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 王驤陸居士
社會上的一切事業,都是人作主腦,所以稱做人事。但人所以能造作一切事業,還從思想上出發,所以心是人生的主腦,心亦就是萬物的主腦。
人的賢愚,是心的賢愚,其思想計謀分別動作都是心。靈巧的是賢,呆笨的是愚,其實心是一樣。社會上一切文化,無不由心去建立,一切學問,也無不由心去發明。但世人尚都不明白心究是什麼,就知道是腦海作用,或說是心臟裡的動作,發出來的思想念頭,就叫做心。至於心的如何啟發,念頭又如何出生,這個道理卻莫名其妙,所以要說心。
心理是人生最密切的東西。如果不明白心,就是不明白自己,那一切事業的造始也就不明白了。不明白就是糊塗,一切惡事顛倒,都從糊塗上產生。等到善惡顛倒,人就難以生存。所以心理學就是人生學,因為它是人生最大的要素,又是社會上最大的問題,學界裡最大的學問。
要明白心理,先明白心是什麼,明白了心,一切就解決了。有人說心是思想,這思想是從腦海裡生的,又說是從心臟裡生的。但說得都不甚對,我們且細細地研究一下。
心暫比他是個電,電是磨擦而成的。一部磨電機,大如鍋爐輪盤,小至孔管螺釘,無一件不是整個的機體,缺一不可,不能分零整和重要不重要,因為磨擦時是全體運動的。人身的組織,亦複如是。賴者血氣的流通,全體幫助這智慧出發。不能單說是腦海,也不能單說是心臟,因為離了肝腸腎胃,就不生心。不過有思想時,氣是提上的,力量在腦部多一點罷了。又肉團心和思想心,兩個同叫作心,所以有這個議論。至於人們,往往有思想存在肚裡的觀念,當做心在“心”裡。不知人們有個執我的習慣,感覺饑餓是最苦,就指著心胸中間就是自己了。更因為中部最吃苦不起,保持得格外要緊,就不知不覺說心在“心”裡了。(注:心,代表心理之心;“心”,代表心臟之心。)
我又把水來比。水本來不動,因地有高下,所以下流。水又本來無浪,因風才有浪,浪起于水。同是一池的水,不能說這個水會起浪,那個水就不會起浪,可見是全體的。心的發動,也是全體的。
人倦乏了,睡在床上,一念不起、四肢舒暢的時候,完全不覺有我了。忽然腿上被蚊子咬了一口,才有個覺得,這個覺得,就是我,就是心。那心在那裡起的呢?是不是腿上起的呢?又何以渾身都覺得癢起來呢?
肉體身的由病而壞,約有七種變化。第一是滯,就是氣滯;第二是阻,即是血阻;第三個是酸,就是筋肉內部的阻滯,病又更進一層了;四是痛,五是麻,六是木,七是死。到了木死的時候,是血氣達不到了,神經作用也止了。可見心的知覺,本是個遍滿的,不單是腦海和心臟的。
但心既是周身遍滿的,何以在身裡有通塞阻滯呢?有來去呢?有覺有不覺、有到有不到呢?又可見心和身是兩個物,可分可合的。又如電和磨電機,也是可分可合,磨就有,不磨就沒有。電是電,機是機,還是兩個物。更如水和浪,也是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的了。正在起用時,仿佛是一個,不起用時,卻又是兩個了。
心和身體,既然完全分不開,決定是一個物。又何以身體殘缺的時候,他的思想又竟完全不缺呢?可見還是分得開的。就是身是身,心又是心,身可以死,心不會死的。又如電燈,燈可以破壞,電不會變滅。又如水與波浪,波浪有來去,水畢竟是不變不滅。
身是心的借用品,心沒有身,就同夢想,只有自己曉得。身沒有心,就同已死屍體,一切完全不能動作,和木石不二。所以人的言語動作,在表面是身,論主體還是心。因此宇宙間一切一切,都包羅在心之內,除非有一個東西可以比仿,就是空間。只要你說得出來的大東西,如大山、如地球、如漫天日月星系,都是包在空間之內,亦是包在心之內。但空間又包在心之內,可見更沒有比心再大的了。
空間只有廣大,不能變小,但心卻可大可小,大起來無量無邊,小起來如一針孔,並且還可以再小到一百萬萬倍。
心是沒有形象的東西,但又不是虛無的東西,只好拿吃的東西來比,或是菜或是筍。菜筍是看得見的,鮮味是看不見的,你不能因為看不見,就當他沒有。也不能說嘗得到味,就說他真有。因為菜筍的味,不是單獨有的,且是菜筍和舌頭相合才有的。所以心是非空非有,有是假有。又說真空不空,妙有不有,才是至靈妙的心。
身體壞了或殘廢了,心不會壞,因為他是不滅的。又如一個花瓶破了,永久是破,不會再復原。心卻不然,昨日是極惡,今日又忽然變好,可見昨日的壞,不是真壞。今日變好,明日又忽然變壞,可見今日的好,也不是真好。因為心是非壞非好,隨環境的變遷而轉。好比白布上的電光,忽而紅,又忽而黑,不是真的紅黑。布是本來白的,非紅非黑。因此心本來也是淨的,非善非惡,所以稱靈妙。
明白了心的所以然,才可以研究心的來源。心從何來,大都知道因境而有。譬如眼見物、耳聞聲,遂起分別思量,這是個心。又如鐘本來不鳴而可以鳴的,如有人拿棍子來擊,然後鍠然發音,這個棍子是外境,鍠音是動心,但鐘又是什麼呢?大都人又把他當作肉身,這是大錯而特錯了,這個道理,卻最要緊。
大凡一個人和一切動物,都有性,叫做靈性。靈性合在身上,才是個活人。靈性離去了,便是個死人。靈性亂了,便是個顛狂人。靈性清了,便成個智慧人。靈性好比鐘身上的響質,鐘的形狀是個肉身,鍠聲是個心。又比如水是性,波是心,波離了水不能成波。鐘的音聲,忽來忽去,水的波浪,時有時無,畢竟不可得。但水和響質是終究不動不變不生不滅的。
因此性是不生不滅的,心是幻起幻滅的。性是鏡,心是形,性是體,心是用,論體是一,論用是二,其實非一非二。
因此人有三身:一肉身,因有色,所以又名色身;二法身,就是性,名為法身,因為宇宙間所有一切法,都從此性中起的;三曰化身,就是動心幻作,一切見聞覺知行住坐臥等,種種幻化,故曰化身。這三身又好比肉身是燈,法性身是電,幻化身是光,三而一,一而三,其實非一非三。
因此明白了性是恒常不變的,心是幻來幻去的,體用又不二的,就叫做明心見性。
性是無所說的、無可見的,只有靠心,心的一切動作,正是表性。以下所說的一切心理,正是性中鍠然發出來的心聲。聽者不必強分為二,也不必死執為一。
心的變化起用,真是無量無邊。現在世上惟心惟物兩派,爭論得厲害,其實還是一個心。
“惟”是思惟,“惟”是依據。要知思惟和依據,都是心去思惟依據。種種科學發明,是靠人去思惟,依據物質來推究,沒有甲物,就不能發明乙物,最初起點,還從思想上出發。因此說到惟(或唯或維),就已是心了,何必再分兩派呢?不過惟心學也是學問中之一.心是惟心惟物兩派共同的一個主人,本書範圍,單講心。以上是說心的體,以下是說心的鍠然變化,是個用。
心分三類:一善,一惡,一不善不惡,名為無記心。
心又分三點:第一不動心,即是性的本體,圓圓渾渾,不動不變的;第二依他起心,就是依據對境,才起心動念;第三遍計執心,就是執住了對境,去種種思量,周遍計較,分別是非順逆人我善惡,乃至一切一切,無有窮盡。世人的心,終不出此三點,因為對外太忙太亂,反把自己的本體性忘記了。
性的不生不滅,和心的幻來幻去,又怎樣講呢?譬如我閉目沉心時,一念不起,忽然見一個人到眼前來,我心影中就有個人,這個影像,謂自我發,則因人而有,無人則沒有,謂自人發,則念和影像,是在我而不在人,兩物相因而來,不能專算我,不能專算人,也不能算是共有,因為主體究竟是誰呢?所以來時終不知從何而來,生時終不知從何而生,所以叫做不生。及至見人之後,忽又來了一隻虎,我心中的影像,又轉變為一隻虎了,但剛才見人的影像,又往哪裡去了呢?譬如物件,來必有所,去必有方,究竟滅到何處去呢?所以叫做不滅。在這個不生不滅的性中,忽顯鍠然幻來幻去的心,就是這個道理。
心是個感覺的東西,所以叫作覺心;心是個最隨和的東西,所以容易染成習慣;心是個不定的東西,所以天下一切道理,都無定義;心是個比量的東西,所以世上一切,是成為相對的。
人身根本就是個苦,肉身是最苦不起的東西。普通人身,至少有一百磅,只靠一張薄的皮來包住,一口氣來頂住。所以飽不得、餓不得、熱不得、凍不得、痛不得、酸不得、癢不得,連說一句話也重不得、輕不得,你想苦不苦呢?人身不能吃苦,所以要喜柔和、貪安樂,最好和順自在舒適,因此柔和的東西,最容易上癮。這個貪字,是不知不覺的養成,因為貪,所以成習慣、成比較,因比較而分別爭論,忘其所以,遂至爭奪計謀殘殺,離安樂和順的路更遠了,然而貪安樂的心不會消滅的。
心最壞的是比量,譬如飲食一事,今日豆腐不好吃,不是今日豆腐不好吃,因為昨日吃了蘑菇了。昨日蘑菇又為什麼好吃呢?因為前日是吃的豆腐。但是豆腐有時亦好吃,因為燒得好。又有時蘑菇雖燒得好,也未必好吃,因為已經吃飽了。可見一切是比量。又可見比量根本就是靠不住。但人偏要去比量,因為要求安樂舒適,忘其所以。可見比量終是苦,苦在沒智慧的比量。
因為沒有智慧,所以蘑菇使你喜,你就不得不喜。豆腐使你苦,你就不敢不苦。人做了一切一切的奴隸,自己心無主宰,豈不是個苦人麼?
世上一切的事,如果不分別比量,那末善惡都不分了,是非都沒有了,此又斷斷不可。所以分別不是不要,比量不可沒有,只要明白他本體是無定義,原是個假的,不上他的當罷了。
何以謂之無定義呢?譬如一瓶辣醬,有人嘗到就苦,有人喜愛不舍,非此不飽,可見辣醬的好壞,原無定義,只是人心上假定的分別。又如愛國是個好事,要擴張武備,也是個好事,但無故侵略別國,引出各國的疑忌和反動,自己更添許多恐慌,愛國反成了害國。可見一切全是無定義的。
人如果知道無定義,能從大處分別,大處愛國,便不苦了。所以分別比量不是苦,環境一切苦不是真苦,身苦也不是苦,只有沒智慧,被環境衝動,心無主宰,才是真苦。
環境不是可以衝動我的,是我自己去攀緣環境,把他引過來計較分別,自生知見,遂成顛倒,所以是苦。
心隨境惑,名為心垢,必須去之。如鏡上塵垢,擦去了,鏡就不昏了。但塵垢擦得下來,且是二物,心卻不然。心是鏡中的影子,影子擦不下,並且亦無損於鏡,只要轉一個明白的心念,頓然就光明了。心中起的糊塗煩惱,雖名心垢,畢竟無礙於性體,只要人明白認識,原是個幻的空影,不把他當真,苦厄自然斷了。
或問心既然一樣,何以人的賢愚有不同呢?要知道這完全是因為各人的習慣不同。譬如農夫習于農事,農事件件明白,是他的賢,但於讀書做文章是愚的了。讀書人不能耕田,這是讀書人的愚笨。所以牛能負重、馬能賓士、鳥能飛翔、魚能游泳,狗的鼻子、蒼蠅的嗅覺,人們絕對不如他,因為心力和習慣各有偏重的緣故。
世間的萬惡,無過於心亂。所以殺人放火之前,往往誤在半醉,因為酒可助他的顛倒勇氣。又世間的作惡,無過於引人心亂,使他顛倒。好比許多坑,有財利坑,有戀愛坑,又有文字坑,有主義學說坑、各種邪教坑,落了進去,不容易出來。還有一個最毒的,就是我見坑。但許多坑,固然由我見而跳進去,但仍舊要靠我見跳出來。所以心是忽覺忽迷,迷是跳入,覺是跳出,如果真覺了,識得是坑,再也不會跳入了。
坑的深淺,就是習氣的深淺。人把習氣減輕了,坑也自然淺了,等到可以隨便跳進跳出的時候,坑也就沒有了。
人事無常,一切無定義。如當他有定義,執著勿放,這便是惑,施行到外面去,就是顛倒。
我人要在社會上奮鬥,要勝過一切,成就種種大事業,缺不得三個條件。第一是定力,心定了,然後觀察微妙,見機靈敏,遇到拂意事,心不動搖,此是根本;第二是識力,因為心定了,認識格外清楚,判斷力強,遇事不會上當了;第三是體力,凡是心定的人,血氣必定和暢,精力也格外強健。但此三事必從心上求得,所謂以心制心,以心攝心,心攝於一,無事不可辦了。
人事的顛倒,皆由人心浮動,失去主宰,被潮流卷了去。所以要先練不惑兩個字。先自己明白自己,此實是人生最大的學問,為一切學問之首。而明白自己者,即是明白自己的心,把心性的相貌認識了,那就一切解決了。
心的原起,由於對境。外境有六種,是色、聲、香、味、觸、法,法就是道理,見到一種事,起出一種道理來,謂之法。內心又有六種,是眼、耳、鼻、舌、身、意。內心與外境相合,就起了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轉到了識之後,就分出三類來,就是善、惡、無記。因此人事紛紛,諍論不已了。(無記是不善不惡)。
識是知識,知識要依據實在而有相的東西來研究。譬如科學上種種發明,是根據舊的來發明一個新的學理。至於心上加心,憑理想上無相的意境,起出一種道理來,是叫做智慧。智慧呢,是從大處著想,圓觀普察,把心放在一切事物的上面,使一切的事物,在我的心裡,方可以明察勿缺,是大的,是廣遠的。知識呢,是依據事物專心研究,把心放在一切事物裡面,範圍是小的,是精細的。例如飛機汽車的製造,是用知識,不有舊的,不能發明新的。至於運用飛機汽車,卻要用智慧,觀察人類的道德和環境。如人無道德,每利用科學作惡,勢必借汽車去奸盜,飛機去放炸彈了。要設法去限止他,此須智慧,就是心上加心,識上加識。可憐世人只知道求知識,不知道求智慧。所以人類的互助力小了,爭奪殘殺恐怖的事多了,社會文化漸漸退了,人類的生趣格外枯寂了。世人但知道飛機進步,以為文明進步,此即是顛倒缺乏智慧。不明白人生觀,勢必成為強盜禽獸世界。戰爭是一切罪惡的果,是一切人事最痛苦的教訓,但人受此教訓,終不鹹悟,落在這火坑中都不知道,實是惑業的一因一果。
求安樂,是人心理中唯一的本位,但眼光越短的人,所求的安樂也越小,越性急。人被環境所衝動了,不覺養成幾種習慣,第一急於求財心,第二貪便利省事心,第三幸得心,欲求達到此三條的目的,於根內又潛伏了一種第四竊取心。例如賭博,賭博人的心理是第一因無事乏味,心無寄託,藉以消遣,第二因為可以僥倖得財,第三因為比做勞苦事舒適,且可不用心,第四因為可以竊取他人所有。養成此習慣後,人無有不荒廢事業,變壞心術的。男女奸盜的事,也由此而起了。所以救國第一要救心,救心第一要戒賭,而戒賭的方法,在使有高尚的娛樂,改變他的氣質,先使他明心。
求安樂,必得先明因果,種何種因,必得何種果。社會上一切人事,只是互助,要取得他人助我的果,必得我先施助他的因。有相當的條件,然後有來去,有報酬。社會上一般人普通心理,上而聖賢,下而盜賊,總是不願意受人欺騙,連欺騙人的人,也不願受人欺騙,可見欺騙是人一時的自弄自欺,斷不是永久的道理。人只要種一次欺騙的因,從此拔不出來了,正如急水放舟,挽救真不容易了。只有明心的人可以明因果,不明因果者,是世間第一等苦人。
作惡不必是殺盜淫,凡殺盜淫之前,必有所引,如富家種種闊綽,足使一班窮人不安。人的幸得心、貪求心、怨恨心,由此而起,久久資成盜淫,一半是物的引誘,一半是自己無知識。所以最苦的孩童,是生於富貴的人家,最賤的人,是富貴而無教育者。
世上一切苦,無過於心不安寧,不論窮富。有求不得苦,有愛別離苦,有怨憎會苦,總之一切心如火熾的苦,為什麼如此呢?就因為前面有個物,不是患得,就是患失,是被物所引誘了。
有人說,我一生好古玩,豈不也是快樂心安,何必再求心安呢?此理本是不錯,但不是究竟的。因為古玩是靠不往的,終有兩個愛別離苦,不是他離你,如遺失傷壞等類;就是你離他,如你死的時候,終究要苦了。
但又有人說,我好古玩,原是逢場作戲,我並不當真,此便是口佞心偽,如果向他索取,他又不肯了,立刻恐慌了,所以根本不明,終究是個苦,更苦在終日在苦中而不知是苦。
人求安樂。本無定義。有求財。有求名。但總不外求合我意的要緊。如果不合我意的,財也可以不要,鬥氣即是求合我意的。可見一個我見,是最苦了。人往往為了細故,累年經訟不休。變成一個窮人。後悔也來不及。此誤于一時的我見。試問歐洲第二次大戰,是不是因於我見。
世上最不經用的是財,最快過的時光,最不易知道的是自己幾時睡著。最靠不住的是壽命,最糊塗不過的是心,最堅固執持的是我,最不能分正反面的是玻璃,最決不定的是三叉路口,最不明白的是因果,最苦的是無福人。最可笑的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最呆笨的是欺騙,最難而又最尊貴的是明心見性。
人要在社會上成就一切事業,始終不能離了眾人。用的人越多,他的地位越高,事業越大。然而用人不全在乎金錢。第一要得人心,得人心是要通達人情。因為人的心理,雖大部分完全一樣,小部分卻變化太多。如能就其習慣風俗,曲為順隨。處處使其滿意,必可一致和我會和。古人雲“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又雲“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曰恕。”詩雲“他人有心,子忖度之。”此全在以我心體貼他人之心,心心相合,名曰同心。二人同心曰仁。
心的妙用無量,作的事業也無量。總是我們的心先做起,古聖先賢立論之所以千古不變。乃因為心性的原理是千古不變的,不比科學,是日月更新,日月齊明,變遷不定的。然而心的本體雖然不變,心的用卻千變萬化。因為環境是有千變萬化的,但說來說去,只歸到一個“安”字。這個原理,是永遠變不了的。茲說盡心的法門,把古聖人的言論來對照一下。
一 心要莊,君子不重則不威。又曰:臨之以莊則敬。
一 心要和 禮之用,和為貴。
一 心要信 信近於義,言可複也。又曰:民無信不立。
一 心要恭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一 心要樂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一 心要溫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一 心要定 四十而不惑。
一 心要通 吾道一以貫之。又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一 心要忠 為人謀而不忠乎。
一 心要明 朝聞道,夕死可矣。
一 心要剛 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又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又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一 心要愚 邦無道則愚,其愚不可及也。
一 心要寬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又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一 心要直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
一 心要謙 願無伐善,無施勞。
一 心要仁 仁者樂山。仁者靜,仁者壽。又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
一 心要知 知者樂水。知者動,知者樂。
一 心要巧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一 心要勤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一 心要恒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一 心要敬 動容貌,斯遠暴慢矣。
一 心要正 必也正名乎,正顏色,斯近信矣。
一 心要固 君子固窮。又曰: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一 心要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一 心要靈 人而不仁,疾之巳甚,亂也。
一 心要空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一 心要大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又曰:先立乎其大者。
一 心要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 心要亮 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一 心要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一 心要中 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一 心要泰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一 心要篤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一 心要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一 心要虛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即遠怨矣。
一 心要斷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又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又曰:當仁不讓于師。
— 心要守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心要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 心要用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又曰:君子有九思,觀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又曰: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心要安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又曰,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又曰:貧而無怨,難。
上述四十種心,都是心的妙用。特引《論語》精句表出,從修身起,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止,沒一處不用心。心發於外,如堂堂鐘鼓之音,鍠然普及,不離乎器,不礙乎器,所以此文名曰《心鍠》。
心的妙用,妙在有伸縮,無可無不可,終不失卻本來。譬如橡皮,任你如何弄法,可方可圓,隨東隨西。但一放手,又恢復原狀了。
心是個永遠逃不去的東西。放出去,不論遠近,如近在目前遠至歐美,只同此一轉,立刻回來。譬如橡皮條,不問你抽得多少長多少遠,一放手,縮回來,仍在此處。因為心是個幻生幻滅、無來無去的靈妙物。
心的本體,大眾相同的。如見色聞聲,同是一體,獨有喜怒好惡之不同,這是個習慣。所謂習慣,就是心的表演。姑舉幾種如下:
- 貪心:貪求無厭,這是積極太過的。
·無貪心:此言一切無貪,連應該精進的也懶退了,是消極太過的。
·恨心:因為貪求不得,怨天尤人了。
·慈心:是婦人之仁,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
·癡心:此是糊塗,善惡好壞不分。
·小智心:用自己有限小見,斷諭大事。
·疑心:因自己的利害得失,看得太重,怕吃了虧,就猶豫不決了。
·速決心:此性急粗率的人,不問事之是非邪正,率爾而斷。
·暗心:可以不疑而過疑者,世上此等人最多而最可憐,此又名泥心。
·明心:此言察之太過,反而不能圓滿了。
·積聚心:謂心專聚於一事,看其餘皆不可取了。
·鬥心:好爭論強辯,反使曲直不分。
·訟心:此自己內訟,再思三思而不已。
·無訟心:此太無主張,不能明斷了。
·天心:一切求于自然,不下苦功,待其自得,入於放任矣。
·人心:此恩怨太分明,人我之見太深,反無生趣了。
·女心:此是貪欲過甚的人。
·商人心:此籌慮太周,研究過細,反而失卻時機。
·農夫心:此如農夫耕耘,一一求知,方下功夫,不務遠進,但入理想,失卻事功。
·河心:如河水靠兩邊,而自無定見。
·池心:如池之無所不取,貪多而不精一。
·井心:如井之深入,人之思維深刻,令人不測。
·守心:守護過嚴,不堪大受。
·控心:只知利己,不知有人。
·狗心:得少為足,不肯再進,福薄之相也。
·黨心:好植黨營私,以勢力為尚,大事利害不計矣。
·鼠心:好小破壞,行無益之事。
·歌詠心:此專好文飾,不務實學。
·鼓心:此急進如鼓,熱心太甚,不辨利害。
·獅子心:膽大妄為,視天下無難事。
·夜心:此利於夜暗,好獨居處,不樂熱鬧。
·鳥心:常生驚怖而疑,雖對善友,亦生猜疑。
·刺心:此心怪惡,令人不安。
·風心:不定如風,不能專一。
·水心:偏於過淨,去惡過嚴,反而不淨。
·板心:如板在水中,載物有限,遇多即不受,是自棄也。
·迷心:糊塗顛倒,不辨東西也。
·木心:如狠毒而麻木不仁,心不活潑。
·雲心:常多憂思如雲。
·田心:如田之芸除荒蕪,指人之好修飾而行無益之事。
·剃刀心:只光表面,不求根本解除。
·高心:高傲自大,目中無人。
·海心:如海之無所不包,要一切盡於我一人。
·漏心:如器之有穴而漏,言行事不徹底,不堪用也。
心本不可量數,略舉此四十四種,總名之猿猴心,因為人心顛倒不定如猴,所以有許多分別。但如何能救呢?只在自己認識病根:一切以攝心為主。攝心於一,然後心能知心,自己一生是非邪正都明白了,社會上一切事業都有辦法了。
孔子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三句,實已盡忠恕之道,參透人情,通達至理的了。因為老人的心理只求以心為安,一般人以不受欺為安,少者以得保護為安。如果人人能如此,那麼世上人類就無恐怖的了,豈不臻于太平。因此讀了《心鍠》,能以己之心,推及人之心,那世界彌天大災從此可以消除,自家辦得永久安寧,才是真正消災延壽。此即我作此文的本意。
現在世上最大的事情是備戰,一國家的經濟,要提出三分之二或五之四為備戰,你想苦不苦呢?舉其備戰原因,還是要求國安,初意原是武裝和平。不知用武裝的因,來求和平的果,真是顛倒極了。今日我的力求消戰目的,也是求國安,其價值實過於備戰。但是表同情的人,幾如鳳毛麟角,等到吃了苦,再想到我說的話,已來不及了。
世界上不乏明達之士,然立在敵對線上,連自己的心系也糊塗了。世上的人,幾時能認識這個書是無上有價值的書,那世界去和平就不遠了。人的貪嗔心、疑忌心、殘殺心,或者也可以稍止了。
我要發明孔子的聖意。先講如何可使“少者懷之”,此是第一章。大凡少年人有幾種心理:
一、少年童孩,心最坦白,腦海裡印入東西少,叫他不說謊,他是真不說謊。只要一次看見人家說謊,他就從此說謊了。
二、少年人心地坦白,性多率真,富於比情,所以血氣易於動盪。意志易於搖動。
三、少年人因坦白故,心裡存的東西少,因此又富於好奇性,處處要模仿。
四、少年人富於模仿,當有種種比較爭勝心。
五、少年人因多比較爭勝心,故於是非之見,往往不能自決,再加上性急躁,所以不顧一切利害,易於搗亂。因此必經過許多經驗才知道,然而已到中年了。
若欲安懷少年人,必得加以幾種安養:
一、養成其永久的道德。
二、養成其定力,使勿受環境而動。
三、養成其體力,勿使有疾病(可閱本刊前載著《金剛壽》一文)。
四、養成其識力,使多經驗。
五、體貼其心理,因勢利導。一方面制止其盲從急進,一方面要防止其種種腐化。
因此必注重教育,以德育為主,體育為輔,其它技術營生之道為用。至於男女失戀等事,如果注重了道德,此等痛苦也就沒有了。
第二章,使“朋友信之”。要使朋友信,必先由由衷做起,最要緊的事是通達人情,而人的地位各各不同,所以情也不同了。信不是單指信實而言,信還要有義,有了信義,方能久長。只因人和人的關係不同,所以義亦不同。父子之義不能用於朋友,兄弟之義不能用於夫婦,並且朋友與朋友,又因關係不同,義亦不相同。
人的本意,沒有一個不想佔便宜,又沒一點肯吃虧,因執住了一個我,雙方不肯放鬆,所以要相爭。若人以讓為美德,教人人能讓。然而讓必有法,於是要禮讓,而體必有度。於是要有節,有了禮節,自然雙方會合,各相退讓,不致起紛爭了。
就這一點上推想,你只要肯把權利讓人,守之以仁義,就無處不可去,無事不可辦了。即如國家的制度,千變萬化,你一個生意,我一個主見,忽而君主,忽而共和,忽而共產,究竟有什麼用處呢?到末了,人民還是痛苦,照樣失業。論他許多救國救民的道理,都是仁義道德;論辦法,卻是人欲橫流,但有治法,而無治人。因無治人,並廢治法,所以越鬧越糟。
人們行施一個主義,是利用勢力來幫助我見,發展他自己的主義,並不是去體會人情,融合眾生的心理,去解除他們的痛苦。
人心浮動,不能不去裁制,這並不是壓迫他的自由,正是改正他的癲狂,勿使橫決,因為好逸惡勞,偷安苟且,是人之常情,勢不得不有所限制。但是貿然從外部去限制,仍然是不徹底的。總是使人們觀念能夠轉變,精神上能夠平等。觀念上如果能夠平等,那行之於外,一切可以平等了。譬如有一分能力的人,便盡一分能力,有十分能力的人,便盡十分能力,人人盡其心力,然後得到同等的享受,這便是真平等。反之,如果我們說不管各人原來的能力如何,每人都須盡五分的力,那對於原有一分能力的人是苦極了,而對於原有十分能力的人又舒服極了,這仍然是假平等,不是真平等。所以徒然共了產。
仍然沒有多大用處。因為人情每每是自私自利的。現在我們急求人民的享受平等,那政府必須施以極大壓制,把人們的自私自利心壓住。但是壓力一大,人民的自由從此喪失。人民喪失了自由,便要感覺生活缺乏興趣,更要和政府來反抗。所以政府壓制過緊,人民便容易起暴動。但過寬,人民不肯就範,並且人民往往不肯勤勞努力,但求溫飽而已,博愛的性能亦不願意發揮了。所以今後的經濟制度,最好是用制產制度,財產人民可以私有,但是政府應加以限制,不得超過一定額數。人民的享受,依他自己的努力和不努力,可以有不同。但是不合理的享受,一定要限制。無謂的奢浪,一定要嚴格統制。要使他活潑,不使他放縱。同時政府要獎勵公益的事業和學術的發明,這樣可以使人民的觀念,從往日的自私消費上,轉到今後的尚公愛群上。一方面使人民有相當的自由,勤奮努力的情緒不致滅退;一方面使人民的活動方向,有相當的限制,就只能用他的財力精力去做公益的事業,不使用在自私自利的消費事業上。
至於第三章,老者如何安之。惟有以孝為教,使人人有孝養之心,國家再有養老之法。父母不得子女之孝養者,其本人或親戚,得公告於社會,訓誡其子弟。或遲告政府,予以相當之處分。則養老之法,自然而成。此老者安之之法也。
此三章,都是以安心為主。王道不外乎人情,能以我之心理,用於人情人事,如聲之鍠然普及,世界大同之化,亦基於此。
中國國家,自經邪說橫行物質引誘之後,人類奸詐百出,人的情感,已苦到不堪名狀。若不從根本解決,再定一徹底辦法,則江河日下,更不堪收拾。而各種惡象叢生,日甚一日,孔子雲:“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極言上不好禮,下必更惡。奸盜之人,將無法去使用了。
人無情義,必不愛國。雖位至卿相,富比王侯,不過多幾個秦檜罷了。是做官吏的不可不明心鍠。
人無情義,則家庭骨肉如仇敵,爭產離婚之案日多。是居家的人不可不明心鍠。
人無情義,則在商無信義之人,資產者不敢投資,置財產於消極之地,永不流通,社會蒙無窮之害。是商人不可不明心鍠。
人無情義,則在黨在會,無忠實之信徒。賣友之事,視為當然。不知廉恥,不明香臭。勢必年年清黨,刻刻防範,成何事體。是在黨會者不可不明心鍠。
人無情義,則在軍必無忠勇之士,危險更不可言。是軍人亦不可不明心鍠。
可見無論何界何人,都得以明心為主。心如不明,惡無止期。男不必盜而盜,女不必娼而娼。男盜女娼之世界,其禍害正不忍再說了。
世界一切災難,皆由惡起,惡由心造。心如不明,惡業不但不止,並且愈演愈烈。故救災當救因,救因宜救心,救心還自救,自救惟明心。不必求人人皆聖賢,只要善人多幾個,風氣改一改,大家明白未來禍患之可怕,求一根本安心法,勿因目前之困苦而行奸詐,勿怨一時之貧窮而行非法,自可保你永久和平。諸位當知近歲天災人禍,不是近歲的天災人禍,是人從前造的禍根。平日許多貪心嗔心和那四十多種噁心,汙氣彌漫宇宙,至少亦造成一個大瘟疫,任你千凶萬惡,終逃不出此關。何如多勸大家修修八德,自可消災延壽,豈非至盛至妙的美事矣。
或問:如何是八德呢?
曰:人要有情義,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鍠然發揚於世界。
這是所望于最寶貴、最可愛、最有希望的青年的。
《心鍠》書後·前言
巢生寬甫,隨餘研究心學,一年以來,誠見精進,讀餘《心鍠》一稿,鍠然頓有悟入。更反復問難,啟發益明。每論及近世心學研究家所得,不外心之作用、心之現象,與心之變化,但終未究到心之本體、心之來源,與安心制心之方法,更不究到性宗云云。即此一語,已極精到,青出於藍,至可喜也。因屬盡其所見,為“心鍠書後”,補餘未及,以供同參,更為介紹焉。
仁知居士王驤陸志
(本文連載於《覺有情》半月刊第54至61期1942年1月、2月、3月、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