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 關於經文方面

by | 11 月 25, 2020 | 《凈土指歸》

著者:元音老人

一、彌陀經文之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彼佛”二字毋庸猜疑,當然是指阿彌陀佛。但廣義說來,並非單指阿彌陀佛,是指一切眾生之佛性。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之本覺妙體與佛同體不二,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我們只要勤于修法,將一切惡習——無明消盡,恢復本來面目,無人不和阿彌陀佛一樣,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障礙。這樣講可使大家增進信心,勇於用功,更不會懷疑能否往生西方。

二、若今生、若已生、若當生

說法者均將“若當生”說成將來修法成就,可以往生西方。其實不然,中國字一字多解,用處不同,解釋也不同。這“當”字固然可作將來講,但在這裡不作將來講。因淨宗是圓賅八教的大宗,不是小乘,應該作“當下”,即現前講。就是說修念佛法門既可以今生修成往生,也可以當下不動腳步而生到西方。因心即土,土即心。只要你心清淨,一物不沾,煩惱消盡,當下便是西方,不用死後往生。所以淨宗大德說要確保能生西方,要現在能生西才行。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說,可將西方移在諸仁面前,即此之謂也。

三、飯食經行

說法者將此句利益大眾的大乘經文,誤解為小乘法的自利文。他們說在西方吃飽飯後沒有事,經行經行,散散步,消消食。這真是笑談,錯會到極點。這句經文“飯食”二字應卷聲讀,“飯”應讀“返”,“食”應讀“伺”。即在西方聽佛菩薩說法,吃飽法食,修成大道後,即應經行十方,教化眾生。如烏鴉之反哺,反過來給眾生吃法食。所以說淨土宗是大乘,不是只顧自己,在西方吃飽飯經行、遊樂而已。

四、花開見佛悟無生

一般都說坐在蓮池裡的蓮花中,下品下生的人須等待十二劫,蓮花才能開敷,才能出來見佛。這種說法從字面看來確是不錯,但經文的涵義卻不是這樣。而是說下品下生的人著相牢固,心花一時不能開,須待十二劫的一番刻苦用功,漸漸地將執著妄習消盡,心花才能開敷而親見自己的佛性,不是十二劫後才能拜見阿彌陀佛。假如是十二劫後才能見佛,那麼在佛來接引往生西方時不是已經見佛了嗎?何須再等十二劫呢?!更進一步說這“花開見佛”不是生到西方後才能蓮花開敷見佛,而是說我們現在用功念佛,念到妄念斷處,佛號消殞,能所雙亡時心花自然開敷,親見自己的佛性。如禪宗自證佛性一樣,所以說淨即禪也。

五、關於十二劫花開

講經者都講成下品下生的人須悶坐在蓮花胎胞裡十二劫,蓮花方始開敷,才得走出來。不知這十二劫的蓮花胎胞是指邊地疑城的胎獄,不是指下品下生的西方凡聖同居土。只要你生到西方凡聖同居土,縱是下品下生也是行動自由,而不是關在蓮花胎獄裡。之所以悶在蓮花胎獄裡者,皆因生時未獲真信、切願,只是半信半疑,所以生到邊地疑城,否則,絕對不會生到邊地疑城去,更不會悶在蓮花胎獄中。當然,不是往生西方的人均須經過邊地疑城。至於十二劫,更無一定時間。你用功精勤,時間即短,否則時間即長,一念可超百萬劫,何況十二劫,一刹那即過去。

六、臨命終時,彼佛現前

大家都說“臨命終時”——即死下來時,阿彌陀佛即自然現前了,這句話也不確當。因淨宗修法者如真能一心專持名號,即能當下見佛,毋須等到死時。這見“佛”的佛字,既是指阿彌陀佛,也是指自性佛。這“臨命終時”四字不是只指死下來時,而是說當你念佛念到妄念消融,生死命根斷絕時,佛一定現前。我們要了生死,先須知道生死之由來,如斷水者先知其源一樣。不然胡亂瞎搞一番,非但不能見功,還要闖禍。要知我們之所以有生死,就是有妄念。假使不迷於外相,妄念不動,不造業,則根本沒有生死。因為我們的佛性本來沒有生死,皆因迷諸外相,不守自性,無明妄動,才造業受報,枉受生死輪回之苦的。我們用功念佛,念到根塵脫落、能所雙亡即是生死命根斷絕之時,也即是臨命終時。所以說“臨命終時”不是等死下來時,而是說用功用得綿密,久久功純,到一心不亂時,佛性自然現前。

七、讀誦大乘

佛說要上品往生須讀大乘經文。但現在竟有人主張,修淨宗只須讀《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其它經文一概不要讀,否則亂了套,不能生西方。這不是明明和佛作對,淆惑信眾嗎?!佛說讀誦大乘是教人豁開正眼,開拓智慧,真正知道往生西方的真理,一切不著,上生才得上品。西方淨土雖是佛歷劫修行所感的果報土,但也不離佛性的妙用,不可認為實有而生住著心。《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教我們認清此理,得真實受用。否則,執為實有,心中不空即生障礙,何能上品往生?!我們試看淨宗大德說的話,即知端的:“生則生矣,去則未也,去則去矣,生則未也。”可見本性空淨,一切皆無,所有色相皆是空幻。我們只隨緣應用,不去執著,則一切無礙,才得瀟灑自如。否則,即被纏縛,何能上品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