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煩惱麼

by | 11 月 13, 2020 | 王驤陸居士增錄

著者: 王驤陸居士

世上要有一個人煩惱,即是世界上共同的煩惱,因為關係是相聯的。煩惱可以養成世界恐怖,大之戰爭,小之殘殺,自殺殺人。一切起因,由於爾虞我詐。其所以奸詐者,自因生活艱難,經濟壓迫,而不經不濟之原因,實在淫奢,如國際的海陸空軍備擴張,人民的衣食住物質奢侈,正同發狂一般。無非好虛榮,爭面子,互相疑忌。國際間謀對外發展,發展原因,還在生產過剩,恐失業而革命,不知革命由不均不平而來。以少數人運用機器,以為操縱,抱獨利主義,惡象由此環生。先哲發明科學,目的是謀眾福,非便私利。社會原則應該互利,不是偏枯。其所以不明此理者,由於人無智慧,無智慧由於不明佛法,世人誤解佛法為消極,為迷信,因此不肯提倡,照此糊塗下去,世界必日壞一日,煩惱必日多一日。所以要人反省,一問自己,“我有煩惱嗎”?如是猛醒回頭,心上一轉,把煩惱就變為快樂了。

不論你是男女老幼、富貴賢愚、當國的主人公、討飯的乞丐、有錢無錢、有勢力沒勢力,總逃不出“煩惱”兩個字。請你自己想一想,“我有煩惱嗎”?如有煩惱要解除,不能不聽我一勸,定使你開豁心胸,不走極端,也自然轉禍為福,轉苦為樂了。

“煩”字從火,“惱”字從心,心內有火,是不安之極了。但人的煩惱,各各不同,總不外乎五種欲:一財二色三名四食五睡。欲是心欲,便是有所求,求不得,遂生惱怒。所以佛說有六大根本煩惱,是貪、瞋、癡、疑、慢、邪見。

“貪”,是貪得。所謂不貪者,不是無所求,如當作無求,就變為消極了。不懂佛法的人,就說學了佛,不應該再做事發財,這是根本大錯。佛法不是消極,是積極;不是無求,是不強求;是隨緣,不是做作;有財儘管發,不是搶奪,或是魂夢顛倒想中發財票。又“貪”字,不是單指貪財而言,凡求五欲滿足過分者即是貪,惟財色是最容易引人起貪心罷了。貪求不得,固是煩惱,但正當貪求時,患得之心,如火焚熾,此亦是煩惱。食不甘味,夜不安眠,無一不是苦。及有所得,用心保存,經營勞苦,患失之心,亦如火焚熾,更是煩惱。只因習慣已久,不知不覺,如辣味久嘗忘其為辣,蛆之居廁又忘其臭穢也。此煩惱之不可見者。

“瞋”,是怨恨憤怒。貪是因,此是果。因貪求不能如願,故又惱怒,此心火熾盛之表於外者,隨環境之大小而變,小之謾駡打殺,大之鬥爭攻戰。此煩惱之可見者。

“癡”,是糊塗。凡不明因果,不辨真偽,不識是非,顛倒逆行者,皆癡也。此煩惱之不易覺者。

“疑”,為一切人事紛亂之起因。先由固執我見,無中生有,從患得患失中,自起妄見,執以為是。如疑人侮我,或疑失戀,或疑有人進讒。此皆以糊塗貪癡為種子,患得患失為因,分別計較為果,漸漸引入於瞋者也。又凡修行人,用功至中途,忽起所知障,亦屬疑病,此自以為聰明巧妙,而煩惱於不覺者。

“慢”,從自大而起。自視過高,遂以驕人,驕人則人易侮弄之,結果仍入於瞋,因此而生煩惱者。

“邪見”,凡具足前五煩惱者,皆名邪見。但又因邪見而生前五煩惱也。邪見者,見之不正者也。不正由於不明究竟,要以癡為根本,而一切煩惱隨之。凡修外道者,自以為究竟,皆邪見也。故學佛以明心開慧為第一義。

此六大煩惱,根本在一“執我”。佛教佈施,佈施者,舍也。若能舍去我執,則煩惱自淨,良由人在世上,事無大小,無不計我,一一向內思維,何物為利我,何事為害我,獨於內省明心一事,則不計也。

因執我故,遂分順逆二途,逆我者煩惱,順我者歡喜。不知歡喜亦是煩惱。一因歡喜之對面即是煩惱;二因喜之過甚,實有患失之憂;三因心臟同一沸蕩不安,多笑傷筋,狂喜成類,氣促肺張而致病。總而言之,一切過分,所謂不勝是也。最近有一人,因喜極縱酒而死者,此又歡喜煩惱之明證。

向上之心,人皆有之,此又爭之漸也。但此爭是進步,爭勝是人類進化的一種汽體燃料,不是固體的煤炭木柴,也不是液體的汽油火酒,實是汽體精神。但爭勝和爭奪不同:爭勝是向上,是謀自己學業進步,於人非但無損,且有觀摩鼓勵之意,是普利的。爭奪是謀自己財利進步,取他人所有以歸我,於人有損,而於己無益,是兼害的。普利是文明進化的表率,兼害是野蠻時代的盜行。古人當仁可以不讓,複有兄弟讓產之風,貴賤是非,判別分明,進化退化,程度如此。故普利則煩惱自少,兼害則煩惱益多。若誤解進化,勢必以盜行為向上,公理既亡,戰爭日酷,養成世界的大恐怖大煩惱。此又一二自作聰明人,縱欲貪狂之所致也。

大煩惱因何而起,人有幾種不安乎?

一、苦的不安。各各有知,不必論矣。

二、樂的不安。亦各有因緣不同,前亦論之矣。

三、非苦非樂的不安。如一般人衣食已足,但覺乏味,心無寄託。因此思量未來事,或死時,或死後,或疑病等。遂生種種不可言說的不自在。

四、家庭忽起紛爭,或意外事發生,在在可虞,此基於快樂及富有者居多。

五、因向上欲念之澎漲,所以國際多疑忌,外交多侵略,工商業尚奇勝,學說主義多怪誕,男子多奸詐,女子多淫奢,有金錢即體面,不道德亦光榮。衣冠禽獸之不分,骨肉天倫之日替,人生至此,有何意趣?自殺之風,由厭極而起,世上說不盡的煩惱又如此。

六、凡極靠不住的人,卻又極望人家對伊靠得住。凡口口要打倒忠孝的人,卻又極喜人家對伊忠心,並說自己兒子如何好,如何聽話。此即貪求患得之煩惱也,及至上當吃虧,苦無可訴時,則又煩惱之極矣。

七、人到病苦時,煩惱更不必說了,不外乎怕費錢、眼前難過及怕死三種。但平時絕不肯留心保養。病又不外乎兩種:一外侵,約十之一二;二內擾,約十之八九。外侵是風寒暑濕水土傳染等類,內擾是自己量小看不開,因細故而煩惱、憤怒、憂鬱,或病或死,吃多病短命之大虧,或陰謀而遭殘殺等等。世間此等人極多,每自以為聰明,而不知極呆極笨,為第一可憐煩惱之人。

八、一班君子人,疾惡如仇,自表其善,是不是煩惱?

九、行善舉的人,恨一班慳吝人不肯佈施,是不是煩惱?

十、和尚居士,要立門戶,爭廟產,求施主,是不是煩惱?

十一、慈悲人怕大家入外道遭魔,因而嗔恨,是不是煩惱?

十二、更有一般瞎煩惱,最是可笑。列舉如下:

1.有潔癖者,如太好潔淨,疑惑種種不淨等。
  2.說話恐傷人,應說不說,護慎太過,因而禁若寒蟬者。
  3.客氣過甚,忘其所以者。昔清乾隆時,有兩相國均衰老,甲病而乙訪之,於病榻相語。甲曰:我二人均老矣,不知誰人先入地?乙拱手曰:還得先讓老尚書。傳為笑話,即此例也。
  4.婦人不許男子夢見前妻或亡妾,戒其夫嗣後不准再作此夢雲。此亦實事,第忘其名矣。
  5.席上好說大話,每引聞人為友,而實不識也。某日又自稱與乙相識,誇為多年至好,而乙適在座,遂致哄堂,因逃席而去者。
  6.賭博時無心扣一牌,對方成為切齒之恨者。故最無謂最傷友感情,余故終身戒賭。
  7.友人于大眾中,因太忙忘及招呼,彼疑為輕視之者。
  8.於人情事故不肯絲毫疏漏,曲意承旨,周密備至,耗其心血,自喜其工到,久久習於不覺,近於偽矣。又若他人對之有所不周,彼又嫌惡而生惱也。
  9.了無主張,人云亦云,喜怒隨人而轉者。
  10.無子承嗣而生煩惱,此至可笑也。世間第一等福人是無子,第二是少而好,第三好而多,第四好多壞少,第五壞多好少,第六少而全壞,第七又多又壞。大凡子女均因夙世關係而緣會,結善緣可得好子,種惡因自得劣子。惡因中,遠因以欠負為主,近因以不教育為主,而不教育中,尤以多財驕逸放縱為第一也。
  11.認佛法為迷信者,明知非迷信,又恐人譏笑而不學者,此世間最愚笨之人。譬如吃菜,必先知味而後敢嘗,天下寧有此理,此皆瞎煩惱也。

總之一切一切都是不安,都是煩惱,八苦交煎,都包括在內。佛說三界不安,猶如火宅。三界內外,只分迷覺一條線。迷則造業受苦,是居三界之內;覺則明苦知樂,了達究竟,不造苦因,不得苦果,是出三界之外矣。

今當言如何是煩惱,及其斷法。

甲 、煩惱種類極多,但各有其因。茲約略記述之,姑舉七十二種。可見無一日不在煩惱中,又無處不是因果:一因種種病苦,二因求借或索欠不遂,三因侮辱或受制,四因夙怨,五因失戀遺棄,六因誤會,七因受激動挑撥,八因失卻機會,九因起居不適,十因恐人謀我,十一因無一事使我滿意,十二因老大悲傷,十三因喪去所愛之人與物,十四因生活艱難,十五因無所事而乏味,十六因年老無伴,十七因相貌醜陋,十八因左右為難,十九因客居逢節,二十因私弊恐人知,二十一因學業不成,二十二因路見不平,二十三因兒女不孝,二十四因妻室不和,二十五因閨門不幸,二十六因前盛後衰,二十七因友人以怨報德,二十八因貴物因急賤售,二十九因出門逢久雨,三十因逢忌諱事,三十一因瘋病忽發,三十二因食不甘味,三十三因衣不合體,三十四因富不能勝人,三十五因禁賭或輸,三十六因得意之物與事受譭謗,三十七因性急而久待,三十八因失言傷人,三十九因失儀,四十因妄言被駁,四十一因地產落價,四十二因銀行動搖,四十三因世亂,四十四因盜賊,四十五因中途川資不敷,四十六因事牽連受冤,四十七因中保受累,四十八因思慮不安,四十九因厭客久坐不去,五十因無聊應酬難卻,五十一因強顏為歡,五十二因忍辱或忍笑,五十三因得財而恐人知,五十四因喜極而不勝反至病苦,五十五因聞出門遇險,五十六因苛捐,五十七因欲遠離,五十八因無子嗣,五十九因徵兵遠征異國,六十因怕死,六十一因好潔而偏見不淨,六十二因閨怨,六十三因待遇不均平,六十四因仰承人顏色,六十五因敷衍無賴小人,六十六因見故人墳墓,六十七因新衣受汙,六十八因狐鬼擾亂,六十九因生產,七十因辦交涉,七十一因慈悲過甚,七十二因煩惱而煩惱。這七十二種煩惱,是殺盜淫的媒介,充具量可以亡國滅種,殺人盈野,流血千里,結果是兩敗俱喪。不可因其微細而忽之,從來大火焚燒,開首原不過一點,此因地之不可不慎也。但學佛者不知自求,亦是不明因果。

乙、 煩惱即是不安,但如何名“安”?

“安”者,放心而己。放心則無掛礙。有真安、假安、暫安、久安、獨安、眾安、可靠與不可靠安之分。凡獨安者,必暫而非久,假而非真,必不可靠。故太平是真安,太是普遍大眾,平是平等,就是大家皆安,我才是真安。譬如夜睡關門,用保鏢保險,武裝衛隊,此是假安。何如無盜賊無敵人之無掛礙為久安乎?古人獨樂與眾樂即是此理,所以真聰明人要保永久平安,須要參學佛法。佛教你佈施,即是自保。譬如有一百萬財產的人,有一半也足夠了,卻將五十萬用作地方公益設工廠,使人人有飯吃,又誰肯做盜賊來害你,而我之五十萬才能永保,所有一切保鏢等費根本無所用之,此是真而且久及可靠的安了。但世人生性慳吝,眼光不遠,只顧目前。寧可留給子孫受痛苦,自己再受煩惱,故明白此理方明白安的真義。然而目前不望大佈施,只望大家稍放鬆一點,不走極端,己可稍安,與虎謀皮,本是不易。

丙、所謂煩惱不安者,是何物乎?

凡人但知頭痛是頭的痛,腰酸是腰的酸,而不知其非是。蓋痛是知覺,頭和腰的酸痛,不由心的知覺,也不會感到。因此煩惱不安都屬於心,心去分別比量。好壞順逆,得失是非,一對對的引起,於是喜怒哀樂隨之而生。假如貪念不起,自不愛取執有,分別心少,得失念輕,無所謂安不安,則煩惱自除。佛家所以先要明心見性以為根本也。欲明心地,當看佛學諸書,實行修持,則得實在受用矣。

丁、如何斷煩惱法

斷煩惱法門,本屬無量,但有一訣四法。所謂一訣者,謂惟此一妙訣,別無二門。言煩惱從心起,還從心解。解是用智慧去瞭解,心上一轉念,就是慧照。照見一切本空,苦厄自除。《心經》一文,是無上救苦救難之妙訣。奈何讀而不解,依舊顛倒痛苦,更視為迷信而忽之哉。四法者,本此一訣而變化其妙法者也。一曰救因,二曰救果,三曰轉念,四曰事證。

(子)救因者,於事之入手前,先一凜覺。例如要起爭執時,是煩惱之起因,先一思量,此事因在何處?又我今如是,日後之果如何?則自然謹慎。口不亂說,禍自滅;身不亂行,害自除;心不亂起,惱自斷。此救於因者也。世人老不肯轉念,回頭一想,不養成此習慣,故臨時每無退步,一觸即發。如下等人每喜打架鬥罵是也,此在幼時父母失于教訓,縱養反成。故禮節謙讓,萬不可認為虛文而忽之,此是人類相互間鬥爭中的一道防線,到此限止,自然少許多事,此真因地救亂之妙法。近世人尚競爭,誤解尚武之義,不知武是止戈之意,言止其爭也。欲止其事,則文治萬不可忽。凡人越文明,越威武,此名威儀。越好鬥,越野蠻,此名威力。威力終必打倒,以其無知識也,必更有強大之武力以制之。但無知識人,不足與語此。

(醜)救果

此救於事之已發者也。煩惱已起時,當思如下:

一、得不償失,所爭得者甚微。

二、我寶貴之精血,因之而消耗,尤犯不著。

三、譬如物已破裂,不可再裂,使之擴大。

四、遇甚者必有極大之反動。

五、不可使損失外再加損失。

作此想者,其惱心自然解除。總之,煩惱多爭,決無好處,此並非消極自了。若有值得做的事,為保衛國家戰爭而死,死亦光榮。古有殺身成仁者矣。佛法是積極救眾,況救國乎。捨身佈施,正是解空第一,如金剛經恒沙身命佈施,在有智慧,此又救於果者也。又如敵人不可以理喻時,則必給予教訓,制止其貪欲。文王一怒而天下安,此亦救果之意。近來世風日下,人心益薄,自利之心益厚,人之痛苦益多,以痛苦煩惱之甚,謀自衛之心亦益堅。思想日漸尖銳,主義日見離奇,愛國不敵愛己,此世道之可憂也,愛身不敵愛見,此怪論之可怖也。世界之煩惱,豈不如火上澆油哉。但人類有不移之原則曰敵對。敵對之演進,即互為因果。我之極者,其反動必過之。勢力之往還,後者必加於前者,不可以一時得失論也。此無他,以人類愈苦則惡念愈多,器量愈小。因此更演進一步,又成一原則,曰:“事之從大多數人滿意者勝。”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新主之機會,皆舊主所驅逐贈予。以此類推,人有煩惱,放寬一步,無往而不利矣。

(寅)轉念

轉念者,覺悟之始也。若其人固執心堅,則犧牲性必弱,以最難犧牲者曰我見。此惟極聰明人,肯下此辣手。充其量,放棄而已。此放棄,在表面似覺有失,在骨子是大有所得,得於無形而利無盡也。佛教佈施,主意在養成一個犧牲性。至我見亦肯舍去時,是名真大佈施。初學佛者,每不明此義。久學佛者,又明知而不肯舍,故曰法見之難除也。惟有極聰明智慧人,見機早,回頭快,腦筋靈,手段辣,其得便宜也亦大。韓信求封假王,漢王反以真王予之,楚漢成敗之機,決於一小犧牲,此所謂得於無形而利無盡也。我人不必求未來好處,只把目前的煩惱,一轉念而達觀之,實斷煩惱之妙法。況不花本錢,但一試之何妨。

在社會上,只是人和人的關係往來,所以稱人事。人事有往還,報施分厚薄,其施焉薄,其報焉不能厚矣。又如借人元,至多亦還百元加利而已,斷無倍之者。且借者還甲,決不誤還於乙。至於不求報之佈施,其施不重在金錢而重在情義。凡重在情義之人,必受社會所敬喜,人人得而報之,不必定有所受也,則其所得無形之利,無窮盡也,此在一轉移間耳。

(卯)事證

此切于實行,謀根本解決煩惱者也。

(一)教育:父母欲真愛子女,使不受各種痛苦煩惱,宜於幼時切施教育。若教以禮讓,則冤家敵對日少。切勿姑息一時,因細故而代之爭勝,養成驕橫之性,則敵少矣。若教以節儉,則日後不致習慣奢侈,苦自斷矣。若教以和順,則性自寬和,肝不受傷,自長壽矣。若教以勤苦,自無暇遊戲而學業進矣。此父母之責也。故最可憐之子女,即生於驕慣而無教育之人家,其父母不明因果,貪一時之逸樂而使子女受終身之害也。

(二)功德佈施:功德佈施,應有多種,在小者為好事,大者名功德,而佛家又以有相者為好事,無相者乃為功德,今略舉之。有相功德:一修塔廟。二齋僧眾。三修橋路。四施糧食。五施衣物。六布醫藥。七設工廠。八育嬰。九除盜。無相功德:乃立身作範者。一排難解紛。二施法布教。三流傳經論言。四辦學堂,或勸世小說電影戲劇等(然亦可害世)。五忍辱觀空。六慎因。七無畏而負責。八心地光明平直。九無心。人人思做功德而不懂做法,故煩惱終不能免,良可惜也。第一功德事在無相,因有相功德只暫時而非永久,偏於救果而非救因,有限而非無量,形式而非究竟,故功德莫大於救人心,使之覺悟成佛。佈施之中,以法施教育為上,無畏施次之,有相更次之。

(三)自修:自修以觀空為第一。如佈施不望報,不貪名,不驕慢,則無煩惱。但根本在開慧,此學佛所以為究竟也。

結論

人世煩惱,根於人事,然人事不可廢,故煩惱無盡,不知煩惱不在人事,乃在人心,染貪嗔等六病為大煩惱,不覺為總煩惱。有粗分,有細分,只要一轉即空。從來煩惱每對於未來事較多,人每計較未來。如今有十元可無恐怖,則竭力以謀之。一月有百元可無恐怖,則必達到百元為足,由此推進,恐怖愈多,貪心愈熾。貪求不得,於是乎惱,此一定之理也。不知世上無餓死我之人,只是自己餓死,第一懶,第二靠不住,到無人敢請教你時,只有墮落而死。凡事有定命,無可勉強。而此定命,亦屬前因後果,今人首先不信夙世,不明因果,實至愚至笨之人。假如人無夙世,則人生下後,應該一律,何以有賢愚之分。況夙世轉生,事證極多,人生之窮達,亦由自己夙世造定前因,故有生於富貴或生於貧賤者,不可強也。多財究何用,留以害子孫添煩惱,甚無謂也。又如年年恐怖年年過,未必恐怖財更多,則也可以悟矣。至稱無因果者,則尤可笑。因果稱為律,言不可動搖者,否則惡人可以無報,殺人亦可無事,寧有此理。近世瘋病聚多,又多自殺者,往往鬼神擾之,並非迷信,確有事實可證者。歐西科學,亦有靈學,不能廢也。人何如早自覺悟,多作功德,以廣福田,如農夫之留些種子,為來年下種收入,則可長保富貴,永斷煩惱矣。此所以不覺悟為煩惱也。

斷煩惱之唯一辦法在開慧,開慧在得定,得定在學佛,學佛在求法,求法在得當機之師,對師要恭敬,對己宜痛切。世上最短的是壽命,最快的是光陰,最犯不著的是煩惱,最快樂不過的是明心。我今勸人,究為何事?正因自己是個煩惱人,惟因煩惱而感覺回頭,所以念及同病,務望讀者一問自己:“我有煩惱麼?”乘此時機,趕速回頭,此便是大丈夫。因大難現在眼前,要消災免難,第一要忍辱,我生不辰,處此不講公理之世界,如自身煩惱,或家庭不和,最足以引起外魔,使惡事近身,世界之亂,盡由不平而起,集無量數之小不平,合成一個大戰爭,痛苦還及自身。你想煩惱還有個了期麼?!

(本文連載《覺有情》半月刊第282930313319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