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 王驤陸居士
目錄
初學佛
凡初學佛,如木匠伐木,愈取大材愈好,小一寸,即失數尺之用,是以取法乎上,先立乎其大者。從教入者,每被無形封住,日後極難發展。從宗入者,非得明師量材,亦易入歧途。但料是不會小了,終必成大器。如造屋不論幾間,地卻先占十畝,大廈千間,即基於此,不以時間相論也。因緣時節,自然而致,促成之者,亦在左右,此所謂緣助是也。從此雙車並進,各先著鞭,努力者,後來居上,亦未可知。人生第一福運在一閑字,非閑,即無分矣。茲當以數語供養於後:
一、先衡自己年齡,享過,吃過,用過,世上一切,亦不過爾爾。所貴乎此大事者,先淡世緣,非斷之也,心勿系也。此心超然物外,即是佛,於一切處,不離亦不著,人事往還,一切照舊,又是行所無事,即無心於事也,能如是,斯時時處處學佛矣。但理知而非證知,到其間,即無把鼻矣。故必賴乎法,以為緣助。(此段注重在平日用功,尤必活用。)
二、法應一時之機,用過應舍,如病人之于藥也,愈即舍去。但藥苦者利於病,此正吃時,勿以年齡衡也。有老於我十幾歲者,亦在吃藥,不經一番寒徹骨,不得透鼻香也。而打坐本意,實在練個毅力耐心,無論何念,或善或惡,覺到便不理,經千萬次,把無住功行,自然練熟,脫卸過來,平日遇事,即如是無住,朝於斯,夕於斯,造次顛沛皆如斯,不一曝十寒,不朝三暮四,決做到心無掛礙,即是究竟涅槃。所以坐的功行,在平日心地意境上考證。而心地意境,又在平日人事言行中考證。坐時用功,正為平日,平日用功,正為未來際永永無休之福。佛稱世尊,所尊者何,即能使世人各得自尊其尊,同為世尊也。今世人反不尊其所尊,獨尊於不實的生滅的無謂的衣食住,終日勞勞,盡此一生。嗚呼,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豈不傷哉?白居易作《琵琶行》有感於衷,此伊之入佛因緣也。
心
心,古往今來,無量眾生,總不識心是何物,更不知自性,又把意識作用,自以為心。不知一顆明珠,光照一切,只見青黃赤白,自以為心,忘了珠子,致意識總在相對中。盡人事是非苦樂成敗,都是懸空造作,由幻想幻成事實,而有六道受諸幻苦,互相競爭,以幻睹為勝,而結果不可收拾,斯是眾生最初之苦因也。故佛要眾生知苦樂法,人人有自心。人人不見,但自心是實相,無相可見,世人之寶珠,被五光所迷,皆不說自珠,非無珠也。實相無相,何以說實?不知生滅皆幻,不生滅者實,而實亦假名。佛與眾生,相差只這一點。菩薩能實知自心而不如,佛則圓融廣大,故知自心,已可超凡,實知自心,是可見性。至如實知自心時,乃謂徹底見性,與佛不二。雖具凡夫身,不得名謂凡夫。而識見未除,非不凡夫。故下手功夫,必以明心見性為根本。此生雖不能徹了,但因地正,佛中心已具,雖在三界中,必有出頭之一日也。欲見明珠,莫著五色光中,要知自心,莫被心意識瞞,你且放心意識看,左看右看是什麼,但著毫釐是非,轉又不見。經雲:若人要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現成寶貝,信手拈來,而不敢取,故世世為眾生,沉淪苦海,豈不可悲可憫。
用功不要浮
用功千萬不要浮,要腳踏實地,且要踏地皮三尺。現學佛人,都是浮光掠影,不知於最淺處下手。慈悲喜舍,舍字最難,但不空則不能舍。佈施金銀財寶,是下施;佈施一切道理,是中施;見境不惑,一道清平,是上施;不落法界裡,是最上施;施之無可再施,是真無我。圓明廣大的性光,即在眼前,並無少缺。世上的一切建立,不外三量:一比量,二非量,三現量。其實,實相之中,無量可言,少量即著,故法界性亡矣。法界性,是原來的本位,如水無波,六根才動,即被雲蔽,如水起波,心光不見,故必須用一番苦功。念念打盡心意識,而心意識又如何能斷,只把人生最主要生死大事放在眼前,如父母看護孩子的病,刻不放鬆,其餘的事就松了,方有著力處。及至見性成熟,能所雙忘,母子俱傷。並此法見亦無所著,是名法雲地菩薩,超然一切,圓明廣大,無內外也。舍的功德,不可思議。凡肯舍人,下佈施可以少病苦,全生命;中佈施,有大丈夫作為;大佈施,成佛作祖,當下佈施,心空及第。所謂彈指圓成百萬門,大丈夫意氣如王,能承當得。《金剛經》所謂荷擔如來無上菩提,即斯人也。寫至此,你就去參,如何叫成佛?即你答覆一百,亦不對的,還是捨吧。
見性法
看一切物,是用眼,但何以眼不見眼?要見自己的眼,只有閉目沉思。而這個見是什麼?假名為想為思,此即是心。
但何以有心,心如影像。但又何以能鑒照呢?這影像是所照得的果,因在何處呢?這能照的因,又是什麼呢?
能力是兩事,能是本能的體,力是所發的用。那影像是心力,那本能又是什麼呢?
外相固然可見,那心中的影像內相亦可以意見,獨有無影像的本能實相,不可以眼見,不可以耳聞。以心見亦且不似,但離了心又不得見,又要離了見,見才可以見,這是靈妙的見,然又本來如是,並不稀奇。
橫出三界
修淨土者,有橫出直出之喻,如蟲在竹竿內求出。出者,透徹以見性也。橫出有直了之意,只此一關,穿透即是,故與禪宗同,以皆從八識修也,直證大圓鏡智。大圓鏡中,有何物乎,上上智,便可頓超直入,不曆階段,亦無漸次,故以為喻。淨土一心念佛,佛者,大圓鏡也,暫假有形,歸入無相,以一句彌陀,掃淨萬念,何等簡捷精當,豈但橫出,並無有關,亦無出入,心不在內在外,亦不在中間,即此便是,所謂圓妙明心,本來如是,亦不立圓妙之量,不出自出矣。故念佛最後一句,便是念佛是誰,但不經數十年之昏天黑地念佛過來,卻不易得一旦開朗之喜。縱此生不得一點開朗,然而善根種矣,善緣結矣,入於品位中矣。惟習氣未動,往生者,尚須到彼再修,再見性,再除習氣,此所謂帶業往生者也。故彼之所謂橫出者,亦僅到西方緣熟,可以往生之時,與禪宗頓超見性,果地不同,而下手處禪宗全仗自力,比較困難,淨土仗有佛力,比較有方法為易。至於直出雲者,層層有節,處處有關,是取以喻教下者,是言名相之學,究之無窮,理勝於事,遂遙遙無期雲爾。年老人終不宜勸其入於名相也、非法有高下也,蓋一切法,皆不可得,皆是空相,故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又何爭乎?
丁亥歲首示同學
道家主靜,佛家主淨。靜者,排外境,以攝心於一。淨者,攝內心,以歸於空,而境亦泯。一是對治,一是根治,其差別非可以道裡計也。 世人不知一心之妙,只是念且是念念,於是念念成妄。“一心”者,未動心前之心也,現量心也,了了覺知而無分別。雖明辨是非,而無著、無住、無染之心也。無以名之,名之曰菩提,又名曰“無心”。念者,人有二心也。初心者本覺,見境而起分別,立二見,是為二心,是為念,是為生死,其機微矣。
道家不知心由境起,境因心立,互成為妄,莫辨其主,於是以心攝心,硬破外境,見境不動。而攝心之法,借於血氣之調服,同時可得長生,以為計之得矣。不知無形執取有相,且是壓制功夫,轉開後來,忘本之漸,反失攝心要道,誤以精、氣、神為道,而害人至千萬也,豈不哀哉。
近之修密宗者,視開頂為無上法門。賴一師之加持,頓可開頂,尚不知見性成佛為何事,而自己之習氣如何,定慧力又如何,全不再求精進。又開頂後之用功又當如何,亦不請益、研究,豈不哀哉。夫開頂者,初得佛力加持,開極微細之一線光耳,借此幻軀,以圖向上一路,非可執此以為究竟也。行者當于此努力加工,日夜不倦,方有相應。如開礦者茫無所據,乃賴礦師指示,由某處開入,必可得金。此開頂法也,雖有名師,而我不努力,師亦無可奈何也。個個學密者,比比皆是,又學佛而妄計身上功夫,究與外道何別。是以因地不正,不得成佛,了生死也。
精氣神雖道家所尚,亦學佛者之資糧也。此可憑脈性以自察,且看眼珠,脈分左右,寸關尺六部,兩尺屬腎,左宜沉,右宜浮,瞳若漆,是為精足。左關屬肝,以弦為實,左寸屬心,以細為實,而眼珠圓、高是為氣足。右寸屬肺,以澀為實,右關屬脾,以洪為實,目黑而光,是為神足。如骨節有聲,呼吸平,能不寢,是為三品,斯品可以修法矣。
春不可過寒,夏不可過涼,秋不可過爽,冬不可過暖,養生之術也。冬為精旺之時,亦易動,亦易喪。未動心前,為元氣無形之真精。一動欲念或情、妄、貪、瞋、喜、怒等念,即成有形之濁精,布於機體,為生機發育之障,是以有病,而促成老死。以念一動,火亦隨之而動。火者,心也。心為君火,精為民火,即腎火,心腎連也。兩火相因,無有不焚而喪身。唯有平氣,氣為臣火,不卑不亢,一言沖和,足以調劑之。然三者皆心之所自主耳,此保壽法也。
呼吸相生之謂息。但呼出有六,曰:呵、呼、呬、噓、吹、嘻,吸入則一而已。呼由內而出,易粗;吸由外而入,聲易寂;均宜徐徐而微,吸入不可無聲,呼出不可有聲。否則,聲寂火柔,聲粗火旺。
做到老,學不了,何可驕於人哉!行年六十二始知做乾菜之法,書以告蔬食同人:
芥菜一百斤,洗淨晾乾,曬一二太陽,即用鹽(只要一滿飯碗花椒炒,切宜淡,萬不可多)揉後壓一夜,取出絞幹,分開曬乾,然後將汁水下鍋先煮,同時放糖二斤,將菜放入煮透,提出弄幹,再曬乾,再煮,將汁收幹後,再曬曬後,然後上蒸,蒸後再曬,再蒸,再曬,如是三次即可收藏。按每次用多少,大小結成一束,以便填放,以便取用,不糟蹋,如藏久,稍有黴花,即再蒸一次,絕不變味,如是可藏三、四年不壞,其鮮無比,較紹興之乾菜好十倍也。
凡事定有因緣
凡事定有因緣,法之盛衰,不在形表,應機應時若或使之矣。總之,世事盡屬緣會,以緣會故無常,以無常故幻,以幻故不必取以為實。佛法又何嘗不是幻妄,惟幻盡而真空斯顯,若有未盡,毫釐之間千山萬水。但終是眼下毛頭許,一切具足,可貴可怪,不可方物,眾生昧之,二乘守之,菩薩證之,佛則了之,了知本來如是也。此事不用功固不見,用功亦不見。未明前,大皆都求得個有所見的,不知就此立了能見,能所既立,輾轉不見矣。但又非著力不可,更不是守空即是。先打除妄念,亦不是打除,只是頓息諸緣,直下無住,識得其本來如是。此本來者,不因妄念多寡,而有所增損變壞,似有關礙,實無關礙,既無關礙,則妄念者(即無明)又何莫非真性中之所顯,知而用之,即為妙用,不知而隨之,遂為業識茫茫未有了期。爾等試自問何如:一、還怕無明否?二、還隨無明否?三、無明與真如為一抑為二?四、于一切時,一切處,不因動靜而常見其在左右否?果能如是,大可放下。“不放心”三個字最誤事,對人對己對法對境,全是毛病,以有對也,百病俱起矣。試於不放心處,將其心其事且任之,看是如何,結果也不過如此。畢竟求所關礙者,了不可得,如此暑熱,至百度以上,與六十度清涼之境,又有何別?以此度夏,豈不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