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老師,問一下日常生活裡頭,習氣起來怎麼辦?
答:不跟它跑!不辦!怎麼辦啊?就這樣:習氣起來,不辦!
問:但是習氣起來,自然就跟著跑了。
答:那還行啊?那你乾脆減掉它:減掉那個“跟它跑”。起個假名,叫觀照。
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減掉它都行。有的是念佛減掉,有的念咒減掉,有的是一機靈,看一看:“妄念哪兒來的?”看念頭起處,減掉。還有的“呸”、“斷”、“停”!這都是減掉的辦法!你願用哪種用哪種,哪個合適你用哪個。
但是哪一個上都能做文章。念咒,我可以鼓吹咒的功德,多麼殊勝;念佛我可以說念佛有多高明,什麼法都不如它;再一個你那個“一激靈”,“怎麼?哪兒來的?”看見念頭起處了,那個地方是佛性,——多好多好。都是打妄想!你截斷它,就完了,哪那麼多事兒!
問:哎呀!
答:在這兒做文章多著呢!哪一種方法都能做大文章,並且還都能方便說。對那種根性的人就那麼說。
某人曾經在老人去海口前,講過一種觀心方法,他那種觀心是觀念頭。老人去了之後說:“哎,咱不觀念頭,咱看念頭起處。”是在那兒講的“看念頭起處”。
行了,抓住一個“看念頭起處”,拿出來,就他那一個對,別人的都是錯的,“受一非餘”。“受一”,就是接受一個,“非餘”,其他都是不對的。“受一”也不“非余”,“餘”也是對的。這才對!這才行!
“受一非餘”,你知道這是經裡的話,《涅槃經》裡講的,下邊還有一句話,下邊兒是“魔所攝持”。“受一非餘,魔所攝持”,這是《涅槃經》的經文。
問:師父,王驤陸祖師有一“沉”字訣。
答:那也是一種方法,都是減掉(妄想)的方法。不跟它跑。減什麼呀?減掉“跟它跑”。我不跟它跑。不是消滅它,不要求你(消滅它)。
為什麼呢?你做不到!你沒有修死定的功夫,要是有修死定的功夫,能夠消滅掉它。但是並不是真消滅了,搬石頭壓草!你現在搬石頭也壓不住草!
問:是!
答:壓不住,現在壓不住。但是那種搬石頭壓草的功夫可取嗎?不可取。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說不跟他跑,不消滅它了。
就是你有那種功夫,打坐定力好了,也不可取。你能把它壓住,也不可取。那個功夫不容易,很少有人有。
到那時候才擔心落入無記。落入無記空,黑山背後。你這點兒功夫,離黑山背後遠著呢!別擔心!到不了黑山背後,功夫太淺。
問:日常生活好多都是習氣。比如吃飯。我很饞,老想去吃東西。但是這個時候,我覺得我就克制不了。我知道它是習氣(但克制不了)。
答:想吃飯克制不了啊?克制你現在這個妄心吧!終日吃飯它不能沒咬著一粒米啊?“終日穿衣沒掛著一絲紗”!
為什麼要吃飯?其實你的佛性根本不需要吃飯,你這個身體需要穿衣吃飯。這個假東西要吃飯。它的事兒,我跟它別(扭)什麼啊?它吃了我就沒吃。它隨便吃,我就沒有咬著一粒米!
問:可是它不光是吃一點。這種“饞勁兒”,一直就是,零食放在那裡,就想吃。
答:它打它的妄想,我這兒清淨我的。我這就沒動過。當然想吃,那是妄想。它打妄想讓它打去。
因為你有這個肉身,有“受陰”,就會有這種“想陰”。它感受就是饑餓,有這個饑餓的感受,“想陰”就會隨之而起。“色受想行識”其實並不孤立,都連著的,它們有聯繫的。
問:有什麼方法,可以打掉吃飯的習氣?
答:打?把人打死了?餓死了?到底是打死了?還是餓死了?有些人剛入門兒,習氣深重。就象這種剛入門的法,可能會有!這種過激的,在相上求的這些法。因為你跟他說無相,他不能理解!
現在我們在打七現場,說的是無相法。“吃飯沒咬著一粒米”的意思就是,那一些(有相法),正實行的時候,其實也沒實行什麼。沒有貪嗔癡,哪還有戒定慧啊?有貪嗔癡才有戒定慧。沒貪嗔癡要戒定慧幹什麼用啊?那是多餘的東西!
但是,為什麼戒定慧不多餘呢?因為你有貪嗔癡!我們現在是說,貪嗔癡本空的前提下,戒定慧也本無。跟著走。要不然你這裡不又立了一個貪嗔癡了?對不對呀?你立起來另一個貪嗔癡了吧?
問:其實不光是吃飯,日常還有其他很多的事情,都是習氣。
答:對!都是習氣。當然,那些方便法很多,特別是接引初機,剛入門的。因為咱們這裡說的話他不懂!佛法有它的深意啊。
要是那麼膚淺,一進門就知道完了,把佛法懂完了,佛法不就不值錢了嗎?這麼好懂啊?剛進門就給你學完了,你這兒就沒東西了!那佛法還值錢啊?
問:想問您個問題,佛法最終靠智慧,是不是修行剛入門的時候,沒那麼大的智慧,所以就要隨緣一點點地來?
答:那不叫隨緣。那個時候很嚴格。做得好了很殊勝。殊勝得,讓世間人(覺得)高得夠不著。嚴格起來你可能感到很為難,寸步難行。這些都是矯枉過正啊!
幼稚園的阿姨就是這麼教化孩子的:都要乖!誰不乖狼外婆來了把他抱走了!狼外婆真會來抱走孩子嗎?不可能的事兒!
但小孩都信那!應該信!你不讓他信,啥餿主意小孩兒都想得出來。他不搗蛋了這不就好了嘛!就這麼回事兒。有實意嗎?“但有言說,皆無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