正見。
佛告訴大慧菩薩,除了上述內外兩種外道之外,還有諸多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對於自心所現的幻境,視同浮雲,了不可得。視同旋火輪,旋火而現輪相,無有實輪可得。視同揵闥婆城(海市蜃樓),實無此城。如陽焰,如水中月,如夢中境。幻境本無內外,見有內外,那是從無始妄想虛偽所成,都沒有離開自心。
“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滅盡了妄想因緣,就離開了妄想,同時也離開了能說所說、能觀所觀的相對邊見,乃至受用建立身之藏識,一切皆離言說,于藏識境界攝受。
“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境界,即六塵;攝受,即六根;攝受者,即六識。不相應,識境空寂,沒有相對。
“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無所有境界,並無實物可得。既無一物,又豈有生、住、滅!
“自心起,隨入分別。”——然後藏識自心而起,隨入一切境界,以正智分別也無不可。正如《維摩詰經》所說: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
法界平等,本無生滅,迷之為生死,悟之為涅槃,迷悟雖殊,理常平等。菩薩修行,由淺至深,所以說“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這是自證。既已自證,繼而起用,運大悲心,施設善巧方便,誘接群生,使其修無作行,開發本性,所以說“大悲巧方便”,這是化他。正如《楞嚴經》所說: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所謂“無開發方便”,就是無功用行。真如理體雖然人人本具,若沒有這個無功用行,則自行化他就都有了落處,那就都不能成就了。
【大慧,彼于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
彼菩薩既明此理,就能了達一切眾生如幻如化,不勞在因緣上作意,任運遠離內外境界諸相,唯一真心,更無所見,心外無法。這就會循序漸進,從而“入無相處”。入無相處,就是初破無明,真如佛性朗然現前。“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 從地至地,就是從初地到十地。
【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舍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剛才說的是,了達眾生界如幻,則知心外無法。這裡又了達三界如幻,通過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超越自心所現的境界,不復有種種相,乃得安住智慧彼岸(般若波羅蜜)。
“舍離彼生所作方便”——離開有生有所作,乃得無生無所作,這樣的方便就是“舍離彼生所作方便”。
“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金剛喻,等覺菩薩用佛智斷最後微細無明,難斷能斷,用至堅至利的金剛來比喻。三摩提,就是定。金剛喻三摩提,即堅利如金剛之心所得之定。從金剛喻定轉入佛地。
“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如如,就是本覺之理。恒住此理,起諸變化,就是如如化。能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
“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一切佛刹,就是佛界;外道入處,就是魔界。入佛無礙,入魔也無礙,佛魔平等。這是因為能究竟遠離心,遠離意,遠離意識,得無分別智,能普現色身三昧之故。
“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即轉變其較粗之身,得如來清淨法身及諸妙色身。這是總結菩薩漸次所證之果。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
佛告訴大慧菩薩,正如前面所說之故,要想得到如來身,就應當遠離五陰、六入、十八界種種妄心,遠離因緣和合所作的種種方便,遠離生住滅種種虛妄分別。
“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唯心直進觀察,就是觀諸法唯心,心外無法。無始虛偽過,就是無始最初一念無明的過錯,這是“惑”道。妄想習氣因,妄想習氣就會造下業因,這是“業”道。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以妄想習氣為因,依世間因果律,必會感招三有苦果,這是“苦”道。思惟無所有,就是思惟此“惑、業、苦”三道本無所有,只是一心,心外了無一法可得。
“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思惟無所有,則契合佛地無生,進而到達自覺聖趣的境界,那就自心自在了。既得自心自在,便可於本無妙用處起無量無邊的妙用,于本無眾生處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正如佛在《金剛經》裡所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佛在這裡說“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無開發行,就是無功用行。
【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摩尼寶珠,本身並無顏色,若有外色相映,摩尼寶珠也能隨之映現種種彩色。眾生百千種心,如來悉知悉見。就象隨眾色摩尼一樣,隨入眾生種種微細之心,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彼心量說無量度門,令所度眾生也能從地至地,漸次相續建立。
說到救度眾生,就會想到“四悉檀”,咱們在前面說到過四悉檀。悉檀一詞,漢梵兼稱,悉是漢語,檀是梵音,悉即是遍,檀翻為施。佛以四法,遍施眾生,故名悉檀。古人雲:“世界悉檀歡喜益,為人悉檀生善益,對治悉檀破惡益,第一義悉檀入理益”。有益就是“善”,所以,佛告訴大慧菩薩:“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本門概要:
本經是應大慧菩薩所問而說,經文一開始就讚歎大慧菩薩于“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究竟通達。那麼,大慧菩薩自然會從“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問起,大慧菩薩最先問到的就是八識——“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不說成八識,而稱為諸識,是因為諸識至少有“三種”“八相”兩種分類方法,三種就是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八相就是現在廣為流傳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個識。佛從諸識的生住滅講起,指出真識不生不滅。有生有滅的是業相,業相是虛妄的,並非實有。佛批駁了“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諸種外道邪見,還指出佛教內可能出現的外道見解——可能出現附佛外道。最後指出諸佛子應持的正確知見,引導佛子走入正修行路。
〇二、藏識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佛在前面已經說過“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而此時大慧菩薩是從“八相”開始發問的。心——第八識,意——第七識,意識——第六識,五法——前五識。這裡的“五法”應該是指前五識,佛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從前五識中的“眼識”開始的。
“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您說了八個識各自的心性、各自的心相。
“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您還說了一切諸佛菩薩所持的心行——“解三界如幻”“度自心現無所有”。自心現,就是自心所緣的境界。 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與自心見等所緣境界,是不和合的。佛菩薩所行是真智,心所緣境界是妄識,真與妄不和合。
“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既不與妄和合,則能顯示出一切諸佛菩薩所說的都是真實相。實相無相,不著相才能顯示出真實相。 “一切佛語心”,一切諸佛菩薩所說,是說心性、心相,心外無法,外道才會心外取法。“一切佛語心”一句,應該是本經的要點,這四卷經前面都有一個副標題——一切佛語心品。
“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大慧菩薩請求世尊,為與會的諸大菩薩講述心識的境界。海浪藏識,就是第八識,此識含藏善惡諸法,隨染淨緣,如海起浪,故稱“海浪藏識”。法身,是如來究竟真智的法身境界。藏識是識,法身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大慧菩薩所問的,是藏識與法身的境界。佛回答大慧菩薩時,是從前五識中的“眼識”開始的。
佛在前面已經說過“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三種識,就是真識、現識和分別事識。真識是第八識之體,好比一個裝滿善惡種子的大倉庫。現識是第八識之用,好比倉庫中正在萌發生長的那一小部分種子,也就是正在現行的種子,故稱現識。分別事識又稱“轉識”,就是前七識。
佛告訴大慧菩薩,轉識是依藏識而轉的。比如眼識,有四種因緣促使,由藏識轉而生出眼識。哪四種因緣呢?根緣、塵緣、識緣、欲見緣。
根緣:根就是眼根。“自心現攝受不覺”——眼所對境,自心發現。由於不覺,妄生執取。
塵緣:塵就是色塵。“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色塵本空,無始以來卻計著為實有,妄想熏習乃至於如此。
識緣:識就是眼識。“計著識性自性”——計著就是分別,識以分別為性。根塵相對,而起分別。
欲見緣:“欲見種種色相”——雖上述三緣和合,若不起心欲見,則不見諸色相。起心欲見,就是欲見緣。
“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由上述四種因緣,轉而生出眼識。眼識本起于藏識,如水起浪,由藏識而生轉識,水喻藏識,浪喻轉識。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等,亦複如是。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複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猶如猛風吹大海水。】
心體如海,第八識如海水,第七識如流動,前六識如波浪。依八識流動,而有眼等轉識浪生。
佛告訴大慧菩薩,就象眼識的成因一樣,一切諸根——耳、鼻、舌、身、意等根,乃至於一微塵、一毛孔,都與識俱生,無不覺知。
“隨次境界生亦複如是”——外塵境界也隨著轉識的產生,漸次而生。這就是所謂“萬法唯識”。
然而,這些產生,有頓有漸。“譬如明鏡現眾色像”,是比喻頓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是比喻漸生。明鏡現像,無有前後;風吹海水,則前波起而後波隨。
【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
“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心為外塵所動,如風吹海,諸識浪生,相續不斷,藏識為因轉生諸識。
“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識浪所作的諸多業相,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所作的業相與所生的因緣(即前述“根、塵、識、欲見”四者)相和合,於是就深入妄計執著。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由於妄計妄執,就不能了知“色”等自性體空,不能了知“色”等只是虛妄的幻影,並無實體。由於妄計妄執,錯認幻影為實,由此次第轉化,從而使“眼、耳、鼻、舌、身”五識次第產生出來。
【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
佛告訴大慧菩薩,既生五識,則有第六識“意識”也隨之俱生,所以說“即彼五識身俱”。
“因差別分段相知”——因為五塵有“色、聲、香、味、觸”的差別,從而前五識各自產生不同的知覺,即所謂“分段之相”。
“當知是意識因”——應當知道,前五識是第六識“意識”的產生之因。
【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輾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彼身轉”——由前五識本身轉而生出第六識。
“彼不作是念,我輾轉相因”——而前五識並不會這樣起念思維“是我自心輾轉相因而生起的,並非實有”。由於不知道是虛妄的,從而執為實有,這樣,第六識就可能產生“常見”。
“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皆由對自心所現的妄境,妄生計較,妄生執著,所以心隨境轉。種種妄境有種種變壞之相,識也都隨之俱轉。這樣,第六識就可能產生“斷見”。
“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彼識分別“分段差別”的諸境,從而心隨境轉,稱為“彼轉”。
應該注意到,這裡沒有明說第七識。第七識稱為“意根”,是生起意識(第六識)的根本。這裡談第六識的成因,雖然沒有明說第七識,但頻頻提到妄計妄執,那就是第七識。第七識“恒審思量我相隨”,恒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恒審思量,就是妄計;我相隨,就是妄執。由於妄計妄執是生起第六識的根本,所以說第七識是“意根”。
【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如修行者入禪三昧”——是指“聲聞、緣覺”二乘修四禪八定,進而入滅盡定。
“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二乘之人修習禪定,不能察覺微細習氣,不知道是識轉,而這樣錯誤地認為,我通過修習禪定,從而滅了諸識,然後深入正受。
“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而實際上即使深入正受,識也未嘗滅。因為藏識裡的習氣種子雖然未現行,但並沒有滅掉,遇緣還會現行(還會受報),所以並非滅掉了諸識。
“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攝受不具,就是不取塵境。他們修滅盡定,只是伏住六識,不取法塵的境界,只是第六識不隨法塵的境界而轉,心中寂靜,暫時沒有六識粗浪生起,而他們自以為是滅掉了諸識。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佛告訴大慧菩薩,如上所述這樣的藏識微細行相,唯有諸佛及登地菩薩能知道究竟邊際,一切二乘外道修行所得的三昧之力,都不能了知。
【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刹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其餘的心地相貌,如歡喜地、不動地等。以智慧、善巧、方便,來分別諸地相,來決斷言句的實義。
“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於無邊佛所,廣集善根而最勝。如是善根成熟,遠離自心所現的虛偽妄想,在山林等修行之處打坐修行。“下中上修”,根據下中上根器的不等,對機修行。或者是由下而中、由中而上,次第修行。
“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刹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這樣修行,能見到自心的妄想流注,所以無量刹土諸佛為之灌頂,進而得自在神通三昧、還能得諸善知識(老師)、諸多佛子(同修)、諸多眷屬(弟子)。
“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能了知這諸佛灌頂、神通三昧、以及諸多的老師、同修、弟子,正是自己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前五識所現的自性境界,都是虛妄之想,正所謂“夢幻佛事,水月道場”。故能超度生有、死有、如海的業習種子、欲愛、無知等等。生有、死有等,這些都是六道輪回的苦因。這樣的苦因都已超越、都已度脫。
“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佛告訴大慧菩薩,如上所述,所以諸位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時,佛為了重複剛才所說的實義,而說如下的偈頌: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猛風吹大海,大海巨浪起。洪波浩淼,鼓蕩深淵,無有斷絕。
就象猛風吹大海一樣,境界之風鼓動藏識之海,掀起種種識浪。識浪騰躍,轉而生出前五識、第六識。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生華果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海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青赤種種色”——色塵,能起眼識
“珂”——珂佩之聲,聲塵,能起耳識。
“乳”——檀乳之香,香塵,能起鼻識。
“石蜜”——石蜜之滑,觸塵,能起身識。
“淡味”——甘淡之味,味塵,能起舌識。
“生華果”——前五識如開花,第六識如結果,從而生起第六識。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海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就象日月與光明“並非相同、也並非不同”一樣,也象海水與海浪“並非相同、也並非不同”一樣,第七識也是這樣,都是由於心識和合而生起的。日月、海水,比喻第八識;光明、海浪,比喻第七識。第七識與第八識非異非不異,所以前邊沒有單獨講第七識。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就象海水變動,湧起種種波浪一樣,前七識也是這樣,都是由於心識和合、轉變,從而生起來的。即所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這段偈頌是說,以意識(第六識)思維諸多法相的義理。“不壞相有八”,是說八個識沒有壞相。“無相亦無相”,是說八個識各各都無相可見,前七識同依藏識,也無依相可見。佛說“無相”本為破“有相”之執,有相破了之後,若還存個無相,或反執此無相為有個無相可得,這便大失無相之義旨,故說“無相亦無相”以破對無相的執著。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就象大海和波浪都是水,並無差別一樣,諸識都是心,心心無差別。“異”就是不同。“異亦不可得”——諸識的不同之處,也不可得。
【心名採集業 意名廣採集 諸識識所識 現等境說五】
這段偈頌是說“心、意、識”的概念。
“心名採集業”——集起為心。根塵相對,一念取著心起,採集而結業。
“意名廣採集”——能生為意。對於所採集的,順者起貪、逆者起嗔,生起“貪嗔癡”等念,廣造諸業。
“諸識識所識”——分別為識。“識所識”就是“能識別”和“所識別”。比如“眼識”是能識,“色塵”是所識。不但眼識是識,色塵也是識,色塵是第八識的相分,心外實無色塵。“諸識識所識”就是諸識包括能識和所識。
“現等境說五”——等境,就是對等的境界。“現等境說五”就是根據起現的對等境界,而說為五種: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當時大慧菩薩聽佛剛說過“無相亦無相”“異亦不可得”,心境皆空。又聽到佛接著說心意識“現等境說五”,疑為是說心境皆有。難道佛說法會自語相違麼?於是就向佛發問了。大慧菩薩以偈頌的形式問佛:
【青赤諸色像 眾生發諸識 如浪種種法 雲何惟願說】
您剛才說,青赤諸色等塵像,引發眾生的五識,如海水起波浪,請您說說,這種種法相究竟是空是有啊?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當時世尊知道大慧菩薩疑在何處,就以實義回答他,也借此作一個總結性的答覆。佛以偈頌的形式回答道:
【青赤諸雜色 波浪悉無有 採集業說心 開悟諸凡夫】
說青赤諸色等等法,乃至以波浪為喻,這些都不是實有,法喻皆空。海本澄清,因風起浪,是說境本空;心本湛寂,為境發識,是說心本空。至於說“心名採集業”等,那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用凡夫能懂的語言,為他方便而說,使他也能開智慧,也能悟入佛的知見。
【彼業悉無有 自心所攝離 所攝無所攝 與彼波浪同】
“彼業悉無有”——所謂眾生所造之業,都不是實有。
“自心所攝離”——自心是能攝,所攝就是境。自心所攝離,就是心、境都不是實有。能所非有,心境皆空。
“所攝無所攝 與彼波浪同”——所攝是法,波浪是喻。“所攝無所攝”是說法空,“與彼波浪同”是說比喻同樣也空。這兩句是說法喻皆空。
【受用建立身 是眾生現識 于彼現諸業 譬如水波浪】
受用,是眾生的依報。建立身,身體,是眾生的正報。眾生的依正二報,其實只是現識流轉,就象水起波浪一樣,於彼自心虛妄起現種種業相。
【爾時大慧菩薩複說偈言:】
大慧菩薩聽佛講到是為眾生方便而說,這就又有問題了,於是又發問。請看大慧菩薩此時是怎麼問的: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藏與業如是 何故不覺知】
就象大海起波浪一樣,可以分別種種鼓蕩、種種湧躍,這些鼓躍都不在大海之外。藏識如大海,業相如波浪,種種業相也都不在心外。這麼明白的事,何故眾生不能覺知,仍然以為心外有物呢?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佛回答大慧菩薩:
【凡夫無智慧 藏識如巨海 業相猶波浪 依彼譬類通】
凡夫無智慧,所以不能通達實相。藏識如大海而常住,業相似波浪而轉生。使用這樣的譬喻,是為了使眾生也能通達實相。
【爾時大慧菩薩複說偈言:】
大慧菩薩又有問題了,以偈問佛: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眾生 如來照世間 為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 何故不說實】
就象太陽出來,平等普照下中上一樣,如來出世,也應平等地為下中上根,乃至愚癡的眾生,講說真實法。而您還說了諸部方便法,為何不為他們都說真實法呢?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釋迦世尊回答道: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 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 次第業轉生】
如來出世,正是為了給眾生講說真實,而眾生心還不能契合真實,所以就使用種種譬喻。海起波並非水外有波,鏡中像並非鏡中真有實物,夢裡事並非真有其事,用象這樣的種種譬喻來說明心外無法。心的境界就象海起波、鏡中像、夢裡事一樣,都不是實有。有時是“一切俱時現”——頓現,象鏡中現像,頓時映現。有時是“次第業轉生”——漸現,象海水起波,後浪推前浪,按次第漸次生起。具有頓現的條件就頓現,不具有頓現的條件(境界不具故)就漸現(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 意者意謂然 五則以顯現 無有定次第】
外塵境界並非實有,只是隨業轉生的幻象。第六識分別前五識所取的外塵幻象,意識對法塵,意識是能識,法塵是所識,這就是“識者識所識”。而第七識恒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這就是“意者意謂然”,謂然——總認為是這樣的。前五識隨五塵而顯現,遇色見色,遇聲聞聲…… 隨遇而取,沒有一定的次第。
【譬如工畫師 及與畫弟子 布彩圖眾形 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 非筆亦非素 為悅眾生故 綺錯繪眾像】
我說法,就象畫師作畫形、弟子填彩色一樣。彩色沒有象文字那樣固定的章法,彩色不是筆,也不是素紙。為使眾生能歡喜接受,而用彩色構成錯綜複雜的眾多種形象。
【言說別施行 真實離名字 分別應初業 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 覺想所覺離 此為佛子說】
言說分別施行,不是對任何人都說同樣的話,應該對機施教。真實法本是離開名文字句的。
“分別應初業 修行示真實”——分別名相詳細解說,那是為了順應初發心的學人。若遇到真實發心者,就為他開示真實之法。
“真實自悟處 覺想所覺離 此為佛子說”——真修行人通過修行,自己有了悟處,則能覺所覺俱遣、能想所想皆離。這是為真發心的佛子而說。
【愚者廣分別 種種皆如幻 雖現無真實 如是種種說 隨事別施設 所說非所應 於彼為非說】
雖為愚者廣以言教分別種種名相,但這種種名相都是虛幻的。雖然能起現諸多瑞相,但這些相皆非真實。
“如是種種說 隨事別施設”——象這樣的種種言說,都是隨機方便施設,並非真實法。
“所說非所應 於彼為非說”——如果說法不對機,你所說的他不能相應,他反而會認為你所說的是“非說”,也就是,他會認為你說的不對。或者,你為他那樣說,他不對機,醍醐反成毒藥,你所說的正是“非說”。《大寶積經》雲:“為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
【彼彼諸病人 良醫隨處方 如來為眾生 隨心應量說 妄想非境界 聲聞亦非分 哀憫者所說 自覺之境界】
就象良醫隨病授藥不同一樣,如來為眾生說法,也是隨心應量而說。
“妄想非境界 聲聞亦非分”——妄想,是指外道所起的妄想,也就是外道邪見。如來所說的真實自覺境界,並非外道的境界,也非小乘聲聞的境界。
“哀憫者所說 自覺之境界”——真發心求解脫者,苦於聽不到究竟法,求佛哀憫,為說實義。佛就為他說諸佛自覺之境界。
【複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諸佛如來自證的真實境界,固然非外道小乘所能陵,但卻是眾生自心之本具,是本地風光,非從外得,若能修習,一定能夠成就。實修是很重要的。所以佛再次告訴大慧菩薩,強調實修的重要性。
“自心現量”是說現量塵境不出自心,因迷而不覺才妄生取著。
“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攝受是能取,攝受者是所取,能所都是妄想境界。
“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欲了此虛妄而顯真實,當離群獨處,遠離世俗,遠離諸如貪睡等昏沉與散亂,于初夜、中夜、後夜,常自省察、常自覺悟。應當切實行持象這樣的方便修行法門。
“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惡見經論言說,就是外道的錯誤論著。聲聞緣覺乘相,就是小乘的頑空之相。應當遠離外道與小乘的那些錯誤與偏狹的見解,應當通達自心所現的妄想之相。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於彼上三相修生。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大慧,是名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能到自覺聖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前面說過,法身境界是如來究竟之地。修行人欲到此地,非智慧不能進,所以要建立智慧之相,為修學者所依住。若不精勤用功,怎能成就,所以勸誡于“聖智三相”應當精勤修學。
所謂“跛驢心智慧相”,只是小聰明,並非真智慧,喻為“跛驢”,是說他能叫不能行。“最勝子第八之地”就是八地菩薩。“修生”是說修行而生聖智。舍離小聰明,老實精進修,證到第八地,則能生起“聖智三相”。聖智三相就是:無所有相,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相。
無所有相——沒有外道與小乘那些錯誤與偏狹的行相。那些錯誤與偏狹是他們通過不正確的修行而生起的,是他們自心的“遍計所執性”。
自願處相——諸佛從本立願,通過正確的修行,而生起的智慧相。也可以說,自願處相就是自心的“依他起性”。
聖智究竟相——也就是法報化三身:“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對於一切法相都無所計著,從而證得法身;“得如幻三昧身”,三昧身就是報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是說生起千百億化身,遍諸佛刹。所以,聖智究竟相就是自心的“圓成實性”。
佛告訴大慧菩薩,如上所說,就是聖智三相。若能成就此聖智三相,就能到自覺聖智的究竟境界。所以,應當精勤修學聖智三相。
本門概要:
本門的關鍵字是“海浪藏識境界法身”,大慧菩薩正是從這裡發問的。海喻第八識,浪喻前七識。佛從眼識的產生說起,論述了前七識的起因。對於大慧菩薩關於“方便說”與“究竟義”的疑惑,佛也作了詳細的解答。最後提出“聖智三相”,從而引出大慧菩薩關於“三自性”的問題來。請看下文:
〇三、有無妄計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
前面的“諸識生滅、藏識境界”兩門是講說八識。佛關於八識的講說,歸結于“聖智三相,當勤修學”,與會的諸菩薩已經聞法圓滿。大慧菩薩知道,此時與會諸菩薩心中所繫念的,應該是與“聖智三相”有關聯的“三自性”了。
先簡說三自性:
遍計所執性——眾生迷惑,不能了達諸法本空,妄於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計度,執為實有,故名“遍計所執”。
依他起性——所有諸法,皆依眾緣相應而起,都無自性,都是虛妄,故名“依他起”。
圓成實性——真如自性,不遷不變,本自圓成,又稱實相,故名“圓成實”。
再解釋經文中的“聖智事分別自性經”。
聖智,就是聖者的智慧。聖智遠離虛妄分別,正照真諦,正如《維摩經·肇序》所說:“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聖智無知,而凡夫的小聰明——凡智,卻是有知,總是落在兩邊。
分別自性,是指三自性。三自性的遍計所執性,只有凡智,沒有聖智;依他起性,也通凡智,也通聖智;圓成實性,只有聖智,沒有凡智。聖智雖知有無,而離有無,不象那“遍計所執”總是執著兩邊。
這裡的“經”,有路徑的含義,是指心路。“聖智事分別自性經”就是以聖智分別三自性的心法。
大慧菩薩請佛為大眾宣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這個“百八句分別所依”是指什麼呢?
前面講了一百零八句,並且十方三世諸佛都講這一百零八句,那麼,諸佛是依據什麼分別這一百零八句的呢?顯而易見,這依據正是“聖智事分別自性經”。
【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舍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正覺的佛陀有十個尊號: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裡的“如來應供等正覺”就是正覺的佛陀。“依此分別說”,依什麼分別說呢?依大慧菩薩所問的“聖智事分別自性經”這個問題分開來說。先說“五法”,再說“三自性”和“二無我”。前邊的“諸識生滅、藏識境界”兩門是說“八識”,接著就要說“五法、三自性、二無我”了。大慧菩薩是發起本經之人,本經一開始就讚歎大慧菩薩于“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究竟通達。佛依大慧菩薩所問而說,自然要先講到這些內容。
先簡介五法:
名——就是假名。是說一切聖凡、有情與無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等等諸法,都給起個名字,是為“名”。
相——就是色相。是說“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切品類,有情與無情,根塵等諸法,各有形狀,是為“相”。
妄想——虛妄的分別之念。是說由名、相二法,起分別心,認假名為自己,執幻相為本身,就會有種種攀緣,是為“妄想”。
正智——如來所明瞭的正見之智。是說能夠了達諸法如幻如化,非斷非常,超越一切凡夫、小乘的偏邪異見,是為“正智”。
如如——不變不異的真如理體。由正智觀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無。名相本空,即真如理體。理因智明,智因理髮,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為“如如”。
五法中,前三者“名、相、妄想”為生死迷界之法,後二者“正智、如如”為涅槃悟界之法。
再看這段經文:
“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是說菩薩能善知眾生的心意,眾生之心不外乎“名、相、妄想”。
“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舍離五法自性。”這就是“正智”。——善能分別諸法相。
“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幻起並未變,隨現不是異。不變不異的如來常住法身,就是“如如”。——於第一義而不動。
應該注意到這段經文的“畢定舍離五法自性”一句。注意!是畢定舍離,而不是有法可得,這才是正智。若知道一法就粘著一法,那不是正智,而是妄想。
還應該注意到“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宮(千百億化身),乃至色究竟天宮(圓滿報身)”,這些都是“幻境界”。——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亦複如是。大慧,複有餘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驃,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
佛的這段開示從破斥“名、相、妄想”開始。外道之見不外乎兩種:一者計度為“無”,見一切法隨因緣盡而滅,便計度為再也沒有別的因緣了,就象兔子不會長出角來一樣(覺知因盡兔無角想),所有諸法也都是這樣(如兔無角,一切法亦複如是),這是斷見。二者計度為“有”,見“地、水、火、風”四大種(見種),各有自己的特性(求那),都可以分解為極其微小的微塵(極微),以為有實法可得(陀羅驃),實有各自的形體和位置(形處),便於諸法各各差別之處橫加計度(橫法各各差別),並不象“兔子沒有角”那樣啊(計著無兔角橫法),而是象牛有角那樣吧(作牛有角想),這是常見。
解釋兩個詞:
求那——翻譯為“德性”,古代所說的德性,就是現代所說的“特性”或“屬性”。比如“法身四德——常樂我淨”,就是法身的四種特性,或者說是法身的四個屬性。
陀羅驃——翻譯為“實法”,意思是,有實實在在的法可得。
【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見,立妄想根量。】
外道之所以墮在“有、無”兩邊,妄起“有、無”二見,是因為他們不瞭解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於自心所現的境界,增長妄想分別。於自身、自身的受用、以及能見之心,分別建立妄想出來的“根量”。根,指六根。根量,六根對妄境的度量。其實,自身、自身的受用、以及能見之心,都是心識所現的境界,都是虛妄,都不可得,都與“有、無”不相干。
【大慧,一切法性,亦複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
不但自身、自身的受用、能見之心,與“有、無”不相干,一切諸法之性,也都與“有、無”不相干。不應妄加計度(不應作想)。不得言有,是因為一切都為識所變現,並非實有;還不得言無,是因為藏識幻現之假相不無,並不是死寂一團的斷滅。
【大慧,若複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應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自性,悉不可得。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
即使這個“離有無”的概念,也不能執取,若執取“離有無”,作兔無角想,也是邪想。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兔無角”是相對于“牛有角”而說的。“待觀”的“待”,是對待、相對、對比的意思。待觀,就是對比著看,看牛角之有,觀兔角之無。這麼一“待觀”,既非真空,也非妙有,所以說“不應作想”——不應該把“離有無”的概念作“兔無角”想。若作此想,那就等於說還有一個“牛有角”在。“兔無角”和“牛有角”都不可得,乃至微塵,推求分別其自性,也都不可得——萬法無自性。
聖智境界是離開兩邊的(聖境界離),聖智境界不應該以“牛有角”為依託(不應作牛有角想),從而把“離有無”的概念想作“如兔無角”(而作兔無角想)。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相已,隨彼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
大慧菩薩又問:世尊,修行到沒有妄想的人,見諸法本不生相,他隨之思量觀察,不生妄想,便可說這是“無”麼?便可說“如兔無角”麼?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佛告訴大慧菩薩,並非隨之思量觀察不生妄想,便說是“無”。為什麼呢?因為妄想並無自體,是“因彼生”,是因有角無角而起分別生起的,彼角是妄想所依之因。妄想本無,因角而生。妄想本無自性,故說是“無”,並非不生妄想為無。
“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異,是說心與境有分別;不異,是說心與境無分別。應該離開“異”與“不異”兩種邊見。並非觀察不生妄想,如兔無角。而是本無“異”與“不異”兩種邊見,如兔無角。也就是說,心境絕待,本自無生,不容起念,容不得說“異”與“不異”。
【大慧,若複妄想異角者,則不應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
這段經文是說心本無生。佛告訴大慧菩薩,若說心(妄想)與境(角)異,則心就應該不是因境而起,就應該另有自性,而心卻是因境而起,別無自性可得,足見心與境並不是“異”。若說心(妄想)與境(角)不異,則起心時就不是因境而起,那麼,心分別的是誰呢?遇境時不生妄想,那麼,誰在分別境呢?所以心與境也不是“不異”。所以“離異不異”,所以“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應該是心本無生,妄想本無。
【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
這段經文是說境本無生。兔子不長角,兔角本無,當無自性。而牛角呢?牛角雖有,若分解剖析,“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牛角也無自性,也不可得,也是本無。“不異角故,彼亦非性”,是說牛角無異於兔角,牛角無自性可得,也是本無。
“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兔角與牛角,二者都無自性可得,都是本無,怎麼能誤執牛角之有,謬言兔角之無呢!
【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牛角雖有,若分解剖析,乃至於無,所以說“如兔無角”。如果誤執牛角之有,謬言兔角之無,是不應該這樣想的,不應該執牛角之有,言兔角之無,不應該執取相對的有無,而是即有即無,正所謂“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佛告訴大慧菩薩,外道執取相對的有無,不是正因。依不正因,而說有無,“有”和“無”兩者就都不能成立了。
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以上的經文,遣除相對的“有、無”,意在轉妄想為正智。下麵的經文,遣除相對的“色、空”,意在轉名相為如如。請看下文:
【大慧,複有餘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虛空分齊,言色離虛空,起分齊見妄想。】
佛告訴大慧菩薩,還有其餘一些外道見解,執著“色、空、事、形、處”,橫加分別計度,不能正確地了知虛空相,妄說“色離虛空”,生起“色”與“虛空”有界限的妄想。 色,就是物質。這些外道說,物質是物質,虛空是虛空,物質與虛空是分離的,是有界限的。(分齊,就是界限。)
【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
色有種種色,虛空也是色,虛空是種種色裡的一種。色也是虛空,色是依“能保持”之“能”和“所保持”之“所”建立起來的(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之事,當如是分別,當如是了知(色空事,分別當知)。正如《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告訴大慧菩薩,“地、水、火、風”這四種名相,其產生時,自身形象各不相同,其形象也不停留在虛空的形象上(亦不住虛空),然而,它並不是實在的,它裡面並不是沒有虛空(非彼無虛空)。
應該注意到,佛的這段開示,與現代物理學研究發現的結論極為相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發現了原子結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繞核極速運動的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和電子占極小的空間,一個原子的體積絕大部分是虛空。而且原子核還可以再分,電子也未必是堅實的顆粒,而是“波粒二象性”——既像是粒子,又像是波動。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能保持”之“能”,就是維持原子結構的能量。“所保持”之“所”,就是該原子的各種屬性。
【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刹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
對牛角之有,言兔角之無。然而,若將牛角分解為微塵,進而分解為鄰虛塵,再看鄰虛塵刹那不停的極速運動(又分別微塵刹那不住),說“兔無角”的比照之物“牛角”實際上是沒有的,又能對何物比照著說無呢?
鄰虛塵,就是鄰近虛空的微塵,這很象現代物理學“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應該注意到這段經文中的“刹那不住”,很象現代物理學中“電子雲”的概念,由於電子極速繞核運動,一個電子竟也能呈雲霧狀。
“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即使不看牛角之有,而看其餘的東西為有,只要他對照這個“有”說“無”,也都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也能象解析牛角那樣,去解析任何東西,其結果都是一樣的,都不可得。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刹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佛告訴大慧菩薩:應當離開“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等等妄想。你們諸位大菩薩,應當想到是自心起現的妄想,隨入為一切刹土。本無刹土,只是自心起現的妄想而已。“最勝子”就是證量最為殊勝的佛子。最勝子應當以“自心現”的理論,來方便教化眾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又用詩偈的方式重新宣說上面所說的義理:
【色等及心無 色等長養心 身受用安立 識藏現眾生】
等等色相,以及能識別色相的心,都是“無”,都沒有實物可得。而等等色相卻總是被“心”所識別(色等長養心)。自身、自身的受用、資生住處等安立自身的用具、以及芸芸眾生之相,都是藏識起現的虛幻景象,都沒有實物可得。
【心意及與識 自性法有五 無我二種淨 廣說者所說】
“心意及與識”是說八識,“自性”是說三自性,“法有五”是說五法,“無我二種”說二無我。一個“淨”字把“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都掃除乾淨了。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這是十方三世諸佛說法之式,所以道“廣說者所說”。
【長短有無等 輾轉互相生 以無故成有 以有故成無】
一切世間有為之法,都不出“長短相形、有無相生”的範疇,都是輾轉相對分別而有。以兔角之無,成牛角之有;以牛角之有,成兔角之無。
【微塵分別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處 惡見所不樂】
將牛角析為微塵,以此來分別牛角也無,不能相對於牛角而言兔角無。以此事作啟發,從而不起“心外有色”的妄想。“心量安立處”,就是上面所說的自心“離有無”,即聖諦第一義安立之處。如此微妙的法門,那些持惡見者不樂意聽啊!
【覺想非境界 聲聞亦複然 救世之所說 自覺之境界】
他們之所以不樂意聽,是因為那不是他們所覺所想的境界。不僅不是他們的境界,也不是聲聞緣覺小乘的境界。而是救世的如來所說,是諸佛如來自覺的境界。
本門概要:
本門的關鍵字是“聖智事分別自性經”。大慧菩薩所問的問題是關於“三自性”的,佛卻從“五法”說起。因為先把“五法”解釋清楚,“三自性”也就容易理解了。在本章裡,佛先遣除相對的“有、無”,引導大家轉妄想為正智。又遣除相對的“色、空”,引導大家轉名相為如如。最後,佛鼓勵大家以“自心現”的理論,方便教化眾生。並批駁了外道的惡見,也批評了小乘的偏見。
( 上部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