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著者:齊志軍老師
上卷:佛法認識篇
一、佛法常識
(一)佛法與人生
1、修行人如何對待家庭、事業、金錢?
答:家庭是責任;事業是本分;金錢是工具。
2、姻緣真的是天註定嗎?
答:姻緣也是因緣,是他們自己前世結下的,緣熟總逃不掉,說成“天註定”只是容易理解些,其實是他們自己註定的。若不求解脫,生生世世仍在纏搏,直至緣盡。“諸法因緣生,緣盡法還滅……”
3、結婚後怎麼修法?
問:以前雖然發過出家的心,但我現在也深知出家肯定是不大可能的,我的父母不會願意的!可是現在我對戀愛都有些懼怕,我女朋友老是問我結婚後的生活肯定會與正常人不同吧,對呀,結婚後怎麼辦,怎麼修法啊,對這個我目前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還望齊老師賜教。
答:既然不可能出家,為什麼婚後不能正常呢?
問:謝謝,我知道了!
4、不斷夫妻之間的淫欲,能不能見性?
答:這都是哪兒跟哪兒啊!櫥具與廁具不宜搭配出售。
5、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用佛教的方法還是現世間的方法?
答:哦?佛教的方法、現世間的方法產生矛盾了麼?
6、談算命
問:有的人算命也很準的。
答:給真修行人算命,是算不準的。袁了凡所遇到的堪稱箇中高手,照樣算不准。
問:這是為啥?
答:修行能消業故。《金剛經》云:“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談出家
問:在家出家如何辦?
答:四種出家: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獅子身中蟲。
二、心出家身不出家——外現居士身,內秘菩薩行。
三、身心都出家——法門龍象。
四、身心都不出家——急須發菩提心。皮囊雖臭,也得之不易,倏忽錯過,對這臭皮囊不起也。
8、如何是“了生死”?
問:如何是“了生死”?
答:了生死就是親證本無生死可了。
9、怎麼修到開悟證道?
問:我怎麼才能知道“體”的存在呢?
答:唯證乃知。
問:怎麼修到開悟證道?
答:選一個適合您的法門,或念佛、或參禪、或修密……行起解絕,一門深入。這樣才可能有正受(受是感受)。道理上即使弄明白,充其量只能算是正見。正見與正受,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二)佛法與社會
10、修佛有沒有可以不了斷塵緣的?
答:學佛是要親證“本無塵緣可了”。
11、作打算是不是“有所求”“有所得”?
問:日常生活中做事情總要有所“打算”,這樣不就是“有所求”“有所得”了嗎?
答:打算和計畫未必就是“有所求”“有所得”。比如作生意,打算作什麼生意,計畫好怎樣去作,這未必就是“有所求”“有所得”呀。若為了求得經濟利益,坑害用戶,坑蒙拐騙,不擇手段,那才是“有所求”“有所得”。
問:這裡還是不大明白。坑害用戶當然是“有所得”,如果說不坑害用戶合理的報酬不算“有所得”,那什麼是“合理”又糾纏不清。
答:釋迦世尊收的第一批在家弟子就是商人。經商若不賺錢,怎麼維持啊!
12、學佛人體育彩票、股票可以買嗎?
答:買的目的是什麼呀?
問:做為投資,虧了也無妨,這樣可以嗎?
答:“虧了妨不妨”且置,投資的目的是什麼呀?
問:說老實話,還是謀取利益啊!只是想不用朝九晚五的上班,等同打第二份工啊。
答:那就別說“虧了也無妨”了。
13、並非視金錢如廢紙
甲:老師視金錢如廢紙,甘於清貧的生活(注:此是有感於當年恩師曾斷然拒絕一位朋友所供養的8萬塊錢一事)。
答:咱們都應該視貪心如廢紙,並非視金錢如廢紙。
14、為什麼說富貴修道難?
答:窮人修道容易嗎?好像與貧窮富貴關係不大,關鍵在修行心呀。
15、世法中善念與惡念怎麼區分?
答:善念有三:利人須損己,亦為之,謂之上善;利人不損己,方為之,謂之中善;利人也利己,才為之,謂之下善。惡念也有三:損人又損己,亦為之,謂之大惡;損人不損己,方為之,謂之中惡;損人須利己,才為之,謂之小惡。
問:何故說不念善惡之念是淨念?
答:哦!不念善惡念解脫啊。不清淨嗎?
問:為何說學佛不是學得善惡都不分了?
答:不念並不等於分辨不清啊。
問:知善惡是分,不著就停止了再分。是嗎?
答:了知善惡未必就是分別,“不著”是“不把它梗在心頭”之意。
16、佛教與基督教、儒教等
問:學孔子,學基督,雖然不得究竟解脫,但也是增福德,除習氣的方法,福德足了,自然更容易見道,所以我說都是修行方法,當然最好是福慧雙修。
答:您解釋得很對。佛法本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中人、天兩乘基於五戒十善,是世間善法。基於四諦法的聲聞乘、基於十二因緣法的緣覺乘和基於六度萬行的菩薩乘,才是最終超越善惡的解脫道。
虔心向善,嚮往人天,五戒十善,不敢少違,這怎麼不是修行呢!待人格具足、天心完滿,後生方得人天之果,人天之果豈易得哉!別的宗教雖不及講後三乘解脫道,但世間善法與佛教不悖啊!所以佛說:凡一切法,皆是佛法。
(三)佛法與科學
17、世界的四大生成順序,請誰用大白話說說?
答:《楞嚴經》倒有一段。
問:請老師解《楞嚴經》的這一段:(下面是 lvm分段作答——編者注)
經:“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答:先說“覺明空昧”的覺,佛者,覺也,覺就是指佛性。用現在的話說,佛性就是時空與生命的本源。佛性具足三大特點:明、空、昧。①明——畢竟不斷滅。即離念的靈知之性。②空——畢竟不可得。即無相、清淨、空寂的本體。③昧——畢竟含諸有。含諸有怎麼能稱為“昧”呢?因諸有起源於最初的一念無明。什麼是最初一念無明?即“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佛性本來就明,卻起最初的一念去認這個明。有人 問:“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此“妄”從何而來?就從這個“昧”而來,這個“昧”是佛性的三大特點之一呀,也就是“法爾如是”。
由於“妄為明覺”,這就產生了相對(相待)。一有相對,就動起來了。搖,就是動的意思。“地水火風四大”之風大,指的是運動(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世界的第一個特點就是運動,或者說運行。
經:“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答:“因空生搖”——由於佛性本體空寂(前述②),能容得運行,所以就產生了運行。“堅明立礙”——由於佛性畢竟不斷滅(前述①),就起現了有質礙的物體在運行,如同捏目,現空中華,也就是“明覺立堅”之義。“彼金寶者明覺立堅”金寶指的是“地水火風四大”之地大,也就是有實體的物質。“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國土,現在叫做星球。世界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物質,這物質可以聚成星球(保持國土)。
請注意:這裡並不是先有物質,然後再說物質運動。而是先有運動,然後才起現物質。這物質一開始就是虛妄不實的,如同捏目,現空中花。
經:“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答:簡單說吧:由於物質運動,產生摩擦,於是就產生了溫度(“地水火風四大”之火大)。世界的第三個特點就是溫度。
經:“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答:更簡單地說吧:世界的第四個特點就是變化。(為什麼把“水大”說成“變化”呢?哪位師兄替我講一講?)(自己嘟噥:若無水大,生命便無從產生。)
問:火光上蒸,而火光為變化性,故水大不得不變化。
答:地大(金輪)保持形體,水大(水輪)形體可變,故稱“變化”。
18、四大之首風大,產生的因緣是什麼?
答:《楞嚴經》云:“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問:原來阿難2500年前,就已經問明白了。如果沒有產生風大,也就沒有這麼多事了,多清淨。
答:風大不是“產生”的。
問:如果沒有產生疑問,也就沒有這麼多事啦,多清淨。
答:是先多事(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而後才有“貪、嗔、癡、慢、疑”的“疑”了。
19、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宇宙中什麼是永恆的?
乙:物質當它分解到最後,只剩下能量!
答:那麼,“能量”是什麼?
“力、熱、聲、光、電……”有生有滅,能量卻無生無滅。然而,離開“力、熱、聲、光、電……”往哪兒找“能量”呢!用上喻,知道為什麼要見性了吧。
(四)名詞解釋
20、空
(1)既然一切皆空,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答:在佛教所講的佛法裡,‘空’並非簡單的‘沒有’,也並非無意義。恰恰相反,‘空’具有時間上、空間上都是無窮的真實意義。簡單地說,‘空’具有永恆、博大的意義。這就不僅僅是人生的意義了。
(2)本來是空,業力從何而來?
答:空是沒有麼?
問:是業不盡則不能成道,還是成道後業障即如夢幻泡影?
答:本就是夢幻泡影。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3)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怎麼講?
答:因為“萬法即因果,因果即萬法”,所以空即不空,不空即空。
(4)造業受罪,佛性受罪否?
答:縱然山崩地裂,虛空曾受損否?
問:如果說佛性不受罪,那受罪的是誰?
答:罪性空且置,即那個“誰”也不可得。請聽迦葉佛的傳法偈:
一切眾生性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21、因果
(1)因果通三世
問:人死之後是不是還有來世呢?如果死後變成另外一個人,你不是你了,所受所感豈不是也換了成了別人的事了呢?修行又幹什麼呢?
答:三世因果:唐朝張三造業,宋朝李四受報。
問:張三李四是同一人嗎?
答:因果通三世,本就不是僅對某一生(某一個人)說的。
(2)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
問:請老師講講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的道理。
答: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呀。
苦是世間果
集是世間因
滅是出世間果
道是出世間因
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3)用城市來比喻
問:因果我深信,一個人是不可能改變這個世界的因果的,世尊當年也要受果報。他能改變的只有他自己。
答:我們用城市來比喻吧。大家共住的城市,大家都覺得很真實,其實只是個幻境。這幻境大體上有六個區域:天、人、阿修羅、鬼、畜、地獄。通向這六個區域的路,看起來只有兩條(善與惡),其實內含諸多歧途。途中一步一善,必走向天,能嘗很多甜頭;一步一惡,必走向地獄,必吃很多苦頭;善惡參半,則在“人”這個區域裡盤桓,有甜頭也有苦頭……這就是幻境裡不可改易的遊戲規則,稱之為“世間因果”。只是大家並不知道這個遊戲規則,而在裡面亂撞,時善時惡,頻升頻降,頭出頭沒,無有了期。
佛告訴大家遊戲規則,好比給了大家一張地圖,按地圖走,可以避免諸多苦頭。然而,這卻不是佛的本懷。佛的本懷是指導大家打破這個幻境。由於大家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性格,佛就告訴大家八萬四千種打破幻境的方法,稱之為“八萬四千法門”。只要肯按佛教導的方法,誰都能打破幻境。若是不肯,佛也不能代替你打破,就像佛吃飯你不能飽一樣!
一旦打破幻境,你見就同佛見,稱之為“見齊諸佛”。幻境打破了,還往哪裡找遊戲規則呀,所以“佛無因果”!並不是未打破幻境就可以不遵守遊戲規則。也有些人,未打破幻境就騙自己說:“沒有遊戲規則,只管任意行去”(撥無世間因果),於是,便自欺欺人,一盲引眾盲,廣造惡業,還美其名曰“解脫”。殊不知,那是通往地獄的捷徑!還有些人,自己騙自己說:“這不是幻境。即使是幻境,也無法打破,遊戲規則是鐵定的,誰都不能打破,佛也不能打破(即:佛也在世間因果裡)。”(撥無出世間因果)這就堵塞了離幻之路,一盲引眾盲,斷送自己和他人的法身慧命。他若不如此極端,還可以走向天;就這麼一極端(以至於謗佛),卻是通向地獄捷徑中的捷徑。
咦!這幻境是從哪裡來的呢?別忘了佛啊!佛知道。趕快去問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哦!原來法界就是幻境啊。
問:嘻嘻!可是有的人總是在研究地圖,倒忘記了地圖的作用。
答:嗯,這倒是一記棒喝。
(4)禪宗深信因果嗎?
問:宗門講因果,恐怕仍只是個信仰。宗門可以“見性”而“解脫”,但是,未必能了“三世因果”。要深信“三世因果”,才能真正身心解脫——即便是開悟的和尚。
答:你太武斷,冤煞宗門了!
你這麼說,就好比強調“非要背熟《駕駛員守則》,才能萬里行車無事故”一樣,此話聽起來不錯,但卻不符合實際情況。實際情況是,萬里行車無事故的老司機,早已融會貫通了《駕駛員守則》,而幾乎把那些詞句忘光了。一個剛從駕校畢業的司機,儘管他背《駕駛員守則》守則的功夫比老司機強得多,但開起車來,就差得太遠了!
22、因緣
問:老師能否解釋一下“法不孤起,仗緣乃生,緣謝法滅,滅滅非滅”?
答:就拿心密來說吧,心密並不是孤起的,也就是說,並不是因為心密覺得自己好才興起的。心密是仗因緣才興起的,什麼因緣啊?那就是與心密有緣的眾生解脫緣熟,故感心密應世。待當度者已度,便是緣謝。既然緣謝,便不會再有人修心密了,假名“法滅”。然而,法本不生不滅,心密的修行方法又何曾滅,故云“滅滅非滅”。所以,只要有我們在修習心密,心密便不會滅。若無人依而行之,即使有“心密”的空架子在,其實已經“緣謝法滅”了。
問:禪宗5家7派,本應該平民派曹洞宗更廣流傳,為什麼相反?
答:當機者已度,門庭也就沒大用處了。
問:現在宣傳的不多,也是個原因吧?
答:法不孤起,仗因緣生。
問:病是業報,還可以持印為別人治病?
答:業報未離因果,未離因緣所生法。生病是因緣所生,病癒不也是因緣所生嗎?並無矛盾啊。
23、受用
問:我總是覺得,受用就是享用!
答:正見和正受,好比走在修行路上的兩條腿。內心空淨,謂之正受(覺受、受用);五欲(色聲香味觸)福報,謂之享受。
24、大乘
問:最近我看到一本書:《大念住經心要》,講的是四念住的法門,次第井然,我覺得像我這樣的博地凡夫,談不上什麼大乘,連小乘都還差的遠,不如從小乘做起。您認為呢?
答:四念住法門很好。大、小乘主要是發心不同,“四念住”未必只屬於小乘啊。
問:那就是說:如有人以大乘之心去修小乘之法,那人也是大乘行者了?
答:大乘行者所修之法,便非小乘之法。
25、大悲
問:學生心裡還是有個疑惑,久久不能解開。每次看到“夢幻空花,何勞把抓”,我便覺得生不起“大悲心”了,夢中的人物本來沒有,所以根本不需要度誰,可是為什麼覺悟以後的佛菩薩還要“於本無眾生處度化如幻的眾生”呢?
答:你可能把“小悲”當成“大悲”了。
有情緣之慈悲為小悲,法緣之慈悲為中悲,無緣之慈悲為大悲。
26、神力、業力、願力
(1)神通抵不過業力,業力抵不過願力
問:我常常搞不清業力和願力的區別。
答:業力體現為世間法,願力體現為出世間法。
問:真是造化弄人……
答:業力不可思議,願力更不可思議。願力、業力、神通力都是心力。神通力抵不過業力,業力抵不過願力。
問:既然都是心力,區別在哪裡呢?
答:既然都是心力,區別就在於發心不同。
問:想發財的心與想成佛的心,二者有什麼區別?
答:發財有我,成佛無我。這就找出區別了。
問:願力還有差別嗎?比如以妄想心發一個願和以清淨心發相同的願,二者有差別嗎?
答:願力是無為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是“皆以”,當不止是“二者”,而是千差萬別。
(2)“神通第一”的目健連尊者那樣示寂,旨在顯示什麼?
答:當然是自在無礙。若安詳示寂成了死標準,活著的時候天天為死時擔心,豈不正是掛礙麼?享譽“神通第一”的目健連尊者這樣示現,旨在顯示神通力抵不過業力,警醒人們莫以神通為究竟。尊者完全可以安詳示寂,但也完全可以像他示現的那樣示寂。關鍵在於如何用了,怎麼樣有用,便怎麼樣辦。
(3)佛學中的“神通”和特異功能是一回事嗎?
答:不是一回事。只是誤解為同一回事的人太多,大多都當成同一回事了。神是本體,通是妙用。
問:還真不一樣。佛教的神通,是自己通,是自然通,是時時通,是聖邊末事。特異功能,是禪定副產品很多是鬼神附體,不是自然通,不是時時通,是他們的末邊聖事。
答:“聖末邊事”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的方便說法。
由於眾生總是認為特異功能是神通,隨他的所知量,把他認為的“神通”說成是“聖末邊事”。 “應無所住”曰神,“而生其心”曰通。這不是“聖末邊事”了吧。
27、什麼是妄念(妄想)?
答:妄念,指的是貪、嗔、癡、慢、疑、惡見。惡見,指的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問:怎樣對治世智辯聰?
答:若能離開妄想執著,世智辯聰當體就是妙用,對治它幹什麼!須要對治的是妄想執著。
問:心意識會逐漸淡化嗎?
答:是妄想執著會逐漸淡化。
28、死盡偷心
問:佛法的“同義詞”太多了,比如佛性、自己面目之類。以後我明白了此類,就把此類都整理一下。
答:哈哈!那你把三藏十二部整理一下吧。或者把眾生八萬四千種心整理一下。
問:老師警醒的是,我差點入海算沙。將來還可能遇到類似的”同義詞”所迷惑,但基本路線決不動搖。何況有個掌舵的撐腰,我只需盡力划槳就行。
答:你須自己掌舵才行。
問:我這輩子是套上您了,您甩不掉了。
答:那要我吃你能飽才行。
問:要您不時地瞅著俺吃。別讓俺吃錯了、吃慢了就行。
答:越是時間緊迫,越不能急著吃。不然的話,饑不擇食,即使不是毒藥,吃嗆了也會出問題的。
問:那我留意,不過我目前只有懈怠得份,還達不到您說的精進程度呢。
答:那就先死盡偷心吧。
29、如果多聞不修又如何呢?
答:阿難尊者不是在《楞嚴經》已經現身說法了麼。
(五)其他問題
30、居房緊張,佛像如何在臥室供養?
答:那就加個帳子圍住佛龕吧。拜佛時拉開帳子即可。
31、為何菩薩現慈悲、怒目不同相?
問:如何為菩薩現慈悲相?如何為菩薩現金剛怒目相?
答:慈悲相正如母親哄小孩,金剛怒目相頗似父親打兒子。
問:母親為何要哄小孩?父親為何要打兒子?
答:哄他,有益於他健康成長;打他,旨在去掉有害於成長的因素。
32、舍利是怎麼一回事?
答:若無修行,便不可能出現舍利。然而,成道者卻不一定總是千篇一律地都示現舍利。
33、修“財神咒”會先有禍事,有這回事麼?
答:我沒修過這個咒,沒這個體驗。然而,貪心陡起者,乃至不擇手段,則必有禍事。
34、念阿彌陀佛算不算找事?
答:那就是借你願意找事的牢固習慣,給你找一個大大地好事。
問:阿彌陀佛!
35、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什麼關係,及之間怎麼稱呼?
問:我爸開始發心學佛,剛剛問了我一個問題,把我難住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什麼關係,及之間怎麼稱呼?
答:哈哈!你就說咱們好比是學生,釋迦牟尼佛好比是咱這兒的校長,阿彌陀佛好比是外地名牌大學的校長。咱這兒的校長說了,願意轉學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轉過去上學。
36、尊敬佛法僧三寶
甲:活佛與烏龜無二無別,同具佛性故。
乙:這種說法很危險。莫以分別心說無分別。
丙:什麼是危險?
答:危者,危言聳聽;險者,鋌而走險。
丙:有人侮辱觀世音菩薩,怎麼辦?!
答:嗚呼!他真是一個可憐的人。
丁:我問過菩薩了,菩薩並不介意
答:菩薩當然不會介意,只是因果饒不了他。
37、菩薩為何應世度生?
答:因為眾生心裡有菩薩的位置。
38、學佛為什麼會這麼複雜?
答:其實學佛並不複雜,是人心複雜。
二、佛經學習
(一)《心經》
39、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問:《心經》前面說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後面為何卻說,空中“無”色。
答:比如有一個銅碗:碗不異銅,銅不異碗;碗即是銅,銅即是碗。是故銅中無碗。(不能說“碗在銅裡”呀)
問:老師您好!色即是空還可以理解,為什麼又說空即是色呢?
答:“色即是空”,您是怎麼理解的?
問:色即已銷落為空,為什麼又說空既是色?
答:色銷落了嗎?
問:銷落諸念,又為什麼說空即是色?
答:是念銷落,還是色銷落?
問:色者無常為之空,為什麼又說空即是色?
答:色者無常為之空?!您說的空,就是“沒有”嗎?
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肯定不是一個東西。
答:只用改後面就行了——空和色肯定是一個東西。
乙:色即是空——有佛處急走過,空即是色——無佛處莫停留。不住色空, 正解色空。
答:^o^
(二)《金剛經》
40、“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為什麼問了兩次?
答:哦!這應該聯繫上下文,便知深度不同。
問: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就問了兩次。第一次是破人無我,第二次是破法無我嗎?
答:也可以說,第一次是不即一法,第二次是不離一法。
問:因為無實無虛,所以“不即不離”。如果改為: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有實有虛”可以嗎?
答:無實無虛,不落兩邊。有實有虛,兩邊都落嗎?
問:降了呢?還是沒有降?
答:說“降了”則觸,說“沒降”則背。不觸不背的,請道一句來。
問:這是第二句!
答:^_^
41、四相
【仁覺】問:我相未破欲成佛,人相沒破度眾生。心中四相如何破,祈請老師來點睛。
答:人相若破本無佛,我相若破無眾生。四相本無何須破,無龍何用來點睛。【仁覺】兄在嗎?
42、“離四句絕百非”的四句
問:所謂四句是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嗎?
答:“四句”有好多種呢,如“有、無、即有即無、非有非無”、“一、異、即一即異、非一非異”、“常、無常、即常即無常、非常非無常”……
43、無所住心
問:《金剛經》所謂無所住心是妙明真心嗎?
答:不著在“妙明真心”的概念上,便是無所住心。
若著在“妙明真心”的概念上,便是有所住心。
任你有所著、無所著,妙明真心也不曾動搖、不曾生滅、不曾染淨、不曾增減。
問:《金剛經》“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該如何理解?
答:應生無所住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乃至應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聲香味觸法亦不應住。
佈施——三輪體空。
持戒——“起心動念就是犯戒。”
忍辱——無辱可忍:你若唾我面,任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你也沒煩惱。
精進——起念欲精進,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禪定——沒出沒入的大定。
智慧——無智亦無得。
(三)《圓覺經》
44、四句
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待解,請教?
答: 四句四忌,環環相扣,後救前也:
不起妄念處忌息滅,黑山背後住不得。息則滅病。
亦不息滅處忌了知,欲了之知為不得。為則作病。
不加了知處忌著實,解脫深坑落不得。落則止病。
不辨真實處忌妄念,妄念相續起不得。起則任病。
乙:是後救前,次序別弄反了。
1.息則滅病:應該用2.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來治。
2.為則作病:應該用3.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來治。
3.落則止病:應該用4.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來治。
4.起則任病:應該用1.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來治。
答:那就這樣吧: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治作病、任病。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治止病、滅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治任病、作病。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治滅病、止病。
(四)《壇經》
45、《壇經》宗旨
問:在《壇經》一開文:“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把這句話作為《壇經》的宗旨,應該沒啥大毛病吧。
答:是的!這是《壇經》的宗旨。
(五)《楞嚴經》
46、為何佛經第一滅的是楞嚴?
答:楞嚴本無生滅。當度者已度,一期解脫緣盡,是名為“滅”。
47、文殊菩薩,不屬於“咨決心疑”的菩薩吧?
答:其實,包括阿難尊者在內,都是為咱們“咨決心疑”。
問:阿難他們原來都是老演員呀。我還以為,真有這麼一個俗人是那麼地幸福。
48、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問:此經前有七處徵辨直指人心,後有二十五菩提路作普收漸門,可謂佛門廣大矣。
答:七處徵心——覓心了不可得——取不得;十番顯見——真心無處不在——捨不掉。
切實體認此取不得、捨不掉者,謂之“見性”。
問:若有爆炸、粉碎、分明、靈知——便是取;若空空無有——便是捨。
答:建議把上面的“有”字改為“執取”。若執取爆炸、粉碎、分明、靈知——便是取;若排斥爆炸、粉碎、分明、靈知——便是捨。
49、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答: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在上述問答中大悟者,一定具足正受。沖著你下面這段話,漏點風吧:
【第二月】:“我”之所以迷,就是因為把這些本來相對的,不實的,沒有先後的相,看成了絕對的,真實的,有先有後的。這樣的觀念導致對於現象的誤判,誤判導致更多的虛妄對比,於是環環相套,境境相因,就像沒有盡頭一樣了。
【lvm】:什麼“相對的,不實的,有先有後的”,這當體就是“絕對的,真實的,沒有先後的”!你看它是山河大地,我看它是清淨本然!
50、“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問:請以發貼子為例說明“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答:哦!跟你的帖就應該隨你的心,順應你的所知之量。隨你的心——不離你的問題。
順應你的所知之量——你已經知道的不說,你不可能接受的也不說。
問:“應”,是這個意思呀。看來發貼子,得找準馬嘴才行。
答:若不如此,便是“作”病——自己有所造作。說得好聽點,便是“立功、立德、立言”裡的“立言”。佛法不立言——但有言說,皆非實義。
(六)《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
51、經名是念“佛心經”,還是“佛心經品”?
問:《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我搜索查看後發現,典藏中一般名稱都稱為《佛心經》,在我們的印心精舍常用《佛心經品》。這樣就出現理解上這是一部經還是其中一品的不同理解。
答:《佛心經》與《大隨求陀羅尼經》應是兩部經典,《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中的“品亦通”,應是《佛心經》中的某些品與《大隨求陀羅尼經》中的某些品相通。可以明顯看出,上卷是可以獨立成為一經的。1989年冬,我去上海向老人求法時,老人賜我一本《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經》,下卷卷首印有“法別”二字。顯然,這部上下兩卷的大藏版佛心經是經古人會集過的。
問:老師,“法別”二字代表什麼意思啊?
答:也就是有別於六印一咒的法。
問:跪請齊老師開講《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
答:我講不好,請諒解。但可以討論。在討論之前,先劃分段落。跟貼分品。
討論幾個問題:
一、關於經題裡的“品”字。《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中的“品亦通”,應是《佛心經》中的某些品與《大隨求陀羅尼經》中的某些品相通。哪些品相通啊?至少你所列出的“隨求自在”這一品是與《大隨求陀羅尼經》相通的。找出《大隨求陀羅尼經》貼在這裡,還可能發現更多的相通處。
二、關於用“分”還是用“品”。我認為還是用“品”,理由有二:1、如上所說,經名是“品亦通”而不是“分亦通”。2、傳統解經的“三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用的“分”字。原想專貼提及“三分法”,現在借此話題討論,就不專貼討論“三分法”了。
三、傳統解經的“三分法”:序分:也就是“六種證信序”,又稱“六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處成就、主成就、眾成就。此經的第一品“十方如火品”就是序分。正宗分:除了前面的“序分”和最後的“流通分”,中間的主要內容就是正宗分。其實,“正宗”在這裡也就是“主要內容”的意思。 流通分:本經的流通分就是最後這幾句話“爾時大眾聞佛所說,一一合掌持佛心中心。如來見,即以舒金色臂普為印頂,授菩薩記。其時大眾得佛授記,歡喜奉修,禮佛而去。”
四、關於本經的“品”。上述最後幾句話列為最後一品“如法受持品”。這樣,第一品是序分、最後一品是流通分、中間各品都是正宗分了。 上下卷各八品,全經共十六品。
卷上
《十方如火品第一》
《慈心三昧品第二》
《心密殊勝品第三》
《覺地十持品第四》
《一咒六印品第五》
《定契加持品第六》
《壇城莊嚴品第七》
《光明童子品第八》
卷下
《法身妙明品第九》
《如來量處品第十》
《頓超覺地品第十一》
《心法無著品第十二》
《佛心相貌品第十三》
《隨求自在品第十四》
《神用無盡品第十五》
《如法受持品第十六》
52、大愚阿闍黎鉛槧本
問:齊老師,我們手裡的《佛心經》是不是完整的經本?
答:這話從何說起呀?
問:有網站說是師祖大愚大師節選的。
答:當年老人給我的一本是出自《大正藏》的原本。
問:現在所看到的“大愚阿闍黎鉛槧本”,和大正藏的原本還是有所不同。“大愚阿闍黎鉛槧本”相對有所刪節。毗如省略了手印等,翻譯也不盡相同。
答:我不知道現在流通的大愚阿闍黎鉛槧本,最初的原本出自何人之手。鉛槧本不大可能是老人提供的,因為老人給我的一本是大正藏的原本。
問:您怎麼看大愚祖師《佛心經》的鉛槧本?
答:我認為:鉛,是指的鉛字印刷。槧,是指的木版印刷。兩個字合在一起,有“版本”的意思。一部佛經多種譯本的現象並不罕見。這可能是太師公得到的另一種《佛心經》譯本。
問:我在一位朋友處看到過一本鉛槧本,線裝的老書,書頁很黃,估計是民國時的出版物。
答:哦!看來鉛槧本早就有了。
53、十種持
問:佛法心中心十大行願的本質是什麼?
答:1989年冬,老人為我灌頂時,賜我一本《佛心經》,在“十種持”上寫了眉批:“修證佛地,十種持最為重要。捨此十持,絕不能成佛!修心中心法者,首當發此十大願心!”
問:請 lvm老師悲憫我等,略用白話解釋“十種持”?
答:《佛心經》為說心中心法的立名因緣,講了約世間法的十八個“故”,又講了約出世間法的六個“故”。之後,大眾祈請,世尊宣說。在宣說六印一咒之前,先宣說這修證佛地的十種持:(下面是 lvm分段解釋經文——編者注)
經文:“爾時如來告諸菩薩:諸善男子,今當宣說,證修佛地,有十種持,必定成就。何等為十?”
答:這段意思易明,不用解釋。師尊元音老人眉批:“修證佛地十種持,最為重要,舍此十持,絕不能成佛!修心中心法者,首當發此十大願心。”
經文:“第一持心。于法無礙、於佛生信、於心平等。于眾生慈、於色無著。”
答:於法無礙契合大圓鏡智,八識所轉;于心平等契合平等性智,七識所轉;於色無住契合妙觀察智,六識所轉;于佛生信、于眾生慈契合成所作智,前五識所轉。第一持已契合轉八識成四智,再束四智成三身,便得成就矣。
經文:“第二持戒不闕,常攝在定,修不妄語,好施眾生,斷除憍慢。”
答:持戒不缺——戒,常攝在定——定,修不妄語——慧;好施眾生度“貪”,斷除憍慢度“嗔”,修不妄語度“癡”。師尊元音老人開示曰:“貪嗔癡慢疑,五者為思惑,很難除,故須常攝在定以除之。修不妄語,亦可攝斷癡、開慧二支。以無明故,不識一切皆緣生無性,而執為實有,故妄語自欺欺人而造業受報也。”
經文:“第三莫行惡。修不殺戒,勿食惡食,慎莫自讚,莫見他過。”
答:修不殺戒與勿食惡食連起來看,吃肉能引發殺生,惡食當指肉食。慎莫自讚是斷除“憍”,莫見他過是斷除“慢”,這便與第二持“斷除憍慢”相合。師尊元音老人開示曰:“惡食非但指肉食,即變質與有毒之食物,亦包括在內。另外,不依時食,亦為惡食。”
經文:“第四於諸求法,莫生譏嫌;於諸佛教,遮護過惡;於師僧中,如父母想。”
答:“於諸佛教,遮護過惡”是至心皈依佛,“於諸求法,莫生譏嫌”是至心皈依法,“於師僧中,如父母想”是至心皈依師、皈依僧。此第四持攝四皈依: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經文:“第五若行願教,慎莫遺失;于諸貧富,等心觀察;須懷世諦,而順諸人。”
答:若行願教,慎莫遺失者,“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於諸貧富,等心觀察者,“無問淨穢,刹利尊性,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須懷世諦,而順諸人者,“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
三、佛家宗派
54、為什麼佛門宗派分那麼多?
問:我倒奇怪,為什麼佛門宗派不按十八界一一分門派?好像目前不是按修法分門派,而是按教理分門派,這樣下去將來會有十萬八千個門派,初學者豈不是傻眼啦。
答:不是傻眼,而是更方便了。
(一)禪宗
55、介紹禪宗
(1)禪宗的特點
問:禪宗的特點請幫忙總結幾條。
答:直接、率真。
直接卻無直接相,直接到讓人誤以為內藏玄機的程度。
率真並不是無知,率真得讓機謀聰明之人難測其玄妙。
(2)什麼叫如來禪?什麼叫祖師禪?
問:請教一個問題:什麼叫祖師禪?能講的細一些嗎!
答:祖師的山門:
香嚴智閑禪師聞竹聲悟道後,乃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溈山知道後,對仰山慧寂說:“此子徹也。”
仰山說:“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待我親自勘過。”
仰山見到香嚴,說:“和尚讚歎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
香嚴舉說前頌。
仰山說:“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別更說看?”
香嚴又成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仰山說:“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
香嚴禪師又做了一頌: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仰山聽了,回去報給溈山:“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禪也。”
……
從上面這個公案可以看出: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此頌連如來禪也算不上,更不用說祖師禪了。
此頌的意思是:聽到擊竹之聲,突然能所雙忘,啊!原來悟道並不是從修行得來。
“動容揚古路”句:“動容”指的是揚眉瞬目,當然是指悟後的揚眉瞬目。“揚”是揚棄,拋棄、丟掉的意思。“古路”指過去的路子,有二義:一是指過去自己揚眉瞬目、說話做事的路子(未離妄執);一是指古人悟道的路子(他吃飯我不能飽)。在自己的揚眉瞬目、說話做事之時,這二者都要揚棄。
“不墮悄然機”,意思是:也不以“悄然”為究竟。
說到威儀,都是有聲有色的,而這種“威儀”卻在聲色之外,因為它“處處無蹤跡”,它無相啊。諸方的通達之人、悟道之人,都說它是“上上機”。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此頌不會祖師禪,卻算得上會如來禪。
貧,即一無所有,喻掃掉妄執。
錐,就是指的前頌裡的“上上機”。還有這個在,慢說祖師禪,就連如來禪也未會得。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到這裡,言語道斷,卻不妨說東說西;心行處滅,也無礙打風打雨。在下已無法下口,只將頌裡的詞義所指說一下吧:沙彌,是指仰山。“若人不會,別喚沙彌。”意即:你要是還不領會,就別喚做“沙彌慧寂”了。
末了,問曰:這裡的“一機”和前面的“上上機”相去多少?
答:黃鶴樓前鸚鵡洲。
問:什麼意思?
答:會者不差毫釐,不會者天地懸隔。
問:如來的山門是什麼?請慈悲開蒙!
答:十方無壁落,四周也無門。
(3)疑情
問:古人雲:“百尺杆頭更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這是指親證自心實相無我無人,真實體會到寂滅本性遍滿虛空,還是指十方世界種種景象無非是見,乃自心見性所現?
答:您正在起疑情參它,我若多嘴講道理,豈不是塞您悟門麼!您若不參它了,我倒可多幾句嘴。
問:末學並未到百尺杆頭,本不該參這個。
答:若真能在此起疑情,這個也可參。
問:只是如今已是如刺在喉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了。
答:若真如此,便是疑情。
問:修心中心法的人起了大疑情怎麼辦呢?是極力參究下去呢?還是把疑情當做普通妄想“呸”了了事?
答:能“呸”掉的只是妄念。若真是大疑情,便非一“呸”能掉。若能“呸”掉,那還是妄念,並非真的就是疑情。
(4)參話頭
問:“悟後重疑,大參即重疑。”求老師說說這疑與參。
答:“疑”是起疑情,“參”是參話頭。這是宋以後禪宗的典型修法呀。
問:老師,他是說悟後(破本參後)的疑或參啊!
答:倘若還有個“悟”在,那就這麼大疑大參可也。
(5)禪宗三關
問:老師啊,我莫名其妙地不踏實。
答:見惑的微細處。並未徹斷見惑所致。
問:如果這樣,就不能算破初關嗎?
答:破初關者,已無“關”的痕跡著在心頭。只是至此並不算完,所以有向後的“重關”“牢關”之說。若是用思維計度心研究三關,儘管說得頭頭是道,充其量只能算作世間學問的一種——禪學,而並非禪宗
問:問個傻問題:徹斷見惑,以何為征?
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兩人相逢,覿面相呈,可以互知。
問:無師在身邊,自己如何了知三關呢?
答:您雖未破初關,但已很有希望。別把“三關”埂在心頭,踏實行去,久久觸機遇緣,刹那打破疑團,慢說“初關”,即“三關”也了無痕跡,覓關了不可得,是名“破初關”。
此處有兩個歧途:
(1)感到前途渺茫,生退屈心。雖認為自己不是頓悟的根器,但還總不大甘心,認為別人更不行。儘管人前先稱自己不行,但總透出“你更不行”之意。發展到極端,便會自覺不自覺地否定佛法的無上乘。這種人若有福報,他說話若能夠強制大家執行,佛法最珍貴的內核——解脫道,就會泯滅。
(2)自認已證菩提,生我慢心。這未必全是瞞人,更多的是為了瞞己。儘管人前振振有辭,他一個人呆著的時候還是感到“足下虛虛的”。但若無“人前振振有辭”,會更覺“足下虛虛”。若遇同類,便會互相吹捧,最終導致“狂禪”。這種人若無福報,“狂禪”非禪,發狂而已,也害不了人。若有福報,入魔有份。
不走這兩個歧途,也並非“忍一忍”就不用修行了,此時正須修行啊!老人當年跟我說了“忍一忍”之後,又抽另外的時間給我詳細地講解“觀照”。現在我在罎子上時不時地說“觀照三步”、“不睬它”等等,都不出老人所講的內容。後來再看老人的書,這些內容書裡都有啊!
問:《來果禪師自行錄》“透牢關”中說“牢關正在虛空外,出虛空,即出牢關。”這裡“虛空”怎麼理解?
答:這虛空未離“一切諸佛眾生”啊。類如一切諸佛眾生,未出虛空一步,牢關正在虛空外。出虛空,即出牢關。足可以虛空為關。誰個能出此關?只有參禪人,不勞寸步,能出此關無疑。
問:老師,如何是“不勞寸步,即出此關”?
答:本來如是,當下現成,自然是不勞寸步。
問:即使出得虛空出得牢關,也出不得他的手心啊
答:至此祖師所設的關鍵,將難關住你了。
問:哈哈,老師不可雪上更加霜啊。
答:果然瞞你不得。
問:直到雲起時也不疑青天,那便徹底明白;陰雲也並非離開青天而有,那麼,陰雲便翻成妙用。此時方可言“煩惱即菩提”,此時方可言“無修無得無證”。”到此處算是破重關還是出牢關?這屬於法身向上嗎?
答:還是這句話:若還有三關的概念在,那就連初關也沒破。
三關是實修的圭臬,不是拿來當理論討論的。不到破重關的境界,遑論初關;不到破牢關的境界,遑論初關、重關;不到“無修無得無證”的境界,遑論三關。
(6)禪宗祖師不依經、不依佛說嗎?
問:宗下祖師之所謂不依經,不依佛說,趁興而發的一種教育。
答:哦?宗下祖師不依經、不依佛說?其實,宗下祖師落實了經義、實踐了佛說呀!
問:對!對!宗下祖師才是真正落實了經義、實踐了佛說啊!
答:可能是某些語句障了你的眼,比如:打死了喂狗!那是要打死問話者的妄念,使他刹那之間妄念嘎然而止。既不是要打死問話者這個人喂狗,更不是要打死世尊喂狗。
問:看您的話心稍寬些。
答: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過不在經,而在於人。從根本上說,宗下教下是一致的。
(7)禪的實相怎麼看不到?
問:禪是實相?請問齊老師禪相是什麼?俺怎麼看不到。
答:看不到就老實打坐去。如果不收拾好這“纏相”,就越發看不到“禪相”了。臘月三十若到,不手忙腳亂才是好手。
56、認識公案
(1)禪宗公案繁多
問:禪宗公案繁多,不免魚龍混雜,以至有人說禪宗是騙子,應如何對待?
答:“公案繁多”與“魚龍混雜”又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呢?說這話的人是不是騙子呢?
(2)禪宗祖師的語錄,是不是要開悟後才好去看?
答:悟前看是為了打開,悟後看是為了除習氣(所謂保任)。
(3)剛識得本來面目是否就應該通達這些禪門公案?
答:這倒未必:就象剛進學校門就能讀大部頭小說一樣。這也要看夙世的習性,禪宗根性的人通得快些。
(4)為什麼古禪師說話都這樣拐彎抹角的?
答:並非拐彎抹角。舉個例子說吧:比如你家來了個遠客,你岳母問你“這是誰?”你會很詳細的告訴她——這就象教下的語言。
如果你岳母指著你愛人問“這是誰?”你恐怕不會這麼詳細地介紹吧——遮詮:不識!表詮:是你!緩和的:哈哈!你都不知道,還有誰知道!
(5)翻成現代文,古意容易喪失
甲:請把公案翻譯成現代文,這個適合我!對症就是好藥!
答:哈哈!變了味的藥可能會吃出病來的。
乙:翻成現代文,有些古意容易喪失。
答:對!翻成現代文,古意確實容易喪失。我就見過一些不倫不類的所謂“翻譯”文章。圓悟禪師在《碧岩錄》著語裡自稱“夾山”,有人竟翻譯為夾山善會禪師。
丙:“兩足尊”,有的人翻譯成英語後,竟成了:有兩隻腳的尊貴人。
答:佛法並不象他們說的那樣浮淺。如果有人翻成“兩條腿”,另有翻成“兩隻腳”者出來爭論,這更令人啼笑皆非。然而,類似的爭論在網上卻比比皆是……
57、公案常用語旁通
(1)什麼是“芥子納須彌”?
答: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問:須彌山如何容於芥子?
答:這個小小的罎子是不是小如芥子啊?(別的地方不說,光樂趣園就有萬把個論壇。)
問:爆米花就是芥子納須彌。
答:《五燈會元》有一則“芥子納須彌”公案:江州刺史李渤 問:“教中所言,須彌納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譚否?”師(歸宗智常禪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籍,還是否?”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俯首而已。
(2)何謂“孤峰頂上草裡坐”?
答:所謂“孤峰頂上”,是比喻語言不到處。
所謂“草裡坐”,是說祖師為人,不惜渾身落草。
孤峰頂上,是不落語言的。不管是“離念靈知”也好、“究竟佛性”也好,都說不到它。他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然而,祖師總要啟發問契入它呀,所以不惜渾身落草,提出種種的善巧方便。比如這個“離念靈知”,問若一下子契入,必是一切不可得,連這個“離念靈知”也不可得。若不契入,而是在文字上非要找出個東西,那早已不“離念”了,也不會“靈”了,結果成了一種知解(法塵),進而再對這個知解評說,那能評到“離念靈知”本身麼?他評的是他自己的理解,是他自己所起的法塵。還硬說他的理解就是人家原來的意思,其實並非原來的意思,只是他的理解而已。
元音老人在世時,就看到過這樣的批評文章,老人一笑置之。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當然一笑置之。老人說了什麼?“阿誰見餘開口來!”
(3)“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問:①見山是山,見水是水。②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③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此三種是用功的過程,第一種與第三種有何區別呢?
答:①見山執取山,見水執取水。執山排除水,執水排除山。(此即《楞伽經》裡講的“建立與誹謗”。)③見山正是山,見水正是水。見山不礙水,見水不礙山。(菩薩離開兩邊——建立與誹謗,是名菩薩入歡喜地。)
問:有沒有可能不經過第二段直接就到第三種呢?
答:有啊!雖然現今我沒見過,古代就有。比如:廣額屠兒。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那個。
(4)如何理解“朗月當空,尤是階下漢?”
問:如何理解(曹山禪師)“朗月當空尤是階下漢?”
答:“朗月當空”也不可得,才算“登堂入室”。
(5)“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問:(船子和尚)“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答:任憑你該幹啥就幹啥,只要不妄想執著,心態自然不一樣。
問:“清波”是指什麼?
答:是指終日吃飯、終日穿衣。
問:怎麼算“不犯”?
答:沒咬著一粒米、沒掛著一絲紗,才算不犯。
問:然後怎麼樣?
答:既已不犯,慢說“然後”,連“然前”也沒有。
58、鋸解公案
(1)大梅還我核子
問:請老師解釋這個公案:龐居士問師:“久響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師云:“你向什麼處下口。”士云:“與麼則百雜碎也。”師云:“還我核子來。”
答:先拿核子來,然後再解釋。
問:請慈悲解釋。
答:套一下《碧岩錄》的格式吧:
垂示云:大凡提持綱宗,須是英靈底漢,撥著便轉,剔起便行。若還擬議籌思,早是一場敗闕了也。路逢劍客須呈劍,未出鞘前已決出,這是什麼人的作略?試舉看:
舉:
龐居士問大梅法常禪師:“久響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離不開這一套!探杆影草。】
師云:“你向什麼處下口!”【莫道有事好!小心中圈套。】
士云:“與麼則百雜碎也。”【早知你會這麼道。莫見誰都這麼弄琵琶,遇到打鼓者弦便折。】
師云:“還我核子來。”【賴有這一著!其實也是草。】
龐蘊居士遍參石頭、馬祖兩大老。參石頭。乃 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頭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一日,石頭問曰:“子見老僧以來,日用事作麼生?”士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乃呈偈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頭然之。曰:“子以緇邪,素邪?”士曰:“願從所慕。”遂不剃染。後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領玄旨,乃留駐,參承二載。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自爾機辯迅捷,諸方向之。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者,襄陽人也。姓鄭氏。幼歲從師於荊州玉泉寺。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師即大悟,遂至四明梅子真舊隱縛茆燕處。馬祖聞師住山,乃令僧 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甚麼,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師曰:“作麼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秖管即心即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
頌曰:
慣向滄冥釣巨鼇,【慣於滄冥行船者,也須小心溝坎。】
即心是佛任逍遙。【乃師都不奈何,何況乃友!】
承想收來成一擔,【沒承想會打折釣竿。】
力充何妨單頭挑。【莫道無事好。有事也是無事。】
“慣向滄冥釣巨鼇”,此一句頌龐居士問師“久響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馬祖早就說過“梅子熟也”,他還去這麼問,豈非多此一舉!其實不然,馬祖說並不等於大梅自己說,龐居士是檢驗大梅,看他自己怎麼說。
“即心是佛任逍遙”是頌師雲“你向什麼處下口”。大梅若答“熟”,恰是巨鼇,正好被龐居士釣著。若答“未熟”,則不可離師過早,不堪住山了也。一句“你向什麼處下口”便輕輕脫開,熟向什麼處下口?不熟又向什麼處下口?
“承想收來成一擔”,龐居士見他答“你向什麼處下口”,他若落在“即心是佛”上,抱著“即心是佛”不放,自以為有所證,也會這麼答。也就是說,“你向什麼處下口”可能是“梅子熟了!你向什麼處下口?”。若如此,那就是“百雜碎”了——杜撰禪和,如麻似粟!
“力充何妨單頭挑”頌師雲“還我核子來”。你以為我答“熟”就一定是有所證麼!在我這裡,熟是熟、不熟也是熟,“即心是佛”是“即心是佛”,“非心非佛”也是“即心是佛”。說個“熟”、說個“即心是佛”,你也不奈我何!
龐居士便休且置。諸位說說看,那“核子”是什麼?(良久云:莫努眼睛!)
問:我胡思亂想:你龐居士說個“百雜碎”正是於無下口處下了口(“梅子熟了!你向什麼處下口?”,是你龐居士落在“熟”上,你落在“熟”上,才有了“生熟”百般雜碎。於我可沒有兩樣),所以梅子早被吃掉了,這核子就是見證。
答:哈哈!“青原白家酒三盞,吃了卻道未沾唇。”
問:是不是我身上的“酒味”也像“核子”一樣留下了“見證”而不自知啊?還是老師在說早已體會過佛性的味道卻不能認取,請老師直指。
答:其實,老人早已直指過N多回了。那就直指:
所謂“核子”,正是那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所謂“酒味”,正是那六大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
然而,老人每說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時,總會隨後掃掉,告訴你靈知也不可得。你知道這是為什麼麼?
問:哦,原來“核子”是“皮膚脫落盡,唯露一真常”的靈知之性啊。因為“無智亦無得”,凡有所得,皆非實相,實相是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的。所以這靈知也不可得。對嗎?
答:“核子”不僅取不得,而且捨不得。無形無相、含一切相,不生不滅、攝盡生滅,非造作所成,本然如是。
(2)欽山一鏃三關
問:《碧岩錄》舉:良禪客問欽山:“一鏃破三關時如何?”山雲:“放出關中主看。”良雲:“恁麼則知過必改?”山雲:“更待何時!” 良雲:“好箭放不著所在。”便出。山雲:“且來。闍黎!” 良回首。山把住雲:“一鏃破三關即且止,試與欽山發箭看。”良擬議。山打七棒雲:“且聽這漢疑三十年!”
回首未必為錯,這裡錯在哪裡?
答:錯在你這一問。本來海清河晏、天下太平,你這一問,事生也。
問:容不得公案草草裁判。
答:果然!果然!
問:路見不平時如何?
答:別讓刀拔了你。
(3)白雲汝怕人笑
[舉]公案:白雲端禪師有逸氣,少遊湘中。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葢,一見,心奇之,與語每終夕。會忽問曰:“上人落髮師為誰?”對曰:“茶陵郁和尚。”會曰:“吾聞其過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記之否?”端即誦曰:“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會大笑而去,端愕然左右視,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諮詢其事,時方歲旦。會曰:“汝見昨日作野狐者乎?”對曰:“見之。”會曰:“汝一籌不及渠。”端又大駭,曰:“何謂也?”會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端因大悟於言下。
“渠愛人笑,汝怕人笑”何意?
答:老人直指離念靈知,你真認取了麼?並非別人笑你你才疑,其實是你自疑。
(下文分段批註:)
白雲端禪師有逸氣,少遊湘中。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葢,一見,心奇之,與語每終夕。
答:楊岐方會禪師是臨濟宗楊岐派的立派大祖師,他從楊岐剛到雲葢(楊岐、雲葢都是地名),就遇上了白雲守端禪師(後來繼承了楊岐的衣缽,是楊岐派第二代祖師),師徒倆初見便很投緣,往往終夜暢談。
會忽問曰:“上人落髮師為誰?”對曰:“茶陵郁和尚。”會曰:“吾聞其過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記之否?”端即誦曰:“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答:看來當時白雲端禪師是認取了“神珠一顆”(也就是離念靈知)。真的認取了麼?未必真呢。這個“未必真”,恐怕連他自己也未發現,他還以為是真的認取了呢。
會大笑而去。
答:哈哈!否定你一下,考驗考驗,看你是不是真認取。
端愕然左右視,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諮詢其事。
答:果然經不起考驗。
時方歲旦,會曰:“汝見昨日作野狐者乎?”對曰:“見之。”會曰:“汝一籌不及渠。”端又大駭,曰:“何謂也?”會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
答:“昨天法會上,你看見那幾個野狐禪是什麼樣子了麼?”
答:“看見了。”
答:“有一個地方你還不如他們呢。”
答:“這從何說起呀?”
答:“他們嘩眾取寵,喜歡人們笑。你卻怕我笑,我一笑你,你就自生疑惑。以至於通夜睡不著,這不,天一亮你就來問我了吧。”
端因大悟於言下。
答:這一下白雲端禪師徹底斷了疑根,故稱“大悟於言下”。
諸位心密同仁哪!咱們之中,有幾個不知道離念靈知!又有幾個不疑著離念靈知!曾幾何時,網上那幾隻野狐一叫,你真的不曾心動麼?!
(4)大蟲一腳踏倒
問:《碧岩錄》長沙鹿苑招賢大師,法嗣南泉,與趙州、紫胡輩同時,機鋒敏捷。有人問教便與說教,要頌便與頌。爾若要作家相見,便與爾作家相見。仰山尋常機鋒,最為第一。一日同長沙玩月次,仰山指月雲:“人人盡有這個,只是用不得。”沙雲:“恰是,便倩爾用那。”仰山雲:“爾試用看。”沙一踏踏倒。仰山起雲:“師叔一似個大蟲。”後來人號為“岑大蟲”。
“沙一踏踏倒”是不是指透過自己的身心妄念,就能得到法界身呢?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界身”。
答:也該將你一踏踏倒。
(5)雲門何是法身
問:《碧岩錄》舉:僧問雲門:如何是法身?門雲:六不收。
請問,如何是化身?
答:不收六。
問:《碧岩錄》說:“雲門道六不收,直是難構。若向朕兆未分時構得,已是第二頭。”如何落得第一頭?
答:朕兆未分時。
問:是事見得,聞得,覺得,唯議不得,薦不得,更求不得。
答:無言便議得,無心便薦得,無欲便求得。
問:老師,您不是也想讓小僧聞之失笑吧。
答:那你也笑得。
(6)趙州柏樹成佛
問:僧舉“柏子樹有佛性也無”問趙州和尚,州曰:“有。”僧 問:“柏子樹何時成佛?”州曰:“虛空落地時。”僧:“虛空何時落地?”州:“柏子樹成佛時。”
植物有佛性也無?
答:哈哈!你若無,植物便有。你若無——虛空落地時。 植物便有——柏子樹成佛時。
(7)上座翻卻茶銚
問:《碧岩錄》舉:王太傅入招慶。煎茶。時朗上座與明招把銚。朗翻卻茶銚。太傅見,問上座:“茶爐下是什麼?” 朗雲:“捧爐神。” 太傅雲:“既是捧爐神。為什麼翻卻茶銚?”
既是捧爐神。為什麼翻卻茶銚?
答:捧爐不如捧人。
問:阿彌陀佛,妙! 請問老師,如何捧人?
答:這麼捧:念一聲阿彌陀佛,喊一聲妙。
問:“茶爐下是什麼?” 請接一句,不許塌翻茶爐。
答:丙丁童子。
(8)南泉斬貓息爭
問:《碧岩錄》“南泉斬貓息爭”,若作貓叫,南泉會說“誰讓你亂叫,斬!”,一劍斬斷。如果說“貓在這老漢手中,生死已分明”,南泉將作麼道來?
答:哈哈!今人比古人膽大。
問:今人膽、古人膽。向前一拜,將貓提走。
答:子若在,恰救得貓兒。
問:頂禮。
答:莫回頭!(看刀!)
問:嗨!(莫將刀砍錯人。)
答:喵!
(9)德山末後無句
問:恭請老師也來演繹德山托缽公案
答:還是看看佛說的末後句吧:這是《四十二章經》其中一章,請看末後一句吧: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問:各位,一切平等,一切無礙,隨心無滯,當下如是,既是開悟,既是法身成就。就是“末後句”“祖師禪”。
答:末後句無這些閑傢俱:“一切平等,一切無礙,隨心無滯,當下如是,既是開悟,既是法身成就。”
問:末後句是了脫生死的工夫已經做到家了。所以他說末後無句,末後句是工夫,了脫生死的工夫!
答:你知道“坐脫立亡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這個公案麼?
問:中國唐代高僧岩頭和尚被盜賊斬首的傳說:岩頭和尚生前經常對弟子們說:“當我死的時候只有一聲哀鳴。”果然,當盜賊要砍下岩頭和尚的腦袋和時,只聽到他大叫一聲,據說聲傳數裡之外。
答:可見“末後句”並不是指的坐脫立亡。
問:想想“德山托缽”,還是有如蒼蠅叮蛋,無處下口。
答:說起“德山托缽”,我倒有個問題:難道是師父不如弟子麼?還有:什麼是“末後句”?
問:怎麼大家都問這個問題?我提不起疑來。
答:那就別管他了。
問:實相無想無不相,這是末後句。
答:還不是末後句,末後無句。
岩頭瞞人處,無句偏有句。
這本無始末,卻道只這是。
問:什麼是“末後句”?饞“末後句”。
答:乾脆告訴你好了:能使問當下打開本來的話,即使未開口,也是“末後句”。若不能,縱使說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也是“輸卻一半”。
59、禪宗武庫
(1)臨濟將軍——四料簡三要語
【四料簡】
問:照、用都是賓,另有其主。這個主在與照用並提時習慣上叫什麼名字知了不清楚。換種說法就是法、報、化。
答:很有趣的對應:
法、報、化
覺、照、用
主、謂、賓
有時有照無用——奪境不奪人。
有時有用無照——奪人不奪境。
有時照用雙舉——人境具不奪。
有時照用雙泯——人境具奪。
【三要語】
問:“若到作家面前,將三要語印空、印泥、印水驗他”這裡的三要語,就是臨濟老祖的三要麼?
答:印空、印泥、印水,便是三要語。
問:如何是印空、印泥、印水?願聞其詳。
答:印空——看他是否“說來句句空,行時處處有”。其實,只這“說來句句空”就已經是“有”了,有個“空”在。
印泥——痕跡宛然!比如:“我開悟了”(悟跡宛然)或者“我沒開悟”(迷跡宛然)。
印水——落在“無事甲”裡,乃至以為不存在“解脫”這回事,象流水一樣,見低處就停滯。這種人不適合修無上道,不能跟他講無上佛法。《涅盤經》雲:為非器眾生說無上道,是菩薩謬。
以三要語印他,若真,必不落空有,必不滯兩邊,必不迷有無,如“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頭朝下。若也不信,問取東村王大姐”。若假,“便見方木逗圓孔,無下落處。”
(2)曹洞士民——君臣頌四禁偈三滲漏
【君臣頌】
問: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回避?洞山道“何不向無寒暑處去”。此是偏中正。僧雲:“如何是無寒暑處?”山雲:“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此是正中偏。雖正卻偏,雖偏卻圓。曹洞錄中,備載子細。若是臨濟下,無許多事,這般公案直下便會。
答:以上那麼道,洞山臨濟有什麼不同啊?
喝!(這一喝,如金剛王寶劍耶?如踞地金毛師子耶?如探竿影草耶?不作一喝用耶?)
問:哈哈,果然不同!
答:也有同處:
金剛王寶劍——正中偏。
踞地金毛師子——偏中正。
探竿影草——正中來。
一喝不作一喝用——偏中至。
還有個“兼中到”如何處理呀?
問:喝!
答:莫魯莽!
問:哈哈,果然瞞老師不得.
答:^o^
問:夏日炎炎,老師和師兄們要注意防暑。
答:兼中到。
【四禁偈】
問:我曾問一位師兄:“聽說你見性了?”他的反應簡直象挨了罵一樣!哈哈!
答:洞山禪師《四禁偈》:“莫行心處路,不掛本來衣。何須正恁麼,切忌未生時。”
古人既知這是“當今諱”(“當今”是指皇上,“諱”是忌諱、名諱,犯了皇上的名諱要殺頭的。比喻犯之者便斷送了法身慧命),便用別的語言來描述開悟見性:
①常住真心。這就是“心處路”。
②打開本來。這就是“本來衣”。
③正恁麼時如何如何。
④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然而,這四種說法用的多了,也含有了“證聖”之意。所以洞山禪師來了個《四禁偈》。
為什麼要避諱?為什麼要禁忌?因為有凡有聖、有高有下,不能平等一如,分明是分別心作祟,那跟開悟見性是不沾邊的。
問: “切忌未生時”?觀照,正是“未生時”,“忌”什麼?難道是指“觀什麼照呀”?
答:何止“未生時”,即心處路、本來衣、正恁麼,不都是見性麼。須陀洹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問:改稱“一禁偈”就省啦。
答:^o^ –
【三滲漏】
問:老師,好象有“三種滲漏”,行人當知是哪“三種滲漏”啊?好象有一個是語滲漏,還有就記不清了,老師禪書讀的多,給講講。
答:洞山禪師所說的三種滲漏:
曹洞宗開宗祖師洞山良價禪師,將修行者所易陷入之弊害歸納為三種:“末法時代,人多幹慧,若要辨驗真偽,有三種滲漏。”
(一)見滲漏:猶有我見法見之意,執著於知之物件,而不見真實。意謂修行者猶有我見、法見不空,不能徹見諸法實相。即所謂“機不離位,墮在毒海。”
(二)情滲漏:猶存情識之意,取此舍彼,乃含有彼此對立之思維方法。即所謂“滯在向背、見處偏枯。”
(三)語滲漏:滯礙於語句,不知文字僅為了悟真理之工具,徒然用心於文字、語言之解明。指滯迷於文字言句之見解。即所謂“究妙失宗,機昧終始。”
(下文分段解釋——編者按)
問:“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離什麼位?“毒海”是指什麼?是不是說橫生知見,左右拘泥?
答:例如,“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若答“魚龍蝦蟹向何處著!”便是機不離位。這並非橫生知見、左右拘泥,而是不能離開“西江水”之語脈,這就是機不離位。因為見地不真,眼光不明,不能洞察言句真實義,才會如此,故謂之見滲露。
問:“情滲漏,智常向背,見處偏枯。”“向背”之說,可得聞乎?“偏枯”是指怎樣的錯誤?
答:例如,說到“一真一切真”,便放縱貪欲,立論求取,此謂之“向”;說到“一假一切假”,便力圖斷念,排斥一切,此謂之“背”。都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知道“皆是虛妄,凡所有相”麼?怎麼能見到“虛妄”呢?正是這些相啊!若如此,便不偏枯。為什麼會偏枯呢?只因情見未盡。故謂之情滲露。
問:“語滲漏,體妙失宗,機昧終始。”為甚麼“體……”叫語滲漏,而不叫“見滲漏”。
答:例如古之“心性禪”,講心說性,指為妙體,左說右說,橫說豎說,分明立了一法,不能“阿誰見餘開口來”。所說之“體”,其實非體,而是光影或者概念。因未見體,故不名“見滲露”。他要立言,故謂之語滲露。
(下文分段解答——編者注)
問:我的理解是否歪了?為何叫“滲”漏?這是超高手對高手的評價?
答:莫如說:是超越高低者對“高手”的評價。
問:見滲漏,緣木求魚,出網入籠。
答:如麻似粟。
問:情滲漏,剪有剪空,誰剪剪刀
答:扔了剪刀可也。
問:語滲漏,即空即有,亦是戲論
答:為何戲論?只因立論。
(3)雲門天子——一曲三句
【一曲三句】
問: [舉]僧 問:“如何是雲門一曲?”師雲:“臘月二十五。”進雲:“唱者如何?”師雲:“且緩緩。”為什麼雲門說“臘月二十五”?
答:前幾年有人問過我,我是這樣答的。若錯請批評:
問:雲門以“臘月二十五”答僧問“如何是雲門一曲”。並繼“唱者如何”之問,進答“且緩緩”。是何意思?所謂“且緩緩”者,是否示“距臘月三十尚有幾日”,故雲“且緩緩”,已示其對生死之幽閒無掛礙之心境?
答:這是兩問,先討論第二 問:禪宗裡確曾用“臘月三十”比喻死到臨頭。若這裡的“臘月二十五”是對“死到臨頭”而講,那麼“且緩緩”就是等死的意思了。為什麼解脫者幽閒無掛礙?因為他已親證“本無生死”。若未親證“本無生死”,面對生死,應生起“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緊迫感,這是一個修行人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面對生死”與“幽閒無掛礙”在修行人那裡是不能並存的!一朝打破漆筒,親證“生死涅盤等空華”,才可能真的“幽閒無掛礙”。
故知雲門的“臘月二十五”並非對“臘月三十”而言,答他“正月二十三”也不失雲門意。
僧問“如何是雲門一曲”是“驗主問”,要檢驗雲門的境界,要探探雲門宗的宗風。雲門一句含三句——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這是雲門宗的宗風。函蓋乾坤,即佛性攝盡一切法。截斷眾流,即斬斷一切妄想執著。換句話說,截斷眾流是大死,函蓋乾坤是大活。死中得活後如何?“空假不立中亦無,化做春泥群芳護”——隨波逐浪去也!應一切緣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對一切機說一切法,而無一法可說。這豈是用語言能闡明、用思維能測度的麼?答他一句無意味的話,截斷他的思維,以期他能函蓋乾坤、隨波逐浪,這就是雲門問“曲”答“日期”的一片苦心。
這僧並非不解雲門意,“唱者如何”的“者”做“這”講,我就唱這麼一曲好不好?即:我放下一切分別取捨,再也不打任何妄想了。雲門恐他落入斷見,那就不能函蓋乾坤乃至隨波逐浪了,故雲“且緩緩”,其義與“承當個事,大須仔細”頗同。
須通過這公案契入“雲門三句”始得。
問:那麼,可不可這麼說,臘月三十一是函蓋乾坤句、臘月三十截斷眾流句、臘月二十五隨波逐浪句。
答:妙!
【“對一說”和“倒一說”】
問:雲門“對一說”和“倒一說”各應什麼機?
答:應的都是“如何”機。一個是“一代時教”——教,一個是“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禪。
問:我看都是殺人刀。殺人刀就是活人劍吧?
答:殺人刀——斬斷一切世間情見。活人劍——應機起無量無邊妙用。
(4)趙州茶
問:老師是建起網上道場,大做虛擬佛事!哈哈!
答:哈哈!網上道場不是我建的,虛擬佛事是大家做的。我給大家送茶來了。“請喝茶。” ^o^
何:壇是心中壇,茶為趙州茶?心眼看心壇,誰喝趙州茶?
答:何兄!吃茶去。
60、網上語錄
(1)請問老師,哪裡不是清淨法身?
答:清淨法身。
(2)無情有心嗎?
答:你若沒有它就有。
(3)若喚作雨聲則瞎!不喚作雨聲則觸,喚作什麼聲?
答:不喚作雨聲也瞎!
乙:請問老師,如何是不瞎?
答:【等閒垂一釣。不患聾,問什麼!】
(4)先有輪回,還是先有無明呀?
問:先有輪回還是先有無明呀?這可是一個象雞生蛋,蛋變雞一樣的難題。
答:曾有人問元音老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老人瞪了他一眼,大聲說:“先有你!”
(5)一人出家,九族超升
問:某法師前幾天讓我參的話頭,請老 lvm師和大家指教:既然“一人出家,九族超升”,目犍連尊者因何還要救母?
答:這豈不正是“一人出家,九族超升”麼。
(6)得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
問:請教老師:“得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
答:你不就是沒有藏身麼。
(7)“色身不壞”做何解?
問:請教“色身不壞”做何解?“色身不壞”,到底是永遠健康長壽呢,還是象六祖慧能一樣,人死留個不壞肉身呢?
答:頭出頭沒不正是色身不壞麼。
(8)白刃臨頭時如何?
問:白刃臨頭時如何?
答:[囫——勿+力]!
問:是“誰”的頭落地?
答:墮也!
(9)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答: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問:未見!
答: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問:無事生非。
答:若如此,也難怪道“未見”。
(10)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甲: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能否答:歸你心處?
答:否!
乙:無所歸無所不歸呢?
答:否!
乙:不對?
答:“戲論謗”也對麼?
(11)未見魚頭,卻見魚尾
問:前三三與後三三,人家陀螺我家轉。 蚊子吞卻鐵牛去, 石頭開花種良田。 還有魚嗎?
答:哈哈!未見魚頭,卻見魚尾。
問:好一個漁夫!
答:只見漁夫,可見魚麼?
問:若魚可見,連漁夫也一同網去。
答:相救!相救!
問:阿哪個網困著您!
(12)知妄原非妄,識真真不真
問:知妄原非妄,識真真不真,長嘯動天地,輕歌快吾心。
答:好偈!
知妄原非妄——“知”之一字,還喜聞不?
識真真不真——猶帶“識”在。
長嘯動天地——聲震三十裡。
輕歌快吾心——還有這個在呀?!
(13)清淨悠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問:“清淨悠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觀照朗然,此時也是法塵影事嗎?
答:哈哈!什麼不是法塵影事?
(14)無禪可問如何?
答:哈哈!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處問長安。
(15)無始的同義詞是“當下”
問:我理解的“無始”的反義詞是“當下”。
答:哈哈!它的同義詞也是“當下”。
(16)把“巢”拿掉,“鳥”歸哪兒去?
【鳥巢】:明心見性是什麼東西!尚有十萬八千距離。
答:把“巢”拿掉,“鳥”歸哪兒去?
問:萬里無雲萬里天
答:狂風暴雨來也!
問:道是無晴卻有晴,嘻嘻。
答:何不道:不曾濕著羽毛尖!
(17)理解是心魔,不理解是死魔,且道如何不是魔?
問:怎樣理解古人說的“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時是煩惱魔。”
答:哈哈!理解是心魔,不理解是死魔,且道如何不是魔?
問:老師,俺昨日入了心魔,今日入了死魔,怎生是好?
答:哈哈!那就這麼著好: 起心動念是妙用佛,不起心動念是涅槃佛,道起不起時是不可思議佛。
(二)密宗
61、灌頂
問:灌頂為了控制某些法門的流傳?
答:非也!無須控制,求灌頂並不難。
問:我覺得譬如有的修法要到了一定的層次才能修。
答:這是兩回事。打個比方吧,比方小孩學走路,灌頂比喻為大人的扶持。
問:灌頂,有利於正統佛學(例如咒音等)的正確流傳?
答:哈哈!哪個是不正統佛學呀?
問:灌頂是修法的“許可證”麼?
答:若把傳法灌頂說成是修法的“許可證”,語雖不周,意實相侔。
62、咒語
(1)為什麼咒會有區別呢?
問:既然咒都是從佛菩薩在定中將心化成的符號,為什麼會有區別呢?
答:因為眾生心有區別呀。
(2)念地藏真言和念地藏經一樣嗎?
答:若說一樣,埋沒經意;若說不同,誹謗真言。
(3)持咒念佛是不是以音聲求我?
問: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持咒念佛是不是以音聲求我?請老師指點一個入口。
答:持咒號稱大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豈是音聲所能涵蓋!念佛之念,乃“今心”——當下一心之意,又何止是音聲!若口念心不行,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說這是行邪道,不是很確切麼。
問:怎樣理解這個問題: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佛號,真言就是實相(散見於淨宗大德念祖老,徐恒志老人的開示)我隱隱覺得這兩句話並不矛盾,而是一體兩面。但又想不清,請 lvm師答之。
答:您說得對:這兩句話並不矛盾,而是一體兩面。
63、氣脈
問:“開悟的人,氣脈一定通;但氣脈通不一定開悟。”對嗎?
答:關鍵是“氣脈”的含義。氣脈裡有“中脈”之說,中脈裡有“聖義中脈”之說。聖義中脈通了,與開悟是一回事。即:聖義中脈通了,一定是開悟。聖義中脈未離心性,藏密並非只有一個法系,有的稱之為“微細風心”,角度不同,講法也不同。
有一個誤區:有的漢人慧多定少,讀了幾本祖師語錄,對開悟有了他自己的理解,便以為開悟不過如此,不但對於氣脈之說嗤之以鼻,而且對於任何說教均予否定、均予排斥。動輒開大口,看似吞盡一切,其實遇事還是透不過,大慧杲喻為“藥水汞”,遇火即飛,中看不中用也。說這是開悟也得乎?更不能把這種開悟與氣脈聯繫,因其不塌實,還比不上修氣脈的人塌實,稱之為“腳跟不點地”。
還有另一種誤區:前面說過,修氣脈明點有極強的加持力,這不是單方面的,而是與極強的誠信力有關,若過頭了就成為一種執著,極易抱著某種觀點、某種詞彙或某種感受不放。若處理的不好,會對最後的大解脫造成障礙。所以明眼的師資極為重要。
64、虹身
問:大徹大悟了,為什麼還要去修虹身?
答:大徹大悟了,為什麼排斥虹身?
問:大徹大悟了,應該大休息才是呀,修虹身其不是找事?
答:也是大休息。
問:黃念老就說他的一位師兄平時不說話,死後虹身了。
答:虹化者,生前卻未必有時間傳法。
問:一般是虹身後才出名。
答:虹身那也是弘法。
問:是啊!身教
答:對!雖然言教也不可少。
問:禪宗也能虹身?
答:禪宗有這樣的事例,只是不重視這個,記載下來的很少。
問:達磨祖師、普化禪師都是虹化的吧?
答:是啊!這是記載下來的。
問:哈哈,老師,達磨祖師、普化禪師他們虹的很徹底啊!
答:不徹底的就更不記載了,不重視故。
問:弘化的事正如在家裡的論壇上說的那樣 坐脫立亡不等於是末後句一樣
答:《楞嚴經》已將個中秘密一語道破:“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岩頭說:“雪峰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要識末後句,只這是。”
65、中觀“無自性”
問:中觀說的“諸法無自性”和禪中講的“見自性”中的“自性”有何差別,請您為後學仔細講解。
答:我說的不一定對。抛磚引玉吧:
中觀說的”諸法無自性”,旨在強調“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謂“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者是也。是要大家先從理論上明白,而後證入。
禪宗講“見自性”中的“自性”,是直接證入真如理體。不怕渾身落草,於“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處而強說。若問看了幾本禪書,便於有相中求,醍醐反成毒藥也!
66、妥噶是禪宗向上嗎?
答:禪宗自有向上之法,卻未必是妥噶呀。何止禪宗,各宗都有自己的向上之法。
問:什麼是法身向上?
答:哈哈!先不說向上,你認為什麼是法身?
問:法身不可說,舉手投足處,穿衣吃飯時。
答:哈哈!法身不可說,向上可說乎?
問:弟子也知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答:千聖不傳的,也正是千聖未離的、代代未離的。
(三)淨土宗
67、念佛法門最為穩妥
問:老師講講您上次提到的一個親戚安詳往生的故事好麼?
答:那是我伯父,幾乎就是我的養父(我三歲沒娘)。他沒兒子,晚年就跟我一塊兒住。我沒勸他打坐,也沒勸他持咒,就勸他老老實實念一句佛號。他幾年來一直拿著一串念珠,喃喃念佛。他身體很好,無病,今年春上生西了,是站著走的。當天他還自己上下樓一趟,去看接他回老家(農村)的車來了沒有。早就約好,我姐姐(他的大女兒)的兒子殿臣開車來接他回老家住一段時間。車來後,他不要攙扶,自己上的車。中午左右,老家打來電話報平安,說他下車後不用攙扶,自己走回他的房間。晚上,家裡打來電話,說他已去了。我當晚收拾東西,第二天趕回老家。才知道:吃過晚飯後,看電視,然後去廁所(農村的廁所不在房間內)。回來時,殿臣說:“老爺(當地對外祖父的稱呼),你的拐杖忘在廁所口了”,他又自己去取回來。進到他房間後,拿出一把錢,要數一數給殿臣。殿臣覺得奇怪,以往都是殿臣孝敬他,怎麼今天倒給錢?幾百塊錢沒數完,他就圓寂了。殿臣托著他放在床上,不到五分鐘,已無聲息。我回到家時,已是第二天中午,全身都涼了,只有頭頂尚溫熱。當然,金剛沙、陀羅尼被等我都帶去了,大光明咒、中有救度……這些自不待言。
喪事是按當地農村的習俗辦的,棺材停放五天,土葬。棺材頭放一小念佛機,開的聲音很小,在院子門口就聽不到了,可是在院外百米遠的胡同口卻聽見聲音很大,像是天上在唱(天樂鳴空),很多人稱奇。
第三天,有人(該人不是佛教徒)問我:“昨晚半夜,我見你的朋友來了不少,都是和尚,在靈前敲木魚念經。你怎麼那麼多和尚朋友啊?今天怎不見他們啊?他們連夜回去了麼?”其實在附近我請不到出家師父,我一路奔波、連續忙碌,很累,睡得死……他見的境界我並沒有看見。不過我知道,這是瑞相——聖僧來迎。
入土時,棺材裡放進一個念佛機,為了節省電池,延長念佛時間,聲音開得極小,放在耳邊才能聽見。入土後,離開墳地老遠了,卻聽見念佛機在響,像是在天上響(天樂鳴空)……又是人人稱奇。
這件事情過後,老家好多人向我要佛書,又要多一批念佛的道友了…
68、阿彌陀佛是如何接引眾生的呢?
答:把你接到家裡去。
問:可家在何處呢?仗劍四顧,此心茫然……
答:別茫然了。釋迦世尊已經告訴我們: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問:請問老師:得生西方的最基本條件是什麼呢?
答:就象入校的最基本條件是你願意上學一樣,得生西方的最基本條件是你發願生西。
問:就是說若不發願,必不能生西。可光想上學,也不一定就能入校啊?
答:若真想去,念佛可也。
問:您看我這樣子行不行: 法即無為,隨緣除習,不稱佛號。等到這個肉殼不行了,若還沒有把握,就臨時抱佛腳,念佛求生。
答:那就隨當下之緣,除去“對立”“總落兩邊”的習氣吧。殊不知,“法即無為,隨緣除習”乃真稱佛號呢。
問:佛說無量壽經中有雲:“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一聽到阿彌陀佛之名,即可得不退轉。我這麼說對麼?
答:比如你在北京創建了一所面向全國招生的大學,那麼,全國各地的中學生一聽到這個消息,都會上上升進,而不會把文化水準退回到小學。
問:哦,是這樣啊。就是說還得自己學習,考試通過才行,是吧?
答:學習是我的本分——信資糧;光想上學——願資糧;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行資糧。
問:這三資糧是缺一不可的嗎?
答:你不是說“法即無為”麼。其實,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69、念佛時聽什麼音?
問:我念佛時喜歡用答錄機做為助念。有師傅說要聽合音,這樣感應比較強,但我自己覺得有時主要在聽答錄機念佛音,有時主要在聽自己念佛的聲音,有時又在聽合音,如果時時強迫自己聽合音就會覺得僵化了,效果更差,我該如何?
答:見你這麼計較音聲,使我想起《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果是至心念誦,不管用不用答錄機,都不是以音聲求。
問:您的教導振聾發聵,我執著了幾天的心被您一語,當頭棒喝,擊粹的無影無蹤,我在大笑中輕鬆解脫!覺得自己太好笑了!謝謝您了!!!
70、數種念佛方法,用哪種好?
問:我經過考慮,還是修念佛。末學知道數種念佛方法,如下:一)拿數珠計數念。二)結彌陀定印跟著念佛心念耳聞,計時念。三)結定印從一至十,了了分明,乃至千萬亦如是。末學從前三種都試過,不過時間很短。老師認為末學用哪種好?
答:最好是以平穩、恒久、老實為印,以呼吸為數珠。
71、如何得知我的爺爺已經往生?
答:佛前拈鬮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問:拈鬮是什麼意思?不好意思,弟子愚昧。
答:寫“已往生”“未往生”兩種鬮,供於佛前,虔誠禮敬,求佛開示。然後拈出一種,看看是什麼。頂禮而退。
問:平時若遇到難以決定的事,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啊?
答:也可以。
問:請問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應用這個方法決策時,怎麼才能知道是相應了?
答:哦!也是因人而異。既然疑著,何必拈呢。
(四)唯識宗
72、第六識:意識
問:何以知有佛?佛從何來?
答:何以知無佛?“無佛”從何來?
問:我想問的是這個時候的知,是屬於八識中的哪一識?
答:哦!你是說思維心哪。思維心是第六識。
73、第七識:我執
(1)初生嬰兒有沒有我執?
問:初生嬰兒有沒有我執?
答:我執是第七識的功能,而第七識是從第八識生起的。眾生的我執是與生俱來的,初生嬰兒當然有我執。
(2)第七識幹什麼?
答:這個搬運工是很辛勞的。忙於把第六識的妄想造作搬進第八識,形成種子——種因;還忙於把第八識裡遇緣成熟的種子搬出來虛妄現行——受果。
(3)只信俱生我執能斷,不知如何斷?
答:選一個適合您的法門,一門深入,鍥而不捨。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那時再回頭看咱們現在的貼子,可笑之極,都是戲論!
74、第八識:心王
(1)第八識在睡覺的時候在哪裡?
答:無論睡著或醒著,第八識都在心窩處。即使入了滅受想定,前七識都不現行了,第八識還在心窩處。第八識一旦離體,人就死了。
(2)人的第八識和螞蟻的第八識有什麼不同?
答:一群螞蟻的第八識大體相同(共業),也各個不同(別業)。第八識藏有業力種子,故又稱含藏識。
(3)第八識是一還是多?
答:“人”,是一還是多?
問:真身(一靈)是一人一個還是大家公用一個?
答:大海的眾多浪花是一個水還是幾個水?
(4) 第八識現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強說。
問:“第八識靠什麼進入、離開身體?”《八識規矩頌》”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答:因緣。其實,進入、離開、起現、現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強說。
“進入、離開”就是說的“起現、現行”,並非“進入、離開”排斥了“起現、現行”。
“起現、現行”也囊括了“進入、離開”,並非“起現、現行”不包含“進入、離開”。就象“清淨本然”和“山河大地”一樣,本不對立。還記得“雲何忽生”這個問答吧:
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答: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問者對立,答者一如。也就是說,問者所說的“清淨本然”排斥“山河大地”,答者的意思是:山河大地就是清淨本然啊,怎麼又冒出另一個山河大地來。
所以,應問者之機,強說“進入、離開”時,講的正是“起現、現行”。
(5)意生身、中陰身
問:意生身,中陰身,第八識又是怎樣的關係呢?
答:意生身是平等性智(第七識所轉)起現的。中陰身是人死了,第八識離體後,又攝受極稀薄的物質而起現的臨時過度性的身體。
(6)前念已斷,後念未生時的這個屬於八識中的哪一識呢?
問:前念已斷,後念未生時的這個屬於八識中的哪一識呢?還是與八識無關呢!
答:既然“已斷”“未生”,哪還有“識”的痕跡呢!
(五)天臺宗
75、天臺三觀
問:天臺三觀,一觀含三觀?
答:一心三觀、一念三千,都是天臺宗重要教義。
問:【三觀──天臺三觀】
一、空觀—-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名空觀。
二、假觀—-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名假觀。
三、中觀—-三皆絕待,即為圓中,是名中觀。
(1)看上述解釋,一觀含三觀?
答:一心三觀。
(2)如果說分別義:空觀是破(妄);假觀是顯(真);中觀是不著(圓),這樣對《楞嚴》正好合拍,這不是硬捏吧?
答:不是硬捏。 ^o^
76、止觀雙運
問:老師,觀照時是怎麼體現“止觀雙運”?這個地方我把握不好,有時就不會了,有點糊塗。
答:“停!”現在就試一下。
77、“六即佛”
問:目前我只覺妄,不求真!
答:求真便有妄,覺妄便是真。
問:和老師對上茬了。借用郯虛大師一偈: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答:天臺宗“六即佛”之“究竟即佛”:“從來真是妄,而今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六)律宗
78、在家居士不宜看出家戒律
問:佛說在家居士或未出家的不許看律,師兄知道為什麼嗎?我始終沒能找到滿意的答覆。
答:“在家居士或未出家的不許看律”,是指不許看出家師父的戒律。我的理解很不全面,僅供參考:
一、出家師父的生活環境與在家人截然不同,非親身經歷,不易理解。若有誤解,醍醐反成毒藥。
二、出家師父所受的幾百條戒,戒相微細。且其中的持、犯、開、遮,極其具體。若粗粗看去,你眼裡的犯戒人一定不會少,其實那也許是不犯或可開。你心裡認為他犯,便是“意謗僧”;說出來,便是“口謗僧”。為免你謗僧,還是不看的好。
三、戒律是自守的。你不出家,未受那種戒。看那個除了照照別人,還會有什麼好處?
79、不要誤解南泉斬貓
問:我家有很多蟑螂,螞蟻,花園也有不少毛毛蟲,我該如何辦?多謝老師!
答:搞好室內外衛生,美化環境,本是日常事。為什麼非要跟“殺生”聯繫在一起呀!
問:老師的意思是否說不要執著殺與不殺,該幹什麼就幹什麼?
答:若這麼認識,已經跟“殺”聯繫在一起了。
佛在世時,有的弟子開了天眼,能夠看到水裡的微生物——“八萬四千蟲”。佛便禁止弟子用天眼觀飲水。我們總是說“南泉斬貓”。其實,在南泉那裡,根本就不曾斬貓。若不能擺脫執相的慣性,不僅誤解“南泉斬貓”,還會誤解“南泉不曾斬貓”。
問:老師,何謂“南泉斬貓”?是公案?
答:哦?你沒聽到過南泉斬貓麼?
問:沒有啊!老師能講一講嗎?
答:這倒省心,正好不用理會他。
(七)華嚴宗
80、一切唯心造
問:“人類之前也是心造”,是誰的心造?“最初無明也未離心”,心如何從最初的清靜圓明生起無明,乃至生起山川大地,種種現象?這些問題一直令我迷惑,也使我難以深信佛法。請老師慈悲解答,不勝感激。
答:哦!原來你把“心”理解為“思維心”了。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贊佛。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看!這個“心”是思維心嗎?
中卷:佛法修行篇
一、信:正信
81、心外取法者,是名外道
問:修佛為的是解脫,就是要去掉有礙解脫的“障”。然而這個障在哪裡呢?是如何成為障的呢?
答:障在心裡。相信你一定知道,心外取法是什麼呀?
問:老師我知道什麼是心外取法,只是不敢說呀
答:不敢說?為什麼不敢?
問:怕臭雞蛋和爛番茄
答:那我說——心外取法者,是名外道。(臭雞蛋和爛番茄在哪裡呀?)
82、心即淨土,淨土即心,如何理解?
答:“信、解、行、證”四者,若前面缺“信”,理解只能是誤解。若後面缺“行、證”,即使不誤解又有何用!
二、願:發大乘願
83、為何要修大乘?
問:為何要修大乘?
答:有一個問題可跟這個問題比擬:既然已經有了火車,為何還要有飛機?不乘飛機就不能到達目的地嗎?
問:誰都知道大乘好,為什麼沒有都發大乘心呢?發大心真的很難啊!
答:如果求解脫只是為了自己脫苦,那麼,大乘菩薩便失去了求解脫的動力。大乘菩薩明白:只有自己已脫了苦,才能令眾生脫苦,為此才去精勤地修解脫道。菩薩求解脫是為了救度眾生,而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脫苦。所以堪稱:初發心即成正覺。
現在,再瞻地藏菩薩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感受還跟以前一樣麼?
三、行:勤修六度
(一)佈施
84、街頭乞丐給不給錢呢?
問:眼下街頭乞丐日漸增多,且行氣方式各異,每每碰到,我在以前差不多都要給的,有時沒零錢就給10塊、5塊。現在有時候想想,我到底是在幫他呢?還是在害他呢?請教諸位,若見此境時,該如何用心,給不給呢?
答:淨慧大和尚總是在口袋裡裝一些零錢。遇到乞丐就佈施給他們。有人問大和尚:“那些乞丐有些是假的,您也給嗎?”大和尚說:“不管真假,他都很可憐,他乞討,就是放棄了尊嚴,放棄了尊嚴的人,難道不可憐嗎?”又說:“另外,他至少給了我們佈施的機會。”
(二)佛戒
85、葷素
問:米酒是不是有違戒律呀?
答:只有“以酒為藥”者不犯
問:果酒、啤酒應該屬五戒之列吧?
答:是屬於“不飲酒”之列。
問:那假如應酬上的酒呢?我經常和領導出去。
乙:請齊老師替你去應酬嘛,嘿嘿。
答:哈哈!我先天性酒精過敏一旦過敏發作,會要了我的命的。
你知道這段話是誰說的嗎?“從來蔥蒜是葷,魚肉是腥,菜豆是蔬,隨緣是素”。
問:齊老師對我說的“酒鬼”牌花生米怎麼看?孔子渴而不飲盜泉之水。
答:你已說了“盜泉之水”,我就只有讚歎的份了。聽說有這麼一條戒,叫做“不觀看軍陣”,我的名字帶個“軍”字,若也屬“盜泉之水”,那你就不能理我了。
86、如何對待蚊子、蒼蠅、蟑螂?
問:如何對待蚊子、蒼蠅、蟑螂?蚊子實在討厭,可否將它們消滅?
答:莫思討厭、並非消滅,打掃衛生就是了。若心不能做這個主,憐憫之、超度之,可也。
87、戒惡語
問:在論壇看有人攻擊著名的法師如何對待?
答:主要是看攻擊者是誰,是駡街還是講理。駡街者且置,只說講理者:弟子之間互相攻擊尚有情可原,法師攻擊法師是自貶身份。同為一個法系之主,甲攻擊乙、乙不攻擊甲,其理自判。
(三)忍辱
88、忍辱
問:老師,她說她總想放下,但總放不下。請問您一個我們工作上的問題。在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不公正待遇、不公平的事,是該忍受還是力爭?我們勤勞工作,卻遭受輕賤。
答:若有掛礙,忍受力爭都不好;若無掛礙,忍受力爭無不可。
問:老師一說,她今天第一次開心地笑了。謝謝老師。
答:“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精進
89、有何方法,能解我母業障;以何種手段,不懈不疑地前進?
問:最近得知我母親老病復發(痔瘡流血),要上手術臺。想起母親平日對我的恩情,而現在我遠在他方、道行未果,心下真是煩惱不已。懇請問齊師有何方法,能解我母業障;又以何種手段,了知自己力之程度,以不懈不疑地前進?
答:一人得道,九祖升天。
至今繁盛的臨濟宗是臨濟禪師創立的。臨濟禪師的師父是黃檗禪師。黃檗禪師幼年出家,是他母親送子出家的。後來他母親雙目失明,發願在專門接待行腳僧人的驛站給過往僧人洗腳。因為黃檗禪師的腳上有一個肉瘤,老人家思子心切,可憐天下父母心哪!
某日,年輕的黃檗禪師行腳參訪途經這裡,有人告訴他,你母親發願在這裡給過往僧人洗腳,黃檗禪師立即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了,於是便不住下,而繼續趕路了。那人把此事又告訴了黃檗禪師的母親,老人家立即摸索著追了過去,在淌水過河的時候,恰遇山洪暴發,於是就……
黃檗禪師目睹了這一切,號啕大哭,又無法救援。他向道之心毫不動搖,向佛天呐喊:“一人得道,九祖升天!十方諸佛,莫要欺我!”
日本現有“黃檗宗”,據說該宗每日上殿課誦就有這麼一句話:“一人得道,九祖升天!十方諸佛,莫要欺我!”
90、不管進步不進步,死心踏地直前行
問: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不管進步不進步,死心踏地直前行。請老師放心。
答:好。
問:死心踏地的踏實行去!
答:如是自能得佛之加持。若狂心不歇,佛也用不上勁了。
91、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貫徹始終,是真精進。
問:我是個絕症之人,平時常修大悲咒,請齊老師指點,象我這樣的人,如何修煉佛法更為精進?
答:絕症只是對色身而言,法身本無病。信淨土真,發願求生淨土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貫徹始終,是真精進。
(五)禪定
92、禪定與開悟關係
問:開悟的人是否具有初禪乃至四禪的定力。
答:不相干!只能這麼說:具有初禪乃至四禪乃至八定乃至九次第定的定力,也未必開悟。
(六)般若
93、如何是真信、真願、真行?
問:請教老師,如何才算是真信佛呢?
答:我曾跟一個道友討論過真信的問題,那是因為他吹牛。他說:“信、願、行”三資糧他不敢吹後兩個,但“信資糧”他是百分之百地具足。其實,若他真的是“信資糧”百分之百具足,願、行就已在其中了,未離娑婆世界,已與蓮池海會。
我說:後兩個我不敢評,但我看得出,您的“信資糧”並不具足,還須老實念佛以積聚。
他說:我是真信。
我說:真信無信!
他說: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
我說:沒說你不信,說的是“不具足”。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問他:喝水能解渴,你信不信?
他說:你這人說話有毛病!喝水能解渴,這還用信嗎!
我說:對呀!和盤托出、當下現成,根本用不著說“信、不信”這樣多餘的話,這才是真信。
“真信”說完了,“真佛”我就不多囉嗦了,看,大家討論的都是這個問題。
問:請老師把真願、真行也講講吧。
答:有兩個問題:餓了,您願意吃飯嗎?發工資了,您去不去領?象餓了吃飯一樣,還有個願、不願在嗎?象領工資一樣,還有個行、不行在嗎?
所以,真願無願、真行無行。真行無行即是無修之真修。
問:沒有願行,不離願行
答:對!不是沒願、沒行,而是真願、真行。
問:難受,卻不知是因為餓了;餓了,卻不知道是因為沒吃。也有人說放點血就不餓了;知道吃了卻不知道該吃哪一些等等,直到真信真願真行(或不可說的那個非那個)。是這樣嗎?都是這樣嗎(包括再來人)?就是這樣嗎?
(下文分段解答——編者按)
問:難受,卻不知是因為餓了;
答:佛告訴你那是餓了——苦、集。
問:餓了,卻不知道是因為沒吃。
答:佛告訴你吃了就不餓——滅、道。
問:也有人說放點血就不餓了;
答:放血死得更快——外道見。
問:知道吃了卻不知道該吃哪一些等等,
答:佛已經把食物調配好了——八萬四千法門。
問:直到真信真願真行(或不可說的那個非那個)。
答:吃飽了就不可再吃,以免撐出毛病來——掃除悟跡。
問:是這樣嗎?
答:自己要吃飽——須具出離心。
問:都是這樣嗎(包括再來人)?
答:讓大家都吃飽——須具菩提心。
問:就是這樣嗎?
答:沒有“就是”,也沒有“這樣”。言語道斷,心行路絕。
94、既然處處皆是,為何還要修行?
答:雖然處處皆是,奈處處有礙何!所以還要上座修行。修行者,除礙也。
問:此礙從何而來?
答:連東村王大姐都知道:烏雲從朗朗而來。
問:所以還要上座修行。上座修行便是主動收心嗎?
答:待您突然發現:原來無心可收!上座修行的目的便達到了。
問:用打坐(不論何種方法)除去這個礙的原理是什麼呢?
答:先是以皂洗泥,後是抽釘拔楔。
問:修行者,除礙也。以佛教理論,障礙本空,不除它也會自己走,我修行所除的又是什麼礙呢?
答:“障礙本空,不除它也會自己走”——六道輪回!——業力不可思議!
“我修行所除的又是什麼礙呢”——不跟他走!——願力更不可思議!
95、佛法平等
(1)禪宗是最高佛法嗎?
答:禪宗是最直捷的法,不繞圈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對機的法就是最好最高的法。
(2)為何法法平等,法無高下?
答:八萬四千法門有高有下麼?若有高下,用什麼尺度去衡量呢?
(3)神秀好還是六祖好?
答:都好。
問:按六祖大師證量,該到何地位?
答:雖然咱們無法測度六祖的證量,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六祖大師證量,早已超越了什麼地位不地位。
(4)正象很多佛經都講“本經最為殊勝”一樣。
問:我知道心中心是密法中的頂峰。對於一個沒有修行過的人怎麼去學這樣一部密法?
答:正象很多佛經都講“本經最為殊勝”一樣。甚多修行法門也都強調自己的殊勝,其目的在於激勵問踏下心來,用功辦道。打個比方吧:
小學教師在講到重點課文時,會一再強調多麼多麼重要的。即使博士聽了這種講法,也不會去批評那位連大學也沒上過的小學教師。因為博士知道:對小學生這樣講,沒錯。那小學生根本不可能當時就去讀博士後。
修行貴在當機,腳踏實地,一門深入,必得成就。
問:某師雲:“心中心密法是無上密”。又有某師雲:“除大圓滿法之外的一切法,都屬於不了義的方法,靠不究竟的法,是成就不了究竟佛果的。”我對這兩位上師都有信心,但不知這兩句話為什麼是矛盾的?
答: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以當機者為貴。對具體的一個修行人來說,最當機的法就是最高、最好的法。比如:有一個人適合修淨土,那麼,念佛法門就是最高、最好的法。“七菩提”裡的“擇法菩提”,就是要選擇一個自己最當機的法,然後一門深入。
現在有一種時弊:都在說自己的法最高,別人的法不行。我的看法是:認為自己的法最高最好,沒什麼毛病,因為自己當機呀。說別人的法不行,就不對了。世尊懸記:佛法之末,鬥爭堅固。於此可見一斑。我覺得法門之間應該互相尊重。都是釋迦佛的弟子嘛。
(5)請問,想開悟修什麼法最快?
答:適合你的法最快。
(6)修到最後,平等一如
問:是不是修到一定程度(明心見性)後,一切法門都一樣了,也都用不著了。對嗎?
答:修到最後,平等一如,本無高下。無修才是真修。無法才是真法。大手印並無手印可結。無上大密咒一字也無。
96、修行
(1)法不屬修?
問:法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
答:也不屬不修,不修即同凡夫。
(3)修行的目的是什麼,要達到什麼?
答:修行的目的是為使眾生都解脫。最後能達到“於本無眾生處,救度無量無邊眾生”,是名“成佛”。
(4)修行的一般步驟是什麼?
答:第一步先要明心見性,親證法身。然後勤除習氣,圓證“不動”,謂之“法身正位”。最後“法身向上”,於本無眾生處,救度無量無邊眾生,圓成佛果。
(5)修行三條路
問:這裡的路滑不滑?好像大家都走得很自在, lvm師,此地不夠滑呀,嘻嘻。
答:這裡有兩條路:石頭路、木頭路。
那條古老的石頭路還在,不僅陡峭,而且臺階跨度較大。據說古人的身高優於今人很多,身高腿也長,所以古人走起來很合適,今人走起來就太吃力了。又兼今人不愛吃苦,卻喜養尊處優,且幻想豐富,總想一分錢買台大彩電。所以,今人走古路者寥若晨星。為此,改造了這條路,盤繞了陡峭處,增加了臺階數,用材還是石頭,起點和終點不變,還能達到原來的目的。這樣一來,走這條路的人大為增加。近來,用望遠鏡可以看見一批衝擊終點的先行者,這就吸引了更多的人走這條路。儘管沒有門市,買賣正好著呢。
但是,仍有人不能適應,別說讓他走路,他看見石頭就煩。本來這沒有什麼,各人有所愛嘛,煩石頭你可以從別處走。可他不,非從這兒走不可。那怎麼辦哪?只好再修一條木頭路,這條路很漫長,中間還有環境優美的大園林供您歇腳,路也平坦,仍達終點,但費時較長。
只介紹這兩條路,還有一條盤陀路不介紹了,因為所有的人都在這盤陀路上繞著圈呢。
問:若眾生喜歡走盤跎路,菩薩當如何教化眾生,使其免入歧途?
答:盤陀路就是歧途。佛菩薩分工不同,方法也不同。我知道的雖然不多,也列幾條吧,抛磚引玉:
盤陀路大致有六段:
一曰天:在兜率天劃出一塊界外淨土來,名曰內院。
二曰人:就是我們大家共住的這個球,不用介紹了吧。
三曰阿修羅:據說他們的頭兒就是佛菩薩變的。
四曰鬼:他們的頭兒——焰口,是佛吔。
五曰畜生:大家聽說過“九色鹿”的故事吧。
六曰地獄:地藏菩薩在那兒等著救人呢。
問:哇塞,真好玩兒。講講九色鹿的故事好嗎?
答:《九色鹿經》云:昔有一人,為水漂溺,或出或沒。時有鹿,角白如雪,其毛九色。入河救人命得存。後王索此鹿,知者重賞。其人示處。將殺鹿,時其人著癩。王問知其故,不殺鹿。其人乃發心。
(6)別吃錯了藥
問:漢語的確有意思,“念”為今心,“想”是心相。能不能說念是當下,想是由念而起的心相續。若念起不隨,不為妄想;隨即妄想。反過來說,知妄而不隨,也為今心。
答:妄想,指的是貪、嗔、癡、慢、疑、惡見。惡見,指的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問:看來,我是無藥可救了。身中六種劇毒。
答:有藥可救。只是別吃錯了藥,注意對應關係:
貪——戒
嗔——定
癡——慧
慢——謙
疑——信
惡見——正見
比如:“惡見”吃“信”藥——外道種姓;“疑”病吃“謙”藥——自甘下劣;“慢”病吃“慧”藥——地獄種子;“癡”病吃“定”藥——黑山背後…… 藥都是好藥,吃錯了就會斷送法身慧命,所謂“醍醐反成毒藥”也!
問:請師開藥方。
答:藥方就是:沒病別亂吃藥!
問:已服。
(7)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示現悟後除習氣過程呢?
答:不止這麼一個問題,還有相類似的問題呢:
就禪宗來說,為什麼不示現參話頭、破參、牧牛的過程呢?
就密宗來說,為什麼不示現閉關專修、虹身、虹化的過程呢?
就淨宗來說,為什麼不示現一向專門念佛、生西的過程呢?
其實,這些全都示現了。佛並沒有離開我們,請聽這一句佛號:“南無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8)悟與修有矛盾嗎?
答:哈哈!修與悟沒有矛盾,可是,悟卻與修有矛盾。
問:那有什麽“悟”,只悟個修即不修。
答:哈哈!還有個不修即修。
問:也就是說:若是正信,容不得你信,也容不得你不信。一切都明擺在那嗎?
答:這句重要:一切都明擺在那。
問:嘻嘻!我本來想不相信萬有引力的。我拼命望上跳,結果還是掉了下來!
答:這也是明擺著的:法爾如是。
97、佛
(1)佛有壽命嗎?
問:有朋友讓我代他問齊老師:佛有壽命嗎?這位朋友說,看《地藏經》上寫的——佛的壽命有多少劫……佛性不是不生不滅的嗎?
答:眾生有,佛就有;眾生無,佛就無。不生不滅的那個,無二無別,非一非異,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
(2)佛的示現
問:釋迦佛為何受金槍馬麥之報?
答:眾生病,故世尊也病。
(3)成佛後是永遠在禪定狀態,還是滅亡?
問:請問,成佛後是永遠在禪定狀態,還是滅亡?
答:此時說這個最好:法身四德“常、樂、我、淨”。
問:老師,阿彌陀佛退位後去哪裡了?
答:常樂我淨。
(4)佛佛全同嗎?同處大圓覺海?同有無量化身?
問:佛佛全同嗎?同處大圓覺海?同有無量化身?
答:就象人人平等。同處人法界。同樣面對日月星辰乃至花鳥魚蟲。
(5)本來是佛,如何度?
問:阿彌陀佛,我佛慈悲,普渡眾生。本來是佛,如何度?
答:讓他親自感悟“本來是佛”,是名“度”。
98、女身是成佛障礙嗎?
問:不得以“女身”而成佛道,這“女身”該是指的女身的習氣吧?
答:孔子也說過:唯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也。難養,現在叫做難以相處。為什麼難以相處呢?孔子說:遠之則怨,近之則褻——疏遠他,他便怨恨;親近他,他便下流。孔子說的是“怨”、“褻”,未必是泛指婦女。若有女子,胸懷寬闊,目光高遠,稱之為女中丈夫,“丈夫”,還有一絲絲“怨”、“褻”的痕跡麼!釋迦世尊說法,總是稱“善男子、善女人”,並沒有把婦女排除在外呀。
99、開悟的人會說自己已經開悟嗎?
問:“真正開悟的人,不會說自己已經開悟”嗎?
答:換個角度如何:真正開悟的人,一定會說自己已經開悟了嗎?
問:本來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以行知見。”這樣說對吧?
答:問題是:他為什麼說自己開悟?或者,他為什麼說自己不開悟?
100、夢境
(1)睡覺不做夢時,覺性在哪裡?
問:既然我們的覺性是不生不滅的,那麼人睡著覺不做夢,正當此時覺性又哪裡去了?
答:睡著覺不做夢,不屬於知。拍拍你就會醒,不屬於不知。
(2)夢醒後,夢境還有嗎?
答: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只是夢境毫無意義,取捨夢境太可笑了。
101、其他
(1)讀經是不是要遵從儀軌?
答:別被經讀了,這就是儀規。
問:咋樣才是不被經讀了?
答: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2)剛明瞭的人還犯戒,心中不安,怎麼辦?
問:剛明瞭的人還犯戒,以至心中不安,怎麼辦?
答:將心來!與汝安。
(3)提婆達多為什麼不受地獄之苦?
甲問:提婆達多為什麼不受地獄之苦?提婆達多是示現的惡人,那麼也應該示現遭受因果痛苦呀。但是他在地獄享禪天之樂,難道一個惡人也能修到心空不受,也能超越因果嗎?
答:只為你疑著此事。
(下文分段解答——編者注)
問:提婆達多是示現的惡人,那麼也應該示現遭受因果痛苦呀。
答:不是已經生陷地獄了麼。
問:但是他在地獄享禪天之樂,
答:怎麼不能在禪天上享啊?
問:難道一個惡人也能修到心空不受,
答:若不受,會生陷地獄麼!
問:也能超越因果嗎?
答:你不是說過是示現了麼。恰恰不昧因果。
甲問:我還有疑問:大惡人能修到受而不受的高層境界嗎?
答:世尊可沒認定他不可改悔,還授記他成佛呢。
乙:大蟲在和小朋友玩太極推手,繞來繞去就是不肯道出裡邊的事。
答:道出便墮!
甲問:大人的私事,怕小孩子學壞吧。
答:其實早已道出了也。
丙:墮了嗎?
答:那就乾脆墮出三界去。
丙:老和尚腳跟未點地在
答:大王萬福!
丁:賴有這一著。
下卷:修學心密篇
一、認識印心宗——心中心密法
102、從何處深入瞭解心密?
問:齊老師,可不可以說心密其實不是密法,因為從密法來說,過於簡易?
答:因一咒六印,故稱為密;漢傳佛教印心宗,簡稱心密。
問:我想寫篇“論文”:心密是密宗嗎?不過,“心密”此語來源待考。
答:來源不用考證,本是現成的:心——以般若為宗,密——以總持為法。
問:是否區別于藏密?
答:現在沒人認為是同一密宗宗派。
問:陳老師提供了一篇《心中心法簡介》,請您鑒別是否是您寫的?
答:這篇文章是【獅子】寫的。
問:要對心密有深入瞭解,需要哪些資料和途徑?
答:罎子(佛法心中心論壇www.yinxinzong.org——編者注)上有“心密文集”連結,您自己找找看。
103、現在心密有傳法組織嗎?
問:現在心密有傳法組織嗎?
答:沒有。心密沒有具體的組織形式,也不搞有組織的活動,而是自修自心。上師在世時就是這樣。
104、心密的本尊是哪位菩薩 ?
問:心密的本尊是哪位菩薩 ?
答:大隨求菩薩是心中心法的本尊,這件事是我已傳法後才聽別的師兄講的。
聽說之後,我問老人:心中心法的本尊是大隨求菩薩嗎?
老人說:是啊!
我很驚奇,問:以前您為什麼不告訴我呢?
老人說:你本就多事,告訴你豈不是更多事!
105、佛法知識少,是否影響學習心密?
問:請老師講講我這樣基礎不好的人(佛法知識淺薄),開始學習心密要注意的問題?
答:這才是好基礎呢——閑傢俱少。
106、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接受灌頂?
答:這不屬於“資格”問題,要真發心才會相應。
107、學習心中心法是否必須先學會“雙盤”?
問:學習心中心法是否必須先學會“雙盤”?這似乎是個最基本的條件。
答:心密修心不修腿,對盤坐無要求。
108、皈依和受戒
(1)沒有皈依可以學心密嗎?
答:心不皈依,肯學禪、密、淨嗎?
問:您的意思是說,沒有形式上的皈依只要心皈依也可以學心密了?
答:心若真皈依,為什麼形式上不皈依?
問:難道“心出家”不是皈依嗎?
答:既是“心出家”,為什麼排斥皈依呢?
問者:我會皈依的。正在找。
答:^o^
(2)戒律
問:學習心密,受戒要不要去寺裡做受戒儀式?
答:何止心密,禪宗淨宗等各宗,不都是去寺裡做受戒儀式麼!
問:哦,我還以為我們無相密,自已按戒律持戒就行了,不要太在乎要不要去寺裡做受戒儀式,以免著相。 更何況我們持的是心戒--“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答:漢傳佛教儘管有多宗,戒律卻是統一的。
並不是各宗有自己的戒律。你聽說過“禪宗的戒律”“淨宗的戒律”……這樣的說法麼。
還有“歸依”的問題,皈依也是統一的。是歸依佛教,並非皈依某宗。
皈依了密宗上師的問,再修學心密是否犯戒?
問:請問皈依了密宗上師的問再修學心密是否犯戒?
答:犯不犯密戒應該問傳給您密戒的師父。修法宜一門深入,同時修兩種法,不一定兩頭都得益,很可能是兩頭都誤了。
問:受心中心法時是否有傳戒,若有是否“金剛十四墮”?
答:當年,我曾專門向老人求受金剛三昧耶戒。老人說:你要求戒,那好啊!你聽清爽了,就一條——起心動念,就是犯戒!
問:老師,就這麼簡單嗎! 老師,若不起心動念,不是死了麼?
答:是指不隨妄念流浪。
問:我本有志終身不娶,但家裡只有我一子,父母之命難違,已婚一年多,現在又逼著我要孩子。我一直不太想生孩子。我該如何處理呢?
答:如果象你所說的那樣,心密祖師就不會把心中心法傳給年輕的在家人了。
109、受心密法難不難?
問:元音老人有沒有講過不立四祖的事情?心中心法以後的師資如何傳承?
答:老人晚年數次強調不立四祖!以後的傳承你不是都看到了麼,這不都在傳著麼,我還沒有聽說過想求法者求不到法呢。
問:修心中心密法不難,難在有緣學到這個法。
答:不是難遇,而是不肯。更有甚者:“聞說如來正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110、莫謗心密
【懺悔】
問:懺悔!我曾經懷疑心密是否正法的過錯。後學業障深重,修學心密一年後,因自己的障礙沒有修學下去,然貢高我慢,老師喝斥,生大煩惱心,不思自己根器差,反而懷疑老師,更進一步懷疑心密是否正法,心密更無法修行下去。後來末學就改修格魯教法,跟隨公認善知識修學,後知自己對心密之疑心誠為大罪也。今日特借貴論壇寶地,發此懺悔文,更發心讀(地藏經)7遍,及拜35佛一百天,來懺悔自己的罪業。罪人跪請心密歷代祖師大德能收下弟子的懺悔之心,誓舍生命,也不再犯此過。更願將來能繼續修學心密,廣弘正法,終究證得菩提。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慢疑,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答:至誠頂禮讚歎真正的格魯行人。
南無格魯諸祖師!
【嗟末法,惡時世】
問:只是他所說引用月稱菩薩“摧毀他宗無過錯”(指某自稱喇嘛之人攻擊心密所說),牽涉了許多密宗理論問題。值得心中心諸大德考慮。
答:我對藏密知之不多,當初學心中心的時候,也沒用藏密的理論來考察,老人也沒告訴我這是藏密。我只知道,“心中心”這個名字是來自心密的本續《佛心經》。這個名字與藏密“大圓滿心中心”重複,也是學了心密以後才知道的。
與漢傳大藏經浩如煙海一樣,藏密典籍也是浩如煙海。與漢語的“空”字含多意一樣,在藏密裡,“心中心”是否只代表一種法呀?這個問題只有全面地研究了藏密才能知曉。由於我才疏學淺,又兼不懂藏文,再加上老人也沒有囑咐我以心中心的理論去考察藏密,所以我也不知道除了六印一咒心中心、大圓滿心中心之外,是否還有別的心中心法。
他引月稱菩薩的話“分辯經義非好淨,為解脫故顯真理,若為解釋真實義,摧毀他宗無過錯”。我也引永嘉禪師《證道歌》裡的一偈:“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不管他引月稱菩薩偈的目的是否有針對性,我引永嘉禪師偈的目的絕非針對他,而旨在說明:外相相同,未必本質就相同。同是“摧毀他宗”,同是“恨不滅除令瓦碎。”,一個是為解釋真實義,一個是“邪見深”,實質截然不同啊!
我並沒有認為,他的觀點(僅指他攻擊別宗的觀點)能得廣大藏密大德所認同。也沒有認為他能代表藏密。只是想聽聽他解釋真實義。因為解釋了真實義,摧毀他宗才無過錯。若不解釋真實義,只是摧毀他宗,恐不是月稱菩薩的原意吧。
【偽造筆記】
問:關於一篇筆記(照片)帖子,有人署名為老人所寫,請看是不是老人的筆跡?
答:這哪象老人的筆跡呀!
退一步說,即使是模仿筆跡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法義卻不是用筆跡來判斷的。現有老人的大量著作在,只須對比一下,不是很明顯地就辨別了麼!
問:我只是因看到圖片不敢唐突否定。我想發個置頂帖子澄清一下。
答: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如果大家不具擇法眼,心密豈不早就沒有了麼!
【可憐圓】 問:【圓】現在真是喪心病狂了
答:有這面鏡子在,心密純正多了。再看別宗的狀況……
問:是的,心密的發揚光大,除了佛菩薩的慈悲呵護外,一得益于祖師的證量德行;二得益於心密法門的實修實證風格;三得益于學子們見地端正;再加上這幾面鏡子。
答:“一得益于祖師的證量德行”——是啊!世尊座下尚有提婆達多,何況末世!
“二得益於心密法門的實修實證風格”——離開實修實證,心密便沒有別的優勢了。
“三得益于學子們見地端正”——是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
問:所以老師一再強調行起解絕。
答:再看那些解起行絕者,啼笑皆非呀!
問:哈哈,解起行絕,還真有這麼回事,而且比比皆是 ,呵呵!也是無量佛所同植善根的因緣!
答:“呵呵,也是無量佛所同植善根的因緣!”——是啊!所以解脫不難,只是奈不肯何! 佛法本是解脫道,而今多見鬥爭道,“鬥爭堅固”啊!
問:娑婆世界,難忍堪忍啊。
答:這就是釋迦世尊的佛法——火裡生蓮。
問:正是正是,所以彌足珍貴。
答:蓮池生蓮——易行道。火裡生蓮——快行道。
問:可偏偏有人要行無間道——謗佛謗法。
答:勸他他也不會聽啊。佛將眾生託付給地藏菩薩,正是這類眾生。佛也將眾生託付給彌勒菩薩,正是真修行人。
問:這種人不值得勸,更不值得可憐。
答:其實,他們是最可憐憫者。
問:要發願將來有機會,先要度他們
答:正是地藏之願。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111、心密: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
問:請問心中心是否是用修法的儀軌,來達到一心不亂呢?
答:簡捷地說:修心密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方法是六印一咒,歸宿是往生淨土。這就是“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以淨土為歸”。
(1)以禪為體
問:禪宗與心密有區別嗎?
答:目的無區別——都要打開本來,明心見性。方法有區別——禪宗主要是參話頭;心密是如法觀照、打坐。
問:心中心法為什麼比參話頭容易開悟?
答:其實是修對機的法門容易開悟。誰說心中心法比別的法門容易開悟,那是因為他跟心中心法對機。
問:大愚法師此法門的心中心法,是否可以即生成佛?
答:說個“即身成佛”已是方便,莫如直說“本來是佛”。
一千七百則公案一串串卻時如何?
(下文分段解答)
問:愚公問: “一千七百則公案一串串卻時如何”—— 這“一串串卻”是什麼意思?
答:“貫通”的意思。
問:很麻煩?
答:哈哈!若麻煩,便未穿卻。
問:有人答:“苦”
答:哈哈!敢向虎頭瘙癢者來了。
問:愚公追問:“誰苦?”
答:愚公豈是泛泛,早知來者的斤兩。
問:見他答不出,上師“從旁掩耳而出”——問一句“誰苦”都嫌多餘,所以乾脆捂著耳朵跑出去?(有沒有別解?)
答:哈哈!即您這一解,便是別解。
問:捂著耳朵表示不為客塵所動,跑出去則是任運自在之義?
答:看!分明是別解吧。
問:那請您正解,反正我是不會。
答:苦!
問:愚公道:“有人救你了。”
答:何不向愚公道:謝您老相救!
問:本擬答“也救出您了”,但發覺這就把自個兒給陷進去了。
答:哈哈!原來你不敢虎口裡橫身哪。
問:當然不敢啦。要不——咯壞了虎牙讓您來賠?
答:哈哈!這不是禪,而是纏。
(2)以密為用
問:常見“禪密”一詞,但禪與密不同之處在哪裡?
答: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本是最快捷的修行方法,號稱佛教的正宗。然而,宋朝以後人根漸差,言下見性者已渺,故大慧宗杲提倡參話頭,置心一處,逼拶見性。降即近世,參話頭也大多提不起疑情,故而引出所謂“禪密”來。佛教印心宗(即佛法心中心)的開山祖師——太師公大愚阿闍黎有偈曰:“拈花怎麼傳?何妨密且禪……”明確地提出了以密法證“拈花”的宗旨——即以禪悟為宗旨。師公仁知阿闍黎(王驤陸上師)進一步提出“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以淨土為歸”,清楚地楷定了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的宗旨。密宗,漢傳的唐密在明初幾乎滅盡,現在影響大者有兩枝——藏密和東密。是從有相修起,再過渡到無相。到了無相——無上部,便與禪宗相通。
禪與密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禪無次第,直證本來;密有次第,漸入本來。
心密(佛法心中心)是以六印一咒密力加持,直證本來。既有禪的特點,又有密的特點,故有人稱之為“禪密”。但因氣功界有一個“禪密功”,為了不與之混濫,還是不稱“禪密”為好。
問:六印一咒包括印的結法,貼出來合適嗎?
答:這裡不貼可也。別的網站公開,我等沒辦法阻止。
(3)淨土為歸
問:心密弟子可否念佛呢?
答:心密有自己的念佛生淨土方法。(見慈氏咒、往生廣咒——編者注)
問:為什麼王驤陸上師認為淨土法門實際很難?
答:哦?您認為很容易麼?
問:我覺得挺難的。入門很方便,深入不容易。
答:念佛方法很容易,堅持念佛卻很難。
問:要是用心密的儀軌念上三年佛,成效就該相當可觀了。而且力爭上游,直奔上品。
答:哈哈!心密本就是以淨土為歸的嘛。
問:既然耳根圓通最適合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這個世界偏偏念佛法門卻最勝呢?是不是我們搞錯了?
答:念佛法門本就是耳根圓通嘛。
問:94年7月在上海上師寓所,有師兄曾問某法,並問往生之事,上師哈哈笑了起來,歎氣地說:“唉!心中心法是無上大法,直證實相,讓你今生成大道,了生死的。你們不懂啊,心中心法都讓你們糟蹋了,端著金飯碗討飯,不可惜嗎?!你不明心見性,往生後還要修。有些人修法不是死心塌地的,上座時不心念耳聞,在那裡打妄想,下座後也不觀照,遇到事情透不過,煩惱不斷,反過頭來又懷疑法怎麼樣,說些不該說的話。所以,我常常勸他們,好好念佛吧,將來往生西方。”
答:老人的這段話,與夏老之偈有異曲同工之妙:
遇到事情透不過,煩惱不斷,反過頭來又懷疑法怎麼樣,說些不該說的話。
——喚回盧行者,牽轉老達摩。
所以,我常常勸他們,好好念佛吧,將來往生西方。
——與他同合掌,共念阿彌陀。
問:發願往生兜率內院,還是西方極樂世界?
答:經上說,生到極樂世界後,可以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說,凡是生我內院,想去西方者,我送他過去。既想生淨土,又拿不定主意生哪個淨土。要麼這樣,佛前拈鬮吧。
112、《心密文集》釋疑
(1)“寂照照寂”
問:什麼是“寂照照寂”?
答:寂是本體,照是妙用。寂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照寂——應生無所住心。
問:能再明白點嗎?
答:說得多了,並不能“再明白點”,恐怕會弄得面目全非呢。
問:大愚祖師的“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實在是修學要語,請老師詳解之。
答:既知是修學要語,依而行之可也,若將受持實行改成義理研究,則辜負太師公了。
問:“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這和“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做祖無他秘密” 是分別指不同階段吧?
答:“常覺不住”不正是“寂照照寂切忌用力”麼。
問:那麼是我對“寂照照寂”有誤解啦。我從字面上理解,後者有個“照”在。
答:哈哈!如果經文翻譯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照不住”,那你會對“覺”也產生同樣的誤解麼?
(2)《王驤陸居士全集》
問:能否寄給我一本《證體起用百則》?
答:《百則》一文,修心密者,百座以上才可看。
問:王驤陸上師的著作裡面有一個觀照的描述:空境、空心、空法、空空,請問這個“空法”是怎麼回事?
答:現在就別想這些了!——就是這麼回事。
(3)《佛法修證心要》
【《略論明心見性》】
問:俺是晚輩,想瞭解元音老人說法內容,精華在哪一本?
答:《略論明心見性》。
【《大手印淺釋》】
問:哪位師兄解釋一下,元音師尊講《恒河大手印》所依據的原著出自何時,何人所傳?
答:我說的如果不完全,或者說錯了,請諸位師兄補充或糾正。
藏密白教的最高法就是恒河大手印,至此與禪宗相通,直指見宗(即是禪宗的見性),已無手印可結。恒河大手印法的本續非止一種,其中就有《椎擊三要訣》(錐者棒也、擊能發聲,椎擊有棒喝之意。三要訣者,見定行也)。貢嘎上師精闢地講述了《椎擊三要訣》,此講集成一書,名為《〈椎擊三要訣〉勝法解》,此講將恒河大手印的精義發揮得淋漓盡致,有人稱之為“恒河大手印之極致”。後又有人將此講解中的精要之語(從“應知傳承諸上師與我心無別,見定行一切行持皆攝於心……”到“……立證無上正覺道。”)輯錄成冊,名為《安心法要》。師尊元音老人詳盡地講述了這冊《安心法要》,便是現在被弟子命名為《恒河大手印》的這本書。這個命名雖不準確,卻也有理,因此書已徧含恒河大手印之精要矣。若再版此書,建議將書名改為《大手印淺釋》。因為在上師的其它書裡,出現過《大手印淺釋》這個書名。
問:我看到元音上師注解的恒河大手印。覺得非常妙。請問這本《恒河大手印》的來歷?
答:貢噶上師有《椎擊三要訣勝法解》。有人將其精要濃縮為《安心法要》。老人的《大手印淺釋》是講解《安心法要》。
【《佛法修證心要》】
問:能聽能聞的這個“能”是體,能聽能聞是妙用,對否?
答:若說本體,即能所、離能所。
問:老人在《怎樣了生死》說“知道一念斷處,靈靈覺知性就是我們的本性,這是理悟。”
答:“理悟”的“理”,是指真如理體。
問:元音上師曾把第八識比作人體的電能,由此結合物理現象和黃帝內經產生一些推想,就像某些光能,會被物質吸收和束縛。這樣解對不對呢?
答:象您這樣的推想,當年我也曾頻頻有之。老人從不評價此想之對錯,總是連根掃去。
113、心密祖師
(1)心密三代祖師略傳
(《<心經抉隱>前言》——編者注)
伏以:
實際理地,了無生佛之名;修持門中,方有凡聖之差。心性本淨,因執取而煩惑叢生;妄相原空,由覺照而真常絕待。隨緣不變,十界之升沉迥異;不變隨緣,一心之體用無殊。雖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徹悟徹證非覺莫屬。芸芸眾生以執迷而未悟,故長劫輪回於六道之中,苦不堪言。
中天調禦釋迦世尊,塵點劫前早成正覺。泯三際而住寂光,常享四德;憐九界而示受生,頻垂八相。依九界百八種心性,演三藏十二部妙法。大器,則直示一真法界,使之無住生心,以迄斷惑證真;小根,則詳談三世因果,令其趨吉避凶,而為入道方便。小乘聖者,舊業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住涅槃城而不受後有;大乘菩薩,深信不疑,切願不退,力行不息,涉生死海以廣度眾生。
東土福因成就,解脫緣熟,故感大教東漸,祖師西來。止觀五曰:“元古混沌,未宜出世。邊表根性,不感佛興。我遣三聖,化彼真丹,禮義先開,大小乘經然後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爾。”《清淨法行經》雲:“月光菩薩,彼稱顏回;光淨菩薩,彼稱仲尼;迦葉菩薩,彼稱老子。”仲尼以敦倫盡分為懷,老子則掊擊爾智;菩薩以普度眾生為願,如來則蕩滌其心。先培植道德文明,開拓大乘氣象;後攝入大圓覺海,鹹令頓證無生。世尊以無量方便教化天下,善巧之至。複以無量方便傳承付囑,成就末世群生。
太師公大愚阿闍黎,晚清示生於武漢李家。心地夙慧深植,嘗飽讀聖賢諸書,以才華橫溢,曾問政事;目睹軍閥不仁,而導致生靈塗炭,乃痛心疾首,憤而出家。修淨土法門于廬山東林,苦行般舟三昧,拼死打破幻裡幻迷境;感普賢菩薩於定中現身,授以六印一咒,灌頂傳付心中心密行。依菩薩指示,一檢大藏,果獲心密本續;持密法苦修,七年親證,開創印心法門。為攝受當機眾生,略示神通;以指歸真如本性,盡掃玄妙。胸懷博大,太虛飲光消契闊;法門精深,幽谷回聲話晚煙。後留詩歸隱,至今不知所終。
師公仁知阿闍黎,姓王名宰基字驤陸。示生於海鹽書香之家,宅心仁厚;泛游于道德文章之海,虔信佛乘。初廣求各宗精義,念佛參禪,未敢自信有把鼻;後追隨大愚祖師,修持心密,豁然開朗得明心。承祖師心髓,深契無上密意;創印心精舍,接引有緣群生。熔禪、淨、密於一爐,掃除門戶分列之偏狹劣見;會宗、教、律為一體,開示眾生本具之如來藏心。楷定印心宗旨: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以淨土為歸。一期化緣事畢,人天眼滅,般若舟沉,於本世紀五十年代圓寂。
師尊元音阿闍黎,名鐘鼎,本世紀初示生於安徽合肥李家。幼讀孔孟遺教,究生死恍失所在;少就現代學堂,讀般若似曾相識。聞嘉佑禪寺一棒鐘聲,塵囂頓失;受悟道高僧一椎木魚,起滅隨無。因發心學佛,不事婚娶;為奉養老母,未能出家。禮興慈和尚學天臺,綿密持執彌陀聖號;隨古農居士習唯識,深入研究台教綱宗。親近應慈大德學華嚴參禪,忽感人身頓失,光明朗照;追隨仁知上師修心密打座,頓證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蒙諸佛菩薩護念,瑞相屢現;參大愚祖師問答,妙語連珠。受金剛阿闍黎灌頂,尊列師位;應各地參學者敦請,開示佛乘。
師尊以九十餘歲高齡,力倡明心見性。東至黑吉遼,西到雲貴川,南始湘粵閩,北迄陝甘青,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美、德、法、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學子,亦多有慕名來歸。不辭辛勞,代佛宣化,因弘法而忘我;豈避譏嫌,為法忘軀,撰著述以等身。《略論明心見性》面世,啟教界以悟入為根本,振聾發聵;《佛法修證心要》出版,示問行真修之大道,刻骨銘心。
般若乃修行之眼目,佛法三藏十二部皆在裡許;心經是般若之精華,大典一函六百卷盡攝其中。十方菩薩,由此啟揚根本大教;三世諸佛,從斯開示無上法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乃佛法經典之核心,故得“心經”之名。師尊應敦請而開示經義,有聽者發心,錄入磁帶;問聽錄音以翻成文字,經師尊審閱,整理成書。即本書《心經抉隱》所由來也。
西元一九九七年歲次丁醜後學弟子齊志軍沐手敬書
(2)大愚阿闍黎
問:看到論壇有人貼出的太虛大師對大愚法師的評價,我糊塗了!
答:請看太虛大師的聲明:
大愚,信純、願弘、心猛、根勝、明理事、勤戒定,乃吾所素知。初本專修念佛三昧,俟普賢行願。今所傳心中心法,據雲:十五年冬,感普賢傳授,仍以藏中聖教為憑。核之,頗得密淨禪之要,傳習有緣,自是無咎。
特外間傳述,多重其預言時事,談人夙命,以神相駭異,遂屢書戒之,亦所以不令江湖術士借之惑世人也。與大愚及大圓、法肪、森甫、仲楷各書,皆教誡徒屬者。
不知何人好事,取之播騰報章。爰有所謂“覺賢”、“相文”者,竟假之招搖,以肆簧鼓。按:相文僅持准提咒,我國中常持頌者,僧俗何慮千萬?衲僧曾行印度、南洋、康、藏者,亦隨處有之,何足據此聳人聽聞!乃流俗不察,竟亦受其欺,殊堪憫歎。
故特聲明,以杜誣罔。
——見《海》刊十卷九期(P1121)太虛啟事——
問:齊老師,老人說大愚祖師在終南山,不知有哪位老師見著了?
答:我進山找過,沒見著。
(3)王驤陸阿闍黎
書信一封:
驤師法座:
滬上叩別榘訓親承,西行以還,思慕積歲。比聞駐錫江南,普施法雨;內典闡圓覺之旨,法壇傳無上之密,翹首蓮座,無任欽仰。弟子德薄能鮮,無補時艱,利濟有情,拯拔乏術,矢勤矢慎,難挽滔天之劫,必公必誠,莫解我執之私。慨念社會舞臺,人生鬧劇,世風好諍,末俗尚鬥,因果相循,劫難輾轉,碌碌權勢,庸庸名利,擾攘紛紜,自纏自縛;日月逝乎上,體貌衰諸下,忽然解脫大事竟被貽誤,此志士之大痛也。茲因郵遞複通之際,謹具蕪箋,恭叩慈安,伏祈時賜開示,覺其愚頑。專肅敬頌法體安康四大順適光壽無量諸行成就弟子
海容頂禮
海容仁弟足下:
一、接由吳中轉來信,極慰懸懸,知以環境關係,常乏興趣,因又繫念不置。當知環境一切,無非是玉成我者,處處是助道因緣,不論冤親,皆我善知識;得獲教訓,難能可貴,應思報德,此大悲心之所由起也。
二、我人處世,一切唯使心田定而已矣。處世即須與世有即,但雖即而不可與逆。凡看不入眼即逆也,貪喜不舍亦逆也,麻木不仁亦逆也。應明知之而勿為所移,必人法雙空,空即自定。如空力不足,遂有種種分別煩惱。須知娑婆世界,稱為五濁,又曰惡世,如入廁而欲求香,又誰之過耶?菩薩明知之而不惜勞苦以為救度,盡一分是一分,成敗得失勿計也。一以盡心,一以練心,雖更不堪之事逼到眼前,因早已計及法爾如是,庸何傷哉?
三、今言救世,不必於果上太著力,吃力而不討好也,惟須於因上多努力,作一先知先覺者。目前尚非我等放手做事之時,一切皆有待因緣時節,惟宜多自充實。
四、以足下之才之美,日後必可大用,此時正好練氣。環境如是,是福不是苦,一切皆賴其玉成也。近來用功,宜致力於“無礙”二字,一切一切試觀究有礙否?礙與不礙,皆我幻心妄作,以為有礙,自生顛倒,此即是自縛,非定也。足下宜放開心胸,看一切本來如是。日月雖逝我不逝,我之工作豈此一世耶?
五、智者處世,看處處是道場,了達世間一切都是幻化無常;初以為有希望,到其聞即不無失望。須知法爾如是,正因我之希望乃有如此失望耳。足下備嘗辛苦,得到教訓不少,莫負此環境也。一轉即是菩提,寧非快事。一人在外,身體宜保重,勞力勿勞心,勞心勿勞神,此身心正大有為,至囑至盼。
匆複。即頌
近祉
驤陸合掌
(4)元音阿闍黎
【老人傳承】
問:請問元音老人之恒河大手印,是否傳承自貢噶上師?
答:至於老人本人的傳承,老人在世時曾說過,他老人家跟各宗的好多上師、大德、善知識學過法,最後還是決定繼承心密。
(“我本人就拜了好幾個師父。我的第一位師父是天臺宗的興慈老法師。後來拜禪宗師父。還有華嚴宗的祖師應慈老法師。學密法後拜了王驤陸先生、貢嘎上師和法相宗范古農居士為師——元音老人《問答集》”——編者注)
問:當年元音老人上師不也是有過密乘上師後才修心密的嗎?
答:不是。聽上師講,是在經王驤陸上師開許後才學其它密法的。
【老人書籍】
問:如果元音老人的著作能夠在全國書店裡公開發行,那真是眾生的大福報啊!
答:今天,我見到一套老人的著作《佛法修證心要》。出版發行:宗教文化出版社
書 號:ISBN 7-80123-619-X/B.22
總 定 價:88.00元(共5冊)
問:宗教文化出版社?公開發行了?!
答:對!是公開發行了。今天我見到的這一套書是上新華書店書架的,並非內部流通。出版社是請國家佛協的大德審驗的,這次請了五位。
【回憶老人】
甲:緬懷上師的片言隻語:有一回上師吃過飯用餐巾紙檫嘴,擦完了放到口袋裡。人家就問:“師傅,你餐巾紙用完了為什麼不扔了,還疊好放口袋裡?”上師回答:“過一回,上廁所時可以再用。”
乙:94年第一次去謂南路見老人,師傅對我們講做功夫,大意是,王陽明平時可會做功夫了,騎在馬上,目光也不超過一丈。聽時感到狂心頓歇。要知道俺是扛著多少問題去的。
答:老人太平常了,看不出有功夫,加持力卻極強。“聽時感到狂心頓歇”,正是加持力所致啊。
問:請教南京有無可傳心中心密法的傳人?
答:據我所知,沒有。但我並不是全都知道,也許是有而我不知道呢。
南京有一位劉師兄,在日報社工作,早年上師曾住他家。我記得他家有一條狗,總是依偎著上師,溫順得象一隻貓,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溫順的狗。後來上師來到河南,有兩條很凶的狗,見了上師也是這麼溫順,我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由於多年不聯繫,劉師兄的聯繫資訊我丟失了。您若能找到他,他應該知道南京有無可傳心中心密法的傳法老師。
問:請老師把話講完。奇怪,這麼多師兄居然也沒人問,只好俺來問了。
答:哦!上師在世時,只來過河南一次。在這短短的幾天裡,曾去過淇河邊上、群山環抱的青岩寺。那裡有一個農場,上面帖子裡所說的那兩條狗,就是農場的看門狗,恐它傷人,平時是用鐵鍊鎖著的。那兩條狗看見我們,兇狠地叫。老人向狗擺擺手說:“別叫了,別叫了。”狗就馴順地伏在地上。我扶著老人從狗前經過,幾乎踩住了狗,狗也沒動一下。
青岩寺偏僻貧窮、香火寥落,除了一個破舊的大殿和幾間簡陋的住房外,尚有幾處斷垣殘壁。大殿裡供奉著泥塑的佛像。看到上師以九十歲的高齡,向佛像恭敬頂禮,我不禁想起當代年輕禪人的慢相,多麼鮮明的對比啊……唉!不去評說了。
回來的路上,汽車裡飛進兩個蒼蠅,大家就趕它,想把它從開著的車窗趕出去,它總是不出去。上師旁邊的車窗沒有全開,只開了幾釐米寬一條縫。當蒼蠅飛到上師身邊時,上師指著那條縫說:“從這裡出去。”那兩隻蒼蠅“嚶”、“嚶”,一前一後,都從這條窗縫飛出車外。
【老人印象】
問:請問,老師對老人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答:很平常很平常的一位老人。這正合那句:平常心是道。
問:老師,您當年有沒有想在老人身邊多親近的想法呢?
答:老人說“情生智隔”。
問:老師,其實打電話也好,網上聯繫也好,跟見面還是有所不同的。
答:情生也!
問:呵呵!老師,我總覺得要是在老師身邊潛移默化的教育會比網上聯繫更直接。
答:有一次,山東的居士送老人走,哭了。老人說:“你看看!你看看!情深似海呀!”
問:元音老人是彌勒化身嗎?
答:如果你的身口意也跟彌勒佛相應,那麼你也是彌勒化身。
問:感激您的指導,祝您~~(感覺祝您什麼都不見得合適),那就祈求您長久住世吧。阿彌陀佛!
答:上師在世時,我發願與上師同去,被上師罵了一頓。 ^o^
【感恩老人】
問:我不是說非要找元音老人缺點,而是說不要尊敬過了頭淪為迷信!
答:這句話算不算迷信:“寧將此身碎為微塵,也難報師尊 元音老人的深恩于萬一!”
問:是因為老人告訴您“本無煩惱”嗎?
答:並非因為老人告訴,而是因為按老人告訴的方法實行後的結果。打個比方吧:你寫文章的本領其實並非導師告訴你的,而是你按導師的教導,自己練習、摸索出來的。若他告訴你,你就知道了,這麼簡單的事,那等於聽聞,那就未必能激起這樣的感恩心。
114、傳法師
(1)老人遺囑:不立傳人,有道自弘
問:有一個問題,是我妻子問我的,我無法回答,她問“心中心法不立四祖,如果老人委託傳法的這些老師都圓寂以後,心中心法豈不是要失傳了?這樣好的大法如果真失傳了,多可惜!”請齊老師開示!
答:老人說法,都是應機而談。
老人圓寂前的那兩年,若不是周圍有揮之不去的“四祖”話題,老人才不會無端地說個“不立四祖”呢。
只要還有與心密有緣的眾生尚未得度,心密就一定能傳下去。如果當度者已度,心密度緣已盡,即使立個幾十幾代祖,又有何用!就目前的情況看來,心密沒有具體的組織形式,也不搞有組織的活動,更無廣告宣傳類的舉動,都是自修自心。然而,發心學心密的人仍是綿延不絕。這就說明心密度緣未盡,那就大可不必為以後的傳承擔心了。
問:比如禪宗,六祖後也沒有七祖,但禪宗在以後的時間不照樣發揚光大嗎?
答:禪宗的發揚光大正是在“衣止六祖不傳”之後。
問:現在的四祖是?在哪裡找得到?
答:老人遺囑:不立傳人,有道自弘。您就別找了。
問:請談談您對“不立傳人、有道自弘”的看法。別忘了談談您自己。
答:綜觀以往的帖子,對於“不立傳人、有道自弘”大致上有兩種觀點:
一、老人並非未立傳人,只是未明立。假以時日,待傳人道力充盈,再出來弘法。此觀點重在“傳人”二字,對傳人的忠心赤誠溢於言表。即使由此舉動會損害傳人,也顧不得了。
二、老人並沒有立傳人,不但對上述觀點極力反對,假設再出來另一個,也照反對不誤。此觀點重在“不立”二字,對有“立”之意者,自然是惡言相加。即使由此舉動會損害心密,也顧不得了。
這兩種觀點都沒有看重“有道自弘”。
所謂“有道”者,並不僅僅是具有一定的實證境界,那充其量只能說是“道”。須道力充盈,能起無量無邊度生妙用者,才算是“有”。若連實證境界也無,只具度生之大願,且自以為已付諸行動者,便是“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若道力充盈,近之者使人感到輕鬆愉悅,頗具度生的攝受力與親和力,那便是“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所謂“自弘”者,其意並不是“為了弘揚佛法,自己樹立自己”。只要佛法不到滅盡之時,只要還存在與心密有緣的眾生未度,那麼心密就自然還能弘傳。古雲“龍天推出”者,即同此意。
既有“別忘了談談您自己”這句話在,我就不得不聲明:本人並無證量。不但不具“有”,而且不具“道”,更談不上“弘”。本人曾於1998年隱居。若有象老人那樣的師兄出現,須護法者我便護法。若不須護法,我再度隱居可也。
(2)徐恒志老居士
問:元音老人圓寂後,誰是心密的掌門師尊?是徐恒志老居士嗎?
答:這是很自然的,並不奇怪:心密同仁共尊徐老。
(3)老人委託傳法的有十多個
問:聽說您是元音老人許可傳法的弟子?
答:受元音老人指定而傳法的師兄很多,我也叨陪末位。
問:厲害厲害,失敬失敬!不知總數有多少?
答:我僅知道四比丘、八居士。還不止這些。
問:能否把光榮榜貼一下?
答:我早有此意,但在網上公開,須經本人同意。故不敢貿然。
(4)LVM(齊老師)(這是彙集有關齊老師各年的部分舊帖——編者按)
【自我簡介】
(下文系2001年lvm老師擔任佛法心中心論壇斑竹時,因被專業論壇網站樂趣園評選為“明星斑竹”,應其要求所寫不足百字的自我介紹—-編者注)
斑竹的簡介:出生於一個稱之為“鎮”的農村之家,畢業於一個未必老牌卻稱重點的大學,工作於一個規模不大的國營企業,學佛於八十年代末,倏忽已虛度五十餘個春秋。
問:lvm老師,您不介意我再問幾個問題吧。就當是採訪明星斑竹吧!
答:哈哈!遇上記者了。
(下面為分別解答——編者注)
問:您是為何學佛的?
答:80年代,因出差見一寺廟,有佛書流通。買了一大堆,準備拿回家慢慢看。哪知不見則已,一見便信受,於是我就成了一個佛教徒。
問:您這一生中看到的第一本佛經是什麼?
答:《佛說阿彌陀經》。就是上殿念唱的那一本。
問:從您看經入門到遇上師授法,有多長時間?您是怎麼用功的?
答:大概有兩三年吧。一直念佛,後來看了幾本禪書。
問:您打第一座的情景是怎樣的?以後呢?
答:我這裡沒有奇特玄妙,以後也沒有。
問:您打到多少座,就突然什麼都沒有了呢?
答:大概三五百座吧。是在座下。
問:您在修心中心法嗎?
答:六印一咒修過千座以上。
問:受過心中心法的灌頂嗎?
答:受過 元音老人的灌頂。
問:所受灌頂是傳法灌頂嗎?
答:灌頂時,元音老人沒告訴我。
問:受菩薩戒了嗎?
答:受過:
傳戒大和尚:上有下明
羯磨阿闍黎:上弘下川
教授阿闍黎:上淨下慧
時間:1991年四月初八
地點:河北省正定 臨濟寺
(受戒前早已皈依佛教)皈依師:河南省佛教協會老會長 上淨下嚴(百歲老人,已圓寂)
【向老人求法】
問:請您講講您追隨老人的修行歷程。
答:1989年夏,先是通信,上師寄來咒印,令修“六字大明咒四臂觀音法”,許我冬天去上海受法。我就老老實實地修了半年六字明。冬天到了,我在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出發(那時候是單修日,火車也沒提速),次日天亮趕到上海。當時無家庭電話的便利,也無法提前通知上師。但我知道上師已從打虎山路搬到渭南路26號。
上師的房間門未鎖,我推門進去,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就開始自報家門:“XXXXX”(前兩個X是省名,後三個X是人名)。
上師的房間很小,一張大床佔據了主要面積,床頭塞了一張桌子,還有一把椅子,椅子後面就是門。上師正坐在椅子上寫,聽見我嚷嚷,回過頭,往下扒了扒眼鏡,緩緩地說:“我知道你來,正給你改法本呢,這裡面有印錯的地方。你稍等等。”(至今,上師當時的音容笑貌仍能清晰地泛起。)我感到一陣清涼,一路奔波的毛躁頓時消隕無餘。
我安然坐下,心裡一片空寂。但不久就又開始打妄想了:“我事先沒告訴他,這老人怎麼會知道我來?”然後一念接一念……
突然,上師打斷了我的妄想:“我告訴你,就這個千里迢迢趕來上海的、就這個發大願度眾生的,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你可知道?”我當時仗著讀過幾本禪書,狂著呢:“我知道!”上師眯眼看我(一副不相信的神色):“真的知道?”我說:“真的知道。”(已經不象剛才那麼氣壯了)
上師大聲說:“那你還求什麼心中心法!”
其實當時我只是理上知道,事上透不過,因為腳跟不點地——不踏實啊,我不能自己騙自己啊。我徹底氣餒了,怯怯懦懦地說:“有時候……遇到不順心的事……還是起煩惱……”上師哈哈大笑:“哦!原來你事上透不過啊。那頂什麼用!來,我給你灌頂,以後可要好好修啊。”
之後,依老人所囑,把自己所有輕浮的見解都拋向東洋大海,老老實實地修起心中心法來。修到最後,還是那個。但也有不同:再也找不到什麼“踏實不踏實”了。
【您上班時是如何堅持每日打坐2小時的?】
問:您上班時是如何堅持每日打坐2小時的?
答:當時大概是每天4點多起床。
問:如遇加班、出差等您如何應對?
答:火車、汽車上都打過座(就在座位上,黃布上加一頂帽子、或搭一件衣服)。
記得有一次,火車即將到終點,還差五分鐘不夠兩小時。服務員開始打掃車廂,叫我不應,把我扯到一邊去,我也隨她。拖完這塊,我又坐下。除了獎勵了我一句“神經病”,就再也沒有什麼了。
還有一次,請出家師父到我們那兒去,包車。誰知他的車要加油。那時候進加油站要求旅客下車。我不夠兩小時,就沒動。加油站的人說老和尚(淨土宗的):“你把他喊下來吧。”老和尚又回到車上,看了我一會兒,下車說:“他在念經,功課做不完,他不下來。”最後加油站開了綠燈,就這樣加了油。
【“修心密五步曲”】
其一
無始迷真性,不得出苦輪。
有緣遇正法,赴滬拜師尊。
灌頂蒙攝受,坐修心中心。
從此仗密力,火裡種蓮因。
其二
昨夜三更醒,明月照窗頭。
我人眾壽相,刹那一筆勾。
明明觀自在,應于當下修。
起念作聖解,棄海任浮漚。
其三
我師大手眼,棒喝正及時。
驅除耕夫牛,奪卻饑人食。
打滅三更夢,呵破九生癡。
懸崖當撒手,不戀峰頭石。
其四
其五
(附)
空假不立中亦無,化作春泥群芳護(元音老人畫圖批註,圓周圍有春泥狀圍繞)
問:lvm老師,這五步我不太懂。
答:咱不管了。貴圖天下太平。
問:第五步是無相之相,對嗎?
答:您這樣理解也行,只是莫如忘了它好。
翁師兄:我瞎說幾句啊:先是從有相到無相,後來是無相也無,最後從無又到有了,這有就和最初那個有不一樣了,說不一樣吧,看起來還差不多一樣,呵呵就是不在舊時行履處了也:) 老人畫了好多小圈圈,也不是一個意思,也解釋不得,呵呵,打個比方說吧:是讓老師到山下做頭水牯牛呀! 老人不是說了“化做春泥”嗎?這比“和泥和水”說的還透了呀:)! 以上所說,誰信誰瞎! 我作怪誰也不許打我啊!我一開頭就說了是瞎說的啦!哇!:)我閃!
【灌頂傳法】
問:我稱您老師還是師父?
答:凡是在我這裡灌頂的,在灌頂前我都是先啟請老人,並說明是老人為你灌頂。還說明咱們的根本上師是 元音老人,咱們是師兄弟。
另,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的心情你未必理解(若理解就不會有這些問題)。還有一個辦法兩相合適:心密的傳法老師並非只有我一人,別的老師可能不是這樣的,你完全可以問清楚是他自己收徒後,再去受他灌頂可也。可我為什麼不自己收徒呢?我也說清楚個中的道理:老人在世時明確地表示“我要為你們負責到底的”,也就是說,只要信得過老人,依止老人是決定解脫的。依止我能決定解脫麼?這個應該是我最清楚。我也曾修行多年,最起碼我不能妄語騙人吧。實言相告,我自知我目前還沒說這話的底蘊。又兼,老人圓寂後,加持力更強了。所以,凡找我灌頂的,咱們都依止老人,實是為問決定解脫故。也有對這個說法不大適應的,我就向他解釋,這與我謙虛或者虛偽沒有關係。主要是因為老人圓寂後,加持力更強了,這不是空頭理論或者托詞,你進入實修後就能切實體驗得到。
【心壇弘法】
問:我想請傳法人灌頂學心中心法,我家住在安徽省內,不知可否見告?
答:若哪位師兄知道安徽或安徽附近的心密傳法老師,請告訴這位師兄。據我所知,安徽沒有心密傳法老師。然而,並非所有的心密傳法老師我都知道,也許還有我所不知道的呢。
罎子上好象形成了這麼一種看法:lvm知道各地的心密傳法老師。其實不然,我也不敢說全都知道,充其量知道一部分。心密弟子,遍佈各地,大家加起來一定比我知道得全面。所以,若有人欲尋心密傳法老師,請大家踴躍跟貼發言,告訴他哪個老師離他較近。若老師的名字位址等資訊不想在罎子上公佈,請直接跟詢問者互通 E_mail。
某甲:關於批判那個敗類。lvm卻不管三八二十七,說什麼“網上無法求證,爭之何益?越爭事越多……”你既是非不分,又是非亂辨,如此見解,與那佛門敗類何別?
答:既不能息諍,你愛說什麼就說什麼吧。
問:做啥也別做老師,做哪門的老師也別是心密的傳法師。沙漠裡行船,何其之難也!
答:攤上了,也就不想別的了。
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答:有緣就弘法,無緣便自了。
問:您是有時候說話直,有人聽不慣說您冷。要我是您早歸隱了,這些人連侍師法都不懂有什麼資格說話。
答:反正直心是道場,就不管冷熱了。
問:老師多多保重,實在不行您也學初祖得了。這是我心裡話,管他什麼弘法利生。
答:有緣就弘法,無緣便自了。
弘法不是有事——夢幻佛事,水月道場。
自了不是無事——種糧棉油,吃用不愁。
問:相識日久,我對您的樸實人品毫無懷疑了。當時肯定不是您刪了我的帖子。一定是一些熱心的師兄吧。至今,您都沒有刪我的帖,封我的ip。這在任何其他的論壇,都是不可能的。在某些師兄看來,您的謙讓令我得寸進尺了。但我想,正是您的謙讓,讓心密的師兄能接受到佛陀教法的熏習,而不是以口頭機鋒來自娛甚至誤導初學。
答:哦!刪貼的原則是這樣:觸犯十條、辱及祖師。
問:其他人的貼子都有人回,為什麼這個問題不給回答呢?難道這個不需要回答嗎?
答: 哦!是這樣的:
網上的善知識很多,而我的見解又未必都是正確的,若有人回答,我也可以對照學習。所以,凡不是指名問我的,一般我都不插言。我跟發問者一樣,也在等著有人回答,以便於學習提高。
115、心密弟子
問:修六字大明咒的是否就稱為心密弟子?
答:受過心密灌頂的才是心密弟子。
問:什麼是心密弟子之相?
答:既做心密弟子,一開始就應學習無相。
甲:心密一家人丁日盛,可喜可賀呀!
答:普賢菩薩告訴大愚阿闍黎此法當機。
問:在心壇上總有人愛說你是心密弟子嗎?你是元音老人弟子嗎?哪個法門不是世尊的應機說法啊,請問老師有必要這麼說嗎?
答:心密弟子就是佛弟子。心密弟子應該成為廣大佛弟子的表率。
問:不要把【滅心密者】(某網友的用戶名——編者注)當個什麼東西!他是誰啊,滅心密?能夠滅心密的只有心密行人。他們誹謗不了心密,心密行人不如法修持才是真誹謗心密啊!
答:格言!格言!能夠滅心密的只有心密行人。
二、初修心密六字明
116、修心密六字明與心密有何關係?
問:如果自己沒法坐兩小時,又想修心中心,怎麼辦?
答:那就先修六字明,待能坐夠兩小時,再修心中心法可也。
問:請問老師,修六字大明咒多長時間才可以修心中心密法?
答:哦!只是說灌頂前可以先修六字明。並沒有規定修多少六字明才可以修心中心法。所以,六字明並不是心中心法的前行,心中心法沒有前行。
117、心密六字明,不需灌頂就可以修嗎?
問:“佛法心中心”網頁的六字大明咒修法是否算是普傳法,是否不需要經過灌頂和傳承就可以自己修,這樣的普傳法是否還可以教別人?
答:六字明原本也是灌過頂才可以修的。當年師公王驤陸上師憐憫大家當面求法不易,曾設壇為將來所有的有緣眾生都灌了頂。雖不使用“普傳法”這個詞,然六字明可以輾轉相傳。我向師尊元音老人求心中心法時,老人囑我先修六字明。咒語和手印是信裡郵來的。修了半年後,才去上海灌頂。
118、心密六字大明咒坐修儀軌
心密六字大明咒坐修儀軌:
一、入座,合掌,念四皈依咒語 3─7 遍:
“南無古魯貝,南無布達雅,南無達爾嘛雅,南無僧嘎雅。”
二、念三遍:
“南無根本上師元音阿闍黎,南無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祗。”
三、念一遍:
“祈求根本上師元音阿闍黎,祈求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祗慈力加被,消我業障,使我安心入佛,虔修妙法,早日成就,救度眾生。”
四、結大蓮花手印(黃布蓋手):
掌根、拇指、小指,三點合,其餘六指自然分開,置於胸前。即:合掌後,自然分開六指。
念六字大明咒(心念耳聞):
“嗡嘛呢唄嚜吽(ong ma ni bei mei hong)”(每分鐘大約60遍)
要求每日都坐半小時以上,兩小時更好。以輕鬆自然為度。
五、舉頂,念六字大明咒15遍。再念一遍發願文:
“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六、頂上散印,下座。
問:心中心六印和大蓮花印不蓋黃布行嗎?
答:若不蓋,便不如法。
乙:六印和大蓮花印要蓋黃布,否則過往神靈會拜的,所以要惜福。
答:對!蓋手是為惜福。
119、上座重在修心而不重腿
問:我現在每天修六字大明咒,雙盤姿勢腿有疼痛。有兩種說法,一是堅持過去,另一說是不可硬撐,我不知那種做法較合適?
答:“兩種說法”的說者,他若是曾堅持過來的人,不但他有他的道理,而且他有他的體驗。您若與他根性相近,他就能指導您過這一關。若他並無體驗,您別太理會可也,他自己都沒過關,您理會他,能過這一關嗎!而且一開始就告訴您,修心不修腿,不能雙盤者就單盤,不能單盤者就草盤,草盤也不能,就在座位下邊交叉著地。這絕不是說盤座不好,而是重在修心而不重腿。只在腿上用心,就耽誤了大好的時間,不值得啊!
問:腿疼坐不住,想晃動身子,是氣脈未通的現象嗎?
答:腿、氣脈等都未離心,心外無疼。
問:我坐時不去理它,是否只要堅持坐下去,日久功深,腿自然會伏順呢?
答:其實是“降伏其心”。
問:後半小時都坐不大好了,不知道為什麼?
答:仁者心動。
120、座上只用照顧咒語,莫管其他。
問:坐上,有時觀想一下,身體虛空,或者是佛我一體,這樣心裡清靜些,能提高效果,我現在偶爾觀想,只是作為權宜之計,不是一直觀想,也可以用用吧?
答:座上只用照顧咒語,莫管其他。
問:我也是臨時借用,暫時用用,不會落套。
答:當然不會落套,因為已經在套裡了。
問:您厲害。只用照顧咒語,莫管其他,今天早上這樣,好多了。我原來覺得自己念頭非常頑固,要像章魚一樣適用許多觸角(各種方法)才能抓住。今天,放下,一切放下,只是持咒,感覺輕鬆多了,那種感覺就是原來得來全不費功夫。
答:早就說“以輕鬆自然為度”。
問:要踏破鐵鞋才能信得及。
答:哈哈!那就多造幾雙鐵鞋吧。
121、金剛持:心念耳聞
(1)金剛持重在“聽聞”
問:如何心念耳聞?
答:心念耳聞即“金剛持”,重在“聽聞”。
“心念耳聞”並不是想咒語,而是聽得歷歷分明。為了幫助聽到,嘴唇可微動。但別人聽不到。旨在用耳根攝住意根,“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嘛。若真這樣,速度不會隨著妄念的減少而變慢。
問:我想請教一下,怎樣念咒才是從心中流出?
答:其實就是輕鬆自然,別造作、別拿捏,輕鬆明快,自然流暢。
問:心念耳聞,嘴唇微動,那麼,舌頭動不動呢?
答:不出聲音,重在聽聞。莫太拘泥嘴唇與舌頭,都是為了幫助聽聞。
問:“心念耳聞”之“心念”與默念有何區別?
答:“心念耳聞”重在聽聞,並不是念誦。為區別於口念,故名“心念”。而默念是默默地念誦。
(2)耳聞咒語與呼吸無關
問:心念耳聞時,怎麼配合呼吸?
答:不能理睬呼吸,順其自然。耳聞咒語與呼吸無關。
問:弟子修六字大明。上座調息靜心後,開始持咒。偶有一持咒便胸口不適。不持靜心反而清淨。不知何故。請師傅開示。
答:可能有兩個不同的原因:
①不能忘掉呼吸。
心密打坐,並不調息,心念耳聞,與呼吸無關。若不忘呼吸,由於咒語極快,呼吸的速度是遠趕不上咒語的。又總不能忘掉呼吸,由於憋氣,便感覺胸口不適。
②誤解了心念耳聞的“心”。
誤以為這個“心”是指心臟部位,總是往心臟部位注意,這就無形中意守了中丹田。沒有打坐功夫的人,若意守中丹田,便會感覺胸口不適。對治的辦法是:聽到咒語是從下丹田發出,輕鬆自然,如珠走盤。(注意:這個方法只是對治上述情況,不能推而廣之。)待身體能夠化空,就不管什麼下丹田不下丹田了。
122、初修六字明者,怎樣知道自己進步了呢?
答:看妄想執著會不會削弱,看煩惱痛苦會不會減輕。
123、我沒有什麼反應是不是比較遲鈍?
甲:還有我有一師兄初修蓮花印,昨晚在座中,感到頭頂被針刺一小洞,之後有水源源不斷的灌入身體……請問老師這是什麼狀況?
答:再往後呢?你接著說。
乙:我沒有什麼反應是不是因人而異,還是我比較遲鈍?!
答:歇下這個攀比心吧!
124、下座:觀照
問:我平時不打坐時,咒念得較快。
答:座下持咒只是一開始時的權宜之計。座下觀照才是正行。
問:弟子現在在修六字明。請問老師,座下,可否持彌陀聖號來保護真心,代替觀照念頭兒呢?
答:怎麼能說不可呢。又兼,觀照並非看念頭。若誤解觀照,還不如念佛好呢。
三、學觀照
(一)座下觀照是正行
125、修心密打坐是助行,坐下觀照是正行。
問:老師,我在座下應如何修呢?看經誦咒?
答:修心密,打坐是助行,座下觀照是正行。
(二)觀照方法
126、剛開始時如何覺照?
答:同是“覺照”一詞,各宗的修法側重面有所不同。修行貴在一門深入。您修的什麼法,請教本門的善知識最為穩妥。若將別宗的修法混合進來,有時候“醍醐反成毒藥”。比如:“持執名號,不雜他課”與“念佛一聲,挑水三擔”就不能混在一塊修。若心有旁騖,恐不能一門深入。然而,祖師觀當機眾生之機緣,又何止是融合。所以,若剛剛上路,急宜一門深入;若已能觀機逗教,融合自是無妨。
127、可以先持咒。
問:好像老人說下座後持咒也可以,沒有再詳細說。
答:哦!坐下觀照是正行。若還不能觀照,當然可以先持咒。
問:打坐了之後,才逐漸曉得觀照真是重要。
答:所以,坐下的正行並非持咒啊!
問:持咒可以化妄念,對笨人是不是很有效?
答:妄念即菩提,化它幹啥?
問:是的,不睬它,就是菩提。
答:你不被它所害,它必為你所用。
問:是的,道理明白。
答:扔了這個道理,看是什麼?
問:這個!
答:那麼,凜然一覺,“這個”會現前嗎?
問:圓明朗照!
答:既然已知什麼是觀照,就別再坐下持咒了。
128、不睬它
甲:如何觀照?
答:不睬它!
乙:後學在此請教:不睬它,難道讓他放野馬嗎?
答:“不管它”是當時針對他的情況講的。因為他正在“觀照”這個名相上念念不停地思維,“不管它!”當下就截斷了他的念念相續。
丙:覺起無念,何為觀?
答:“別睬它”,便是觀。若睬,念念相續了也。
129、不理睬、看念頭起處、念起即覺、斷、呸、停……
問:請教齊老師:“念起即覺”與“不隨念轉,不為境遷”的關係?
答:一個事情,兩種說法。只要照著做,就會知道:原來果然是同一回事!若不實施,入海算沙無益。
問:論直下無心和不理睬:直下無心屬無為法;不理睬屬有為法。
答:對於已知心外無法,但不明“心也不可得”者,就向他說:直下無心!對於隨妄念跑也不自知,甚至拿佛法的名相用己意測度者,就向他說:別理睬這些了!
若不面對這兩種人,還是忘了這兩個詞好。
問:老師好,請問“呸”和“不理睬”真的一樣沒有層次區別嗎?
答:慢說這兩個,即使那個“念頭起處”,也都一樣。都是為了不跟妄念跑。問的心態不同,所說的言教也不同。
問:《碧岩錄》舉:僧問趙州:“‘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和尚如何為人?”州雲:“何不引盡這語。”僧雲:“某甲只念到這裡。”州雲:“只這‘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讀到這裡,忽然就想起老師的一句話:“停!這就是觀照。”哈哈!
答:其實本不曾停,只是當下停止虛妄相想。比如,某演員排練電視劇進入了角色,以至於到了忘我的境界。忽然,導演大喝一聲“停!”,那演員會怎麼樣?
(三)別誤解觀照
130、觀照,即去掉莫妄想執著
問:老師,您好!近來塵事擾人,有點煩,心亂。
答:白雲漫青山,青山依然在。青山自青山,豈受白雲礙!
問:修,進步不進步不管他,我今後只管按步驟做就是。我以前把靜作為進步的標準了。
答:其實只有一個標準——去掉妄想執著。
問:平時觀照妄念來時,朗然“一覺”將其化空。
答:恰好。
問:而獨存此“一覺知”時,這“一覺”時而“覺”所見,時而“覺”所聞,時而“覺”受,應如何安置這“一覺”呢?也就是說:妄念來時這“一覺”可以覺之,將其化空,可妄念走後如何放此“一覺”?
答:何必續貂。
131、不是壓念
問:斷念和壓念之別?能比喻一下嗎?
答:且把妄執妄念比作野草。為了不讓它生長,有的人搬塊石頭壓上(喻壓念),有的人把草連根剷除(喻斷念)。
搬石頭壓草的人追求看不見草(他認為不起念頭就是無念),縱然修成,也是無用。看那廣袤的大戈壁,不見一草,那還屬於“因緣所生法”,只是目前“緣盡法還滅”,主要是不具外緣——缺水。一旦天降甘霖,不用你去種,草就自己長出來了——遇緣即發。即使不遇緣,無草也無苗——死寂一片,不能起無量無邊的妙用。
斬斷草根的人,見草即知根,斬斷草根後,把草擺在那裡曬,他不怕見草(有念即無念),曬乾了還可以當柴燒,正好派上用場(妄念即菩提)。因為沒石頭,可以種禾苗,妙用可起矣!
132、不是沒有念頭
問:比如現正上網,動念才能做事,此時如何斷?
答:如果壓念不起,那就無法上網了。
問:老師我常常有一念不起的時候,該怎麼用功?
答:哈哈!我不會要你延長這個“一念不起”的時間。有念即是無念,才是真無念。
133、斷的是妄念
問:事務繁忙時,就用“斷”字;賦閑在家就念咒,居然發現經常忘事以至於無所事事,工作中經常失誤。
答:“斷”是斷那屬於“貪、嗔、癡、慢、疑、惡見”的妄念,不是斷工作呀。並非事務繁忙時斷,而是妄想紛飛時斷。
問:我的工作屬決策性,不知思考工作是否也屬“妄念”?
答:思考工作並不屬於“貪、嗔、癡、慢、疑、惡見”,當然不屬於妄念。
問:修行人平時保護真心,會不會影響工作?
答:不會。如果影響工作,那是誤解了這個“保護”真心。不隨妄念跑,便是保護真心。若能不隨妄念跑,還會提高工作效率呢。
問:怎麼處理工作認真與不執著之間的關係?
答:工作認真並非執著。我們不執著的是貪、嗔、癡、慢、疑、惡見。工作並不是貪、嗔、癡、慢、疑、惡見呀。
問:是不是妄想堅固了,就成了器世間?
答:哈哈!你真善思維。
問:哦,不該思維,還是不對?
答:哦!不是不該思維,是不粘著思維。
134、不是看念頭
甲:老師,我觀照用正念,看著我的念頭,念頭起,不睬它,看住這不動。
答:誰讓你“看著念頭”了?
乙:老師,請您答覆一下我的問題。老人《略論明心見性》說:“做無念功夫,也不是把前念斷、後念未起的真空無念時間逐漸延長為進步,譬如今日無念只一分鐘,慢慢延長為五分鐘、十分鐘,乃至一小時或二十四小時為成功。須知無念是活潑潑的,不是呆板如木石一塊。僧問趙州:如何是無念?州雲:急水上打球子!後人下語雲:念念不停留!所謂無念不是一念不生為無念,而是隨起隨息,無絲毫住相痕跡。”
這裡的“前念斷、後念未起的真空”指的是“念頭起處”嗎? 這裡說“無念是活潑潑的”,“看念頭起處”觀照如何活潑潑的?
答:那就從“看念頭”說起吧:
“看念頭”的說法可能源自于天臺宗的“一念三千”,定中起一念,觀此念具足三千法,這是“摩訶止觀”的修法。現在就連天台宗本宗也無法修“摩訶止觀”,而是“教宗天臺,行在彌陀”,改念佛了。
今人想陰熾盛,若去附會“看念頭”,第一不在定中,第二無智力觀出具足三千法。那麼,看念頭就成了妄念相續,與天臺宗的“摩訶止觀”毫不相干了。
“看念頭”的說法還可能源自於禪宗的“看話頭”,“看話頭”須提起疑情,全身心聚焦到一句無意味的話頭上,久久,久久,突然脫落,本來一段真光朗然現前,謂之“破參”。現在禪宗也很少有人鍥而不捨地參話頭了。聽禪宗師父所講的內容,大多是在講教,更多的是在啟蒙。
今人提不起疑情,若將“看話頭”演繹成“看念頭”,冤死大慧,栽贓禪宗!
卻頗有樂“看念頭”不疲者,將做白日夢說成是修行。這樣的人來問老人,老人就依他的性情,指導他“看念頭的起處”,其目的是使他脫開妄念相續。與“不睬它”異曲同工。對妄念相續較鬆動些的,老人直接說“不睬它”;對妄念相續成習性者,老人叫他看個起處(轉移他牢固的思路)。這本就是因人施教、應病與藥。奈後人無端起諍何!
135、不是去感覺
問:現在,即使歇下,也總不是那種當時的了了分明感覺,仿佛而已,這可怎麼辦?
答:歇即菩提。感覺屬於受陰。溈山對仰山(慧寂)說:寂子,莫入陰界!
問:在無事時,可以讓清淨不生一念,並“呆”在那個境界裡一會,感覺感覺。
答:哈哈!感覺即不得。
問:我斷掉妄念以後在這個相對的空白期都是體會自己的存在。體會能夠感覺的這個就是自己。
答: 這哪是“斷掉妄念以後”啊,看:“體會自己的存在,體會能夠感覺的這個就是自己”,這是斷掉妄念了麼?其實是換了換妄念的內容而已。
問:您曾這麼說:沒事就不要去覺那個“清淨”。是否是這個意思,有事時觀照,沒事就不要觀照。
答:哦!是他把覺那個“清淨”當成個事做,我才說,沒事就不要去覺那個“清淨”。我並沒有定義“有事、沒事”的概念。
136、觀照不要用力
問:日常時,怎樣才能提起觀照?我怎麼總覺得很費力,因覺其費事,一懶惰也就不觀不照了。有何善巧嗎?
答:別跟著妄念跑,不費力呀。
問:我覺得妄念來時一覺即了,用力就不是覺了。這不是可以用力的事,對不對?
答:對呀!“寂照照寂,切忌用力”嘛。
問:老師好,我在看元音老人講法的光碟時,聽到這樣一段:“憨山大師說,我們念佛持咒的時候,要像推重車上山一樣”,我先前又看到大愚法師的修行要訣:“寂照照寂,切忌用力。”兩者在是否用力或者說如何用力方面,似乎有矛盾之處,這兩處到底說的是什麼?
答:憨山大師說的是念佛,大愚阿闍黎說的是觀照。又豈止這兩種,方便有多門,乃至八萬四千法門,豈能千篇一律。比如淨土宗“精勤念佛”與禪宗“念佛一聲,挑水三擔”又怎能強求一律。眾生煩惱如病(八萬四千煩惱)各有不同,佛法如藥(八萬四千法門)也各有不同。
問:在實際持咒、結印、觀照的時候到底如何做才算如法?
答:若學憨山大師念佛,便用力追頂;若是心密觀照,便切忌用力。
137、你跟它,是輪回;它跟你,是妙用。
問:在聊天室,要不是老師制止我的意識糾纏(有位師兄稱為“糾禪”),我還要夜行下去。為改掉過去的缺點,做一下決心。、莫妄想!不作為座右銘,作為生死貼。天天頂在腦門上。
答:你那樣思維沒有毛病,但你不能叫它牽著你走。
若它不是主人公,而你是主人公,那麼,它將是你最銳利的武器。你的思維優於別人,你的武器便比別人更銳利。然而,它若牽著你走,便會害了你的法身慧命,所謂“傷鋒犯手”,便是喻此。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問:若不覺得是妄念,也不跟著嗎?
答:你跟它,是輪回;它跟你,是妙用。他跟你,就不是妄念。
問:可以理解為,跟與不跟自己做得主。即非妄念嗎?
答:你若真能做得主,它為你所用,不是妙用麼?
問:我想請問齊老師,悟後起用或者平時於座下綿密觀照待人接物,也是用此念頭辦事。瀟灑起用和隨妄念執著流浪的區別何在?
答:你這不已經把區別說出來了麼。
問:念頭著與不著,如何是其分界?
答:“分界”是著?還是不著?
問:自已如何體察?
答:現在知道什麼是隨念轉了吧。
問:一念生時,隨之而行事,我如何知其是應起之念還是妄生之念?
答:可曾聽說過“終日吃飯沒咬住一粒米”麼?何曾有念生!又何曾行什麼事!
問:末學的工作是新聞編輯,在編寫文字等需要高度的集中思考工作時,該如何觀照呢?
答:粗妄想就是“貪、嗔、癡、慢、疑”。思考工作不屬於妄想。
問:我在用腦工作時,該如何用心?
答:專心寫公文,心無旁騖,也未離觀心。倒是寫公文時,心有旁騖,再起一“觀心”之念,不名觀心。
問:在工作時是否可以念咒,是否存在一心二用,反而不好?
答:若一心二用,便不好。若心無旁騖,便是無上大密咒。
問:請問做事時(如看書,看電視)如何觀照?
答:做事,事是境;看書,書是境;看電視,電視是境。觀照就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不為境遷”並非不做事、並非不看書、並非不看電視,只是不要被這些境牽著鼻子走就是了。
問:請問我在聚精會神看書時是不是隨念轉了?
答:不是。不聚精會神才是隨念轉呢。
(四)心密觀照三步曲
138、三步曲
問:後學修《六字大明咒》有一段時間,也是一門深入,平時妄念來了馬上用咒號轉。
答:妄念來了,不要睬它,謂之觀照,號稱正行。
問:可有時覺得越轉越亂。
答:妄念原本就亂,你再去轉,豈不更亂!
問:這該如何是好?
答:那我就多扯點葛藤吧——觀照三步曲:
初: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修心密,觀照是正行,六印一咒是助行。“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觀照,這並非用真心看妄念,而是沒有能觀所觀。無觀之觀,才是真觀。真能“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果地境界,現在做不到而學著做,故稱“從果地修起”。妄想執著習慣了,熟啊;不隨念轉,不為境遷,還沒有習慣,生啊。久久這樣做去,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必有刹那脫落之時,那時如冷灰爆豆,朗然現前矣!
中:凜然一覺,朗然現前。
脫落之後,可能妄執的習氣仍在。習氣反撲時,如同烏雲蔽日,急需“凜然一覺,朗然現前”。現前的是什麼?即是這個罎子上眾說紛紜的離念靈知。任你橫說豎說,都說不到它,它是離念的,不落語言,不犯思維。他是靈明的,非同木石。它不是光影、不是概念,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唯證乃知。無以名之,強名曰:離念靈知。離念靈知現前,自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後: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這才是真觀照!初、中都是學觀照。此後,離念靈知也不可得,開悟見性也成剩語。你若說他見性,他可能會說:“見即是性,更見什麼性!”你若說他這話立了個“見”,他不跟你爭。因他是應你的話說了一句,他是為你說,他自己那裡連“見”也無。頂多可能回你一句類似於“老僧今日輸卻一半”的話。罕遇穿耳客,多逢刻舟人,欲不“輸卻一半”也得乎!
139、三部曲本是應問而講,不可立言。
問:藏密的說法:外,不起凡夫所顯之迷亂,及前後三世所起之分別,頓然沉住。
內,不起任何本尊觀,及善分別等,坦寂而住。密,不起任何一切觀心、作意之分別,即於自體上寂照,而住於本然。
答: 哦!那麼,外、內、密都是觀照,正好契合“觀照三步”。
問:藏密的話語,很難懂啊
甲:是翻譯的不同
答:適合修藏密的人能懂就行。
問:請問老師見性前和見性後應怎樣用功夫?
答:若已切實體驗到離念靈知之性,發覺念起,一看起處,便朗然現前了。
這就叫“凜然一覺、朗然現前”,“凜然一覺”與“看起處”其實是同一回事。一開始學觀照就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當然,這要能察覺到隨念轉才行。若跟著念頭跑也察覺不到,那就只好先在座下持咒了。上述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觀照,真正的觀照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問:念頭的起處還有處嗎? 明月高照。
答:若如此,觀照就是:走作時,凜然一覺,使之朗然現前。
問:月落時相見吧……
答:那麼,觀照就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問:這句“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到家人話。到家的人看來是廢話,未到家的人很容易中毒呀。
答: 既未到家,那就只管學著“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吧。
問題如下: (下文分段解答)
問:1、您的舊貼有關觀照三部曲的“不隨念轉、不被境遷”,沒有必要改成“別隨念轉、別被境遷”吧?
答:最好是把這些文字都忘了,而實行之。
問:2、“不隨念轉”是個概括的方法吧?具體來講入手方法卻有很多種,比如大手印的“呸”、參禪的“參話頭”、念佛、我們所說的“不理睬”等,這些都是入門方便法吧?
答:對!這些都是不隨念轉的方法。
問:3、“凜然一覺,朗然現前”,這個方法與“脫開法”、“看念頭起處”都是同一法門不同表述吧?這個程度,應該是見性後才採取的吧?沒有見性(自然不會知道朗然現前)
答:對!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沒有見性自然不會知道朗然現前”莫如說“若真朗然現前,是名見性”。
問:4、觀照三部曲,是否可以相比:“觀自在”、“觀”、無觀之觀?第二部、第三步就是寂照、照寂?
答:閑名果然滿五湖。
問:5、“不隨念轉”和“念起即覺”的“念”都是指“妄念”,正念還要“觀照”嗎?
答:正念即無念。正念便是觀照。
問:6、延長無念之觀的觀照方法,適合哪種情形的人?這種方法的弊端是什麼?
答:已經落在境界裡了。
問:7、老人在《略論明心見性》講,“念念不停留”的有念之觀的方法,是不是指第三步?保任的“任”是不是第三步?
答:“念念不停留”與“有念之觀”弄在一起,怎麼那麼彆扭啊!
問:8、三部曲並不是現在每個人必然經過的過程,就像修法次第。是吧?
答:三部曲本是應問而講。能用便用,不可立言。
問:感想嘛,不名運糞入,只名運糞出。
答:哈哈!卻恰恰是運糞入。
140、三步曲之間如何跨越?
問:心密三步曲的第二步與第三步之間如何跨越?
答:沒有跨越。若有跨越,便到不了第三步。
問:是不是就這麼一覺下去,其它不管。
答:這樣說也行。
問:老師,應該是沒有界限的吧?
答:若說有,第三步也不徹了。若說沒有,又談何二三!
問:就像三關一樣,是嗎?
答:哎呀!別粘這些理論了。
問:似乎第一步和第二步,這兩者是同時的。
答:三者也同時。
問:三?另一個是誰?
答:另一個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問:如果是同時,老師為何分為兩次?
答:“凜然一覺,朗然現前”時自會“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141、不隨念轉、不隨境遷
(1)正確理解“不隨念轉、不隨境遷”
問:齊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意思,用心中心法來明心見性就象殺雞用牛刀。我知道心中心法三密加持力量很大,確實比較容易打開本來。但明心見性後,主要是座下觀照,又如何體現心中心法的特別威力?請齊老師明示。
答:說“特別威力”莫如說“直接”。
直接,就是直接向證果的人看齊。還沒有斷盡惑業,就直接學斷盡惑業者,就象小孩學著做大人的事一樣。
先不說“凜然一覺,朗然現前”和“本來是佛,觀什麼照”,即此“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就已經是果地的境界了。
圭峰宗密禪師說:“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回。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閒;如水作冰,而濕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託?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然多生妄執,習以性成,喜怒哀樂,微細流注。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須常覺察,損之又損,如風頓止,波浪漸停。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為長,易粗為妙。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為佛。”
禪師說了悟後的三個階段:①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②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為長,易粗為妙。③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為佛。
後兩個階段在八地以上,先不說後兩個階段,只說①吧。若真能“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就已經“業不能系”了,“業不能系”即打破了六道輪回的怪圈、跳出輪回了,這不就是成道麼!
所以,我們說“不隨念轉,不為境遷”並不是要求你立即做到,而是學著做,是努力的方向,號稱正行。一旦能做到,你就成道了。看,這不是很直接麼!無須欲鉤牽,直接奔果地,大丈夫曷當如斯乎!
(2)巧在“不理睬”
問:我覺得自己以前的觀照不準確。不是說去觀腦子裡某一個點的念頭起處,這樣頭上安頭.而是念頭一來(不管它從哪來),看見,一聲“不睬它”,一下斷開。立時通身放下,了了分明,心裡清清楚楚。一會兒,念頭又來,再一喝“不睬它”。這樣才是觀照,對嗎?請老師指正。
答: 觀念頭起處並非頭上安頭。只是你原先說的不是起處啊:“座下就觀腦裡的念頭”,念頭並不等於“起處”啊。
問:老師,我的意思是我以前觀念頭就注意腦袋裡,看著某一點,當它是起處,起來就覺。
答:這更不相干。所以我才說:把“觀!”換成“不睬它!”
問:但願從此罎子上再沒有與修法無關的煩惱妄語。
答:關於與修法無關的煩惱妄語,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睬他——別跟他的貼。
問:白浪滔天時如何?
答:拋向無生國裡!
問:要怎樣,才能把的住?
答:不要怎樣,才能把得住。
問:打坐時才發現,如驚濤駭浪一般洶湧澎湃。
答:風停浪猶湧!別睬它!別跟著它跑!
問:口頭禪、狂禪、和真正的禪有什麼不同呢?
答:哈哈!待你把“口頭禪、狂禪、真正的禪……”全拋向東洋大海,就明白了。
142、凜然一覺,朗然現前
問:凜然一覺,很好做。但感覺不到朗然現前。是不是爆炸後,才會有朗然現前?
答:若如是,即使爆炸,也不會有朗然現前。
問:朗然,我覺得又生出事端。這個詞語容易誤導問,以為有個光明。實際上我覺得還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答:哈哈!你不說“朗然”,卻來了個“了了分明”。
問:我嘴上說說,到那時心裡可沒有呀。我也明白您的朗然了。
答:“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真朗然。
問:凜然一覺,郎然現前。我有兩種認識,也分別進行了兩種做法:平時生活儘管做自己的,凜覺,覺後就放,一會再覺。如此反復鍛煉凜覺的次數;這是強調次數,不強調時間延續的做法;還有一種做法,朗然現前,然後努力持續這種狀態,不染一物。這是鍛煉時間延續的辦法。目前,我認為,後一種做下去,才能“打成一片”,所以保持高度的警覺性,所以近期鍛煉這種。
答:對你來說,兩種都很好,第二種更好。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有一事相問:你這麼做,會影響工作嗎?
問:第一種常用在動腦的工作時候,第二種常用在不動腦的走路、空坐、空閒時候。尤其第二種,力量較大些,在座上也是盡力這樣做的,在座下偶爾也能做事時也這樣,感覺做事不象自己做的似的,濛濛的,但多數不行會影響工作,說明力量還不夠。既然這樣正確,以後我堅持這樣做下去。
答:應該是:不但不影響工作,而且會無形中提高工作效率,因為工作時打妄想少了,“致心一處,無事不辦”嘛。
143、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甲:觀照的關鍵是什麼?怎麼才能看到妄念起來?
乙:分兩步:像老人所說,心不隨境轉,因為所有境相皆不真,要離相離境;破能念、能觀。念起無住,其念亦空,境上無我,其境亦空。
答:還有第三步——掃掉前兩步的痕跡。
乙:第三步:真發慈悲菩提心。
答:第二步還有這個在:“念起無住,其念亦空,境上無我,其境亦空。”
到了第三步才可能如此:
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頭朝下,若也不信,問取東村王大姐!(這是宗下的)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這是教下的)
問:平常心是道,這種修法程度是不是就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答:“平常心是道”並不是修行方法,而是真心現前的直接表述。“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從“觀照”的角度講的,當然也是真心現前的直接表述。
問:我理解觀照就是有為法,還不能撒手。
答:“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有為法嗎?
問:哈哈,我終於現在被您捅透了。如果觀照的是這個,是沒事找事,白臉塗白粉呀(騎驢找驢)。
答:沒事別找事,是真觀照。
問:“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某某師兄對此問題的批判已很久了,若不親證,他會永遠陷在自己的意識情解中。這位師兄90年代就已得心中心灌頂,可至今仍未打滿一千座。若能勸他,倒是祈盼他遠離網路,一切放下,如法修行,早日親證本來!
答:“四依”裡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老人所說的“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才是了義的。
不了義也須說,“應病與藥”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嘛。古德雲“孤峰頂上草裡坐”,孤峰頂上——了義,草裡坐——不了義。象那德山,若非“草裡坐”,怎會引出岩頭的“不會末後句”。然而,德山畢竟是“孤峰頂上”人,也能引出岩頭如是說“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了也”。岩頭沒別的可耍了,情急之下,帶了個“只得三年活”的尾巴,卻引得後世諸多執著神通(預測)者的許多聒噪。若說預測的能力,誰能比得過天人,然而,天人解脫了麼?天人不在六道輪回裡了麼?
再舉一例:老人既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也說“有什麼靈知不靈知的!”後句才是了義呀!
問:請教老師 “本來是佛,觀什麼照!”1、這一步是不是指捨棄觀照,已經超越觀照啦,即使寂照照寂也越過。2、要到這個階段,是不是必須能時時觀照純熟後才涉及這更高一步,是不是如果連觀照還生疏就不可能直接越過到達這個階段?3、這一步,是不是八地菩薩階段?
答:圓悟雲:若不到事事無礙,根本沒資格談禪。(下文分段解答——編者注)
問1、這一步是不是指捨棄觀照,已經超越觀照啦,即使寂照照寂也越過。
答:其實這不是“步”,連捨棄、超越也無。
問2、要到這個階段,是不是必須能時時觀照純熟後才涉及這更高一步,是不是如果連觀照還生疏就不可能直接越過到達這個階段?
答:這裡沒有階段,也沒有到達。
問3、這一步,是不是八地菩薩階段?
答:有什麼地不地的!
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四、修學心中心法
(一)灌頂
144、為什麼必須灌頂後才能修法?
問:《佛心經亦通大隨求陀羅尼》在《大正新修大藏經》,可查到,公開出來,他就會找法本自學了!
答:原本六印一咒是不能普傳的。即使閱藏,咒印也未必能弄准。我等不普傳也就是了。若找法本自學能行的話,上代祖師也就不會理“灌頂”這個茬了。
問:《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上)中,描述的雪山童子一段,佛並未有責怪童子之意,尚說:“汝等當知,盜法中猶有如是大力,何況正授?”是否是說心中心法,不經灌頂也可呢?
答:強調的是“正授”,怎麼會引出“不灌頂”的結論呢?
問:心密為什麼必須灌頂後才能修法?
答:祖師傳下來的方法啊,咱們不可逾越。
問:不灌頂修法有什麼弊端?
答:至少得不到上師、佛、菩薩的加持力。還有很多弊端,非一言能盡。
145、心密灌頂需要多長時間?
問:心密灌頂需要多長時間?
答:用不了半個小時。如果還要學習如何結手印,時間就稍微長些。
146、求法灌頂時,要不要向傳法的老師上供財物?
問:求法時,要不要向傳法的老師上供財物?
答:任何有相的東西都不是供養上師的最好禮物。供養上師的最好禮物是依教奉行,修行成就。當初我去上海向元音老人求法時,沒想到這一層。回來後才想起,便向上海郵了點錢,沒想到上師立即郵了回來。這倒好,反讓上師賠了郵費,我於心何忍啊!於是又郵了回去。這次收到了一紙寺廟的收據,名字是我——上師代我供養三寶了。
上師在信中說:你要供養也行,你打開本來見性,就是最好的供養。
問:為何說”法供養才是供養上師的最好禮物”?
答: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法無相,故稱實相。只有這個最真實。
(二)助行:座上打坐
147、百座:注意修心不修腿
(1)身痛
甲:我最多打坐半小時。請問您有什麼經驗?阿彌陀佛!我的一個朋友能打坐八小時,可是她最開始也只能坐五分鐘。她說,心中心法的加持力的確很強!
乙:咒不停,咬牙挺著。就是死了也要死在座上!
答:若將三毒用此處,此生成就有何難!
丙:大家快看,苦行外道!苦行外道!!佛法是智慧之學,不要搞錯,釋迦苦行六年,最後還不是放棄了嗎,哼
答:不是一直這樣苦,幾天功夫就過去了。上師對手痛是這樣開示的:“痛乃消障,障消則慧開。”
丙:上師開示的有問題。如果那樣,苦行外道都可以成就了。
答:世尊也有六年苦行……“苦行非道”是不錯,那是對執著苦行者說的。您也不能談苦行色變啊!
世尊示現六年苦行,頗具深意。不分青紅皂白,見苦行就批,您自己不覺得顢頇籠統麼?
丙:哈哈,笑死人。世尊還示現過當太子呢,是不是學佛的人都要先想辦法當成太子,再學佛呀,一幫昏頭的傢伙
答:米勒日巴尊者沒當過太子,我要以尊者為例,您又該說什麼呢?我們不抬這種杠,好麼?
還是回到正題上:如果是言下就悟的根性,還參什麼話頭、修什麼心中心法啊!在沒有真的打開本來以前,不都有個過程麼!……您可能覺得這是“多費勁”,我能理解。雖然我現在也是覺得“多費勁”,但我也明白:若不費這個勁,我現在一定和當初一樣輕浮。所以雪竇禪師說:“屈!堪述。”“屈”的後面還有個“堪述”呢。
丙:這樣坐死了成不了,點用無有。
答:不是永遠這樣坐下去。千座為期,坐不死的。若沒有用,我也不會傻堅持的。
丙:傻堅持,連您自己都承認了。
答:知道是傻堅持的時候,目的已經達到了。在這之前,堅持並不傻。
(2)手印痛
問:很多師兄都說手指痛,我卻多座也沒很痛,而且沒什麼氣感。是不如法嗎?
答:人與人不盡相同。有沒有手痛、有沒有氣感,都未必不如法。您後起的這個疑念卻是不如法的。
問:二三印熬過後,雖手痛猶在,已不覺是痛了。
答:須要說明的是:結手印是不可以用力的,要輕鬆自然才行。覺得手印很緊,那是氣機發動,不是故意用力。不理氣機,一心聽咒,才是正確的。久久,妄念沒了,咒也念不出來了,便放下咒語,晏然入定。
(3)初定昏昏
問:手印沒有散,但倒不倒有時難以判斷。一般沒有倒,不過也發生過黃布滑下來,這時應該算手印倒啦。
答:把黃布做成筒子或袋子就不容易滑落了。這不算倒印。如果坐姿不輕鬆,入定也可能倒印的。這也不要緊,手印下可以墊些柔軟的東西。
問:比如今天早上,怕昏睡晚1小時(5:30)才起來,起來洗臉刷牙上香供水都很清醒,坐上一會就昏沉,咒很費力提起,就懶得提咒,驚醒過來頭還是垂下的。我記得的是,頭低垂的一般就表明昏沉啦。這種情況斷續幾次1小時左右,比較厲害。
答:入定時,頭也可能是低垂的。
問:請問除了手印,還有沒有其他區別昏沉和入定的特徵?
答:根據你的情況,坐著睡覺是不大可能的。若真昏沉入睡,應不止是手印散開,恐怕會坐不住而倒下的。
(4)可否加座
問:修心密前2輪中,本來是一個手印修8天,可否1天2座,4天修完?
答:本是可以的。但我所見到的性急貪路程者,勉強行之,其結果是中斷了修行。
問:在百坐之內可否加座?加座有利還是不加為好?
答:人不盡同。不可貪路程而勉強多加,若輕鬆自在也可以加。
(5)間斷了就須從頭修起,無須重新灌頂
問:我因故停修了一段時間的心中心法,現在再修還需要重新灌頂嗎?以前修的還用重新修嗎?
答:間斷了就須從頭修起,無須重新灌頂。
問:弟子受您傳法灌頂後依法修持,修法期間念起即覺,了了分明,修法7天便有入定跡象。但一日因工作修法中斷,之後內心和行為產生很大的變化,好像有一股很強的力量從內心生起不讓自己修法,還貪玩妄想,不要說打坐,在家裡都坐不住,身心靜不下來。持續20天才有所安穩。我該怎麼辦?
答:有兩條路,任你選擇:①無論如何都不中斷。②停止不修。
問:有沒有什麼辦法,像念咒、讀經的辦法,幫助弟子修行不至中斷?
答:“像念咒、讀經的辦法”,這些辦法本身也會中斷,又該尋求什麼幫助呢?
(6)其他
問:我直腿放在床面上,坐著結手印持咒,這樣堅持兩小時是不是可以?
答:直腿不可以。
問:修六印時,除禮佛外,上幾支香?1和3支有分別嗎?
答:修心中心法,莫燃香味太濃的香,特別是冬天,房間密閉,香味太濃影響入定。1和3支沒有分別,心香一瓣也很好。
問:後來的幾座時間不夠,不知算不算數?
答:時間不夠,就不算數。
問:打坐時不能看表,如何保證時間?
答:可以用鬧鐘。早先沒鐘,是用能燃兩小時的香計時間。誰說不能看表了,只是若頻頻看表,你說好不好啊?
甲:如果天天打坐,就用不著參加體育鍛煉了吧?
乙:聽說老人以前早上3點到7點打完坐,會到公園散散步,還會打一會太極拳。
答:光明師就是因同地打太極拳跟老人相識的。
丙:徐恒老也是幾乎每天都打太極拳的。
問:三印、四印是二中指指甲相接觸嗎?
答:應剪掉指甲,是指尖接觸。
問:在座中老覺得手印變形,因而引來許多的妄念分心。請問老師該怎麼辦好?
答:發覺手印變形,重新結好就是了。無須再打什麼妄想了。
問:每日2小時三座(相隔各三小時)與每日一座4小時誰優?
答:不較量高下者優。
問:請教老師,持楞嚴咒心結手印時,可以不蓋黃布吧?
答:只有心中心六印和大蓮花印需要蓋黃布。
問:用二印給家人治病,持咒多長時間,手印蓋否,是否出聲念?
答:二印治自己病,三印治他人病。持咒至少兩小時,黃布蓋手,微微出聲念咒。
問:上坐時經常出現手印變的現象,有時變為合掌,有時變為別的手印,但能發現並改正過來,且不影響持咒。但擔心這是否正常。
答:這種現象雖不普遍,但也並不罕見,發現了改正過來也就是了。後起的擔心屬於妄想,應該糾正的是這種妄想。
問:這一回修第三印時,突然心中甚悲,哭了出來,仍兀自念咒,卻淚流不止,不知這是何故?
答:雖是感應道交,也不可執相不舍。
148、千座:注意別懶別急
(1)多坐固然好,但不可勉強
問:百坐之後一定要加坐嗎,有什麼要注意的?
答:並不是非加坐不可。第一注意不能因循,別懶。第二注意不要勉強,別急。
問:越急越遠,越急越慢,對嗎?
答:急躁就是障,能不慢嗎!
問:在下每日單盤三座,開始很好,可現在鼓不上勁。
答:多坐固然好,但不可勉強。若勉強反而容易一曝十寒。我所知道的因為這個而未能連續千座者,非止一例。
(2)千座中斷
問:是否一千坐以內中間有漏坐,都要從頭坐起嗎?
答:當然,不修也是你的自由。要修,千座內就不能有間斷。
問:我立即從頭坐起。如果千坐內因病或特殊情況不能坐怎辦?
答:連續千座不談特殊情況。當然,不打坐也是你的自由。
甲:我想現在這個暑期,先以念佛持咒(非盤坐)為主,等到秋季天氣涼快些再坐,可以嗎?
答:連續千座,必逢夏天,奈何!
乙:此等均是為自己懶惰所尋的藉口。
答:即使已經起修的人,也常常問這兒疼了、那兒癢了之類的瑣事。我只好勸他們停修。試想,若見了小丘小溝都畏縮不前,怎會一往無前翻山越海呀!成道不是那麼容易的!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從苦寒來。
(3)入定是最好的持咒
問:還未滿千座前,如座上有提不起念時,可否隨之入定,但咒當日未念滿千遍,出定後是否要補足千遍。
答:您說的“提不起”是提不起咒吧。提不起咒有兩種情況:一是隨妄念跑了。二是即將入定(此時無妄念)。若是二,應放下咒語,晏然入定。看來您是以為入定無咒。那什麼是有咒?無上大密咒可是一字也無的。打坐是修定,入定是最好的持咒。
(4)別打妄想
問:我開始專修2、4印了,因魔障重,每天只能抽出兩小時,還沒有入定的感覺。如果加坐其它印,是不是就要坐4小時呢?
答:若不得定,加修第三印;若魔障多,加修第五印。然而,千萬不能神經兮兮的,看啥都是魔障。一天只能修一座者,可以代替。然而,加三、五印不是必須的。建議:只管打坐,別打什麼“定”啊、“魔障”啊之類的妄想了。
問:於坐中遇到身空之境,身體沒有了,意識還有……若再遇此境,當如何?
答:《楞嚴經》雲:不作聖心,是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149、千座打滿就不再打了?
問:請問您打坐應該一直打下去,還是千坐打滿就不再打了?
答:其實是因人而異:修心密是以見性開悟為目的。有的人言下就悟,無須打坐,更不用說千坐了,但現在這樣的人極少,絕大多數是須下一番苦功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修心密,觀照是正行、打坐是助行。觀照得好,三五百坐就可以打開本來。如果座下放野馬,不觀照,一千座也未必有消息。即使三五百座得個消息,由於多生多劫習染深厚,遇事還是做不得主,除了急須觀照保護之外,還須繼續打坐以培養定力。直到無出無入的大定現前。
千座以後,如果座上和座下心態相同,就不必再拘泥於打坐或不打坐,若再拘泥就是法執。若座下仍是放野馬,座上才可以安靜,那是觀照不得力,急須提起觀照,注重正行,仍須以打坐來輔助,每日至少兩小時,不可間斷也。
問:那您坐多少座後即不再坐了呢?
答:千座以上。若座上座下心態相同,即不再拘泥於打坐,並非絕對不坐。我曾親見上師打坐,隨宜坐也。
問:心中心坐到打開本來以後,是不是也不用再打座,只于日常保任?
答:若定力不足,也不利於保任,那就還須繼續打坐。
150、打七注意事項
(1)時間安排
問:心密打七有什麼特點呢?
答:揀主要的說吧:禁語。最多不得超過四個七,即最多28天。只能在冬天進行。
問:我計畫12月25到31日作一次打七,請齊老師具體安排時間及注意事項,謝謝!
答:不急不徐,輕鬆自然。請教中醫,準備些下火的飲料。
25—30號:
0—4點:第四印
6—10點:第四印
12—16點:先結第二印,中間可以換成第四印,也可以不換。
31號:0—6點、8—14點、16—22點:都是第四印。
(2)注意事項
問:我從本月23日起一直到元旦可以休息在家,所以我想自己在家打個七。心中心雖然已經坐了1000座,可是還是覺得心動得厲害。請老師指導一下打七的注意事項,好嗎?
答:一、把“見性””開悟”等概念一股腦全忘了。
二、準備些下火的飲料或水果。
三、以輕鬆自然為度,切忌用力。
四、禁語。
五、只管打坐,一切不理。
六、0——4點、6——10點,四印。12——16點,二印,可于中間換成4印,不換也可。最後一天,0——6點、8——14點、16——22點,全是4印。
打完一個七後,第二天不打坐,不算間斷。
問:中間只有2個小時的休息,其間的飲食應該吃什麼好呢?
答:別吃容易上火的食物。
問:如果中間有睡意,該怎樣處理好呢?
答:哦!16點以後才可以睡覺。
問:是否需要十分強健的體魄才能堅持下去呢?
答:是需要心理上的耐力。
問:老師,如果是給一個閉關的人護關,要注意什麼呢?
答:照顧好他的飲食起居,並創造條件隨時能找到醫生。
問:那閉關者的飲食該注意哪些呢?
答:別吃易上火的食物。如:辣椒。
(3)打七道場
問:有機會還是大家組織起來,打個心密七不是更好嗎?
答:心密七只能在冬天打。最多只能一連四個七(最多28天)。主要是合法道場的問題。如果有了合法的心密道場,俟冬日:住幻裡幻迷境,憑什麼打開識鎖?仗心中心密力,到這裡透出玄關!
問:哭!
答:是哭沒道場嗎?道場在心裡吔。豈不聞“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場”乎。
問:我關鍵靠平時的錘煉來提高覺察力量。那我就把這種打七心加到平時吧。
答:是啊!一曝十寒是不頂用的。
151、打方便七注意事項
問:我想打個方便七,請教程式。
答: 方便七每日只須打四座——前三座四印、最後一座二印,時間可以自由安排,比如:0——6點,四印;隨便找個時間,兩小時二印。
問:打七是否要過來人護持?
答:方便七既稱方便,就可以自己護持自己。
問:每座4小時可以嗎?如何避開中午寺中用餐時間。
答:既稱方便,這樣也行:方便七嘛!從用餐時間往前提,不就可以了麼。
問:閉關期間持午可以嗎?
答:閉關期間持午當然可以,但不是必須的。
問:坐過3小時之後,越坐越輕鬆,第四小時正是法喜漸漸升起的時候,不想下座,可否座5小時?
答:就按您原來的安排,四小時吧,可隨意延長。
問:是安排兩座還是三座呀?最後一座須是用二印吧?
答:前三座是四印,最後一座是二印。既稱方便,具體起止時間可以靈活。
比如:0點上座結四印,4——6之間起座,就算是兩座,中午12點再上座結二印,14點時可換成四印(即使不換也可,換晚了也行),16點以後什麼時間下座都行。
再比如:0點上座結四印,6點以後下座,就算是三座。當天再打一座二印即可。
這不是正規七,正規七每天六座,時間固定,不能隨意安排。
152、打九注意事項
問:為什麼打九座要在大月十五這天?沒有打過七的人可以直接打九座麼?
答:沒有打過七的人可以直接打九座。《佛心經》“第四如來母印”雲:“若持此印者,心念十方諸佛七遍,然後結印。若遇大月十五日持滿萬遍,得大自在。諸佛寂定我亦寂定,諸佛三昧我亦三昧,諸佛說法我亦說法,諸佛度生我亦度生,諸佛無礙我亦無礙。乃至諸佛種種所作所為,我皆能作能為。何以故,因此法中,具八種母故及八自在故,我從八自在而生,更無別法。”
問:好像有空就可以打九。比如週末?
答:只是提倡大月十五,並未禁止其它時間啊。
問:大月是指單月,如一月、三月、五、七、九、十一月嗎?十五是陰曆嗎?
答:不是指單月,而是指古曆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古曆的大、小月不是固定月份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月的十五日月亮必圓。
(三)正行:座下觀照
153、正行沒了,只靠打坐助行沒力量
問:修法一年多快兩年了,打座也還沒坐的好。
答:一年多快兩年,本是打開本來的大好時機。只可惜你用持咒和關注聲音代替了觀照,正行沒了,只靠打坐助行就沒這個力量。
問:後學讀了您的貼子,渾身大汗。走了這麼一段冤枉路啊。
問:這兩天坐上也沒有那麼多要求了,平時凜覺也輕鬆了。
答:“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154、火裡生蓮
問:大事初明後,如小孩學步,當擇一安全所在,慢慢練習,步學熟後,漸入鬧市,直至成人,忘所學步而步自然。
答:安全所在練習什麼呀?
問:練習“力充”吧。
答:如果說,找個安全所在是為了“明白”,卻也有理。若“什麼都明白,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此時找個安全所在,倒是無須控制了,若再回到鬧市,豈不還是依然故我啊!
釋迦世尊的教法本就是火裡生蓮之法,把池塘裡的蓮花移到火裡,能行嗎?
然而,就火裡蓮花而言,“只因火力強,故而戀池塘”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也可以找個池塘閑住一段時間,權作“化城”吧。
問:三界火宅真道場,燒盡煩惱化清涼!看來還是逃不得,躲不得呀。
答:先躲躲也行,權當休息一陣子。
問:老是磨刀,可總是用不上。
答:那就只管磨就是了。
問:不用為什麼還要磨呢?
答:磨著,磨著……突然發現,原來刀並不鈍,根本就不著磨。那時,這刀就磨好了。
(四)明心見性
155、直指
問:如何才能消除執相的惡習而做到“應緣接物而于事無心”?我修心中心法已快二百座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或境界。這是否如法?唯一能感覺到有進步的是量度大了些,得失心有所減淡,但淫欲心依舊,我該如何用功?
答:刹那扔掉這些思辯,看是什麼!
王xx問:元音老人有很多文章裡都說,這個能看能聽能想的靈知就是佛,知道了這個,在清醒的時候是能不對事物執著,但是在睡覺的時候這個靈知去哪了?這讓人怎敢承當?
答:本來現成,根本用不著承當。哦!你是王xx兄,對嗎?
莫用思維心代替靈知,靈知不屬知、不屬不知。你睡覺打你就醒,打石頭就不會醒。
問:請老師慈悲,棒打三心,喝盡無明。
答:三心不可得,如何下棒啊?“無名實性即佛性”,又怎能喝得盡。
問:山窮水盡時,可更有柳暗花明處?
答:還問柳暗花明處,你現在在哪裡?
156、爆炸
(1)爆炸
問:我可能是見性了,原來什麼也不是:昨天清早上座,一反往常妄念疊起,竟然能心無雜念的坐了一小時。昨天一整天,內心不由自主翻來覆去地湧誦《楞嚴心咒》,而且心裡空空的,無雜念。昨天晚上做了一夢:我的師父到我的家裡問我修行情況,連逼問三句,我急得答不上來,忽然靈光一閃,頓時身體產生爆炸,我緩緩倒下,身心、世界一齊消融,瞬間沒有自我,只見一清涼世界,了了分明。我當即認准:這就是性!原來就是這樣,什麼也不是。不知過了多久,我恢復過來夢就醒了。在床上,我精心背誦了一遍《心經》,發現確實就是那種狀態。而剛才整個過程就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我發覺這八個字真是太準確了,也不知是誰發明的,確實是那樣的。那一刻,山河大地一切都不存在,我即是一切,一切即是我,無地獄、天堂之分,一切是一體,天地唯我獨尊。我穿上衣服,到了樓下書房,看了看時間,是淩晨3時。這時,我想起了古時參禪的一個話頭:父母未生我時我是誰?其實,了了分明的一念靈知是不生不滅萬古長存,與天地同壽的。有請給我說兩句!
答:若也起念做聖解,便是棄海認浮漚。
問:那時宇宙和自己全不在了。只是一瞬間的事情,突然一怕,非常的害怕,就轉回來了。
答:您怕什麼呀?
問:我也不知道怕的是什麼,好象是自然的反應,一怕就回到現實來了。不知道弟子的路走的對還是錯?
答:狹路相逢,不屬於對錯。
(2)開悟不是必須經過“爆炸”
問:“爆炸”我沒有親歷過,有不要“爆炸”的法門嗎?
答:誰說非要“爆炸”不可了?
問:呵呵,那太好了,我要跟您學心密了!
答:見性也不是只有一種途徑。以“聞法即悟”為最快。八萬四千法門就有八萬四千途徑。
問:修心中心一定要空掉或者爆炸才算見性嗎?
答:要明白本無什麼東西可被空掉、要忘掉爆炸,才算見性。
問:我說的空掉是指身體空掉。
答:身體空掉時,就要明白本無身體。
問:空掉和爆炸都是初見性,二者是一樣的對嗎?
答:這裡說的“空掉”是用慧力照破本來,“爆炸”是打破定境突顯本來。“本來”是一樣的——歸元無二路;途徑不一樣——方便有多門。
問:如何儘快開悟?
答:盯死“開悟”一詞,反不容易開悟了。
問:齊老師您好:98年老人給我灌頂,我就開始打坐,但當時我只知道每天打坐,不知道打坐只是助修。後來聽說很多師兄證見本來,我自己覺得沒什麼情況,有些納悶。後來看老人的書,說沒有情況最好,心裡也就不著急,慢慢地坐唄。家人不太認可我打坐,我說三年後給你們個說法。三年後,仍然沒什麼感覺,心裡有點發慌,心想,究竟是打開本來時我給忽略過去了呢,還是壓根兒沒戲?是不是手印不對?這幾年我出門在外打工,一個人悶悶地瞎修,如今我打坐五年了,痛也痛了,忍也忍了,不要說修如此殊勝大法,就算練氣功也該有點氣象了。見到身邊有很多人有意近佛學佛,我卻不敢接引,真是有點著急呀。齊老師您能不能幫我鑒定一下,我這是怎麼了,究竟有沒有長進?以後具體該怎麼做?
答:我先要知道,您說的“氣象”是指什麼?也就是說,您認為要怎麼樣才算“打開本來”。
問:我從書上看的是“大地平沉”、“桶底脫落”、“一下子爆開來”,總之也要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吧。五年來,也不能說一點省悟也沒有,但好像總有點猜測的成分。
答:哦!那咱們接著討論:您認為有相的是?無相的是?
問:按理說,有相無相都是,無相是體,有相是用。
答:好極了!暫不討論無相,這個“有相”是指什麼?須具體舉例說明。
問:就是感官的物件,大概就是“根”所對的“境”吧。如眼根所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的,舌頭嘗的,身體觸的,腦子想的。
答:那麼,“大地平沉”、“桶底脫落”、“一下子爆開來”、“豁然開朗”的感覺,是有相耶?是無相耶?
問:按理說,無相是不可以說的。意識中的語言總有相對的成分,即老人說的“分別心”。但是,如果一定要試著用語言來表達那種無相的體驗,就出來了“大地平沉”、“桶底脫落”之類的說法。但是,既然說了,就是有相。這是沒有疑問的。齊老師,您是不是說我“以指為月”了?
答:哦!咱們說話都要避免“猜測”,所謂“實相(佛性的又一名稱)”,就是最真實的,並不虛妄。我來重述你的意思,我直說,不繞那個“不可以說”的圈子:“大地平沉”、“桶底脫落”、“一下子爆開來”、“豁然開朗”的感覺,就是無相!你也直說:這是不是你的意思?
問:是。
答:那麼,大地平沉有沉相,桶底脫落有脫相,一下子爆開來有爆相,豁然開朗有開相。這些相該怎麼處理呀?
問:“沉”就沉了,“爆”就爆了,還要怎麼處理?
答:是啊!座也打了,相也離了,還要怎麼樣啊?!
問:啊!弟子頂禮了!
(3)爆炸不可執
問:請問元音老人真的說過:修到爆炸,即可見佛性?
答:禪宗也說過: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打開本來,是不落語言、不犯思維的,它是絕對的真實。若無真實體驗,豈不是“冷水泡石頭”!祖師恐問因不識而當面錯過,故用種種善巧方便的語言描述之。在古書中,“爆炸”一詞並不通用,故用“粉碎”一詞。老人為使現代人明白,用了“爆炸”一詞。本不能用語言描述,不得已而為之,哪能執著語言啊!慢說分析語言不得其義,即使真實體驗到,由於還有妄執的余習未消,極易“起念作聖解,棄海認浮漚”。老人在這個時候會說:有什麼爆炸不爆炸的!我並非估計老人會這麼說,是老人在給我的信中真有此話啊!
老人所說的“爆炸”。若親歷過,便不可執。我就不止一次受到老人的呵斥:有什麼爆炸不爆炸的!
157、正確領悟“離念靈知”
(1)“阿誰見餘開口來!”
問:可否認為離念靈知,只是中間的過渡,還不能認為是究竟佛性的代名詞。因為一有念頭,離念靈知就被蓋住。而所謂究竟佛性,是什麼都蓋不住的,是“朗月當空也不可得”。離念靈知只相當於朗月當空。
答: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法離文字。
慢說“離念靈知”一詞,即這“究竟佛性”一詞,在禪宗能立得起來麼?禪宗是一法不立的啊!但有語言,皆無實義。
禪宗不立文字,也未離文字,依義不依語啊。
若能啟發人開悟,用“離念靈知”也得,用“究竟佛性”也得。若不能啟發人開悟,用“離念靈知”也不得,用“究竟佛性”也不得。孤峰頂上草裡坐,所謂“孤峰頂上”,是比喻語言不到處。所謂“草裡坐”,是說祖師為人,不惜渾身落草。
孤峰頂上,是不落語言的。不管是“離念靈知”也好、“究竟佛性”也好,都說不到它。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然而,祖師總要啟發問契入它呀,所以不惜渾身落草,提出種種的善巧方便。比如這個“離念靈知”,問若一下子契入,必是一切不可得,連這個“離念靈知”也不可得。若不契入,而是在文字上非要找出個東西,那早已不“離念”了,也不會“靈”了,結果成了一種知解(法塵),進而再對這個知解評說,那能評到“離念靈知”本身麼?他評的是他自己的理解,是他自己所起的法塵。還硬說他的理解就是人家原來的意思,其實並非原來的意思,只是他的理解而已。
元音老人在世時,就看到過這樣的批評文章,老人一笑置之。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當然一笑置之。老人說了什麼?“阿誰見餘開口來!”
(2)勿落語言犯思維
問:離念靈知是否象佛性、真如、菩提心是個代名詞?
答:有一種代名詞,沒用文字,而是牢執一個“概念”。這種概念雖不落語言,但犯了思維。比如:按照禮節,他應去禮拜某個和尚,他就會分別“我是開悟的,不能向他禮拜”。甚至還會找出理由“我向他禮拜,怕他受不了,我是愛護他”。看!是不是有個東西埂在心頭!只要有個東西在,就是“解脫深坑”。不是說沒相應,而是說沒剿絕。
偏定的人易落光影,偏慧的人易落概念。這是當今禪人兩大歧途啊!
158、“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方便說
問:上師常講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裡的無念和“念念不停留”所說的無念意義相同嗎?又聽人說即使證到“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不能算是真正的見性,只是見了一半。性體或者說空性,僅得了個入手處而已,只有透過相見性,體用不二,才算徹見。我覺得很有道理,但不敢肯定是否正確?
答:這兩個問題,把問號去掉,就算是一種答案了。
問:請老師過目:“問:將一切思想滅盡了不起,如明鏡現前,是佛性否?月溪禪師答:非佛性。”這如何理解?
答:祖師說法,權立名目,我等應當依義不依語。曾有一人,十分強調“但有言說,皆無實義”,他說:“元音老人講: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即是當人的佛性。這話不究竟。”我問他:“即此‘佛性’一詞,究竟嗎?”他說:“但有言說,皆無實義。”我說:“對呀!您可知道,若有人死認靈知是佛性,老人會怎麼樣嗎?”他無語。我說:“我經歷過,老人是徹底地否定死認!”當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時,急須回頭轉腦——山河大地即如來!並非要死認一個什麼“佛性”。若死認,即是起念,不僅不是“一念不生”,而且頓失“了了分明”。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哪!
問:自性本非見非無見?
答:也想請您談談何為真實心地?或者您認為沒有真實心地?
問:一念斷處了了分明即是“真實心地”。
答:第二月。一念斷處了了分明也了不可得,才是“真實心地”。
有僧問曹山:朗月當頭時如何?曹山答曰:猶是階下漢。曰:請師接上階。答曰:月落時相見。
問:第二月是什麼?
答:似則似,是則不是。
問:老人講佛性時有二說,一是能說能聞;二是前念已斷,後念未起,前後際斷,了了分明。請問如何會?
答:我卻注重老人這一說——阿誰見餘開口來!
159、莫錯認定盤星
問:兩天前的一個夜裡,臨睡時,打座後倒下持心經觀照入睡,動相、靜相、根、覺、空、滅,相繼到來,後來感到一團白光,腦袋好像要爆炸,突然失去知覺,。。。直到第二天醒來,覺有此境,請問齊老師,這是否為見性?
答:否。
問:十幾歲時我對氣功很感興趣,學過一些靜坐呼吸與開合運氣法,一日我仰躺於床上,思索起人生與宇宙奧妙問題,無非是“我為什麼存在,為什麼會死,死了到哪裡去,宇宙為什麼存在”諸如此類的問題,既可怕又極其引人入勝,只是一瞬間我突然一轉,覺得好像超出這個世界一般。自我學佛後,懷疑是空性現前,便期此境界再到,再驗證之,此境界卻數年不來。
答:類似的境界我少年時也曾曆過,那是不能作數的。
160、不肯承當
問:《楞嚴經》說,“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都是“知”,既然“心中知”顛倒所因,又為什麼說“真倒現前,實未能識”?能否請舉例說明?
答:比如你明明知道當下現成,卻還在疑著。
問:我覺得上句另一層意思是:“悟”,“理悟”不算,“證悟”才行。
答:哈哈!果然!果然!
問:我本來就是圓融的。哎,這個還是有個如何用心的方法嗎,無方法的方法也是一個方法啊。
答:去掉“我”字,只剩下“本來就是圓融的”才好。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問:是這樣的,去掉“我”比較好,有時候悟了也只是認識了。從本體上來說是沒有什麼變化的,對吧?但是明白了終究是明白了啊,這個中間還有什麼呢?有點暈。我都稀裡糊塗坐了二年了,是該認識了啊。
答:二年前你就認識,直至如今仍不肯。抱著個“悟”不放,正是不肯!放下著!
問:如果已經放下了,然後怎麼樣呢?
答:別“如果”,分明沒放下。
問:看來還是要說老實話,做老實人才行啊!
答: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頭朝下。若也不信,問取東村王大姐。
問:哈哈!老師,我去問了,大姐原來是女人!
答:我不去問也知道。
問:老是想用一種求證的方式來證明大姐是女人。
答:事生也!
問:不過現在的問法一般是這樣:“什麼是佛?” 答:“你就是!”然後他就會接著問:是麼?這是哪本經書上寫的啊?還有別的人不是這麼說的啊?
答:那是他不肯。
問:對,是他不肯。
答:既不肯,就說“你是眾生”吧。
問:然後就轉到名相裡了。
答:其實,他就是他。哪有那麼多閑傢俱呀!
問:是啊 但是現在就是有人願意置辦傢俱,唯恐不多。
答:那就再給他一個。
甲:何止論壇上有這個,盡法界眾生都有。
答:既如此,為何還打電話問是不是?多出個“是”或“不是”來,豈非頭上安頭。
問:若是贗品,他怎敢來罎子上叫賣。
答:贗品且置,奈他疑著何!
問:若非贗品,疑根總會斷啊。
答:不說贗品了,說個“相似”吧,疑根未斷故。
問:關鍵時候您墊上一塊磚,就腳踏實地啦。就怕又把板磚當金磚抱著不放了。不過,兩害相比較取其輕。與其流浪貧窮,不如先開個萬元支票,抱著過一段寬慰日子。(將來取錢時自會明白的)
答:開這種空頭支票的人已經太多了。
161、心理老是不塌實
問:我心裡老是不塌實。
答:在禪宗,叫“腳跟不點地”。其實是在疑著。
問:是這樣的。只是現在又不肯老實“用功”!
答:哈哈!若真塌實,用功、不用功都是剩語。
問:我總怕丟掉它,其實怕的時候已經丟掉了。
答:識得不為冤。是起雲了,並非天丟了。即使地壞了,天也不會丟。
問:就是越怕天丟,雲起的越大。
答:哈哈!那麼,觀照就是刮大風,吹走雲。
問:我讓他風也無,雲也無,地也無天也無。
答:^o^
問:白雲漫青山,青山依然在!
答:青山自青山,豈受白雲礙!
問:這句也不錯:竹密不妨水流過,山高不礙白雲飛。
答:^o^
問:老師啊,莫名其妙地不踏實。您當初如何對待這個問題?
答:我也問過老人。老人盯了我好大一會兒,然後緩緩地說:那你只好先忍一忍了。
問:老師,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答:見惑的微細處。並未徹斷見惑所致。
乙:他和我的境界好像差不多。我現在感受很深,應該接近開悟了吧。我終於找到了。……常在這裡打轉。先是覺察不到,等覺察到了,依然時時上勁,放心不下。
答:我也直言相告:看了你的帖子,深感你是直心,因為我也跟你一樣啊!多虧了老人毫不留情的棒喝與否定啊,所以我才這麼說:寧將此身碎為微塵,也難報老人的深恩于萬一!
問:我上次在聊天室問您:我既然堅信我本具如來佛性,為什麼還要“親證”一回,難道是為了“更堅信”?我總覺得理上明白,還要“證明”,因為自己也沒有爆炸過,也沒有發生桶底脫落的感覺,心裡總是不踏實,上座總想入定,想著在500坐內打開本來。
答:根據你的情況,即使爆炸過,也發生過桶底脫落,心裡照樣會不踏實。
問:現在,我覺得的確是多餘。原來就好像自己證明自己是個人一樣!實際上,蓋章有沒有都一樣。只有不堅信的人才會去證明給自己看。
答:只有心裡不塌實的人,才需要“蓋章”。其實,“蓋章”後仍會不塌實。
問:現在,我覺得見性、爆炸等都是多餘的事。
答:明眼人落井!
問:嘻嘻,我差點冤殺天下英雄豪傑。老師救人及時。
答:雪竇雲: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輕忽。
162、開悟的不同
問:某某師兄是不敢恭維了,他急了什麼話都說的,蠻可憐的,也很心痛。
答:知道什麼是“頂位”了吧。
問:若因循,被習氣所轉,則後果不堪。從古到今,在這兒徘徊不前的可是大多數,否則也就不稱其為末法時代了。我是這樣看的,不知老師的看法如何?
答:“頂位”也不可怕,向上再經“忍位”“世第一位”,毅然打破這些閑傢俱,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身心世界消隕,方名初地。另,古時在這兒徘徊不前的可不是大多數。今時,能在這兒徘徊的也是鳳毛麟角了。
問:以此為例,請老師詳析此病病因,對此症如何開方下藥。
答:“頂位”如攀山頂,可上可下,此後能否上上升進,歷經“忍位”“世第一位”,乃至證入初地,主要與最初的發心有關。不是有這麼一句話麼: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佛法之末,儘管也有許多人念佛、修行、打坐,但目的各異,其中真發心求解脫者比例不大。
問:老師,證入初地,就是見道位。那常說的“悟後迷”在哪個位?悟後若迷,應是見道不徹,怎麼能稱為悟呢?老師可曾遇到過,徹悟後,因多劫習氣深厚,而昧卻良知的人?
答:心外無法,果位其實就是心路歷程,果位不在心外。心路歷程微妙,人的語言粗略,言不能達意,所以“意在言外”,所以“依義不依語”。在這裡借用天臺判教“藏、通、別、圓”來說明“悟”字四義(其實遠不止四義,這裡是僅就你的問題而言,僅僅是借用“藏、通、別、圓”):
第一義:突破“世第一位”,證入初地,說名為“悟”。——圓
第二義:突破“忍位”,證入世第一位,說名為“悟”。——別
第三義:突破“頂位”,證入“忍位”,說名為“悟”。——通
第四義:突破“煖位”,證入“頂位”,說名為“悟”。——藏
你所說的“因多劫習氣深厚,而昧卻良知”的“悟後迷”當屬第四義的“悟”。何止“曾遇到過”,現在你眼前的,不是比比皆是這種“悟”麼!若是第一義“圓悟”,哪裡還會有一絲“悟、迷”的痕跡在!對於第一義“圓悟”,已經談不上什麼“悟後”、什麼“迷”了。
問:仁兄真猛!“我早開悟”四字,老師都不曾說嘞。
答:哈哈!可能“開悟”一詞也有“藏、通、別、圓”之不同。
可能是這樣的:
地前菩薩認為初地就是開悟。
地上菩薩認為八地才是開悟。
八地以上菩薩認為等覺才是開悟。
問:呵呵,敢問老師是哪一種!?
答:與你同一種。
163、無印之印
(1)可用心印心的方式,確認初關境界嗎?
問:可用心印心的方式,確認初關境界嗎?
答:我就直說吧:若還有三關的痕跡在,那就連初關也未破。
(2)如果我覺得開悟了,接下來該怎麼做?
甲:要是開悟了,身邊無明師,該怎麼辦。
乙:這裡就有一位明師——LVM。
答:輕打我!輕打我!
乙:請老師不吝賜教,也可讓各位師兄受益呀。
答:他若真開悟了,他就是明師,談何身邊無明師啊!
甲:憑什麼演和尚就知道勤開悟了呢?
答:看看原文有沒有說“開悟”這個詞?不會有的。古人稱之為“當今諱”。如果有個開悟在,迷悟對立宛然,那會是真開悟麼!豈不聞《金剛經》雲:須陀洹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不也,世尊。須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
甲:如果我覺得開悟了,接下來該怎麼做?
答:不用“接下來”,當下就是“開悟也不可得”。
(3)見性之後,是不是還要打坐?
答:有這個“見性之後”在,還須觀照、打坐。
(4)見即是性,更見何性!
問:見性只是個安慰獎。據說齊老師有句口頭禪:我從未印證過任何人見性開悟。
答:是的,我從未印證過任何人見性開悟。若還有性可見、有悟可開,那就連法身邊也未到。
見即是性,更見何性!
既稱本來,談何開閉!
(5)我發現竟有“著性”的。
問:[轉貼]“相本身是性,可是被錯認為了相。就像是水,變成不同的樣子,還是水(性)。但是人說那是波(相)。波本來是水。波就是水,水就是波。水波一體。性相不二。”(lvm)這如何理解?
答:性相都沒錯,錯在著相。可是,後來我又發現竟有“著性”的。
(6)另一半
問:《碧岩錄》說:“忽若打破陰界,身心一如,身外無餘,猶未得一半在。”那一半在這一半裡?自答一句:【柱杖化龍!】
答:這依然是一半。
問:請老師給另一半。
答:便休。
問:老師認為的“另一半”是什麼?
答:如果我能給,還不全給你,只給一半幹什麼! 可惜這是不能給的,所以“答:便休”。
問:我不是向您要,您給點點我所說“柱杖化龍”,為什麼說這也只是一半?
答:有這個在,也是未得一半。“才拈起拄杖子,便見縱橫妙用。恁麼說話,早是葛藤了也,何況更化為龍!”
問: 既不能給,老師你就留著!
答:哦!是沒法給,也沒法留,還沒法扔。
問: 哈哈,影子!影子!
答:古人倒是用過這個比喻——如影隨形。
乙:老師,如果這個要“另一半”在您跟前,您會不會猛踹他一腳?
答:哈哈!這主意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問:您別聽他的教唆,我可是鐵疙瘩。
答:鋸解秤砣。 ^o^
(7)莫草草
問:《拈花錄》老人摸一位出家師的頭讚歎他修般舟三昧,我看到這鏡頭時,幾乎掉下淚來。有情在麼?南無本師釋迦世尊!
答:“南無本師釋迦世尊!”有情在嗎?
問:觀世音的大悲淚水是真的?假的?南無觀世音菩薩!
答: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若能於此透得“打死喂狗”句,也不枉今生了!
問:領!
答:我在搜索《宗鏡錄》十條。 現在正好用得上。
問:是不是十問啊?
答:既已“領”,看你透得十問否?
問:哈哈 若是領那我這一條也無。
答:若能透得,天下人不奈你何! 若透不得,且慢說“領”。 須逐條透才行,莫草草!
問:阿彌陀佛!
答:獻醜以博一笑:(十問後注語為齊老師所注——編者按)
一、還得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等否?
——從地湧出是罔明
二、還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否?
——誰肯墮此解脫坑
三、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否?
——佛祖從來無言句
四、還因差別問難,種種徵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否?
——四辯豈能應詰徵
五、還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為障礙,未曾一刹那中暫令間斷否?
——圓通便無壽者相
六、還於一切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為間隔,盡識得破否?
——見色聞聲不曾聾
七、還於百法明門心境只內,一一得見微細體性根原起處,不為生死根塵所惑亂否?
——心外豈有纖毫法
八、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祗對,著衣吃飯,執作施為之時,一一辯得真實否?
——咬米掛紗又何曾
九、還聞說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贊或毀,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否?
——無佛無心本不動
十、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 乃至千聖出世,得不疑否?
——不成佛道乃大通
………………………………
從地湧出是罔明,誰肯墮此解脫坑。
佛祖從來無言句,四辯豈能應詰徵。
圓通便無壽者相,見色聞聲不曾聾。
心外豈有纖毫法,咬米掛紗又何曾。
無佛無心本不動,不成佛道乃大通。
(8)一個秘密
甲:去年八月十五,在家打九結束後,又是休息時,幾次出現外無世界,但內裡有我的景況(當時就是這樣的體會),不明所以。第二天向老師稟明此事,他說那就是本來面目。咳!這麼平淡,我說什麼也不相信!一直是疑著,一天讀老人的恒河大手印,至某一處,豁然開朗,如夢方醒,看著祖師的言句,那麼平實可人,心裡叫屈,滿眼含淚,我真是愚癡呀!
答:這裡的“老師”是指哪位呀?“說那就是本來面目”其實是“話墮”。
乙:“說那就是本來面目”是“話墮”?
答:“說那不是本來面目”也是“話墮”。
乙:那該如何印證呢?如果沒有印證,人容易多疑,多繞圈子。比如,一個人到達一個風景點問導遊,這就是真跡吧,如果導遊說,您自己看著辦吧,那就容易懷疑真跡,也有可能真的不是真跡。所以,我認為需要印證。不知道老師顧慮什麼?
答:並非顧慮。離開“是、不是”才是印證。
丙:草深數丈又何妨。
答:恐把草當作金身。
丙:老師離草別覓一個金身來瞧瞧?
答:請看,這就離開了“是、不是”。
“恐把草當作金身”——離開了“是”。
“離草別覓一個金身來瞧瞧?”——離開了“不是”。
丙:哈哈,一莖草。。拜拜金身。
答: ^o^
乙:可惜那時候並不象他目前這樣吃秤砣鐵了心。有所疑,才印證。如果不疑,也就無許印證啦。比如:一個幼小離家的人在老管家照護下長大,後來見到很象自己父母的人,自己又記不清父母面目,不敢斷定這是否就是自己的親父母。如果這時候老管家說,“這就是!”,家人團聚,也不枉老管家照護一場,這樣多好啊。
答:我告訴你一個秘密:
《拈花錄》光碟片頭所引的老人一段話,是方便說,是對機語,是不惜落草為人。若執以為實,則老人冤!
(9)知者,本來就現成。
問:如人懷寶,雖不自知,亦未曾失。
答:若不自知,寶如糞土。
問:本來不值錢,但萬金買不到。
答:不知,萬金買不到;知者,本來就現成。
問:揮手已斷來時路,遙望更無涅盤城。法王風光現成是,哈哈一笑釋無生。(再見恩師齊老師、師母有感。)
答:改兩三字如何:揮手已斷來時路,證到方無涅盤城。法王風光現成是,哈哈一笑釋無生。
問:事常平平地,心常淡淡地,此處是用力而切忌“著”力。還有尾巴嗎?
答:當然還有痕跡。好比靈龜曳尾,掃去了足跡,卻添了掃跡。
我給你舉一則沒有痕跡的吧:“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頭朝下,若也不信,問取東村王大姐!”若嫌這個囉嗦,我就再舉一則:“原來尼姑是女人做的。”
問:您說過一句更通俗的:囉嗦個啥呀。
(五)保任
164、關於保任
問:需要善護住真如自性之念,使之念念自見,而不為妄念蓋住?
答:謂之保任。
問:元音老人的講座中說,悟後要綿密保任,又不能壓死。可是綿密保任,沒有壓死的標準是什麼?怎麼知道自己綿密保任了又沒有壓死呢?
答:保任是保持“離卻妄執”,壓死是指“壓死念頭”。只須離卻妄執,無須壓死念頭。
問:老師能不能這樣,不要說“保”,說保給人一種有所保的感覺,不如說“時時警覺”來得得當。什麼是“保”啊?就是“時時警覺”啊!
答:對!用“警覺”更為貼切。
問:要是大家都用“警覺”,不用“保”,就好了。我原來,一直靠警覺,後來被“保任”的“保”迷糊了快半年,到處找“保”的辦法。我覺得“觀照”這個詞也有這個嫌疑。
答:“保”也沒毛病,保持警覺呀。
問:保,是保持的意思呀,我原來一直認為是保護的意思呢。我被這個多義字折磨了半年呐!
答:保護也對,保護這個警覺心。
165、除習氣
(1)習氣問:自性一現,始知心意識是真虛妄,了無實意,然其勢頭並為見減,是輪轉慣性?
答:謂之習氣。
問:真是怪了!不流浪---難受!流浪了---心煩!
答:看見業習了吧。心外無業,業外無心。
問:請問齊老師,執著和習氣有什麼不同呢?
答:執著慣了,故稱習氣。
問:懇請齊老師談一談業力與習氣的不同之處。
答:業力與習氣都沒有離開心,都是心行。
六道輪回不在心外,業力就是六道輪回的動力。就用機動車打比方吧,車輪行進比做六道輪回,精進修行比做踩刹車,發動機的力量比做業力,明心見性比做關掉發動機。雖然已經關了發動機,但慣性還在,這個慣性的力量就是“習氣”。
見惑刹那斷盡,樹根就斷了。樹根斷了,樹幹內還可能有大量的養分,枝葉還可能暫時繁茂。這就叫做“習氣”。 樹根沒斷,不叫“習氣”,而是“業力”。 “習氣”是餘力,只減不增。而是“業力”滾雪球般地增長。
(2)怎麼除習氣呢?
答:綿密觀照,習氣有突然消失之妙。
(3)一悟便休者,也無習氣可除。
問:修任何法(包括心中心、淨土、禪宗)在理悟或親證本來後,剩下的就是蕩除習氣,“損之又損,以致於無!”在日常生活中圓潤無礙,是嗎?
答:說“修任何法”有點太魯莽。比如說:頗瓦法就不是這樣。再如:修淨土在未得念佛三昧前,是只強調生西的,不管“悟”、“本來”……這些事。
禪宗和心密是這樣講的。然而,對於上根利智、一悟便休者,也無習氣可除。
問:除了釋迦牟尼示現外,好象歷史上還沒有誰一悟便休,是嗎?我認為六祖在五祖處大悟也只是理體上的。
答:有。禪宗燈錄上有一位“廣額屠兒”就是這樣。
問:我們開悟後,還要勤除習氣,習氣除光才算最後了手。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時,是不是已經除光了習氣呢?為什麼他和我們在修行漸次上不一樣呢?為什麼有這個不同呢?
答:比如三千米跑,釋迦佛已到終點,我們還在半路上。
166、翻種子
(1)何謂種子?
問:在心中心裡,種子指什麼?
答:指第八識裡潛藏的業力種子。一個種子就是一個業報。種子是自己以往的作為種進去的,種子萌發就象還債一樣。翻出來化掉它才可以解脫。不然,就象有債主追著要賬一樣,你還能自由麼!
(2)翻種子很象更年期
問:我曾經修煉過氣功。心密打坐後,氣往上湧是不是所說的翻種子?
答:不是。翻種子主要是無端的煩躁,很象更年期。翻種子很快就過去了,最長不過幾天。
問:過去了好象就出奇地平靜。我是指翻種子。
答:當然,一陣一陣的,直至於無。
問:翻起來的時候真是什麼滋味都有,只有過去了才覺得不真實。好象越覺得亂,越挺過去了,才會煉出勁來,否則白費勁了。
答:說得好!是本不真實,只是認假作真慣了。
167、翻種子和除習氣有區別
問:翻習氣種子時該如何?
答:除習氣和翻種子應是兩個問題:
1、除習氣:修心密見到本來(相當於禪宗的破初關)之後,由於習染深厚,遇事還作不得主,總是隨著境界跑,昧卻本來。這時急須凜然一覺,本來現前,不跟境界跑,任你順逆境界現前,我心不動(一個階段內須如此),這就是除習氣。此謂之“觀照”(一個階段內如是觀),是修心密的正行,六印一咒打坐是助行。可見除習氣是很重要的。久久功夫成熟,突然發覺:原來習氣了不可得,才是真除習氣矣!
2、翻種子:隨著打坐的深入,八識田的業力種子就會翻出,產生無端的煩惱,與更年期相似,急須不理睬它(這也是觀照的一個階段),翻幾天,靜幾天,再翻再靜,越翻越弱……刹那打開本來,即進入上述除習氣階段。
168、斷見惑後,斷思惑快者今生,慢者七返人天。
問:其實真的好難啊!斷思惑比知道“那個”還要難啊!
答:是啊!斷思惑大大難於斷見惑。我曾問過老人:刹那斷了見惑之後,思惑什麼時候能斷盡哪?老人說:若真的斷了見惑,思惑也不難斷。快者今生,慢者七返人天。
問:不望七返,只待今生!
答:大丈夫曷當如斯乎!
(六)妙用
169、無為,無不為
問:老師你說,既是絕學無為閑道人又為何要寫這麼長《證道歌》呢?
答:若真絕學,便無不學;若真無為,便無不為。
問:我努力這樣:做事前不求,隨緣。做事時集中精神盡力去做,做後結果不喜不惱。請斷上述是非。
(下文分段解答——編者注)
問:做事前不求,隨緣。
答:是真隨緣。
問:如此度日也省勁。
答:無日可度,無勁可省,是真省勁。
問:做事時集中精神盡力去做,
答:較上“集中精力”這個勁,就無法盡力了。正做時便是沒做。
問:是的是的,猶如使勁吃飯,跟自己教勁
答:古禪師雲:終日吃飯沒咬著一粒米。
問:做後結果不喜不惱。
答:“不為境遷”嘛。
問:這是檢驗功力的標準吧?
答:無端弄出個標準,事生也!
問:請斷上述是非。
答:此處無是非。
問:老師排完地雷,還要添上坑。您落草痕跡還在呢。
答:“阿誰見餘開口來!”
附:
lvm老師回復5位學人的郵件(因郵件內容較多,故單獨列出附後——編者按)
1、學人求法的郵件
學人:我的老師曾教我坐禪時不觀想,不持咒,尾閭放開,六根放鬆。如《心經》所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次焚香坐禪,松至眼皮自然張開,時見香火亮點(白色)於刹那飛來,擊在我眉心處,頓時爆炸,徹室通白(一片白光),全身如遭電擊,境我雙亡,生大怖畏,良久周身麻木絲毫難動。(自詡不畏死,而此境感覺比死還可怖)時至今日眉心處仍常有清涼覺受。師曰:“此見毗盧遮那佛法身光耳。莫執此像。”此後欲再曆卻尋它不得了。請問老師此白光是我本來面目否?謝謝您告訴我!
答:也應該去請教您的老師。
學人:先生必定是先生,我能做您的學生麼?
答:豈敢!其實我是個極其平庸的人。
學人:我觀先生為真正平常之中出非常者。
答:您是為了什麼而坐禪啊?
學人:我為脫去一身業習,見得本來面目。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願修六度行。兒時父早亡,無人管束,結交惡友,造諸惡業,落得階下之囚。後遇我老師用佛法善導,看《普賢行願》始知世間竟有如此為人者,嚎啕大哭,誓一生學佛。師乃在家居士,未證阿闍黎位,教我如遇大善知識定要親近奉學。只此因緣爾。
答: 存在這樣問題:“一身業習”具體是指什麼?那“亮點”“白光”是不是“本來面目”,與“脫去一身業習”又是什麼樣的關係?
學人:“一身業習”指我那俱生我執與後來習氣,有所執故,身心堅強,于學于修生種種障礙。欲請大德授我一法,傳我一戒,指一條歸路。至於那“亮點”“白光”是不是“本來面目”,與“脫去一身業習”又是什麼樣的關係,想是身心松到一定程度,所顯現的一些境界吧?請老師開示我。
答:切莫錯認定盤星。(下文分段解答—–編者注)
學人1:“一身業習”指我那具生我執與後來習氣,有所執故,身心堅強,于學于修生種種障礙。
答:那就須時時與習氣逆。
學人2:欲請大德授我一法。
答:《六字大明咒四臂觀音法》坐修儀規(略,見前內容——編者按)
學人3:傳我一戒。
答:起心動念就是犯戒!
學人4:指一條歸路。
答:歸即不歸,不歸即歸。
學人5:至於那“亮點”“白光”是不是“本來面目”,與“脫去一身業習”又是什麼樣的關係,想是身心松到一定程度,所顯現的一些境界吧?請老師開示我。
答: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花鳥魚蟲,都沒有離開本來面目,況那“亮點”“白光”乎!只是切莫執一遺萬,切莫錯認定盤星。
學人:請問老師可否于未來方便時授學生灌頂以顯佛法傳承,以利佛、菩薩、上師加持?
答:灌頂之事能滿你願,聯繫這裡論壇的斑竹即可。
學人:學生頂禮,一心皈命!
2、學人關於拜佛的郵件
學人:老師慈鑒:弟子近來不拜佛了,覺得自己就是佛,何用去拜木頭,某某師兄很不贊成。弟子當然可以隨順他一起拜佛,本來就是空花水月,拜拜又有何妨。但他說拜佛一定要有恭敬心,弟子不以為然。佛性是一物不立的,起個恭敬心早就與佛性相違了。本來就是無我,哪裡還有什麼佛和眾生。佛又哪裡是可以以色身見的,就是觀音菩薩真的來到我面前,我也不拜。有個禪宗公案:一和尚去五台禮文殊菩薩,結果當面錯過,後悔不已。後來自己悟道後,有一次文殊菩薩來了,和尚居然不理菩薩。即便是拜世尊和虛雲老和尚的舍利,也不是有恭敬心,或沒有恭敬心,而是空心(一念不生)拜才對。其實弟子心裡對這些沒有什麼疑惑,但某某師兄近來一直說弟子我慢,並舉出很多大德如何恭敬禮佛的例子,他實在是為弟子好,所以弟子覺得還是應該請您開示。
臨濟祖師有一次到達摩祖師塔,塔主問:先拜祖還是先拜佛?臨濟祖師說:都不拜。趙州禪師說:佛一字,我不喜聞。這些都該如何理解?還有,弟子覺得老師說起上師時,非常的恭敬和懷念,這個屬不屬於七情六欲中的情呢?弟子有一次見到某老師提起上師時似乎很平淡。弟子如有說錯的地方,您儘管狠狠地罵好了,俺是不怕挨您罵的。
(下文分段解答,跟隨內容往返交流內容——編者按)
學人:老師慈鑒:弟子近來不拜佛了,
答:你說的是以前把拜佛作為功課麼?
學人:不曾有此功課,只是家中供有佛像,以前每天起床後都會拜,就象道早安一樣。
答:早安!
學人:覺得自己就是佛,何用去拜木頭,
答:那木頭該拜你麼?
學人:木頭就是我,我就是木頭。
答:何妨木人看花鳥。
學人:某某師兄很不贊成。
答:我也不贊成。我不贊成,是因為你有個“不拜”在。
學人:弟子當然可以隨順他一起拜佛,本來就是空花水月,拜拜又有何妨。
答:有個“空花水月”在,等於不拜。
學人:那您說究竟該如何拜?
答:早安!
學人:但他說拜佛一定要有恭敬心,
答:若無恭敬心還拜什麼佛。心外有法麼?
學人:離開佛性,就沒有法了。
答:離開萬法,往哪兒找佛性去?
學人:弟子不以為然。佛性是一物不立的,起個恭敬心早就與佛性相違了。
答:佛性具足萬法,不含恭敬心麼?
學人:弟子的確偏空了。
答:識得不為冤。還須識得“空即是有”。
學人:本來就是無我,哪裡還有什麼佛和眾生。
答:本來就是無人,哪裡還有什麼拜與不拜(你那兒卻有不拜)。
學人:弟子是住在不拜上了。
答:不拜即拜、拜即不拜。不拜——常禮如是事,拜——不著“佛、法、僧”求。
學人:佛又哪裡是可以以色身見的,
答:拜與不拜都不一定是以色身見。也都可能是以色身見。你見個木頭,不是色身麼?
學人:該如何理解“見”?
答:《楞嚴經》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學人:就是觀音菩薩真的來到我面前,我也不拜。
答:菩薩不值得尊敬麼?
學人:有個禪宗公案:一和尚去五台禮文殊菩薩,結果當面錯過,後悔不已。後來自己悟道後,有一次文殊菩薩來了,和尚居然不理菩薩。
答:這是文喜禪師的公案:菩薩在灶上蒸汽裡現身,師拿勺打。菩薩曰:“苦匏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文喜即文殊、文殊即文喜也。
學人:即便是拜世尊和虛雲老和尚的舍利,也不是有恭敬心,或沒有恭敬心,而是空心(一念不生)拜才對。
答:這不還是拜麼。
學人:唉。
答:哈哈!
學人:其實弟子心裡對這些沒有什麼疑惑,但某某師兄近來一直說弟子我慢,
答:他說不頂用,您自己覺得呢?要讓我說,我只說你“落空”,不說你“我慢”。
學人:弟子現在疑問大了,該如何空有都不落呢?
答:早安!
學人:並舉出很多大德如何恭敬禮佛的例子,他實在是為弟子好,所以弟子覺得還是應該請您開示。
答:我也舉個例子:我曾親見元音老人拜佛。
學人:臨濟祖師有一次到達摩祖師塔,塔主問:先拜祖還是先拜佛?臨濟祖師說:都不拜。趙州禪師說:佛一字,我不喜聞。這些都該如何理解?
答:縱有沙數恒河,所有恆河之沙數劫,拜佛拜祖,恭敬也不及臨濟之“不拜”。人稱趙州為“古佛”吔。
學人:還有,弟子覺得老師說起上師時,非常的恭敬和懷念,這個屬不屬於七情六欲中的情呢?
答:那您口稱老師,屬不屬於七情六欲中的情呢?
學人:這是弟子一直想問您的?
答:您還能問我,我又去問誰呢!南無根本上師元音阿闍黎!!懷念根本上師元音阿闍黎!!!
學人:弟子有一次見到某老師提起上師時似乎很平淡。
答:果然“兒大不由爺”了麼?但願不如此。我曾親見元音老人提起王驤陸上師時恭敬之情溢於言表。
學人:弟子的疑情更大。
答:你的疑情不及我的疑慮大!
學人:想來唯一的可能,就是弟子矇騙了。
答:這一句說得好,不被人瞞嘛。但不被所瞞不等於不拜佛呀。
學人:弟子如有說錯的地方,您儘管狠狠地罵好了,俺是不怕挨您罵的。
答:罵與拜相距多少?
學人:如此說來都一樣吧?
答:“一樣”以後如何?
學人:弟子某甲頂禮!
答:咦!滿篇都是不拜,怎麼拜起來了?前後不矛盾麼?
學人:全糊塗了,老師一定要救弟子。攤上其笨如牛的弟子,算您倒楣。
答:彼此彼此!攤上說不清道不明的所謂“老師”,也算您倒楣。
學人:不管如何,弟子還是要向您頂禮!
答:哎喲!又一勺也。
3、學人關於 □ □ 因緣的郵件
學人:我 的 □ □ 因 緣
我學佛已有三年多了。三年前,一位學佛的居士送書與我,我未看一眼。三年後佛緣成熟,我皈依三寶,勤苦修學淨、密、禪,精進不止,如救頭燃。轉眼間又是三年過去了,在教理的引導下,我生起了真實不虛的“出離心”。於是,我想出家。我準備出家的消息被我的朋友――一個與我同齡的出家師父知道了,他邀我過去談談此事。下面是我們當時的一段對話:師問:“你出家作什麼?”我答:“在清淨道場專心修行”師問:“你以為出家就能修行好了嗎?你的心就清淨了嗎?”我答:“那一定是這樣了”師問:“你知道出家後首先要做什麼”?我答:“專心修行,很快進步”師曰:“出家後,你每天都要敲打念唱,還要給信眾們做佛事,又要接待來訪的居士,你哪有時間清淨修行!”聽到師父這樣說,我默然無語。師又說:“你若真修行人,處處都是道場,在家也能修行成就,不需要出家修!”我不服師的這種說法:“在家修行更難,俗事煩惱多,又要學佛修法,又要工作生活,這怎麼能修啊。” 師父不與我諍了,在送我下山時又說了一句:“果有如來真可笑,百年夢幻被僧瞞。”
自從地藏寺回來後,我著實有點暈頭轉向,百思不得其意,時時刻刻在思考著傳三師與我的談話,並開始懷疑自己從學佛到現在所做的一切。應該怎樣學、修?我的心裡在想:百年夢幻被僧瞞?僧人錯了?我要出家不對嗎?我錯了?學佛為了什麼?學佛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打坐?坐禪能成佛嗎?現在的修行的方法對嗎?我在家不能修,師說出家也不行?這???我疑情四起,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覺得這樣也對,那樣也對;這麼做不對,那樣做也不對,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簡直就是在一個死胡同裡轉來轉去。出不去,退不回來,學佛修法好累阿!好痛苦阿!我氣急敗壞、精疲力盡、痛苦萬分、永遠找不著答案,我快瘋了!乾脆不學了,也不想了,什麼好的、壞的;什麼對的、錯的;什麼念佛、持咒、觀想;什麼佛法的、不是佛法的,統統不想了……都消失了……
這一刻,不!一刹那,不生一念,一片空白,一片寧靜,一片靈寂,啊!突然間我興奮不已,自己從黑暗裡、從死胡同裡走出來了!光明極了!海闊天空!似天無邊、似地無際!頓覺無我、無心了,心空自在啊!原來到處尋佛問法、惹是生非、妄想執著的浪子是一個慈眉善目的玉面觀音啊!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原地不動在此中”!此後,無論行、住、坐、臥,我總是保持著那種感受,非感受;那種狀態,非狀態;那種境界,非境界,無虛無實,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什麼?無面、無背,摸不著,看不見,只可智知。不在內,不在外,修與不修,本來就在,人人本具。是自性心、真心,是本來面目。是“當下”,是“道”。是“體”,是“實相無相”。六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而它卻未曾動。它,《心經》上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法華經》上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它,若說名有百種之多,它一說即不是。道本無言,言說即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識本心,學佛無益”,學佛修行的人必須證得它,按佛經上說的做吧:“狂心能歇即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偈曰:
遊子有家不知歸,三十餘載浪天崖。
觀音化現來指路,心念彌陀自可回。
歡喜信受尊奉行,精進參理苦練事。
遍訪廣修淨密禪,鐵鞋踏破終不見。
四面楚歌疑情起,狂念盡時夢自醒。
涅槃妙心無處覓,未移一 步坐蓮台。
(下文分段解答,跟隨內容往返交流內容——編者按)
學人:我 的 □ □ 因 緣
答:這兩個方框是什麼字啊?
學人答:這兩個方框老師自然知道。我不填的意思是為了不使其他師兄產生佐見。
答:哈哈!我說呢。總離不開這個吧。
學人:我學佛已有三年多了。三年前,一位學佛的居士送書與我,我未看一眼。三年後佛緣成熟,我皈依三寶,勤苦修學淨、密、禪,精進不止,如救頭燃。
答:“起念欲精進,是妄非精進。心若不起妄,精進無有涯。”
學人答:老師說得對。初入佛門修行人此時都這樣。
答:初入佛門?那 □ □ 呢?
學人:轉眼間又是三年過去了,在教理的引導下,我生起了真實不虛的“出離心”。於是,我想出家。
答:那就出離生死煩惱之家吧。
學人答:老師說得對,“出離心”的真正含義就是要有“出離生死煩惱之家”的心。
答:“瑜伽十一卷十四頁雲:能超恚等諸過失故;名為出離。”——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學人:我準備出家的消息被我的朋友――一個與我同齡的出家師父知道了,他邀我過去談談此事。
答:談的內容與結果是什麼呀?
學人答:以下便是談話的內容。
學人:二〇〇二年元月,在大孤山地藏寺,傳三師父對我這一腔熱血、滿懷希望的出家心願大加反對,真是一瓢冷水潑得我是從頭涼到腳。
答:未必是大加反對,所反對的僅是你對剃度的誤解。(或許吧。)
學人:下面是我們當時的一段對話:師問:“你出家作什麼?”我答:“在清淨道場專心修行”師問:“你以為出家就能修行好了嗎?你的心就清淨了嗎?”我答:“那一定是這樣了”師問:“你知道出家後首先要做什麼”?我答:“專心修行,很快進步”師曰:“出家後,你每天都要敲打念唱,還要給信眾們做佛事,又要接待來訪的居士,你哪有時間清淨修行!”聽到師父這樣說,我默然無語。
答:別默然啊!你為什麼不說“這不也是清淨修行麼”?
學人答:當時我不認為。
答:當時不認為?現在呢?
學人:師又說:“你若真修行人,處處都是道場,在家也能修行成就,不需要出家修!”我不服師的這種說法:“在家修行更難,俗事煩惱多,又要學佛修法,又要工作生活,這怎麼能修啊。”
答:怎麼不能修!出家修行不也是“每天都要敲打念唱,還要給信眾們做佛事,又要接待來訪的居士”麼。
學人答:可是當時忘記了,這個的同時要修心啊!
答:哈哈!不僅有 □ □ 在,也還有這個在。
學人:師父不與我諍了,在送我下山時又說了一句:“果有如來真可笑,百年夢幻被僧瞞。”
答:好偈!
學人答:後來我聽到南老師也這麼講!
學人:自從地藏寺回來後,我著實有點暈頭轉向,百思不得其意,時時刻刻在思考著傳三師與我的談話,並開始懷疑自己從學佛到現在所做的一切。應該怎樣學、修?我的心裡在想:百年夢幻被僧瞞?僧人錯了?
答:僧人沒錯,是你的“心裡在想”錯了。
學人答:是的。
學人:我要出家不對嗎?
答:出家沒有不對。是你想著讓別人“每天都要敲打念唱,還要給信眾們做佛事,又要接待來訪的居士”,就這樣供養著你,使你能專門打坐或專門念佛。接著再想,你專修成功了,再來度化這些這些曾經供養過你的比你出家還早的大眾,因為他們為了供養你,只顧應付沒法不應付的,而耽誤了專門打坐或專門念佛,耽誤了成道。看!你這是不是“起念欲精進,是妄非精進”啊!
學人答:對啊,完全正確!
學人:我錯了?
答:哈哈!你說呢?
學人答:當時心裡搞不准。
學人:學佛為了什麼?
答:不是為了使眾生都解脫、都成就麼?
學人答:對,為利眾生願成佛!
學人:學佛的目標是什麼?
答:不是“每天都要敲打念唱,還要給信眾們做佛事,又要接待來訪的居士”,從而給別人創造專修的條件麼?
學人答:是,是要智慧上的成就。
答:總離不開這個。《心經》雲:無智亦無得。
學人:為什麼要打坐?
答:這你怎麼會不知道!
學人答:當時真不知道。
答:現在知道也不晚。
學人:坐禪能成佛嗎?
答:排斥坐禪,能成佛嗎?
學人答:當時是懷疑。後來得知,行、住、坐、臥皆可成佛。
學人:現在的修行的方法對嗎?
答:哈哈!且慢!應該說“現在是修行嗎”。
學人答:老師說得對。
學人:我在家不能修,
答:別忙下結論,在家也會遇到象上面描述出家那樣的問題。也就是說,你總離不開別人供養你專修。
學人答:對,是這樣,每個修行人都是如此。
學人:師說出家也不行?
答:我看師沒絕對說出家不行,只是說象你這種想法出家也不行。
學人答:老師說得對。
學人:這???
答:別打妄想了,火裡生蓮吧。
學人答:下面就是沒有了妄想,狂念盡空!
答:切忌“起念作聖解,棄海認浮漚”。
學人:我疑情四起,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覺得這樣也對,那樣也對;這麼做不對,那樣做也不對,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簡直就是在一個死胡同裡轉來轉去。出不去,退不回來,學佛修法好累阿!好痛苦阿!我氣急敗壞、精疲力盡、痛苦萬分、永遠找不著答案,我快瘋了!
答:你不知道?怎麼會不知道?我已聽了你的介紹,替你知道吧:你是想找專修的四大因緣(法、侶、財、地)找瘋了。你並不是真想出家,其實是想找這四大因緣。
學人答:當時是我想累了,不再想了。
學人:乾脆不學了,也不想了,什麼好的、壞的;什麼對的、錯的;什麼念佛、持咒、觀想;什麼佛法的、不是佛法的,統統不想了……都消失了……
答:哈哈!我說話直,若有衝撞之處,未說之前就請你諒解。——圖窮匕首見!
學人答:可以這麼說,圖窮匕首見!——荊柯刺秦王!立即被齊老師打掉了。
答:我看到現在還沒掉呢。
學人:這一刻,不!一刹那,不生一念,一片空白,一片寧靜,一片靈寂,啊!突然間我興奮不已,自己從黑暗裡、從死胡同裡走出來了!光明極了!海闊天空!似天無邊、似地無際!頓覺無我、無心了,心空自在啊!
答:可得麼?
學人答:肯定的同時否定。
答:正恁麼時,有這些“肯定、否定”的閑傢俱麼?
學人:原來到處尋佛問法、惹是生非、妄想執著的浪子是一個慈眉善目的玉面觀音啊!
答:可是,這裡忌諱錯認定盤星啊!
學人答:是的,認了便是錯;不認便是。動念即乖。
答:認了便是錯;不認也是錯。非幹認不認,假名體認。非幹去來,假名擒來。
學人: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原地不動在此中”!
答:哦!原來可得啊。
學人答:得了個空、無,即無所有、無所得。
答:記得有位禪師是這麼說的:原來師姑是女人做的。
學人:此後,無論行、住、坐、臥,我總是保持著那種感受,非感受;那種狀態,非狀態;那種境界,非境界,無虛無實,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什麼?
答:別吹牛,我猜你保持不住的。只要可得,便不會保持得住。
學人答:得了個空、無;得了個無所得;也無須保,不管它!
答:無須保,便是保。抓也抓不住,趕又趕不走,怎麼個管法啊?
學人:無面、無背,摸不著,看不見,只可智知。不在內,不在外,修與不修,本來就在,人人本具。是自性心、真心,是本來面目。是“當下”,是“道”。是“體”,是“實相無相”。六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而它卻未曾動。它,《心經》上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法華經》上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它,若說名有百種之多,它一說即不是。道本無言,言說即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識本心,學佛無益”,學佛修行的人必須證得它,按佛經上說的做吧:“狂心能歇即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答:我好象在很多書裡都見過這些話。
學人答:不奇怪,我們寫的字、說得話,都是別人說過的、寫過的,學而知之。
答:不超出這些,法身邊也未到!
學人:偈曰:
遊子有家不知歸,三十餘載浪天崖。
觀音化現來指路,心念彌陀自可回。
歡喜信受尊奉行,精進參理苦練事。
遍訪廣修淨密禪,鐵鞋踏破終不見。
四面楚歌疑情起,狂念盡時夢自醒。
涅槃妙心無處覓,未移一 步坐蓮台。
答:如果拆了蓮台,又做麼生?
學人:你怎樣拆“蓮台”呢?
答:莫如拆了蓮台好!
學人:“三千、大千世界即是蓮台,蓮台無處不在啊。你拆掉的是“相”、“用”蓮台。自性、本體之蓮台如如不動、未曾有、未曾無;你的自性蓮台是無人能拆掉的。“
答:我在好多書裡都見過上述這類話。
世尊拈花不可得 ——這就已經拆了蓮台了。
迦葉微笑畢竟空 ——還有蓮台在麼?
大千世界多壯麗 ——莫如拈做一根草。
盎然春意漫枝頭 ——莫戀春,過了夏秋就是冬。
學人:我需要齊老師印證一下結果。
世尊拈花不可得,迦葉微笑畢竟空。
綠葉枯草皆絢麗,唯戀春夏和秋冬。
答:世尊拈花不可得 ——那麼,綠葉枯草之絢麗也不可得。
迦葉微笑畢竟空 ——那麼,春夏和秋冬也畢竟空。
綠葉枯草皆絢麗 ——既不可得,便不可著。
唯戀春夏和秋冬 ——既畢竟空,便不可戀。
4、學人請教禪宗公案的書信
第一封信:
學人:老師,您好!上次蒙您慈悲教誨,令我有醍醐灌頂之感。此次借郵書機緣,再次向您請教。 我舉一個公案冒昧代答一下,請您批示對不對,再請您答一下:“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見是不見?若見是迷於外境,若不見則落於斷滅。在此請道一句看?”
代答曰:汝上前來,我為汝說。若他問:請說,則曰:磋過也。
以上答問可能會貽笑於人,但我確為修行故請您賜教!
答:若我接著再問你一句,“磋過了什麼”,你怎麼答?
第二、三封信:
學人:我便答:三世諸佛亦不識。或叉手而立,或禮拜而退,或引恩師上元下音老人句:好個風流畫不成。(雖是古人語,我亦不妨借來一用)。
又,黃龍三關,我看後又有感悟,現寫出請您指教: 1、上座生緣處答:在這裡(鋼筆一指)。 2、3我手佛手,我腳驢腳,便喝曰:這哪裡有你佛手驢腳分別處,我只是用手拿物,用腳走路而已。
又,我總對古禪德這句話“從何處來”感到不好答,若答一個地方,仿佛有了落處,他倘若再追問一句我就無語了,您能否在這裡給予指示?我現在認為自己就應該努力修法少說話,少與人弘法。等自己真的成就以後再度眾生。否則一盲引眾盲,齊落大火坑,害人害己。
(下文分段解答,跟隨為交流內容——編者按)
學人:我便答:三世諸佛亦不識。
答:“三世諸佛亦不識”是什麼?
學人:不識。
學人:或叉手而立,
答:叉手而立表什麼?
學人:叉手。
答:若用“表”還是嗎?
學人:或禮拜而退,
答:禮拜而退,得個什麼?
學人:禮拜。
學人:或引恩師上元下音老人句:好個風流畫不成。(雖是古人語,我亦不妨借來一用)。
答:“好個風流畫不成”,指什麼?
學人:畫。
答:若畫成,豈非有相?
學人:佛性無形無相,落入言詮便錯了也。只能用種種妙用來表示。而您的“是”、“表”、“得”、“指”若我具體回答,豈不是妄自分別嗎?
學人:又黃龍三關,我看後又有感悟,現寫出請您指教:
1、上座生緣處答:在這裡(鋼筆一指)。
答:“生緣”有“生從何來”之意。您從鋼筆指處來麼?
學人:“您從鋼筆指處來麼?”一句答難道您還會從別處來嗎?(或您還有別處嗎?)
學人:2、3我手佛手,我腳驢腳,便喝曰:這哪裡有你佛手驢腳分別處,我只是用手拿物,用腳走路而已。
答:驢手不能拿物麼?佛腳不能走路麼?為何道“佛手”、“驢腳”?
學人:驢手佛腳拿物走路句答:豈止能拿物、走路,三千大千世界在裡許也。
答: “妄自分別”、“驢手佛腳”
學人:這只不過是禪師拿此二物來迷惑學人,
答:禪師所言,均未離佛性半步。
看是不是在此二物上分別。被此二物所轉也。(所以說別說佛手驢腳,即魔手豬腳也不過是拿物走路而已)。
學人:又,我總對古禪德這句話“從何處來”感到不好答,若答一個地方,仿佛有了落處,他倘若再追問一句我就無語了,您能否在這裡給予指示?
答:“河南來。”
學人:“河南來”一句我若問:坐車來,騎車來,請教您如何答?
答:何曾來!
學人:我現在認為自己就應該努力修法少說話,少與人弘法。等自己真的成就以後再度眾生。否則一盲引眾盲,齊落大火坑,害人害己。
答:很好。
學人:老師,我現在好像很矛盾,有時突然之間什麼都明白了似的,什麼成佛、見佛都是夢幻泡影,我本來就如此,什麼境界、妻財子祿,都是虛假不真實的,都不可得。
答:有時明白。
學人:但有時又對以上種種貪戀不已,明知不可貪戀,也阻止不了自己。
答:有時糊塗。
學人:而且我這段行為舉止特別放逸,不像初學佛那時做事、說話謹慎小心。現在好像又有種很狂的感覺,只要努力修道這些小事犯了也沒什麼要緊。
答:夙世參禪的習氣。
學人:又有一天晚上睡覺,突然咳嗽一聲,身體和床突然變大,我沒有理睬,只是持咒,後恢復正常。
答:持咒不是理睬了麼?
學人:又已理解到這能動的能便是你本如佛性,而且這個能亦不可得。認知以後便綿密保任,最後保任亦不可得,就只是“饑來吃飯困來眠”是不是破了見惑。(其實以上理解亦不可得)
答:既“饑來吃飯困來眠”,見惑何在?
學人:最後問您一個公案:趙州禪師只有吃飯睡覺是雜用心一句,我有迷惑處:既然是大成就者還有雜用心不雜用心嗎?
答:應該倒過來說:如果不雜用心,才可得大成就。
第四封信:
學人:老師,您好!頂禮三拜! 前日蒙您老痛下狠棒,為我解粘去縛,如卸千斤重擔相似(本來無事 妄自費功),使我證悟此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如來智慧德相(值什麼幹矢橛)。 到此方信諸佛祖師所言不謬也,方知與諸佛祖師把手共行之妙事也!到此方知極樂世界彌勒內院皆此中物也,何言生與不生,往與不往也 !到此方知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皆戲論爾,如水與波是二形象而體實是一也!到此則心如長空,湛然寂寂也(已被一絲白雲遮卻)!
答:話說2500年前古印度迦毗羅衛國誕生了一個傑出的王子,他不肯繼承帝位,卻要去尋找不會生滅的“如來智慧德相”,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也。六年內,他遍參96種外道。由於他根性大利,不用幾天就越師。參訪已盡,也未找到“如來智慧德相”,便洗裕飯食,坐於菩提樹下發誓:“若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寧此身粉碎,也不離此座”!一定就是49天,出定在半夜,忽睹明星,豁然大悟……“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學人:這時若有一人問我:你這小子于答師處得個什麼,敢如此張狂,我便頌曰:
得得之時何曾得,無得之時是真得。
若認真得亦非得,我實無法開口說。
答:已得之後無所得,未得之前他也在。無時周遍恒沙界,有處不幹內與外。
學人:若他猶自不惺惺,追問一句,那上述所言作麼?我便大喝一聲,誰見我開口,進而頌曰:
心地無事氣象高,萬法本空妙用超。
早知今日容易事,何苦過去妄操勞。
答:心平無低也無高,體用一如怎麼超。本來現成並無事,何曾辛苦妄操勞。
學人:清平世界百姓安,鳥語花香處處閑。縱遇風雨雷霆日,天空依然湛藍藍。
頌罷默坐良久,即睡覺去了也。
此致
弟子頂禮三拜
沐手恭書於2002、7、10
答:再看禪宗牧牛行。
第五封:
學人:頂禮三拜!話說事以至此,若作是念,雖供養恒沙諸佛,亦罪業無邊,若不作是念,雖犯無間重罪,亦福德無量。覓佛之了不可得,尋魔又無有是處。何來與佛祖把手共行,那裡與魔王持槍作戰。本想痛下功夫精進修,百尺竿頭更進步,雖知本來無事自然成,湛然空寂無階段。百丈看雁,何有來去。黃龍三關,只此一著。正是虛空雖然無餘物,白雲化雨潤大地!或有客問:你以後莫不是要孤峰頂上呵佛罵祖哉?餘便喝曰:那裡搞這些虛頭來!我還是該幹什麼幹什麼去吧。
此致
禮拜了退。
答:哈哈!離開這些詞就沒法說話了麼?看看人家湛堂禪師是怎麼說的:
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頭朝下,若也不會,問取東村王大姐。
5、學人請教修證疑惑的郵件
(下文分段解答,楷體字為第一封信的內容,跟隨為交流內容——編者按)
學人:老師好!即使不是我,我也懷疑自己,說明我還沒有徹悟。我覺自己很像初期的大慧杲禪師,總欠那麼一勺子似的。感到妄想執著,倒是明顯象浮萍,一觀照就沒有了,力量增加不少。有時候覺得挺好,誰說佛和開悟之類的都覺得污染了佛法本意,別人討論開悟我自己都發笑。可是有時候自己也犯什麼“悟”類的毛病,比如徹悟這個詞近期總在耳邊難以揮去,老師那個帖子(見上文161——編者注)正好揭開這個蓋子。有時候好有時候壞,請問老師這是怎麼回事?
** 拜上
答:“說明我還沒有徹悟”,你自己覺得這句怎麼樣?
學人:從這句看,小悟也沒有。但我比較特殊,我是間歇性的,好的時候千佛動不得,壞的時候風吹也倒地。
答:好的時候沒好,壞的時候也沒壞。“大千壞時,這個壞不壞?”“壞!”
學人:那東西是沒有好壞,死我也死不了它。但我就是對悟它的層次有疑問,總認為做不到時時在前,還是頭出頭沒的,有點無常,所以就疑問:這不能時時在前的還是恒久不變的嗎?
答:莫學常見外道。
學人:我現在明白了,把那東西當成光影不在當前就以為沒了。這東西的的確確趕不走的,不是月亮無光,只是烏雲未散,不是鏡子不亮,只是浮塵太多。
答:即這烏雲浮塵,也是海印放光。
學人:我認為徹悟要達到這樣的標準,而我沒有達到:
1、一悟永悟,絕不會再發生懷疑。
答:賊贓已露!
學人:髒在哪裡?懷疑那還叫開悟嗎?這個說法沒有問題呀。
答:這就不怪你了,是我輸卻一半。
學人:可以這樣說吧:我手裡有個寶貝,雖然有時候懷疑它是假貨,但這懷疑並不會導致它就成假貨,只是不識而已。
答:管它真貨假貨,還是扔了省心。
學人:喳!(我把扔也仍了。)
答:正這麼時,你那“徹悟的標準”哪裡去了?
學人:2、一見永見,不隨念轉不被境遷,任運自然。即使念起,能立即覺察,而不是等會兒才發覺。
答:莫認驢鞍橋做阿爺下巴頦!
學人:可能是我錯了,不應該把理無礙理解成事無礙。但是證悟了,事情上就應該明顯不同,我的力量增長但沒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有時候就多疑自己的寶貝是不是假的。
答:我告訴你是真的,不等於說那是假的麼!
學人:憑老師這句,可以睡覺1000年了。
答:其實極其簡單,有所得心不退呀!
學人:春雷三聲滾滾來,千年鐵樹今花開。
風風雨雨屈堪述,齊家庭院添新彩。
** 拜上!
答:也無春雷也無來,樹養千年花自開。
雪竇叫屈說堪述,占了便宜別賣乖。
另一封:
學人:老師好!今天彙報一個消息,請示一個問題。早上看《楞嚴經》中的“第二月”,以前有模糊認識,這時突然明白這就是指“見性”,就是老師那句“不戀峰頭石”的“峰頭石”。我真正明白了“法身向上”是怎麼回事,從明明歷歷到不發光,萬物全真,不再另有一個“真”在。原來的理解都是聽來的,能知道卻不親切,這次是有體會的。高興之餘,寫首歪詩,表示到此一遊:
明心見性太逼真,差點止步住此心。
天亮無夢翻身起,始知悟空是猢猻。
請示問題:雍正的老師章嘉大師,曾比喻見地分捅破窗戶紙窟窿眼觀天、庭院觀天等。我這屬於哪一種?
學人:老師好!今天彙報一個消息,
答:第二月。
學人:請示一個問題:早上看《楞嚴經》中的“第二月”,以前有模糊認識,這時突然明白這就是指“見性”,
答:第三月。
學人:就是老師那句“不戀峰頭石”的“峰頭石”。
答:第四月。
學人:我真正明白了“法身向上”是怎麼回事,
答:第五月。
學人:我這是兜售月亮假貨到工商局了,這也好,就算免費鑒定一下。
答: ^o^
學人:從明明歷歷到不發光,萬物全真,不再另有一個“真”在。
答:哈哈!並非“不再有”,這才是本來一段真光——第一月!
學人:謝謝免費鑒定。
答:當心第六月!
學人:原來的理解都是聽來的,能知道卻不親切,這次是有體會的。高興之餘,寫首歪詩,表示到此一遊:
答:到自己家裡一遊麼?
學人:從此常住不走了。全國都解放了,逃也逃不到哪兒去。
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
學人:明心見性太逼真,差點止步住此心。
天亮無夢翻身起,始知悟空是猢猻。
請示問題:雍正的老師章嘉大師,曾比喻見地分捅破窗戶紙窟窿眼觀天、庭院觀天等。我這屬於哪一種?
答:屬於沒有打破他倆窠臼的那一種。
學人:謝謝老師替我打破!
答:當心另一個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