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座修持 – 打坐持咒與入定

by | 12 月 4, 2020 | 齊師法語

齊志軍老師開示

問:齊老師,人必須修到三昧,腿、胳膊才不痛了吧?
  答:那是這樣,我們不要求腿,(心密)原則上不是修定的,原則上是修心的。要是修定,你必須雙盤的,要不然不好入定。我們不是修定的,我們是修心的,對腿沒要求。
  但是也可能入定,入定也是好事,並不排斥定,也不排斥雙盤。
  我們所說的不要求腿,就是把咒語集中到心念耳聞上,(把注意力)集中到打開本來見性上。這麼修是捷徑。
  其他那些這疼了那癢了啥的,色身都可以不要。疼了癢了有啥要緊啊?大都是這個問題。疼了癢了,他還沒了呢!別說疼了癢了,要不了幾十年就沒了。要啥緊那?

問:持咒的時候,有時候一快了吧,就覺得很累。
  答:(持咒要)輕鬆明快,自然流暢。(咒語不是念出來的)是聽出來的。可是我們一般沒那個習慣,一說咒語老是說念咒,一念就與呼吸有關係了。(其實)我們是聽出來的。
  告訴你不是口念,口念與呼吸有關。先分開家,跟它分家,是心念,不是口念。心念的,口不動了吧?
  第二句話說耳聞,耳聞就是你聽出來的。咒語不是念出來的,聽出來的,就這樣靜聽。咒語出來,輕鬆明快,行雲流水一樣。
  聽不出來?這就與口有關係啦。以嘴唇微動,幫助聽到。你不是聽不到嗎?聽不到就嘴唇微動。聽到了?啊哦,聽到了。這根本不是念出來的。對呀,多輕鬆呀,不費力氣,心念耳聞,這叫金剛持。
  當然你不要較真。並不是只有金剛持才有效。
  我們現在人的思路都這樣,告訴你一個方法,(就認為)只有這樣才如法,不這樣就不如法。沒有說不這樣不如法。這樣很如法,不這樣也如法。
  比如,你不怕累,睜開眼睛大聲念,一樣有效,一樣如法。但是太累人了,兩小時這樣念,能受得了嗎?太累人了,(金剛持是)讓你輕鬆的,在這兒反而做起文章了,不值。
  不可在這多做文章。本來出聲念都可以的,並不是不可以。

問:那師父是不是越念越順暢?
  答:對啦,越來越順,越來越輕鬆。到時候一上坐,身體都沒有了,只有咒語了,沒身體。都沒有了,身心世界都沒了,就咒語還在。
  所以(有人問):“有時候入定咒語還在不在?”那可不一定,有的人入了定也有咒語,有的人沒有,所以不是千篇一律的。不一定是一入定就沒有咒語。當然你可以不操心咒語了,那叫放下咒語。
  放下跟沒有是兩個概念。放下咒語,可以有,有我也能放下他。放下咒語,安然入定。可能咒語還在行雲流水,還在響呢,都有可能。沒有也不要緊,因為放下他了,入定就不操心了,不操咒語的心了。
  不入定以前要操心,為什麼呢?什麼叫入定啊?入定是沒妄念啦,不入定一定是有妄念。
  有妄念,我不注意妄念,不跟妄念跑,盯在咒語上。這個要操他的心,不放下咒語。要假如入定了,打不出妄想了,咒語也放下,就入定了。就這個道理。

問:入定並不(一定)是身體沒有,有的時候身體(也還)有,是嗎?
  答:有這種現象。定境有很多種。哪一種修定方法,都會說本門的定境,有好多種。定境本不是一種。
  就像我們說的“什麼都不知道”,那叫昏定。其實按他們說,這算個啥?就是一開始小兒科!到後面定中,還能起觀,定中觀照,並且還能觀得很繁雜,那不是打妄想。
  我跟你說,(打妄想和定中起觀)有區別,界限很明確,不能混淆。打妄想與定中起觀有什麼區別?太明確了!
  打妄想,人不能自主。你不是主人,那是業力,拉著你輪回。這個妄想,你根本做不了主。你真的聽他的,他拉著你輪回。不是外頭有個什麼鬼,拉著你去受報應。是你自己的妄想,拉著你去幹的。他拉你去幹,不幹就不行。
  我們呢偏偏開頂風車:我不跟你跑!你看看這不是從輪回裡跳出來的嗎?我們是直接跳(出來)。我知道是你拉我,我不跟你跑!那個“你”是誰呀?就是業力,以前的造作。以前你的作為,就是那個“你”。
  我不跟你跑,以前那個作為我不要了,我就不跟你跑。這就是解脫道,這就叫觀照。
  就這麼簡單。要是這樣一直堅持下去,(入不入定)都沒關係。其實入沒入定,都可以不大操心。別管入不入定。
  定中起觀,是沒有掛礙的時候,是自主的。想起念就起念,想觀就觀。想觀出啥特點就有啥特點。定中起觀是自主的。那時候更能徹底地瞭解:果然一切唯心造。你想造個啥都造得出來。
  你平常有妄念,妄念你是不自主的,這太有分別了。定中起觀跟打妄想大不相同。打妄想你是奴才,你是受報的人,(妄念)拿你開刀。
  定中起觀,你想造啥造啥,隨便你捏,就像橡皮泥,你願意捏啥樣啥樣。然後告訴你捏個樣——天臺止觀吧,好!你就能捏成三千種樣。你一個念頭能捏成三千種樣,你就修成了。
  那時候你徹底瞭解:果然一切唯心造。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是幻影,假的,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你要修證到這兒,就落實了佛法的理論,那叫證道。“我來證明,那個話不虛。”這不就證道嗎?可是平常你要沒證道呢?總覺得那話玄玄乎乎的,聽不大懂。

問:聽是聽懂了,就是做不到。
  答:做到是能做到,(前提是)那要證道才可以。但是(你)那一點懂,可能是誤解。一開始的懂,可能是誤解。實際證道以後,不用誤解,直接就是那樣。
  我們誤解是(因為)拐了彎的,是推理幾層之後的誤解。不用推理,直接就是那樣的,這是證道。
  只要你證道就知道,直接就是那樣,根本不用加任何解釋。所以說解釋啥呀?一看那解釋,(就知道)都是戲論!

問:就像老師說的,都不用想。
  答:證道就簡單啦。你那理解很複雜,(其實)太簡單啦。直接就是那樣的,還用解釋嗎?根本不用解釋,就是佛經說的那樣。
  所以你瞭解佛經瞭解得越多,就越知道元音老人的修行理論和修行法門是多麼的精煉!那麼複雜的理論,讓元音老人用深入淺出簡單的話,說得明明白白的。這水準是哪兒來的?你會這樣感覺。

問:老師,念咒到最後,哪兒都沒感覺,就感覺有點沒勁兒。
  答:你還沒有擺脫肉體感覺。你可能打坐的時候往上提勁兒了。別往上提勁,往下落。為什麼往下落?我們不是心念耳聞嗎?咒語在哪響?在下頭響。
  你要沒有身體才好呢,(那樣咒語)就在外頭,也不說下頭了,那才好。
  你要有身體,心念耳聞,老在這(上頭)想,就出問題了。不能有位置,所以有的時候(不好)說身體的事,總是不說身體怎麼回事,(因為)一說你就誤解了。
  練氣功的定,跟我們的定,就是都有氣感,氣感也不同。氣功的氣感是經絡穴位,那是脈絡,一條線的,或者是一片一片的。
  我們的氣感是沒有身體的。他那氣感是要身體的,有身體,會有一條線。比如小周天,從前面落下來,從後面上去。這離開身體是不行的,沒身體哪有什麼前後啊?氣功是以身體為基礎的。
  我們這個定,正兒八經修心密(沒有這些脈絡)。當然我們也有人感覺是一條線,那是因為受氣功影響太深了。不(應該)受(氣功的)影響。
  我們的定境是自然的,咱們本門的(氣感)是什麼感覺呀?沒身體,化了,就像掀開蓋的那個蒸籠一樣,往上蒸騰的那個氣。
  根本不是一條一條線,也不是一個個穴位。根本沒有(脈絡),連身體形象都沒有,都變成氣了。我們是沒有身體的。要是沒有身體,你就感覺不到(沒勁兒的)感覺了。
  你這還有身體,往上一提勁,提成這樣了。不必往上提勁。阿彌陀佛。

問:師父,那書上不是說心念耳聞嗎?
  答:是啊。(可是)你(空不掉)這個肉身,你把“心念耳聞”理解成這(盯著上頭)念咒,越弄越難受。不能那樣想!最好沒有身體存在。

問:心念,沒有第二念,沒有個地方。
  答:對,這個好!最好這個時候把身體忘了,也就不會有那些弊端。念就是念,沒個(具體的)地兒念。身體?哪有身體?沒有身體,也沒有地方。身心世界都沒有,但咒語還在那兒。
  這種事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這是最好的狀況。一回頭找著身體了,糟糕透了!你可找著個大糟糕了!

問:齊老師,我打坐時,有一股一股氣往上沖,沖得厲害。
  答:有可能。這些你越不在意,消失得越快。要再想找個方法對治,很可能治不了它。

問:氣沖上去會耳鳴。我特意把意念集中在腳尖上,把氣往下落,好一些。
  答:能好一些。

問:然後手往下,要往上,耳朵響得厲害。
  答:不是倒印,而是那個內力把勁往下。不是你把印弄倒了,不要倒印。

問:我的意念集中在腳尖上可以吧?
  答:也可以,但是你這不能推廣。因為你有腳尖,有腳尖有身體。我們提倡的是沒身體,你做不到沒身體,做不到那你就用(意念集中到腳尖上的方法)。
  這個方法,你能用,也有效果,你就用。但是不提倡別人(也用),不能推廣,(因為)別人情況跟你不同。
  他們可能往那一坐就沒有身體了。那個情況最好。(如果身心化空的人)再回過來學你這個,他還要把這身體想回來,才能學你這個,根本沒有必要。

問:我也不是想要有身體,但是氣一上來,都控制不住。
  答:不是說你故意要身體。只是說,對身體的這種執取,不是你有意要去執取,這種習慣勢力很強。 我從你說話就能聽得出來,這幾天,你問的問題全是有相的。不僅僅是身體,各種有相(的問題)都有。
  你是著相的習氣較重,你修行的重點(如果)放在破相上,方向就對了。啥時候著相啥時候破相,破相!不執著任何相!阿彌陀佛!